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69
公分設計|自然流瀉的浪漫詩意
住宅是令人拋開一切束縛、安放心靈的綠洲。公分設計新作《自然流瀉的浪漫詩意》,透過淨透和諧的筆觸演繹了一家四口對於純粹本質的探尋,期待在這個空間中舒緩身心,同時感知由光影和空氣共同交織出的自由感。 翁雅韻設計師提到,業主夫妻皆從事醫療行業,平時的工作節奏高壓且講求效率,因此他們期望住家能呈現素淨氛圍,盡量避免過多繁複的裝飾面,使視覺獲得紓解,也讓整體感受更為愜意舒暢;女主人也提出牆面需以白色做鋪陳,有鑑於此,設計團隊遂以明亮輕淺的調性貫穿整個居所。另一方面,由於男主人對於光線和聲音十分敏感,在主臥室的規劃上,必須特別注重隔音、隔光等細節,藉此打造靜謐放鬆的休憩環境。 本案以白色作為空間的主要背景,呈現出簡約素雅的調性。 以嚴謹思維建構空間輪廓 如前述所提,業主追求全然的純粹,甚至連收納機能都需隱於無形,不過,因女主人鞋子數量非常多,且孩子也有停放滑板車的需求,針對玄關的收納細節是團隊構思許久的挑戰,最終,設計師稍微增厚了入門左側的牆體深度,藉此提供女主人收放鞋子的餘裕,再以斜45度角的設計構成端景畫面,並延伸至客廳,滿足置放鑰匙小物或家庭照的彈性。 玄關雖以屏風量體區劃出場域界線,但依舊保有光線、視覺和空氣的流動。 玄關的屏風帶來了明確的場域劃分,但結構間隙的拿捏依舊保有穿透感受,設計師進一步解釋道,屏風的圓弧曲線旨在確保孩子們的行走安全,同時消弭空間的銳利度,捎來一股流動柔和的氣息。 精心設計的斜45度角端景提供居者展示家庭回憶或擺放小物的餘裕。 客餐廳的天花板同樣順應著屏風線條,以弧形語彙為主體,修飾橫跨公區的十字大樑並放大體感,同時創造了相互呼應的協調畫面;餐桌的圓弧天花在隱藏於凹處的光源漫射下,更形成一個光圈的效果,細膩提升住宅的情境感受。 選擇超耐磨木地板便於維護。餐桌上方的圓弧天花隱藏了光源,可投射出宛如光圈的畫面。 弧形曲線貫穿了公區,修飾銳角和大樑的壓迫感,也提點出室內的輕柔感。 徜徉於藍天白雲之中 空間中一道好似澄澈柔和天空的藍色牆體可說是全作的視覺焦點。設計師認為,藍色和餐桌的弧形光圈共同交織出室內自由自在的氛圍,讓居住者如同沐浴在溫暖和煦的藍天下,沉浸於清新的居家風景中。 藍色牆面強化了室內自由敞亮的氣息。 因應業主需求,照明計畫以5000K的白光為主,局部點綴的小壁燈有助於提升氣氛層次。 家具軟件多以木質調為主軸,除美觀外也十分重視實用性,沙發、座椅皆需符合人體工學;具霧面砂岩質感的天使白石材茶几帶出一抹天然溫潤的質地,與空間個性十分相襯。 沙發注重人體工學,強調乘坐的舒適度。帶霧面砂岩質感的茶几及圓弧桌腳皆與空間氛圍十分契合。 本作選材簡約單純,多以乳膠漆、木質語彙鋪陳空間架構,藍色牆面的礦物塗料有著手工鏝抹的肌理,巧妙地注入一絲手感溫度。鏈結客廳和書房的玻璃磚是男主人指定的建材,它營造了一種透亮的質感,若有似無的朦朧視感強化了室內的輕盈層次;再者,為了最大化書房的開闊程度,運用玻璃折門維繫充沛採光和視線的流通,也兼顧開放或隱私場景的轉換彈性。 書房空間。玻璃磚的運用維繫了採光流動,勾勒空間的靈動面貌。 礦物塗料的手作溫度在藍牆上顯而易見;書房的玻璃折門保有開放和隱私的彈性。 緊扣純粹本質 走入私領域,小孩房分別以他們喜愛的黃藍兩色做安排,主臥室則採素雅調性擘劃,考量到男主人對於睡眠環境講求絕對的安靜,除了通往更衣室和衛浴空間的動線外,睡眠區更增加一道門做出區隔,牆體結構間也加強了隔音功能,甚至連窗簾都選擇全隔光的款式,打造舒適幽靜的臥室。 小孩房利用黃藍色元素做細節點綴。 主臥室透過簡練筆觸描繪雅致放鬆的環境。牆體也針對隔音做了加強。 通往睡眠空間的動線增設一道門,阻絕外界聲響。 全案以一種輕柔恬靜的姿態帶出宜人的品味,真誠又不浮誇,讓一家人在這裡享受精彩美好的日常時光。 圖片提供」公分設計 採訪」陳映蓁
Interior 369
這棟別墅的緣起,來自一名當代藝術品收藏家試圖把藝術融進生活空間的嚮往,在設計師留白的語境裡,藝術品得以從容在生活的空隙間安家。 入口廊道。 設計師將水光綠意穿插在建築結構中、引導光線行走在空間裡,將人文和自然串連在同一個語境,讓處於不同節奏的生命一同呼吸生長;當日月升起又落下,光影在建築外立面的木質紋理上一點一點地蔓生時間行走的軌跡、在不同樓層的窗口投入空間限定的風景。 簡潔明快的建築架構 設計核心以業主收藏的藝術品為主,強調開放明亮的室內環境,以簡潔線條傳遞客觀內斂的空間美感,在細節處探索隱藏在簡約、克制背後的美與智慧。 前庭水面的造景。 整棟別墅共有四層,宛如積木的體塊堆疊,在方正的格局中淡化不同區域之間的出入口對空間的割裂感。一樓作為藝術交流與會客空間,二樓以島台為中心、匯集家人聚於此地交流感情,主人的臥室與起居室設置在三樓與四樓,與社交空間做區隔,保護起居生活的私密性。 