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57

2023 TID Award入圍名單

2023年第16屆台灣室內設計大獎(Taiwan Interior Design Award, TID Award)競賽,從今年1月9日開始徵件,經過3個多月的徵件與一連串審慎的評選過程,於6月9日公佈入圍名單。 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趙璽表示,評審團用了八天的時間仔細審視每一個作品後再進行投票,並持續長達六小時的複審會議,反覆討論出今年的入圍名單。他認為,參賽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最優秀的,一直以來 ,TID台灣室內設計大獎所選擇的都會是獨立思考問題、反饋社會、尋找出當代最積極的設計概念及室內設計對生活產生的影響, 恭喜所有入圍作品、設計師、執行施工團隊及充分給予信任的委托方與業主。 自台灣室內設計大獎開辦以來,致力在亞太地區持續發掘具有潛力以及優秀的設計作品,鼓勵原創風格、發揚設計精神。本屆的TID金獎、新銳獎、評審特別獎以及TID年度大獎等各項獎項,將在2023年9月的頒獎典禮上揭曉金獎得主,請與我們共同期待。(以上時間如有異動,請依據TID Award 及CSID官網公佈為準。) 入圍名單  居住空間類  複層 巷弄裡的一抹清新 蟲點子創意設計/鄭明輝 極簡風頂層複式 沒有設計/劉暢 共享式親子住宅 直合設計/張鵬峰 光影-空納萬境 劉捷設計事務所-國廣一葉/劉捷 一塊 “參毛玖 ” 雲行空間建築設計/潘天雲 轉折 天沐設計事業有限公司/黃正軒 大巧若拙 大塊設計/施佑霖 何宅 福建磐州設計顧問有限公司/李振杰 Jazz 工一設計有限公司/張豐祥 袁丕宇 王正行 陳家邦 蔡凱竹 貼近想望 好適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何俊毅 廖亮宜 廖芳萱 微型 Hsu Residence/Between 深活生活設計/俞文浩 孫偉旻 賴俐伶 回型寓所 本直制作/郭鎮榮 陳威誌 家 藝廊 向度設計/曾致豪 盒中盒 蟲點子創意設計/鄭明輝 BY公寓 Mr來設計工作室/付蓉 歲月靜好 山明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劉慶成 陳純宜 三三 潘冠宇建築師事務所/潘冠宇 蔡文琪 透 円設計/吳啟安 黃心妍 獨棟住宅 院景 淨設計/陽岱融 陳相妤 迴家 淨設計/陽岱融 陳相妤 中壢。彭宅 馮文志建築師事務所/馮文志 田田傢 十分建築|王喆建築師事務所/王喆 郭小甄 陳娸瑋 王婕欣 實品屋|樣品屋 UNISEX 新共居關係 二三國際有限公司/張佑綸 温奕謙 陳俊翰 劉承儒 天朗樣品屋 工一設計有限公司/袁丕宇 張豐祥 王正行 張綺芳 萬科棠樾 LSD Interior Design/葛亚曦 劉佳 空間抒懷 HODDI禾邸設計/林之豐 墨染敘境 維耕設計/林志龍 蘇楠凱 鄭鈺潔 吳佩書  商業空間類  購物空間 相與無相 福州市东形西见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陳志曙 李超 零售空間 梵己展廳 之一(香港)設計/凌英麒 周大福重慶大悅城店 壹正企劃有限公司/ 羅靈傑 龍慧祺 QUEEN Lifestore 初向設計/曾國峰 陳宗億 個人工作空間 盒子內的狂想曲 诗墅设计/白智勇 庄燕云 齒科實驗室 大向設計有限公司/曾祥坤 曲觴流影 初宇制所/江奇鴻 潘勒姆髮型沙龍 源原設計/謝和希 旅館空間 善侒 泛域设计/朱啸尘 大地瞭望台 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邵唯晏 賈昀芝 廖珮君 張昭衛 從心啟程 徜徉山海間 呈境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袁世賢 魏良曄 楊尹華 李尉彤 餐飲空間 亭 福州市東形西見建築設計有限公司/李超 