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及圖片提供」方信原
節序進入三月,時值春暖花開之際,原本屬於華人世界歡樂的重要節日,農曆年節,被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影響,朦上一層令人不安的陰霾,這份不安,慢慢地在各行各業中浮現出來,疫情持續延燒,年後出現許多原先在中國工作,隨著疫情的發展,大多不願再返回原有工作崗位(由人力資源公司數據分析得知)。因為對岸防疫政策,許多以內地為產業基地的公司(尤其是中、小型企業),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境,這樣環境局勢的變化,使我想起了年節期間,重拾一本書籍,由詹姆斯.哈金所著的《小眾,其實不小》 (NICHE: Why the Market No Longer Favours the Mainstream),其闡述的內容,或許可以提供我們另一個面向的思考。 《小眾,其實不小》探討的是我們當前的商業、文化、媒體與生活上的關係,其中出現的「中間陷落」現象。透過各式案例的研究與分析,作者想告訴大家的是:「別管一般消費大眾了,設法找出自己所擅長的利基(niche),將為你帶來甜美的果實。」書中提到長期以來我們的生活幾乎被主流市場上的軌跡所宰制,哈金指出當一體適用的產品再也行不通,我們如何從小眾市場出發,打造出一門好生意,就像電影頻道HBO、知名筆記本Moleskine、暢銷歌手諾拉.瓊斯與老牌財經雜誌(經濟學人),靠著深耕一群熱情的粉絲,帶來意想不到的豐碩成果。因為如果你有主張,那就好好去找出你的小眾,真正的知音,並不存在虛幻的市調數據中。 近幾年來國內設計產業嚮起西進的號角,其熱血的情緒,如同11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前仆後繼。未踏上此一征途者,似乎會終身遺憾,失去一個大好機會般。不容質疑,西進所擁有的是一個極廣大的市場,在這廣大的市場中,除了提供大尺度的案件操作,同時也提供了與國際設計接軌的另一種模式,因此設計背後所存在的商業行為,其競爭強度就不在話下了。對設計產業而言,西進所面臨的問題如下:一、不乏產業編制規模的改變,二、設計案件的屬性及獨特性是否和市場原有競爭者有所區分。產業規模方面,西進者初期大多採先少後多的方式進行,設置前進據點,待後續發展穩固,逐步推進,之後全部西進,或採二邊分工的平衡模式,亦有經營者未設據點,憑其良好的設計能量,開闊市場,這些發展的模式,都有其優劣及所要面臨的挑戰,多大的編制規模才是市場所需的?全面的投入,有進退失據的風險;二分法,是否完全的接軌市場?設計屬性是否和市場區分且有接受度?如要去分析探討,應該會有許多不同的見解及數據。 讓我們將視焦拉回來些,這讓我想起2002年普立茲克獎得主,澳洲建築師Glenn Marcutt的案例,或許可提供給各位讀者一些探討、思索的方式。格蘭.穆卡特(Glenn Marcutt)自1969年執業開始就是「一人事務所」,直到現在已80多歲高齡,仍然是一人事務所,選擇只在澳洲蓋房子,沒有e-mail與手機,只用紙筆畫圖。我們從尊重環境及手繪兩項來看看Glenn Marcutt的獨特性。他在規劃案件中會對環境因素的探討及研究,認為事有其必要及重要性的,並以另一位建築師史蒂芬.卡凱倫(Stephen Keller)的論點引述:人的生理與心智一直挑戰著大自然,在過去1000年來的大規模建築發展及科技快速的發展下,讓人們以為技能凌駕於自然的運行,但是人們的生理與心智一直是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減少對生態的衝擊,所設計出的建築物與地景,才能促進人類的健康並加強與自然的連結。