一樓畫廊。 樓梯沿著中空的光井迴旋,通過室內不同立面的窗口,可以看到樓梯出入不同樓層的設計。 一樓客廳比鄰落地窗及水景。 一樓主體建築設計為玄關廊道、客廳與茶室環繞水景觀,就功能而言結合了畫廊、辦公空間和待客場所,為了留給業主自由發揮的舞台,給予藝術合理的尺度,設計師的重點放在加強空間的聯動性,不同房間以牆面的交錯形塑不完全切斷的界線,引導視覺的動線。 一樓辦公和讀書的角落。 化用自然的建材氛圍 室內建材以白色牆面為主、木質地面為輔,黃銅則是描邊的點綴,捨棄多餘的裝潢,整體色調呈現大方乾淨的印象。通過腳底感受木材表面,隨每次腳步的起落回應帶有生氣的質感,金屬則在質樸的主調中添加精緻的細節。 曲折的樓梯。 通透的門窗模糊了空間的邊界,庭院變得內外兼容,與多個空間產生關聯,固有的空間範圍在視覺上擴大;而門窗將自然與景觀引進室內,近午時日光下沉,光被池水反射到樓梯邊的牆面上。池中魚擺尾游弋,水面粼粼,波痕讓牆面的光線律動起來。 從外立面的窗景可以看到樓梯的一部分。 品酒區與畫廊的兩個天井引入二次反射光線,處於昏黃與黎明的時刻,視線沒有焦點,喚起人們恍惚、冥想的狀態,漫不經心的目光穿透眼前的事物聚焦無窮遠。 一樓場域環繞庭院作規劃。 二樓將細語輕言、談笑歡聲都研磨成生活的調料,餐廳與一樓挑高連接,兩個空間的相互滲透,創造了垂直空間的聯動,拉近了親人們的距離;同時餐廳的光線也能透過玻璃,整個空間在視覺感知中最大化。 二樓餐廳。 滲透空間的生活質感 拾級向上,空間變得更加私密。起居室的質感沙發讓空間更加鬆弛,中古家具內斂、自然又帶著歲月的痕跡,柔軟的觸感彷彿能撫平人們一天的疲憊。 二樓餐廳與開放式廚房,簡潔雅致且重視採光。 四樓原本臥室的位置被改成露台,往外能看見山腳的水庫,碧波與樹木連成一片,間或有幾只飛鳥在水面划過。在福州氣候最舒適宜人的月份里,一把長椅臥著,風從山裡帶來草木的清新,令嗅覺作為五感的領航員將身心融入自然環境。 三樓起居廳。 時間、自然、光線、溫度在空間相遇,在建築中巧妙組成生活的意義。設計語言借助建築的語言和思維方式,與空間產生深入的對話。除了滿足承載生活物件的實際功能,物質本身也可作為情緒流動的媒介,在空間組織的不斷探索和實踐中,展現出獨特的節奏。 四樓臥房採用木質與白色調,延續整體簡雅風格。 打破、模糊甚至重新定義各種界面之間的關係,使得空間與空間產生互動依托的關係,進一步賦予空間更為豐富的內涵與價值,將主人的生活方式塑造成他獨有的家居形態,它是平靜自在的身心居所,在歲月無聲流逝的日子裡,綿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日常,匯融物質與精神,簡單自然,無盡迴響。 業主收藏的藝術品規劃展示在各個場域與動線之中。 資料及圖片提供」大成設計 撰文」江瑜
Interior 368
此案是一間位於台北市中心的指標性豪宅,雖然鄰近鬧區、交通便利,但為了讓居住者保有隱私與清幽環境,建築不僅向內退縮,還借綠意環繞,希望打造世外桃源般的清幽意境。 全作以灰白色作為空間基底展開。 二三國際說道,《珍稀諦境》的屋主非常崇尚自然,並且十分重視室內採光與空氣流通,所以他們決定延續建築Urban Resort城市度假宅的概念,為屋主打造一間如度假般舒適的居家宅邸。 搭配芬迪白天然大理石貫穿每個場域。 全作以灰白色作為空間基底展開,搭配芬迪白天然大理石貫穿每個場域。張佑綸設計師表示,每次開會討論他都會被屋主一家人散發的高雅氣質所吸引,所以他決定透過優雅的灰白色加上低調高貴的鈦金屬,來傳達屋主的生活品味與個性。 透過優雅的灰白色加上低調高貴的鈦金屬,來傳達屋主的生活品味與個性。 而在暖灰的大地色塗料中,不時還會看到搶眼的橘紅色裝飾,這個概念其實源自於懸掛在餐廚空間的那幅《兩馬織情》絲巾畫。屋主認為,這幅畫象徵著他們一家人,便指定要將其作為餐廚空間的裝飾,此畫作也同時激發了設計團隊的創作靈感。 絲巾畫作為公共空間的主角。 居家空間常以電視主牆作為公共空間的視覺焦點,但二三國際反其道而行,決定將絲巾畫作為主角,選用餐廚空間中一面對稱分割的機能牆面,並在中島餐桌上搭配高低錯落的現代燈飾,畫中鮮豔熱情的橘紅色、石材金屬拼接成的立面、微微傾斜的圓形吊燈,透過繽紛色彩與俐落線條,為視覺增添輕盈的律動感。 拼接立面、錯落燈飾,為視覺增添輕盈的律動感。 開窗,迎光 私領域一共規劃了三間臥室。父母房選用人字拼木地板為空間增添溫潤感,牆面在塗料上用手工粘貼的金鉑點綴,更衣室則選用橘紅色跳色,延續公共空間低調高貴的氣息。 父母房,選用人字拼木地板為空間增添溫潤感。 父母房,手工粘貼的金鉑點綴牆面。 女兒房則配置了獨立的收納櫃與梳妝台,滿足大量的飾品收納需求。兩間臥室都規劃了獨立的更衣空間與衛浴,透過雙主臥的布局,讓彼此保有隱私。 