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57
胡靖元 │ 2021年TID Award「新銳設計師獎」得主
"設計師是關懷的起步,是對應群像的共感輸出,是集體期望的實踐。" 工二建築| HIIarchitects 由胡靖元主持,集結不同的夥伴,於台北、台南、新竹三地生根。在設計工作中,將「建築實踐、空間製作」視為動詞,也都喜歡當每個設計物件的虔誠信徒。時常在意不盡準確、難以概括的日常片段,透過不斷在周遭人群、都市事件、生活器物中,探索其所蘊含的名字或詞語。以接近完美的呈現,將內心浮現的想像去測量關於美的事物。人事物會更迭,但依然觸摸著人文與環境,保以靈魂的起步,圍繞著人群,企圖開展人們對空間的想像;在實驗及實踐中,持續凝聚能量,朝向開枝散葉、關懷對話、在地再現的目標前進。 1.您參加TID Award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其實我很早就想報名了,但當看見其他更優秀的作品時,就認為自己的實力還不夠厚實,需要再做準備打下更加堅固的基礎。直到2021年接觸到具公共性質的《新竹州廳盥洗空間新生計畫》,考量其性質與特色後決定參賽。為符合公眾性或公眾利益,我認為公共空間比起住宅、商空等私人屬性,更需具備美學思考,要關懷的範圍也相對廣泛,也因此在執行過程中,不僅在規劃時需要更仔細、到位,作品本身所具備的挑戰性,亦激發我不斷嘗試探尋全新可能。因著TID Award的影響力,獲獎的這項經歷,對我是一種肯定和信任,不僅讓大眾更加認識我,也促使不熟悉室內設計的人們,能夠明確了解其定位與影響力,並從中判斷獲獎者的實力。 胡靖元獲得「新銳設計師獎」的作品《新竹州廳盥洗空間新生計畫》。取自原建物語彙,延續色澤、調理、材料,經精簡以豎直線條彎折成型,透過重新分割調整,延伸時間感。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在建築與設計產業已快十年,其中建築、室內設計、展示空間等領域皆有涉略,只要有機會都願意去嘗試。至於保持熱情的方式可分為兩個層面,首先是「自己」,由於本來就對這領域抱有熱情,而這份熱愛的心直到現在都不易被澆熄,其中的成就感是我持續向前邁進的動力。 另一方面是讓設計符合世道,將複雜、困難的設計脈絡與概念,經由轉譯讓大眾更加了解「設計」。設計不只僅存於表面,無論是對人、空間、環境調查等前置作業,還是色彩、材料、造型等細節,皆有重重關卡需要面對和解決,我期待將設計的多重面向傳遞給每個人。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在地再現」是我們的設計精神,也是未來會持續努力的目標;「在地」是原本存在的,「再現」是在現有基礎上添加全新語彙。這九年來一直都十分忙碌,因此難有機會整理過去作品,直至去年疫情嚴峻,才有時間靜下心重新回顧,過程中我赫然發現當創造新事物時,時常會依附著舊事物而生,從老屋翻新到新屋建成,皆是經過加工讓新舊語彙相結合,重新裝修並賦予全新樣貌,呈現「在地再現」之景,就如《新竹州廳盥洗空間新生計畫》在原基礎上添加全新語彙,相互融合打造符合需求與視覺感受的嶄新空間。 近期代表作《新竹市體育館雨庇及館前廣場之增生》。外推的立面及雨庇,改善原本縱深及採光不足的大廳,使步行者通過廣場時,能輕鬆走上平台參與活動。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保持熱情,不要被社會打敗。」若把時間線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階段,未來走在前端,所以應從現在尋找未來。該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這句話想必是許多人的疑惑,我認為若要找到設計風格,那就活在當下,從「會做的事」著手、專注在每一天,隨著時間流逝,經驗會讓你不知不覺抵達未來,並且為過去的疑問尋到解答,從累積的作品中找到自我風格。 若正在猶豫是否該踏入設計產業,我會建議先去做就對了,只要有動力就去實踐,時間不會等你準備好,嘗試過後才知道!只要對設計有興趣就去接觸,並不一定要成為設計師,我認識許多對美學感興趣的人,就算非本科系出身,依舊是設計領域的一員,因為設計一直都存在於生活之中。 資料及圖片提供」工二建築 採訪」林靖諺
Interior 357