對環境採取低衝擊設計,可說是他設計規劃的一種獨特性,Glenn更加尊重人性、種族、尺度、基地的獨特性、動植物、水源、土壤及基地的歷史,自然環境能對建築產生很大的影響,人類需要思考建築及自然的關係,如何把對環境的衝擊減到最小。這是Glenn特別的觀點及他所追求的。 Glenn於設計規劃過程中另一個重要的事項「手繪」。手對他而言相當重要,他認為手繪圖是用來發現而不是創造,可發掘出設計上許多的關聯性,他常常在短時間內畫上幾百張的手繪圖,透過手繪圖提出最佳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去創造。每個空間都有其個性,每個使用者又有自己的喜好,因此設計應妥善地去安排不同空間的需求,他也建議設計者不要把所有的理念都規劃至裡面,這有可能會變成一場災難。手繪的圖紙,如剖圖,它能呈現及思考設計的可能性,透過不同的剖面,能察覺到不同的空間形式與功能,然後回頭檢查平面上的可行性;現在,形式變成了顯學,這有可能變成不適當的設計形式,因為它未考量空間的層次及周遭的關係,在繪圖工具不斷改善及精進的年代,電腦是很好的工具,但不該取代手繪,透過手繪,設計者能夠最直接地去表態、去感受及想像,面對新的構想,還是要沿用舊的方式。 由上述的分析,對照西進的模式,Glenn Marcutt可能無法在那廣大的市場生存,沒有可執行案件的規模建制,手繪的模式也無法和電腦效率比擬,但他卻成就了建築師的夢想,成為普立茲克獎得主,在那片他熱愛的土地上,從事著畢身的職志。他不像一般大型國際事務所,以大尺度具指標性的規劃案為主要的經營目標,而是在建築設計規劃這條路上,有自己的主張及見解,如同哈金所言,如果你有主張,那就好好去找出你的小眾,真正的知音,並不存在於虛幻的行銷數據中。常聽周遭設計界友人在探討是否西進?該用何種方式進入這市場,說法是眾說紛紜,只能是霧裡看花,誰是成功的案例可遵循?成功的定義為何?其實沒有一定的標準。然在競爭激烈的設計產業中,建立自己的獨特性,或許看似小眾,但它影響卻不容小覷;因為它,其實不小。
Interior318
撰文及圖片提供」劉冠宏
《室內》雜誌315期「思講堂」專欄首篇對於空間設計教育提出看法,本期則是台灣執業的觀察與建言。 第一,設計與工程專業分工。發展中國家常採取設計與工程一併執行的統包方式,主要原因有幾個,一是設計專業觀念尚未建立,甲方無法分辨設計與施工兩者差異,需要室內設計時找裝修廠商,需要裝修工程時找設計師,導致許多施工廠商也掛上設計之名,而當甲方找到室內設計師時,接續統包工程也成為預期做法。再者,是市場上缺乏足夠數量的合格施工廠商,當甲方對工程有疑慮時,往往希望減少溝通對口,要求設計師全權負責。最後原因,是因為甲方沒有支付設計費習慣,長期費用偏低,設計師只能低報設計費用獲取業務後由工程回補。 這樣的模式,造成設計與施工的責任爭議,也誘使設計思考往工程實際面傾斜,失去設計實驗與前瞻性。更不良的設計師,身兼球員裁判情況下,扭曲設計本質為工程圖利與圖便利,或工程發生疏失時,掩蓋欺騙甲方,都是時有所聞。 統包的模式,只有工藝或實驗性質的設計能夠接受,因為第三方難以或不願承接,不得不採用設計與施作一併執行,由設計方承受風險去實踐。除此之外,理想狀態設計師為甲方設計顧問,收費應與工程費用脫鉤,協助甲方監督工程開銷與工程品質,才是對雙方最好的做法。 第二點,預先支付設計費用。設計師統包其中一個原因是甲方尚未建立支付設計費的觀念與習慣,不理解設計師是等同律師、會計師或醫師的服務專業,提供智力、勞力,並不是販賣物質商品,必須預先支付費用啟動服務,不是貨到付款的商品買賣。 由現狀可見,設計與美學是文明的後發專業,並非最初民生必需品;長久以來教育界將空間設計歸類理工,甚至土木領域,慢慢過渡到藝術或人文學科,近年才有專屬設計學院。隨著文明進展,漸而理解設計是一種思考方式,是一種智力服務;美學與空間品質也是文明社會的生活必需品。甲方若不支付合理的設計費用,將導致設計師精簡服務內容或進而統包。