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雕塑光影的邊界 安東尼・麥考爾 在光中遇見你

來自英國的「光之雕塑家」安東尼.麥考爾(Anthony McCall),以「固體光」(Solid Light)藝術裝置聞名國際,被譽為跨越當代藝術與實驗電影的先驅,首度在台個展日前揭幕,內容涵蓋9件精彩作品、18件檔案文件,以及素描、攝影與錄像作品,展覽重點正是其近年備受國際肯定的「固體光」系列,完整呈現麥考爾從平面到立體、從二維到三維,乃至從電影到裝置的創作脈絡。
 
 

「光之雕塑家」安東尼・麥考爾首度在台個展,聚焦呈現麥考爾固體光系列代表作。
 
 

解構電影與雕塑
 
實驗電影自名稱回溯,「實驗」一詞就概括了整個領域的顯著特徵:例如非常規的敘事順序,故意的失焦、快速的剪輯,與畫面不同步的音軌等等,透過這些實驗性的拍攝手法,促使觀眾更加主動去思考觀看體驗,挑戰主流審美、探討電影的娛樂性和藝術性。作為一名實驗電影人,麥考爾自70年代就開始嘗試變化創作形式,受拍攝過程所啟發,他發覺經過攝影的框架與解讀,使作品呈現和觀眾所接收到的內容再一次出現了變化,以此延伸思考:是否能有一種創作方法,可以消解鏡頭語言的過渡,讓觀眾直觀地走進他所建構的作品畫面?
 
 

麥考爾固體光系列作品打破電影、雕塑與裝置的界線,在黑暗中帶領觀眾穿梭於光線、空間與時間之間,探索存在與感知的邊界,並與作品互動、融為一體。
 
 
展中必看的亮點之一《描述一個圓錐之線》(Line Describing a Cone),便是他在1973年搬遷至紐約定居、並投入「固體光」系列的首件作品,被視為當代藝術與實驗電影領域的重要里程碑,藝術家本人稱之為「第一部存在於真實三維空間中的電影」,捨棄主觀敘事,牽引觀眾與之互動。結合現代科技,此作以16厘米攝影機拍攝,一開始觀者會看見螢幕上呈現一個白點,緊接著以光為筆,描畫點、線、面,隨時間推進,延伸繪出完整的圓形線條,在螢幕與投影機之間的空間內,透過光束形塑立體的圓錐,打破抽象與具體的觀念。
 
 

探索光與時間的互動
 
展覽重點聚焦於橫向投影、結合聲音與空間感知的藝術裝置,在展場幽暗的環境中,利用投影光束和煙霧,呈現光的形體和可以觸摸的質地。除了《描述一個圓錐之線》(Line Describing a Cone),亦呈現2000年後創作的3件橫向固體光系列作品,以及垂直投影之作,讓觀眾走入光中、融入作品的動態。同時,麥考爾的素描、攝影、手稿、錄像等作品,則自多維角度呈現其創作理念的不同面向。
 
 

《離去(靜默兩分鐘)》(Leaving (With Two-Minute Silence))。當觀眾置身於黑暗空間中,在煙霧的輔助下,眼前的三維形體將更加清晰浮現,彷彿一座由光構成的雕塑。
 
 
若問藝術家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麥考爾表示,他會採用Circle與Loop為其分類。Circle是結構型的循環,透過首尾相連的敘事,如《面對面I》(Face to Face 1, 2013)讓光等速重複的移動路徑,重點是讓觀眾自由穿梭在光牆間,自行決定體驗的始終;與之相對,Loop則有絕對的開始,此類項目以作品《離去(靜默兩分鐘)》(Leaving (With Two-Minute Silence)為代表,探索投影變化的節奏。在走進展場前,藝術家也提醒觀眾,不妨先看向投影機再轉身,自探索光錐所形塑的大型空間結構,再轉向研究螢幕上揭示的線描圖形,以便更加全面地將整體畫面收入視野。
 
 

視覺的革新體驗
 
綜觀安東尼.麥考爾的創作歷程,他橫跨繪畫、雕塑和攝影的領域,結合科技手法給予觀眾心靈上的觸動,不斷拓展藝術的邊界,這樣的挑戰精神不僅限於對外,也同樣對自身發起。一如展中的垂直投影作品《天光》(Sky Light),相較於其他作品橫向投影呼應電影播放的水平性,麥考爾轉而利用垂直投影,展現出另一種雕塑性的特質,此作以投射在基座上的方式呈現,結合雷聲與雨聲,營造出閃爍迷離的微型景觀與生態,彷彿獨立演出的自然劇場。
 
 

垂直投影《天光》(Sky Light)模型,以投射在基座上的方式,展現固體光的雕塑性,結合雷聲與雨聲,營造出閃爍迷離的微型景觀與生態。
 
 
黑格爾曾說:「身在純粹的光明,就如處於純粹的黑暗中一樣,什麼也看不見。」麥考爾無意將自己的作品限定在某個標籤中,透過創作不斷探索固有思維的邊界。在他創作的世界裡,「固體光」因應所在環境與觀眾的肢體語言相互對話,交織生命的動態,光的推進與退卻,不僅是物理現象,也象徵著人與人之間的際遇與流動,每一刻的珍貴,既是因為當下的獨一無二,也因為它銜接著下一刻嶄新的未知。
 
 

資料及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採訪」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