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及圖片提供」胡廷璋
最近遇到設計業的友人們,開場話題皆莫過於擔憂AI 繪圖的迅速發展,將取代與可能永遠改變設計產業鏈,如同當年智慧手機或電腦的出現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AI 也將改變設計師們的日常生活。 當形式與風格可以經由描述與餵圖,生成無限種選擇,還有什麼是人類無法被AI 取代之處呢?我認為,倘若相同的時空環境背景,設計卻會因人而異產生千萬種結果。那麼挖掘人的侷限性,反而可能會是找到答案的最短途徑。藉由無法改變的既定,在無限的抉擇中,因為理解侷限,而讓侷限成為唯一答案;精準地梳理出事物侷限的能力,將是被AI 開啟的無限設計宇宙裡的必備能力。 身處於設計行業,學生時代的我們時常經由聽講與閱讀,接收「以人為本」一詞,然而大部分時間裡,它的含義相對設計圖面而言,彷如是看不著也摸不著的空氣。我們的學習環境與書籍看似充滿與設計相關的知識,但並沒有哪一門課程告訴我們:什麼是人?以何為人?好像身而為人,就可以本能地理解「人」似的。 人只有一副身軀,身為人的限制與自由,就是藉由探索自身對生命的追尋,來認識自己並活出自己。人的侷限,是永遠只能藉由自身的經歷,去揣摩他人的感受。無法被社會評分計算或授予學位的個人特質,過往無法被認證也無從評選表揚,這些特質將成為AI 無法生成的部分。 找尋自我的過程沒有終點,只能藉由不斷重複地將自我丟入未知事物,才能從中煉出不變的部分,有如經歷無數次打磨的原石般,從最終淬留的自我裡,辨識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寶石。 我們能藉由榮格(Carl Gustav Jung)與坎伯(Joseph John Campbell)對於人類成為自己的轉化過程,劃分英雄旅程的三大階段:啟程(departure)/啟蒙(initiation)/回歸(return)(註1)來做自我認知與追尋的結構。找尋那顆寶石方式,則始於你從日常中的何處產生疑問。 我的起程,在於雖然畢業後即投身設計產業,長時間埋首空間細部的刻劃,卻不常對自己描繪的細節產生共鳴,也仍未確定這會是讓自己一生投入的事物。啟蒙點發生在一部偶然觀賞的電影裡,從對茶道儀式的影像紀錄獲得寧靜與感動,開始了我對於侘寂美的嚮往與解構,並藉由理解茶道中的構成流儀,起承轉合的銜接,拼湊出些許吉光片羽而欣喜。 在茶道的啟蒙中,隨著心靈觸動的增加,慢慢的我不再去拍攝每天看到景色,或試圖紀錄過程中獲得的每一個感動,只是單純地明白它無時無刻存在於你我身邊,它的出現像河流,僅在心靈安寧時,滑進我們的周圍。也逐漸理解人從來都不是生而未覺的,而是在成長中慢慢遺忘了十五歲時常聽的歌、青春時期的勇敢與徬徨,還有失戀那晚阿嬤放桌前的熱湯。 美好感受非來自外在捕捉,而是源於過往累積的土壤。 打開眼睛,在生活裡看見美麗的事物,是繁忙日常中的綠洲與救贖。尤其分享是快樂的,學習是自我對內在的挖掘與探索,探索的快樂源自分享,分享則源自於與人產生連結的本能渴望,並在連結中獲得理解與治癒。 世界上沒有一門學問是憑空誕生的。茶道中的茶粉與泡法來自中國的點茶法,道意借鑑了禪宗,流儀來自僧侶禮佛的恭敬,舉止步法借鑑了古能樂,茶瓷器始於唐宋及高麗工匠,茶室內的一切道具來自民間巧匠,形成相互依存的關係,領悟這些學問的架構方式,遠比學問本身擁有更多可學習之處。 學問無需與其他學問相互依賴,但運用學問的人卻互為需要,人只有在關係的投射中才能看清自己,想活出自我也勢必要在各種關係中完成。設計師最需要的,從來不是設計空間的形狀,而是排列出業主生命裡最需要直觀面對的感受與順序。 在回歸點的旅途,我體悟到了在設計中使人產生連結與治癒的使命。人在AI時代無法被取代的,就是個體對自我的探尋,向內是尋找「我」與內心的關係,向外則是探尋「我」與世界的關係,比起向外探索的無限生圖的詠唱術學習,我更希望每個設計者們先踏上內在探索的英雄之旅,找尋你心中那無法更動的部分。 至於什麼時候開始旅途恰當?當你恰巧讀完了這篇文章,一切都是來得剛剛好。 只因我們唯有上路,才有可能回家。 (註1)英雄旅程是敘事學和比較神話學中的一種公式。主軸圍繞在一個踏上冒險旅程的英雄,這個人物會在一個決定性的危機中贏得勝利,然後得到昇華轉變或帶著戰利品歸返到原來的世界。也常被榮格與心理學家們應用在敘事治療裡。
Interior357
撰文及圖片提供」郭宗翰