智力服務很難量化,好設計產出雖與設計者程度有關,但更重要的關鍵是設計資源是否足夠,能否投入足量人力,若否,設計始終只能停留在表面型式。甲方需理解,專業服務費用支出將得到數倍回報,比如健康、勝訴、節稅或良好空間品質,因此建立合理的專業服務費用與支付程序是當務之急。 第三點是停止快速設計與免費提案。消費者在外用餐不會試菜再決定付費與否;以「免費提案內容」決定是否支付費用,一則與設計成本支出原理牴觸,二來容易產出以成案為目標的討好內容。有代價的提案才會得到真正有價值的方案,得到兼顧環境、使用者與實務執行面的方案。收費,讓設計師尊重自己的專業,全力而為;付費,讓甲方尊重提案內容,多加思量不輕易否定。良藥有時苦口,空間設計由接案到完工是連續多環節的路徑,初始的信任與過程堅持都是創造最終價值不可或缺的要素。 空間設計是多面向複雜專業,它橫跨生活、心理、工程、藝術等領域,特性是投入時間越長,服務越精良,結果越完善,當然設計方支出將越高,收費也必須越高。而市場上普遍存在的免費提案與快速設計要求,主要原因還是僧多粥少的市場機制所造成,在專欄首篇的教育探討,已經提及人力智力分流的重要,同時應當引導市場產生鑑別方式;二來是甲方陳舊的觀念尚待更新;三是設計方沒有對自我投射更高的專業標準。 同時公部門的採購系統也要為設計產業的落後負起責任,常見極短時間的比圖標案,筆者不願臆測是早已內定得標者,但就競圖徵件的時間來看,本質就像是徵求快速設計與免費提案。導致許多企業有樣學樣比照辦理,台灣美學環境的落後,公部門責無旁貸。 請試想,沒有費用的公開競圖,不也是一種免費提案;其解決之道可以朝向第一階段資格審,第二階段支付費用的邀請制競圖。但筆者心中最佳設計之道,終究是甲乙雙方相互挑選,熟悉後建立互信,長時間磨合產出設計,競賽模式並不是生產卓越設計的常態。 第四,除卻上述三點,對於大型、商業或是建築項目,設計方應盡量避免身兼運營或工程管理專業,一份初期的可行性評估或商業評估報告,以及後續的工程管理都是必要的專業,由設計方提供往往承擔過多不必要的責任與誤會,也混淆了擔任甲方「設計顧問」角色;更大的損失是偏離空間本質的追求,也加深產業惡性循環。當然這些專業分工的理想,都需仰賴各方專業,缺一不可。 最後,當甲方認為本地設計師能力不足,進而禮聘國際大師操刀時,請公部門、甲方自問:是否有給予本地設計師同等的委任程序、設計費用、設計時間與專業分工配合?是否有客觀評斷本地設計師與國際大師兩者相同條件下的成果優劣?否則一味崇尚國際大師只是投射出自身的媚外心態。 反之,若設計師有幸得到上述資源,應緊抱專業有所堅持,服務甲方同時兼顧環境,滿足實質要求也追求形而上的空間精神,提供甲方與經驗者感知啟發,使設計觸及哲學與藝術層次,讓設計場域超越時間與空間存在。倘若上述條件不俱足,應寧可潛伏學習,等待理想機會,向上或向下循環有時就在觀念之間。 以上為筆者回台10年執業的心得與建言,下篇開始「思講堂」將專注分享設計思考。
Interior317
撰文及圖片提供」何宗憲
唯有創新,才能為客戶創造新的價值,然而創新很大的程度都決定在創造者的思維。創造者要擁有求知敏感度、冒險精神、實事求是的基本條件。設計師的境界可以說是從心界及眼界來決定他的創作世界。所以創造者在時下對事物的思想轉變能力可以說是創新的其中一個秘訣。擁有美感的人往往有獨一無二的人格,而設計師培養審美的能力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份。然而,增加審美的能力不能停留在追求技術上的美感或者是風格上的轉變,需要開拓更廣的層面。 我希望從藝術上的探索提升審美的力量。法國思想家蒲魯東對藝術的看法-「藝術的目的在於揭示我們所有的,包括那最私隱的思想、脾性、德行、惡習以及繆誤,由此引導我們去認識自身,取得我們尊嚴的進一步發展,從而達到人性的完美。」藝術不單是要看懂藝術,更重是的是感受它在我們身邊那無形的影響力。 女兒的作品「火焰山」 先說明「藝術」跟「美術」是兩種概念,人們不斷質疑什麼是藝術,而大眾從藝術意識覺醒的過程中可以得到新的體會和吸收。