女兒房,配置獨立的收納櫃與梳妝台。 女兒房,獨立的更衣空間。 而臥室之間不約而同地都有一個特色,就是偌大的開窗以及不遮光的窗簾。在臥室中盡量保留下每面窗景,雖然為了隱私還是設置了窗簾,但卻選擇了不遮光的材質,就是為了將風和光引入室內,滿足屋主追求與自然的連結。 父母房,開窗引進採光。 女兒房,搭配不遮光的窗簾將風和光引入室內。 書房則是為退休的父親與女兒規劃的工作空間,以帶有海水流淌的紋理薄磚為主體,讓空間充滿海洋的自然生氣。因為父親是一位退休律師,而女兒平常喜愛唱歌,所以書房除了書桌椅與書櫃,房內還有特殊的隔音設計,滿足父女倆的使用需求。 書房,選用帶有海水流淌的紋理薄磚,讓空間充滿海洋的自然生氣。 無論是在公還是私領域,沒有阻隔的窗都是為了將風和光引入家中的每一角落,任其恣意遊蕩。讓屋主一家人不管是在房內休憩抑或是陽台歇息,都能看見這片綠意銜接天際線的城市美景,隨著時間流轉、晝夜交替,感受時間佇留的片刻軌跡。 每個角落都可以看到屋主的收藏。 資料及圖片提供」 二三國際有限公司 採訪」歐陽青昀
Interior 368
連綿群山環繞河谷,將山海綠意盡攬眼底,而坐落在義大利阿迪傑河谷的《Tartan School》,以其為中心向外擴散,描繪格狀圖樣的外牆,與周邊蔬果園相互融合,弱化建築突兀感,從鮮明對比到和諧相融,MoDusArchitects巧妙運用幾何手法,保留舊有結構,注入嶄新語彙,構築截然不同的教育環境。 以嵌入手法與周圍建築和諧相融,柔化量體突兀感。 為適應不斷增長的人口,泰爾拉諾鎮決意在保留原貌的條件下擴建,因此結合城鎮與田野風景,融入自然元素,恍若阿爾卑斯山的壯麗、歷史悠久的塔樓、陡峭山坡、中世紀城堡等景色現於眼前,描繪岀溫潤色澤與獨特輪廓,同時拓展孩子們視野。 將使用場景從內向外延伸,同時與果園、公共遊憩區相連。 因材施教 建築外牆以灰泥鋪陳,裝飾格子元素編織出溫潤氛圍,令人憶起在母親臂彎中的熟悉暖意。為明確劃分空間機能,根據程度與學習狀況,設計團隊條理布劃托兒所(0-3歲)、幼兒園(5-6歲)及青少年中心等場域,並布置流暢動線,創造不互相影響卻又彼此交流的公共空間,在互助中成長茁壯。 以灰泥牆作為襯底,裝飾格子造型與木質調,形塑溫潤而不失活潑的視覺感受。 在新建築中,設計團隊細心劃出四間教室,在可容納百名學童的空間中,提供團體活動、午休、閱讀等機能,並在地下一樓設置餐廳和運動室,與戶外遊樂場串連,創造內外的對話機會。步入位於低樓層的公共區域,布置小禮堂、餐廳、健身房等場域,創造多樣機能以進行學校演奏、社區會議等活動,延伸使用場景,滿足一應所需。 餐廳設置大面玻璃窗,與戶外遊樂區相互串連,引入自然氣息。 從美而生的溫暖 為塑造敞亮之感,特別置入大型窗景與外牆綠格造型作搭配,隨著微風拂過、暖陽輕灑,在空氣擺動間,沿著斜天花線條相呼應,並劃出一條廊道做場域界線,在用餐與遊憩場景之間穿梭切換。 掛衣區結合柱體圍塑出廊道,細膩劃分場域,為孩童明確定義用餐與遊憩氛圍。 沿著斜天花的木色線條延伸,呼應了外牆格子語彙。 在材質選擇上,設計團隊注入許多巧思,像是訂製傢俱選用樹脂地板質地,以鮮豔的磚紅色,為空間增添青春活力;在閱讀區及櫃體利用纖維木板,藉其溫潤圍塑出和煦暖意。另外,考量到孩童在走動間,容易導致聲量過大,對健康造成不好的影響,因此除在天花安裝隔音板,亦採用木質調達到良好吸音效果,勾勒出柔和氣息。 以木質調為基底,點綴低調而活潑色彩,塑造活力充沛的學習場域。 全作透過連結戶外遊樂場,與周圍鄉鎮作連結,將天地所贈的秀麗景致引入室內,同時點綴天然建材、俐落線條、幾何造型等語彙,描畫出獨特、溫柔的教育場所,藉充分利用原有資源,適當放大窗景與結構相搭,營塑舒適的暢快愜意。 穿過落地窗引入光線、捎來暖意,為兼具多樣機能的場所,給予豐富樣貌。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68
每個人心中「家」的模樣都不盡相同,如何讓空間在既定條件下貼近居住者需求、打造舒適的生活體驗,是設計團隊應當著墨的環節。若樸空間美學操刀的《拾序》一案,是四口之家的新居,設計師說道,由於屋主的一雙兒女正處於幼稚園階段,年紀尚小、活動力十足,如何滿足諸多生活物品的收納,並在有限面積內提供安全的玩樂餘裕,都成為團隊的思索要點。 有鑑於基地的挑高特色,設計團隊增設夾層空間,嘗試創造更多元的生活情境,同時發揮空間坪效。 結合興趣的住宅面貌 基地位於一樓,雖鄰近馬路,但因擁有專屬的室外庭院,並由園藝團隊規劃了整排綠植,保留了必要的隱密性,也拉近居者與自然的距離。設計師進一步解釋道,挑高形式的建物結構可謂本作的一大特色,在爬梳屋主的需求和生活習慣後,他們增設了夾層空間,盡量放大收納機能,並替未來可能需要擴增的孩子房留下空間。 玄關端景。