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9.23

皇家哥本哈根再現傳奇 青蘊平邊唐草

2025年,Royal Copenhagen皇家哥本哈根以全新系列「Green Fluted Plain青蘊平邊唐草」再次將設計史上的經典呈現於世人眼前。這款設計源自1960年由傳奇丹麥建築師Arne Jacobsen打造的SAS皇家酒店,當年專屬於貴賓的餐瓷,首次正式面向全球公開發表。 Green Fluted Plain青蘊平邊唐草。   跨越時空的工藝傳承 「青蘊平邊唐草」的線條與紋飾,承襲自皇家哥本哈根1775年創立的第一個圖樣──藍色平邊唐草。Jacobsen為呼應他所推崇的現代主義美學,將經典的藍色改以特調的釉下綠色呈現,展現柔和卻獨具辨識度的設計語彙。此一獨特色彩源於皇家哥本哈根自1800年代以來的綠色釉下彩典藏,透過工匠純熟的手繪技藝,使每一件作品都散發獨一無二的細膩韻味。 使用情境。   自1960年SAS皇家酒店開幕以來,「Green Fluted Plain青蘊平邊唐草」只在館內使用,未曾對外販售,遂成為設計與收藏界的傳奇。如今,皇家哥本哈根首度將這段珍稀的設計歷史公開,讓世人得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Jacobsen的設計精神,以及品牌跨越250年的工藝傳承。 使用情境。   SAS皇家酒店被譽為全球第一家「設計旅館」,從建築外觀到室內細節皆出自 Jacobsen設計。「青蘊平邊唐草」作為其餐廳專屬餐瓷,不僅見證了現代主義設計的里程碑,更是丹麥設計與皇家工藝完美融合的象徵。「Green Fluted Plain青蘊平邊唐草」不僅是一款全新的餐瓷系列,更是一段設計史與工藝史的再生,適逢品牌250週年之際發表此系列新品,期許更多人能深刻感受皇家哥本哈根如何持續以當代美學詮釋經典傳承。 Green Fluted Plain青蘊平邊唐草。     資料及圖片提供」皇家哥本哈根 編輯」陳映蓁

