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82
林宇賢設計事務所|Yuhsien Design Studio
室內以天然染色橡木的家具構成沉靜塊體,與深色長條木地板共構安定並富有立體感的空間底色,反襯戶外動態。 身為一位同時跨界室內設計、工業設計、藝術品創作與展覽設計的創作者,林宇賢設計師親自操刀其品牌辧公室,透過精準且詩意的空間語言傳遞團隊創作理念。此作是林宇賢設計事務所在全球設立的第三個據點,空間需求除了因應設計師多元且跨域的創作內容,顧慮家具和空間設計上的實用機能,也期待辦公室能促進員工與訪客的交流與互動。 在不同平面展示流動方向的木質紋理營造細節對話,呼應窗外縱向貫通的空間結構,建立多維視覺。 林宇賢認為,與其他行業者相較,設計工作者更需要自律能力,以維持對於工作的高度專注,方能平衡活絡思維及高效行事。空間整體規劃在表現品牌風格之餘、兼顧流暢的機能使用,能承載多元資訊交流亦是重點,加上據點選址於台中南區,他希望結合在地的自然景觀以及人文底蘊,用靜謐設色與溫潤材質,打造一處機能與美感兼容並蓄的辦公場域。 通過垂落吊燈的圓形語彙,緩和牆櫃與桌面所建立的方正框架,使空間寧定但不死板。 輕盈流動的節奏 整體結構線條簡潔,木質調鋪陳宛如隧道般的長方型空間,利用兩道玻璃門配合天花橫樑區劃場域,以玻璃的透明特性隔斷干擾,同時保持通透視覺、維繫動線開闊的流動性,便於內部交流溝通,也助於引入室內的自然採光,長向空間在深色木地板的鋪陳下,自然地將視線導向窗外的綠意。 會議室的置物層架覆蓋整片牆面,與收納櫃相對而立,在開放與封閉的兩種收納概念上做出對比,豐富牆面表情。 樓梯區設置於空間中段地帶,此處呈現近似長廊與開放式辦公場景的結合,樓梯口隔牆與牆櫃皆採用黑色飾面,通過櫃體和書桌的整齊編列,定義空間秩序;此外,頭尾兩端分別布署相對獨立的使用區域,建築前側設置會議室,部分牆面由整片落地窗取代,形塑動人端景,再利用左右牆櫃框塑景深,使窗景相搭梯區天井,帶來開揚且明亮的感受,破解中段原本的幽閉景況。 室內外場景藉網格結構相互呼應,黑與白的主色調形成強烈對比。 建築裡側規劃獨立辦公室,外黑內白的隔牆突顯場域氛圍的轉換,對比辦公桌和展示櫃等量體,細節上採用纖細的金屬進行修飾,如桌面的支架、桌上的台燈,以及櫃體的描邊,與玻璃門框邊緣透入的光影虛實對應,讓空間充盈張弛有度的節奏,同時呈現耐人尋味的細節。 暖黃的燈光沿著天花與牆面之間的接縫滲透,配合其餘間接的白色光源,渲染明亮但不刺目的光環境,帶來自然舒適的視覺溫度。 採用內斂手法與建材構成樓梯,將量體存在消隱於光影的設計,降低出入時對空間造成的斷裂感。 安定靜謐的氛圍 不同於一般對「多元」的想像,林宇賢設計事務所並未在空間裡填滿繽紛或炫目的元素,而是以簡淨筆法勾勒所需機能,結合場地特色與自身訴求,展現對材質掌控與敘事節奏的高敏感度,以純粹設色建立清晰的基礎架構,透過玻璃框景、分區,令光由外而內的層層滲入,透過光的流動、活躍安靜的背景層次,為此處進行的動態打造安定、不受干擾的空間,安然納入每一段深刻談話。 整體設色簡潔,以黑白灰為主調,反襯細節的豐富變化,如深色座椅結合紗網狀椅背的設計,半透質感捎來輕盈感受。 針對事務所重視的收納機能,本案以展示架羅列日常辦公所需,除了助於分門別類的收納與管理,同時也能建立系統邏輯;此外,採用深色家具與地坪,賦予整體空間安定寧靜的感受,同時相襯留白空間的寬朗與無壓。 另一側的走道底部安排獨立辦公室,懸浮櫃體和辦公桌下的金屬支架減輕塊體壓力。 設計的價值之所以為人看重,係因考慮的層次不僅止於表象的美感,更含容了品牌方方面面的精神與理想,將自身有意呈現的特點、日後展望,或功能價值,作出簡潔有力的展露,經過不斷地觀察與洞悉,才能成就一個好設計,而辦公室正如設計團隊的名牌,成為揉合有形與無形價值的具象體現。 貼合牆面凹陷起伏加入置物和收納功能,整合畸零角落,並在天花與櫃體的接縫填入金屬描邊,更添精緻細節。 編輯」江瑜