陳志曙 紫金山院 南京名谷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潘冉 蒔光漫鑿 根果設計/越順義 Lagom 13 杭洲喜叻空間研究/高成 張潤 kafeD無界 CPD interiors (Cheng and Partners Design Office)/王偉丞 Tor Day 植室設計/鍾韶紜 陳宥諺 赤颜 今古鳳凰設計機構/ 葉陣 陳堅 斑泊 伴境空間設計/林承翰 黃家憶 覺旅咖啡 工一設計有限公司/張豐祥 袁丕宇 王正行 陳威振 蔡凱竹 娛樂空間 武商夢特代摩爾影城 壹正企劃有限公司/羅靈傑 龍慧祺 展售空間 LAK概念店 PONE普利策設計/何思瑋 静蘭灣美學館 水相設計有限公司/葛祝緯 郭瑞文 張宇辰 黃雅琳 日|夜 全木研究所 CHIEN建築事務所/簡彰慶 陳思嘉 孫順聰 董楠 俞書俏 趙菁 鮑永福 永康麗莊接待中心 域相墨湧設計事業有限公司/康智凱  工作空間類  辦公室 MUUSA 廣州填空裝飾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楊躍文 ZSM辦公室 臻筑設計工作室/詹益臻 Studio SH 簡線建築/林薰 理想者的庇護所 福州市東形西見建築設計有限公司/陳志曙 李超 流光轉繹 敘研設計有限公司/陳建廷 藍灣十一 創夏設計有限公司/王斌鶴 王斌顯 東譽營造企業總部 一一建築/粘晉榕建築師事務所/粘晉榕 予白 廣州簡美家居設計有限公司/陸奕 Li Yang 開發辦公室 合風蒼飛設計有限公司/張育睿 吳家勳 合而相生 墨問空間設計/高曉峰 結構軸線 南方事務所/李政倫 王俞皙 陳姵璇 生產空間 泉。場 共序工事/洪浩鈞 黃媛筠  公共空間類  文化空間 珠海星河糖廠文化博物館 廣州共生形態九成設計有限公司/彭征 張博 台中市立圖書上楓分館 洪大為建築師事務所/洪大為 機構空間 龍泉國小圖書館 深活生活設計/俞文浩 孫偉旻 張智硯 映紀 大器聯合設計/黃裕傑 鐘啟彰 浮撫 層間美術館 共序工事/洪浩鈞 黃泓維 彩虹星球 寵物告別館 沒有設計/劉暢 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臺北市仁愛國小健康中心 米索空間設計有限公司/詹明旎 長友大輔 交通空間 北捷中山站改造再設計 形構設計/方俊能 方俊傑 服務空間 陽明實驗山屋 格式設計有限公司/王耀邦 彭一揚 李翊勤 火把社區 PONE普利策設計/梁穗明 國立台灣美術館大廳服務台 漢玥室內装修設計有限公司/蔡明宏 翁新婷 高雄市立美術館圓形廣場廁所改造 曉房子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許晃銘 陳葳 歷史建築再利用 榕錦時光生活園區 時境建築師事務所/楊書林 王禹婁 賴佩君 邱玟瑄 實驗木湯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陳冠帆 陳韻愉 共和壹號 福洲大成室内設計有限公司/林開新  展覽空間類  文化展覽 2022新竹市玻璃設計藝術節 GLASSPEDIA 透明大百科 彡苗空間實險/ 鄭又維 曾郁翔 吳孝儒 吳庭安 創造之城 極製設計所/游麲 許茗晴 江瀚 陳巧妮 想你到月球|張雨生特展 格式設計有限公司/王耀邦 彭一揚 李翊勤 曾印立  臨時建築與裝置類  臨時展會空間 Coffee Law 結晶 CPD interiors(Cheng and Partners Design Office)/王偉丞 謝嘉駿 木光之城 本埠設計|蔡嘉豪建築師事務所/嘉豪 臨時裝置 徑光 無制設計工作室/吳玗恆 杜人傑  空間家具類  家具 墨跡 深活生活設計/俞文浩 孫偉旻 陳智揚  空間裝飾藝術類  家飾 蒙娜麗莎的獨白 由里室內裝修設計工程有限公司/傅瓊慧 李肯 藝術裝置 靜波 形構設計/方俊能 方俊傑 黃良毅 撰文」歐陽青昀 資料及圖片提供」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 CSID