阿爾瓦.阿爾托 首度大型回顧展

2025.09.10

芬蘭建築巨擘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是20世紀現代主義建築的重要人物之一,以結合機能與人文精神的設計,為建築注入生活的溫度和靈魂。而長期關注建築與城市對話的忠泰美術館,今年夏天攜手芬蘭阿爾瓦.阿爾托基金會(Alvar Aalto Foundation),帶來阿爾瓦及前後兩任建築師妻子:愛諾(Aino)、艾莉莎(Elissa)首次在台灣的大型回顧展《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Creating for the Everyday – Aino, Elissa and Alvar Aalto),主要聚焦於三人跨越半世紀的職業軌跡,同時展現北歐文化對自然、光線與生活空間的深刻關切。 展覽聚焦於阿爾瓦.阿爾托與兩任建築師妻子的故事。   建築與自然的共鳴 「Alvar Aalto」除了是阿爾瓦.阿爾托的個人名號外,更代表著由阿爾瓦、愛諾、 艾莉莎等三位建築師共同協作、貫徹理想的代名詞。本展並非單一建築師的成就論述,而是呈現三人在職涯與生活的合作關係,從他們一生的「家」與「共創」視角,以五個家的作品為軸線,探索建築和日常的連結。「家」對阿爾托夫婦而言,不僅是安身的場域,更是孕育靈感的核心,實踐阿爾托們「創造即生活」的理念。 展覽策劃團隊合照。左起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忠泰基金會執行長李彥良、阿爾瓦.阿爾托博物館首席策展人瑪莉.穆爾托涅米、阿爾瓦.阿爾托基金會首席策展人蒂莫.里耶科。   忠泰基金會執行長李彥良說道:「身處芬蘭獨立建國的1920年代,面臨現代主義及全球化進程下,阿爾托的設計融合了自然、有機機能跟人文精神,從住家出發,一路延伸至公共建築的空間尺度,形塑出極具芬蘭特色的建築語彙,不僅回應了現代化的浪潮,甚至成為象徵芬蘭的文化語言,也對當代建築教育和設計實務產生重大影響,藉此與國際社會對話。」而阿爾瓦.阿爾托基金會首席策展人蒂莫.里耶科(Timo Riekko)提到,台灣及芬蘭同樣擁有豐富的自然環境,期盼能帶給觀者更多生活上的啟發;阿爾瓦.阿爾托博物館首席策展人瑪莉.穆爾托涅米(Mari Murtoniemi)則表示,雖然阿爾瓦.阿爾托本人未曾到訪台灣,但能透過展覽和台灣觀者相遇,是難得且美好的經驗。 阿爾托夫婦取材自然圖騰,設計多款印花布料。   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則分享,美術館同仁與兩位策展人兩年多來大量對話、互動,希望充分彰顯阿爾托們對於自然的重視,美術館本身的基地優勢──眾多對外開放的窗戶更成為絕佳襯底,觀者遊走於空間中即能感受北歐展品以及台灣陽光相互交織的語境。  展間運用曲線及原木材質,呼應Alvar Aalto的設計語彙。 以人為本的思維 忠泰美術館主展區展出逾160件手稿原件、模型與設計作品,深入探究建築師的生命和創作歷程。芬蘭以「千湖之國」與高森林覆蓋率聞名,獨特的地理環境影響著當地居住文化,有鑑於此,阿爾托夫婦在設計時,總是將自然元素融入建築中。本次以「家」作為起點,藉由多件反映芬蘭哲學的代表作,包含1926年愛諾設計的「芙蘿拉夏日之家」(Villa Flora),木材與植栽共築家人的避暑空間;「阿爾托之家」(The Aalto House)則是一棟兼具家庭住宅與建築師事務所功能的作品,大面窗景和天然材料鏈結室內外,形塑居家與工作無界的氛圍。這些建築讓家不再只是靜態的容器,而是承載著日常和情感流動。 藉由多件手稿原件、模型等,深入探索建築師的生命與創作歷程。   藉由多件手稿原件、模型等,深入探索建築師的生命與創作歷程。 芬蘭自2018年起連續八年蟬聯全球最幸福國家,其對平等、關懷與社會福祉的重視,在阿爾瓦.阿爾托於20世紀初的設計中便可見端倪。「帕伊米奧療養院」(Paimio Sanatorium)位於松樹林中,從結核病患者的角度出發,縝密考量照明、空氣品質、聲音與家具設計,例如,走道等處利用充足光線和明亮色彩鼓勵病患們走動,而安養區則以沉穩色調構築,打造療癒身心的建築。 帕伊米奧療養院模型。 現位於俄羅斯的「維堡圖書館」(Viipuri Library)視讀者的閱讀體驗為核心,阿爾托將圖書館內部視為連貫地景,人們可在其中找尋到專屬的安心角落,享受不被打擾的閱讀時光;獨特的57扇天窗設計則令陽光得以溫和且均勻地漫射進圖書館內,避免光線直射的刺眼感受,營造明亮柔和的場域,這種對自然的關照,突顯北歐生活哲學:建築不是遮蔽自然,而是讓人與自然共存。   維堡圖書館剖面模型,呈現天窗採光與彎曲的頂蓬設計。 建築即藝術 阿爾瓦.阿爾托將建築視為「完整藝術作品」,除了形式的梳理外,更透過材質與細節的實驗與挑戰,賦予空間豐富質感和感知體驗。例如,他刻意保留紅磚牆的粗獷紋理,顛覆平整灰牆的制式印象,甚至與陶瓷工廠合作開發軸狀瓷磚,提升表面的光影律動性;並與金屬工藝師希爾沃寧攜手打造Artek「蜂巢吊燈」及多款銅製家飾配件;此外,亦取材自自然圖騰,設計多款印花布料,將建築語彙延伸至居家環境。 阿爾瓦.阿爾托開發的軸狀瓷磚。   阿爾瓦.阿爾托重視光的特性,常為建築設計專屬燈具。 在阿爾瓦與艾莉莎共同打造的「穆拉察洛實驗住宅」(Muuratsalo Experimental House)中,兩人將湖畔的夏日居所化為實驗場,從庭院中多種磚塊的鋪排到親自設計通往島嶼的船隻設計等,皆兼顧功能與美感,處處體現「創造即生活」的理念。   主展區中亦規劃傳奇作品「Stool 60」等經典家具,開放親身感受,10月4日起也將於NOKE忠泰樂生活Uncanny推出衛星展區,延伸探討其家具設計的理念與應用,以雙展區的串聯完整呈現阿爾托夫婦的實踐哲學。《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不只是對經典的回顧,更是一次跨越時代的對話,期許觀者在建築、自然與人的共生視野中,開啟想像力,看見未來生活的更多可能。 阿爾瓦.阿爾托的傳奇作品「Stool 60」等經典家具。     重點作品介紹  芙蘿拉夏日之家Villa Flora(1926)​ ©Alvar Aalto Foundation 1926年,愛諾.阿爾托設計了一棟樸實的夏日之家,供家人使用。這棟簡潔的白色木造建築物面向湖泊的一側,有一道與建築物等長的柱廊露天平台,這道廊台是愛諾.阿爾托從義大利之旅中汲取建築靈感的絕佳例證,數十年前,他們可以直接從平台走到沙灘上;雙斜面屋頂上的草皮則突顯了建築物的質樸田園風情。   阿爾托之家The Aalto House(1935-1936)©Alvar Aalto Foundation 這座獨棟住宅於1936年竣工,既作為家庭住宅,亦為建築師事務所。超越早期簡化的功能主義,反映出阿爾托夫婦於1930年代採用了更為有機的風格,其特點是帶有手工製作感的材料、木材的大量使用,以及建築物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緊密連結。客廳和餐廳是這棟住宅的核心,大面窗戶朝著南側的花園,建築師事務所與客廳之間僅隔著一道木製滑動門。這棟建築物的兩種不同功能也體現在材料的選擇上。建築師事務所採用磚造塗白,而私人住宅則外封木板。阿爾托一家人都住在這棟房子直到離世,1998年成為阿爾瓦.阿爾托基金會的財產,自此成為一座家庭博物館,全年向大眾開放。   帕伊米奧療養院Paimio Sanatorium(1929-1933)©Alvar Aalto Foundation 阿爾瓦.阿爾托撰寫許多有關人性化建築的文章,他在著手設計帕伊米奧療養院時,注意到病房通常是從健康人的角度切入,但臥病在床的結核病患者,其需求相當不同,因此帕伊米奧療養院的所有設計都是以患者的生理與心理需求為依歸。設計重點在於建築物的不同部分會在不同時間享有最佳陽光照射,而且病房在供暖、通風、照明和聲學方面都相當舒適宜人。   維堡圖書館Viipuri Library(1927-1935)©Alvar Aalto Foundation 阿爾托1927年贏得維堡圖書館的設計競賽,但興建時程卻推遲了好幾年,在此期間,歐洲建築和阿爾托自己的建築思考過程都歷經許多變化,圖書館的建造場址有所改動,他在1927年的參賽作品嚴格遵循古典建築傳統;1928年的修訂版本中,有幾項新現代主義建築的特色:玻璃牆、條狀窗、頂樓露台以及彎曲的頂蓬;但到1933年12月完成最終圖稿時,阿爾托已經成為徹底的功能主義者。   塞伊奈約基文化暨行政中心Seinäjoki Cultural and Administrative Center Project(1951-1987)©Alvar Aalto Foundation 塞伊奈約基文化暨行政中心矗立在一片平坦開闊的土地上,教堂與教區中心、圖書館、市政廳、中央政府辦公室、劇院等建築,各有獨樹一幟的特色。這裡有許多典型的阿爾托建築特徵,例如扇形建築造型、陶瓷瓦片外牆,以及連結建築物與景觀的階梯式布局,正如阿爾托所推崇的中世紀歐洲城市一樣,這些建築物之間的開放空間為城市居民帶來了多樣化的街景與自然的聚會場所。   穆拉察洛實驗住宅Muuratsalo Experimental House(1952-1954)©Alvar Aalto Foundation 基地位於穆拉察洛島的偏遠地點,阿爾托能夠不羈地嘗試尚未提供給客戶的結構和美學方法;這棟實驗住宅亦為一間具有野性的工作室,讓人可以無拘無束地繪製草圖與構思。這棟實驗住宅不同於一般的芬蘭夏日住宅,它位於巖頂,而非毗鄰水岸,最重要的空間是由磚塊砌成的庭院和圍牆,起居室圍繞著庭院而建;此外,由於其中央供暖的特性,讓室內也能打造成現代化的開放式居家空間,簡約中透著奢華。   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 1898-1976)©Alvar Aalto Foundation  阿爾瓦於1923年成立了他的第一間建築師事務所。自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他偕同其妻愛諾.阿爾托多次遊歷歐洲,熟悉了現代主義的最新趨勢──國際風格,不僅改變阿爾托夫婦的設計風格,更讓他們在國際上取得突破,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帕伊米奧療養院(1929-1933)的設計,這是一個重要的現代里程碑。阿爾瓦在他的建築設計中採用人性化與功能性的原則。自1930年代末開始,阿爾瓦的建築表現因使用有機形式、天然材料,以及日益奔放的空間處理方式而變得更加豐富。   愛諾.阿爾托(Aino Aalto, 1894-1949)©Alvar Aalto Foundation  1924年與阿爾瓦.阿爾托結婚,並與丈夫並肩工作,享有同等地位。她對室內設計與家具設計格外感興趣,也在阿爾托建築師事務所的綜合建築計畫中獲得大量的相關設計機會。「Artek」公司成立於1935年,旨在推廣當時產量與銷售量俱增的阿爾托家具,她成為該公司的首任設計總監,創造出至今仍具有辨識度、雋永且高品質的風格,其現代價值觀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尤其展現在有關兒童保育的室內設計當中,例如幼兒園、健康中心,以及婦產科診所。   艾莉莎.阿爾托(Elissa Aalto, 1922-1994)©Alvar Aalto Foundation  艾爾莎.梅奇涅米多年來擔任阿爾瓦.阿爾托的幫手,詮釋並傳遞他的想法,婚後改名為艾莉莎.阿爾托。阿爾瓦過世後,艾莉莎在1976至1994年間主持該建築師事務所,完成了數個進行中的建築計畫,她畢生致力於延續阿爾瓦的志業,發揚他的物質與知識遺產;由於她的影響,阿爾托建築師事務所的草圖和文件收藏,包括相關版權,都轉移到阿爾瓦.阿爾托基金會名下,因此得以完整保存。   《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 日期」2025年8月16日至2026年1月25日 地點」忠泰美術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採訪」陳映蓁

