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及圖片提供」方信原
隨著季節的變化,時節來到了一年中第三個節令。秋,心境上常有種惆悵的感覺,然生理上漸漸擺脫夏季的炙熱,秋高氣爽的天候,倒是令人覺得舒適。在時節交替的過程中,有件商品的推出著實令人期待,那就是蘋果iPhone 13的發表。一個影響人類生活甚大的品牌,從其最初的機型到每次發表新品時,總能聚集媒體、大眾的熱切目光,一路走來令人驚嘆不已,而這樣力求簡約的產品,其背後的設計哲理及核心價值,或許能從天下文化出版的《賈伯斯傳》這本書中窺探一二。 賈伯斯最欣賞的設計哲理,據說是達文西說過的一句話:「簡約就是極致的細膩」,而這句話也道出了Apple的核心價值。話說1997年,賈伯斯重掌蘋果兵符不久,對主管進行了一次精神講話,其中包括了年方30,充滿敏銳熱情的設計部門負責人強納森.艾夫,他們對於追求純粹簡約、而非僅表象簡化的理念一拍即合,艾夫曾在設計部門中說明自己的設計理念:「簡約不只是一種視覺風格,也不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極簡或不散亂、不嘈雜,你必須深入發掘及掌握複雜的內涵。要創造出真正的簡約,必須走到非常深。比方說,如果你想要讓某件產品看不到一顆螺絲,結果可能做出一件極其迂迴而複雜的產品,比較好的方式是深入簡約的核心,徹底了解這件東西及它的製造方式」。 《賈伯斯傳》。天下文化出版。 必須真正了解一項產品的本質,才能去蕪存菁。這樣的論述,看似針對產品,然深入的探討,這是一種理念,或是說心靈深處的信念或信仰。賈伯斯曾告訴《財星》雜誌,「在多數人的字典裡,設計的定義就是外觀。但對我而言,設計的定義無遠弗屆,設計是任何人工製品的靈魂,它們以許多不同層次的外貌,來表達自己。」從上述賈伯斯和艾夫的兩段話中,道出了設計的真正涵義,尤其是在「簡約」這名詞上,或許,我們自以為的簡約設計,就如同賈伯斯所言,是那字典裡的多數人,一個只具形體外觀而毫無靈魂生命的設計。話到如此,或許有人認為產品設計和空間設計有所不同,其實它們有異曲同工之處。 Apple Store的落成,是核心價值的延伸表現。從行銷、零售、體驗到空間規劃,蘋果專賣店是個人理念的傳遞,以及企業文化核心價值的完美結合,當賈伯斯提出這樣構想時,多數媒體都不看好,《彭博商業週刊》甚至發表一篇文章,作者文中斷言:「不出兩年他們就會關門歇業,並為這個錯誤付出痛苦而沉重的代價。」現在看來,這段言論是狠狠地被打臉了。 Apple信義A13。 Apple Store的簡約風格,和賈伯斯在設計產品中所提到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一脈相承。這句話是由現代主義大師密斯.凡德羅所提出,簡約不是一張白紙,反而是由無數的極致細節組成。如同密斯的另一句名言,「上帝隱藏在細節中(God is in the detail)」,Apple Store的成立,除了打破許多商業行為的規範及窠臼外,最令人激賞的是其整體的簡約呈現,而這些呈現則是透過對細節的極致追求。 譬如,全透明的樓梯設計,其中的鈦金屬玻璃支架及多塊玻璃板壓製成一整片厚玻璃,強化承重,這樣的施工系統,是賈伯斯對樓梯的看法及落實,所提出的一種修正建議,1985年賈伯斯去了一趟義大利,對佛羅倫斯由灰色岩石所構成的人行道印象極其深刻,2002年他便對Apple Store原先的木質地板提出新的建議,這想法來自於佛羅倫斯的石材地板,團隊在成本及設計的考量下,提出其他替代方案,然而賈伯斯堅持原汁原味,藍灰色調的瑟琳娜砂岩質地細膩,來自佛羅倫斯外圍菲倫佐拉的卡松採石場,因賈伯斯對顏色、純度的要求,僅3%的選中率,再透過精準切割及編號,使紋理能完美銜接。置身於該空間中,腳踩著和佛羅倫斯系出同源的石材時,這價值已不僅侷限於石材本身,而是一種精神的傳遞,如同這座城市,流傳迄今。 