Interior 384
在義大利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蜿蜒巷弄中,一棟被時間遺忘的19世紀末小別墅靜靜蟄伏於其中。這座歷經歲月淘洗的建築,傳聞曾作為火車站管理員住宅、街坊診所等,如今在設計團隊的巧手之下,蛻變為一處承載自由靈魂的現代居所。在不到30坪的空間中,設計團隊以細膩的歷史感知與當代語彙,以光塑造明暗、色彩定義風格、材質決定質感,將三者融合圍塑溫度與層次。
公領域布置大面窗景,將自然光影與綠意綿延入室,與客廳的Falkland吊燈相呼應。
時光迴廊
全作最引人矚目的是陽台,運用鑲嵌著柔和綠、粉紅與黃色調的彩繪玻璃,圍塑教堂景象莊重優雅。設計團隊以此作為開篇,修復過程猶如一場精密的考古作業,工匠們小心翼翼地保留原始玻璃的色彩韻律與節奏感,同時利用現代鋼構與防曬玻璃重建框架。
陽台保留原有玻璃色彩,將綠、粉紅、黃色調融合,相搭,利用鋼構重塑框架,構築如教堂般的視覺意象。
當設計師拆除原先隔絕內外的法式門扉,陽台便自然向內延伸,成為生活場景的一部分。陽光穿過彩色玻璃輕柔灑落,在室內地坪投下隨時間流轉的光影戲碼,讓日常瀰漫著19世紀的藝術氣息。
將原有法式門扉拆除,讓陽台與室內和諧相融,透過內外連結與戶外景致形成對話。
這場修復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挑戰,更是一場藝術對話。設計團隊刻意保留玻璃原有的不規則排列與色彩漸變,讓現代框架與歷史質感形成微妙平衡。當羅馬暖陽穿透百年彩繪玻璃,室內便沐浴在獨特光氛中,早晨帶著薄荷綠的清新,午後轉為蜜桃色的溫暖,傍晚則染上淡黃色的寧靜。
重構中的流動韻律
室內改造核心在於解構原被狹窄螺旋梯割裂的空間序列。以「減法」為出發點,將廚房移至靠近陽台處,騰出中心位置以安置踏板式樓梯。這座木製樓梯首階覆以Verde Alpi綠色大理石,並延伸做書櫃基座,以雕塑姿態與梯下訂製書架共構趣味;一旁鏡面栗木收納櫃巧妙隱藏洗衣設備,藉其反射塑造空間倍增的視覺幻象。
深藍量體L型布局蘊藏雙重機能,靠近廚房側收納冰箱與食品櫃,另一側則將客廁隱於其中。
廚房規劃靠近陽台處,梳理出順暢動線,並捨棄傳統吊櫃以不顯擁擠,搭配漸變色櫃體,呼應原有的赤陶磚地坪。
為加深縱向視景,客廳布置一面挑高大窗,戶外盎然綠意與義大利藝術家Bruno Munari所設計的Falkland吊燈形成對話。為妥善運用空間,廚房捨棄傳統吊櫃,檯面則鋪上Verde Alpi大理石,搭配從黑到桃紅的漸變色櫃體,與原始赤陶磚地板相呼應。另外,一樓的深藍量體,一側整合為冰箱與食品櫃,另一側則將客廁巧妙隱藏。
夾層採用雙層挑高設計,透過玻璃引視線穿梭,搭配鏡面反射延伸視覺深度,在小空間中創造呼吸感,勾勒出些許流動感。
客廁選用衛浴品牌Ex.t的新藝術風格家具、西班牙建築師Patricia Urquiola設計的Mater系列磁磚,以及Formafantasma水龍頭,在細節處提升質感。
這種大膽的深藍塊體向上延伸,貫穿夾層直至頂層浴室,成為空間另一亮點。為強化流動感,特別在夾層規劃雙層挑高,並鋪設玻璃引視線穿梭,嘗試在緊湊的樓層中創造呼吸空間,同時搭配下方鏡面牆的反射,引光線向上流動,放大整體視感,藍色量體恍若漂浮於虛空中,營造垂直無限的幻覺,強化整體動態感。
螺旋梯以鐵件與櫻桃木構成,流暢連結臥室與書房,如懸浮雕塑般為空間捎來藝術美感。
連接臥室與上層書房的螺旋樓梯由鐵件與櫻桃木踏板構成,宛如一件懸浮於空間中的雕塑品。玻璃隔間延續陽台語彙,採用透明與長虹玻璃交錯排列,既界定場域,亦形塑視覺的連續性。
浴室門片結合淋浴間隔牆,Verde Alpi大理石洗手台穿透玻璃,形成共用檯面,既節省空間又展現精緻韻味。
浴室門片兼作淋浴間牆面,Verde Alpi大理石洗手台則穿過玻璃牆,形成共享檯面設計,展現對空間效率的極致追求。頂樓露台鋪設兩種綠色的壓實石材,與周邊植栽融為一體,呼應建築的色彩敘事。值得一提的是,石材的質感與色調刻意與室內Verde Alpi 大理石相互對話,創造由內而外的連貫體驗。
露台鋪設綠調石材與植栽、室內Verde Alpi大理石相呼應,構建內外連貫的設計語彙。
這座位於羅馬最具魅力街區的隱世別墅,恰如特拉斯提弗列區本身的性格:平凡外牆背後藏著令人驚艷的珍寶。每一處細節都訴說著對自由時代的敬意,讓過去與現在、記憶與創新達成完美和解,成就一處既深植在地又前衛現代的都市秘境。
編輯」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