Interior 381
《汯宸企業總部》坐落於苗栗竹南,相即設計攜手蘇富源建築師事務所,從基地整備開始,構築出結合功能性、永續性與人文精神的企業據點。這不僅是一座承載營運的建築,更是一段建築與室內合作並進的過程。 基地坐落於苗栗竹南,總部共分為辦公棟、轉運作業區與管理室。 企業總部的整合實踐 作為特殊事業廢棄物運輸處理的標竿企業,新廠區設計除了解決機能問題之外,更重要的是對企業環保精神的展現,並傳達出運輸產業清新、簡練及高效率的企業形象。 設計團隊和建築團隊依據基地方位規劃開窗位置與數量,藉此平衡日照與室內節能之界線。 基地內透過三棟不同尺度建築物之間的對話,共分為辦公棟、轉運作業區及管理室,辦公棟的建築體共四層,一、二樓為主要辦公區域,三樓預留為未來擴展彈性,四樓則作為員工宿舍使用。 基地外圍種植大量綠植,強化了全案的自然氣息。 立面語彙豐富,外觀以丁掛磚、塗料、黑色馬賽克與鋁格柵為主,藉由不同材質搭配出豐富的表情層次;在遮陽板的配置上亦由垂直水平面向的進出面,替室內導入自然光影變化,西曬面更刻意減少開窗面積,利用自由弧形立面,塑造動態活潑的主要建築立面。 建築外觀利用丁掛磚、塗料、黑色馬賽克和鋁格柵,共構豐富的立面層次。 由於本案涉及不同部門的使用需求,室內設計從規劃階段深度參與,針對動線、門禁、空間層級做縝密布劃。呂世民表示:「一樓是員工頻繁進出的區域,我們於入口處設置了雨衣、安全帽的收納室,貼近員工的實際需求,同時維繫企業總部對外的整潔與專業印象; 二樓作為財務單位和老闆的辦公室,門禁設計及人流管控等細節更必須精準考量」。 將無障礙需求納入整體設計中;入口處特別規劃的雨衣、安全帽收納空間維繫了辦公總部的整潔俐落。 設計與綠意的共構 有鑑於基地本身採光條件充足,設計團隊致力於維持空間的通透性與舒適度,開窗布局依據不同方位設計開口比例,展現理性節制的美學。 入口牆面鋪陳特殊的泡沫鋁材料,孔洞紋理亦使光影投射增添特別變化。 室內用材方面,以擴張網構築天花板,輕盈通透的特性提升挑高空間的視覺感受; 入口右側牆面則採用由回收鋁製成的泡沫鋁材料,兼具環保、美觀、吸音及隔熱功能,其孔洞紋理在光線照拂下更形成透光端景,也成為迎賓視角的重要一環。OA家具的選擇強調機動性跟模組化,以應對辦公環境快速變動的彈性。 天花板的擴張網形塑輕量視感。 黑色盒體作為主要的服務中心,涵蓋收納、茶水、廁所等機能。 OA家具皆以方便挪移、重組的型態為主,以因應組織的變化。 全作的另一特色,是基地內的植栽安排,業主本身為農家子弟,因此對於樹木、植栽有著特殊情感,所以特別釋放面積種植綠植,為企業總部注入濃厚的自然氣息。呂世民認為,以綠意包覆建築,不僅有效軟化冷硬調性,令氛圍更顯宜人,同時也強化整體的人文氣息。 二樓財務專用辦公室。 整體而言,全作以務實、細膩的方式,精準滿足企業營運需求,而建築與室內的緊密整合更譜寫出兼具功能性與溫度的空間篇章。 尺度開敞的老闆辦公室。 採訪」陳映蓁
Interior 378