細節有時不見得是有形的表達,更上一層樓的是無形的呈現,而這種無形或許稱為是信仰與理念。Apple Store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的玻璃盒子,這項工程結合了工藝與科技的極致,2006年開幕時一面結構由18塊玻璃組成,到了2011年翻新時,修正為每面結構改由3塊玻璃組成,這意味著對玻璃工藝和運輸安裝的追求更加嚴苛。 Apple Fifth Avenue。©Apple 對賈伯斯而言,愈少絕對代表愈多,愈簡單也絕對代表愈美,就玻璃盒而言,元素愈少,更加簡潔,代表的也絕對是走在科技的尖端。從產品或是專賣店,不難看出他追求的境界,而這樣的空間中,百年木造器企業Ferzers的長桌,芬蘭國寶設計師的木椅及德國第一的ERCO照明等各種高級品牌的置入,使得整體架構更加完善,而這種架構的完整,是對於空間的細膩整合及顯現。 蘋果仍在繼續進化中,奉行簡約的核心價值精神依然屹立不搖。如同現任執行長庫克所言:「賈伯斯的精神永遠是蘋果的DNA」。這篇文章中我們引述《賈伯斯傳》的內容,延伸到設計的探討,而大家常用的簡約二字,是否真正瞭解它的涵義?或只是對字面上的膚淺解讀?書中自有黃金屋,或許找個空閒時刻閱讀這本書,對簡約一詞將會有不同見解或更加深入的看法,因為「上帝隱藏在細節中」。
Interior337
撰文及圖片提供」何宗憲
人們常說人生就像舞台,而新媒體的出現,更讓每個人都活在自己所「拍」的生命電影之中。在新時代裡,人們已經習慣利用手機鏡頭紀錄日常,讓我們與真實世界之間詭異地多了一重隔膜。 漸漸地,這部「生活電影」與當下的現實分割開來,生活表面上看似被完美保存下來,卻因為要記錄當下而無法投入參與!我們日常中最直接的欣賞、享受和感受,反而被忽視了。而拍攝出來的生活,往往經過篩選、修改和美化,不難發現真實世界的體驗跟新媒體所傳遞的畫面比較起來,會令「真實」顯得黯然失色。 設計以樸雅繪禪意。 互聯網非常方便,但就是這種「方便」加速了整個社會的速食過程。正因生活習慣的改變,大眾變得更直觀,會以表面所見來判斷一件物件的價值,對物質以外的內在意義變得陌生。感官刺激以各種形式不斷出現在藝術和設計的領域。 這時代的客戶往往只要求通過物質來判斷設計價值,而非精神或文化的層面。而設計師們也依照指示去做,不知不覺改變了自己設計的初衷。那麼一個已經越趨「醜陋」的社會,是否會以「醜陋」的設計相對呼應?我一直都相信,好的品味需要日常優良的文化浸淫,要是我們慢慢失去了有品質的生活經驗,還能扭轉這個局面嗎? M Gallery Hotel 美憬閣酒店。 在東方的世界,從古至今都有探討如何從物慾解放的哲學,除了中國的道家和佛教等,日本也深受禪的思想學說所影響,衍生出茶道和獨有的形態美。然而要把物質的美發揮得淋漓盡致,必需對大自然心存敬畏和感激,以及內心精神的配合,才能發展出對「物」的形態美。 由於無法體會美的本質,現實中許多設計師只會照本宣科,製造出所謂的風格,所呈現出的審美觀只剩下軀殼。設計師要是能擺脫物質的執念,從而獲得自由,才能去追求設計的精神。當然這並不容易做到,畢竟設計師以「美」作為指標,對美學的吸引力是設計師直覺的工具,透過生活加強我們對美學的理解能力,才能令我們更能接觸美的真相。 就如柏拉圖所言,世界區分為「形式的」智慧世界及我們所感覺到的世界,日常生活經驗也不過是理想形式世界的不完美複製與反射而已。那些真正的形式是美麗、公平和完美的,並且無法改變,只有使用智力加以理解才能實現。 酒店享有天然溫泉和田園風光。 現今物質美麗的外表蓋過了作品的本質和人文意義的脈絡。我個人認為,「空間」不應該只是我們軀殼的收納,更應該是感觀的歸屬。最近我完成了一間溫泉酒店的設計,落實了自己的想法和內心的風景。 