設計之光登場國際!2025 FIND-Design Fair Asia 亞洲設計展

2025.09.01

在亞洲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設計不僅是美學的追求,更是文化對話與商業機遇的交匯點。2025年FIND-Design Fair Asia 將再度於9月11日至13日在新加坡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盛大舉行,作為新加坡設計週的旗艦活動,不僅是貿易展,更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設計盛宴,匯聚全球設計精英、品牌與思想領袖,共同探索設計的未來。   2024年FIND展覽現場,讓設計與永續概念結合,展示對於可持續性的重視與趨勢。 FIND-Design Fair Asia由dmg events與Fiera Milano聯合主辦,以連接東西方設計為使命。今年展會面積超過17,000平方公尺,匯集350個國際品牌,涵蓋家具、燈具、紡織品到設計科技等領域,提供獨特平台讓零售買家、開發商、建築師與酒店業專業人士交流合作。在全球貿易動蕩背景下,東協市場6.8億人口、城市化與中產階級崛起,成為設計產業新焦點,而新加坡與曼谷等地房地產與酒店業擴張,更催生對高品質、可持续設計的需求,FIND正扮演著關鍵的橋樑角色。   2024年展覽現場,以可持續性與高品質設計為主軸規劃展區,展現展覽的多元面貌。 國家館:全球設計的微縮景觀 今年展會的核心亮點是一系列國家館,每個展館都是一扇通往該國設計靈魂的窗口。從歐洲的悠久工藝到東南亞的創新活力,這些展館不僅展示產品,更訴說著文化與傳統的當代演繹。   義大利Il Giardino di Legno品牌,展現永續與美學兼具的多樣家具軟裝,呈現在工藝上的精緻細節。 義大利館帶來一系列融合永續性與永恆美學的設計。從精緻的戶外家具、模組化廚房系統到創新的睡眠解決方案,義大利品牌再次證明其在工藝與創新上的領導地位。捷克共和國館聚焦於衛浴解決方案、家具、照明與玻璃工藝。品牌如RAVAK與MMCITÉ展示了功能與設計的完美結合,而Petrof鋼琴的現場演奏更將帶來一場視聽盛宴,體現捷克設計中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捷克衛浴品牌Ravak​,展示功能與美學結合的實用設計,其綠色調為品牌注入永續氣息。 印尼館以「擁抱地球社會」為主題,強調永續性與社區價值。從環保材料到傳統編織技藝的現代詮釋,印尼品牌如Cellux與Cita Tenun Indonesia陳列將在地智慧轉化為全球設計語言的展示。新加坡館則從永續性、智慧生活與材料創新等多角度展現本地設計實力。品牌如Grobrix的垂直農業系統與Geberit的衛浴解決方案,反映新加坡作為創新樞紐的角色。   掛牆馬桶。享有「百年衛浴」之稱的德國品牌Geberit,其製作過程運用多種不同原料,注重採用環保材料,以達到永續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法國、泰國、香港與台灣皆為首次亮相,帶來各具特色的創意視角。泰國館由Deesawat Industries與Moonler等品牌領軍,融合創新與傳統工藝;法國館強調材料精鍊與永恆形式;香港與台灣則以獨特的文化語境豐富展會的多元性。   泰國家居品牌Moonler,致力於使用雨樹(Monkey Pod)製作家具,其宗旨是注重工人手藝,而非木材的多樣性。 FIND全球高峰會:設計思想的領導舞台 與展會同步舉行的FIND全球高峰會匯聚來自23個國家的60多位講者,包括札哈.哈蒂建築事務所(Zaha Hadid Architects)、SOM、Gensler等國際頂尖公司與思想家。高峰會以「建築前沿」、「亞太藍圖」與「空間轉型」三大支柱為框架,探討設計如何回應全球挑戰,塑造更智慧、包容且永續的環境。   札哈.哈蒂建築事務所(Zaha Hadid Architects)Simon Yu總監。 主題演講嘉賓如札哈.哈蒂建築事務所(Zaha Hadid Architects)的Simon Yu與Ramboll的Hossein Rezai-Jorabi,將分享城市轉型與設計韌性的前沿思考。演講主題與類型十分豐富,涵蓋人工智能在設計中的應用、浴室設計的情感演化、零售空間的文化重塑等議題,期待透過多元角度的觀點與分享,激發多方人士的對話與創新思考。   Ramboll的全球設計總監Hossein Rezai-Jorabi。 設計與未來:永續、科技與人文的融合 對於FIND來說,設計不僅關乎美感,更關乎責任與未來。從捷克玻璃工藝的永續傳承到新加坡的智慧生活解決方案,參展品牌無不強調環境意識與社會價值。與此同時,科技如人工智能與數位化工具正在重塑設計實踐,高峰會中的「智慧設計」演講便深入探討這一趨勢。設計也在重新定義奢華與體驗。酒店業與高端住宅項目對設計的需求與日俱增,演講議題中,如「全球簽名:奢華與目的性設計的交匯」探討如何透過設計融合文化敘事與情感深度,創造有意義的空間。 2024年全球高峰會現場。   2025 FIND-Design Fair Asia 不僅是一場展會,更是一場跨域慶典。它展示設計如何連接過去與未來、東方與西方、商業與文化,並在亞洲這片熱土上迸發出無限可能。無論是專業人士、設計愛好者還是普通觀眾,都能在此找到靈感、建立連繫,共同開展設計的未來。   2025 FIND-Design Fair Asia  時間」2025年9月11日至9月13日 地點」新加坡金沙會議展覽中心 預先登記」2025年9月10日前(免費參加) 更多內容詳情請見活動官網。 資料及圖片提供」Fiera Milano、dmg events 編輯」林靖諺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

