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眉山的土地上,Club Med地中海鄰境.黑龍灘度假村坐擁5.6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紮根於龍泉山脈的層巒疊嶂與黑龍灘水域的靈動氣韻,以酒店為核心,向外延伸餐廳、泳池、遊樂園和水療SPA等等功能,空間中的每個面相皆鉅細靡遺地體現Biophilia(親生物性)的創作理念。
結合地形高低差,透過樓梯安排下沉景觀,環繞樓梯的巨型穹頂式環形螢幕,豐富通行路徑的樂趣。
通過系統性分析所在地的水文、地貌、植被等特徵,設計團隊將在地印象轉化為空間元素,以黑龍灘獨特的山水地形為基底,將自然意象注入設計中的每個環節,讓建築的骨架與地勢交織共生,在人文生活理念與自然環境之間建構有機對話。
大堂以航行於水面上的船隻作為主題,裸露的天花和木質結構帶來古時船艙的聯想,同時帶來通透的空氣感。
倚山擁翠 內外交融
全案主架構的設計靈感源自川西傳統的林盤聚落,受其不拘一格的體量布局、遍地綠色庭院、田野和山林所啟發,描繪了一幅建築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在黑龍灘度假村的建築群間,交錯縱橫的植物與水池安於梯田般的結構上綻放,令建築塊體宛如於山野間生長,在美觀之餘,這些綠植也構成大堂中心串接不同區域的廊道,將各處獨立場域連動為一個整體,空間多採用大幅落地窗,降低室內外的隔閡,沿著不規則的建築走勢,視野轉折錯落,橫看成嶺側成峰,隨腳步移動,人為設計的符號與在地生態種種對應,令每個角度都可自成風景。
水的元素貫穿整體,蜿蜒步道輔以造型燈條,描繪有機流動的曲線。
大堂揚棄冗餘的裝飾性元素,利用空間架構表現雕塑般的震撼視覺,裸露的屋頂搭起宛如山脈般的形象,更通過其富有韻律的結構線條,強化場所精神,室內空間戲劇性的起伏與外部的自然景觀形成和諧奇妙的對照。兩側天花挑高夾道,效法層巒疊嶂的山體輪廓,配合頂部天窗陣列投下自然光,錯落疊映的天花縫隙和異材拼接,篩落層次豐富的光影肌理,宛如在山林漫步時,穿透樹梢和林蔭的細碎陽光。
雕塑如樹冠舒展、藤蔓延伸般的立柱造型,線條指向天花、往外漫擴,拉高整體視覺。
流動不息 自成脈絡
回顧黑龍灘的起源,素有「川西第一海」的美稱,基於大型人工水庫的修建,灌溉此地的生機,才扭轉了在地原先十年九旱的地理條件,成就如今的美麗風景。這段歷史淵源同樣深入黑龍灘度假村的設計,主建築體塊懸浮於人工營造的水面,輔以玻璃與落地窗,形塑湖水漫入空間的視覺幻象,水體的靜謐特性,既如鏡面倒映雲影與建築輪廓,同時隨風舞動漣漪與波光,為沉靜的空間捎來動態景色。
簡化樹木結構,構成餐廳的視覺焦點,木質立柱搭配藤蔓狀金屬裝置,拉近自然生態與一日三餐的關聯性。
前台設計如一葉扁舟,引人意會到度假村即是一處迎接無數船舟停泊於此方水域的寧靜港灣,跟隨大堂樓梯的引導,螺旋下沉的環形動線串連其他功能區域,環繞巨型穹頂螢幕以數位影像構建的海底世界,人群匯聚於此、川流不息,深入空間內部的過程既如步步走向地心、又似是探索地下深海。經過山水的滋養,生命得以破土而出,全日餐廳因而化為山林的姿態呈現,通過木質鋪陳,以及宛如樹木枝枒的立柱、天花結構,賦予空間野生的呼吸感,與窗外的樹頂相映成趣,也讓用餐的來賓化為森林生態的一份子。
水療區提取抽象化的竹子造型環繞坐區,間隙加入小巧照明,搭配牆面的竹葉圖紋,讓人彷彿置身於竹林間聽風小憩。
化山水於一隅偏安
流水意象如同無形筆觸,既串連起室內外的場景互動,同時又因應不同環境條件形塑不同場域樣貌,室外無邊泳池以台地式布局鋪展,鏡面水體與天際線相接,承襲天空的無邊壯闊;室內恆溫水樂園內含巨型葉脈天花、植物造型噴水裝置與滑梯,建構宛如童話世界般的雨林景觀。水療靜池則藏身於「水岸竹隱」之中,取用巴蜀竹林意象,在竹影婆娑間融入天然屏障,為放鬆身心的環境維護使用隱私。
酒店中的350間客房皆附設陽台,藉戶外風光豐富場景,進一步呼應人文與自然共處的主題。
圓形草坪作為室外活動區域,寬闊的空間富有多樣可能性,可舉辦派對或搭建休閒帳篷,與全通透玻璃幕牆的多功能廳形成可自由切換的使用彈性。350間客房均設陽台,邀請窗外的山景入室,寢區背景牆以「流雲」為主題意象,淺竹青與水墨線條交織,在坐臥起居的細節中感受自然的詩意。
衛浴間採用長虹玻璃作為隔板,平衡採光和使用隱私,在整體簡潔的設色背景中,白瓷浴缸和石紋地板的質感豐富了空間層次。
資料及圖片提供」P A L DESIGN GROUP
編輯」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