設計的目標是希望能讓每個遊客得到豐富的心靈體驗,於是我在這次設計中不刻意強調設計風格或東方文化,希望擺脫設計形式, 從場地吸取靈感,專注在體驗本身。過程中我還是理性的,為業主訴說他想聽的故事,但本質上我早就重設好心態去從事設計。我自過往泡温泉的經歷中分解出那些令我感動的部分,將關鍵處提煉為設計元素,自然而然地運用空間和場地的優勢。 在新時代的環境下,設計師應重新設定設計原有目的,以及所針對的功能,探討美學、美感能如何在日常上呈現,再配合「物」:空間、材料與質感之間關係,從而令其成為一種自我反射的結構。除了建構實體的物件外,最重要的設計是透過物件的本身,融入文化和象徵所形成的意義,令兩者相互配合。從這兩方面來看,我要學會如何客觀地去觀察這個「醜陋」的時代,同時以真誠去對待自己主觀的感受,去重新設置自己從事創作。
Interior337
撰文及圖片提供」陳天助
在建築設計裡,常常聽前輩們說:「建築是生活的機器」、「建築是城市的記號」、「建築是社會文化的縮影」、「建築是一封可以流傳很久的信」、「建築是要達成什麼?要弄清什麼?」、「建築是傳遞思想特徵的工作」等,這些信念都是前輩們對建築生命的體悟,而這些信念也不斷地提醒我:不要忘了建築師的角色本質。 由於出生在基督教家庭,信仰從兒時開始便是生活的一部分,長大後我更以基督作為一生的信仰。在建築設計信念的累積形成中,信仰的養分無形中深深影響著我,自己該用什麼信念、什麼態度面對「建築」,又該用什麼眼光來觀看世界?「建築是傳達生命意義的看見」是我對建築師角色本質的信念。 年輕時,閱讀聖經是為了了解自己的信仰精神與本質,不會特意與建築設計做聯想。然而,在一次「創世紀(註1)」的查經班中,隨著牧師從社會風俗習慣、觀念以及以色列人生活環境來解讀聖經意涵的引導下,開啟了我對聖經全新的認識;原來任何閱讀都要對照當時的時空、環境、習俗,才能真正體會其精神和意義,才能避免誤解而誤用,它影響了我面對建築設計的嚴謹態度與人生觀。 留有餘地 生生不息 舊約聖經一開始就記載上帝創造萬物的自然律,祂將大地萬物託付予人類,吩咐人們勤勉工作,也要適度休息,才能重新擁有能量去完成管理責任,且自然萬物也因獲得「休養生息」,資源得以生生不息。讓我了解到無論是對自己、他人還是自然,都必須「留有餘地」才能和諧共存,避免極端殆盡而失去平衡,這份智慧也能印證在經營管理與帶領員工上。 聖經讓我了解:人是受託管理、看顧自然,並非主宰自然,我們沒有隨意破壞自然與生態平衡的權力。而「自由」也有其限制,不能以它之名任意妄為,若個人主義凌駕理性,本位意識成為主流,恐怕會漸漸磨滅了理性與善意,讓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失去平衡,導致惡性循環,環境每況愈下,後代生存條件更加嚴峻。聖經也教導人們不能貪婪,要懷有分享之心,懂得關懷他人,這些都成為我持續實踐的信念,在設計思考上重視疼惜土地與自然,強調建築與環境的溝通。 在舊約中,上帝吩咐摩西建立會幕(也就是第一間教堂),並規範所有建材、尺寸、構造、結構形式、機能與由內而外的空間序列,空間安排除了深具信仰意涵,興建形式也充分考慮了物理條件、因應曠野環境與當時以色列民族的游牧生活型態,讓會幕的構造與使用上能滿足移動需求而快速拆解、再組裝。它因應自然環境,以謙卑的態度跟大自然和諧共存,令我非常嚮往,因此在展開規劃設計時,我會以「自然是主、建築是從(註2)」的精神,盡力讓建築「與自然做朋友」、「輕輕觸碰土地(註3)」。 萬事萬物 互相效力 有一次讀到「五餅二魚」(註4)的故事,內涵主題是「分享」,令我茅塞頓開:當今強調物質享受的風氣,人們因自我意識過分放大,變得「難以知足」,如果人人願意以群體利益為優先,並且樂意分享,生活環境就能變得更好。比如,在有限的空間裡,讓臥室規劃滿足基本需求,盡可能釋放更多空間與家人共享,那麼公共空間就能更加舒適、開放,提升了交流互動頻率,更容易凝聚彼此情感。