2025.08.29

國徽、郵票、紙鈔、機構標誌,以及書籍、公路標誌、布拉格地鐵導引系統、產品包裝與電影海報,這些日常可見的符號與視覺語言,都是形塑捷克國家身份的重要構成。這些設計是如何誕生的?又是由誰創作的?   台灣設計館2025年10月12日前推出《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Identity: The Story of Czech Graphic Design)展覽,由捷克平面設計領域具代表性的策展人Filip Blažek與Linda Kudrnovská共同策劃,觀眾將可透過原作和複製品,認識捷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並深入理解背後的設計背景、歷史與意涵。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 以平面設計道出集體記憶與時代精神 平面設計伴隨人們一生,但鮮有人了解其背後的故事。捷克的平面設計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知名人物包含Art Nouveau 新藝術運動藝術家阿爾豐斯.慕夏(Alfons Maria Mucha, 1860-1939)、藝術家卡雷爾.泰吉(Karel Teige, 1900-1951)、字體暨平面設計師茲德內克.齊格勒(Zdeněk Ziegler, 1932-2023)等,每位藝術家與設計師的作品都足以成書立傳。 展覽現場照。   對捷克(含捷克斯洛伐克)而言,20世紀初以來的平面設計歷程,始終與時局緊密相連,從爭取建國、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與極權統治,到由社會主義計畫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設計不僅反映社會氛圍,更在自由受限時成為文化抵抗的媒介。 展覽現場照。   為了系統性地梳理捷克的平面設計發展脈絡,捷克Musea Kampa博物館啟動《識別》(IDENTITY)計畫,以展覽、出版、紀錄片與影集等形式,梳理該國平面設計自19世紀末至今逾百年的演變。《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Identity: The Story of Czech Graphic Design)為該專案的一環,透過展覽中的展件,如經典海報、書籍設計、標誌系統等視覺語言,得以理解捷克平面設計的發展脈絡,亦可窺見平面設計如何承載集體記憶、映照時代精神。 展覽現場照。   設計肩負的意義 捷克的文化面貌不僅來自音樂、文學和電影,平面設計也是構成民族身份與認同的因子。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副代表 Martina Rubešková 形容捷克平面設計史是一則與時代抗衡的故事:「在自由被壓抑的年代,設計是創意的出口,也是抵抗的象徵。」她希望透過本展,讓觀眾領略設計如何跨越語言,搭建起傳達與溝通、促進彼此理解的橋樑;捷克中心臺北主任Markéta Lipold Záhumenská則認為,可以看見捷克設計對於自身身份認同的表述,猶如一堂跨越國界的風格課,搭建文化對話的平台,讓觀眾深入理解捷克設計的細節。 展覽現場照。  展覽現場照。 策展人Filip Blažek分享,此展結合展覽、影集、紀錄片與出版物,洽詢許多機構、歷經募款等過程與多人支持,才得以完整呈現捷克平面設計的脈絡,對他而言,這次展覽有一個鮮明且貫穿的敘事主軸:自由與民主,這樣的追尋也一直反映在捷克的平面設計中。 展覽現場照。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 日期」2025年10月12日前 地點」台灣設計館02展間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陳映蓁

The Standard全新海濱度假酒店 2025秋季登場

2025.08.18

潮流生活酒店品牌The Standard旗下東南亞最新據點「芭達雅納中天The Standard度假酒店(The Standard, Pattaya Na Jomtien)」將於2025年10月正式開幕,預計可為泰國東部海岸注入嶄新活力。 芭達雅納中天The Standard度假酒店外觀。   距離曼谷僅約一個多小時車程的納中天(Na Jomtien),以靜謐氛圍和細膩質感逐漸成為泰國最具品味的高級海濱度假區;不同於以繽紛夜生活聞名的芭達雅,這片寧靜的海岸線擁有舒緩節奏、適合暢泳的海域及獨特的悠閒韻致,深受追求質感體驗的頂級旅客青睞。 酒店入口。   曲線交織的藝境 芭達雅納中天The Standard度假酒店與DIN Studio和Lupine Studio合作,室內設計由Verena Haller及The Standard內部設計團隊操刀,建築設計則由Onion負責,以俏皮手法重新詮釋現代主義建築語彙,同時融入品牌獨特的視覺美學。波浪般律動的曲線與韻律感十足的垂直線條,柔化了建築的剛硬稜角,賦予空間雕塑般的藝術氛圍,既醒目吸睛又充滿舒適感。 大廳接待區。 大廳與Juice Café。   由PLA精心操刀的景觀設計,將盎然綠意延伸至度假村的每個角落,串聯出一條從抵達區到海濱的沉浸式感官旅程。光影交錯、紋理細膩與聲音律動,在層層遞進的空間體驗中逐步展開,營造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獨特氛圍。 大廳廊道。   游泳池。 酒店共規劃161間客房與套房,涵蓋時尚的Standard特大床房、擁有無敵海景的泳池套房,以及達322平方公尺、氣勢非凡的頂樓套房。每一個空間設計皆以舒適度與風格感為核心,配備雨淋式花灑、精選備品及花園或海景視野,為旅客締造難忘的體驗。 客房。   此外,亦將透過細膩的設計細節,彰顯來自泰國跟國際創意人才的非凡巧思,酒店與MozART Advisory合作,於庭院呈現藝術家Chloé Kelly Miller的裝置作品《Unity of the Double》。這對現場手工雕刻的客製石像,以當代藝術語彙詮釋二元性、家庭與歡聚等核心意涵,為場域注入深層情感與藝術張力。  海景客房。 而員工制服則由泰國知名時裝品牌Vickteerut量身打造,整體設計以俐落剪裁和亮眼細節為特色,巧妙融合都會時尚感以及海濱度假的悠閒氛圍,展現品牌一貫的前衛美學。     資料及圖片提供」The Standard 編輯」陳映蓁

