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及圖片提供」王俊宏
小學三年級後的學齡時期,當時的自己沉溺於漫畫人物描繪及模仿,課堂之餘,常態性的協助同學臨摹卡通人物,再疊加上美術老師及班導的認同,自此在一名小學生的身份之外,同時斜槓了另一角色「學藝股長」,這份職責從未中斷,直至小學六年級時《驪歌》奏起,老師與同學們一起哼唱著「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畢業歌曲後才閉幕卸任。任職期間,舉凡教室內部的公布欄、作文佳作牆,美術作品區及班上的各類海報製作,皆出於本人之手,主題仍是圍繞著同學們喜愛的漫畫人物所設定,於同儕之間亦是備受肯定。 經由美術老師的推薦,國中透過甄試順勢進入了美術班就讀,開始探索一個嶄新且未知的領域,不再是單純的布告欄製作,取而代之的是素描、水彩、絹印與國畫,伴隨著自己征戰數年的三十六色彩色筆,早已難以招架老師所賦予的作業,遂而潛心研習師長所傳授中西美術的技法。另一方面對於漫畫的癡迷仍是絲毫未減,彼時日籍漫畫橫掃了整個市場,在此之中,鄭問《阿鼻劍》以一種創新水墨形式的漫畫風格橫空出世,從封面直至內頁,雖然只有黑白兩色,但每一頁的畫面皆如同電影分鏡般充滿了視覺張力,每一小格的變化都令我流連忘返,至今仍依稀記得自己的國英數課本,只要是課文留白處,皆是手繪模仿鄭問筆下的角色,藉由反覆的效仿,亦加速了手繪技巧的熟成。 畫畫一事對於當時的自己看來總覺得是小菜一碟,校內外的繪畫競賽獎項取得形成一種常態,尤其在經歷過台北市甄試比賽藉此保送高中後,再度加深了這個無知的想法,並度過了一個毫無聯考壓力的暑期假期,殊不知,自己一直身處於一口深井之內且仰望著天空,天真的認為這就是世界的全貌,坐井觀天的原型形容的就是自己。 直到進入了一所各路高手薈萃的美術學校,方才將自己從深井之中撈出,接二連三的震撼教育將自己敲醒,至今猶記一份製作費時近一個月的基礎造型海報作業,尺寸為對開(約莫半片門片大小),老師邀請自己上講台發表並帶上美工刀,接續說道:「海報的內容先不講,我看到紙張裱褙的邊框有皺折,用刀子將海報劃破,然後自己丟到垃圾桶,別弄髒我的手。」本以為是接受表揚,最終僅能以尷尬的下台一鞠躬收場。 以往自豪的繪畫類別作業,與同學一同交付於黑板之上,才真切地感受到「有比較才有傷害」的創痛,透過一件件的作業,不斷反覆衝擊自己的內心,從小學時期開始包裹起一層層讚美的糖衣,在此時徹底的消融崩解。 順遂的曾經,以為童年視野的一方天地即是極限,其實僅是成長的起點,雖是挫敗累累,自己仍覺幸運,在16歲時,就能被重捶擊打,提醒著世界的壯闊及無垠,層層疊映著無數個天外有天,將自己不及半瓶的殘水倒空,持續不斷將自己格式化,才能自我迭代更新,隨時能再次載入新知,容納嶄新的自己!