若社會是以家庭為單位,家家戶戶都願意釋放私有空間作為綠地庭院,就能減少營建數量、能源耗費,每戶間距拉大後,社區環境不再擁擠,環境綠地占比提升,就能改善都市溫室效應,同時降低雨水沖刷土地的速度,減少下水道工程負擔;萬事萬物都互相效力,因願意改變而能對環境產生善的循環,不是更為美好嗎?懷著這份理想,我開始對外「遊說」上述觀念,雖然並非人人能夠接受,但是只要有人願意嘗試就是好的開始,一路過程雖然辛苦(要不斷的釋疑),但每當收到使用者親口回饋改變後的美好收獲時,那些辛苦都已經雲淡風清,讓我更加堅定地朝著目標邁進,期待更多人能認同「疼惜自然」,齊心保護人類共同生活的地球! 註1-----舊約的第一卷書,其中說明世界宇宙的創造過程。 註2-----摘自《中國園林建築研究》(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註3-----澳洲建築師Glenn Murcutt(2002年普立茲克獎得主)的信念。 註4-----約翰福音 六:1~14
Interior336
撰文及圖片提供」陳鴻文
如果說室內設計像是空間編劇,編寫著適合一家人的美好生活舞台,那麼「玄關」可說是每一個故事的重要開頭,如何營造「回家」與「迎賓」之感?讓我一步一步細說從頭。打開家門後,你有哪些生活習慣需要被解決呢?鑰匙亂丟、信件包裹無處放、外出鞋堵在門口等等,這些堆積如山的問題可能會破壞了回家的美麗心情,所以我習慣先釐清業主的生活習慣,把生活動線理順了,交屋後才能維持,並看見當中的美學設計。 玄關的多元整合,成為回家中繼站 許多重要的瑣事都會在玄關發生,有效整合才能有條不紊。首先,離地25至30公分的鞋櫃設計可以暫放剛脫下來的外出鞋或室內拖,等透氣散熱後再放回鞋櫃內,懸空設計在視覺上也比較輕盈;鑰匙信件等小物也需要一個「家」才不容易走丟,在櫃體間局部留空作為收納平台,甚至附加收藏品展示功能,可擺放一些裝飾品,歡迎家人回家和朋友來訪。 1. 結合吊衣桿與收納平台,再打上一盞燈,形成家中小櫥窗。雲朵下的生活劇場 / 好室設計 再來是收納中大型的包包、外套、帽子、圍巾等衣物,可以結合前述的平台延伸成開放式櫥窗空間,或是以洞洞板吊掛各種隨身物品,調整彈性較高(圖1、2);若不擅於陳列,或是擔心進門畫面過於凌亂,亦可將它們整合於鞋櫃內,以活動式層板和洞洞板滿足不同物品高度的收納形式。除了以木作、鐵件等硬體滿足收納或展示需求,透過家具和家飾品等軟裝,也能讓「回家」這件事增添不一樣的氛圍,像是選擇適合空間主題的展示櫃取代木作平台,讓家具成為展示品之一,配上喜愛的擺設、植栽、畫作,或是一面造型鏡,成為一處端景,再點上一盞特色燈飾,照亮回家的路;長凳或是小椅凳可作為穿鞋椅,如果客人來訪時,也能充當臨時座椅。 2. 自由度高的洞洞板收納,成為充滿個人特色的展示空間。CRACK IN SENTIMENT / 好室設計 在軟裝搭配上,我喜歡從業主的生活故事出發,因為那樣的生活畫面才更顯動人。像是Catellani&Smith半月形壁燈(圖3),是我和太太度蜜月時飯店一隅的燈飾,當時被它的藝術性和光影設計所吸引,不同角度可以看見陰晴圓缺,也讓這個角落別具意義,配上與之呼應的Starman花瓶、行星擺飾等,以及有年代感的鐵件抽屜櫃,讓回家宛如是一場名為月球漫步的冒險般。 3. BRIGHT HOUSE / 好室設計 玄關設計也可回應業主喜好「中西合璧」的日常(圖4),入門三片實木窗花門和園林步道,營造出中式古典氛圍,搭配中華文化代表尊貴意象的「紫色」邊櫃,跳脫既有色系,並在掛畫中點明西方簡約路線,達成一種「新中式」平衡。 4. 沉輕合璧 / 好室設計 又或者是從業主的興趣作發想,像是汲取了業主對於「拼布」與「藍染」的熱愛(圖5),將它們轉化為設計語彙,利用不同明度的藍色系地磚,幾何拼貼出一張地毯,而牆上的不規則掛鏡彷彿是布料補丁,映照出珊瑚紅的櫃體色澤,此外,掛鉤與壁燈材質也滿足了業主對於溫潤木質的追求。