2025臺灣文博會「水風景」 打開島嶼記憶旅程

2025.08.04

2025臺灣文博會8月11日前於松山文創園區及南港展覽館登場,本屆以「水風景」為年度主題,透過展覽裝置、沉浸體驗、地方選品到串聯活動,邀請觀眾用五感探索台灣獨有的水文化。   文化部長李遠表示,攻讀生物的他,學生時期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學某個令人昏昏欲睡的夏天課堂上,老師說:「因為羊水與海洋的PH值一致,所以海洋是生命的起源」;而在這個擁有生態多樣性的海島國家,台灣也理所當然的成為「海洋之子」。今年選擇以「水風景」為主題,正好能讓大眾重新看見台灣從與水隔離的過去,到現在面對海洋及水可能帶來的災害時,台灣的勇敢、冒險、對自由的嚮往以及追求自我療癒的過程。 文化部長李遠。   年度主題論述 今年以「水風景」為主題,展示台灣川流海島萬般變化的地理特質,更強調水文化生態系統提供了非物質性的滋養能量。文化策展展間以「接海之島、有河之靈、穿霧之境、臺灣萬水」四大主題表現:從社會關係與文化資產、神靈信仰和民間傳說、生態循環與教育傳承、生命美學和藝術休閒等面向切入,呈現台灣韌性包容、海湧危闊、撫慰能量的文化生態系。 總顧問龔卓軍。   文化策展從各地水文地貌為梗概,在綜觀河流、湖泉、海洋環境場域之際,更指向水文化創意生產的特有物件,如造紙、茶酒、農漁產等;而表現於文化創意領域中,則是藉由文資、設計、與影視音等轉譯手法,創造出的獨特內容與產品。   文化策展主題概論 位於松山文創園區的戶外展區,由2025文博會的精神堡壘「水亭」開啟展覽序曲,透過農用棚架與漁繩搭建而成,懸浮在空間之間的大型編織裝置,不只呼應了年度主題,更象徵著島嶼與水共生的生命意象。此限定文化地景也將主題展區「接海之島」中「水社會」主題從室內展場延伸至戶外,引領觀者從島與地理條件與文化脈絡出發,一起探索人、水與環境間的多重關係,藉由走逛欣賞感受材質之美,同時在互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詮釋以及島嶼記憶。 2025臺灣文博會。   接海之島-台灣山海的文化生態 主題館「接海之島」以《水社會》為策展核心,從島嶼的地理條件與文化脈絡出發,展場主體為一座懸浮於空間中的大型編織裝置,由農用棚架、漁繩與海鹽構成,象徵島嶼跟水共生的生命意象,形塑一座結合感知經驗與環境記憶的流動文化地景,採開放式策展結構,鼓勵觀者與素材之間建立自由連結,生成個人化的理解路徑。 接海之島。   裝置下方則構築水平延展、光影交織的水下場域,精選24部橫跨年代的影像作品,邀集七位藝術家與攝影師參與,並呈現近40本主題書籍,涵蓋河海地景、生存經驗、信仰儀式、文化記憶與城鄉變遷等主題。透過時間、空間與觀點的交錯,引領觀者進入辯證與感知交融的閱讀狀態,進一步思索社會結構與文化記憶的流動與轉化。   有河之靈-台灣水體的精神生態 世界各洲以大洋相連,人們對「水」始終懷抱複雜的情感。羊水是人類最初的居所,海洋是萬物的起源,水,既是生命的開端,也是信仰與文化交織之處。當無形的水凝聚成形,成為變幻莫測的河流、深不見底的湖、與難以度量的海,它們自成一方與陸地隔絕的「他界」,令人畏懼其深邃,也寄予無限想像。 有河之靈。   「有河之靈」將這些關於水的記憶與信仰,融入一座抽象的台灣地景展台上。地形模擬自高山溪流至海口的地貌,觀者入場時先望見高山,繼而潛入冥河,在眾神與眾生的喧嘩中穿行,沿途經過江河、埤圳、河口,再登山溯源。於高低起伏之間,看見、聽見不同族群的水祭儀式、信仰工藝與故事傳說,也彷彿親身經歷了一段由水之靈引導的旅程。  有河之靈。 穿霧之境-台灣霧林帶的文化流動 「穿霧之境」是一段由水引領、由霧籠罩的感知旅程,引領觀者深入台灣的淺山丘陵與深林地景。 穿霧之境。 展覽從「水的初形:霧雨中的森林語言」展開,霧作為水的初形,在模糊的光影中召喚人與自然最原初的感官連結;接著進入「水的遷形:河流與土地的織網」,水化為奔流之川,記錄著族群遷徙與文化變遷的足跡;最後抵達「水的聚形:靜水中的聚落記憶」,水如明鏡,映照生活與信仰的軌跡;在霧、川、湖的三種轉化中悄然塑形,串聯起自然與文化、感知與記憶、當下與未來。 穿霧之境。   穿霧之境。 臺灣萬水-台灣文化生態的多樣性 在「臺灣萬水」地方特選館中,策展團隊評選家鄉最水、最美的地方特產與島嶼上各種水體產物,展品包括各流域灌溉農作的飲食產品、海口港邊傳藝祭典的文創商品、高山雲霧繚繞孕育的療癒小物、抑或是裝載湯水餐飲的器皿用品、巷仔內文化行旅或在地體驗活動、描繪在地風景的影視音樂人文出版品、展現台灣口氣特色的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創作等,這些多元文化選品對應水體的各關鍵字:自然或是人工、鹹水或是淡水、河川、湖泊、又或是水庫、港口,交織共融成為土地水文結構的在地風景。 臺灣萬水。   工藝選品店「日常+」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首度在文博會規劃工藝選品店「日常+」,有別於歷年展覽作法,特別嚴選70家臺灣經典工藝品牌、超過400件商品,提供茶器飲食、日常穿搭、居家擺飾等,讓工藝融入日常,成為生活裡能長久陪伴、感受的存在,散發更有質感的溫度。 日常+。     2025臺灣文博會 ✦文化策展✦ 穿霧之境:松山文創園區2號倉庫 有河之靈:松山文創園區3號倉庫 接海之島:松山文創園區4號倉庫 臺灣萬水: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 日常+: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 日期:8月2日至11日   ✦品牌商展✦ 南港展覽館1館1樓 日期:8月5日至6日(專業買家日)、8月7日至11日(一般民眾入場)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灣文博會 撰文」陳映蓁