隨著時代更迭,人們對於生活的態度更加明確,不再埋頭苦幹的工作成為社會趨勢,美感與品味的追求逐漸突顯,收藏藝術品與精品成為流行,為藝術家提供更為豐富且寬廣的舞台。對於佳士得來說,為給予顧客全方位的體驗服務,將體驗空間與辦公空間相結合,期待實現快速有效的客戶服務。 空間設置具活動牆體,在移動間依據展覽內容變換場景,賦予敞亮視野。 同時,作為全新總部,除了是工作場所,亦是靈感與創意所匯聚之地,寬敞與彈性的格局規劃,不僅讓身處其中的顧客與員工感到肆意自在,更以優雅的框景襯托每件作品的獨特魅力,以最優美之姿讓觀者沉浸其中,感受生活與藝術的完美交融。 需求形構 空間演繹法 經過對業主需求的深刻理解,設計團隊透過精心布局,構建出靈活彈性的多元藝術場域,無論是精巧的小型物件,抑或是震撼的大型裝置,皆能在展示場域中完整呈現。 在8樓設立埃斯肯納齊藝術圖書珍藏,是供藏家和員工參考的珍貴資源寶庫。 圖書館體現著名中國藝術及亞洲藝術商朱塞佩‧埃斯肯納齊的獨特視野,他的十九及二十世紀西方藝術珍藏更在全球首屈一指。 藏書多達1,200冊,包括大量印象派和經典前衛藝術著作、所有重要作品全集,彰顯佳士得對卓越品質的追求和淵博的專業知識。 整體格局匠心獨運,不僅需兼顧策展和運營功能,亦專注於提升與客戶間的連結,因此將接待區、藝廊及拍賣廳等公共領域分布於六樓、七樓;八樓則設有休息區、私人觀賞區、全新藝術圖書館等專屬空間,提供顧客在休憩之餘,亦能盡情品味藝術之美;九樓布置為員工辦公專區,便於接洽與就近處理相關事務。 樓梯間鋪陳純白與暖木色調相互交織,裝飾弧形語彙柔和表情。 場域間以樓梯縱向相連,從六樓至八樓內部設有一座特色樓梯貫穿其中,樓梯間的弧形白色牆上,裝設發光的玻璃櫥窗,引視線聚焦在小型珍品的展示。位於八樓和九樓的員工區域,融合了佳士得的「One Team」理念,布劃開放式辦公空間。 為實現藝術、辦公與商業的空間需求,辦公區以「廣場(piazzas)」作為中心向外展開各類機能。 分工各異卻相鄰的小組圍繞「廣場(piazzas)」展開,廣場內設有會議室、電話亭,以及休閒、用餐、工作等共享設施,藉此不僅促進團隊間的交流合作,亦布置專屬休息區及母嬰室,進一步保障其健康與舒適感。 以玻璃帷幕布置大面窗景,為員工營造舒適放鬆的辦公環境。 展場變奏曲 佳士得不同於典型的展覽形式,一年需舉辦十多場類型多元的展覽活動,因此「靈活多變」是本作設計主軸。設計團隊以創新手法翻轉空間,利用一系列大型電動牆體,輕鬆轉換六樓、七樓藝廊布局。安裝在地坪上的電動牆體,部分寬度超過14米,放置在場域兩端,並設置軌道便於移動,業主可依展示需求將空間劃分為小型藝廊,塑造敞亮視景。同時,設計團隊在天花懸掛手動牆體,與地面垂直交錯運行,依據不同場景需求,輕巧實現多種空間配置。 六至七樓的展場空間,設置大型電動牆體賦予彈性機能,縮短展期更替的時間成本。 位於七樓的藝廊延續六樓語彙,設置多塊大型電動牆體,搭配可隨意收合的多功能影音系統,包含大型可收藏活動式LED螢幕、懸掛於天花板的下拉式攝像頭,以及多排舞台燈光吊杆,在這可容納250位賓客的展廳中,讓藝術輕鬆投映其上,構築最先進的直播拍賣場所。藉由可隨意轉換使用場景的靈活配置,不僅明顯減低布置展覽在材料上的浪費,更通過減少搭建和拆除臨時牆體,縮短展覽更替的時間成本,同時滿足客戶的五感體驗。 懸掛於天花的下拉式鏡頭,以及多排舞台燈光吊杆提供業主先進的展場設備,讓藝術與商業空間完美相融。 值得一提的是,設計團隊除了在布局上的精妙規劃,亦著重在永續發展面向,透過置入活動牆體系統,不僅大幅減少建築廢料的產生,更廣泛應用可回收的鋁材、天然木材、石材等材料,充分體現其對環保與耐久性的重視,此外引入自動照明與智能建築控制系統,更有效提升整體的能源效率。全作突破傳統展場設計,以靈活且具前瞻性的創新模式深入每個細節,在無縫轉換間樹立全新的藝術標準。 資料及圖片提供」COLLECTIVE建築設計事務所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72