將藝術融入生活,讓藝術得以重建我們的審美觀。從最近最熱門的義大利藝術家,以美金12萬售出一條香蕉被強力膠紙貼在牆上的作品《Comedian》中,眾人都紛紛加入評論其手法和內涵。作品看起來像惡作劇,但實質上顛覆藝術本身,表達了對「藝術品是什麼?」這個問題的挑戰。 其實在我們所謂「民粹」的時代,所有的創造力、美學以及既有藝術上的權威,也早就開始受到挑戰,因為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藝術家!在推出作品之後,社群媒體有了第二波的生命開始風行,引發更多人複製,甚至以更有創意的方式轉達,層面從廣告覆蓋到個人創作,增加了新的涵意。在大家玩得不亦樂乎的背後,也引申出網路文化的規則和邏輯。新時代賦予了成功新的定義,也許是來自於潛藏以久對於菁英、權力的否定。基於這點從藝術所引發出種種對審美的質疑中,往往能顛覆我們既定的想法,給予我們真正思考的機會,重新擬定所認知的所謂審美觀,從而豐富對美的認知。 我想分享從我女兒的畢業作品中所領略到對創作的另一種看法。她的老師出了一道美術題目,要求學生們表達對東方山水的意境。大部份同學都使用傳統水墨畫去演繹,然而我女兒選了不一樣的方法。首先她利用發泡膠板製作出一個長方體,再到科學實驗室內加入不同的液體,然後把整個長方體點燃。透過火燒發泡膠板變成抽象的「山水」形態。作品出現了一個新的狀態;在半溶半膠的狀態中產生了與眾不同的效果。從這份簡單的美術作品,不難看到要呈現一個事物的美,可以從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形式去表達,這就是美術跟藝術之間的跳躍。 女兒的作品「火焰山」 很多時候,藝術家在說明自己作品時,往往只是陳述自己的觀念而已,就算作品有賦予意義,但最後也不是由他們去斷定這個藝術成品本身的意義。曾經有藝術家說過:一旦作品完成,它就會有其獨立的使命,即使是創作者也不再有絕對的權威性,也不會有終極的見解。我認為藝術的定義是將一些意義具體化,因此每件藝術品所蘊含的都比表面所呈現的更多,有更深層次的部份等待我們去發掘。加上藝術的意義不一定能以文字表達出來,可以是感受到、察覺到、或單純被人們用不同的眼光去享受或解讀。 在理解藝術本身的時候,我們會動用所有的感官資源、直覺及已有的知識。故在嘗試解讀藝術的過程中,必須加強我們自身的鑑賞能力,令自己更擅長於辨認一些隱蔽的、模糊的、沒預料的意義,再跨越到我們的真實世界。品嘗藝術就好像聽音樂一樣,要是利用語言來探究藝術核心的部分會遇到很多限制,所以必須用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去感受作品,從而得到最真實的感動。 藝術品可以是一個奢侈品,不過藝術已經是跨越不同的領域,讓我們更能體會這時代與眾不同的個性和美麗。科學能讓我們的生活進步,藝術卻能令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所以這兩個領域:一個是理性一個是感性。從這個藝術的領域去增強我們對審美的感知,的確會對我們的精神活力和生活品質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從發掘、欣賞藝術的鍛鍊之中,的確能逐漸讓我們對美產生深層次的了解,真正達到我們生活中的「藝想天開」。
Interior317
撰文及圖片提供」郭宗翰