相較於固定式的硬體裝潢,活動式家具更能展現主人的品味和喜好,如果想換個口味或擺放位置,也可輕鬆替換與挪動,這是軟裝無可取代的魅力。 5. 因入門玄關較小,故將木作延伸取代穿鞋椅,同時提供了男主人喜愛的養魚空間。日常蘊敘 / 好室設計 儲藏室,玄關的延伸收納 玄關經過多元整合後,日常用品可逐一卸下並物歸原位,不過像是嬰兒推車、自行車、球類等較大型物件,就需要一個延伸的收納空間-儲藏室。理想上,一個家適合規劃兩間儲藏室,一間鄰近廚房,擺放清潔用品和生活備品,另一間則是緊鄰玄關,可以暫放包裹、行李箱、腳踏車等大型外出物品,不僅能將塵土留在玄關內,縮小清潔範圍,也能維持回家路線的暢通。近一兩年隨著Covid-19 疫情肆虐,返家時多了一道「消毒」步驟,除了手部清潔,外出衣物的殺菌工作也很重要,電子衣櫃儼然成為儲藏室的重要一員,在這裡更換乾淨衣服,才能真正放心。(圖6) 6. NEW NORMAL LIFE / 好室設計 沒想到小小的玄關可以有這麼多變化吧!只要掌握基本原則,把回家動線理順後, 再挑選適合居住者個性、喜好和整體空間調性的建材和軟裝,為每一個家編排出最舒適且吸引人的劇情開頭,讓你想再走近一點一探究竟!下回再和讀者分享我在搭配上的想法和單品推薦。
Interior336
撰文及圖片提供」王菱檥
戶外的室內空間 因為疫情的關係,家庭活動更頻繁地往自然去,大自然的空間給予我們適當的距離,也滋養受限的靈魂。剛好有一群喜愛露營的朋友,受到他們的啟發,我們常常在週五的下午或傍晚到達營地,開啟週末露營生活。 運輸 露營這個活動,算是一件麻煩事,因為要在戶外居住、烹食,需要很多的道具以及設備,露營人會統稱為露營裝備,裝備不外乎需要輕量,容易摺疊,且單元均一化,易於收納整合。對我而言最有趣也最花時間思考的是裝備移動的過程,如何在折疊收納上達到最小化,利於運送,「打包」變成一門學問,在選擇裝備時必須要把收納以及運送考量進去,做一個整體的計劃。雖然我是一位空間設計的專業者,但在露營空間上也花了很多時間規劃以及調整,對於尺寸不斷拿捏才慢慢熟稔。 先把裝備分類,將同類裝在適當的裝備袋,或者收納箱,然後依照每一個單元的尺寸收納到車上,單元的組成也需要考慮車子裡有限的空間、物品本身的耐壓性以及承重度,這樣的過程反映到了我的專業工作,也讓我更加專注思考人使用空間的模式,例如:存取物品的人體工學、單元分類的尺寸、移動的距離、開關的位置……這些微小的細節,需要一次次演練跟模擬,也許有人會問,這些差不多就好,有差別嗎?我相信,越是精準的設定,使用者會感覺到空間的契合,在廣義來說,空間就是人體的延伸。 蓋房子 露營還有另外一件需要學習的事—選擇營地。首先觀察並認識環境,包含了解方位、太陽升起的方向,來決定帳篷的開口,避免過度的日曬;帳篷材質也會影響室內的舒適度,通常棉布有適當的透氣度,不容易反潮,加上離地的距離,或者適當材料的阻絕,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早上起床的時間,露營活動雖是親近順應大自然,但如同蓋房子,了解風土環境是很重要的,利用裝備來適度控制環境,避免氣候直接的衝擊。 這樣的過程令我著迷,到了不同的營地,是否每一次都創造出舒適的營帳空間?在我的同行夥伴中,有人是箇中高手,我從他們的身上學習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 與眾不同 營地的空間規劃佈置也是發揮創意的地方,行動廚房、吃飯休閒的客廳、休憩空間之間的動線,在小小的方寸間,如何兼顧實用以及美學,裝備的配色、高度、相互的搭配性,其實還蠻傷腦筋的。因此很多人會在社群媒體分享以及交流,也有很多人開始在家中擺放露營的家具,而我是常常想把家裡的家居用品帶到露營地,來營造理想中與眾不同的營地空間。不過,我仍然在規格化露營用品跟風格家用品取得平衡,畢竟總不能把整個家搬過去!