Interior384
撰文及圖片提供」郭宗翰
從之前專欄書寫的《金魚缸外的金魚》到《金魚.三問》,以至於此篇《金魚撈奧義》命名的短文集,我嘗試有別以往專欄的方式呈現,為這一系列金魚為主題的散文譜寫三部曲。偏愛以金魚為題,係因喜愛短篇小說《小王子》,其中的細節原由,或許未來有機會,會在專欄其他篇章另作解釋。 阿Q的超人披風 在過往的電影中,「雅賊」往往是富有且極具品味的,如電影《Entrapment 將計就計》中的史恩.康納萊,或《縱橫四海》裡的張國榮,都堪稱經典;但相反的,抄襲大師名畫的畫匠,在電影角色裡卻是落魄的,常常身處採光極差的半地下室,夜以繼日的複製著梵谷、達利等大師的畫作;我以前常納悶,為何導演們會如此呈現角色人設,或許就如同我在《設計的世界觀》文中所提,好的電影會有合理的世界觀設定,足以說服觀眾的邏輯。 《Entrapment將計就計》與《縱橫四海》兩部電影,無論劇情張力、運鏡美學,以及市場票房都表現不俗,即使現今再回味,內容流暢完整的起承轉合,也是賞心悅目的佳作。再思考,為何導演或編劇們總愛以潦倒人設去呈現那些專職抄襲的畫匠;或許正是因為導演與編劇自身,也是以原創為傲,將創作視為使命的一員,他們同樣厭惡以抄襲原創為己用,進而謀得利益的人;卻相對寬容著,能鑑別真假,具有品味,可能是為了欣賞、崇拜而私竊原作,將作品視若珍寶的雅賊。 魯迅的《阿Q正傳》堪稱是他筆下最典型的諷刺角色,書中藉著卑微人物阿Q被侮辱、被出賣,道盡世間眾生的真實面貌——欺善怕惡、假仁假義、犬儒性格……等,反映出病態社會的悲哀與無奈。在《阿Q正傳》中,他諷刺的寫到:「阿Q近來雖然比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慣的閑人們見面還是膽怯……」。 雖說東方世界的阿Q與西方世界的超人都是創作者虛擬的角色,他們就像分立在南北兩端,遙相映照;東方社會也有具備超人品性的人群,西方社會也一樣充斥著有阿Q精神的人們。姑且不論哪個更好,或哪個更荒謬,我個人認為能比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更為諷刺的,無非就是披著超人披風的阿Q莫屬了。人心易變,昨非今是,就好比大眾曾以爲背離常理的事,如今卻可能有著全然不同的再解讀。 金魚撈奧義 如前言所述,基於某些原因,我素來喜愛金魚。從小,只要有機會到夜市或是有熱鬧市集,總會去探看撈金魚的攤子。兒時經常吵著長輩要些零錢,興高采烈地坐在小板凳上專注撈金魚,隨著年歲增長,如今的我更傾向靜立在一旁,默默觀賞那些男女老少熱衷於撈金魚的全神貫注,還有池中魚兒的矯健姿態。 前段時間,我正看著幾個在池邊撈金魚的孩子,雖然認真,但總是一隻也撈不起來,或許是失敗的次數多了,孩子的臉龐從興奮逐漸轉變成失望,現場氣氛低迷,老闆突然拿起一支紙網加入其中,眼看他輕鬆且快速的將一隻隻小金魚撈起,放入浮在池面上的小塑膠盆裡,靈巧又快速,叫人不禁懷疑他手持的紙網究竟是不是紙質做的。 彷彿有心電感應一般,老闆也感覺到孩子們的疑慮,於是反手將紙撈拿出水面,手指輕戳,紙面頓時破爛成糰,紙漿也因為吸飽水份,隨著重量沉入池中。老闆用驕傲與充滿自信的眼神掃視金魚攤子,一番成功示範,倒也讓參與的孩童再生信心,紛紛效仿老闆剛剛示範的手法再次投入撈魚,或許是因為出發點純粹,那景象在我眼中甚是可愛。 即便如此,孩子們的紙撈仍然是支支破裂、一無所獲。這時,挑起兩位年長男士的挑戰心,他們模仿老闆示範的手勢,開始撈起金魚,還未看到成果,老闆便從旁出聲指點:「只學手勢是沒用的,力道與角度才是重點,每隻金魚大小重量不同,紙網拉出水面的角度、力度、巧勁都需要視情況調整。」 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我彷彿看見日本動漫裡,主角或隱世高人舉重若輕地使出招式,以瀟灑之姿展示功力,闡述其道理簡明卻難以練就的深厚奧義,一切看似輕鬆實則不易破解。正如生活中,即便是眾人以為平凡無奇的實務技能,倘若有意追求其卓越,當中都內蘊學問技巧,如同撈金魚遊戲般,一味埋怨紙網脆弱導致愈加急燥,或是悉心研究如何讓力與物平衡,進而冷靜下手,將有截然不同的收穫。 「金魚撈奧義」也使我體悟到,就像設計工作與文字創作,若你我如金魚攤參與的小童,只想快速卻不知所以模仿老闆的手勢,或許初時架勢漂亮,但終究與理想效果有著數步之遙,若不靜心深究高手與自身的差異,願意紮實練功、持續深耕,或許瞬時頹傾、原地踏步及難以續航的後果就在不遠處。
