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80
自萬物初始,大自然便靜默存在,人類與其造物,始終是這片淨土的外來者。在當代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愈發渴望回歸山林,尋求一方休憩之地。於是,度假別墅悄然進駐,向蒼翠山野暫借一隅,以謙卑之姿與自然共生。
根據地形起伏精準規劃建築外觀與輪廓,與周圍景致和諧相融。
作為後來者的《Anadu Pine Villa》,設計團隊深知山林的神聖不可侵擾,因此以細膩筆觸勾勒建築輪廓,順應地勢起伏,精準推敲空間的「骨相美」。建築如從土地自然生長,線條流暢而無邊界,最終隱沒於蓊鬱林間,化作山巒的一部分。在這裡,人與自然的對話輕柔展開,不打擾,只融入;不征服,只共鳴,不僅是安憩之所,更是一首寫給山林的隱逸詩。
客房由三棟獨立建築組成,透過鋪陳異材地坪區分場景,客房間以植物矮牆做界線,賦予空間隱私性。
《Anadu Pine Villa》坐落於綠林環繞的山谷中,背靠屏風山,環顧皆是蒼松疊翠,由一方會客中心與三幀全景客房相映成趣,在松濤間低吟奢隱。設計團隊提到,本次是與業主的二次合作,沿用第一家Anadu Resort 的風格,以「在自然中找到自我(Find yourself in nature)」為主軸,建築順應山勢肌理而建、因景而異,將獨特山景沉浸其中,回應自然印記,隨谷地清風開啟極致的度假體驗。
褪去時光的舊劇場
旅程之始,由一方幽徑悄然啟幕。素樸的絲竹紋理混凝土與炭化木勾勒的L 形門庭,謙和地隱入蒼翠,如展開的雙臂,將盎然綠意與往來賓客溫柔環抱。車轍輕輾過松影婆娑的甬道,停駐於會客中心前,步入其中,便是提供客房接待、下午茶、品鑒紅酒、雪茄的會客中心。
保留老屋語彙,將原雙坡屋頂改為四面坡頂,形塑多角度視野。
會客中心原是一棟廢棄老屋,為保留場地印記,設計團隊將原先的雙坡屋頂改為四面坡頂,不僅讓老建築蛻變為雅集之所,亦可從多角度望見建築,以四水歸堂之頂,遙應舊築風骨,其簷角起翹的一致感,在移步易景間,勾勒出與自然對話的建築詩行。
屋頂邊簷設計雙層陰影,柔化視覺張力,同時兼顧滴水功能。
主入口落於西南側,從體到面逐漸展開空間表情。室內布劃為兩區,右側雪茄室布置封閉,與屋頂相連;左側接待空間則與屋頂脫開、輕盈懸浮,溫暖光暈輕映而下,在視覺與氛圍上,形成鮮明對比。特別的是,坡頂的金屬邊簷設計雙層的陰影細節,既兼顧滴水功能,亦柔化視覺上的尖銳張力。
面向入口左側為接待空間,右側則為封閉的雪茄室。
穿過門廳朝內走入,空間視野逐步敞開,以簡約溫暖的材料,配以木質訂製家具注入暖意,天花順應屋頂造型置入淺色木紋吊頂,緩和坡度視景,並沿窗配置黑色平頂與屋簷相連,從內向外延伸,以懸挑之姿構築開闊的灰調空間,與面向松林的小廣場串聯對話。值此惠風和暢之時,玻璃帷幕將四時景致悉邀而入,東北隅的長桌區依山而設,與蒼翠坡地相映成趣,半圍合的雅座布局更於開放中暗藏幽玄,恰為賓主營造一方隱逸之境。
接待空間懸挑屋頂,描繪輕盈姿態,輕柔引入光線,與雪茄室形成相異氛圍。
無界棲居 游牧空間
穿過會客中心,隨著竹編弧牆步入客房區,從硬質地坪過渡到細軟沙石質地,沿著不規則邊緣烘托出多樣氛圍。抵達路徑盡頭、深入山谷,眼前是三棟環繞廣場的獨立建築,望向後方高聳群立的松林,牆體與畫面交錯堆疊,為空間預留無限想像。
道路盡頭規劃一方平坦廣場,搭配周圍蔥鬱植栽,予人神祕之感。
客房入口設置天窗及立面開窗,引光線自然穿引流動,輕沓而過曲徑,空間視野豁然開朗,落地帷幕270 度向山谷敞開,形塑流暢而通透的景觀視角,在自然的環抱中,擁攬獨特景畫。
轉角處利用手工磚堆砌置物矮牆,另一側則做化妝台,將其功能多元發展。
全室地面平整、動線順暢,將室內外語彙延展相融,與自然景致緊密相連。室內布置客廳、廚房、臥室及衛浴等區域,彼此間不明劃界線,而是以多功能家具作為橋樑遊走空間,構建行雲流水的過渡動線。衛浴轉角處利用手工磚堆砌置物矮牆,另側則用作化妝台,不僅銜接場域轉換,更為素雅場景增添趣味色彩。
家具主要選用胡桃木質地,為空間潤上暖意,與戶外景色交相輝映。
家具軟裝擇以沉穩胡桃木,與窗外景致相襯,描繪自然居景。燈光布局依功能各異,自牆隅壁燈、餐桌懸燈,至几案雅燈,層次錯落、光影交織,烘托一室溫潤靜謐。
每戶客房皆設有景觀平台,隨地形布劃或連接或懸浮的型態與自然相會。
為消弭結構痕跡,建築以素混凝土一體澆築成形。上翻樑與預埋管線的巧思,使室內不見懸樑吊頂,唯有整片渾然天成的混凝土天花,勾勒純粹的空間感。底板與地面保持距離,如輕羽般自谷地浮升,既謙遜回應地形起伏,又與山谷維持鏈結。
為隱匿結構痕跡,利用上翻樑及預埋管線平整視野。
兩道樓板間不設置多餘立柱,僅留一框婆娑松影入景,營造無界隱居的詩意。空間局部以溫潤木質包裹結構管線,剛峻中忽見柔情,彷若披上一襲暖襖,在素雅與自然間,尋得恰到好處的平衡。
上下樓板間不設多餘立柱,以大面玻璃窗景,佐以木質立面與自然相接,模糊空間界線。
編輯」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