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Bluerider ART台北.敦化新館開幕 悍圖社《浴火雁行》展覽啟航國際

Bluerider ART台北.敦化新館於6月7日正式開幕,標誌著藍騎士藝術空間從台北仁愛、敦仁雙館擴展至敦化商圈,邁向第二個十年的國際化新里程。開幕首展《浴火雁行:悍圖社 — 台灣美術史的生命書寫》以台灣當代藝術團體「悍圖社」為核心,呈現13位成員逾50件作品,展現其從本土巷弄文化到國際舞台的藝術軌跡。同年10月16日,此展將移師至Bluerider ART倫敦.梅費爾館,深化台灣藝術的全球對話。


新館開幕之際,以台灣當代藝術悍圖社為主軸,隱喻浴火雁行般的新開始,以及捍衛圖像般對藝術價值的堅持。

Bluerider ART過去十年以「巷弄文化」為根基,致力於發掘台灣當代藝術的獨特語彙。隨著新館的成立,其定位轉向「國際城市交流」,透過台北與倫敦雙城展覽,串連東西藝術視野。開幕展《浴火雁行》不僅是空間擴張的象徵,更呼應悍圖社成軍近三十年來「悍衛圖像」的精神,強調藝術如何從本土歷史中淬煉出普世價值。


秉持巷弄文化,
Bluerider ART總是低調隱於小巷中,並精心安排每一場大氣而內斂的展覽。


悍圖社:台灣美術史的集體記憶

成立於1998年的悍圖社,最初由楊茂林、吳天章、陸先銘等8位藝術家發起,後擴增至13位成員。他們經歷台灣威權統治、解嚴與全球化浪潮,以藝術回應社會轉型中的身份認同與文化衝突。展名「浴火雁行」寓意深刻,「浴火」象徵成員在經濟掛帥的年代堅持創作,如同歷劫重生;「雁行」則體現其兄弟情誼與集體力量,如同雁群相互扶持,在台灣美術史上留下鮮明印記。


畫作透過視線的堆疊陳列,將不同風格一攬眼底,左:
吳天章 《千鈞一髮》,右:李民中《距離》。

展覽涵蓋繪畫、裝置、複合媒材等多元創作,每位藝術家皆以獨特視角書寫台灣故事:楊茂林以台灣原生動植物為題,刻畫人與土地的共生情感;吳天章透過台客美學的華麗荒誕,批判社會現實;陸先銘筆下的老樹隱喻自然與都市的拉鋸;郭維國以童話寓言暗喻國際政治局勢;連建興的魔幻寫實山林,融合夢境與土地記憶;涂維政則重組科技零件,反思工業化遺跡。其他成員如李民中、楊仁明、賴新龍等,亦透過抽象線條、夢幻場景或市場文化轉化,展現台灣藝術的辛辣與包容。
 

展間淨白敞亮,將每個作品完美烘托而出,光影隨展示立面錯落相映,豐富整體觀感。

悍圖社的創作脈絡,映照台灣近代史的文化變遷。從日治時期現代化啟蒙、戒嚴時期的壓抑,到解嚴後的身份探索,藝術家們以「反叛」與「自嘲」為武器,將政治隱喻轉化為美學實踐。例如1990年代後,他們從街頭抗爭轉向內省,透過黑色幽默解構權威,並在全球化浪潮中重新定義「本土性」。策展團隊指出,這種「平和中帶辛辣」的特質,正是台灣當代藝術的魅力所在。



最左側:楊仁明《想法和說法--來來回回的》,以抽象線條表現台灣藝術所蘊含的多樣情懷。


本土文化的國際對話

《浴火雁行》將於10月登陸Bluerider ART倫敦.梅費爾館,成為台灣藝術進軍歐洲的重要節點。展覽不僅呈現悍圖社的創作演變,更突顯台灣如何以「非西方中心」的視角,參與當代藝術論述。例如常陵以戲謔手法回應地緣政治,或陳擎耀透過自畫像諷刺造神文化,皆引發國際觀眾對亞洲政治美學的共鳴。


悍圖社藝術家。

悍圖社的創作,如同一部台灣社會的視覺編年史。從戒嚴時期的壓抑到解嚴後的狂飆,再到全球化下的自我定位,以藝術抵抗遺忘,將個人傷痕轉化為集體記憶。Bluerider ART透過此展,不僅致敬這群「逆風前行」的藝術家,更預告台灣當代藝術將在國際舞台持續發光。正如展覽所述:「歷史仍在飛行,他們仍在創造,一股新辣潮已來!」

浴火雁行:悍圖社 — 台灣美術史的生命書寫
時間」2025年6月7日至8月31日
地點」Bluerider ART 台北.敦化(新館),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1樓。

 
資料及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編輯」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