Interior384
撰文及圖片提供」許純瑜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時光,而是一種心境。」──安藤忠雄(Tadao Ando)。 盛夏午後,來到大阪參觀《安藤忠雄:青春》大型建築回顧展。展場入口處,一顆近三公尺高的青蘋果雕塑矗立於草地中央,青翠的綠意充盈著旺盛的生命力。安藤忠雄以青蘋果作為展覽的核心意象,認為建築與人類皆應保有「永遠的青春」,擁有不斷挑戰、持續成長的精神力量,也代表著他以建築作為精神載體的強韌意念。 整場展覽以時間軸為主線,搭配主題式空間設計,引領觀者穿梭於安藤忠雄的作品脈絡與創作思維,每一件作品皆有模型、草圖、手稿與影像紀錄輔助呈現,讓觀者從設計構思到落實,全方位了解其背後所承載的思考邏輯與社會實踐。 建築即挑戰 對安藤忠雄而言,「挑戰」始終是建築創作的核心,他不受形式侷限,從狹小住宅到地景美術館,無論預算或條件多麼嚴苛,皆以建築的思考回應自然、歷史與社會。他在作品中不斷打破空間界線,重新定義建築的可能性,從《住吉的長屋》到《地中美術館》,這些激發思考與感知的建築場域,體現他持續挑戰既有框架的精神。 與自然對話 展覽的主題空間中,讓我駐留最多時間的,是展場內以1:1實體重建的《水之教堂》(Church on the Water)。安藤忠雄以經典的清水混凝土牆體,與大面積玻璃開窗共同構築出一種「內與外」交融的感官經驗,使自然風景成為空間的主角。 展中重現的版本運用光與影的模擬技術及音效裝置,還原了北海道原址的環境氛圍,展現動人的季節風景,觀者步入其中,眼前映入的是以水池為前景、遠方森林為背景的自然畫面,一種近乎儀式感的寧靜氛圍迅速籠罩。在這個重建版本中,透過時間的流動和自然產生對話,使建築空間成為觸動感官與心靈的媒介,讓人沉浸式參與其中,與自我對話。瞬間將我帶回之前造訪水之教堂的情景,彷彿自身也成為整體場景的一部分,四季在此流轉,構築出豐富又深邃的經驗。 在駐足觀展過程中,展場忽然響起一陣低語與騷動──原來是安藤忠雄本人悄然現身展覽現場。他腳步沉穩,眼神依舊銳利,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走入自己的展場,為他的建築著作一一簽名。他的出現為展覽帶來一種難以言說的厚度與真實感,這位建築界的傳奇人物,在面對癌症與重大手術之後,依然堅持不懈熱愛工作,正如他曾自述:「我不怕死亡,但我害怕失去挑戰的勇氣。」此時此刻,他有如一位「青春」的實踐者,仍然以身作則,走在創造與挑戰的道路上。 展場出口再次遇見那顆青蘋果,它是建築師面對世界時的轉譯,在建築創作中的自我期許:「即使是八十歲,我仍然相信青春是一種心的力量,只要還能夠創造、挑戰,那麼人就還沒有老去。」若青春是持續對於世界保有好奇、思辨與回應的能力,那麼這位從早期的職業拳擊選手、自學建築到成為全球景仰的建築師,必然始終處於心境上的青春之中,對未來保有熱切的眼光與不懼挑戰的勇氣。
Interior384
撰文及圖片提供」許純瑜