現今,是一個原創輸給複製的時代;是一個內容底蘊敗給話題包裝的時代;是一個不再追求純粹極致,只盼聲量取寵的時代。 專欄之前透過幾篇文章傳遞設計態度比設計方法更重要;只求設計方法,而輕慢設計態度,會使作品底蘊不夠紮實。設計若能有單項方法可依循,那麼設計大師就不復存在了。 試想,當各行專業都將心力傾注在包裝行銷,那會是多可怕的狀態;當身體發生病痛,甚或罹患攸關存活的疾病時,你會希望遇到一位重視形象包裝與熱衷行銷活動的網紅醫師,還是求助於鑽研專業知識技能,不斷精進自我的醫師? 然而,現下行銷手法日益高明,不乏將商業手段美化為學術感的講座或讀物,賦予明星式人設包裝,標題寫著:時時刻刻專注於醫學鑽研的○○醫師。若細想,真正全心投入醫學鑽研,心繫專業突破,甚至為學術貢獻而努力的醫師,真能在頻繁的攝影及燈光環繞下專注工作?就像設計師若兢兢業業於本職,不負業主所託,緊盯專案每個階段,緊湊且變化不斷的工作內容,何以能頻繁出席各種名目的社交活動,光鮮演出明星人設,因應小編的社群發文需求。每天僅有24小時,當你把多數精力配置在人設包裝與行銷活動時,全心投入專業精進的時間能有多少?答案應該是清晰明瞭的。 都說這是一個眾媒體的時代,無所不在的行銷現象是必然趨勢,但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員若依賴包裝行銷,而輕怠專業精進,風氣長此以往將被視為理所當然,日漸輕慢專業本份,對產業帶來不良影響。健康社會的運作,在於每個人各司其職兢業不懈,在關鍵時刻所體現的專業價值,是源自日常鍛鍊的印證,並非明星包裝的加持。事業成功,擁有財富,是多數人的追求,但它應該是積沙成塔的真實累積,而非糖衣美化下的海市蜃樓。 一天,偶然看到陳文茜小姐專訪名作家黃春明先生,專訪中回憶一段他去看江蕙演唱會的小故事,談到在演唱會上,當看見江蕙從高空懸吊的椅子降落時,內心覺得感慨也覺得有點憤怒,他認為江蕙歌聲的渲染力,其實不需要這些多餘的秀感去包裝,她只需好好的站在舞台之上,用其特有且極富情感的嗓音唱完一首歌,即代表了一切;這是一位國寶級文學大師的感慨,聽完後,真是深有同感。 設計條件分析、設計語言發展、設計概念整合貫穿、設計共鳴實踐是構成設計完整的基礎,如果以三菜一湯來比喻,最後外顯的色香味,其實來自於備料、刀工、火候控制、調味適度等所有都修練到位,終而完成營養均衡且邏輯貫通的一桌佳餚。而今,菜單構思的基礎卻轉變為人設包裝推出、高端包裝後曝光、串連以上包裝再曝光......,爭取曝光流量勝於對飲食根本的尊重,當人們看輕底蘊功夫,樂以造作包裝媚眾,或許這正是專業文化崩壞的開始。
Interior357
撰文及圖片提供」陳鴻文
疫情之後,生活漸漸步上正軌,宅經濟持續蓬勃發展,其中彈性的工作模式,也間接改變了居住型態,揮別定點上下班制度,人們的移動力提升,工作場所與家的關係,不再被距離綁架,找個愜意的地方“Workation”,或是遠離都市叢林,自地自建打造夢想生活都是有可能的。 源起 HAO Design歷經十個年頭,關於住宅與生活,漸漸理出一套設計哲學,年初發表的建築作品《Modern Tiânn》足以展現箇中細節:如果委託HAO Design自地自建,我們會如何陪伴屋主描繪生活藍圖呢? 自地自建關係圖。 多方合作,同步溝通 自地自建常見問題之一:到底是先建築後室內設計,還是相反流程?我認為是同步進行,過程需要四方通力合作,由屋主、室內設計師、建築師、營造廠從頭開始分工,才能愈趨近理想,尤其是前期的預算控制和時間管理。 室內設計師掌管生活需求與動線,建築師進行結構分析、法規確認、執照申請,營造廠則負責建材與工法評估、工程估價與施工,三者牽一髮動全身。若先討論建築,忽略了生活動線的順暢度及室內格局的合理性,有可能將管線和門窗規劃在不甚理想的位置與大小,事後得靠返工彌補,徒增成本;或是設計階段完成後,營造廠才加入討論,發現執行面困難重重、工程報價超出預算,一切又要從頭檢討與規劃,過程曠日費時,唯有同步進行,持續溝通,才能將夢想付諸實現。 理性設計為梳理日常活動與習慣,重視人體工學與比例。 此外,術業有專攻,不論是建築師、室內設計師、營造廠都有各自擅長的領域,他的專長在於集合住宅、商業空間、公共建設等哪一個類別,也需多加留意,適才適所才能效益最大化,除了網路搜尋、朋友介紹,也可以請設計師推薦合作廠商,長期穩定的合作經驗能夠降低時間成本,提升效率。 先理性、後感性 找齊合作夥伴後,著手「先理性、後感性」的設計階段。理性是梳理生活細節,包含居住者的習慣、動線、收納,讓一家人自在生活,讓每一件物品都有屬於自己的家,再談材料、配色與軟裝,如此室內風格才能在入住後經得起種種考驗。事前我會提供屋主一份生活調查表,透過生活化提問,帶領屋主回想日常細節,並整理思緒,自表單施行以來,收到許多別出心裁的回覆,有圖文並茂,滔滔不絕長達十多頁的生活紀錄,有人整理成畫冊或簡報,每每收到都是滿滿的感動,在步調如此快速的時代,彼此都願意慢下來,重新檢視生活,傾聽對方的故事,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心意,值得好好珍惜。 節錄「HAO Design 生活調查表」部分內容,一同梳理生活細節。 內外合一的設計 感性是關乎人的感受,探討建築本身的裡外如何相互影響居住者的心情,由內而外,窗戶是建築的眼睛,放眼望去,將欣賞哪一片風景;由外而內,感受風、光、水的流動,以及鄰戶與自家的關係。 由內而外,窗戶是建築的眼睛;由外而內,感受風、光、水的流動。 