電箱等設備被整合在隱藏門片中,維持了畫面的完整度。 設計師將輕食區域規劃於餐桌附近,以貼合屋主的習慣。 通往夾層的鐵件階梯。灰玻在光源的投射下顯得曖昧朦朧。 由於屋主身高較高,在夾層高度的設定上需特別著墨,力求下層不壓迫、上層可站立,並利用灰玻構築立面表情,企圖引入光線的流轉,創造朦朧通透的視感,同時也顧及了孩童安全。 夾層空間。軌道燈的運用滿足了更多元的投射角度。 夾層高度的設定需考量男主人較為高大的身形,盡可能在有限尺度中追求最適宜的體感。 另一方面,男主人有收藏樂高、玩具車模型的興趣,希望這些公仔能夠融於日常,因此將客廳沙發後的背牆做為展示之用,並飾以他喜愛的胡桃木色,帶來溫潤樸實的質感;而電視主牆的水泥粉光粗獷且帶有手工鏝抹的肌理,則注入了層次張力,異材質的混搭共築出相互對話的個性居所。 電視牆的水泥粉光營塑了質樸醇厚的韻味,手工鏝抹的紋理也細膩疊加了空間表情。 沙發背牆做到頂的櫃體是男主人珍藏的樂高、模型車的展示處。胡桃木的質感溫潤,穩定了室內調性。頂端的開口則作為空調的出風口。 得益於室外庭院和挑高結構,自然採光恣意流淌於室內,有鑑於公共區域未做天花板,人造光源的部分以吊燈為主要照明,並於櫃體、層板等處局部設置燈條,增加空間的線性美感;夾層的軌道燈提供了更多元的投射角度,私領域則利用嵌燈營造均勻柔和的照明效果。 由於公共空間未做天花板,故以吊燈為主要照明來源,並局部輔佐燈條。戶外庭院的植栽維繫了隱私性之餘,也替室內引入了綠意。 將收納隱於無形 如同前述所提,本案的收納需求極高,鐵件階梯的下方皆釋出供儲藏使用,主臥室的上下疊櫃也盡可能擴充儲物效能;小孩房的樓梯踏階亦做收納使用,並挪出一區作為玩具放置處。 主臥室的上下疊櫃擴增了儲物的實用性。 設計師分享,為確保孩子行走、玩樂的安全性,特別結合鐵件與網子編織製成防護網,甚至樓梯高度亦有與屋主進行討論,致力構築令人安心的環境;天花板的弧形消弭了銳角的冷冽,捎來柔和表情,黃、綠等低飽和度的色彩替孩子的專屬天地覆上明亮活潑的氣息,在童趣及簡約美感之間取得了良好平衡。 防護網強化了孩子玩樂的安全,明亮色彩與弧形天花帶出柔軟的空間意象。 《拾序》以平和沉穩的筆觸描繪一家人心目中的生活藍圖,在光線、綠意的交織中盡享美好的日常片刻,讓人時刻感受安心溫馨的氛圍。 圖片提供」若樸空間美學 採訪」陳映蓁
Interior 368
福州從秦漢至清代時期都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起點之一,見證內地與海外貿易的種種發展,隨時代變遷,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變化始終與國家和郭嘉之間的往來息息相關,厚重的歷史記憶在浪潮中沖刷、沉澱,融入來自不同文化的痕跡、滲透代代人們生活的縫隙。 一樓前廳展示出以船隻形象為核心的設計主題。 原身為百年茶廠的《釋外》,坐落於城市中軸線上的青年廣場、隔江與萬國建築博物館煙台山相望,承繼前人在此遺留的地基,餐廳的立足點無論時間或地點都像似巧妙地佇立在古往今來的交錯間,在新與舊、內與外之間遺世獨立。 原身為茶廠的建築外立面,見證百年以來的城市變遷。 海外貿易興盛的福州,在鴉片戰爭後更成為首批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船隻的形象就此在這座城市熠熠生輝,設計師受此啟發,選擇將其城市的氣韻與意象注入項目的設計中。 吧台上方懸著原建築的房梁,裝飾面面船帆,投影過往的歷史畫面,宛如在這座城市的歷史長河上航行。 化用歷史的船艙 雖然是改建工程,但是設計師不願以今非古、或將古今的存在意義置於對立,反而致力於吸收原建築和當地的聯繫,延伸茶廠的歷史意義,將其化用到如今的餐廳裡。 前廳以吧台為視覺中心,連接了左右的品茶空間和用餐區域。 宛如船艙的建築體,立面被紅磚密密實實地包覆,黑色的窗框和玻璃在厚實的牆面上鑲嵌一個個互通內外的窗口,從內而外,透出暖黃的燈光。穿過以同材質的框架所搭建的前廊,踏入門內,前廳碩大的原型紙燈就像港口的月亮,小心溫柔地搖曳著,指引來人的方向。 前廳右側垂落的白紗在品茶空間營造出雲煙繚繞、虛室生白的意像。 空間保留原本大致的外部輪廓和內在架構、原有屋檐和外形特徵,結合船艙的聯想,古樸的木樑、木質的承重柱、階梯,與門板、桌椅的材質遙相呼應;搭配角落的八角桌,疊高的銀箱,曾經與人們的日常息息相關的工具帶著過往的記憶,和這個空間一同拓展出新的內涵,煥發經歷時光洗鍊的寧靜和溫度。 行至餐廳尾端,陶瓶插花和恰到好處的擺設為茶葉的展示提供了文雅的平台。 乘載城市人文的空間細節 《釋外》二字立於門邊,細窄的拱門窺探得歲月的縮影,乍看狹長緊張的空間,在入內後才能細細品味每個角落的精妙細節。 用餐區以不同材質和顏色的椅子建構出海水和船艙內部的聯想。 