「三胖蛋」是內蒙古的高端瓜子品牌,在品牌全面升級之際,打造位於內蒙古的全新辦公總部,立品設計從品牌體驗出發,負責梳理空間中的企業形象、產品展示、品牌發布、靈活辦公等需求的場景,期待打造全新的品牌價值。 本作坐落於內蒙古,為瓜子品牌三胖蛋的全新辦公總部。 日照充足的北緯41度是種植的黃金緯度帶,這個優勢造就了三胖蛋的絕佳品質,立品提取「陽光葵田」的靈感概念,結合內蒙古草原的獨特文化,抽象轉移並應用至空間的設計語言中,透過對材料及空間型態的精簡,塑造獨特品牌印記,以及文化體驗的複合型空間。 辦公總部以陽光葵田為發想,將品牌形象、內蒙古草原的文化特性轉譯至空間設計中。 體驗先行 靈活布局 基於品牌形象的全面升級與對外展示,立品從體驗設計的策略視角出發,將總部大樓的四層空間進行動靜區劃的布局,在適應不同場景的需求下,無論是強調開放功能和活力的辦公休息區及零售空間,或是隱密性高的會克包廂和員工生活區,各層均以靈活的動線連接,透過清晰且高效的邏輯構建空間。 大廳作為造訪的第一個體驗點,設計團隊以陽光、品質、活力三個關鍵詞定調場域性格。 一樓集結了商務接待、服務引導、休閒等功能於一體,分別對應大廳、天井走廊和閱讀區三大空間。大廳是訪客對品牌的第一印象,也是首要的體驗點,立足品牌核心,結合基地所在地-「巴彥淖爾」充足日照的特點,設計團隊利用陽光、品質、活力這三個關鍵詞定調本區的調性,大廳落地窗最大程度引入自然光線,與代表葵田的淺黃色系牆面、天花板相互映襯,呈現溫暖通透且明亮開闊的氛圍。 大面落地窗讓採光最大化。 大廳的基礎形體由塊面組合切割而成,前台提取代表瓜子型態的半圓弧線嵌合,以波浪板作為牆面主體材料,設計師於細節處提升品質,打造具在地特色的形象展示空間。 空間架構示意圖。 前台擷取瓜子型態的半圓弧線嵌合,並以波浪板作為牆面主體材料。 進入天井走廊,三層高的中空設計帶來充沛採光,背景牆則聚焦在品牌獨特的產品包裝上,擷取河套平原(Hetao Plain)的外輪廓,簡化地形圖,轉譯為上萬個鋁製包裝罐訂製的三層樓高巨型「品牌名片」。 天井走廊的中空設計引入豐沛光線。背景牆則利用上萬個鋁製包裝罐訂製巨型品牌名片。 簡化河套平原的地形輪廓,以獨特的產品包裝塑造天井裝飾。 自天井處樓梯進入夾層區,這個文化客廳主要用於舉辦品牌各種活動,黃色家具搭配品牌形象印花延展的牆面背景,營造透亮彈性的休息空間。 夾層區作為文化客廳,提供品牌舉辦各式活動。 夾層區作為文化客廳,提供品牌舉辦各式活動。 滿足不同需求模式 二樓主要劃分為休閒區、辦公區、會議室以及具在地人文特色的接待區域。辦公區以不同用途進行場所分界,多樣形式的工位布局配置相應功能的中小型會議室跟獨立辦公室;兼具隱私安全的電話間、觀影區則替員工創造了愜意友好的體驗。 二樓的主要辦公空間利用不同用途進行場域劃分。 相鄰的休閒區以開放、柔和的手法構築,突顯溫暖感,透過多樣化的材質來體現空間的靈巧,同時滿足辦公環境的溝通需求。經理辦公室遵循溫暖、專注、精緻的設計理念,運用原木元素組成獨特的肌理,安靜又舒適。 休閒區開放柔和,材質及設計語言的運用彰顯了溫暖氣息。 經理辦公室的原木語彙帶出溫潤舒適的個性。 休閒區域的設計則著重於展示巴彥淖爾富有生命力的在地文化,立品團隊藉由北方特有的白楊樹瘤木花紋作為包廂內的牆面設計,鋪滿的地毯點綴些許綠植。柔軟觸感令人彷若置身於蒙古包內。 