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82
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家不僅是棲身之所,更是情感與記憶的載體。這座位於高雄美術館周邊的休閒度假宅,以自然為媒、以設計為筆,為返鄉團聚的屋主一家,譜寫出融合三代記憶的空間詩篇。
根據建築長向布局,規劃廊道劃分公私領域,大面開窗裝設亞麻窗紗,將天然綠景與光線引入室內。
本案基地享有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推開入戶大門,迎面而來的是國中校區的遼闊樹海,不僅模糊了建築與自然界線,亦將滿面綠意引入,為空間捎來生機。面對長向延伸的單層戶型,設計以過渡廊道為軸,清晰劃分公私界域,讓動線如行雲流水般,在開合間盡顯格局之美。
返鄉的記憶載體
屋主夫妻長期居於北部,因男主人出身高雄,每逢節慶總會返鄉與家人團聚,因此這處宅邸不僅是休憩場所,更承載著男主人的童年回憶。設計團隊以「休閒度假宅」為定位,兼顧舒適性與情感連結,讓每次返鄉都成為與家人共創的獨特記憶。居住成員包含屋主夫妻、三名偶爾返家子女以及同住長輩。考量長輩為主要使用者,設計上特別調整次浴配置,拓展衛浴空間,並將衣櫃機能外移至廊道,為生活增添從容餘裕。
介於客餐廳及廚房之間的雙面櫃,面向客餐廳側設置收納櫃,門片覆以女主人所繪畫作,勾勒獨一無二的居家場景。
女主人鍾情花藝、廚藝與繪畫,對空間的期待清晰而優雅。其理想中的開放格局,需跳脫傳統框架,破除設置電視主牆的慣性思維,讓軟裝隨心擺置,在自由變換中蘊藏泰然氣度。為滿足屋主期待,設計團隊以直徑350公分的圓形界定軟裝範圍,賦予空間高度彈性,家具可隨聚會需求任意調整,當親友來訪時可擴大客廳交流圈,家人團聚時則可將餐椅融入餐桌,展現收放自如的生活劇場。
為呼應女主人閒逸雅趣,公領域跳脫傳統布置,捨棄制式電視牆,改以直徑350公分的圓形軟裝區,讓家具隨需求靈活調整。
納實用於無形 化巧工為自然
客餐廳與廚房之間,以一座雙面櫃巧妙區隔。面向客廳側,依常用儲物尺寸加深櫃體深度,門片則綴以女主人所繪之作,將情感凝鍊於方寸之間,化作專屬的敘事語言;廚房那面,結合電器櫃功能以便中島料理作業。中島選用天然大理石檯面,既耐用且貼合女主人揉製麵團的需求,藉大理石特性維持麵團溫濕度,讓麵筋完美成型,細節中體現對使用者習慣的深刻理解。
廚房側雙面櫃用作電器櫃,輔助在中島的料理作業。
廚房融合兩代人習慣,女主人教學廚藝時,中島是寬敞的工作區;長輩熱炒烹飪時,獨立廚房能避免油煙干擾,構築和而不同的烹飪時光。特別的是,設計團隊將建商原配中島改造後,移至景觀陽台轉為花藝工作台,在閒暇之際,亦可成為家人圍坐賞月、烤肉言歡的聚會之地。
沿窗長櫃整合書架、酒櫃與收納,以系統框架化解零碎空間,呈現簡潔畫面。
公領域窗側的長向櫃體整合書櫃、酒櫃與器皿收納,透過框架系統梳理畸零空間,形塑純粹視景。廊道留白牆面延伸客廳藝術氣息,展示女主人的藝術收藏,讓家成為獨一無二的品味展場。私領域以長輩需求為核心,廊道設置衣櫃與茶水平台,搭配夜燈方便夜間行走與取水。
多功能室以木質調勾勒溫潤、沉澱心緒,並可依需求調整使用情境,用作書房或樂器練習區。
次臥利用畸零處規劃收納,多功能室則預留彈性,未來可作為書房或樂器練習區。主臥分為就寢區、更衣區與盥洗區,床頭鋪上自然系壁紙,營造恬適的休憩氛圍;更衣區的行李平台仿效飯店設計,勾勒返鄉度假的儀式感。
主臥劃分就寢、更衣、盥洗三區,設置推門做場域界線,塑造完整的獨立空間。
全作風格以自然調性為主軸,採用天然木皮、純白漆面、亞麻窗紗與竹編壁紙等純粹質地,搭配大理石點綴,營造敞亮愜意的氛圍。燈光規劃注重層次,自然光透過窗紗漫射入室,人造光以嵌燈與局部照明強化機能與情境。每一處設計皆經細膩雕琢,從材質到機能,無不呼應業主的生活軌跡。這不只是一棟度假別墅,更是承載回憶、交織自然與藝術的靜謐居所。
採訪」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