前廳作為文創區,引導人們在此鑒茶觀藝,船尾的東方茶榻將「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的情趣納入其中,垂落的白紗隱隱約約的遮蔽,使當中的意趣既不被干擾,又更顯得引人入勝。 改建以後的房梁。 吧台蔚藍的磁磚從入內的第一視角中蔓延到視野之外,日光在磚面的起伏間折射粼粼波光,木質台面予人穩重可靠的印象,粗糙的白色帆布懸掛作頂,投影著一江兩岸的舊時繁華。 拐角的樓道以新建材稍作修整,保留了古建築的氛圍。 餐桌邊的百葉窗引入窗外的風景為室內增色,露台以最佳光景為幕,靈活擺放的桌椅,讓場域為承載多樣的城市人文生活提供可能。 閣樓的包廂沿用原建築的地板,以新的設計思維加以布置,帶來在雨中小酌的情調。 往深處尋覓,在拐角處經一道幽然安雅的樓道拾級而上,閣樓的VIP包廂在昏暗私密的空間裡,以復古的台燈為眾人帶來溫暖的慰藉。 情緒的意象建構 在閩以南才能見到的紅瓦,經多方收集下精心切割,而後內裡再獲新生,與斑駁的表面組合錯落開。紅瓦是深情的,一片一片交錯疊疊,像是時間的年輪,又像是密密地書寫了整牆的詩句,記錄著過去也書寫著未來,沒有起點也無終結。 仿造爐火造型設計的照明,在裝飾空間的同時也帶來視覺上的暖意,和居家的安全感。 原建築的地板、本土漆藝家沈克龍的作品、質樸的沙發⋯⋯素雅、古樸、寧靜、厚重的歷史美感以一種返璞歸真的態度相遇。海面皓月半輪作門,入得有一隅小閣樓。坐看帆布隨風鼓動,夜色下觥籌交錯,便有「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的意趣。 地毯和沙發結合燭火的燈光,在每個角落鋪陳溫馨的氣氛。 夜幕低垂,紙燈的光線柔和近人,似海面的燈塔、家人的等候,溫婉地傾訴著期盼,指引歸家的方向。今後,《釋外》便伴著煙火氣隨餐入胃,味與情被層層品嘗,直抵心靈。 半月型的包廂入口帶來詩意的聯想,結合內部淡黃明亮的主色調,與門外的氛圍做區隔。 自明朝開始對外貿易以後,中國茶葉對世界歷史的發展走向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在二十世紀以前是中國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茶葉市場的興衰相繫著某些沿海城市。福州自開埠以後直到1853年第一批茶葉向外輸出,其蘊藏的潛力才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在短短十數年間一躍成為世界性的茶葉貿易大港。然而,隨著國際競爭加劇以及西方國家對華茶需求減少,作為茶葉貿易大港的福州也一度繁華淡去。歷史的厚重,讓我們知道從何而來,去往何處。它是我們內心的基石,當我們尋找到它時,便能在此搭建精神的居所。《釋外》「釋」意為放下,「外」意為自省,無論大環境演變,這座空間始終傳達著古樸與平靜的氣質,讓人心安。 資料及圖片提供」DCD大成設計 撰文」江瑜
Interior 368
《KN Kindergarten》是座位於日本鹿兒島的新建幼兒園,得益其地理位置,不僅氣候溫和,更是擁有活火山、溫泉等天然資源。本案以「捕捉原始風景,感受原始體驗的園舍」為理念,與當地隨處可見的廣闊山巒與田野風景連結。對於居民來說,或許這些平凡景色並不引人注目,卻是極佳的自然山畫,希望透過設計,讓人們體會四季更迭中的自然美感。 得天獨厚的壯麗山色與田野,圍塑暖人心弦的家鄉情懷。 設計師提到,由於近年室內活動多樣化,追劇、電動遊戲等娛樂盛行,缺少了從實際體驗中學習知識的成長機會,加上現代多以車代步,即使不處在繁華地區,孩子亦容易受到影響,難以培養運動習慣,進而訓練體力。 敞開建築立面與戶外相接,增加孩子們與自然接觸的機會。 因此,設計師決定透過建築捕捉常被忽略的平凡風景,構劃當地獨特美景,同時在園舍內提供充足的遊戲場所,增加運動機會,讓孩子從遊戲體驗中相互學習與成長。 餐廳的大面窗景如鏡頭般捕捉每個四季風景,培養對家鄉的情懷與體驗。 為捕捉原始風景,餐廳設置大面窗景,連接保育室及室外的「風之廊道」,讓孩子無論身處何處,皆能感受季節變幻與時光變遷,從五感培養愛鄉情懷與感受力,打造充滿美感的教育環境。 場域周圍規劃「風之廊道」,讓空氣與光線隨風流動,感受如畫四季。 「做中學」的教育場景 為增加趣味感激發好奇心,在接送區邊的大階梯底部,設置攀爬網與之相連,並布置滑梯、方形洞窟、觀景台等多個遊戲場所,讓孩子們能夠自在玩耍。 將遊樂場設於樓梯周圍,讓孩子在遊憩中探索,學習面對危險的應對方法。 特別的是,階梯周圍時常被定義為危險區,所以設計時會盡量避免讓接近遊樂場,然而設計師卻跳脫框架,認為孩子在玩耍過程中,能自己摸索、理解危險情況,從而學習應對方法。 