休閒區著重於展現巴彥淖爾富有生命力的在地文化。品牌LOGO的線條被重譯為窗花。 同時,提取了品牌LOGO外輪廓制定為蒙古包窗花,將品牌熱情待客的精神具象化,又展現了內蒙草原文化,豐富訪客對於三胖蛋的理解,並進行深度交流。 運用特殊的白楊樹瘤木花紋作為包廂內的牆面設計,柔軟的綠色地毯營造出彷彿置身於蒙古包內的感受。 零售空間:葵田與紅土地 針對零售展示空間,立品以其擅長的品牌體驗手法,打破傳統零食商店的印記,活用三胖蛋的核心產品「大瓜子」和獨有的文化風貌,形塑具特色的陽光葵田主題場景。 零售店大門採特殊複合工藝,深化消費者記憶點;透明櫥窗內則展示品牌核心商品的瓜子裝置。 零售店大門採用特殊複合工藝,外表層為漸變黃色樹脂板,底層為銀色品牌VI圖案,深化顧客的印象;以向陽生長的葵田為靈感,一旁的透明櫥窗內則放置著代表品牌標誌的瓜子裝置。 零售店大門採特殊複合工藝,深化消費者記憶點;透明櫥窗內則展示品牌核心商品的瓜子裝置。 空間內部紅洞石和黃色手工磚的面積占比明顯增大,瓜子造型作為主要的設計語彙,貫穿內部細節如島台、天花造型、以及地面水磨石的訂製。 零售空間內部紅洞石及黃色手工磚的面積占比增大,對比手法營塑特色。 瓜子意象貫穿其中,例如島台、天花、地面水磨石等皆由此出發。 產品牆的規劃讓色調對比更加強烈,彷彿身處於無垠的北方紅土地及廣闊葵田之中,符合三胖蛋零售店純樸又直觀的風格設想。 產品牆的色調讓室內感受更為強烈,好似身處紅土與廣闊葵田之中。 圖片提供」立品設計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69
杭州每日互動(個推)是專業的數據智能服務商,為互聯網營運、用戶增長、品牌營銷等各行業客戶及部門提供豐富的數據技能產品、服務與解決方案。總部由零壹城市建築事務所負責操刀,共配置了包含研發、辦公、會議、展廳、休閒娛樂等機能,設計團隊認為,傳統一成不變的室內空間難以適配於靈活開放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因此,以「海洋」和「靈活」為關鍵字,踏上了一條探索最佳工作方式的共創之旅。 設計團隊採企業LOGO「鯨魚」作為建築概念,形體如同出水巨鯨般高高躍起。 鯨魚意象貫穿總部 每日互動的企業LOGO為「鯨魚」,設計團隊提出了「巨鯨出水」的建築設計概念。整個建築形體如同出水巨鯨一般高高躍起,寄託了公司在大數據時代遨遊的美好願景。 建築外觀的幕牆會隨光線變化視覺效果。 講求靈活流動的概念,此一主軸貫穿了建築外觀和室內的畫面。 室內設計則沿用海洋和生物的設計理念,呈現簡約、愉悅的科技風格,同時融入各類海洋元素,力圖在自由開放且充滿能量的環境中,打造以使用者為導向的工作和生活場所。 入口大廳。隨處可見鯨魚、折線、藍色等標誌性元素。 企業的特質從入口處就開始彰顯,鯨魚、折線、藍色等標誌性元素貫穿整個空間,增加活力和動感氛圍的同時,亦表現出品牌的領先與卓越。幾何切面的鯨魚以直觀或抽象的方式潛游,三層的挑高空間引領人們的視線抬升,與半空中的藍色鯨魚對視。 挑高三層樓的空間引領人們抬升視線。 溫暖的室內用材搭配頗具科技感的金屬雕塑,讓訪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鯨魚的朦朧身影倒映在地面上,抬起的巨大尾部被巧妙作為接待櫃台使用。 鯨魚意象的金屬雕塑予人深刻印象;鯨魚尾部被作為櫃台使用。 木質調性和金屬質感交織出溫暖又不失科技感的個性。 