走入綠野仙蹤 蒙德斐爾.幼兒園

Interior 357

本作位於高密度的老城區,周邊住宅區林立。 「蒙德斐爾.幼兒園」由零壹城市建築事務所負責操刀建築、室內一體化設計,基地坐落於紹興市的高密度老城區,周邊林立著各個年代的住宅區,位於附近的蕭紹運河靜靜倒映出老城淡泊寧靜的生活氣息。 基地東南方的蕭紹運河靜靜流過,捎來寧靜感受。 本作依循中國幼兒園建築的最高標準設計,共包含18個班級,設計團隊圍繞著「探索」的主題提出了「綠野仙蹤」的設計概念,將建築分為六座白色「小屋」,小屋們面朝河流,圍坐在一塊起伏的「綠毯」之上,白屋和綠毯巧妙地將部分建築隱藏,創造出多維度的立體活動空間,而建物被隱於自然之中,再現綠野仙蹤故事中的奇幻與爛漫。 基地東南方的蕭紹運河靜靜流過,捎來寧靜感受。   綠毯式的生態樂園 要同時滿足綠化、適合孩童尺度的建築絕非易事,建築量體被拆解成6個圓潤Q彈的雙坡小房子,小房子們環抱著大庭院呈現U形布置,綠毯穿過庭院和二層空間,形成一座座綿延的草坡,提供孩子們包裹式的安全感。 建築量體被拆解成雙坡小房子,圍繞著大庭院呈U形布局,中央的草坡兼顧綠化和活動需求。 白屋和綠毯創造出多維度的立體活動空間。   在校園裡,孩子們不僅可以接觸多樣的植物和花卉種類,亦可在小池塘裡養泥鰍、沿河後院養小動物等,在與自然的互動中,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網。 孩子們活動的中心庭院。   多向度的互連空間 綠野仙蹤由多向度的立體活動空間構成。 幼兒園由多向度的立體活動空間構成,鼓勵孩童探索環境。 蒙特梭利教育理念認為,兒童的心理發展應該是由「透過探索環境時所獲得的經驗」的結果,不同於層與層之間明確劃分且獨立的做法,垂直綠化的草坡將建築分為上下兩個層次,再藉由樓梯、連廊等規劃,將內外上下貫通,進一步弱化量體,同時形成多層次的開放空間;孩子可經由草坡上的樓梯到達二樓的戶外廊道,或是下課後可快速到達中央的大庭院玩耍。 藉由上下交錯的連廊和階梯串連樓層。 6座小尺度建築由彩色玻璃的走廊相連,上下交錯的連廊不僅豐富了立面的變化,也增加了不同體塊間的交流體驗。 階梯構建出多層次的開放空間,也讓立面更有變化。 光線穿過彩色玻璃,形成富有童趣的空間感受,亦強化了引導性,孩子們透過彩色玻璃觀察窗外的世界,感知和往常不一樣的景致。 彩色玻璃連廊在光線投射下創造有別於日常的感知。   主題化的場景營造 設計團隊將飽和度較高的色彩從建築延續進室內,各個空間皆利用多樣且大面積的明亮色塊,搭配溫暖的原木色,簡單高效的劃分使用機能;而孩童喜愛的圓拱、倒角等元素在幼兒園中隨處可見,內部空間的功能結合幼兒人體工學,以場景化的方式塑造具個性的教學環境。 地下接送區。寬敞空間同樣提供孩子遊玩的餘裕。©Franco   地下接送區通往一樓的階梯。原木色增添了內部的和煦感受。 每天早上,家長們將孩子送至地下接送區,經過晨檢後來到一樓門廳,一踏入門廳便彷彿墜入「奇幻森林」,明快而多層次的綠色、溫潤木色映入眼簾,視線穿過門廳便可望見中央的大花園,讓上學成為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門廳的綠色調性和圖騰,形塑奇幻森林的意象。©上海本兮視覺 從孩童的視角出發,校園本身就是一場森林奇遇記,為他們準備的玩耍空間比比皆是,與此同時,細節處的設計如適合兒童身高的欄杆扶手、牆面凸出處的圓潤處理,都默默地為孩子們的探險之旅護航。 挑高且乾淨俐落的公共空間。   文化活動空間是孩子們重要的交流場所,籃球館、小劇場、親子餐吧、繪本館和游泳館設置在建築一樓的主動線上,如同一場夢幻巡遊,是他們最初的社交啟蒙。籃球館選用敞亮的黃藍配色,碰撞出空間的活躍,激發孩子們的活力。 以黃藍色組成的籃球場。明亮且具活力。 倒角以圓潤手法處理,注重孩童安全。   繪本館則透過大面積的木色配搭綠色,圓形的下沉空間則強化了包覆性及安全感,讓閱讀時光更加溫馨舒適且快樂。 綠色與木色交織而成的繪本館。 圓形下沉空間形塑令人安心的包覆感。 小劇場則可容納200人,是日常及表演活動的重要場所,空間採用了靈活可收納的座椅,以因應具人數差異的活動需求,多層次吊頂和舞台設計的高彩度色調令氛圍更活潑,藉此激起孩子們的表演欲。 小劇場。採用可收納的座椅,滿足各式活動需求。 多層次且鮮豔的舞台設計。©上海本兮視覺 游泳館是炎炎夏日最熱門的場所,與千篇一律的場館不同,本作的游泳館鋪滿了粉藍色的漸變磁磚,連續的拱形吊頂與門洞活化了空間的趣味性,打造夏日夢幻氣息,水花四濺,孩子們嬉笑打鬧的聲音不絕於耳。 大量運用粉藍色漸變磁磚的游泳館。   知識的聚寶盆 作為先行實踐多元化課程的國際幼兒園,「探索未來」是教學空間的核心概念,安排了一系列多元化的學習,如雙屏交互學習、情景動畫課程,以及藝術形體訓練等,多元化課堂在各個教學空間展開,孩子在這裡汲取豐富且充實的知識,有助於他們邁向更廣闊的未來。 滿足多元知識學習的教室空間;尺度也十分適合孩子們。   基本的教室空間包含了活動區、午睡區以及滿足日常需求的飲水區、衣帽間和廁所。活動區的家具可靈活變動,方便在使用過程中拓展並兼容各種學習場景,同時培養孩子們動手及自理的能力。從建築到室內,材料的選擇幾乎都運用了A級環保材料,安全防火,為教室帶來良好的熱慣性(Thermal inertia),讓幼兒園成為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安心存在。 滿足多元知識學習的教室空間;尺度也十分適合孩子們。   設計團隊在兩年間不計其數的走訪工地、工廠,確保設計最終以高完成度呈現,全案是零壹城市建築事務所在高密度城市中又一次的探索,開創教育建築領域的全新里程碑。 綠野仙蹤|金昌蒙德斐爾.幼兒園 建築、室內、軟裝設計」零壹城市建築事務所 設計團隊」阮昊、陳文彬、聶月亮、張晶晶、毛乙人、孔石峰、顏悅晨、龔子駿、唐慧萍、馬廣宇(建築);張磊、張曉敏、衛佳妮、喻嘉琦(室內);張秋艷、趙一凡、柯安然(軟裝) 攝影者」吳清山   資料及圖片提供」零壹城市建築事務所 編輯」陳映蓁