攀爬網在牆面展開,在綜橫交錯間形塑清晰視野,並隨著高度的增加,鼓勵孩子不斷成長。 另外,像蟻巢般鑲嵌於牆面的繩網遊戲設施縱橫展開,為家長提供清晰視野,掌握孩子們的玩耍情景,給予十足的安心感受,孩子們更能透過向上攀爬不斷挑戰自我,描畫成長的變化藍圖。 透過裝飾塗料、金箔等元素,表現「佛龕之鄉」的特色情景。 為讓孩子在玩耍過程中,親身體驗素有「佛龕之鄉」名號的家鄉魅力,遊戲場所使用了與佛龕相關的裝飾材料,如漆、金箔和鏡子等元素,透過近距離接觸增進家鄉情懷。步出戶外,庭園刻意不擺放過於華麗的遊戲設施,使庭園與周邊田地山脈景色融為一體,孩子們在此自由奔跑,藉腦力激盪發揮創造力,研發新遊戲與友同樂。 圍繞四周的清新綠意,正是自然所贈的遊樂場所。 設計師表示,幼年時期接觸的風景和經驗,對孩子未來人格的形成,以及自我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藉欣賞故鄉的美麗風景,不僅能培養對家園的熱愛,也能產生對外界的興趣,此外,身處在激發各種行動的環境中,能夠增加運動機會,透過自己創造遊戲,從中得到滿腹收穫。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68
坐落台北市長安東路上的《SABATINI CUCINA 深庭義式餐廳》成立於2002年,向來以道地佳餚備受老饕喜愛,走過20年,餐廳托賴游雅清設計師進行改造,以當代視角詮釋義式風情,在喧囂城市裡開闢出一隅令人動心的異國餐館。此次改造,希望透過現代化的設計語言重新解構義大利建築風格,讓這座都會餐廳以簡約線條勾勒出對異國古城的聯想。 門面的直紋玻璃在長型格局切分若有似無的分隔,同時盡可能引導屋前光線入內。 因基地為聯排街屋,建築左右緊鄰屋舍,且內部腹地狹長,自然採光十分受限,因此將這部分短板轉化為亮眼的第一印象,捨棄過往落地窗式的前門,將店名挪到左側牆面,門面採用大理石、金屬與直紋玻璃打造型態輕巧的屏風,明確劃分內外屬域並引入自然採光。 一樓的色調鮮明的區分了不同功能的區域,藏身不同層次的堆疊光源,讓空間內的色調更趨近於自然。 整體空間延續了設計師化繁為簡的主旨,踏進餐廳驟眼望去,一樓空間大致被俐落地切割成三個主要區域,右側吧台的黑色大理石桌延伸至樓下,左側是結合沙發規劃的用餐區,自中間走道盡頭即是廚房和長梯入口。二樓是針對商務用餐或中小型聚會的樓層,規劃散桌區與包廂。兩個樓層之間,利用梯面形成一個小小轉折,使上下兩層樓板局部挑空,側邊的挑高牆面鋪覆鏡材,加深梯井的透光效果,並聯同扶手間隙創造多角度的透視感,予人更多的觀看趣味。 黑色的吧台以厚重的桌面和色彩建立分隔島的作用,反光的質感與鏡面牆形成呼應。 考量長型空間可能的封閉感受,這座餐廳巧用燈光與間隙將腹地條件轉化為義國的巷弄情境,藏入立面的光源以立面結構,彷彿城市裡建築交錯互掩形成複雜蜿蜒的街道,店舖、住宅、廣場與街燈投來各種層次的光,共同流淌於窄巷之間,映照著飲食與生活。不同角度的光源,不僅點亮了內部層次,亦使得整體溫暖雅致,不顯沉悶。 坐落在走廊末端的餐桌和廚房之間的牆面使用木材和鏡面的搭配,在木質的承重柱後繼續延伸視覺空間。 典雅基底與當代魅力 儘管《SABATINI CUCINA 深庭義式餐廳》料理路線、用餐體驗依循經典義式風味,設計師卻跳脫守舊,捨去具象的義大利古典元素,擷取局部後再翻轉為明快的現代線條,用以呼應隱喻街弄情氛的光線情境,延續令人醉心的風情韻味;恰如業主採用樣式素雅的餐盤盛裝料理,不將故事說滿的空間背景能更有餘裕地烘托食飲的繁與美。比如,二樓空間的天花板圓弧線條,即自義大利統建築的穹頂、迴廊拱門演變而來,在漸層照明灑下的暖光中,配以精挑細選的桌椅和餐具,型塑南歐午後悠閒的聚餐情境,呈現了《SABATINI CUCINA 深庭》忠於義式生活的獨特魅力。 樓梯曲折的側面帶來雕塑般的美感。 義大利幾座古老城市Siena、Bologna或Verona,自幾世紀前保留至今,由土壤到建築的溫暖色澤,也成了豐盈空間情懷的要素。設計師汲取古城放眼望去直覺的色彩印象,以手工漆漸層覆上燃橙色,讓人意會到揉雜了暖陽下乾爽的磚瓦、牆面褪去鮮豔的紅褐,或日常器具樸拙的陶,是南歐極盡燦爛的陽光才能釀造出來的醇厚色澤。 以手工漆漸層覆上燃橙色,增添鮮豔的點綴,使空間更富有活力。 在牆面的建材部分,這座餐廳採用鏡面營造空間趣味,從一樓吧台的牆面、用餐區和廚房之間的隔牆,延伸至二樓與藝術字體店名相襯的玻璃牆面,在視覺感受上拓寬並拉高了空間效果,並與室內連袂得更加摩登別致。 鏡面牆以白色的藝術字體再一次強調了店名,借二樓典雅的室內裝潢為背景,互相襯托出不同層次的欣賞角度。 以簡喻繁的包廂設計 VIP包廂上方的象徵包含雙關,一是義大利燦爛的太陽,二則南義隨處可見的向日葵花田,利用似曾相似的視覺語言勾勒意涵。