走入總部,專屬的藍色色彩將海洋文化投射到辦公室的每個角落,三層藍色漸變紋理在地面上為休息、討論等交流協作場域劃分出專屬界線,茶點區、會議室和共創室則被塑造為一個個小型海島,星羅棋布的散布在開敞空間中。 利用藍色色彩隱喻海洋文化,並以漸變紋理無形劃分場域界線。 開放的辦公環境。透過藍色串連各個機能空間。 安排許多造型各異的休息裝置。 隨時隨地討論 每日互動起源於大學生創業團隊,從小團隊到近千人規模,開放式和隨時隨地的討論文化根植於企業DNA內,業主希望整個辦公空間中有許多可供討論的場所。因此,設計團隊提出工作區反常規的不靠窗布置,而是內退空出靠窗的環狀空間,成為討論漫步區,同時,結合幕牆鋁板造型的內立面設置超大型白板,打造一條環形的共創區,讓員工在陽光下隨時隨地擦出靈感的火花。 設計團隊布局了可隨時隨地展開討論的環形空間。 除了開放的討論區,封閉的會議室則透過數學家或數學公式的名字進行命名敘事,創造有趣且有精神點的空間;考慮到業主高效的溝通需求,設計團隊在大會議室中採用弧形倒角,利用聲音反射產生聲學焦點,確保每一處位置的聲音都能無礙傳達。 除開放的討論區,另規劃封閉的會議室。 大會議室的弧形倒角確保了聲音的順暢傳遞。 獨家「天插系統」 設計師進一步說明,有鑑於每日互動業務領域對於創新的需求度極高,傳統的地面插座系統在應對日後可能的布局變化容易造成綁手綁腳的情況,於是,他們原創了「天插系統」,將所有設備管線統一集中在吊頂中。 全案以獨特的「天插系統」滿足企業因應時代需求而做出應對的彈性。 天插系統分為「城際高速」和「繞城環線」兩套布局,「城際高速」將大部分管線集中布置於核心筒旁的走道,以利檢修;「繞城環線」環繞著工作區安排,將室內空間從管線中解放出來,盡顯開闊。而「繞城環線」中可順著環線滑動的一條條導管則連接到辦公桌上,滿足電源、網路等功能。 天插系統圖示說明。 得益於天插系統,每當業務變更,室內空間可以快速格式化,從零開始布局,賦予企業因應時代趨勢、從容做出對應的彈性。 將所有設備管線統一集中在吊頂中,使辦公室得以快速格式化,改變架構。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以員工關懷為出發點,設計團隊規劃了許多工作之餘所需的生活配套,例如健身房、屋頂籃球場、露台、露天影院等,即便是地下車庫也隱藏著各種巧思,強化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 重視員工的工作跟生活平衡。「個咖」綜合性空間集辦公、接待、展示、休憩功能。 為了鼓勵員工實踐健康生活,立體式的步行交通系統貫穿了建築內外,無論是室內大廳連通三層的折角步梯,或是層與層之間的小型旋轉樓梯,在電梯之外增加了更多有趣的步行動線。 鏈結辦公區域的旋轉樓梯,帶來有趣的動線。 園區中折線型大台階和流動的景觀步道為通行提供了便利性,室內外動線透過塔樓的局部無縫銜接,員工宛如海底精靈般,悠游於辦公區和露台花園之間。 通往頂樓的樓梯。多元步行路徑活化了員工的日常。 全案利用溫暖而自由的海洋語彙構築總部樣貌,期待以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環境激發員工們的無限創造力與激情,攜手共迎璀璨未來。 資料及圖片提供」零壹城市建築事務所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67