Zavidovo Spa Village 與自然相會的溫泉民宿

Interior 357

炎炎夏日綠草如茵,冷冽冬季無垠雪景,極端的季節變化是俄羅斯予人的第一印象,而位於東歐中部的特維爾州卻是難得的度假勝地,作為伏爾加河、第聶伯河和西德維納河的匯集處,擁有遼闊的平原之景。得益其如畫美景,此地逐漸成為最佳的旅遊景點。 樓梯輕盈架設,塑造懸浮之感。 Zavidovo Spa Village選址於此,依傍著歐洲最常河流窩瓦河旁的小半島,借自然之景形塑別致視野,打造一處與自然對話、密切聯繫的溫泉民宿。  以輕透玻璃圍塑空間,賞心悅目的戶外景致油然而生。 此作由接待處、餐廳、旅店,以及五個大小各異的浴室所組成。為保留俄羅斯的傳統語彙,ARCHPOINT團隊經重新思考,以俄羅斯的原始木結構組織空間,木材香氣陣陣飄來,搭配大面的輕透玻璃窗,營塑沁人心脾的舒爽氛圍,並結合現代技術,滿足兼具文化韻味的便捷機能。  添入多種語彙,豐富空間細節。 步入接待處,主要設置大面透明玻璃圍塑,賦予室內明亮視野,引視線穿梭於內外風景,當陽光輕灑於室,在溫暖柔和的光暈中,層層嶄露生機勃勃的秀麗窗景。整體以木材為基底,並分別選用不同語彙細膩妝點空間;以實心白蠟木鋪設地坪,簡潔明亮的外型,豐富了視覺感受,其堅固材質亦保障未來使用上的穩定性。 全作大量使用原木鋪陳空間。 建築立面採用原木、白色塗料、雕花裝飾等,清晰界定場域。設計團隊置入歷史悠久的沼澤木桌、裝飾俐落金屬,並懸掛藝術家Andrey Remnev的畫作於牆面,為場域的增添多樣性,發揮各自特色,豐富空間表情。 開放式廚房增加廚師與客人的互動,趣味性十足。  餐廳規劃開放式廚房,敞開空間視野,客人可直接觀看烹飪過程,增加廚師與客人的互動性,為場域增添趣味氛圍,特別的是,菜品大多選用當地食材,讓人實際體驗在地風俗民情。   SPA區。 規劃順暢動線,淋浴外可直接到SPA區放鬆。 全作亮點是浴室的配置,每間均規劃備有燃木暖爐的蒸氣房、冷水浴缸、香草裝飾的房間,以及按摩專屬SPA區。 戶外木平台設有兩個沐浴桶、游泳池、躺椅等設施。 整體格局細膩布劃,考量客人舒適度,安排順暢動線,當沐浴後,客人可前往戶外木平台;木平台設有修養身心的草藥桶及木桶浴缸,滾滾熱氣冉冉升起,在冬日的微醺夜晚中,煙霧繚繞、引人駐足放鬆;一旁亦設置沁涼游泳池、躺椅、餐桌等休閒設備,滿足夏日清爽氣氛,冷熱兼具的完善機能,搭配整面壯麗河景,拓展了溫泉民宿的無限可能。 房間搭配壯麗窗景,沁人心脾。  資料及圖片提供」PTAM2 編輯」林靖諺