也藉由彎曲的線條打破長型格局單一固定的橫、直軸關係,當人們在座向上仰望,軸線後方留著話語未盡的端景,自然帶出前後景深。 包廂內以簡約的空間設置,配合油畫般厚實的色調,烘托餐點與餐具的精緻。 牆沿與天花板規劃間接照明,避免吊燈或投射燈主體鮮明,讓光源能自然暈散於用餐環境,猶如沐浴於義國暖陽下用餐。如此一來,看似自間隙滲入的光,模糊了立面間銜接與錯位距離,甚至天花板不同高度透出的間接照明,穿插入深色系的運用,無不隱約擴張了空間視覺,創造嶄新的光暈情境。空間方方面面的細節,正如義大利重視將藝術美妙融入功能的實用性的文化,讓創作不受傳統束縛同時承載了生活文化的內涵,多變、個性、亮麗,體現義式的個性魅力。 包廂與用餐區之間以直紋玻璃打造的拉門作為間隔,不著痕跡的連接與切割整體空間。 資料及圖片提供」游雅清空間設計 撰文」江瑜
Interior 367
「嘗試讓建築與環境相融,在既定場域中嶄露頭角,而不具侵略姿態。」BRLOOTE Headquarters坐落於工業區高架道路與城市水景間,擁有極佳的自然景觀。受業主所託,設計團隊整合了觀光工廠、倉儲、辦公會議、展示接待、服裝創作、休憩等機能,進行從建築到室內的整體規劃。 運用線性、環形、切片、角度應用等手法,表現服裝中的「裁剪」概念。 本作以服裝製作過程中的「裁剪」為概念,設計師如同裁剪者,將場域想作一塊輕柔的不規則布料,以線性穿插、環形介入、切片與角度的關係應用手法,進行「裁剪式」布置。 根據使用型態規劃場域,有效運用空間。 為呼應環境特色,畫下貫穿南北的主軸線,同時考量日照、天井與綠色共享空間等條件,將東北面設立為主建築「裁片」,西南面則是「鏡所」與「回所」,根據不同功能布劃動線,依循主軸線劃出主幹道及客流動線,在相對隱密的道路側邊,設置停車場滿足辦公與研究工廠需求,並引入小型綠地,模糊行人與車道間的界線。 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結合戶外景致,構築與自然對話的辦公環境。 在擁擠忙碌的工業園區中,自然景致極為稀少,因此團隊借助地理優勢,將外圍水系向內引入,靈活串連場域;環形廣場作為親水平台,藉步行廊橋銜接「裁片」與「鏡所」,形塑互相交流、對話的流暢路徑。 紅色玻璃廊橋,串連不同空間機能,同時形成具凝聚力的語言。 動態與錯落 「裁片」作為鄰近主幹道多層建築,綜合品牌主要功能,布置注重隱私的內部辦公,而靠近北面入口的一、二樓則集中面對消費者,規劃零售空間、品牌展示與觀光工廠。 一樓主要陳列品牌男裝,二樓則集合國內外各種女裝品牌、LEDING 定制品牌, 形象沙龍空間以及更衣室,儲藏間等區域,清晰劃分場域。 樓梯垂直串連空間,結合陳列與收銀台功能,佐以天花透光玻璃與黑色鏡鋼,延展自然光影。 開放式樓梯上下連結,兼具陳列與收銀台功能;外觀延續品牌至上主義,以幾何抽象的概念選用黑白色為基底,透過純淨線條的描繪以及內退形態,將內外相連形塑有趣結構,在空間中央圍繞展開,搭配天花透光玻璃與黑色鏡鋼,藉自然光感延伸縱向視覺,達到輕重平衡。 巧妙置入橢圓採光頂,賦予空間豐富光影,搭配高挑設計拓展視野。 通往辦公區的西面入口,設置橢圓採光頂引入自然光線;環形高挑的廊道垂直串連,形成疊層的光影效果,豐富視覺層次。特別的是,大廳中央的之字形坡道,提供動線的多樣性,當漫步其中可感受光影由遠至近的感官變化,此外,挑高與坡道的結合,經過設計團隊的巧手更顯開闊,亦可用作服裝走秀舞台及品牌活動場所。值得一提的是,在辦公空間與智能研發工廠之間,穿插兩個朝向不同角度的共享空間,期待構建高效、動態的工作環境。一旁的空中花園為室內帶來自然採光,增加更多通往戶外的契機,同時,其自然造景與充足陽光消弭了內外距離,滿足戶外會議、交談、步行等機能。 之字形坡道搭配高挑天花,兼具走秀舞台、舉辦品牌活動等功能。 鏡像、天井與水 「鏡所」由兩棟建築所組而成,依水而建的服裝創作設計中心,整體形態以左右、前後的鏡像關係安排兩幢四戶,以裁片狀曲線描摹增添靈動感。為使建築與自然的關係更為緊密,量體三分之一坐落於水面上,塑造疊加的鏡像感,藉水景圍塑寧靜氛圍,為服裝設計師帶來創作靈感。 「鏡所」設為服裝設計中心,以鏡像關係巧妙連結前後、左右,以裁片狀描繪建築輪廓。 「回所」是品牌接待中心,以河為界設於西南角,以水井為中心規劃環繞動線;當雨季來臨,四周的傾斜屋頂,讓雨水向內滴落至天井水面上,勾勒清新的自然氣息,在忙碌工作中增添詩意瞬間。 「回所」以河為界,如矗立於獨立小島之上,等待雨季的來臨,為忙碌的工作捎來清新自在。 服裝設計的工作種類繁多,需要能夠靈活應變的辦公環境,科技的創新帶來智能趨勢,大犬設計團隊透過綜合性策略,提供場域更加高效的多重可能,打造環境舒適的人性化複合空間。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67
