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之心》接待中心坐落於台北市鬧區中山北路上,呂世民設計師提到,基地是一個極其狹長的街屋格局,採光僅來自入口的單面光源,場地的先天條件和尺度十分受限,較難全面展現出展示與接待的效果。
重塑場域架構
有鑑於此,設計團隊從理性出發,首先針對外立面進行重新界定,將原本較為侷促的鐵捲門和階梯位置外加一層新的框架,藉此包覆整併,打造一個視覺統一的外觀。
基地坐落於台北市鬧區中山北路上,透過立面的重整,營塑俐落一致的形象,化解原始的凌亂感。
此外,室內則因階梯結構導致平面不正,團隊遂於入口處構築一道弧形牆體,以達修飾畸零空間的效果,同時順暢引導動線,並將接待櫃檯做出轉向,營造兼具獨立與開放的接待區;曲線語彙的運用不僅柔化視覺感受,亦形塑出幾個口袋式的微型空間,使細長格局產生節奏以及停留的可能。
室內刻意構建一道弧形牆體,引導動線之餘,也收整階梯帶來的畸零空間,成為具隱蔽性的接待區。
弧形語彙替室內捎來一抹流動感受;燈具的陳設亦緊扣設計主軸。
入口處的弧形量體轉折搭配柔光燈具與模型展示,營造迎賓氛圍。
由於自然光線的匱乏,設計師轉而利用人工光源勾勒光感層次。呂世民解釋道,他們在空間的節點處以光膜牆,刻意截斷視線的穿透,從門外向內望入,宛如一盞燈籠佇立其中,微光暈染、溫柔牽引。這盞「燈」象徵的不只是空間亮點,更是設計核心「歸心」的具象表現——回到家的那盞燈,意喻著溫暖等待和情感歸屬。
光膜牆設立於空間節點,宛如一盞燈籠,暗示著返家的「歸心」。
光膜牆截斷狹長景深,讓細長格局產生更多停留可能。
機能整合與編排
室內結構相對單純,設計師選擇運用展覽邏輯重新組織動線和展示機能,空間劃分為兩個洽談區,以及建材、設備展示區,如何讓有限坪數發揮最大效能,成為團隊思索的要點。
內部空間劃分為兩個洽談區,以及建材、設備展示區。
注重收納機能,洽談區的長椅下方皆為抽屜,滿足銷售需求。
呂世民認為,深沉的場域背景捎來穩定內斂的氣場,他將主要建材跟設備於牆面一字排開的陳列,再透過局部光源的提亮聚焦視線,突顯用材細節,也加深賞屋者印象。
藉由明暗有序的光源布局,讓建材、設備展示成為視覺焦點。
另一方面,考量銷售實務需求,大量收納機能亦被巧妙整合在設計中,多組抽屜依據業主與銷售人員的使用邏輯安排,將海報、說明資料等收納分門別類,便利取用,使接待流程更為流暢。
設計語彙的文化脈絡
《中山之心》作為建案名稱,除了是地名的指涉,更是一段記憶的濃縮。中山北路於日據時代作為通往日本神社的通道,極為神聖,路面與景觀皆經過完善維護,設計團隊欲保留道路曾經乘載的歷史軌跡,便於本作的細節處使用木格柵元素,以此演繹日式情懷;而光膜牆所營造出的燈籠意象,亦深化了溫暖心意,這些設計細節既是文化的延續,也是空間情感的載體。
木格柵的運用暗示著基地所在地的日式情懷,細膩提點更為深層的韻味。
最終,《中山之心》成為一處「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接待中心,在先天條件不利的情況下,相即設計團隊透過縝密的分析與深層的情感投射,打造兼具功能、溫度與敘事性的空間。不僅是展示建案的場域,更像是一盞燈,靜靜佇立於城市一隅,迎接每一位尋家之人。
深色空間基調穩定沉著,優化賞屋體驗。
採訪」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