端坐於一雅致香室,見案桌上羅列小香爐、香盒等珍稀精巧的器物,讓人好奇注視。香席起始即是賞器環節,展示物件工藝、主人的文化修養及其品格,桌面陳列講究高低疏密有致,隱顯進退得宜,和周圍環境渾然一體、交相呼應,呈現形神兼備的雅境。 香室內燈光明暖柔潤,三至五位賓客入席就坐,仿若一席靜謐的詩會。香主人以溫雅之聲,引見今日香品——海南沉香、紅土沉香、綠棋楠、紫棋楠、白棋楠等。香席宛如雅膳上菜,層層遞進,既有順序亦見層次,令人滿懷期待。 隨後,香主人手持香爐以香箸於香灰中挖一小孔,掬入略燒通紅之炭,覆以細灰,使之只露微溫,並將香爐靠近鼻腔感受輕埋於香灰之中的燃炭溫度,在上面放置銀葉或雲母薄片,再置香木於其上。讓香木與炭熱保持輕微距離,隨著時間推移,香韻逐漸醞釀:初品如晨霧清露,清冽沁心;中段香氣緩緩蓄積,帶有木質、花果之雅;最終呈現餘韻深邃的尾香,層次豐富,如同詩句的節奏般回味悠長。 賓客依序將香爐托於掌中,細嗅香氣:初聞細辨香質的純淨,繼而專注於氣韻中蘊藏的山林、木質、花香之意;尾聲時,香氣於鼻腔與心念間駐留,最終在餘香中體悟淨心契道之理。此時以書法書寫當下心境於香簿裡;有人吟詠詩句,透過文墨與香思的交織,精神交流。 整個品香過程,從香材、火候、香器、空間布局到時序安排皆出於精心講究,體現隱逸含蓄的宋代文人美學。香氣悄然而生卻不顯張揚,帶來感官與心靈的深度饗宴,與眾人共享豐饒而澄明的清雅樂趣。 香息流轉,一抹餘韻仍在心間蕩漾。文人於香席中得其所悟:於燃盡中持香於心,於放下中習得豁然。香無定味,如水無常形。透過一縷無相之香,引領我們臨在當下,於無常中見恆光,於空性裡得自在,天地澄然,如心初靜。
Interior382
撰文及圖片提供」王俊宏
每逢歲末,工作與生活就會陷入一片兵荒馬亂,運行節奏猶如對播放中的影片按下兩倍加速快轉鍵,此起彼落的專案會議總結檢討、工程細則施作對接,年會尾牙餐敘邀約紛至沓來,直至迎來除夕的暫停鍵,霎時,周身繁雜囂鬧的事務方驟然止歇。在這個短暫喘息的片刻,一盞定神的茶,無疑是最佳選擇。 茶,始終是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陪伴,靜待水的沸騰、安心品茗的芬芳,沉澱了凌亂思緒。曾觀陸羽《茶經》:「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有感,近年來經常更換茶具,尤其煮水設備,無論是陶壺、鐵壺或是手沖式的咖啡壺,期以不間斷地嘗試各種材質的容器,探究出與自身手感更加相符的組合,唯獨火力系統始終如一,使用快速便捷的電爐加熱。 接觸過的茶人及老師們,皆以大型風爐養炭且終年不熄,身處他們的茶席,空氣中除了茶香,還有淡淡的炭香,心中就此埋下對炭爐烹泉的惦念,在得之不易的除夕空檔,深深期待於雜事堆積在心頭的死灰中復燃,遂當即採買所需設備,於自家陽台上實踐長久以來的憧憬。 依據炭爐的大小拆解長條木炭,令小炭便於點燃,好均勻擴散整體火力,使受熱面積均勻,再輔以持續且穩定的風力,待木炭通體由黑轉紅,直至炭堆內燃起火苗後才算修成正果。此時將提樑壺置於炭爐之上,守候壺中的水由生煮熟直至沸騰,白煙裊裊,水蒸氣爭先恐後自壺嘴及壺蓋頂孔直線竄出,在這樣一個平凡且短暫的瞬間,成就感登時完滿,療癒十分。 一杯茶飲的風味呈現,取決於茶人自己的節奏,控制用時,仔細感受炭火、泉水及茶葉交融後的豐富層次;如今事事要求效率,步步講究成果,起炭煮水的慢工與其醞釀的精神,確實與現代分秒必爭的價值觀背道而馳,然而,個人始終相信世界萬物構成的真理「沒有速成,只有過程」。 在全力衝刺的當下,是否能適時鬆開油門,減速人生?是否能暫止被生活挾裹、眼中只剩下目標的狂奔?飲一杯茶,在密不透風的日程表間解鎖的片刻寧靜,是我在冉冉茶香中與自己對話的心得:唯有慢下來,車窗外沿路的風光才能愈加清晰;唯有靜下來,每一刻生活的精彩才能愈加深刻。
Interior381
撰文及圖片提供」許純瑜
