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布魯克林的楓葉染紅窗框時,台北的晨光正穿透101大樓的玻璃帷幕,位於紐約布魯克林的工作室裡,周大鈞正用鉛筆勾勒草圖,窗外即是充滿活力的街區;同一時刻,台北晨光穿透玻璃帷幕,許育嘉在案前審閱著尼泊爾寺廟的修復照片。12小時的時差,30幾年的默契,這對設計夥伴以「跨時區接力」的方式,將東方的細膩與西方的邏輯編織成獨特的空間詩篇。
周大鈞
LEED認證建築設計師、東海大學建築學士,以及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碩士,其國際作品橫跨商業與住宅領域,展現出對尺度與細節的高度掌握。周大鈞的住宅與商業設計遍及亞洲與北美,享譽國際。其設計語彙以文化細節與風格張力之間的流暢交融為特色,精緻地融合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更在沉靜中展現力度,體現國際視野與永恆美學的完美結合。
許育嘉
在建築和室內設計方面已有20多年的經驗。作品由於類型、地點及客戶的多樣性而深受肯定。許育嘉成長於台灣,在台灣及美國受教育及工作。因著東西方文化的互相影響,非常活躍地參與各地的多元文化項目,足跡遍及紐約、洛杉磯、台灣、上海和尼泊爾等地,同時也是台灣的註冊建築師、東海大學建築學士,以及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碩士。
從東海建築系到紐約天際線
1992年,那是一個尋常的午後,東海大學建築系的樓梯間,學長周大鈞從五樓走下來,隨口問了學弟許育嘉:「要不要去買飲料?」誰也沒想到,這句簡單的邀約,成了兩人30 幾年友誼與合作的開始。許育嘉回憶初遇片段,笑稱彼此履歷相似得「只要換名字就能用」。周大鈞不僅帶領他踏入建築世界,後來更成為人生摯友,從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紐約職場,再到共同創立公司,他們的合作像一場即興爵士,主旋律是信任與玩心。從台灣到紐約,從建築到室內設計,兩人的旅程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空間敘事,充滿默契、挑戰,與對生活的深刻理解。
在哥倫比亞大學與教授的合照。從右到左分別為:許育嘉、Brian McGrath教授、周大鈞、學弟黃金樺(前彰化青年處處長)。
周大鈞形容:「我們像兩個小孩在玩設計。」許育嘉笑著補充:「但我們從不吵架,可能上輩子是兄弟吧!頂多他假裝生氣說『待會你主講』,最後還是自己跳上場。」這種默契源自大學畢製,當年周大鈞的畢業製作需成立一個團隊,彷若擔任一間小公司的「老闆」,而許育嘉就是成員之一,他們大膽找來不同科系的夥伴加入,像是請美術系朋友為色彩美學把關,建築系夥伴則帶來結構的嚴謹思維等,透過跨領域的碰撞,讓最終成果跳脫傳統框架,充滿獨特生命力。「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超瘋狂!」許育嘉笑著回憶。最經典的莫過於那次在建築系館熬夜趕工,原以為要通宵達旦,卻因為團隊目標明確、效率驚人,竟提前三小時完工,一群人還能得空溜去唱KTV,這種「在嚴謹中迸發的隨性」,至今仍是兩人眼中的「完美主義浪漫」。