"設計師能幫助業主以藝術角度解決問題。" Some Thoughts 由李京澤設計師於2020 年創立於上海,是一家空間設計研究工作室。藉不斷探索、判斷概念的獨特性,以直接、純粹的穿透力直擊偏見和規則。日常性的思考往往比項目中發揮更重要,需對當下已有的大眾共識做出回避,探索那些未被開發或者不起眼的元素,通過個體直覺去判斷、挖掘它們在審美與功能上的可塑性。從作品中可見空間與家具、材料與陳列,都是建立在記憶點與體驗性上的思考,期能更完整地賦予獨特的設計語言。始終堅持對商業績效的充分尊重與創新思維的不斷迭代,純粹而深度的探索設計邏輯與商業策略間的關係。探索或預留概念中的偶然性,拒絕緊繃和平庸。 1.您參加TID Award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TID Award 是業內時常關注的獎項,當初參加是因為恰好《運動靜止下的動態延伸》所傳達的理念與此獎契合,所以期望透過參賽了解其所帶來的學術質量。得知獲獎時感到非常驚訝,同時也覺得這是對我的一種肯定。一直以來秉持著「先有好的思緒,再從反饋中去堅持設計風格」的理念,因此在堅持與轉變之間,我認為要從業主和品牌在市場的運作情形,以及室內設計產業的發展現況去衡量,再加以判斷。 對我來說,獲獎那年正好是疫情爆發的一年,至今三年過去,我有堅持的理念,也有嘗試轉變、調整的過程。在空間處理上,變得更為著重細節,不為作品定義主題、限制設計範圍,而是以更為靈活的「概念性」出發,結合品牌故事,表現抽象的趣味感,引領大眾延伸對事物的感知,進而延展出更具可塑性的主題氛圍。 李京澤獲得「新銳設計師獎」的作品《運動靜止下的動態延伸》。摒棄傳統零售的刻板思維,入口以開放立面,在視線範圍內弱化商品,縮減商家與消費者間的距離感。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從事室內設計的這十年,可分為兩個階段。從打工到創業,前期我不斷學習並觀察市場,嘗試從中創造新的設計語言,後來為實踐自身理想,下定決心創業開公司。後期創業後,主要聚焦在零售空間,而創意是設計中的必要元素,無論是概念還是主題考量,打造吸引顧客的視覺感受是首要條件,因此需持續創作新奇語彙,同時也促使我們對設計一直保有熱情。 一路走來,我認為最困難的是「自己」,從外至內皆要靠自己去面對和解決。在與業主的溝通中,需透過不斷思考,找尋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過程中可能會因遇到瓶頸而感到痛苦,但當看見成果時,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內心感到十分滿足。「始終保持創造力的方法,就是肯定自己並去實踐。」在夢想的路上,持續前進、成長茁壯。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對我來說,每個項目都留有遺憾,如今設計產業發展迅速,不能一直沉浸在過去作品而自滿;每個時期所呈現的感受不同,若將過去作品放於現在,我相信再做一次定會呈現其他樣貌。雖說如此,每件作品所被賦予的語言,皆訴說著當下所體會到的省思與感知。無論是三年後還是五年後,對設計依然會保持熱情,並保留空間不為自己設限,嘗試創造更多元的設計,抑或是接觸多種領域,為其注入創意思維,拓展空間樣態。 近期代表作《蕉內北京三里屯概念店》。藉物體的地質力量與環形橋樑,在挑高空間中形成巨大的連續體,呈現具現實感的展陳空間。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今年是特別不一樣的一年,經歷三年的新冠疫情,我認為需要先放下一些期待、平緩自己的心態,有了穩定狀態,才能有清晰的判斷能力,並做好準備面對各種挑戰。舉例來說,我現在正在準備一個案子,當遇到膠著狀況需要決斷時,若此時心態不好,情緒將影響對事情的判斷力。另外,設計是非常多元且高壓的產業,在學校所學知識與產業所需能力之間,有著非常巨大的落差,或許會令你感到吃力,但只要堅持下來,就會因某種執念而帶著自己走向更遠大的目標,進而收穫意想不到的豐厚果實。 設計是經驗的累積,無論你是極有天賦或是後天努力,皆需透過實際操作去檢驗與確認自身能力,所以建議多去實習累積經歷,打下堅固的基石向前邁進! 資料及圖片提供」Some Thoughts 採訪」林靖諺
Interior 357
