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2025蛇形藝廊夏季展亭《時光膠囊》

2025年盛夏,倫敦肯辛頓花園迎來一場跨越文化與時空的建築對話。孟加拉建築師Marina Tabassum以獨特的建築語言,為蛇形藝廊展亭(Serpentine Pavilion)二十五週年創作了《時光膠囊》,這不僅是一座臨時建築,更是一封寫給未來的立體書信,邀請人們在光影流轉間思考永恆與瞬息間的關係。


建築師精心布局,使展亭的南北軸線與南館遙相呼應,構成完美的視覺對位。


Marina Tabassum的設計哲學始終圍繞「切題的建築」展開,擅長將現代建築設計,巧妙融入當地文化。今年利用木材構組四個獨立拱門,描摹出膠囊狀的展亭外觀;外部覆上半透明立面,使陽光如細紗般濾入,在內部空間織就斑駁的光影錦緞。這種對自然光的運用,靈感源自南亞傳統婚禮中的「Shamiana」帳篷,那些由竹結構與織品構成的臨時建築,見證了相聚的喜悅時刻。Marina Tabassum將集體記憶移植至倫敦公園,讓展亭成為容納多元文化的當代「Shamiana」。



動態空間中的知識共構

展亭的南北向延伸軸線與蛇形藝廊南館精確對位,中央環抱一棵半成熟的銀杏樹,其源自侏羅紀時期的活化石樹種,既象徵著時間的韌性,亦隱喻建築師對氣候變遷的思考。隨著展期從夏入秋,銀杏葉片將由翠綠漸變為燦金,為建築增添第四維度的時間層次。展亭結束使命後,這棵見證過無數對話的樹木將被移植回公園,完成一場自然與人文的交錯循環。


展亭中央的銀杏古樹,隨季節變換葉色,以生命韻律為建築增添時光維度。


有別於傳統展亭的靜態形式,Marina Tabassum引入可動態調整的膠囊結構,使空間能隨使用需求轉換配置,在流動間呼應座談、表演等活動,「空間應當成為促進人類交流的催化劑。」另外,展亭內置書架精心選藏關於孟加拉文化、文學與生態的書籍,隱含知識分享所帶來的永續價值。


動態膠囊結構突破傳統展亭框架,讓空間隨活動需求靈活變形,成為人際互動的催化劑。


建築師構想展亭未來遷離後,可轉為向公眾開放的社區圖書館,使這座《時光膠囊》成為真正穿越時空的文化載體。這座展亭延續了歷屆作品的實驗精神,尤其呼應2006年荷蘭建築師Rem Koolhaas的《OMA》環狀展亭,以流動結構展現鮮明的動態特質,此外亦透過銀杏樹與大地的連結,展現Marina Tabassum對人與環境關係的深刻思考,完美體現「實驗不應有止境」的核心理念。


展亭書架精選孟加拉文化典籍,未來將轉化為社區圖書館,讓時光膠囊實現跨世代對話。

《時光膠囊》是2025年夏季倫敦最富活力的文化樞紐,包含「公園之夜(Serpentine Park Nights)」系列演出、詩歌朗誦、家庭工作坊等多元活動。值得關注的是《The Shape of a Circle in the Mind of a Fish》新書發表會,該著作探討超人類意識與生態哲學,恰與展亭的環境關懷形成思想共振,另外亦安排策展人導覽,帶領觀眾深入解讀展亭設計與歷史脈絡。Marina Tabassum特別創作的限量版畫作於開幕週發行,藝術品如同展亭本身,凝結建築師對時間、光影與空間關係的思考。


建築作為社會實踐的延伸

這位2024年《時代》百大影響力人物始終將建築視為社會變革的媒介。Marina Tabassum所創立的非營利組織F.A.C.E專注氣候調適議題,在孟加拉地區推廣可移動模組化住宅「Khudi Bari」。這種社會責任感體現在展亭設計中,從本地採購的木材到可移植的銀杏樹,每個細節都訴說著對永續發展的堅持。


以木構工藝打造四座獨立拱門,勾勒出膠囊般的展亭輪廓。


作為首位完全以木材構築蛇形展亭的建築師,Marina Tabassum突破了材料運用的傳統框架。技術顧問AECOM總監Jon Leach坦言,這個「工程獨特」的作品為團隊帶來意想不到的豐碩收穫。


半透立面篩落斑駁天光,靈感源自南亞「Shamiana」喜帳,以光影織就空間的溫度。


而負責建造的Stage One團隊更讚譽其「強烈的造型結合動態元素」,創造了展亭史上又一里程碑。當陽光穿過木結構,在展亭地面繪製出瞬息萬變的光影圖騰,訪客將切身感受「建築感官與精神的連繫」。這座位於肯辛頓花園的《時光膠囊》,既是建築師獻給倫敦的夏日情書,也是留給未來世代的文化遺產,期待透過設計連結彼此,並在變動時代中尋找恆常價值。


Marina Tabassum Architects(MTA) / Marina Tabassum

Marina Tabassum 是國際知名的孟加拉建築師與教育家,以其融合當代設計與地方文化、氣候及歷史的建築理念著稱。她於1995年畢業於孟加拉工程技術大學,並在2009 年創立個人事務所Marina Tabassum Architects(MTA)之前,曾與Kashef Chowdhury共同創辦URBANA建築事務所,參與設計孟加拉獨立紀念碑等國家級項目。現為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教授,曾任教於耶魯大學、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等多所頂尖學府,且獲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她的作品屢獲國際獎項,包括2016年阿卡汗建築獎、英國The Soane Medal及法國建築學院金獎等,並於2024年入選《時代》雜誌「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除了建築實踐,Marina Tabassum積極推動社會公益,主持非營利組織F.A.C.E,為邊緣社群建造模組化住宅(Khudi Bari),並領導公平貿易組織Prokritee,支持孟加拉女性手工藝者。她的作品巡展於慕尼黑、里斯本等地,持續影響全球建築思潮。



資料及圖片提供」Serpentine Pavilion
撰文」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