「鐵博.前行」正式啟航!國家鐵道博物館第一階段開放

2025.07.30

歷經近九年的整備與修復,國家鐵道博物館於7月31日正式啟動第一階段開放。這座位於國定古蹟臺北機廠場域之上的博物館,是臺灣現存歷史最悠久且保存完整的鐵道車輛修理工廠,未來將以「全區整備、分區修復、分期開放」的模式逐步展現其獨特魅力。   市民大道人行道面向園區,此為澡堂完整的建築立面,中央浴池區的半圓弧屋頂,以及屋頂拋物線形天窗,展現設計巧思。 作為臺灣少見由全區國定古蹟工業遺址轉型的大型博物館,國家鐵道博物館不僅完整保存原有的鐵道紋理及場域精神,更透過古蹟建築、展覽策劃與典藏車輛的串聯,引領民眾重返記憶中的鐵道時光。第一階段開放範圍聚焦園區北側臨接市民大道的區域,包括柴電工場、總辦公室等六處修復完成的古蹟建築,並拆除工廠圍牆,強化博物館與周邊社區的互動性。   保存原有鐵道與古蹟建築相互串聯,引領民眾重拾記憶中的鐵道光景。 澡堂展區:氤氳時代-員工澡堂常設展 員工澡堂自1935年落成以來,一直是臺鐵職工下班前盥洗及緩減疲勞的重要設施。2000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成為臺北機廠第一座擁有古蹟身分的建築。修復後的澡堂展區分為三大展區:1930年代的建築模型、中央浴池現地展示及古蹟修復工程紀錄,完整呈現這座建築的獨特風貌。 員工澡堂是最早完成修復的場域,由藝術家廖建忠結合澡堂空間進行創作,利用擬仿蒸汽機具表達對工業文明的崇拜。   西側展區介紹臺灣建築由近代步入現代的歷程,探索與澡堂同期的著名案例;東側展區則闡述臺北機廠古蹟保存歷程,展示古蹟構建舊料及修復發現,見證臺灣工業文化資產的新生過程。 東側展區主要展示臺北機廠的古蹟保存歷程、古蹟構件舊料、修復工程的發現等。   柴電工場展區:動力.火車-柴電工場常設展 1962年啟用的柴電工場曾是維修柴油動力車輛的重要場域,如今轉型為兼具歷史意義與現代展示功能的展覽空間。展區分為「鐵道動力」、「鐵道車輛」、「古蹟歷史」及「保存修復」四大主題,其中「鐵道動力」展區特別引人入勝。 秉持古蹟修復的文物保護理念,將佔地兩千餘坪的舊柴電機廠房活化再利用,改造為博物館展覽場域。 展區巧妙呈現平日難得一見的柴電機車內部關鍵零件,結合生動的影音效果、聲光技術與專業鐵道圖面,將複雜的機械原理轉化為淺顯易懂的知識。   精選24輛經嚴謹考據修復的典藏車輛,完整重現柴電工場的磅礡氣勢。 總辦公室展區:移動與感動-鐵道上的文化與記憶常設展 1887年臺灣開啟鐵路建設篇章以來,鐵道不僅是運輸動脈,更承載著每個地方獨特的故事記憶。百餘年來,鐵道見證了政權更迭、經濟起落與城鄉發展的變遷,記錄下社會的多元面貌與深刻轉變。   音樂展區展出以鐵道為主題的黑膠、光碟、匣式卡帶等,並安排可現場聆聽鐵道音樂的裝置,包含《快車小姐》、《向前走》等膾炙人口歌曲。 本展透過層層梳理,展現鐵道如何激發文學、音樂、繪畫等各領域創作者的靈感,以不同藝術形式描繪鐵道作為生活座標的點滴。從常民視角娓娓道來鐵道與這片土地交織的故事,讓觀者看見鐵道在時光長河中留下的動人印記。 影視區展出從早期黑白劇情片到現代彩色紀錄片,橫跨時代與多元類型,呈現多部經典火車電影。   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特展 特展以文學、音樂、影像等作品,串聯起民眾共同的鐵道記憶。這些承載時代情感的創作,從常民視角展現鐵道與臺灣社會的緊密連結。臺灣鐵道文化不僅記錄運輸技術的百年變遷,更映照近代社會的發展軌跡,在產業轉型、城鄉風貌改變與藝術創作之間細膩穿梭。 從清代的草創、日本時代的成長、戰後的重生,到新世紀多元運具的發展,呈現大時代下人們的經驗與所思所想。 總辦公室現地展 總辦公室(舊稱事務棟)曾是臺北機廠的行政核心,自1935年啟用以來見證機廠數十年的運作歷史。修復後的一樓空間特別重現廠長室、副廠長室、會議室及出納股等關鍵空間,透過修復與改製遷廠時遺留的舊家具,將這些承載記憶的老物件轉化為展覽媒介。走進其中,彷彿時光倒流,讓人真切感受當年的工作點滴。   廠長室重現1960至1970年代辦公空間氛圍,透過大量原木家具與細緻裝潢,呈現當年廠長作為領導者的權威形象。 材料試驗所展:無限的火車情-臺灣鐵道攝影家古仁榮特展 鐵道攝影家古仁榮先生(1929-2018)憑藉流利的英日語能力,成為戰後臺日鐵道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 古仁榮除從事鐵道攝影,亦因寫生留下許多畫作,每逢節日自行繪製卡片及手工藝品,贈予鐵道同好們。 展覽呈現其橫跨日治時期至1990年代的珍貴鐵道影像與文獻資料,包括戒嚴時期的攝影作品、手繪速寫、研究筆記,以及與臺日鐵道同好的往來書信,完整展現他對臺灣鐵道文化的深遠影響。 挑選古仁榮在戒嚴時期的鐵道攝影作品,包括蒸汽機車、糖鐵及林業鐵路等珍貴的原鄉鐵路風景。   親子空間:跟著小火車一起旅行吧! 博物館特別為10歲以下孩童打造充滿想像力的鐵道樂園,將臺灣獨特的地形元素巧妙轉化為空間設計。園區內有各式火車主題遊具、積木和繪本,更將館藏特色車輛轉化為可愛的「鐵博小火車」。特別設計的兒童版「園區車輛管理地圖」,讓小朋友透過團隊合作完成任務,培養對鐵道文化的興趣。  入口設置山海造型牆面,並展示鐵道小火車,其靈感取自藍皮柴油車、WICKHAM38工程貴賓車、觀光號餐車、莒光號客車外觀塗裝元素。 動態乘車體驗 國家鐵道博物館精心修復歷史車輛與園區軌道,讓民眾在臺北市區體驗真實的鐵道之旅。遊客將搭乘1930年代生產的經典藍皮列車,穿梭於總辦公室與組立工場之間的軌道。這款曾在1980年代新浪潮電影中頻繁亮相的列車,以「博物館級動態運轉」的高標準完成修復,成為傳遞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 園區內設有乘車體驗,國家鐵道博物館精心修復車輛與軌道,讓民眾重返1930年代搭乘藍皮列車,來一場時光之旅。   國家鐵道博物館透過靜態展示與動態體驗的創新營運模式,不僅展示鐵道車輛本身,更呈現臺灣工業資產、職人技術與常民生活文化交織而成的跨世代記憶,為臺灣鐵道文化保存開啟全新篇章。 國家鐵道博物館第一階段開放 時間」2025年7月31日起(每日9:30至17:00,周一休館) 地點」臺北市信義區市民大道五段50號   假日限定乘車體驗服務 時間」每週六、日與國定假日(每日10:00至16:00,共 10 班次/天) 更多活動相關資訊,請見國家鐵道博物館官網及社群。   資料及圖片提供」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編輯」林靖諺

