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藝術史的轉折點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由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精選的81件重要藏品,於今夏遠渡重洋,首次嘗試海外大規模展出,攜手國立故宮博物院共同規劃,內含雷諾瓦、塞尚、梵谷、高更等等38位大師真跡,透過五大主題:「身體姿態」、「肖像與人物」、「徜徉自然」、「從城市到鄉村」以及「水岸風光」,向大眾展現印象派、後印象派至早期現代主義的多樣面貌。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主視覺。
 
 

橫跨百年的藝術盛事
 
故宮與大都會博物館的合作由來已久,可追溯至1961年,院藏精品遠赴大都會博物館展出,1996年更舉辦「中華瑰寶展」巡迴全美四大城市。今年適逢故宮100週年院慶,為優化整體環境,延續「新故宮計畫」的推動進程,北部院區的圖書文獻大樓(第二展覽館)竣工時間巧合地與布展時間相互貼合,也因此隨本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在台登陸而正式啟用。


國立故宮博物院 蕭宗煌院長致詞。


五大展區的設計,通過聚焦大師們的繪畫主題,更便於對照大師們不同的表現手法,以及當時的社會樣貌。「身體姿態」梳理1860年代起,藝術家們對人體的詮釋,以及說明鉛筆、顏料等不同媒材與技法在肢體動態的表現,如高更《大溪地的出浴女子》,土黃、深綠等飽和的色塊與女子色澤濃豔的衣物對照,以及粗獷的構圖,帶來熱帶島嶼的溫暖氣息。
 
 

展覽學術顧問曾少千教授介紹「布豐莊園附近的樹木與房舍」畫作。
 
 
「肖像與人物」呈現18世紀末工業化後,藝術從國家資助轉向更開放的大眾市場,肖像畫登上舞台。如雷諾瓦《彈鋼琴的兩位少女》,畫面中的兩位主角,透過優雅舉止、衣著和背景,流露新崛起的中產階級對女性教養的期待,也展示了印象派精巧細膩的面相。而隨政治與工業革命的推進以及城市發展,藝術家這時將視野轉向祖國的風光,「徜徉自然」帶來法國風景,一如塞尚《布豐莊園附近的樹木與房舍》,不僅是對家鄉的深情流露,也暗喻藝術家與家人的情感糾結。
 
 

保羅‧高更,《大溪地的出浴女子》,1892年Image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從城市到鄉村」展現藝術家的人生軌跡,漫遊之處皆是風景,透過藝術家獨有的細膩感性和標誌性技法,重現在時人眼中普通的日常。就像秀拉《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習作,透過「點畫」技法,描繪巴黎附近的「大碗島」,人物悠閒地在草地上度過午後,色彩層次與明暗變化,反映作者對光之美學的深刻理解。「水岸風光」,則對應1911工業化帶動鐵路運輸,人們有更多機會前往海灘、漁村、港口等各地,藝術家更是自海的開闊、與海港往來的人潮,汲取豐富靈感,一如波納爾《聖特羅佩舊港一景》,柔和色調宛如曝曬在海邊燦爛的白光下。
 


奧古斯特‧雷諾瓦_彈鋼琴的兩位少女_1882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_Auguste Renoir_Two Young Girls at the Piano。


自19世紀到20世紀,印象派的起源與發展同樣歷經近百年的醞釀與熟成,畫家離開畫室,改變自己觀察世界的角度以及構圖的思維,描繪的對象也自宗教、神話和宮廷,延伸至民間百態和自然環境,對於色調和線條的解讀也逐漸走出學院派所規範的框架,以越發自信的筆觸去發展自身的個性。
 
 

自收藏者角度布展
 
印象派素來為台灣所熟悉,但印象派的誕生與發展歷史並非一帆風順,緣起19世紀中葉的法國,一場通過「匿名藝術家合作協會」的名義所舉辦的畫展,展中作品多與主流審美背道而馳,包括其名「印象」都是源於評論家的批評。它的存在標誌出新銳藝術家對學院派與官方沙龍壟斷當代藝術價值話語權的反動與叛逆,而它延續至今的存在則反映了收藏家極具前瞻性的眼光。


 
保羅‧塞尚,《布豐莊園附近的樹木與房舍》,1885–86年Image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本次展覽中,多項作品源自雷曼家族於1969年於大都會博物館的捐贈,於20世紀初,雷曼家族自各國收購的藝術品和捐贈數量,甚至促使大都會設立「雷曼廳」以供專門展示,被譽為「美國最非凡的私人收藏」。在印象派仍被視為前衛藝術的年代,是什麼打動了鍾情於藝術的雷曼家族?跨過一家三代的收藏者,透過本展的呈現,可觀之處不僅在於時代篩選過的藝術之美及藝術史的流變,也是不同收藏者對藝術的理解與詮釋,邀請現代的藝術愛好者,一同探討美的定義和價值。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第二展覽館一樓特展廳(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時間」2025年6月14日至10月12日

 

資料及圖片提供」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時藝多媒體
採訪」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