以作品《Modern Tiânn》為例,長型街屋勢必面臨中間暗廳、暗房的問題,再加上對面大樓林立,需小心拿捏隱密性與採光的平衡,想起屋主曾許願一塊園地,希望可以陪伴孩子接觸土地、種植野菜、坐看四季變化,有綠地便有光,我將院子規劃在狹長空間的中心,ㄇ字型環繞著一家人的起居空間,從入門玄關、客廳、廚房、餐廳、和室,集中面向庭院開窗,不僅可以引光入室,還多了份隱密性,仿佛現代人的三合院與埕(台語tiânn)。 每一扇窗的位置及尺寸,都是看著建築模型和周遭環境反覆確認後才定位,玄關盡頭、局部挑高的落地窗外,坐落著一顆參天巨樹,那裡便是「埕」,側邊氣密門是通往室外桃源的入口,轉角順著階梯而下,開放式廚房面向整片固定窗,少了多餘的窗框線條,窗外風景一覽無遺,宛如欣賞一幅會隨著時間流動的畫作,和室以低矮的觀景窗取景,陽光斜斜灑入,營造靜謐氛圍。 來到二樓私人空間,庭院從平面到立面貫穿整棟房屋,三面靈魂之窗,以不同視角觀賞大樹,就連在主浴泡澡也能透過外凸角窗看見綠意,別有一番意境,主臥因面向大樓,為了隱私只開一扇落地窗,取景對街的樹梢小景。 感性的設計思考,關鍵在於設身處地,想像各種生活情境與心情,回家的儀式感、下廚光景、用餐時光,即便是家事也值得好好細究一番,例如經常安排在一樓後院或頂樓的洗衣間和曬衣區,正因為體會家事的辛苦,重新梳理生活動線後,將洗衣房規劃在臥室之間,家人不必在樓層間奔波,回到家或洗完澡可以徑直將衣物放入,隔間牆以紅磚和玻璃磚交錯,既美觀又能引進自然光,讓家事活動因明亮環境而不再那般沉悶。 至於「留白」,則是我留給人與人、與物、與空間的距離之美,捨去多隔幾間房的念想,秉持低度裝修原則,以家具家飾品妝點風格,保留生活的彈性,營造舒適自在的居家氛圍。 回顧 十年如一日,HAO Design每個案子都歷經多方溝通討論、理性與感性的探討、以及內外合一的設計流程,秉持的初衷是身為設計師的共感,唯有將心比心,設計才能貼近生活、靠近人心,過程中我們也與屋主成了朋友,時常互相分享生活點滴。 與其說我在做室內設計,不如說是生活設計,陪伴每一個家庭梳理日常、體會生活,透過設計串連起一家人的共感,在新的空間展開新的故事。 攝影」Hey!Cheese
Interior356
撰文及圖片提供」郭宗翰
「妳刷牙了嗎?」聽見同學慢條斯理的提醒。 春節前的某日,我與幾位近三年未見的兒時同窗好友聚會,因為彼此許久不見,氣氛熱絡,不知不覺待得較晚,直到友人女兒的睡前時間,夫妻倆陸續提醒女兒準備進房睡覺,年幼的小女孩對我們禮貌道聲晚安,接著轉身進房,腳步才走到房門,她的爸爸媽媽突然問道:「妳刷牙了嗎?」看似尋常的提問,卻讓當下的大夥十分在意,正因為同學夫妻二人都是牙醫,對於刷牙的標準自然非同一般。此時,在場的大叔們紛紛起身,放輕腳步地跟在小女孩身後,在浴室門口看她刷牙,就像是觀賞專業表演般期待,看著小女孩熟練地將牙膏擠在牙刷上,動作精準俐落,接著開始刷牙,大夥的讚嘆之情引得站在一旁的女孩媽媽笑問:「你們沒看過小孩刷牙嗎?」當大家莞爾自己對牙醫的孩子會如何刷牙的好奇時,小女孩已經靜靜完成所有動作,站在浴室口的大叔們趕緊讓出過道,讓她回房就寢。此時,女孩的牙醫爸爸點出了眾人的疑問:「你們是不是在納悶,她為什麼沒像電視上牙醫教的方法仔細一顆顆刷牙?」女孩的牙醫媽媽接著說:「鏡頭前的專業人士,總需要說些複雜的內容來突顯自身專業。但事實上,對於年紀幼小的孩子,要先讓他們建立保持口腔清潔的觀念,在這麼小的年紀強迫他們完成電視示範的潔齒動作,反而太過冗長複雜,容易造成小孩的抗拒,進而完全不想刷牙。」就在這五分鐘的見聞裡,顛覆我以往對兒童潔齒觀念的認知,它出自 倆位專業牙醫師之口,並且力行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說服了我。 樸實、純粹、建立正確觀念等基礎功,莫名讓我聯想起80 年代火紅的口香糖廣告(註1),廣告裡那句「貓在鋼琴上昏倒了」在當時年輕人之間流傳,這句酷炫但跳脫常理的台詞,最初的原意其實是「新建築正在倒塌中」,經過一次次轉述後,逐漸曲解為「貓在鋼琴上昏倒了」,指出了真相扭曲下的人云亦云。 「妳刷牙了嗎?」發生在自媒體盛行的網路時代,但聲量微薄,儘管觀念正確,卻只有在場眾人聽見;「貓在鋼琴上昏倒了」發生在媒體未完全開放的80 年代,在握有話語權的公眾媒體大量播放,聲量巨大,荒謬卻讓人琅琅上口。我想到,儘管年代不同,一言堂未曾消失,只是以不同形式發生;舊時的一言堂,以箝制大眾言論自由為目的,進行各種行動限制;現今媒體爆炸的年代,一言堂是以不斷放送訊息為手段,用巨大聲量進行碾壓,覆蓋其他訊息的存在。 訊息傳遞背後的目的或意義,正如設計本身只有好壞,沒有對錯,但我以為,設計的態度卻有是非之別,若懷抱正確從業態度,本質上會不斷尋找多元方法解決問題,一步步紥實累積作品,而不是從影像教學、設計書籍來複製答案,或是依賴包裝行銷的捷徑,也許後者能在短期內快速達成目的,但長遠來看,卻也會讓設計產業停滯不前,使全體開始習於等待答案,疏於創造及思索;在設計專業的領域裡,樸實、純粹、建立正確觀念才能長久受用,而非追逐話題時髦卻短暫的流行現象,正如「紅色司迪麥」酷炫下點出的謬誤本質。 註1.「紅色司迪麥」強烈的意識型態廣告,無論影像或台詞幾乎與商品本身毫無關係,但在當時尚未完全開放的年代,就像是對抗體制的科學小飛俠,看似前衛廣告,卻點出了流言的可怕,並且觸動大眾對言論自由、推翻教條的渴望,讓它播出之後廣受關注,甚至在群體中發酵成話題。