2025臺灣文博會 展演豐沛文化創意能量

2025.07.18

2025臺灣文博會將在8月2日至11日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及南港展覽館登場,年度主題以「水風景」展現台灣川流海島特質所孕育出的文化生態系,更呈現出文化如水般,豐富多樣且深入日常的能量。   文博會自2010年起舉辦,歷經數次轉型,展會規模逐年擴大,目前已是國內重要文創商品、圖像授權展示及交易平台。2025文博會重回台北,除了松山文創園區的文化策展,品牌商展移師交通便利的南港展覽館,將創下「使用坪數、參與家數、使用攤位、國際參展」新高紀錄,整體展會參與人數預估將突破65萬人次。   從水出發的文化旅程 總顧問龔卓軍分享年度主題的策劃理念時表示,在全球面臨極端氣候的環境中,擁有1,000公里海岸線、超過全球平均值150倍的海洋生態多樣性、逾10,000個埤塘的台灣,應該是更有條件以「水風景」向世界發聲,提出解決污染和氣候變化的方案。 總顧問龔卓軍。   「水風景」將文化視為一種從土地與水域裡長出的生態系,包括從擁抱海洋跟漁撈記憶的「接海之島」;探索水與信仰之間神秘連結的「有河之靈」;再到漫步霧林、串連生態與教育的「穿霧之境」;以及匯集全台22縣市地方風土、百大文化基地及102件選品的「臺灣萬水」。 接海之島。 有河之靈。 希望藉由融合五感體驗、數位互動、沉浸式氛圍設計的規劃,運用影像、聲音、氣味和空間裝置,打造兼具感官及知性的體驗。邀請觀者一起從「水的角度」看見台灣的水生態,以及近年來出色的視覺藝術、動漫文創、文資與影視音等文化品牌內容。 穿霧之境。   文化策展區協同策展人彭雅倫及柯智豪說道,為了擴大展覽體驗面向,今年文博會期間更安排了超過50場現場表現,以及10場跨音樂、影像、策展、品牌跨界、科技文化等主題的專題講座;同時,也推薦兩條精心策劃的水路走讀活動。 臺灣萬水。   另一方面,文化策展區也首次以工藝快閃選品店「日常+」方式呈現,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邀集70家工藝品牌、超過400件的工藝精選商品登場,以永續、地方文化與實用美學為核心,從材料選擇到工藝精神,讓工藝融入生活,展現當代台灣工藝的厚度與魅力。 日常+。   除了文化策展外,每年都吸引大批觀眾參加的「品牌商展」仍是吸睛焦點,品牌商展總監汪麗琴指出,今年品牌商展主題「嗨!水域場」,以「海水浴場」為靈感,打造一個開放、熱鬧、充滿探索感的創意平台,並延伸出6大主題展,包括「療癒光波站」、「臺味浪潮站」、「永續未來場」、「躁動中萌芽」、「社畜不哭俱樂部」及「內建BUG的Z世代」等方向,切入台灣文創在生活、美學、環境等面向的多元議題。  嗨!水域場。 首次在商展區推出的「黑潮星樂園展區」,將成為34組台灣原創角色IP的大型發表會,以360度環形展區,呈現冒險故事、親子互動、次文化潮流等豐富面向,以海洋黑潮展現台灣IP面向國內外市場的企圖。  黑潮星樂園展區。 展區亦有文策院策劃的「IPOP-UP!臺咖潛力IP養成專門店」,聚焦IP商轉與授權模式,展出12組台灣原創IP,並結合文化內容策進院調查的關鍵數據,呈現IP如何一源多用、跨域發展,創造長尾效應的文化商機。  IPOP-UP!臺咖潛力IP養成專門店。   2025臺灣文博會 ✦文化策展✦ 穿霧之境:松山文創園區2號倉庫 有河之靈:松山文創園區3號倉庫 接海之島:松山文創園區4號倉庫 臺灣萬水: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 日常+: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 日期:8月2日至11日   ✦品牌商展✦ 地點:南港展覽館1館1樓 日期:8月5日至6日(專業買家日)、8月7日至11日(一般民眾入場)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灣文博會 編輯」陳映蓁