2023 FIND-DESIGN FAIR ASIA亞洲設計展

Interior 357

繼2022年首屆成功,今年「FIND-DESIGN FAIR ASIA亞洲設計展」將在9月21日至23日重返濱海灣金沙酒店,為家具與室內設計領域帶來嶄新體驗。主辦單位表示,此次展覽規劃18000平方公尺的展演空間,預計將有350個國際品牌進駐,吸引超過15000位的新晉設計師及參展民眾,並邀請50位重量級演講者擔任全球峰會(Global Summit)主講人,讓家具、照明、紡織品等優秀供應商,與亞洲室內設計領域相互交流、連結。 亞洲設計展呈現家具、燈具等室內設計領域作品。 作為新加坡設計周主要活動之一「FIND-DESIGN FAIR ASIA亞洲設計展」,由dmg events和Fiera Milano合作舉辦,旨在打造結合貿易與設計的展覽,展示精選家具、室內設計、設計品牌等精彩內容。歷經三年多的新冠疫情,亞洲市場相較過去更為堅韌、彈性,從建築、酒店、商業到住宅,各領域對高端和訂製設計的需求不斷增加,這對全球家具品牌來說,是嶄露設計市場潛力的絕佳機會。   今年擁有寬廣的展場空間。 dmg events總監Carl Press表示:「隨著建築專案和旅遊規模的擴大,大家對設計產業越來越有信心。酒店業和零售業正邁入一個嶄新時代,通過智能供應鏈、融入當地文化、技術演進、解決需求等種種嘗試,迎合下一代消費者,同時助供應商一臂之力,乘亞洲市場的雄勢而起,相信FIND作為區域商業平台的定位是非常有說服力及吸引力。」   FIND-全球峰會(FIND - Global Summit) 由Wallpaper*雜誌中國編輯兼FIND-亞洲設計展內容主席蔡惠貞與業內頂尖設計專才小組共同策劃,藉聚集思想領袖、知名工匠和創意群體,探討、推動設計產業的各項發展。為期三天的活動,將呈現由義大利室內設計和當代設計雜誌INTERNI所舉辦的研討會和大師班,並邀請多位房地產開發商、建築師、品牌負責人等專業人士,以「再生設計」、「亞洲藍圖」、「創新時代」、「創意、商業與傳播」、「整體待客之道」等五個範疇進行研討。 提供設計領域的專業人士自由交流的場域。 蔡惠貞表示,隨著東西方交通的恢復,是時候放眼未來了。本屆目標是進一步將新加坡打造成創意產業創新和面向未來的樞紐,透過與合作夥伴和世界各地的創意人士密切合作,討論目前在產業中所面臨的問題。   為亞洲量身打造的Made in Italy 此次Fiera Milano與Italian Trade Agency再次攜手合作,組織義大利公司參與展覽。由建築師Stefano Boeri、Giorgio Donà共同創立的多學科工作室-Stefano Boeri Interiors,特別規劃專屬義大利的設計展區,以「義大利設計未來膠囊(The Italian Design Futures Capsule)為主題,推廣Made in Italy的獨特性,讓熱愛義大利設計的人們,在這個特設展區中能夠探索多個設計品牌,進而了解其所獨有的創造力、卓越性和工藝技術。 作品陳列,表現工藝技術。 本展亮點「Italia Geniale裝置展」,由義大利駐新加坡大使館和義大利外交部協同舉辦,展現著名設計大師所使用的材料、工具和手工藝品,藉其作品感受他的想像力、專業、對質感生活的追求,以及對人際關係的探索。 東南亞設計人才展示會(EMERGE@FIND) 由新加坡設計理事會主辦,主題為工藝+工業:人+機器(CRAFT + INDUSTRY:MAN + MACHINE),展出來自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50多位設計師的手工作品。為突出本地家具裝飾、燈飾、設計、工藝品等生活展廳,將舉辦一系列合作活動,朝向設計與商業交流的目標前進。   給予東南亞設計人才一個展示舞台。 FIND-DESIGN FAIR ASIA亞洲設計展,今年不僅延續原有主題活動,更嘗試加入嶄新語彙,帶來全新樣貌。 更多精彩內容,可至官網瀏覽。   資料及圖片提供」Fiera Milano、dmg events 編輯」林靖諺

GEORG JENSEN喬治傑生SKY新品 用簡約筆法雕琢生活細節

Interior 357

GEORG JENSEN喬治傑生SKY系列。 喜愛麥精品GEORG JENSEN喬治傑生SKY系列的藏家,有了新品選擇。SKY系列以繼承品牌純粹簡約之美,挾帶優美線條與當代個性,延伸出花器、餐具、酒杯等豐富品項,其質感輪廓與歐式不僅能為空間憑添優美氣息,也十分適宜作為臻禮之選。   GEORG JENSEN喬治傑生SKY系列。 SKY系列由法國設計師奧瑞利安・巴巴利 (Aurélien Barbry) 所創作,以雕塑感的優美弧線,結合對形體、材料以及細節刻劃而成,外觀洗練且實用。2023 SKY系列新品延續不對襯線條與雲朵般的有機形狀,續寫充滿視覺美感與機能訴求的系列精品,其簡約摩登的輪廓無不突顯出器皿質地。     GEORG JENSEN喬治傑生SKY系列。 全新SKY新品以鏡面拋光不銹鋼材質延伸出兩款尺寸相異的質感花器,宛如雕塑般的外觀,從不同角度觀看都十分賞心悅目,配搭花草植物,更煥發脫俗氣質。而兩款以琥珀色水晶玻璃材質打造的花器,除了延續不對襯瓶身特色,含蓄的琥珀茶色水晶,能與瓶中花卉交疊出豐富視覺效果,即使純粹作為擺設,都能組合成雅致畫面。     SKY系列  鏡面不鏽鋼落地花瓶。   SKY系列  琥珀色玻璃花瓶。 SKY系列  鏡面不鏽鋼落地花瓶。 優雅SKY酒杯,擁有纖美精緻的外型,採用斯洛伐克的優質水晶玻璃製成,涵蓋葡萄酒杯、香檳杯、雞尾酒杯、利口酒杯等豐富款式,線條自然流暢且功能實用,晶瑩的水晶杯壁質感輕薄,碰杯時刻能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十分適宜愛酒人士收藏。     SKY系列  水晶玻璃香檳杯六入組。 SKY系列  水晶玻璃雞尾酒杯兩入組。 SKY新品亦推出多款白瓷,襯托各種風格的餐桌情境。潔白瓷器配以簡約外型,散發北歐獨特的優雅詩意,器皿擁有不對稱設計與精緻質感,延伸出餐盤、餐碗、馬克杯等實用單品,簡約且富有品味,是日常或宴客時的餐桌佳選。   SKY系列  白瓷置物碗。 SKY系列  鏡面不鏽鋼水瓶1.6L。 資料及圖片提供」GEORG JENSEN喬治傑生 編輯」Sumile