「嘗試讓建築與環境相融,在既定場域中嶄露頭角,而不具侵略姿態。」BRLOOTE Headquarters坐落於工業區高架道路與城市水景間,擁有極佳的自然景觀。受業主所託,設計團隊整合了觀光工廠、倉儲、辦公會議、展示接待、服裝創作、休憩等機能,進行從建築到室內的整體規劃。 運用線性、環形、切片、角度應用等手法,表現服裝中的「裁剪」概念。 本作以服裝製作過程中的「裁剪」為概念,設計師如同裁剪者,將場域想作一塊輕柔的不規則布料,以線性穿插、環形介入、切片與角度的關係應用手法,進行「裁剪式」布置。 根據使用型態規劃場域,有效運用空間。 為呼應環境特色,畫下貫穿南北的主軸線,同時考量日照、天井與綠色共享空間等條件,將東北面設立為主建築「裁片」,西南面則是「鏡所」與「回所」,根據不同功能布劃動線,依循主軸線劃出主幹道及客流動線,在相對隱密的道路側邊,設置停車場滿足辦公與研究工廠需求,並引入小型綠地,模糊行人與車道間的界線。 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結合戶外景致,構築與自然對話的辦公環境。 在擁擠忙碌的工業園區中,自然景致極為稀少,因此團隊借助地理優勢,將外圍水系向內引入,靈活串連場域;環形廣場作為親水平台,藉步行廊橋銜接「裁片」與「鏡所」,形塑互相交流、對話的流暢路徑。 紅色玻璃廊橋,串連不同空間機能,同時形成具凝聚力的語言。 動態與錯落 「裁片」作為鄰近主幹道多層建築,綜合品牌主要功能,布置注重隱私的內部辦公,而靠近北面入口的一、二樓則集中面對消費者,規劃零售空間、品牌展示與觀光工廠。 一樓主要陳列品牌男裝,二樓則集合國內外各種女裝品牌、LEDING 定制品牌, 形象沙龍空間以及更衣室,儲藏間等區域,清晰劃分場域。 樓梯垂直串連空間,結合陳列與收銀台功能,佐以天花透光玻璃與黑色鏡鋼,延展自然光影。 開放式樓梯上下連結,兼具陳列與收銀台功能;外觀延續品牌至上主義,以幾何抽象的概念選用黑白色為基底,透過純淨線條的描繪以及內退形態,將內外相連形塑有趣結構,在空間中央圍繞展開,搭配天花透光玻璃與黑色鏡鋼,藉自然光感延伸縱向視覺,達到輕重平衡。 巧妙置入橢圓採光頂,賦予空間豐富光影,搭配高挑設計拓展視野。 通往辦公區的西面入口,設置橢圓採光頂引入自然光線;環形高挑的廊道垂直串連,形成疊層的光影效果,豐富視覺層次。特別的是,大廳中央的之字形坡道,提供動線的多樣性,當漫步其中可感受光影由遠至近的感官變化,此外,挑高與坡道的結合,經過設計團隊的巧手更顯開闊,亦可用作服裝走秀舞台及品牌活動場所。值得一提的是,在辦公空間與智能研發工廠之間,穿插兩個朝向不同角度的共享空間,期待構建高效、動態的工作環境。一旁的空中花園為室內帶來自然採光,增加更多通往戶外的契機,同時,其自然造景與充足陽光消弭了內外距離,滿足戶外會議、交談、步行等機能。 之字形坡道搭配高挑天花,兼具走秀舞台、舉辦品牌活動等功能。 鏡像、天井與水 「鏡所」由兩棟建築所組而成,依水而建的服裝創作設計中心,整體形態以左右、前後的鏡像關係安排兩幢四戶,以裁片狀曲線描摹增添靈動感。為使建築與自然的關係更為緊密,量體三分之一坐落於水面上,塑造疊加的鏡像感,藉水景圍塑寧靜氛圍,為服裝設計師帶來創作靈感。 「鏡所」設為服裝設計中心,以鏡像關係巧妙連結前後、左右,以裁片狀描繪建築輪廓。 「回所」是品牌接待中心,以河為界設於西南角,以水井為中心規劃環繞動線;當雨季來臨,四周的傾斜屋頂,讓雨水向內滴落至天井水面上,勾勒清新的自然氣息,在忙碌工作中增添詩意瞬間。 「回所」以河為界,如矗立於獨立小島之上,等待雨季的來臨,為忙碌的工作捎來清新自在。 服裝設計的工作種類繁多,需要能夠靈活應變的辦公環境,科技的創新帶來智能趨勢,大犬設計團隊透過綜合性策略,提供場域更加高效的多重可能,打造環境舒適的人性化複合空間。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67