Interior336
撰文及圖片提供」郭宗翰
風化作用係因岩石、土壤及其礦物質與地球大氣層接觸而分解。風化作用發生在原地,並不包含物體移動。風化作用可以分為物理性風化與化學性風化。(以上註釋引用自維基百科) 關於風化....... 《On Weathering: The Life of Buildings in Time》是當年在建築研究所,指導教授指定我閱讀的書籍之一,最近我又將它翻出來反覆閱讀。書中探討,建築物原本的外觀材質在經由不同的氣候、時間、地域條件等風化作用後,所產出的另一個新的建築表層肌理,大致可分為兩個面向:一、是前置階段未考量風化作用來設定材質,只是建築外觀在歷經歲月過程裡自然風化結果;而我想討論的是第二個面向,在設計時已預想風化後的建築表層,將之設定為理想中的外觀皮殼,進而統籌一個須要「經由時間風化養成的有機建築量體」。因為記憶,也因為再次閱讀這本著作,突然喚起當時教授要我們深入研究表情(tissue)與建築的關係,仔細回想,這些理論確實影響我近二十年來在空間設計的操作理念。 記得2008年我將工作室搬遷到民生社區1樓時,曾經嘗試以生鐵、清水、裸木將外觀立面量體堆砌成域,那應該是初次用所學理論付諸實踐,實驗於設計案的外觀上,果然在十年之間,看到建築皮層細微也巨大的肌理變化,在歷經歲月陰晴洗禮與風化後,外觀、材質都呈現出不同的立面表情(tissue)。由此啟發,再深入思考,受氣候風化作用影響微小的室內空間,該如何應用此一概念,去體現時間養成的有機性? tissue:自然氣候 | 風化作用 建築外觀的風化作用—經由時間、自然氣候風化後所形成的有機建築量體。 tissue:人為因素 | 風化作用 空間立面的風化作用—因人為設計語言、使用因素所形成的空間表情痕跡。 空間是生活的容器,歲月會記錄下一切使用的痕跡,細思後我得出:空間立面的材質是與使用者的生活形態(行為)、成員結構(對話)、基地條件(光線與物理環境),以及空間被賦予之性質(品牌或期待),以上綜括因素所連動而成的結果,它以設計手法為前置,而後在日常使用下形成歲月洗禮後的室內風化作用,進而創作出具有原創美學、獨一無二的空間表情,那正是時間養成的結果,風化後的痕跡。
Interior335
撰文及圖片提供」甘泰來
所謂的「風格」,指的就是事物整體所呈現出的面貌,也就是客觀上對一種概念的認同。不同的風格展現出不同的概念, 不同的概念演繹出不同的脈絡。不同的風格,訴說著不同的故事,而這個風格更涵蓋了故事所指涉的過去與現在,甚至是那可能的未來。風格的形成,對任何作者而言,都象徵著某種概念的成熟經由作品展現出的一種標誌;透過對標誌的認同也形成了某種深刻的力量,甚至不受社會、時代、民族等條件的影響,成為一種既實質又抽象,具功能又有獨特形式的審美樣式。以英文來說是style,以中文來說,則是一種風範與格局,也就是「風格」。 希臘天空愛琴海—伊亞的黃昏 希臘藍白色調的地中海風格深受大眾喜愛,對於希臘島嶼建築為何大多都是藍白色彩的說法眾說紛紜。簡單地說,由於希臘的建築是由石頭和火山岩等所構成,使得建築物會呈現一種暗的色調,於是當地人會使用一些天然成分和綠黃色的石膏混合,來為他們的建築物增加色彩,例如用加入氧化鐵使白色轉變為粉色,加入一些赭石,就會變成黃色等。白色石灰其實是一種普遍又便宜的材料,能反射太陽光使建築物保持清涼;而藍色則是源於一種希臘當地的清潔劑和石灰混合而成的顏色。1930 年代,在邁塔克薩斯的專制政治下,曾經下令所有的建築物都要塗上白色石灰,因為在當時石灰被認為可以抗菌和防止疾病的傳播,加上統治者希望用一致的白色和藍色來促使人民對國家展現愛國精神和支持。如今雖然法律不再,仍然處處可見這種充滿歷史精神的藍白色建築物,象徵著愛琴海的白色波濤和希臘的藍色天空,讓希臘島嶼在不同區域的地中海風格中,成為最具魅力和浪漫的顏色組合,透過旅遊勝地聖多里尼島必看的伊亞黃昏,留在無數人的心中。 