EQUATOR PEAK COFFEE 以咖啡為社交媒介

Interior 357

外觀,向上翻折的折疊窗營造出向外溝通的街頭售賣氣息。 EQUATOR PEAK COFFEE位於交通便利的義烏市中心,緊鄰商場與住宅區。萬境設計團隊希望將其打造成城市的喘息之地,予人稍作停留和休息,在此輕鬆交流,享受都會生活的片刻悠閒。   透過對外開敞的立面語言,呈現建築空間與城市之關係。 這座重視社交功能的咖啡廳,整體設計透過由內到外的視覺延伸,以及對外開敞的立面語言,來呈現建築空間與城市之關係;在其中,咖啡廳被視為一種社交場域,咖啡則是一種社交媒介。   最大程度對外拓展視覺效果。 為了強化咖啡廳的裡外溝通與延伸,並且最大程度對外拓展視覺效果,全作在材料選擇與運用上費心思量。整體以紅色和白色為主。室內空間採用暖紅和木質予人溫暖安心的感受,地面與大部分牆面均採用紅磚、木質及尼克石材料,利用材質的和諧調,形成一體感受。   臨街面採取大開窗或是通透質材。 另一方面,也自內部向戶外延伸,除了臨街面採取大開窗或是通透質材,室內也設有鏡面映射環境動態,強化了裡外空間的聯繫。   創造高高低低座位與動線。 空間置入階梯與夾層,創造高高低低座位與動線,在通透的空間裡視線容易與人交集,自然而然展開互動。   用鏡面映射環境動態。 咖啡店位在人群熙攘的城市要道上,外立面使用白色介面為主,大面積的白色與室內空間的暖色調形成對出層次。   用玻璃強化空間的通透感。 立面縱向以1:1的比例分隔,一樓立面簡潔清爽,線條流暢簡約,二樓則透過大面積落地玻璃以銳化其通透感,以此產生材質與虛實對比,並將環境風光映射在玻璃上,展現咖啡廳相融於周遭的目的。向上翻折的折疊窗營造出向外溝通的街頭售賣氣息,結合開敞的室外餐飲平臺,巧妙構成度假氛圍,在都會環境裡更加引人矚目。   各個角落能都與他人產生視線交集。 EQUATOR PEAK COFFEE由室內到室外,從空間至立面,無不體現設計者積極拓展咖啡廳的新模式,將關注點回歸到消費者的空間體驗,讓喝咖啡、小聚都在這裡發生,自然而然的與他人展開交流,在熙攘城市覓得一座溫暖的舒心之地。     用暖紅材質建立空間溫暖氣息。 EQUATOR PEAK COFFEE 設計者」WJ STUDIO萬境設計/胡之樂 參與者」楊曦、朱陳韶華、楊麗蓮、何國芳 攝影者」張錫 空間性質」中國 主要材料」水泥石、塗料、金屬、鏡面 面積」61坪   資料及圖片提供」WJ STUDIO萬境設計 編輯」Sumile  

愛馬仕Hermes 2023秋冬新品

Interior 357

愛馬仕發表2023年秋冬新品,運用暖色調、對比撞色、異材質結合、手繪技法、編織紋理創造出輪廓簡潔但細節精彩的家飾用品。品牌尤其講究選材質地與工藝技巧,每件家飾不僅亮眼,亦在觸感與美學上令人心醉,足以喻示選物者的出眾品味。     Avalon Néon手工刺繡提花織喀什米爾羊絨靠枕 採用柔軟的喀什米爾羊絨材質,以緹花工藝將Avalon條紋圖案生動呈現,細節上可見手工刺繡珠飾增添條紋立體感,令對比色的H標誌更為鮮明。     HI lancé-découpé 緹花織美麗諾羊毛與喀什米爾羊絨混紡毛毯 HI圖紋源自愛馬仕1980年代的典藏設計,乍看是四個大寫的〝I〞字母,綜觀則是組成一個H字母。HI毛毯使用lancé-découpé手工緹花編織工藝,紋理細緻且具有豐富的色彩層次。     Cordélie Tremplin手工刺繡羊毛靠枕  使用Tambour鈎針與羊毛紗線在亞麻布繡上Gianpaolo Pagni設計的幾何圖案,創造出類似鉛筆手繪的筆觸,畫面立體且紋理鮮明,全手工刺繡的精湛技藝展現品牌非凡工藝。     Avalon H Club手工編織喀什米爾羊絨毛毯 柔軟保暖的喀什米爾羊絨,毯面呈現線條變化與撞色對比,整體畫面亮眼且活潑,是保暖好物,也具有極佳的空間裝飾效果。     Sherwood斜紋羊毛木柴提袋 原實帆布邊沿飾以皮革,易於開展的便攜式設計,能用於室內,亦可使用在戶外活動。     Dune手繪金邊瓷器花瓶 花瓶輪廓簡約,大容量可盛納中型花束。瓶身以全手工彩繪上Jeffrey Fisher所設計的植物圖案再裝飾金邊,色彩鮮豔飽和,每件皆為手工繪製。   Pli’H Myriade手繪圖紋韁繩皮革方形餐桌擺飾 使用單張皮革裁切塑型,並用馬鞍雙針縫法固定成立體盤身,精練卻講究的細節展現品牌出眾工藝,盤面上的幾何圖紋裝飾是由專業工匠以墨水手繪而成。     La Serpentine Hermès瓷器馬克杯3件組 由Pierre Charpin設計的圖紋,靈感是來自Émile Hermès博物館館藏的目錄,亮麗的高彩度色塊,有一隻黑白駿馬隱身其中,令人細味。     Lune Cabanes手工刺繡羊毛地毯 來自愛馬仕兒童系列用品,以Nigel Peake設計的小木屋為主題,運用編織紋理、材質與柔和愉悅的色彩,畫面呈現萌趣風格,近看可見細密的編織紋理。     Carrou’selle迷你收納箱 鋁合金盒身與橡木材質製成,金屬鏤空的桶身配以可拆式內裡,提升使用變化的彈性,橡木握把為這款收納箱增添了便攜優點。   資料及圖片提供」愛馬仕Hermes 採訪」Sumile