Interior355
撰文及圖片提供」何宗憲
澳洲雪梨NUBO兒童遊樂場,以空間為主軸的遊戲設施。 源起 我跟兒童空間結緣要追溯到八年前。當時一對年輕的富二代夫婦,有感香港的學齡前中心與他們的理念背道而馳,於是委託我為他們專門設計一間能讓孩子愉快成長和學習的兒童空間。為了這個項目,他們更特意請了一位加拿大的教育家為我講解要求,讓我了解到讓小朋友快樂的學習並不是講究複雜的設施或玩具,反而要履行基本的宗旨—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玩遊戲。 澳洲雪梨NUBO兒童遊樂場,以空間為主軸的遊戲設施。 回到空間目的本質 進行澳洲雪梨的NUBO 兒童遊樂場,是我寶貴的一課,讓我更加清楚孩童心靈健康的重要性。相比傳統的東方思想,外國家長更重視孩子心靈上的快樂,而不是學到多少知識。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表面上看似沒有目的地跑跑跳跳,看似沒有建設性的玩耍,卻是發展他們基本的生存技能,重要性絕對勝過猛烈地灌輸算術等書本上知識。這也提醒了我,在設計時不能忽略的重點,應該是讓他們盡情地探索自我,磨練出他們生活的自理能力。 在雪梨兒童遊樂場項目上,我把玩樂空間重新定義,捨棄舊有的玩具設施,鼓勵探索為重點。利用「空間」概念作為遊戲設施的藍本,將空間分為上下兩層,另外還有一個「地下室」和「室外游泳池」,並在結構上加入不同的洞穴,讓小朋友能上下不停遊走。 NUBO 整體空間的輪廓非常清新,以簡約的線條為原型,利用大型球池,把它形象化成游泳池,小朋友可以直接跳下去玩,又或者透過溜滑梯進入,成為這個別墅的焦點。 為使小朋友在不同空間穿梭時有不同的感受,我設計各種高度和寬度的梯級,各有不同的難易度,令看似乾淨俐落的線條,在層次上仍具一定的複雜性。小朋友是天生的玩家,在這裡可以發揮他們探索的精神,利用他們與生俱來的感官,在遊戲裡逐步建設對世界的理解。 我特別撇除不必要的裝飾和形式累贅,因為我了解到過多的玩具或外來人工的刺激反而會減低兒童的專注力,精簡但帶有一定難度的設施卻能激發他們玩得更加深入,從而延伸出他們的創造力,並幫助他們發展完整的肢體靈活與社交表達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相信只有純粹的空間才能誘發出小孩無邊界的創想力,摒棄多餘的家具及設備,用純粹的白色配上溫暖的木質消除空間的壓迫性,提供多變而安全的環境滿足小孩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開放性空間激發他們思考和創作潛能,鼓勵發問和探索。 利用Pure Play 的力量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孩子對溜滑梯總是百玩不厭?彷彿滑梯具有魔力一樣?其實孩子的快樂真的很簡單,特別是幼齡孩子,玩樂的方式主要還是在探索環境和事物之間的一種連結。為了不干擾他們的專注力,讓他們能專心一致地自由玩樂和想像,我把選擇權留給他們,讓他們去揮灑無限的想像力和新的意念。 所以在設計滑梯時,除了安全性和空間上等必須要留意的框架,幾乎都是以兒童在溜滑梯時的愉悅興奮心情作為目的。滑梯可以有不一樣的長度、速度、角度,但滑梯的設計,從起點到落點需要以兒童的視角考慮。滑梯兩旁的扶手防護板設計的改變就能創造出滑行時不同視覺和體驗。而在著落地點的考量,也是非常關鍵,落在大空間能讓兒童落地後可以自由跑跳;或是讓他們直接衝進球池「游泳」,而兩個目的地的曲線以及呈現的快感都非常不同。從設計的角度上,巧妙地運用滑梯,能為小朋友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和享受。 香港SPRING 早教中心成人與小孩的共享空間。 成人在兒童空間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設計兒童空間時,有一個經常被忽略的重點,就是小朋友也需要「觀眾」。身為大人的我們,在他們玩耍的時候如何參與其中也是設計的考量之一,所以在兒童空間上絕對要包括成人在空間裡的融入。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但父母也需要為了自身而放鬆,畢竟玩樂是富有創造力的活動,不分年齡,讓心靈壓力得到解放,長久下來孩童和家長彼此的互動才能有健康的關係。因此在兒童空間設計裡,要促成成人扮演重要的角色,設計師應重新去檢視大人跟小朋友在空間裡的關係,在細節上需要有不同心態的調整;既可能是大人和孩子一起嬉戲玩耍,也可能是各享有專屬空間,使雙方能自在地獨處。 