十里洋場海上花—石庫門的向晚 說到石庫門總讓人想起張愛玲筆下的弄堂文化石庫門,上海灘弄堂裡的舊式聯排民居樓房,其實就是四合院的加層改進。 據說所謂的「石庫門」其實原本為「石褲門」,是舊日監工師傅在看建築平面藍圖時,習慣說的行話切口:「一條攤平的 褲頭則個」。《傾城之戀》中的樓起樓塌,更是見證了上海十里洋場的歷史滄桑。歷史走過,而故事留下來。瑞安建業在上海市中心開發的新天地是少數幾處保留石庫門風格建築的地方,在那裡的商業空間都有具體的規範,可以看出當初政府單位和開發商企圖營造的風格和氛圍。其中有一乍看平常簡單甚至有點微不足道的事項,就是店家招牌的燈光照明規範,內容大致是說色溫必須是暖光的 Kelvin Scale。這一小項的規範非常有意思,我認為它對商業空間而言非常關鍵,而且對於整體空間氛圍的營造具有絕對的影響力。尤其在石庫門建築群之間那些相對狹窄的弄堂空間中,每每天色漸暗,環境裡的暖系色溫就伴隨浮現,石板路上店家招牌暈染的暖光和磚牆自然向晚的霞光,彷彿穿越時空看見了白流蘇的身影 ......。整體空間因為「暖光色溫」的規範策略,形成了一種異常溫暖而懷舊的風格。 上海新天地 Brown Sugar 餐酒館入口。 姑蘇繁華風流地—到處都有紅樓夢 蘇州可能是中國現存最古老而繁華的城市(有一說是紹興,皆溯源自春秋戰國時代),它所屬的園林作為中國古典園林的代表,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其中的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更分別代表著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號稱為蘇州「四大名園」。整個蘇州城就如同紅樓夢的大觀園,亭、台、樓、閣、堂、館、軒、齋 ...... 等處處可見。兩年前,我們設計了一間位於蘇州市中心的超大型夜店,所在的人民路,是位於蘇州舊城牆所圍繞的老城區內的主要道路,附近有著名的景點—北寺塔和蘇州絲綢博物館,還有知名的獅子林和拙政園,旁邊則是由貝聿銘建築師所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因此,當我們進行外觀立面設計時,必須提出符合老城區整體意象的設計方案,地方政府的管理審核單位才會通過。而在觀察基地四周時,確實體會到老城區幾乎都是由三個特色元素所形成的建築外觀主視覺: 青磚、灰瓦、白牆。主政者以都市設計的層面積極地去管理城區硬體建設的風格,展現了他們在都市尺度上,對於城市品牌核心形象及價值上的認同。於是我們將蘇州古城牆的意象轉化並搭配若干色階的灰色石磚,排列而成一系列狀似十分高大的屏風,虛實相間地設置於原本是白牆灰瓦的建築物前,形成一式嶄新而半穿透的實體介面;既與老城區的意象對應融合,又可呈現出店家本身品牌的現代性風格。 蘇州位於老城區的夜店,Mystland 新增的外觀立面層次。 2007 年,日本為了保留京都的古老樣貌,推出了《都景觀規範》(Miyako Landscape Guidelines),對建築物的高度、顏色和設計,甚至是商店招牌和戶外廣告(包含自動販賣機、路錐、郵筒和電話亭等)都設立了嚴格的規範,以避免現代建築物與京都原本的古都形象和歷史遺跡相互衝突。其規範之嚴密細膩,足以讓各方政府自嘆弗如。於是我們可以在京都看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知名的商業品牌,紛紛脫去原來制式的品牌設計外衣,分別換上京都限定的原木色、棕色與白色組合設計,以配合京都古城的整體風格來展現新風貌。風格反映時代、地域以及人文、歷史,作為一介空間設計者,不得不說,「風格」至關重要! 外觀立面屏風上的人字紋漸變紋理。
Interior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