以BOTTEGA VENETA為題 編織精緻寓邸

Interior 357

空間展現BOTTEGA VENETA對工藝的極致追求。 BOTTEGA VENETA對工藝極致追求,嚴謹、低調及重視質感,是品牌的美學精神。這座位於北京的寓邸,CCD鄭中設計團隊將BOTTEGA VENETA的編輯元素融入其中,致敬經典。   將編織元素運用到每一細節。 設計團隊將BOTTEGA VENETA的經典編織元素運用到家具、飾品、空間配色等各個細節中,展示了佈局之細膩,細節之考究。挑高玄關毗鄰旋轉樓梯,將梯座視為立體雕塑,以優美曲線連結上下樓層。   如雕塑般的梯座。 梯座裝飾是BOTTEGA VENETA標誌性的intrecciato編織圖案,提升精緻質感。   編織圖紋融入梯區。 寬敞的客廳以中性色調為主,採用雅致和諧的色彩、別致的藝術陳設以及BOTTEGA VENETA家居產品,彰顯品牌雅致不凡的氣質。酒櫃、家具、地毯、高級皮革,均能見到BOTTEGA VENETA經典編織元素的運用,令每一處都精緻而雍容。   餐廳設色沉穩,風格雅致。 寬闊的客餐廳採用開放式格局,擁有270度落地窗,坐享高樓景觀。餐廳設計延續客廳的藝術美學,選配大理石餐桌和黑色餐椅,搭襯精緻的器皿,造就簡約雅致的氣質。   延續空間精品質感,選配品牌精製的家具與家飾。 柔軟細膩的皮革向來是BOTTEGA VENETA品牌的驕傲,也是純粹的自我表達。編織造型的皮椅,簡潔柔軟,卻不失現代藝術感。細節上,為講求一致的視覺效果,全作燈具均採用BOTTEGA VENETA編織燈罩設計。   處處重視選材質感,用華麗卻不張揚的姿態傳達生活品味。 BOTTEGA VENETA的美學是含蓄細緻的,簡約低調卻優雅別致,這座寓邸設計亦處處重視選材質感,在環境豐美採光照拂下,更加突出雅致氣質。   臥房採用大地色系鋪陳。   臥房分別以幾何造型和大地色系、編制皮革詮釋空間,演繹出了女性的優雅與男性的紳士,配合BOTTEGA VENETA品牌的家具布料,貫穿全作含蓄卻細緻的美學。    設計者」CCD香港鄭中設計事務所 / 鄭忠 攝影者」王廳 空間性質」住宅 坐落位置」中國 面積」207坪   資料及圖片提供」CCD香港鄭中設計事務所 編輯」Sumile

吳鎮麟 │ 2019年TID Award「新銳設計師獎」得主

Interior 357

〝 設計是個人也是團隊,在認識設計師個人的同時,也要看到整個團隊的努力。〞   香港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後,吳鎮麟(Otto)曾在美國、英國以及義大利工作,並參與智慧城市及建築項目。2013年與葉晉亨創辦LAABArchitects,最新作品包括《K11 MUSEA》、《Victoria Dockside》、M+ 博物館的《ADD+》和《Mosu Hong Kong》、《香港交易所》、《Asia Art Archive 亞洲藝術文獻庫》、以及《富藝斯亞洲新總部》。2015年獲得紐約藝術總監青年獎,並在2021 年獲Tatler 雜誌列為「亞洲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他也在多個設計和建築論壇分享自身經驗,包括Prada Frames、BODW、TEDx Kowloon和美國建築師企業家論壇。     1.參加TID Award 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2017 年我到台灣為Kohler 進行演講,認識了龔書章老師。因緣際會下,我又在其他設計相關場合遇到龔老師。在他的鼓勵下,我們在2019年參加了TID Award,當時其實沒有想太多,也不覺得會拿獎,因為一直很喜歡台灣文化,經常到台灣看設計和展覽,很單純地想來台灣和大家交流。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對我們團隊來說是意外,也是鼓勵。當年參賽作品《海邊檔》,是一個在海邊的機動小吃亭,也是香港第一個機動的公共建築。要在星光大道設計一個會動的建築,一開始大家都覺得是天方夜譚,從大膽的設計到整個項目的實現,我們經歷很多挑戰和學習,團隊裡的設計師和工程師緊密的合作,在三年內製造了4 個樣本,不斷優化設計,讓結構可以抵擋颱風也顧慮到公眾安全。《海邊檔》在台灣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對團隊來說絕對是一劑強心針,讓我們更有信心走接下來的路。   吳鎮麟獲得「新銳設計師獎」的作品《海邊檔》。靈感取自港式小販「朝桁晚拆」的特色,用紅巴勞木木條重新演繹,重視建築融入環境風景。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我和我的搭檔葉晉亨在2013年成立LAAB Architects,至今差不多有十年。我相信每個行業都有它有趣的地方,也有重複、無聊、甚至是乏味的部分。我覺得一個「好設計」是那些好玩和乏味部分的總和。乏味的部分做好了,那些有趣的種子才會開花。對我來說,熱情要靠每一天的耕耘才會長久。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這三年因為新冠疫情我們一直待在香港。解封以後,我希望團隊可以有更多的機會與國際間的設計師、藝術家合作和交流,希望能繼續多元化的嘗試。目前來說,我們在西九龍有一個酒店項目,同時也在設計位於河濱的公共空間,期待不久的將來能與台灣的朋友們分享。     近期代表作《MOSU Hong Kong, M+ Museum》。位於M+博物館的天臺花園,採用「科技與自然相遇」的概念為空間置入動態數位照明,並設有窗戶俯瞰焦點畫廊。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設計師是個人也是團體」大眾普遍都是用個人的身分去認識設計師,但設計作品其實是團隊合作的成果,希望大家認識設計師個人的同時,也看到整個團隊的努力。對於後進們,我想分享個人一些想法,我一直覺得設計在山裡,在海裡,在藝術裡。設計師如果能跳出設計本身,多瞭解設計以外的事情,會對思考更有啟發。    資料及圖片提供」LAAB Architects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  

