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城市遊牧美術館


模組化裝置藝術。

 
 
坐落於海南澄邁海濱的城市游牧美術館,作為Also Architects創作的模組化藝術裝置,秉持游牧美術館「無界策展」的精神為宗旨,通過巧妙的模塊化設計,實踐可靈活組裝與持續使用的機能,並放眼未來更多元化的場景使用,期待在滿足便於拆解變化的彈性之餘,同時保有可以觸發群眾共鳴的藝術性。
 
 

便於組合排列的模組化型態。
 
 

觸發心靈共鳴
 
音樂與話語的連結,以聲波為媒介,搭起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Also Architects解構聲波的特性,提取靈感創造本案設計概念,通過捕捉聲音傳播和擴散的軌跡,引用抽象的振動頻率,拓展為具象開放的空間場域;張開傘狀結構,在沙灘上宛如盛放的白花,以燈光為圓心,六邊形輪廓進一步讓人意會聲波擴散的同心圓結構,並以頂部帆布的起伏皺褶對應聲音振動的頻率變化。
 
 

作為音樂節的一部分,以聲波為靈感,結合科技與藝術裝置。
 
 
因應現場不同功能需求,游牧美術館的模組化單元通過線性陣列、環形圍合、自由散點等三種基礎模式,同時達到聚焦人群的互動,以及連結不同群體的作用。
 
 

傘狀結構搭起彼此之間的聯繫,庇蔭傘下的遊人。
 
 

與不同環境對話的可能性
 
六邊形模組造型源自蜂巢與龜甲的幾何型態,這種最接近圓的棱角,兼具理性秩序,又暗含拆解重組的自由基因,正如遊牧民族隨季節遷徙時,能夠快速移動重建的樣貌,始終不變的,是人類強韌的適應力和生活的可塑性,將「流動基因」與「包容性」編碼進幾何秩序。
 
 

採用可循環利用的自然材質,打破藝術只是一次性作品的刻板印象。
 
 
通過增減數量、旋轉角度、變換陣列密度,定義音樂節上熱鬧卻不混亂的場景,市集區採用連續傘群形成半遮蔽廊道,演出區通過單元錯位創造聲場反射面,休憩區則以鬆散佈局保留海風穿行的孔隙。保留市集、休閒區、聚會區以及展覽區之間的關聯性,同時以包容的態度連結各區特色,共構一個完整的藝術生活體驗場景,不僅能夠從容應對現場隨時更改的多重變數,同時也在可預見的未來回應不同場景的需求變化。
 
 

架構設計中所包含的自然循環理念,與工業手法共生。
 
 

鋼、竹與帆布三者形塑精妙的動態平衡。
 
 

可循環的藝術理念
 
結構設計與使用的建材體現自然與工業邏輯的共生,主體以熱彎工藝處理的竹材打造基礎骨架,隨後再用中央鋼質圓環固定核心,並利用竹材天然的柔韌性形塑流暢弧度,同時通過模組化節點與金屬構件精密銜接,讓木質類的溫潤與金屬碰撞出建材的溫差。
 
 

因應環境建構生活場景。
 
 
頂部繃緊固定的帆布並非簡單覆蓋,而是通過鋼管預先施加的精准拉力形成懸浮感,刻意保留的縫隙既減輕風壓擾動,又為陽光與海風留下滲透通道,回應沙灘特有的氣候。鋼、竹、帆布三種材質形成精妙的動態平衡,構築起一座既具雕塑感又能呼吸的臨時構築物,輕質金屬連接細節,確保模組化快速組裝的效率,也預留了異地重組的可能性。
 
 

取材蜂巢與龜甲的有機幾何型態。
 
 
選擇竹材為載體,不僅是取用其東方古典的詩韻,同時內蘊設計師對於臨時建築的生命週期與友善環境的生態考量,當音樂節落幕,這些裝置將被拆解為獨立零件,帆布回收再製為文創衍生品,竹材轉化為家具用材,「可逆性建造」的思維,擺脫一次性消耗的宿命,轉而成為可迴圈的文化載體,游牧美術館也因此延續了它的生命力,在不斷變化的型態中,讓藝術與生活的不同面向交織共生。
 
 

城市游牧美術館藝術裝置市集。

資料及圖片提供」Also Architects、城市遊牧美術館
編輯」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