"設計師是重新定義不同價值觀的人。" 呂秋翰設計師於2013年創立了C.H 個人工作室,同年榮獲TID Award的殊榮。隨後,於2015年與廖瑜汝設計師共同創立了思謬空間設計公司。設計理念注重空間比例和舒適的尺度關係,以此為基礎打造出獨特且個人化的室內空間。他們不斷尋求創新和實際需求之間的平衡點,以確保每個設計都能滿足客戶的期望並提供實用性。在2018年,作品《樂》不僅榮獲TID Award 新銳設計師獎的肯定,也獲得了國內外其他獎項的認可。 1.您參加TID Award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TID Award 在設計界是很有指標性的獎項,為年輕設計師提供了展現舞台以及亮相機會。我認為參加比賽是一種檢驗過程,而獲獎則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與認可,另一方面也讓業主有參考依據,心裡會更加踏實。 當初參賽是無心插柳,因為音樂教室《樂》是比較小的案子,因此得知獲獎時感到非常驚喜,完全沒想到後續效益會有如此迴響。但也因這次經歷重新思考「設計」所蘊含的理念與真諦,告訴自己應勇於嘗試不同種類的案子,只要有發揮機會都願意去探索。 呂秋翰、廖瑜汝獲得「新銳設計師獎」的作品《樂》。藉隔間高低起伏的節奏、曲線拱門造型的曲調等元素,以簡單造型詮釋空間的音樂動感。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我認為任何產業都會有職業倦怠期。在室內設計的領域中,初期容易只聚焦在「室內」、「建築」領域,十分關注安藤忠雄、隈研吾等,但時間久了卻很容易感到疲乏。這幾年以設計住宅為主,因其與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我們選擇跳出框架跨域學習,嘗試將各種語彙轉化至室內中,激盪出更加新穎多元的設計樣貌,例如將香氛課程所學知識,融合到室內設計中,抑或是學習烹飪,讓未來在規劃廚房時能延伸出更多不同的思考路徑。 其實每個人都有學習慾望,透過接觸新事物延續熱情,當從不同角度出發時,能夠創造出更多意想不到的全新樣貌,「熱情不是只能侷限在單一領域中。」疲累時透過思考的轉移,終會反饋於自身,保持最舒適的狀態。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思謬空間設計創立已快十年,身為創辦人期望能為公司確立更加清晰的定位,讓設計師們未來在處理案件時有明確方向,作業流程上也能更得心應手。下一步則是做好萬全準備參加更多比賽,並以此檢驗努力成果,繼而將理念推廣出去。目前比較著重在空間上,透過簡單的立面裝飾,試著以量體形塑舒適的視覺感受,同時挖掘出目標客群,例如客變、老屋翻新等。 對我來說,設計與經營一家公司是兩回事,得獎在設計領域是一種認可,而經營公司卻是目前還需持續努力的事情,透過學習相關課程,讓自己擁有更加寬廣的思考模式。 近期代表作《Home Data》。整體運用大量玻璃區隔場域,讓主管隨時掌握作業情形;根據公司產品包裝與視覺設計等主要業務,規劃七彩盒燈營造多變氛圍。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對我而言,剛畢業時或許很多人會覺得「設計即創作」,但事實並非如此。進入業界,所要面對的是許多與你價值觀不同的業主,在理念的相互碰撞中,不僅要思考如何解決業主問題,整理出最佳方案,同時亦需花費許多心力摸索出完美解答,雖然溝通過程非常辛苦,但漸漸地會發現,當嘗試傾聽不同聲音時,反而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創造出更為獨特的設計作品。心態上要以「解決、整理」的方式思考問題,設計不是創作,而是重新定義價值,就如業主是因對空間的定義不同了,所以希望設計師能賦予不同定義。 資料及圖片提供」思謬空間設計 採訪」林靖諺
Interior 357
"設計師是解決機能問題、美化生活體驗的先行者。" 「淬鍊為工,初心為一」。工一設計是由三位設計師好友共同創立,經過多年業界的陶冶,累積豐富的專業涵養,打造而成年輕且經驗豐富的團隊組合。因為年輕,所以充滿熱情;因為活力,所以大膽創新,用嚴謹的工學態度為基礎,創造生活美學的無限可能。工一設計的作品,強調材質本身自然質感及精準的比例處理,透過與周遭環境的互動,經由流動的空氣與光線潤飾空間,以量身打造為每位使用者創造獨一無二的專屬風格。將工學與美學合而為一,是工一設計最簡單也最堅定的初心。 1.您參加TID Award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王:TID Award這個競賽,在我們三位尚未一起創業、還在之前任職的設計公司上班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有所聞且十分嚮往,當時我們皆曾以員工的身分參與過比賽,是個非常珍貴的回憶,也是同仁間良性競爭、一起進步的機會。藉由參加比賽,我們看見更多厲害的作品,亦認識了許多優秀的設計同業們。