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84
家的涵義,不僅是一處遮風避雨的屋簷,同時也承載了家人之間的關係,親情的聯繫是一個人踏入社會發展人際脈絡的起點,同時也是個人安放自我的終點。本案以情感容器作為最初定位,居住者為一對夫妻與其長輩,隨著年齡增長與社會身分的變化,親子之間的相處模式也隨之改變,如何編布空間,給予每個家庭成員舒適的活動範圍,同時保留親情的延續、促進彼此互動,是整體設計核心。
品茗區透過黑色長桌和房樑結構定義使用空間。
本案位於高樓,設計師善用大平層的奢闊景觀與規整格局,經結構安全評估後,去除複雜隔間、重構流暢動線,因應兩代同堂的價值觀與生活需求差異,規劃茶室、揮毫區、靜音臥室,以及開放式廚房、極簡書房等等場域機能,搭配櫃體輔助分界,打造疏密有致的空間脈絡,並運用木質語彙平易近人的特性,平衡年輕一輩所青睞的簡約風格,以及令長輩安心的質感溫度。
客廳和吧台空間連貫,旁側角落置入鋼琴和置物架,搭配拉門形成隱藏式收納,以便非使用時段保持整體視覺乾淨俐落。
促進情感交流
秉持期待一家人圓滿融洽的美好祝願,全案以中心廣場為概念打造公共區域,自踏入門口伊始,一側聚焦於客廳,周邊規劃飲茶、影音和閱讀揮毫等等精神休閒場所;另一側則以飲食為重,置入T字形輕食吧台,延伸布局廚房和餐廳。沒有硬性隔斷的分界,而是應用原建築的房樑結構和空間的轉角,配合家具定義場域,並環繞家具塊體打造洄游動線,不僅容納了多種功能,同時也為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連結架起橋樑,滿足兩代人的精神娛樂活動,能交融於開放空間裡進行,可各享其好,亦或相聚同樂。
利用吧台與桌面的指向和平面材質差異,還有嵌入式烤箱與灶台作為端景,分頭定義輕食和烹飪區域。
設計師透過走廊與公共區域拉開緩衝距離,維護寢區休憩所需要的寧靜,此處大致劃分出三大區塊,鄰近公區的部分設為客居,再往後側安排主臥和長輩的房間,並於兩者之間編入書房,平衡雙方的互動和獨立性。個室內部以使用者的起居為主題建構場景,如主臥和主衛浴之間捨棄完全隔斷,將洗手台置於中心,與置物櫃包夾空間形成走道,構成獨特動線,玻璃和實牆交錯應用,保留開闊的空間視野、拓寬採光照拂範圍。
部分收納櫃門採用玻璃和黑色鐵件,對比大幅木質牆面,豐富整體表情。
極簡設計 多元收納
考慮到兩代人的作息與習慣差異,設計中有許多細節置入隱藏式多功能收納,如玄關的旋轉鞋櫃與客廳的地台抽屜,結合整齊體塊所堆砌的空間布局,精準計算不同機能設施的佔位比例,打造簡潔乾淨的生活場景,提升使用者自由應用的彈性。牆面多與置物功能結合,像是電視牆的展示架,抑或書房背牆的方格陣列,不僅襯托場景氛圍,同時豐富牆面表情,平衡審美與實用。
餐廳鄰近落地窗,讓充足採光和清新綠植與一家歡聚的場景相伴。
公共區域的通風口隱於天花與牆面的接縫,順著房樑走勢連接公區,配合兩側落地窗口調整室內的微氣候,長型空間配合大面積完整的天花平面,突顯餐廳的造型吊燈,天花邊角施以圓弧,更進一步透過柔軟姿態凝聚親情互動,透過雙層中空玻璃隔絕喧囂,輔以紗簾過濾透入落地窗的晨光與暮色,渲染寧靜的用餐氛圍。
配合牆面嵌入置物架,留出開闊的閱讀和思考空間,落地窗邊布置矮座和書桌,讓書房在明朗的環境中有更多活動選項。
私人場域善用系統櫃取代牆面的僵硬分界,整合收納機能與牆面,搭配隱藏門的開合增添空間斷連的趣味,也在移動過程中提升實際效能,如主臥系統櫃的延伸,讓收納空間不僅局限於更衣間,而是沿動線深入寢區範圍,可以更細緻地區分外出和居家置換的衣物,並善用塊體堆積的錯位和轉角巧妙拿捏明朗視野與居者隱私,讓整體動線更加人性化。
透過玻璃分隔主臥寢區和衛浴,維繫整體開闊的空間感,輔以部分木質隔牆維護使用者隱私。
和諧交織
全作以中性色調為基底,如同展開柔和的畫布,讓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能自由渲染屬於自身的色彩,木質的天然紋理與乳白的天地壁奠定本案安定的背景質感,通過軟裝點明不同場景的主題,以使用者的體感為考量,卻不硬性定調使用方向,將空間重心還諸於使用者本身,期待居者日後的生活與本案一同成長,讓不同的性格在此交匯,呈現親情最溫暖的樣貌。
貼近地面的櫃體配合寢具高度,結合置物和充電功能。
編輯」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