余霖 │ 2017年TID Award「新銳設計師獎」得主

Interior 357

〝 設計師是某個時空場域的導演。〞   DOMANI 東倉建設創始合夥人及創作總監,A&V 桉和韋森藝術顧問機構創始人及創作總監。余霖為中國代表性青年建築/室內設計師,致力於建築景觀與室內一體化研究,空間體感與實驗性空間設計。五屆APIDA亞太室內金獎得主,兩屆WAF世界建築節入圍優勝,她善於透過創意與商業平衡性為眾多企業實現商業空間的形象增益,並自2008 年起領導團隊囊括百餘項頂級國際設計大獎。     1.參加TID Award 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當初是對台灣空間設計賽事好奇而參加TID Award,以《時代柏林—城中本無海》參賽,這個地產銷售空間是座大平層,透過屋面造型進行大體塊的光線與關係切分,降低參觀者對於層高認知與空間條件侷限的矛盾,利用透明性的斜屋面使空間氣質變得多元而有趣,獲得該屆「新銳設計師獎」,這是我第一次被提醒並明確定義為「新銳」,此前只是「新」,還沒怎麼想過「銳」。     余霖獲得「新銳設計師獎」的作品《時代柏林—城中本無海》,用金屬孔板的半透明性與內部結構的模糊表達令空間氣質多元而有趣,再塑洽談空間的可能。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我專職空間設計領域已經18年,因為家族裡所有女生都是學習純藝術,我童年的接觸面也逃不開純藝術。從小,我父親就不相信除了油畫、國畫之外我能畫出什麼嚴謹理性的圖像,從某種角度而言,選擇建築和室內設計是我對父親成見的反抗,希望自己成為一位「好」的設計師。父親總是強調「好」是一種習慣,這個觀念影響我很深,對我而言,設計是自我與世界的對弈,其中有協調、摩擦,雙贏或雙殺,每一次的交互成果都體現在某個具體專案中,並且從這個成果中建立清晰的自我評價。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我從來沒有制定過任何明確目標,我比較相信過程,不太顧慮結果。但若把「目標」理解為某種專業訓練的戰術,我在從業後是有明確為自己進行訓練計畫。我大概用6 年左右的時間,透過極大量高密度的專案方案設計,訓練自己的快速方案與創作反應的能力,建立自己專業化的思考模型/坐標軸。在爾後的10 年時間,我要求自己的每個專案都必須擊透至少一個材料的系統性應用方法和落地控制方法,強化項目落地的控制力。並且,在這段時間裡基本上只承接建築室內產品一體化的設計,讓自己從一個個實踐中強化跨專業和閉環式的設計系統意識。現在對我而言,設計工作更有趣,我與世界都更有趣,在心態上我更加的自由、鬆弛、幽默,某種角度這是個正負都相關的關係,可類比辛棄疾的古詩:「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近期代表作《時代TIC 全球創客小鎮藝術中心》。將在地文化的陶磚融入幕牆中發揮結構更新與肌理效果,為材料提供更現代且具備國際語境的應用可能性。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人的張力在於眼睛能看到遠處天際的高光,手上能畫出最嚴謹的圖紙。大部分設計師的問題是,眼睛看得不夠遠,手上又沒有足夠紮實的基本功,於是左右不是,上下不行。在自我磨練上,有兩個具體方法:第一,對眼前事務盡力且不分巨細,認知到大部分的設計中的遺憾其實來自於偷懶而非外部條件,在每次、每種實踐中找一種「榨乾自己」和「不後悔」的狀態;第二,長期保持閱讀水準的高度和廣度。這兩點是「用」和「學」的關係,在「用」中去「學」,且「學以致用」,使輸入與輸出形成閉環。   資料及圖片提供」DOMANI東倉建設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