直到我們一齊創業後,再次參加比賽也得到了不錯的成績,跟之前相較,心境也有所成長,但不變的初衷是TID Award讓我們有機會藉由整理參賽作品,去重新梳理及檢視自己。 袁:能夠得獎,代表設計受到大眾和評審的認可,心裡當然很開心,但是當作品被拿出來公評後,也會伴隨著一定程度的壓力,沒有設計是完美的,受到肯定之餘也會虛心檢討,是否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得到「新銳設計師獎」給予我們很大的激勵,畢竟新銳獎是非常珍貴的,也會不斷期許和鞭策自己,在未來的設計旅程中,要更加努力,時時自我提醒,不要愧對當初得到新銳設計師獎項的自己。 王正行、袁丕宇、張豐祥獲得「新銳設計獎」的作品《W空間》。作為複合式設計皮件商店,空間強調如皮革般的手作感,材料不做過多的修飾,試圖呈現原有風貌。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張:持續學習。越了解古文明到現代建築的歷史脈絡,以及經典之作,越能讓你愛上這個行業。室內設計重視理論和實作之間的交互作用,兩個面向的專業需要同時成長。而持續練習也是重要的一環,把生活周遭的事物和學習到的新知識、新材料運用到目前操作的案子中,賦予每個案子不一樣的元素,慢慢累積經驗,再將此經驗延續到下個作品並進行延伸。只要用心,就會感受到明顯的進步。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王:室內設計是一個步調較為快速的行業,新的材料跟工法推陳出新,風格亦是日新月異,對於職涯的期許,以長久來看,我們希望能讓自己的節奏越來越平穩,就像慢跑一樣,一路上經歷過美好的風景(例如得獎),同時也體會過失意的挫折,這些過程讓我們的未來方向日益明朗,隨著團隊組織的擴大,期望能一起保持固定的節奏、齊心前進。 近期代表作《簡色》。平面規劃以廚房、中島,餐廳為軸線,空間氛圍淨簡、低彩度,突顯基地擁有的絕佳景致。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張:除了專業技能之外,室內設計的工作性質十分講求團體合作,需要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同理心、耐心、細心以及幽默的心理素質;另外,溝通能力的培養也至關重要,我們需要大量的與業主、同事和工班接洽討論,「做」設計不是最困難的,最困難的是事情要怎麼實現及執行,這需要仰賴設計師的高EQ來處理細節,並將所有的人、事、物集結起來,發揮最適切的效益。 資料及圖片提供」工一設計 採訪」陳映蓁
Interior 357
"設計是服務業;設計師不是藝術家;設計師是用圖紙、過往經驗等專業知識來解決雇主的問題。" 凌英麒設計師用建築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法,將建築、室內與環境相融合,以空間為核心的功能美學設計,構築舒適與品味並存的空間。以建築美學語言來詮釋空間的構成;在空間格局上打破與重組,將設計理念和客戶願景充分結合,以「建築語彙」注入空間實踐,平衡藝術、經濟與功能之間的關係。 1.您參加TID Award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TID Award對於我來說是在亞太地區十分具有代表性以及權威性的室內設計獎項。我最初會參與TID Award競賽,是想要驗證一下自己的作品,到底能走到哪種高度?還有了解目前已經走到了哪個高度?在2022年獲得TID新銳設計師獎後,對於設計職涯的影響,除了在同行之間被大家更為認識且肯定之外;對於我自己的轉變,就是以後要更加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作品。因為既然有幸獲得此獎項,我覺得往後的作品也要背負得起TID的稱號,盡力做到最好且越來越好,是我現在努力的目標。 凌英麒獲得「新銳設計師獎」的作品《洄游》。用4條洄游動線將各功能分區並進行串連,打造一個相對開放、自由、流動、不封閉的空間體驗。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與其他前輩設計師相比,我進入室內設計產業的時間不算非常長,我從建築設計轉入室內設計領域大約才五、六年的時間,所以目前來說,我感覺自己還是一個剛入行的新鮮人,還有非常多的知識需要去學習。對我而言,這個行業依舊有很多東西等著我去探索,比起工作的疲憊感,更多的是激情與熱情的支持。