香港SPRING早教中心,創造互相尊重的情景,為兒童調整高度去面對大人。 尊重 平等 共享 香港的SPRING 早教中心裡,服務櫃檯我特意加了一條簡單的樓梯,讓小朋友能站在跟大人一樣的高度,彼此在說話時都在相近的視線水平上,看著對方的眼睛表達自身想法。這樣的小巧思用意在於平衡成人和小孩互動時的關係,讓小朋友說話的時候,能更有自信地面對大人,建立他們的自信心,同時創造出一個互相尊重的心態。 在早教中心成人與小孩的共享空間需要考慮到各自需求。大人置身在兒童空間時,能不知不覺地融入其中,而最理想的狀態就是空間的處理手法上盡量統一風格,同時也能滿足雙方的功能需求。 在設計成人和小孩的共享空間中,我為兒童設計了私人的閱讀空間,為家長規劃獨立的「個倉」(pod)可以上網。在同一個空間裡面,皆可投其所好,形成大人與小孩的自在共享空間。 運用對比製造樂趣 善用對比也是另一個設計的重點。在個案裡,我為大人和兒童設計了屬於他們各自尺寸的門,反映出他們既對比但又平衡的微妙關係。兩者體型上不一樣,但共同運用同一個空間。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在進入門洞時,小朋友也一樣可以選擇用他們的門進入,或者當他們想扮演不同的角色時,也可以使用大人的門,希望日常中他們也能盡情發揮天馬行空的想法,並習慣與大人之間相對平衡的相處模式。 香港SPRING早教中心運用對比製造樂趣,各自為成人和兒童開一扇門。 還原大人的實際場景 小朋友都有想超越大人的心態,這股力量能激發他們的潛能,所以在為兒童設計時有時候需要運用大人的實際場景。 比如在SPRING 的兒童烹飪教室設計,我不想要小朋友在家家酒的感覺,因此把所有廚具都換上成人使用的款式,同時是符合成人的規格,只要加上各種兒童需要的輔助工具,讓他們安全的使用,比起擔心安全隱患,你會更驚訝兒童的能力,以及他們心理上追求突破大人的決心,在實作過程裡自然地展演自己的能力,並在烹飪上異常認真和投入。 香港SPRING早教中心為小朋友設計「大人」般的烹飪教室。 從日常習慣中提出新體驗 創意三大要素,除了知識和想像力,更重要是好奇心。對幼兒來說,他們的創意來自於「身體力行」。作為成人和設計師,我們能做到的是在空間裡鼓勵小朋友多多嘗試,並在日常的生活上做出各方面的體驗。 在設計上加入有趣的轉變(twist),就能把事情變得更有趣味。利用生活日常的小習慣,就好比每天洗手這件事,一個最基本不過的小動作,也想透過設計去驅使出他們的好奇心,幫助他們推開世界的大門。在雪梨NUBO 一案,設計洗手間的面盆時,我使用了八爪魚的型態,利用不同光源,不同高度,不同水流的速度,讓小朋友洗手時也有不一樣的樂趣。後來我們發現,這樣的觀察是對的,在這個洗手間裡,本來抗拒洗手的小朋友也不自覺地在洗手間裡玩水,證明用心去設計是可以為兒童重新定義洗手的可能性,把洗手體驗包裝成遊戲的一個環節。 澳洲雪梨NUBO兒童遊樂場的八爪魚洗手盆。 在香港的SPRING 早教中心裡,我希望成人和兒童能一起洗手,因此在設計面盆時,利用高度達到多層堆疊的目的,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同時共用面盆,一樣是為了兩者關係的平衡,但多了親子之間的連結,增加密切的相處時光。 另一個洗手盆設計,是在印度的SIS Prep 為小朋友設計的一座三隻小象洗手盤,因為大象在印度有著崇高的地位,我便將水龍頭變成大象的輪廓,像似大象在河邊喝水,而小朋友能在它鼻子噴出的水洗手,讓他們日常擁有好奇和想像力。 印度SIS Prep Gurugram的三隻小象洗手盆。 回顧 我相信兒童空間設計的核心是思考這個時代小孩的身心成長,重新審視他們所需,將空間蛻變成以兒童為中心的一種嶄新生活空間。 為兒童而做的空間設計要拋棄成人觀點,內心更應承擔著一份責任感,避免以成人世界的觀念干擾到孩子,我們提供給小朋友的空間不是要教導他們如何成長,而是培養及激發他們與生俱來的各種能力,同時把空間和時間留給孩子。
Interior355
撰文及圖片提供」張育睿
我認為「風格」是最不重要,但也最被需要的,大眾透過風格識別建築師與設計師,但最終困住我們的也是風格。建築與空間是各種感官的體驗總和,包含:視覺觀看、聽覺聆聽、嗅覺嗅聞、觸覺碰觸以及動覺的身體移動。但觀看與眼睛是大多數人第一個認識建築空間的層次,既是如此,不管創作者願不願意著眼於此,所創造出的建築或空間作品總是在視覺層次上會被某種風格所定義,畢竟建築與空間形式總是以視覺形式被傳播,更甚者由於社群媒體及網路,視覺的傳播速度更為快速有力道,以致風格識別看似更為重要且容易發酵與觸及,造就了「利用物質表面 (如:隈研吾作品)」與「成為製造相似產業」的狀況。 風格關乎時代、文化、流行等人文因素,可以被識別為世代的溝通符號,但我粗淺的認為在思考設計時,我們只需要讓風格停留在「符號」的位階。