清新晨曦悄然而至,漫步街道的行人、沿河堤慢跑的跑者、腳步輕快而忙碌的上班族,人人皆以「早餐」開啟序幕,迎接每日挑戰。「早餐」是台灣著名的文化特色,隨著現代生活型態的改變,外食族逐漸增加,早午餐更已成為了日常趨勢,此時,一群熱愛早餐的年輕族群,憑著一腔熱血創立Q Burger,期望打造台灣引以為傲的國際品牌。 外觀鋪上企業代表色,以亮麗的黃色突顯年輕活力。 Q Burger的創立宗旨是提供「新穎、舒適、明亮」用餐環境,其精緻而平價的餐點服務,蘊含著細膩的人情溫暖。此次大雄設計為呼應品牌理念,以「年輕化」為主軸,重整舊工廠,利用老件新物相互交織構畫嶄新形貌,從外到內重新裝潢,以亮麗姿態一展蓬勃生機,其黃色外觀更在工業區中尤為醒目大氣,成為當地的指標性建築。 隱密而明亮的舒適感 設計團隊以企業黃色作為基調,外觀上層塗上代表色,下層則以深灰色搭襯,以對比之姿作視覺亮點,同時利用簡練線條與光影描繪妝點,重新詮釋典型的扁平廠房造型。另外,為翻轉對廠房的傳統印象,外觀設置大面落地窗,結合U型玻璃引光入室,自然光景沿樓梯從向上延伸,為辦公環境捎來柔和暖陽,透亮光暈溫柔環繞四周,營造動靜皆宜的工作環境。 外觀以黃色代表企業年輕文化,下層則搭配深灰色作襯底以聚焦視覺。 由於《Q Burger台灣營運總部》為共四層樓的廠辦空間,所需機能複雜且多元,因此除挑高空間、拓展視野,亦精心規劃整體格局,布置簡潔明瞭的動線,滿足業主接待、會議、辦公、原物料作業等多樣需求,形塑完善而舒適的工作情境,並嘗試從設計層面,提升整體形象,迎接品牌新氣象。 下層設置U型玻璃予室內極佳採光,同時保有隱密性。 一、二樓為接待櫃台、交誼空間及作業工廠,由於作為形象展示區,業主期能明亮舒暢,但基於面向大馬路需保障其隱私,因此特別採用U型玻璃鋪設立面,賦予室內敞亮景致。 呼應企業閱讀文化,以階梯教室為靈感,於空間兩側置入書牆。 以白色與木質調相搭構畫溫馨的閱讀場景。 另外,為呼應「鼓勵閱讀」的企業文化,設計團隊在空間兩側設置大面書牆做主視覺,以階梯教室為靈感,以白牆為底、木質調作點綴,添入木紋細節,圍塑溫馨的閱讀氛圍。 會議室貼覆黃色膠膜予人時髦絢麗之感。 交誼廳以灰、白色調,交織出豐富而舒適的視覺感受。 二樓安排為會議室與交誼廳,上方天花做局部鏤空拓展視感,並藉其灰、白交錯的色澤豐富層次。其中,小型會議室擁有兩層樓高的視野,設計團隊設置L型窗一攬俯瞰之景,令人心曠神怡,輔以黃色膠膜增添絢麗的時髦感;外部交誼廳配置六零年代後工業風軟裝,藉其建築感勾勒經典韻味。 二樓輕食吧擁有極佳採光,提供員工明亮而愜意的休息場所。 樓梯以剪刀梯形式設計,選用鐵件與玻璃相組形塑通透視野。 同樣位於二樓的輕食吧,中島上方裝設紅色玻璃框圍場景、聚焦視線,搭配天花吊架形塑通透視景,予人舒適暢快的用餐情境。特別的是,串連場域的剪刀梯,利用鐵件與玻璃相搭勾勒輕盈的穿透感。 配置簡約感十足的北歐軟裝,賦予空間活潑而恬適的工作氛圍。 整體色調除延伸外觀語彙,亦選配紅、橙等鮮豔色,藉些許跳色為空間注入青春活力,同時以白、灰、木色作襯底與調配,構築柔和溫潤的辦公意境,搭配北歐風軟裝,鮮明而簡約大方。全作以純粹的色調、材質,及光線和諧搭襯,透過低成本、高質量的設計手法,打破對廠房的既定印象,提升了Q Burger的整體企業形象。 採訪」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