談到那次神奇的高效率,周大鈞分享了一個關鍵心法:「當你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做到極致了就該停下。自信不是無止盡地堆砌,而是精準達到對自己的期許。那種『剛剛好』的滿足感,才是最珍貴的。」這種既追求極致又懂得收放的哲學,正是他們日後在專業領域游刃有餘的祕密。這對設計夥伴,一個急性子追求完美,一個善於用幽默化解壓力,卻在創作中找到了共同的語言:「設計不是實現風格,而是實現人的故事。」令人驚喜的是,他們的合作就像呼吸般自然,溝通時沒有壓力,只有清晰的思緒碰撞。這種默契讓成果總是超出預期,也正是這份流暢無阻的協作能量,成為他們日後打造跨國事業時最堅實的信任基石。
“ 一杯飲料,開啟30 幾年的默契。”
零食櫃裡的公司哲學
憶起創業的起點,那年剛結束台北兩年多的繁忙工作,來到紐約的許育嘉在公寓裡,整整休息了五天,一日在晨光中醒來,突然撥了通越洋電話:「老闆,我決定離職了。」這通電話成了Design Determination十瀚設計誕生的前奏。命運也總愛安排驚喜,從紐約回台前,他在舊金山Yerba Buena Gardens閒逛時,怎麼也想不到數月後會在同個地點親手重塑此方景致。先前為台北101辦公室熬夜趕工的藝術裝置,意外引來Samovar tea lounge老闆Karter的青睞,希望由他為Samovar tea lounge的新分店作設計。「人生就像設計圖,永遠不知道下一筆會連到哪裡。」這個橫跨太平洋的案子,讓他毅然踏上創業之路。然而,創業初期卻恰好遇到金融海嘯,公司從熱鬧的團隊縮減到只剩兩人。「我們賣了房子,像守著最後一塊設計板。」他們輕描淡寫帶過那段在艱辛中堅持前進的日子。
在疫情下,將隨手塗鴉化成文創卡片,成為公司嶄新事業,以細膩筆觸將溫暖具象化。
創業挑戰不斷, 靈活整合資源, 讓Design Determination十瀚設計始終在續航中前進。2022年新冠疫情開始席捲全球,台北與紐約兩地團隊卻面臨迥異境遇,台北辦公室意外迎來台灣房市熱潮,而紐約團隊卻接案停擺,隨著閒暇時間的拉長,周大鈞為了維持團隊的創作熱情並拓展經營範圍,決定以興趣作為發想另闢途徑,拿起畫筆將滿腔靈感化為一張張手繪卡片,並突發奇想向員工提議:「要不要一起設計卡片?」團隊眼睛一亮,瞬間點燃熱情,從員工到行銷團隊,悄然將卡片設計、網頁更新全數完成,並逐漸開發AR輔助系統,將疫情間的隨手塗鴉變成文創卡片,拓展出一條經營線。
結合AR技術,讓靜態的卡片圖畫動態化,增加使用者的趣味性。
原本的閒暇塗鴉,竟成了公司的新事業,這不僅是轉型,更是一場意外的團隊凝聚,每張卡片都藏著疫情下的溫暖,每筆線條都是彼此扶持的印記。如今,這份小而美的堅持,成了公司最動人的風景。危機讓他們發現,設計的本質是「人」的連結。創業至今,面對設計他們仍始終堅持「高級訂製」般的精緻模式,讓每個作品都帶著手作的溫度。
紐約辦公室空間照。
台北辦公室空間照。
紐約與台北除了時差,也有著工作文化的不同,他們取其優點,調和成團隊的節奏默契。「在紐約公司,員工六點準時下班,加班到七點主管就感動到付計程車費。」許育嘉將這份美式職場文化帶回Design Determination十瀚設計,談到:「台北辦公室有永遠補貨的零食櫃,紐約辦公室後來也跟進設置。」周大鈞則補充:「但美國同事更重視界線,週末絕不談公事,這反而是健康的提醒。」
“ 危機就是轉機,另闢蹊徑的達觀。”
編織夢網 美夢成真
許育嘉的設計過程宛如一場靜謐儀式,先讓自己沉浸於空間之中,捕捉環境的細微脈動,隨著觀察讓腦海逐漸浮現畫面,彷彿在夢中編織另一個維度,不禁令人想起《全面啟動》裡造夢者構築世界的魔幻時刻,只是許育嘉的畫筆取代了電影中的特效,將天馬行空的想像化為無數草圖。周大鈞的設計靈感猶如一座生機盎然的庭園,既有來自業主的真實需求,也有他對自然的有機迷戀。他享受在後院與植物相處的時光,修剪花草、觀察生命,這樣的日常滋養了對有機線條與自然元素的偏愛。但他深知設計並非獨白,而是與業主的共創,因此擅長從對方的衣著品味、生活態度中捕捉線索,將個人美學與業主氣質巧妙融合。他笑稱:「有時候得先拋出瘋狂點子,才知道能一起走多遠。」這種在限制中尋找自由的平衡,正是他創作中最迷人的特質。