所以我能保持對室內設計熱情的秘訣,大概就是一顆不斷想要學習的心,不管過了多少年,只要保有好奇心,就可以挖掘出很多你不曾想像過的世界。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對於現階段的我來說,我希望能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不僅是讓業主滿意的作品,還要能走進國際的舞臺、讓全世界都能看到,像是參加國際級的競賽,當然可以獲獎是最好的。因為TID Award雖然在亞太地區的室內設計圈中頗負盛名,但對於香港的一般大眾、業主以及媒體之間的關注度相較於國際獎項還是有落差。所以我希望藉由TID Award給予我的信心與肯定,讓自己不止步於此,而是持續向前邁進,更有自信地去嘗試世界級的競賽、更勇敢突破自我。 近期代表作《FANJI梵己展廳》。空間由中性色調的微水泥塑造,並採用多動線重組的方式,營造出「遊園」般的體驗感,讓人與自然、空間的關係更親近。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我希望後輩們需要先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喜歡空間設計,因為唯有真心的喜歡,再多的辛苦與挫折就都不是問題,也才有堅持下去的意義與動力。並且在這個產業中一定要打好自己的理論知識基礎,因為這些都是支撐你未來能走的更高、更遠的力量。建議大家,可以多去了解一些建築、室內設計的歷史脈絡、城市發展與未來規劃、他人的設計作品等,藉由更為多元的知識與內容,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唯有將知識基礎打好,才能讓自己的創作更加有內涵並與他人不一樣。 資料及圖片提供」之一(香港)設計 採訪」歐陽青昀
Interior 357
"設計師是娓娓道來一段空間故事的人。" 周奕伶設計師認為,每個人都是生活的藝術家,即使是一面牆、一張沙發、一盞檯燈、一個器皿,都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生活面貌。而設計師是一個說故事的人,他們用設計將一面牆、一張沙發、一盞檯燈、一個器皿,透過不同的排列組合撰寫成一段空間故事,讓人們的生活承裝在專屬於自己的盒子裡,再繼續譜寫下去。 1.您參加TID Award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2019年,適逢公司創立的第五年,公司狀況逐漸平穩,但總覺得需要有所突破與跨越,也希望能透過具有指標性的平台分享作品,讓更多不同領域的專家、前輩與同行們給予我們指導與交流,讓我們能用不同面向去重新檢視自己的成長,同時也能更清楚還有哪些進步空間。抱持著這樣學習的初心報名參與TID Award競賽。 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後,我們除了受到媒體關注、提升了知名度,還收到許多來自不同領域的邀約,讓我們發現更多跨界合作的可能與機會。對於自身而言,在這樣的參賽過程中,能夠重新梳理與調整自己,並用更嚴謹的心態去面對未來的挑戰。這是一份榮譽與肯定,同時也是一份責任。 周奕伶獲得「新銳設計師獎」的作品《境域•鏡遇》。從百年品牌與百年老屋的概念發想,透過沉穩色調與木建材包裹,再結合穿透式設計,為品牌再創百年風華。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從過去一人工作室努力到現在,不得不說室內設計確實是很一份很辛苦的工作,時常需要去解決問題、面對挑戰還有不斷地與自己的思緒碰撞。但換個角度想,有細節、有溝通、有磨合這些種種的過程,一個設計才能被完整呈現;所以即使一路走來,我知道偶爾還是會有患得患失的時刻,但因為知道在獲得客戶肯定與收穫時的滿足與喜悅感,成為我在這條道路上持續堅持的能量。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我們身處在一個非常自由且開放的世代,所以一直以來都有許多設計圈的前輩、好友、廠商與媒體們無私的照顧。我們懂得團結分享、互助互愛、精益求精,在這樣的環境下,成就了今天的我。在獲得TID Award新銳設計師獎後,讓我有機會進入校園兼任設計課程的老師,雖然我知道自己的力量還不足以改變什麼,但我仍會帶著這份感激與美好繼續努力,也會持續用好的設計來回饋社會。 近期代表作《低糖奶茶系有氧宅》。以低飽和度的自然色系貫穿整體空間,呈現柔軟又治癒的居家氛圍,營造放鬆療癒的心靈居所。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我想起,前陣子公司初入行的員工說,他跑工地遇到許多挫折。他讓我回想起過去的自己,好像也是這樣一邊崩潰、一邊成長,也是到後來才慢慢懂得解決問題比處理情緒重要,慢慢地能更平靜的看待所有小失誤。在我入行十年多的經驗裡,我認為,保持正面積極的心態是最重要的;哪怕過程中的艱難,都會是我們生命裡曾經擁有的體會。所以好像無法說出太多加油打氣的話,因為我覺得這些都是成長的養分,必須要親身去體會過才會理解。但相信在設計領域的前輩們,都會願意無私的分享,所以多交流學習,就能從中得到答案。 資料及圖片提供」湘禾國際設計 採訪」歐陽青昀