從《麥田捕手》到《人間失格》,我以爲大衛沙林傑與太宰治都喜愛用自述性,甚或幾近自我嘲諷的語法呈現書中人物看待世事的態度,那是源自於他們深厚的文學底蘊且極具天分的文字創作才華。 我想,越是具備深厚實力的人越是不嬌揉造作,也越是不張牙舞爪的大聲嚷嚷,當然更重要的是,他們更能謙虛的面對自己的天分與才華,也正因如此,他們能悠遊地用自我幽默且具深度內涵的文字闡述表達,甚至嘲諷自身缺點。然而,在我們眼中,他們那些自嘲的缺點,或許根本微不足道,僅僅是不若他們自身耀眼才華看起來那麽令人痴迷讚嘆而已!這份自信,也正是大師們何以被視為「大師」的胸懷境界。 現今社會上流行著一句話「自身的好,要自己大聲說出來!」勇於表現自己,這項觀念並非錯誤,但它應該是有條件也有限度的發生,若大量迸發在專業領域內是萬萬不可的;「專業」不該只是便捷的透過各式廣告放送與頻密行銷來建立,僅僅用花俏吸睛的手法輕巧告訴大眾:我們是最好的。專業應該是不斷實作的經驗積累,專業應該是不斷的反覆驗證,專業更需要的是真正成熟市場的淬煉與肯定。 還記得,周星馳在電影「功夫」中,赤裸著上身,微露股溝,但卻咆嘯式喊出「你們把功夫傳給我,讓我成為絕世高手」的荒誕一幕,或許那是周星馳想透過太宰治般的反諷方式所鋪陳的橋段,只是他以影像取代文字,反應當今社會急功趨利的價值觀罷了。 我以爲,周星馳用誇大卻有著強烈戲劇張力的手法鋪構這段情節,是極具深度的一種反諷,他幾乎讓所有認同/不認同當今急功趨利風氣的觀眾記住了這幕戲,電影內容詼諧輕鬆卻引人深思,那是因爲創作者具備了對今昔社會價值觀反思的深度、廣度,用平易近人的詼諧幽默作為包裝,述說真心想傳達的正確價值。 的確,每個專業領域絕對都有真正大師級別的人物存在。或許,不少人也曾經期許自己成爲大師。記得在實踐大學授課的那幾年,我總是在前幾堂課叮嚀班上的年輕設計學子們,不要過早立下宏願成為知名大師,因爲你可能會因爲這個念想而偏離了紥實累積,失去了虛心觀摩各式樣貌的設計,甚至停止或拒絕嘗試各項手作的創作過程。我勉勵著他們,若你真的具備天分與才華,也持續努力創作,最後你終將會有機會成為大師級的設計人;因爲,「大師」應該是他人對你在專業領域表現的由衷尊稱,絕對不是自己賦加的號稱;在累積豐實經驗與創作挫折之前,過度的行銷與自我膨脹,或許終將成為電影「功夫」中的醬爆理髮師一樣,只是使大眾對你所望「大失」而已!
Interior317
撰文及圖片提供」方信原
近年來由於資訊流動快速,設計圈對於國外的各項活動及競賽訊息交流的極為頻繁,參與競賽似乎蔚為風尚,競賽被視為自我成長的評量以及商業行銷上的方式,舉辦方式也從早期只需提供作品資料、作品照片,演化到必須親臨現場面對評審團presentation。這一種改變其實更為公平,雖主辦方及參賽方皆須付出更多的時間及各方面的準備作業,然卻可以更精準的評選出作品的好壞優劣,以及參賽者表達其作品的特色,此時,參賽者對其作品精彩的設計論述,就更形重要了,因競賽的成效經常成為設計行業的商業行銷,故坊間常聞代筆書寫設計論述,設計者並非專業的文字工作者,透過這樣的協助實屬無可厚非,但這種臨場的設計論述表達,某些程度加深了競賽的難度,另一方面其實對參賽者而言,著實是難得的經驗。 設計論述的重要性,在設計學院的教育課程當中一直都被列為重要的教育方針。一般而論,設計師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以利與相關人士(業主端)聯繫、合作相關的委託案件。然而,這樣就夠了嗎?正常的模式下,設計者會將自己的想法及構想透過簡報方式,讓業主或相關委託單位瞭解,然簡報結束後,對方接受與否,大都抱持著等待或聽天由命的消極態度。事實上,簡報不是「說明」,而是「說服」:「說明」是希望得到理解,然而「說服」則是希望得到認同或是接受,說明與說服,一字之差,其實是天壤之別。說明,讓參與者了解、理解,但他們不一定要認同;「說服」就不同了,如果要將說明和說服認為是同一件事情,就太過一廂情願了,因為一個設計能否進入執行階段,需要得到的是對方的接受,而不是對方的理解,適當地說明有時能夠產生足夠的說服力,有時則不行,事情就是如此。 何謂設計論述,用白話的方式來說,就是試圖透過某些手段做出表達,來證明自己的思想、觀點及理論,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證明」。而設計論述是要證明什麼呢?