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86
《靜翠山居》如其名,是一處位於台北近郊、背山面溪的幽靜居所。呂世民設計師分享,業主長期居於步調快速的都市中,十分嚮往與自然共生的日常,因此將視野轉向山水環繞之地;原始的老宅屋況不佳,經過三年的整修和翻新,最終才化為這座依山傍水的度假居所,實踐業主心中所望:在都市與山林間詩意遷徙。
.jpg)
天然石材和鍍鈦柱體構築玄關端景,轉折間展開柔和的行進節奏。
考量到業主始終渴望一處能自在呼吸的場域,再者長輩年事漸高,他更希望覓得開闊無拘的棲所。奠基於四周的絕佳風景,設計團隊致力於讓室內外產生最大化的串聯,由於老宅原始結構特殊,柱位不規則、動線也顯得封閉,導致公共空間的流動性不佳;有鑑於此,呂世民大幅調整平面,重新規劃入口方向,利用玄關石材與鍍鈦柱體形成端景,轉折之後進入主要活動區域,創造帶有包覆感的「口袋空間」。另外,亦將面向戶外的立面皆改為玻璃,盡量減少分割,以「牆柱分離」的手法,使其成為聚焦景觀的透明皮層;甚至增設角窗,框取自然,讓視野化為隨季節更迭的畫作。
.jpg)
調整平面布局,將樓梯移至側邊,釋放動線且令尺度更為開闊。
.jpg)
無法更動的柱子經過形變與包覆,增添機能之餘也成為視線亮點。
結構的詩意美學
一樓作為親友休閒交誼的場域,呂世民特別將景觀留給客廳和餐廳。由於業主熱愛料理,廚房與餐廳比例幾乎成等比,使烹飪不只是生活行為,更是凝聚情感的重要媒介。原先位於基地中央的樓梯被挪移至側邊,釋放核心空間,同時規劃電梯及長親房,讓長輩便利且安全的享受尋常時光。
.jpg)
銜接室外的立面飾以玻璃,引景入室,讓綠意與光線滲入室內。
面對無法拆除的樑柱,相即團隊並未加以遮掩,而是將其轉化為空間特色──柱體藉由形變及包覆,抽象演繹溪流中的鵝卵石型態,既具收納機能,也營造獨有的韻律感,讓建築結構化作亮點。設計語彙則講求「純粹」,室內主體乾淨俐落,色彩主要來自兩個面向:其一是窗外綠意的延伸,其二是溪石意象的轉譯。業主期許將石材的時光積累以及粗獷細膩並存的質感帶入家中,因此,玄關牆面、餐廳牆面及餐桌桌面皆採大理石,為住家注入有機的肌理層次。
.jpg)
以開放式手法擘劃公領域,綠色石材烘托出如山林般靜謐的質地。
.jpg)
錯落柱體勾勒出自由動線,讓居家場景更為活潑靈活。
光線計畫亦延續與景致對話的精神,老屋樓高受限,再加上北向的大面落地窗有效避開炙熱的直射日光,卻能引入穩定柔和的亮度,整體照明遂以日光為主,輔以點狀光源形塑氛圍,讓光影的流動躍為靈動襯底,輕盈地勾勒出生活的況味。
.jpg)
廚房和餐廳幾乎等比,突顯料理行為之於業主的重要性。
由繁入靜的安然
二樓作為私人領域,設計師在共用區增設了小型茶水吧檯,增添夜間時刻的便利性;主臥室的開窗將窗外盎然景色盡收眼底,另一間兼具書房機能的臥室則保留原始斜屋頂結構,成為獨具性格的空間表情。
.jpg)
兼具書房功能的臥室。原始的斜屋頂構成畫面特色。
.jpg)
主臥室。蔥鬱窗景讓居者能得到完全的放鬆。
在這座被群山與溪流環抱的家宅中,建築不再只是框架,而是充滿感知的舞台,既回應四季更迭,也容納家人間的細微情感。從都市的高樓天際轉入蔥鬱山林,本作描繪出一種日常的緩行:繁忙淡去,取而代之的是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從容姿態。
採訪」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