許育嘉從不把工作視為苦差事,對他而言,設計就像呼吸一樣自然。當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投入熱愛的事業時,連日常對話都會不自覺圍繞著創意打轉。「我們常常討論到一半,就會互相提醒:『該停止瘋狂發想了,快進入下一步吧!』」周大鈞笑著透露兩人工作時的有趣互動。這種渾然天成的熱忱,不需要刻意維持,就像孩子玩樂高時不會計算時間,當沉浸在自己熱愛的領域時,連加班都成了享受的過程。他們用行動證明,當工作與熱情合而為一,每個挑戰都會變成令人期待的冒險。
紐約的理性與台北的感性
「美國設計是在限制中找自由,台灣則是在自由中自我約束。」許育嘉的比喻精準點出雙城差異。跨國設計最迷人的挑戰,是法規與文化的碰撞。周大鈞分享紐約案例:「業主想裝設保險箱,得先請建築師計算樓板承重,流程耗時三個月;在台灣,設計師甚至能把房子改造成洞穴。」提到兩地文化差異,許育嘉舉例:「氣候和文化,是設計師永遠的考題。」美國公寓的陽台是喝咖啡看街景的浪漫角落,但到了台灣,陽台得容納洗衣機和曬衣架。「我們不能改變建築DNA,但能讓空間『說在地的語言』。」在紐約,他們學會用「財富基因」解讀業主,Old Money重視傳承與服務,一句「聖誕派對前完工」便瀟灑旅行三個月,而設計師就像私人管家,默默處理細節讓業主三個月後驚喜驗收;New Money追求效率與驚喜,會每天確認進度,設計師需化身效率專家,精準掌控時程預算,有如魔術師。
周大鈞形容自己像一株適應力強的植物,紮根紐約布魯克林,卻帶著台灣的生長紋理。他愛種花、愛藝術,更愛觀察人的衣櫥,認為「衣服是最直接的自我表達,而空間只是延伸。」他曾為一位圓潤輪廓的紐約業主,為全屋選配圓角家具;也因客戶家庭成員身高懸殊,量身訂製符合人體工學的座椅。周大鈞說:「真正的設計是讀懂業主沒說出口的渴望。」其方法論藏在細節裡,他會觀察客戶衣櫥的色系,甚至從待客細節來判斷空間該留多少社交餘裕。許育嘉則自嘲曾是「工作狂」,在哥倫比亞大學被教授訓斥:「你做太快了,重來!」如今他則學會在靜坐中平衡速度與深度。其靈感來自「現場的呼吸」,走進空間感受光影,想像使用者如何生活,「骨架對了,穿什麼都美。」
跨國合作最迷人的,莫過於資源的流動。某次台灣客戶鍾情紐約展間看到的異國磁磚,團隊立刻啟動「全球採購模式」:紐約同事下單寄回,台灣師傅精密拼貼;另一次,則是將台灣的訂製家具裝進貨櫃,飄洋過海運去紐約。台北選的軟裝、紐約找的硬裝,台灣的客製實力遇上紐約的軟裝創意,擴大了團隊的視野與選項,聯合彼此優勢,碰撞出全新火花。兩地事務所合作也如同接力賽:紐約團隊下班,台北團隊接棒畫圖,時差反而成了加速器。
“ 從限制中找自由,在自由中自我約束。”
暖陽化冰的應對
「我們像空間偵探。最難的不是設計,是當業主堅持『你錯了』,卻不肯說真正在意的點。」周大鈞提到,曾為找出客戶挑剔床墊的真正原因,花三小時喝咖啡閒聊,最後發現對方只是害羞承認選錯尺寸。「一杯咖啡的時間,往往比合約條文有用。」這種「把衝突變下午茶」的智慧,讓他們連棘手的風水要求都能化解。許育嘉與合作多年的風水師,總能在現代法規與傳統羅盤間取得巧妙平衡,提及「開門不見灶」的講究,許育嘉會心一笑:「這其實是古人的智慧,從前灶火怕風,本質是實用考量。」當財團業主堅持大樓方位得配合羅盤時,他們找來風水師,讓科學與玄學在3D模型裡握手言和。甲乙方溝通有磨擦時,「學會翻篇很重要。」許育嘉表示,每個案子都是緣分,強求不來,彼此尊重才能成就佳作。周大鈞亦會耐心理性的深談,釐清癥結點,提及過去有個案子耗時三年,過程裡從設計師變身成業主的「生活顧問」,這段經歷成了難忘的故事。