就建築而言,風格的形成關乎形式、量體、材料、色彩等,每一代設計師總有慣常或喜好的當代性。然而,就建築與空間而言,有更多更為重要的部分需要被考慮,包括歷史、文化、涵構、環境、鄰里、關係、行為、互動、生活等,若沉浸於創造風格的想法之中,就會無法顧及這些更為重要且應該被重視的部分:建築與空間主要應是為了人及環境服務。也因此在做設計時,我都會盡可能的先從「風格之外」出發,以創造價值、差異化與可能性為優先,期待發展出每個案件的自明性和獨特性,著眼於看不見、視覺層次之外的體驗為主,以概念發展為主軸著手,而視覺層次之外不只意含著聽覺、動覺等,人的情感、行為、互動更是重點要素。 此案在考量結構、空間流動感、光線、空間定性、錯層等因素後,辦公室樣態自然成形為一種風格。 在避免被風格所困,成為只著眼於風格的手藝人之際,思考著如何離開風格塑造,最後意識到自己的創作最終離不開風格一事,如前述所提,建築與空間創作離不開形式、量體、材料、色彩等,在探討完上述部分後,仍需落實於現實的構築上,既是如此就會自然形成風格。然而,這種外觀上的「樣態」與「表象」揭露了我們的思緒、概念等更深層的體驗與想傳達的意念,與單純的符號不盡相同,我們透過空間創作與世界的其他部份(人與環境)對話、溝通,而不止期待我們成為單純符號般的存在。也就是說,透過其他思維部分所創造或接近的風格,是在過程之中自然而然呈現的,而非在初始階段就希望促成的,這是我設計上的「自然觀」。 此作辦公室空間揭示了我們在造型之外的流動思緒,包含人、機能與空間,自然成形的樣態。 在我們運用風格與大眾溝通對話的同時,從風格之外出發是能成就設計環境更多樣性的途徑,最終被視為代表我們創作符號的風格,附著於創作中。而再一次當我們被識別為某種符號時,我們是不是能堅守創作意念,獨立存在於大眾的眼光與期待之外,是我認為每位建築與空間作者,包含我自己,在設計生涯中需時時提醒自己的心頭事。
Interior355
撰文及圖片提供」方信原
提筆開文前,於此先感謝《室內》給予我這樣的機會,透過主題的方式來描述一位設計者(策夢者),於設計生涯過程中具代表成長、轉變意義的案件。在未來幾篇文章中,將分別以沉澱、轉化、探索、醞釀四個主題,以時間倒敘的方式來回顧2013年至2022年這10年之間的設計歷程。這樣的分享亦使自己有機會回顧自省,期許能在這條設計的大道上,更趨成熟圓滿。 源起 力量,來自磨難後的轉化,轉化後的沉澱。 用上述小段文字作為此篇的開頭,來描述這段時期自己對於設計工作上的領悟。2021年5月,正值全球面臨COVID-19肆虐的災難,台灣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也無法置身事外,身處於歷史的大環境中,或許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外部變遷,然面對自己的小世界,這階段或許是一種沉澱的過程。 《12M》或許就是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下,自我轉化後沉澱出的一種柏拉圖式的世界,在280平方公尺的空間中,如何去形塑理想中的柏拉圖世界,或許可用以下三大方向來和各位分享及探討:一、無為 / 對原有空間的一種尊敬;二、熟悉中的陌生 / 萬物沒有絕對的唯一;三、我是誰? / 如果我是他(她)。 12M弧牆Concept。牆,改變的不僅是空間,更是一種情感的串連。 路康曾表示,建築是一種哲理的探討。建築是如此,那空間想必也是如此。因為建築與空間皆與人有極大關連,因為「人」這個元素的存在,使得空間設計更能顯現出各種可能性。理論的準則或許可為空間的完善訂下一定比例的方向,但如果可以加深對人、對生活哲理的探討,則將為完善的空間注入更多生命力。 12M弧牆所建構的通道除了串連公、私領域外,亦化解了入口處的畸零結構,開口的大尺度變化,隱喻了動線模式,而框景規劃讓外景得以延續入內。空間上延伸了視覺,意境上則展現居者的內心世界。 無為 / 對原有空間的一種尊敬 空間的本質為何?在過去、現在、未來中,有些本質是永遠不變的,一件東西或事物未來的模樣可能會改變,但要解決的問題卻是相同的,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因為我們無法預測未來,未來情勢的改變及發展都有一種連綿持續性的成分。 12M弧牆所建構的通道除了串連公、私領域外,亦化解了入口處的畸零結構,開口的大尺度變化,隱喻了動線模式,而框景規劃讓外景得以延續入內。空間上延伸了視覺,意境上則展現居者的內心世界。 《12M》的基地,雖為毛胚狀態,然在原建築設計規劃之下,一分為二的大區域結構,已經給予居住者初步卻強烈的指引行為。原有建築規劃完善嗎?這就看從什麼樣的角度切入,但就居住空間的本質而言,四面圍立而起的牆面,倒也是符合了居住的最基本需求:遮風、避雨,現在是,未來也是。 在尊重原建物結構下,簡化且摒除過多的人為規劃,適度的與建物特色相輔相成,透過量體構成及節點構思的概念,使得立面結構的安排如詩性般流動。 