證明自己的設計與其背後的思想、理論所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以及能夠產生的利益(此處所表達的利益並不只是單純的商業行為)等等。有力、清晰的論述會產生強大的說服力與信心,對業主而言,投入的各項資源與執行過程本身就充滿未知的風險,精準論述可進一步加深業主端的信心,並願意投入足夠的資源,完成後續的執行階段,透過設計論述所帶出的信心對業主端和設計者而言,均屬良性互動。 設計論述最困難的部分,永遠都是證明(說服),而不是說明。論述一般分理性與感性,設計者在一般人眼中是偏向感性思考的,但在進行設計論述時,實際上多數設計者都習慣用理性的方式來操作,這是教育過程中,我們被灌輸過度的技術、科學理論所產生的一種自然反射,反而少了那份感性,忽略了感性可以產生的力道;理性是有極限的,以理性來論述往往不見得能產生足夠的說服力,人是感情的動物,感性地說服往往能超越理性。 由上述的文字描述可以得知設計論述的重要性。然而近幾年來設計學院的教育課程,大部分學生所面臨的是不知如何有效地說服台下的評圖者,設計想法偏向單向表達及呈現,進入職場後,大部分的設計者反而無法有效扮演好溝通角色,使得好設計無法推動,甚為可惜。職場如此,競賽的場合也就相去不遠。有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世界建築節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是國際建築設計界的規模最大,聲望最高的競賽及盛典之一,該項競賽最重要的焦點,就在於各項入圍作品的參賽設計者須親臨現場面對評審團,並對其作品特色做出10分鐘的presentation以及評審團8分鐘的快速提問。設計本身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如何在10分鐘內透過設計論述有效地說服評審團認同你的作品,進而評估作品的特色是否可以勝出,就如同如何說服你的業主;激烈的競賽最終仍會分出高低,商業上的競爭不也是如此。 如何培養論述能力,個人的方式是透過閱讀來加以學習,因為專業書籍本身就是一個論述的典型範例,可以從他人論述中整理出有助於自己的創作理論,近來個人舉辦幾場讀書會,不外乎是運用讀書會中所需資料的搜集過程,重新整理他人精闢的論述,加以融入自己的理論,證明創作支撐其正確性,進而說服對方。前文略為提及代筆書論設計要義,雖為協助之行為模式,然設計者如因這樣的便利協助而忽略了本身論述的加強,縱使競賽過程中無往不利,仍稍顯可惜,失去的不是那表象,而是根本競爭力的衰弱,競賽的目的是審視自我,對設計者而言,這項檢視無非是你的設計論述是否與日精進。
Interior316
撰文及圖片提供」楊竣淞
最近因為過年的關係,我都在整理家裡...... 老舊社區樣貌。 我的家在老舊社區巷弄內,一個沒有電梯而有著灰色磨石子樓梯的公寓。35年前,這個區塊都住著藍領階級與從南部上台北打拼的人們。這將近35年來,這個區域的社會結構幾乎完全沒有改變。我的鄰居們幾乎沒有人搬離這個狹小的社區,我在想某個程度上,這也算是一種階級世襲吧!這裡的人,幾乎都沒有美感的觀念。如果你經過一樓住戶,透過半閉半開的紗門,你會發現,幾乎都是凌亂不堪的樣貌。堆砌的箱子、多種而混搭的家具、白色的日光燈,紗門鐵捲門外停放著「很多」鄰居的機車。有趣的是,整個區域環境雖然如此混亂不堪,巷弄中所停的車子不乏進口高級車種。在我20幾歲開始自許為設計師的年輕時代,我覺得我所居住的環境真的是很醜!在經過20年後的現在,由於一些復古元素的興起,文化留存的看待,我們社區的很多細節反而成為一種台灣生命力的象徵,不知不覺,「亂」與「美」成了一種混和的關係。 室內設計,一個很有趣的職業,設計師利用個人風格塑造空間,產生出視覺的美感,運用材料,讓空間風格鮮明。但是這僅僅是擁有著預算並請得起設計師的業主所能獲得的「低端服務」。 