墨爾本壹酒店 翻轉旅宿想像

2025.07.14

國際奢華生活風格品牌「壹酒店1Hotels」,宣布旗下最新據點「墨爾本壹酒店1 HOTEL Melbourne」盛大開幕。這間以自然為靈感設計的奢華飯店,為壹酒店進軍澳洲市場的首站,坐落於墨爾本市中心精華地段,展現品牌對永續理念與設計美學的堅持,將為當地頂級旅宿市場注入全新活力。 Crane酒吧與酒廊。   基地選址於煥然一新的北碼頭區(Northbank),坐擁長達220公尺的雅拉河(Yarra River)河岸景觀,地理位置優越。整體建築設計融合親生物設計理念,不僅呼應墨爾本深厚的歷史底蘊,更展現對永續未來的積極承諾,實踐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精神。酒店核心建築之一為經修復重現的歷史地標「5 號貨棚」,這是墨爾本航運黃金時期遺留下來、極具代表性的歷史建築,亦是當地最後一座受保護的貨棚建物。整體空間設計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社群凝聚與創意激發,並提供豐富多元的體驗,為旅客打造全方位沉浸式的生活風格體驗。 Crane酒吧與酒廊。 以地景織就空間語彙 整體設計理念彰顯品牌「自然至上」以及對親生物設計的堅持,設計團隊從維多利亞州壯麗的自然景觀汲取靈感,包括大洋路沿岸崎嶇的海岸斷崖、丹唐農山脈(Dandenong Ranges)濃密的森林冠層等原始風貌,轉化為飯店空間中的設計語彙,創造出令人驚豔的視覺與感官體驗。 墨爾本壹酒店,游泳池。   在這座城市綠洲中,自然不再只是逃離都市的出口,更是一扇通往城市靈魂的入口。飯店巧妙模糊了人工與自然的界線,營造充滿在地意象與沉浸感的空間氛圍,讓每位旅客都能感受到與自然環境的深度連結。   墨爾本壹酒店的豐厚底蘊來自其本身所坐落的地段──擁有超過150年歷史的海員碼頭(Seafarers Wharf),設計核心聚焦於被列為歷史保護建築的「5 號貨棚」,在修復過程中,團隊悉心保留並整理超過2,000件原始結構元件,包括藍石鋪路磚、鋼桁架、木製門扇與窗框等,經標記後全數重現於建築之中,完整保存了風貌。 保留並整理超過2,000件原始結構元件,標記後全數重現於建築之中。   賓客踏入挑高寬敞的大廳時,以工業副產品劈裂面花崗岩砌成的岩壁將吸引目光,呼應維多利亞州獨特的海岸地質景觀。酒店內廣泛使用回收木材,總面積超過 4,500平方公尺,展現對永續的實際承諾。接待櫃台選用墨爾本地鐵隧道工程中回收的榆木餘料製作,細節處處呈現在地精神;休息區中,一座退役鐵路橋被巧妙改造為氣勢磅礡的樓梯,成為空間亮點。招牌餐廳「From Here by Mike」中,貨棚原有的支撐梁被重新利用,打造出極具視覺衝擊的入口門廊。全館種植超過7,000株植物,將維多利亞州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移植到室內空間,深化壹酒店堅持的親生物設計理念。 墨爾本壹酒店,招牌餐廳From Here by Mike。   酒店配有277間舒適客房,部分牆面採用來自維多利亞州及新南威爾士州廢棄鐵路枕木鋪設,極具質感;客房號碼牌則以回收木板製成,這些木材來自飯店所在地碼頭修復時所打撈出的原始水下樁基,表面帶有獨特的船蛆蝕痕,並以特殊工藝保留並點綴苔蘚,展現自然風貌。此外,客房配備智慧恆溫器與節能開關,並採用環保無害材料,展現飯店致力於減少對環境負擔的生態設計精髓。 墨爾本壹酒店,城市套房。     資料及圖片提供」墨爾本壹酒店 編輯」陳映蓁

2025臺灣文博會「水風景」

2025.07.04

2025臺灣文博會即將在8月2日至11日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及南港展覽館登場,今年年度主題為「水風景」(Water Scapes),以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水為核心,呈現從高山的雲海霧林、淺山的溫泉飛瀑,到溪海潮浪所孕育出的台灣文化生態。   本屆主視覺由曾獲金曲獎與金點設計獎肯定的設計師楊士慶操刀,視覺畫面靈感來自功夫明星李小龍的名言,「水無形無相,倒入杯中,便成為杯子的形狀;倒入茶壺,便化為茶壺的模樣。水能自由流動,也能滴水穿石」,展現水能自由流動,也能定型,亦能穿石的哲學精神。 2025臺灣文博會主題「水風景」主視覺。 楊士慶以水的波紋作為設計核心,詮釋如同人與人、文化與文化的交會,每一次互動都是一次新的思想流動。視覺畫面運用多層次藍綠色調,從深邃的海洋、清澈的湖水到輕盈的水霧,營造出空間深度與文化層次感,象徵創意能量的自由生成與匯流。   台灣文化與水的共生 「水風景」則由現任臺南市美術館館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教授龔卓軍為總顧問,並由彭雅倫及柯智豪兩位協同策展人,共同梳理台灣自現代社會發展以來,人類和水之間關係的改變。以台灣歷史變遷及當代全球對水體概念轉換為出發點,聚焦台灣水文化生態系所蘊含的豐沛能量,隱喻台灣文化生態的多元韌性,展開一場以水為脈絡的創意溯源與共創之旅。   各展區以水為意象核心,緊緊依附在地的風土脈絡,透過「接海之島」、「穿霧之境」、「有河之靈」、「臺灣萬水」4大主題,進一步揭示台灣變化多端、包容、多物種與多樣態的水文化活性。   嶼山工房:接海之島 展館由嶼山工房負責策展,將搭起一座巨大的懸浮編織裝置,從台灣島嶼的地理條件與文化脈絡出發,打造島嶼記憶地景,帶領觀者走進一場沉浸式文化踏浪體驗。共精選24部跨時代的影像作品,邀集7位藝術家與攝影師共同參與,並展出近40本與水文化相關的主題書籍,打造一個沒有既定路徑的自由策展空間。 「接海之島」展區示意圖。圖片來源:文化部   偶然設計:穿霧之境 由偶然設計策展,如同將高山霧林搬進都市,展區透過森林氣味、可再利用國產木材及鋪設落葉的山徑路線,開啟觀者的五感,同時引發對山林質地的感官記憶,彷彿踏上一段從城市走向自然的尋根旅程,親身感受生態循環與文化傳承交織的篇章。 「穿霧之境」展區示意圖。圖片來源:文化部   嶼人設計工作室:有河之靈 嶼人設計工作室負責策展的展區,將呈現原住民、平埔、漢人等族群多元的神話、儀式與信仰記憶,帶領觀眾走入島嶼文化的精神傳統,讓水不僅承載日常所需,更滋養了豐富的人文信仰與故事傳說;展場同時設置水燈互動體驗。 「有河之靈」展區示意圖。圖片來源:文化部   草字頭:臺灣萬水 策展團隊草字頭精選全台各縣市推薦的文化好物,呈現台灣各地多元水域所孕育的在地風味與創意,一站式收集最具代表性的水文化精品,感受地方風土與人文創意的魅力。 「臺灣萬水」展區示意圖。圖片來源:文化部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灣文博會 編輯」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