建築立面金屬質地的反射作用和室內外鋪裝的相互延伸,淡化了室內外場景的邊界。 通過顯微鏡,可以研究細胞和生物分子的運動和行為,從透視細節的視角更深入觀察與人類健康相關的基本信息,既是觀察人體細節內部的動態,也是觀察外部細節的變化與人體之間的關係。 立面巨大的屋檐出挑使得建築外觀簡約大氣。 鑑於微尺度效應對整體體驗和環境的重要影響,東木築造從「顯微鏡」的功能和視角中汲取靈感,從景觀、建築、室內到人和綠植,四個主題彼此之間的關係交互為經緯,藉由細微的感知審視,重新塑造辦公空間和辦公生活方式的全新樣貌。 內外交融的「微邊界」 項目位於杭州萬科黃龍中心的公共空間,設計上遵循「微感擬界」的理念,從「建築」、「景觀」、「室內」來理解新型辦公環境帶來人群的「微交互」,塑造「經典、輕鬆 、睿智」的未來空間語境。 大廳裡一體成型的矮牆與前台互相錯動,視覺焦點從輪廓感分明的天花板經歷不同質感的介面,一層層降落到光滑地面。 大廳極具縱深建築感的網格天花改變日照角度,讓光感更加舒適並強化出雕塑輪廓。 建築立面採用寶石般的切割線條,以多重材質和多變的角度相互搭配,以水泥建構強而有力的框架,以更輕盈的建材為整體建築外型帶來通透感,利用玻璃的質感消弭牆面的壁壘、金屬的支撐和屋簷的延伸,在視覺上形成由外而內的過渡。 設計燈具安置在空間一側,藉金屬圓盤反射燈光。 踏入大廳,空間以米白為主、淺石灰為輔的色調奠定乾淨明朗的首要印象,乍看開闊簡單的安排,是為了體現細微之處精心雕琢的巧思,網格狀的天花板呼應建築立面角度的切割線條,建立強烈的秩序感。 畫素化的導視標示在條紋金屬板共構前衛感。 採用皺褶金屬的牆面宛如瓦楞紙板,細緻且密集的波浪狀起伏,在視覺上帶來鮮明的觸感,在光影錯動間為單一的色彩增添躍動的活力。 休憩區的弧形沙發蜿蜒延伸,拉開空間高低層次的張力。 帶有引導作用的矮牆形塑成更大波幅的牆面,以流動的姿態將來客的視線圍合在前台光滑的表面上,與平整的拋光地坪相對應。各種起伏、間隔不一又相互映襯的肌理,加上角落處迸發的綠意,為空間帶來多層次的生動變化。 休憩區採用不同座位形式,讓社交空間活潑且多用途。 人與設施的「微交互」 不斷延伸的條紋金屬牆面延伸至休憩區,一片片古銅色不鏽鋼板嵌入牆面,形成柵欄般突出的效果,改變了金屬牆面原本的紋理節奏,為空間帶來有別前台的新氛圍。 苔蘚依隨沙發線條植入,用微景觀給予空間生氣。 木質材料用於桌椅,柔和了金屬元素建構出來的冷硬輪廓,並搭配皮革沙發,更進一步予人舒適感受。苔蘚盆栽為沙發描邊,除了用淡色點亮視覺,也為人際互動的舞台提供可愛的細微點綴。 大廳的電梯位於金屬屏風後方,與牆面和諧映襯。 考慮到人們對於社交的各種使用需求,除了環形沙發,落地窗邊也設有吧台式的桌椅,讓人能自由的遊移在社交場合,自然與他人互動,同時隨興地選擇喜愛的落休息。 電梯入口平滑的表面區別於牆面的皺褶。 相對自然且陽光的休憩區,與之對比的是在建築裡連繫垂直動線的電梯廳,設計團隊在梯廳建構鮮明的場景氛圍。空間去除了瑣碎擺設,用天花板與地板加強空間的光滑質地,電梯入口與牆面形塑為平整的體塊,加強整體視覺秩序,反襯出牆面的裝飾細節與燈光鋪陳打亮了樓層的標示,整體散發出未來感。 梯廳牆面的像素化導視系統有趣且清晰。 光潔的霧感金屬框與網紋石材牆面相互交織。 室內「微景觀」設計 盥洗室內部採用對稱的格局,設置拱形的天花板,讓光線得以形成包覆感,與橡木質感的牆面和門板搭配,折射柔和的感官知覺。 盥洗室淺色顆粒水磨石與橡木相似相差,隨著不同角落的光線調動微感知,和諧且富有層次。 狹長的走道將空間規劃地井然有序,區分等比的間隔,插入洗手台和鏡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框和諧拼接,個間確保隱私的同時也因木質的牆面和磨石子的自然觀感,內部不會顯得封閉緊繃。盥洗室的另一側則使用經典暗色調搭配橡木,傳遞沉穩的格調。 隔板與懸浮體塊感的洗手台重新分隔空間比例,收束整體視覺,在小空間內實現界面的進退互動。 盥洗室另一側使用經典暗色調搭配橡木。 綠植和自然建材的應用亦從人來人往的工作空間延伸至地下車庫,使得原本僅關注實用性的沈寂區域獲得新生。天花板的照明形成明亮的光帶,重點打亮下方的綠植花圃,為工業化空間裡加入綠色生態,以簡約且流露生氣。此區域用碎石鋪面、青苔的花圃與一旁設置的石椅相襯,就像一座大樓私享的小花園。 綠色生態的理念延續到地下車庫,使得原本消極的空間獲得新鮮的感官衝擊。 以未來科技智能交融自然生態,用低碳生態場景的「微」綠意來促進人群的「微」互動,這座共享空間演示了有別尋常的新可能。 自然與粗糙的懸浮條紋石材相互微滲透,與銀色霧感金屬強烈對比。 資料及圖片提供」TOMO東木築造 撰文」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