提及「永續」話題,他們共同認為「減法設計」是愛護環境的解方,不過度裝修的觀念更加重要,周大鈞指出在裝修時,百年家族偏愛採用實木,會以物料的耐久與歲月韻味作為考量,新富族群則普遍接受十年作為翻新週期,「沒有對錯,只有誠實面對需求。」而面對近期逐漸攀升的AI 浪潮,兩人像品嚐新菜般不排斥亦不盲從,周大鈞比喻:「AI像不成熟的朋友,只能反射你的品味。如果客戶只要AI設計,那不如直接找工班。」雖然AI能快速產出素材,卻嚐不出廚師的手溫與火侯,高層次業主期望的設計師,是作品有「原則」、有「靈魂」,而非華麗炫目的「選項」。他們認為科技無法取代「共同激盪」的過程,設計者個人涵養、思考深度、文化品味,是「共同激盪」的結晶,也是作品與眾不同的基石。
周大鈞在峇里島與自然相會,感受當地人的悠活步調。
談及未來時,周大鈞透露心中的夢想之地是峇里島。他希望能像作家蔣勳一樣,每年安排一段時間遠離塵囂,專注於繪畫創作。「如果還沒決定退休後要去哪裡,不如先去峇里島生活看看再決定。」他笑著說道,眼神流露著嚮往。許育嘉則惦記尼泊爾的緩慢步調,因緣際會參與聯合國在尼泊爾的佛陀誕生地保護計畫,所以多次往返當地,該計畫包含各國興建代表寺廟的園區,專案自2008年進行至2011年開幕,後續仍有多次修整。這段過程教會他「慢,有時才是快」,隨著時間推移,他逐漸學會放下堅持,找到與當地團隊合作的方式,並看見了正向的發展。經過溝通磨合也對尼泊爾產生深厚的歸屬感,甚至覺得那裡就像是另一個家鄉。
許育嘉在尼泊爾因緣際會下修習靜坐,在沉澱中迎來一場心靈之旅。
採訪尾聲,周大鈞翻出手機裡的「夢想清單」,許育嘉吐槽:「寫了三十年還沒動工!」或許這就是他們的魔力,把設計變成生活,把客戶變成朋友。在這個追求風格的時代,他們寧願隱去自我,成為業主生命的鏡子。正如許育嘉所說:「我們不是設計大師,只是幫人把日子過成喜歡的樣子。」而周大鈞的結語更簡單:「業主回家開心,我們就開心。」
“ 用一杯咖啡的時間,讓衝突翻篇。”
洛克菲勒藝境私邸
“ 跟著藝術住進自然。”
這是一場融合細膩對話與美學共鳴的設計成果。業主以其敏銳的藝術眼光,深度參與材質挑選與細節雕琢,更提出獨特的照明構想,催生了量身訂製的建築式天花設計,為空間鋪陳低調優雅的氣質。專案初始,業主清晰的飾材配色構想便為設計奠定基調。設計團隊在此基礎上,透過和諧的層次安排,將原始願景昇華為更具完整性的空間語彙。而貫穿整體的靈魂,是業主橫跨多年、薈萃各洲的私人藝術收藏,每件作品皆承載著職業歷程、個人熱情或旅途記憶,使藝術超越裝飾,成為訴說故事的詩意載體。
自然靈感亦巧妙滲透於空間肌理,例如主臥雕塑感的垂柳主牆、客房熱帶景緻與奇幻動物圖騰,皆流露有機生命力。客廳中豹紋壁紙與櫻花地毯的東西方對話,以及起居室華麗虎紋地毯的張揚平衡,更展現大膽卻精準的美學掌控。最終,每個角落皆體現業主對美、記憶與自然的渴望,以靜謐奢華的筆觸,完成這幅充滿個人印記的生活畫卷。
格林威治村靜謐閣樓
“ 光與比例的雕琢,交融歷史與當代優雅。”
這座位於格林威治村的閣樓住宅,經重新設計後化身為繁忙都市中的一方寧靜天地。挑高的天花板與大片落地窗引入豐沛自然光,在喧囂的城市背景中創造出舒緩的對比,透過完美平衡功能與美學的設計,呼應屋主對細節的講究。精選的家具與藝術品交織經典與現代,營造層次豐富卻毫不刻意的氛圍。新舊元素的對話,為空間注入溫暖質感,讓每件作品自然成為焦點。色彩運用簡約而克制,利用乾淨的線條、柔和中性調與天然材質,低調烘托建築特色。格局規劃貼合日常需求,流暢的動線布劃,讓各區界線分明卻相互連結。從閱讀角落到用餐休憩區,設計鼓勵互動與流動,跳脫傳統開放式格局的框架。