如果家是在這樣一個容器形成,那緊接著我們來探討,家的樣貌是什麼?或許是擁抱著最真實的自我,回歸最無拘的本我樣貌。一位建築教授兼社會學者Clare Cooper Marcus曾撰寫「House As a Mirror of Self: Exploring the Deeper Meaning of Home」,探討人與家屋之間的關係,家是心靈、人生狀態的另種寫照,正因為家是人生的寫照,如果「無為」是當時居者的人生哲理,那尊重空間的本質其實就是這個案件的最大挑戰。 建築物結構為東北、西南坐向,四面中有三面大量的採光,使得空間中的自然光線極佳,「光」是人們能擁抱溫暖的大自然禮物,在擁擠的城市中,這是難能可貴的條件,但入口處畸零的結構卻將空間一分為二,在視覺及動線上,容易使人的行為模式產生阻礙及不便。 在尊重原建物結構下,簡化且摒除過多的人為規劃,適度的與建物特色相輔相成,透過量體構成及節點構思的概念,使得立面結構的安排如詩性般流動。 前面文中已稍微探討空間的本質一事,如果本質在未來是一種持續演化的過程,那尊重原有建築物的特性,簡化或摒除過多的人為規劃,低度地與原建築物特性相輔而成,互為輝映的元素,或許就近在眼前。看似無為,其實是精準地置入且無痕融合強化顯現建築物的本質。 結構片段性的分離與連接,以及結構上的節點構成,傳遞一種無我之下的細膩呈現。 《12M》一案中透過量體構成(mass-composition)及節點構思(joint-consideration)的設計方向,將空間從書房至廚房、客廳、通道等不同場域,連串為整體的立面結構,在節點構成、分離與細部、分離與連接、片段性與整體感等論述之下,立面建構不僅滿足了場域的界定及機能,在尊重原建物條件下,結構的清晰形塑使得空間產生一種詩性般的流動。這樣的流動,留下了原有建築物最大的特性,譬如充足明亮的光線。 結構片段性的分離與連接,以及結構上的節點構成,傳遞一種無我之下的細膩呈現。 面對入口窄化、畸零的空間,一道12M弧形牆的貫穿,其弧牆開口角度的設計,使得公、私領域動線上的界定隱然形成,弧形牆體柔美具力量的串連,結合儀式感的燈光設計,強化通道的指引;而框景的留置,除了引景入室外,亦消弭了入口處窄化的感受。 另則,建築物的建構材質以鋼筋混凝土為主,水泥為建築物構成元素的最大材質比例,因此《12M》以灰白色調為主,透過杉木紋混凝土及灰泥材質肌理的低調質樸表現,提升了單色調的視覺層次,空間表面材質的鑿痕呈現似有若無的感受,淡化、安靜地融入整個空間。 灰白色調的運用,使整體空間氛圍在靜謐中透露出一種淡淡孤寂感。 無為,不求自我,並不是沒有作為,而是謹慎評估空間的環境條件,以最少的元素,降低過多干擾,讓空間在未來過程中,能將其本質妥善運用到完美。 熟悉中的陌生 / 萬物沒有絕對的唯一 現在回想起來,這或許是個趣聞。COVID-19的橫行,或多或少阻斷了人與人之間交流,尤其是戴口罩的期間,大家常打趣地玩笑說,戴上口罩每個人都是俊男美女,這也反應了近來口罩令解除後,人們犯起了口罩後遺症。 陌生中的熟悉,設計過程中人與人的互動。 春末初夏的一日,與業主相約勘場,整個過程中可能過於專注空間的感受,雖業主已自我介紹,然粗線條的我渾然不知沒多做聯想,倒是同事敏銳性高,於勘景結束後提點了我一下。精彩的電影作品,誕生了金馬獎史上最年輕的影帝,的確當年的《艋舺》轟動一時,故事架構非常熟悉,但人物卻有點陌生,或許是我不太注意娛樂圈的新聞吧! 家飾的不同材質、色彩、肌理,豐富空間的變化及趣味。如同人生,各種經歷,轉化、沉澱後,找到內心的那份自我。 萬物沒有絕對的唯一,如能用不同的角度視之,一切都是學習。自認為的熟悉,其實是如此的陌生。如果每個空間都有它的靈魂,你(妳)是否了解這個靈魂?影片裡的人物,或許是情節架構下的人設,但演來卻絲絲入扣,角色詮釋如此細膩,絕非刻板的演技所能表達,多少成分是演技?多少成分是詮釋者內心深處的呈現?如同設計,當我們身在其中,是否有時也有種既熟悉但又陌生的感覺。熟悉創作的一切過程,卻又如此地陌生,因為熟悉的是模組化的規範流程,陌生的是創作過程中,內心那份核心價值是否依然存在與堅持。 家飾的不同材質、色彩、肌理,豐富空間的變化及趣味。如同人生,各種經歷,轉化、沉澱後,找到內心的那份自我。 《12M》的規劃執行,多了一些對電影產業的了解,也因如此,過程中的調整,都來自於對陌生的部份逐漸認識。雖是不同產業,但追求的精神卻是異曲同工,如果從這角度進入,彼此就不是那麼陌生了,甚至可以透過交流溝通,雖然使用著不同的語彙,卻在共同的精神下,創造出令人滿意且完善的作品。 你(妳)自認熟悉嗎?如果是,那或許和熟悉會越來越遠,越來越陌生。如果一開始感受是如此的陌生,而願意傾聽、試著去了解,或許有機會和它越來越熟悉,因為萬物沒有唯一,如果你(妳)願意試著由不同角度去改變。 我是誰? / 如果我是他(她) 設計過程中對於空間的形塑,設計者常常會將自我情感投入其中,這樣的投射就是我們常說的畫面。我是誰?如果我是他(她),這個探討某個程度上就是反應上述的問題。