負責料理的職人並不說話,而由在一旁的人負責解說。然而,職人的一舉一動卻讓人移不開視線地注視——當刀鋒輕啟,盈盈劃過銀光閃閃的魚片,留下一道道俐落光潔的切面。職人熟練而恭敬地將此魚片揉合米飯,刷上醬汁,製作成一貫在日本江戶前壽司文化中稱之為「小肌」的握壽司,緩緩地向坐在料理吧檯前的客人遞出。 這是一道最樸素的庶民料理,是也是握壽司中極具代表性的「光物」。它的處理過程從清晨市場的選材開始,依據當日的氣溫,從鹽分的掌控、醃漬的時間,到每條鰶魚油脂微妙變化的斟酌,皆足以改變最終味道的平衡,見微知著。一貫「小肌」所呈現出的味覺層次,是職人對時間與材料質地敏銳感知的總和。 職人的神情始終平和、全然投入時間的流動之中,外界的喧囂在此之間漸漸淡出。無需言語,卻令人感受到誠摯的心意。客人在觀看與品嘗食物的當下,與之一同進入一個寧靜宇宙,安然自得的心念潺潺流動著。 讓人自然想起導演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電影語言「在靜默中,重新發現周遭的世界,也重新發現了自己。」在他的影像世界中,長鏡頭、緩慢的節奏、留白的敘事,指引著人們思考時間與自身存在意義。就像此刻坐在這個空間,人與人之間回歸當下的「無聲」,專注地去感受。在這場用餐旅程當中,來訪的客人被邀請靜靜地停留於此刻的味覺體驗,與當下同在。職人以最質樸的方式,引導我們細細品味一段沉靜的時光。 簡單中見真義,平實而不易察覺的精微之處,卻能讓人身在其中時,感受到深刻的意念。就如同在設計中,為一處光影恰如其分地安排、材質肌理的觸感、空間中自然流動的路徑,所投注的精神與心力,這些細節往往不言而喻,卻最能觸動人心。 這種非線性、無須情節推進的節奏,正如塔可夫斯基在電影中所追求的「時間的凝視」:讓觀者在空間中自然沉浸,進入一種純粹感受的狀態,引導人們與場域之間產生細膩的對話,創造一個讓人得以停留、呼吸與傾聽自我的場所。透過對時間、記憶與手作溫度的細緻雕琢,在看似平凡之中,為人們悄然開啟一個與自己重逢的起點。恬淡而深遠,低調卻獨具靈魂,於寧靜之境中,雕刻出屬於自己的時間之詩。
Interior380
撰文及圖片提供」許純瑜
在室內設計這個行業中,經歷了許多的春夏秋冬,每一個設計週期,彷彿是一次生命的循環。從設計概念的規劃,到工程的執行,再到最終的完成,整個過程猶如細心培育一個新生命,這段歷程充滿了將想像實踐的成就感,但同時也面臨著無數的挑戰與未知。而每一次的努力,都是在「自由」與「重生」之間不斷探索的過程。 舊有空間的改造與翻新,象徵著過去的結束與新生活的誕生,無論是為空間量身訂做獨一無二的布局,還是賦予其突破性的創新想法,每一步都推動著空間的重生,讓它綻放出全新的面貌。這樣的改造不僅是物理空間的變化,更多的是對生活方式與心靈層面的再創造。 自由的價值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邊衡量著既有的限制條件,同時也賦予空間「自由」,讓它能夠自我表達,去迎接自身所要承載的感知體驗。空間的自由是在對環境的尊重與理解中,達到最自然、最真實的狀態,這是一種設計的智慧,讓空間既能表達主人的個性,又能契合其功能需求。 自由,指的不僅是無拘無束的狀態,更是一種能夠突破傳統框架的思維方式。蘇格拉底曾說:「自由是一種自我主權。」這意味著真正的自由並不是無所限制的行動,而是了解並掌握自己在某一環境中可以做出的選擇和行為;自由也體現了對空間的深度理解與重新定義可能性,賦予其新的意義和價值,這是對自由的最好詮釋:在眾多的設計限制和技術挑戰中,不斷追尋著賦予空間生動的靈魂。 重生的意義 我們見證了舊有架構的結束、新的創造誕生。有些結束,必須讓你成為你本來該成為的人,這些往往是轉變的契機。讓空間本身像是一個有機體,從過去的限制中釋放出新的視角,從固有的桎梏中解脫,進入一個更加自由和真實的狀態。 通過對空間的塑造,賦予了環境新的生命,而空間的使用者,也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邁向新的開始。每一個空間的重生,都是對過往的超越,對未來的期待,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與挑戰。在這條道路上,不斷探索、突破、創新,找到更多的自由與重生的力量。
Interior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