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藝術與設計的交匯處,一場名為「如常」的展覽正悄然改寫人們對空間美學的認知。耿畫廊與設計家具品牌Fuhaus丰巢的首次合作,不僅打破藝術高懸於白牆上的傳統展示方式,更將常玉筆下流淌著東西文化血液的裸女、瓶花與靜物,與義大利百年品牌Gervasoni的家具並置於同一場域。這場展覽如同一首視覺詩篇,邀請觀者在移動與停留之間,感受藝術與設計共生的節奏,重新思考「栖居」的詩意可能。
常玉《黑瓶與菊花》。「如常」將藝術注入日常生活,在相融中呈現對「美」的另種呈現。
展覽核心在於模糊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界線。策展團隊大膽地將蘇笑柏、Sopheap Pich、王攀元、蘇孟鴻、劉致宏等跨越世代與文化的藝術作品,與設計師Paola Navone融合東西美學的家具設計對話。這種並置不是簡單的陳列,而是一種深層的空間敘事,當觀眾自然坐在Gervasoni沙發上欣賞常玉畫作時,家具不再是被動的展示載體,而是引導觀者角度的雕塑裝置。這種互動關係創造一種獨特的「行為美學」,觀眾在無意間改變欣賞藝術的姿態,從傳統美術館中肅穆的「凝視」轉變為生活中自在的「邂逅」。
常玉《盆菊》懸掛於牆上,色調與家具和諧相搭,向左延伸至蘇笑柏《小晴》畫作,再到常玉《趴在椅子上的北京狗》、《婚禮花飾》,從藍到粉的色調轉換,低調過渡空間情境。
藝術在生活中的重新定義
策展人坦言,這樣的跨界融合在台灣藝術界幾乎沒有前例可循。從單純的藝術愛好者到擔綱大型展覽策劃,團隊半年內研讀大量資料、參觀上百場展覽,只為找到藝術與設計最自然的對話方式。最大的挑戰在於專業分工下的協調:如何在家具的實用性與藝術品的表現性間取得平衡?如何在完整呈現內容的同時保持主題的純粹?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必須在每次討論中重新摸索界線。正是這種「無前例可循」的狀態,反而賦予一種實驗性的開放美學。
綠色的沙發與掛於牆上的常玉《裸女與高跟鞋》相互襯托,同時呼應對牆畫作。位於角落的蘇孟鴻《有抽象表現主義風格的屏風》,其精細紋路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感受東方與西方的和諧景致。
展覽中特別引人深思的是常玉作品與當代設計的對話。常玉畫作中那種「東方的詩性」與「西方的現代性」的微妙平衡,恰與Paola Navone的設計哲學形成呼應。Paola Navone擅長將亞洲傳統手工藝轉化為當代設計語言,既有義大利的隨性色彩,又蘊含對天然材質的極致考究。當常玉筆下線條簡約的裸女與Gervasoni自然質感的沙發共處一室,兩種文化、兩個時代的美學差異被空間的詩性所消融,只剩下純粹的形式對話,通過材質、比例、色彩的直接感知,體驗「東西交會」的深層意義。
Sopheap Pich《洋紫荊4》,以竹籐編織吸引視線,將傳統手工技藝與精密工藝相搭,相互碰撞出情緒張力。
「如常」重新定義對「收藏」的概念。策展團隊強調,藝術品與家具的選擇不應受市場價值束縛,而應回歸個人情感的真實連結。展場中,一件柬埔寨藝術家Sopheap Pich用竹藤編織的裝置與義大利設計椅並置,前者脆弱的手工感與後者的工業精準形成張力,卻共同訴說著對「材質記憶」的關注。
常玉《孤獨的象》,孤獨的大象如在沙漠中孤獨行走,看似孤單卻予人步調緩慢、沉澱心緒之感。
這種組合顛覆傳統,轉而追求生活情境的「保真」,藝術不必是保險箱裡的資產,而可以是沙發旁引發沉思的夥伴。展覽彷彿在告訴觀者:「真正的「長嶼」(永恆之島)不在拍賣圖錄中,而在於如何將藝術編織進日常的經緯。」
美學的具象化
在展場設計上,團隊刻意營造家的輕鬆氛圍,鼓勵觀者實際使用展示的家具,可坐在餐桌旁欣賞牆上的蘇孟鴻畫作,或躺臥床上仰望劉致宏的藝術裝置。這種「可觸的美學」打破藝術慣有的疏離感,讓審美經驗回歸到直接感知。當不自覺在某張椅子上停留良久,只因那個角度讓常玉的花卉「看起來不一樣了」,這恰恰印證了策展理念的成功,藝術不再是被遠觀的聖物,而是可以透過生活動線重新發現的視覺驚喜。
坐於桌旁向四周望去,藝術畫作裝飾其周圍,長板凳靜謐佇立,常玉《綠底梅花》及《含華吐瑞》以其綠意包圍,塑造恬靜悠然的氛圍。
有別於傳統以藝術家或流派為主軸的分類方式,展品以「材質的詩學」為隱性線索,讓不同世代的創作在形式語言上直接對話。柬埔寨的竹編與台灣當代陶瓷並置,義大利織品與常玉油彩呼應,所有作品被暫時抽離藝術史的脈絡,純然作為「空間中的存在物」相互映照。這種策展手法冒險卻充滿啟發,暗示著藝術價值不在於其所承載的論述,而在於改變空間氛圍的即時魔力。
展區一隅,左:王懷慶《自己與自己的影子》、右:《半桌半椅》。
「如常」展覽不只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種生活哲學的溫柔革命。展中看似隨意卻精心計算的角落,像是一本翻開的書旁擺著的素描,Gervasoni邊几上放著的漆器,都在演示藝術如何以最不刻意的姿態滲透日常,這種「如常」的狀態,或許才是美學最純粹的形式:「不是刻意為之的表演,而是生活本身流露的詩意。」
左:常玉《黃色花籃》、右:《貓與雀》。
當夕陽穿過耿畫廊的窗,在常玉的瓶花與義大利沙發上投下相同的光影時,這場展覽真正的作品不是任何單件藝術或設計,而是那個被瞬間光照亮的、藝術與生活無分彼此的永恆片刻。從意義上來說,「如常」不僅是展覽,而是對當代生活的一種診斷,亦是一劑處方,邀請人們在居所之內,重新學會看見。
如常
時間」2025年5月3日至6月28日
地點」TKG Masters特展空間(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3F)
資料及圖片提供」耿畫廊
編輯」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