社區隨手拍。 為什麼形容這是一個低端服務呢?因為目前的社會上,設計呈現幾乎是設計師個人的一言堂。設計師們緊抓著屬於自己的設計語彙,呈現明確的個人設計風格。設計公司的風格形成了商品,並且相互模仿。很少真正關注居住者本身的性格與特質,貧乏而毫無意義。我認為有意義的設計思維,是能夠反映整個社會未來性的可能生活走向,與經濟、與社會生活形態來產生創新!並且除了對應有經濟能力的群體之外,也能無形影響著一般家庭對於自身品味的提升(例如我們社區裡的這些鄰居們),作為設計師的我們必須實驗,理解生活的彈性與生命各種轉變。 現今住宅的室內設計,大多數呈現的是一種完全的打掉重練。是失去空間彈性的!設計師將每個櫃子、家具,釘死在所設定的位置上。當你花了幾百萬之後,在未來下一次的裝修開始前(如果你還有下一次的裝修預算),你的床及你的書桌將永遠黏在那片牆壁上。而室內設計師卻會用著毫無邏輯的語言告訴你:「當光線流動的層次轉移到空間動線語彙中的那條線,使得家具的關係有了層次的變化感」沒錯!我們的語言就是如此的華麗而空洞啊...... 開物設計作品。 當然,非常多作品的確是擁有非常精彩的設計手法與細節。但是,「深度」也就僅只於手法與美感了。實際上這些設計就只是洗眼睛,拼貼材料,重複執行自己所習慣的手法,找位好的攝影師,想辦法得個幾個獎項,就掛著知名設計師的光環,並且讓照片充斥於整個台灣設計圈的媒體當中。這些設計對於「一般人」所能產生的幫助實在太小了,我們無形中「菁英化」了這個市場,並且沒有批判的能力,缺乏對於社會與群體的包容性。 在日本,論述是眾多設計師畢生職業的精華。他們表述對於設計的革新,日本人追求生活與美感當中的平衡與改善,並融入社會之中。安藤忠雄在作品「住吉的長屋」中改變了引入光線與室內外模糊的方式,也許不是最好的生活方法,卻是反思生活的定義。這個小小的內外定義,改變了後續很多建築設計面對室內外的看法,引申出更多建築師,例如:藤本壯介、妹島和世等等建築師重新詮釋室內與室外的連結與關係。然而,一到了台灣,卻粗鄙的變成了「手法」而已,甚至成為某建設公司仿效的案例,著實讓人傷心。在2020東京奧運的主場館設計中,我們在台灣像看八卦似的看著日本與國際建築師之間設計與言詞的較量。但是我們無法否認背後隱含的,是每位建築師對於自身設計論述,與對於日本社會及國家未來定義建築的期盼,很清楚的,他們並不害怕爭議與爭執,清晰論述與批判性的能力,完勝了當今台灣政治人物論述政見的能力。 自宅景。 回到我最愛的那個老舊社區,我們這些在台灣設計圈既得利益的室內設計師們, 如何運用我們的品味與影響力,來影響大眾看待自己的家,是可以自己運用品味來塑造的;是可以不需要被設計師風格擺佈的。我們如何真誠面對生活,面對生而為人的每個不同面向,來讓每座家居不用設計師也可以很獨特!我想這是我個人對於自己的期許,也會努力去做到的目標。
Interior316
撰文及圖片提供」楊竣淞
「關於母親的容顏至今一有機會,我就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對其進行書寫。在我的眼中,母親是一位絕世美人,不僅其容顏嬌美,而且腿部肌肉纖細、白嫩、富有彈性。我總是時不時想起與她一起沐浴的情景,母親個子小巧,腿長得小而圓,像雪白的汆魚丸子一樣」。 這段話是谷崎潤一郎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形容自己媽媽的一段話,在短短的一段話當中,他同時透露出自己在不同層次的面向,第一:他是一個非常迷戀女性肉體印象的人,第二:很明顯的,他對於性的幻想與肉體迷戀是可以連對待自己母親都同時存在的!可以理解為他是一個沒有太多道德觀念的人,如果有興趣的讀者到網站上面搜尋,你就會看到非常多關於他的風流史,第三:他是一個觀察力極其敏銳的人。我們一般人看一個美女,很少會細膩觀察到腿部肌肉的線條,並且用這麼多的形容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第四:他是一個完全用感覺在生活的人。