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北安路、緊鄰劍南山的《TOP 31》,其接待中心坐落於美福飯店對面,基地規模雖不大,卻享有絕佳的都市雅境──樂群二路上的行道樹景致一路延伸並串聯至美麗華商圈。
《TOP 31》接待中心外觀。
以綠意雕琢精品輪廓
智在設計康智凱設計師提到,接待中心的規劃初期,團隊提出了「冶翠琉蘊」的概念主軸,疫情後,自然的重要性與其價值愈發突顯,考量《TOP 31》建案所在地後方即為連綿的劍南山,憑藉高樓層的視野,更可遠眺故宮一帶,山巒及城市景象相映成趣;有鑑於此,設計遂由此萃取「綠」之意境,試圖令賞屋民眾能在接待中心裡感受建案實際位置所坐擁的自然氣息,並強化大直地段易於親山親水的獨特優勢。
建築與街道行道樹相互互映。
採用大量通透的玻璃元素,賦予建築立面和周遭環境對話的可能。
「琉蘊」則延伸自業主對大直的定位──精品感之中蘊含人文底蘊。不同於信義區或中山北路的精緻氛圍,大直的氣質更顯溫潤從容,於是,設計構想便嘗試將「綠意」和「精品」相互交融,形成「綠意中的精品、精品中的綠意」。這樣的精神,亦體現在設計師對基地周邊的敏銳觀察,在高密度的台北,行道樹的存在彌足珍貴,建築跟街道之間的互動關係被刻意拉近,使接待中心不再只是封閉的銷售場域,而是成為可與城市脈絡對話的存在。
建物造型皆經細膩整合,讓畫面更顯俐落且具序列感。
建築的綠境延伸
基地受限法規限制需預留一米五的退縮,部分立面甚至需退至四米,進一步壓縮了可用面積,因此,整體設計因勢利導,將室外餘裕最大限度地留予綠意景觀。
入口。鏡面的反射性形塑了延伸放大的開闊感受。
步入室內後,開闊大氣的大尺度挑空作為迎賓的第一印象,中央則陳列著大型模型,氣勢十足;挑空區懸掛的燈飾則以抽象化形式詮釋樹木姿態,成為貫穿整個空間的視覺焦點。另一方面,本案亦特別於一樓布局了策展區,擷取遊逛櫥窗的意象淡化銷售色彩,在輕鬆的情境中走入建案欲傳遞的生活光景。
策展區。創造了櫥窗遊逛的效果,消弭銷售的目的性。
大型模型被置放於中央挑空區;大廳的燈具轉譯自樹木形象,緊扣設計主軸。
由於西曬面恰巧被鄰棟高樓遮擋,創造明亮卻不過於炎熱的日照環境,設計團隊從而選擇清透的淺色系描繪輕盈畫面;針對材質語彙的搭配,特別選用日本亮釉窯變磚,經切割細緻化處理,作為垂直鏈結三樓層的梯間襯底,白色烤漆玻璃、U型玻璃和仿鍍鈦漆金屬則交織其中,透過玻璃與半反射磚材間的光影變化,呼應窗外植影的朦朧剪影,局部鐵件亦於細節中增添了精緻質感。
梯間鋪陳經切割處理的日本亮釉窯變磚,隱喻設計概念的「冶翠」意象。
玻璃的運用讓室內充滿採光,同時引景入室,弱化室內外的界線。
二樓作為主要洽談空間,延續「與自然共生」的思維,在立面局部挖空植入綠意,讓人行道的綠延伸至建築,串接室內外的視覺與感官體驗。VIP室配置於二樓後側,遠離街道的喧囂,窗景正對鄰棟的庭園景色,形成專屬而靜謐的待客空間。
局部植入綠意,彰顯自然對於住宅空間的重要性。
整體而言,全案以漸進方式順暢安排入口至二樓洽談區及三樓樣品屋的動線,行走過程間能捕捉光影的微妙變化與材質的層次呼應,這種適切的節奏拿捏也巧妙地扣合大直的步調,沉穩、內斂又不失現代氣息。
洽談區同樣注重透亮,U型玻璃兼顧隱私和光線的漫射。
《TOP 31》接待中心不僅是展示與洽談的場所,更是一個交融自然綠境、精品氣質與城市韻味的篇章。在洗鍊的設計框架中,細膩展現溫度和情感,以一種從容自若的態度構築未來的日常想像。
夜晚時分的《TOP 31》接待中心。
採訪」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