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Interior 384

凌杰內建築|陳凌杰 / 長期主義

動靜相宜的流動空間

  • 設 計 者」凌杰內建築 / 陳凌杰

  • 參 與 者」羅騰

  • 攝 影 者」雲眠攝影工作室

  • 空間性質」住宅

  • 主要材料」木飾板、岩板、不鏽鋼

  • 面 積」60.5坪

  • 針對商業、辦公、私宅等空間有豐富的設計經驗,對私宅有個人獨特的理解,生活的本質在於掌控克制與豐富性,秩序與複雜性之間的平衡。每個項目無論是建築、室內設計還是創意方向都充滿了相同的內在品質:簡潔。

  • 以最少的設計保證最高的品質,超越有時代局限性的短暫潮流;以理想化的場景空間全維演繹,堅持與大眾化的市場迎合反行。不是在趨勢或技術的推動下,而是在身體和心靈的指導下,團隊探索項目,不斷追求極簡主義的深化,賦予空間新生。


客廳與餐廳之間透過沙發定義場域,木板與白色塊體的拼接延伸視覺,同時塑造富有雕塑感的天花造型。

 
 
變,是生命中唯一的不變。流行的存在,就如同人在時間長河上漂流時途中所經歷的風景,對於一個家的塑造,則是為使用者打造一艘足夠堅實穩定的行舟,承載其乘風破浪,無論旅途如何艱險,也保留最後一隅安心休憩的地方。
 
 

不完全隔斷的牆面配合動線,在客廳與吧台之間營造視覺錯位,平衡了功能的獨立性和整體開闊的體感。
 
 

重整困局 創造新節奏
 
原規劃特點在於宛如積木般由多個房間所堆砌的整齊格局,導致理應方正開闊的畫面被繁雜隔間切割為零碎單元,整體視野被壓縮,如此緊湊的編排一方面不便於家庭成員彼此互動,另一方面也令人感到壓迫。設計師首先整合隔間和重新劃分場景分工,為其注入變化性的空間節奏,隨後利用巧妙的動線轉折,豐富整體層次變化,既滿足了不同功能之間的相對獨立,同時維繫疏朗的生活體感,此舉將限制轉化為優勢,放大公共區域,打造可自由穿梭又可以隨意停留的聚合空間。
 
 

廚房吧台與廚具展示架內嵌燈光,彌補自然光無法覆蓋的細節,如舞台的聚光燈,點亮家具塊體的立體感。
 
 
本案屬於一個四口之家,殷實的家庭條件為這對夫婦和兩個女兒提供了多元豐富的生活選擇,長年環球旅居的經驗也在他們對家的期待中留下無形的痕跡,既富有傳統東方家庭的觀念,同時也涵蓋對西式生活的精緻追求。本案作為屋主一家方便工作和學習而購置的第二居所,是地處浙江市中心的高樓層住宅,擁有優越視野和採光條件,然而原屋況空間切割零碎,設計者因應現代社會對於自由空間的追求,以及為屋主一家日後生活的互動考量,重新梳理動線,打造巧妙的層次變化。
 
 

廚房機能沿著牆面編布,中心空間更便於使用者的移動。
 
 
新布局打破硬性分界,以簡潔筆法刪去多餘隔牆、展現通透格局,突出每個場景的功能性,共享區大致涵蓋客廳、西廚區,餐廳空間和因應屋主要求的鋼琴演奏區等基礎為底,將建築化的空間邏輯透過具象手法彰顯其魅力。沙發在空間中塑造一個實體核心,自然聚焦家庭交流與互動,設備環繞著沙發進行布署,無縫接軌西廚空間、餐廳以及鋼琴演奏區,形塑出洄游動線,居住成員在不同區域移動的過程中也能自然對話。
 
 

餐廳通過牆面質感變化和燈具造型定義場域氣氛,樑柱塊體形塑框景般的效果。
 
 
因應本案位於高樓的優勢,主臥和兩間次臥均緊依著採光面編列,聯同衛浴空間,建立T字形走廊,向內串連臥室區,奠定漸進私人屬域的動線儀式;此外,亦劃入連通客廳或大門的出口,體貼居者生活需求,享有自由、效率的動線選擇。
 
 

走廊天花設置充足照明,沿途置入洗手台和如廁空間,結合使用機能,過渡公私場景。
 
 

細膩塑造生活軌跡
 
在質感與細節上,全作運用淺色木質為純淨的空間底色蓄釀自然溫度,柔和地回應不同方向的自然採光。自入口向內延伸,運用木飾面所建立的天花結構和磁吸軌道燈的結合,修飾原有的低矮房樑,同時因應天花拼接的造型,置入空調與照明設備,梳理精準高效的光影邏輯,一如餐桌上的吊燈和穿插在西廚區收納櫃體間的線燈,烘托不同場景的使用氣氛。
 
 

女兒臥房加入色調偏粉的置物架、衣櫃把手和寢具,烘托使用者的性格,增加甜美氣息。
 
 
對比公共場域對於自由互動的重視,屋主對私人場域的主要訴求傾向於讓兩個孩子能公平享有同樣的自主區域,設計師將寢具置入角落,保留行走坐臥的空間,同時也確保不同臥房的活動隱私,在相似的配置中,透過窗台或書桌方向等細節回應居者的性格差異。主臥空間延續公區流動開放的設計主軸,布局開合有度,通過洗手台、收納櫃和電視螢幕,錯落塊體調度布局,承襲全作純粹柔和的主調,形隨機能,追隨流動的空間美學,反應對生活細膩而周全的照料。
 
 

主臥懸浮的塊體將空間的多樣化功能堆砌出輕盈跳脫的視覺感。
 
編輯」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