設計者進入一個空間,時常會有先入為主的想法,這是慣性也是本性。 我是誰? 慣性中有多少比例是過往熟稔的手法,這些手法,有時使我們忘記了自己是誰。在《12M》案件裡,對於身為規劃設計者的我,「我是誰?」這樣疑問再次油然生起。如依過往熟稔的規劃方式前進,它或許不是件困難的案件,然角色互換之後呢?如你(妳)的身份改變後,對於這樣的空間規劃,會做何種改變?進一步的探討,它或許是空間本質與人本質的一種連結,而這個人,不是設計規劃者,而是居住者本身,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議題,但設計者常會使用浮文巧語來描述這一切,使之合理化,秩序中的樣板,華麗中的空洞,一幕幕的上演著。 我不是電影藝術工作者,對這產業可說是一知半解,所知的,大多也是從娛樂媒體的報導得知。真實的一面是什麼?雖不是我們此文探討的議題,但卻也和想像的大不相同。如果你是他,期待的生活空間是什麼?形式、機能、亦或是一個包容真正自己的世界?理論的準則或許可以克服規劃上大部份的問題,然而空間如果是一個包容真正自己的容器,那我們是否真正做到身份的轉換,將自己轉換成另一個他(她)。 以台灣老檜搭建的桁架結構,挪移了傳統屋架的沉穩氣質,與黑色烤漆鐵件共譯現代感的收納層櫃,亦投射出居住者記憶中的年少回憶。 《12M》案件中,燒杉及舊台檜,無論在形式的表達、材質的呈現,就規劃及工法而言,都有其理論及技術性的支持,但它的精神層面意義對居住者而言,不可言語。 主臥為以天為幕,以地為席的概念,展現了居住者追求本我的生活態度。 而以天為幕,以地為席作為概念的主臥臥榻,亦是居住者展現自我、本我的生活態度,從璀璨的世界褪去之後,盡是樸實的怡然自得。「轉換」一詞,在探討時,是如此的簡單,然而真正落實卻需要一種捨我的精神,設計者於規劃的過程中,常有一份自我的堅持,而這份堅持如能更加以對方的角色思索,或許最後的呈現是令人驚豔的。我是誰?誰都是,誰也都不是,因為那個誰是多方的投射。 回顧 梳理至此,現來探討沉澱對我於此階段的重要性。經驗及感性,建構了我長期以來對這份設計工作知識累積的方向。經驗是一種主觀現象,不是實驗數據,主要是由知覺、情緒及想法三個元素組成;感性則是在某種狀態下注意到自己的知覺、情緒和想法,並且使這些面向影響自己。 當然,並不是略有風吹草動時就反應激烈,但重點是對新的經驗抱持開放態度,允許新的經驗改變自己的觀點、行為,甚至個性。經驗和感性彼此相輔相成,沒有感性就無法體驗任何事物,沒有經驗體會事物,就無法培養感性。感性並不是靠讀書或聽演講、看表演來培養的抽象能力,而是一種實作技巧,必須在實踐中慢慢成熟,相較現在產業界事事求快的亂象,沉澱一事似乎已被漸漸遺忘。對行銷而言,沉澱二字或許只是一種用來自我美化的文字罷了。 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尊重建物本身條件,將自我的干擾減到最低。 在2021年接觸這案件初始時,進入這全然開放的空間,透過經驗及感性沉澱後的知識,瞬間明白了為何在2020年完成的案件,雖取得不錯且令人滿意的經驗,但為何自己仍急於探索下個可能性,有段時間內心的焦慮,如同一種無止境的磨難,近一年的光陰,雖仍完成不錯的案件(對自己而言),但總感到些失落。 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尊重建物本身條件,將自我的干擾減到最低。 現在回想起來,這樣的失落是來自於感性的觸動,其實是另類的轉化及沉澱,當一件事物反覆咀嚼時,新的想法無形之間就會慢慢成熟,這種無形沉澱後,所產生對事物的印證,就是一份寶貴的設計哲理,而這哲理不外乎是由經驗及感性所建構而成,然對我而言,哲理或許是無法馬上兌現的商業利益(也可能永遠無法,因為它是不可度量價值的),但哲理是我的設計核心價值。你的哲理又是什麼?這看似微小領悟的哲理,使我瞬間明白無為亦是有所作為,陌生中早已存在著一種熟悉,而我是誰?其實是早已進入自己內心世界的靈魂。 《12M》完成後,在這空間裡,居住者找到了平靜中那份淡淡孤寂,這是他所喜愛的,也是我追求的那份感受,「老方(業主對我的暱稱),從這空間中感受到的孤寂,看到的是你內心世界的不圓滿」,業主如是說。就我而言這份不圓滿、不完美,或許是另一種完美,因為何謂圓滿的定義?家是個容器,包容了完美與不完美,正如英國哲學家穆爾(1873-1958)所說,「一個人為尋求他所需要的東西,走遍了全世界,回到家裡,找到了。」 鏽鐵與灰泥牆面共同鋪陳空間粗礪肌理。 在經歷沉澱這過程之前,於2019年透過一個案件的特殊性,全然的理論轉化了十幾年來的迷思(亦可說是自我)。如果各位閱讀完這篇文章後,仍對這樣的分享有興趣,「轉化」,或許會是有趣的另一個節點。先給各位一個思索的題目,美有準則嗎? 美是主觀,還是客觀?你(妳)可以去思索思索,這議題就留待下回「轉化」中,再和大家一起來探討。
Interior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