這一層的感覺是一種從內心感受去連結人類肉體的各種感覺產生的密集網絡,雖然我閱讀他的小說並不算多,但是光是這一點就讓我覺得非得介紹這個人給大家認識,從以上四點我們可以對谷崎潤一郎有一個很初步的認識:感官的、情慾的、細節的、失態的。 谷崎潤一郎。出自角川書店《昭和文学全集》15卷(1953年6月發行)。 學設計的人幾乎都是從《陰翳禮讚》認識谷崎潤一郎的,然而《陰翳禮讚》卻是他最正常的一本書了。其實也不意外,一個談陰翳美學的書能哪裡不正常?問題是「陰翳」這件事,本身就是在美學當中我個人覺得最為難懂的一個感受,它牽扯著光線、影子、濕度、氣味、材料的一個綜合關係,因為有著材料就會產生氣味,氣味會因為空氣濕度、陽光而改變,時而潮濕時而乾燥,空間因光線而產生明暗的變化、明暗的層次可以表達出心境,而心境再轉化回到形式或感官上的感受,產生對於視覺、觸覺、嗅覺的敏銳。在這裡,谷崎所談論的陰翳是一個多面向的;他認為比起光亮而什麼事物都看得一清二楚,幽微殘影之間反而更可以深刻的詮釋出各種物件與心理的氛圍,同時存在著情懷與情趣。在書中,谷崎運用了吃的食物、使用的空間、繪畫的墨色,讓人可以用最淺白的文字感受到他對於各種感受上面細心的詮釋,一點都不像是7、80年前的文章。當然你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他對於陰翳是主觀的,他並不想用世俗的邏輯與理論來看待,而是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然而,在《陰翳禮讚》如此正經八百表達美感的書籍中,你可以觀察到,他是一個極其細心的人,對於事物的觀察已經細心到可以完整表達從外貌到生理,生理到心理的一個作為「人」的感受。 隨手一景(楊竣淞拍攝)。 作為一個「人」的感受其實是一個本質上的問題,人跟世界上的其他動物最大不同,就是因為擁有可以表達的語言,語言轉化成為文字,可以成為詩、詞、小說,因為文字的美感可以觸動人心而成為了文學,文學表達的是一個詞句堆砌的世界,這個世界可以建構出一個「幻想的感官」,可以表達內心難以詮釋或不可告人的情緒與思想,谷崎潤一郎就擁有著極其細膩的觀察於各種類型的神奇能力。因此當你從《陰翳禮讚》轉而讀進他的小說作品時,你會覺得有一種震撼!一種從對於理智的觀察進入到官能上觀察的差別。《春琴抄》裡,盲眼的春琴用手指觸感來撫琴本身就是一個用官能詮釋心理狀態的表達,春琴與佐助的互動中對於眼盲的春琴來說每一個字句、絮語,每一個肢體上的接觸,在文字裡雖然沒有刻意放大對於春琴的感受,但是對於讀書的我而言,卻異常可以感受到在整個感官體驗上的想像,我覺得這是谷崎潤一郎的小說最為有力量的部分,而「痛感」更是谷崎在小說中常常拿潛意識連結到心裡感受的媒介。春琴被熱水毀容,佐助用針戳瞎自己的眼睛,在《刺青》當中男主角藉由幫女主角刺青所獲得的快感,與女主角因為被刺青的痛楚所轉化的快感,都事先藉由「痛」做為一個轉折,讓痛感表達出內心的需求,進而轉變成為一個心理的狀態,至於這個狀態是什麼?反而可以交給讀者自己去詮釋。 隨手一景(楊竣淞拍攝)。 小說《鍵》當中,丈夫與妻子彼此默許的偷窺,文字形容下陰暗而密閉的小空間場景,就像一場心理的遊戲,同樣利用著身而為「人」的官能感受在形塑人的七情六慾,看起來有種……我覺得不能用變態來形容,而是「失態感」,失去正常狀態的感受,我想這也許就是谷崎自己本身的心理樣貌吧!因為如果你去閱讀谷崎潤一郎自己的愛情觀與愛情故事,你一定會從心裡覺得跟他的小說並沒有太大差異,他只是將自己身而為「人」的感官力放到最大值,再將其變成自己在文學上表達的題材並善加利用而已,對於他來說只是將屬於「他」的「失態」世界寫出來給我們品嘗與閱讀。
Interior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