這座住宅的獨特魅力在於其「靜謐自信」,無需誇張語彙,僅憑光線、比例與細膩工藝的雕琢,便悄然展露美感。設計既尊重格林威治村的歷史底蘊,亦賦予當代生活的舒適與意圖。不僅是居所,這處閣樓更體現社區精神-個性、創意與歷史在此交融,既呼應周邊社群的獨特氣質,亦滿足現代奢華生活的追求,成就一處優雅而寧靜的都市棲居。
紐約雲端藝居
“ 以藝術筆觸描繪東西美學。”
坐落於紐約傳奇的史坦威大樓內,這處住宅坐擁中央公園景致,毗鄰卡內基音樂廳與MoMA,盡享曼哈頓精粹。隨著Bonhams藝廊進駐,社區文化底蘊更顯豐厚,此宅邸亦成為融合藝術與生活的精緻城市居所。設計巧妙平衡現代優雅與個人敘事,東西方文化、藝術熱忱與舒適個性在此交織,深刻體現屋主的生活哲學。雕塑般的形體、大膽圖案與靜謐中帶表現力的色彩,構築成空間主調。
家具以實用舒適為本,而精心陳列的藝術品,尤其靈感源自動物的作品,則低調訴說屋主對生命的深厚情感。空間規劃呼應家庭生活型態,大型酒窖妥善展示珍藏,原本模糊的早餐區與客房轉化為靈活的工作娛樂場域,滿足文化環境中的多元需求。公共區域如藝廊般流暢串聯廚房、餐廳與起居空間,私人領域則隱密安設,提供靜謐休憩。藝術與雕塑的巧妙布局,不僅引導動線,更譜寫視覺的韻律節奏。
台北French inspired Maison私宅
“ 法式雙開軸線間,演繹時尚的古典浪漫。”
靈感源自屋主對法式雙開門的浪漫想像,每一扇門的開啟,都如同展開一頁精緻的古典篇章。設計團隊以嚴謹的軸線對稱布局,從公共區域到私密空間層層遞進,完美復刻古典建築的序列美感。落地式雙開門的設計巧妙隱去現代建築痕跡,營造出純粹的法式氛圍。而屋主深厚的時尚產業背景,為空間注入了大膽而活潑的色彩語言。整體配色與收藏藝術品相得益彰,展現獨特的生活品味。設計團隊更專程前往巴黎19區古董市集,精心挑選全室家具、燈具及擺飾,為空間增添時間的厚度與溫暖的光輝。
客廳中,玫瑰花壁爐與鬱金香壁燈相映成趣;餐廳手繪牡丹壁紙透過古董掛鏡折射出優雅韻味;各處點綴的植物花鳥藝術品,則娓娓道來屋主對自然園藝的熱愛。轉入起居室與主臥,飽滿的色彩張力在此盡情釋放。推開主臥雙開門,一條貫穿的中軸線引領視線,經過無限反射的鏡面穿堂,越過更衣室,最終抵達以黑白為主調的主浴空間。在這裡,所有色彩歸於純粹,只留下最本真的寧靜與放鬆。這處居所不僅是對法式古典美學的致敬,更是屋主個人品味與生活哲學的完美呈現。每一處細節都在訴說著:「優雅,是一種生活方式。」
台北Park One靜謐時光
“ 臨水圓拱,以光與線條譜寫生活的從容優雅。”
這處臨水而居的退休宅邸,以270度轉角陽台擁抱遼闊水景,將看盡千帆的灑脫情懷轉化為空間語言。設計團隊巧妙融合圓拱語彙、天然材質與精準比例,打造出一座靜謐卻層次豐富的生活舞台。純白基調與自然光的完美配合,賦予室內輕盈通透的氣息;開放式格局中層層遞進的圓拱線條,不僅柔化空間節奏,更為整體構圖譜寫古典韻律。
客廳主牆選用雲灰大理石搭配金屬飾件,低調演繹奢華質感;落地窗邊特別規劃的訂製臥榻與圓桌組合,結合弧形壁龕與精選藝術品,打造出日光浸潤的靜謐角落。餐廚區以大理石中島與Poltrona Frau不規則橢圓餐桌為核心,搭配層次天花與Preciosa手工霧白水晶吊燈,營造優雅精緻的用餐情境。書房延續圓拱設計語言,選用墨綠牆面與Ceccotti Collezioni 胡桃木書桌,在沉穩中展現非凡品味。這座宅邸完美平衡古典底蘊與現代精神,透過光線與線條的詩意交織,創造從容而富有儀式感的生活節奏,充分呼應居者對細節、品味與日常美學的至高追求。每一處轉角,都是歲月靜好的最佳註解。
資料及圖片提供」Design Determination 十瀚設計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