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全台首座校園藝術生態博物館 太平國小博物館

2025.06.17

太平國小博物館自2022年啟動籌備,歷時三年,日前正式迎來開館典禮,並將於2025年7月3日正式對外開放,這一天,恰為台灣第一位雕刻家黃土水130歲誕辰,也將成為這座博物館的生日。這座延續黃土水精神所打造的校園藝術生態博物館,以「聽得見讀書聲、聞得見稻穗香、看得見大稻埕歷史、能親近黃土水傑作《少女》胸像」為使命,深植於百年校園日常與在地文化記憶之中。


坐落於校園中的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延續百年的心意

黃土水生於1895年7月3日,1907年轉入太平國小前身「大稻埕公學校」就讀,1915年自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後返母校任教半年,隨後赴東京美術學校深造;1920年,他以大理石雕刻《少女》胸像作為畢業創作,並將此作品贈與母校,種下今日太平國小博物館的種子。《少女》胸像承載著藝術家對故鄉的情感與理想,百年來靜靜守護著校園,2020年出借北師美術館進行修復並參展,社會反應熱烈,也促成關於保存與展示的公共討論。

北師美術館創辦人林曼麗認為,《少女》胸像「就地保存」不僅回應黃土水贈作母校的初衷,更象徵太平國小師生代代守護的情感,也符合學校與校友會的期望,唯須建立具備「專業性」、「公共性」、「教育性」的博物館機制,並解決永續經營的挑戰。校友駱錦明以個人名義與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率先捐助,陳君毅、許義榮、莊素珠、鄭文雄等多位校友與家屬相繼捐資,支持博物館籌建。
 


校園中的藝境

這座博物館深植校園生活,亦延續地方文化脈絡,沿著小徑走入,映入眼簾的是由學生每日照料的田園,「綠色稻波」正呼應黃土水〈出生於臺灣〉一文中對故鄉風土的讚頌。


黃土水專室。攝影」黃宏錡


黃土水專室。攝影」黃宏錡


稻波倒映於舊蒸飯室改建而成的「黃土水專室」落地窗上,這棟一樓平房即為《少女》胸像的常設展間,建築設計由田中央工作群+黃聲遠操刀,展室牆面採圓潤泥牆設計,營造如「土角厝」般質感,室內設有相思木打造的學習平台,自然光從玉蘭花樹梢灑落,映照胸像細膩的造形與紋理,展現黃土水對藝術的執著與對生命的凝視;專室門前的幽香,則來自紀念其遺孀廖秋桂所設置的桂花花台。


相思木學習平台與《少女》胸像相望。攝影」黃宏錡


展室牆面採圓潤泥牆設計。攝影」黃宏錡


窗戶引入外部景致和採光,同時亦倒映著《少女》胸像。攝影」黃宏錡
 

步出專室,可見一小方仿三合院「埕」的戶外工坊,重現黃土水雕刻大理石的工作場景,與之相連的「特展室」則活化了行政廊道空間。太平國小博物館開館特展主題為「黃土水與孩子們」,串聯三個子題:「黃土水身邊的孩子們」、「黃土水創作的孩子們」,以及「《少女》胸像與太平國小的百年情誼」,爬梳藝術家創作生涯中「孩子」的多重面貌。


特展室。攝影」黃宏錡

 
特展室。攝影」黃宏錡


黃土水與夫人在東京生活時與姪兒們共同起居,展覽亦首度公開四姪黃清雲(歸化日本後改名幸田好正)後代寄藏的珍貴史料。黃土水早年以兒童為主題創作多件作品,包括初次入選帝展的《蕃童》(1920年)、獻給皇太子的《三歲童子》(1923年)等,雖已佚失但皆為其雕刻生涯的重要篇章。目前存世之兒童主題作品僅《少女》胸像、《男嬰頭像》(1918年)與《水牛群像》(1930年)三件;其中遺世巨作《水牛群像》常設北市中山堂,《男嬰頭像》則特別出借本展,誌慶開館。


 《少女》胸像(左)、《男嬰》頭像(右)於黃土水專室。攝影」黃宏錡


展覽透過珍貴作品與文獻梳理,引導觀者能親炙黃土水對童稚神韻的描寫功力,也透露其寄寓純真的創作思維,也首次系統回顧《少女》胸像在太平國小的百年保存歷程,訴說其自1920年代進入校園以來,歷經沉潛、修復、再現,最終催生校園藝術生態博物館的百年情誼。


窗戶引入外部景致和採光,同時亦倒映出《少女》胸像的姿態。攝影」黃宏錡
 

太平國小博物館是一座與校園共呼吸、與師生共成長、與生態共生長、承繼黃土水精神,並與在地共創未來的博物館。採線上預約制、免費參觀,即日起可透過官方網站線上預約
 


太平國小博物館開館大展「黃土水與孩子們」
日期」2025年7月3日至2026年1月31日
地點」太平國小博物館(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39號)
開放時間」週二、週四、週六(國定假日休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
編輯」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