Interior 357
《室內》在因緣際會下曾兩次採訪謝宗哲老師,第一次是2019年誠品講堂與老師共同策劃的「建築家的三十歲年代」講堂,邀請建築領域9位風格殊異的對談者,多方面探討台灣當代建築風景,並期待能給予人們更加遠闊的建築視野及想像,並藉此耕耘出更合適於建築未來發展的沃土。 第二次是2020年老師出版《HO!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的溫柔建築風景》,他將個人在歷經十數年、一點一滴閱讀並現場體驗SANAA建築的「私人建築學習札記」撰寫成書,與大眾分享。 我要抽書!即刻前往 《散步中的台灣建築再發現:跟著名家尋旅30座經典當代前衛建築》 謝宗哲是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博士,曾任亞洲大學專任助理教授、交大建築所、東海建築系、中原建築系等建築名門,現任Atelier SHARE(享工房有限公司)代表的他,作為建築旅人/詠者,將帶領讀者用「散步」的方式探索台灣建築。 從散步開始 謝宗哲在前言中提到,因疫情的影響,從2020年以來「散步」成為他生活中的嶄新日常。讓他重新用「慢」的方式,重新觀看我們身邊的建築。 他認為,建築是承載、支持人們生活的容器與場域,也是身體近旁的親密存在,甚至可以說是我們的生活本身……。然而建築家伊東豊雄卻思索著,「建築究竟能夠做到什麼?建築究竟還有什麼可能性?」或許建築從來都不是萬能,也無法拯救世界,但自不同的角度出發來參與建築、思考建築,或許就可以成為一場尋求救贖與自由的希望之旅,並讓建築作為生命旅途中、屬於自己的一份浪漫與情懷。 “當「散步」成生活中的嶄新日常,在刻意的「慢」裡重新凝視探索,無論經典抑或是正進行中的近代,一直陪伴在你我身邊的「建築」。 ” 本書沒有建築學者的長篇論述,而是透過圖像式敘事、吸引人的片語並搭配上實用資訊,希望能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裡,帶給讀者片刻短暫的喘息時光。 從時代雜誌2021年全球最佳百大地方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2023年台中最令人期待的新公共建築──台中綠美圖、安藤在台灣的第一座美術館建築──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以及帶有視覺性震撼的地景式山丘的桃園市立美術館,帶大家探訪近十年不容錯過的經典建築作品。 精彩內容搶先看 將建築師與業主的腦波測出來,進一步轉化成曲線作為參數以構成有機形狀 緣宿 Info/緣宿 地 址:澎湖縣湖西鄉隘門村45之3號 電 話:06-9260302 營業時間:每日9:00-21:00 官 網:https://www.enishiresortvillatw.com/ 宛如玄武岩肌理的清水混凝土、在峽谷中穴居般的空間、反映澎湖風土條件的內聚式性格、屬於澎湖的自然系建築 建築詠者觀點 每次前往澎湖,總有著一份難以言喻的療癒感。構成澎湖的主要空間核心所在,是由數十座島嶼環繞著內海,即「外婆的澎湖灣」,然後隨著各島嶼、沿著這個海灣蔓延散布著先人移民開墾下所形成的有機村落。村落的房子大多數是傳統平房與二層樓高左右的方盒子混凝土建築,雖然難稱華美但非常有味道。因著離散式的配置而有著低密度的開闊感,只要走到屋頂上就可以輕易地望見海的遼闊。最具特色的建築元素是用珊瑚礁遺跡的咾咕石所構築出的圍牆,在遮蔽保護家家戶戶得以自給自足之農作物的同時,也為住家擋掉些許冬季裡嚴峻的東北季風。澎湖的生活隨季節而在天氣上有著急遽的變化,可以說是一種與自然環境同居的狀態,也因此是個深受海洋資源恩賜的所在,不同的季節與時令都能嘗到最鮮活且鮮甜的海產,感受到有別於農耕社會的另一種富庶。 關於這棟即將在澎湖湖西鄉隘門的新建築,日本建築師前田紀貞一開始主張本次的設計應該跳脫過去獨斷的黑盒子式設計手法,而透過採集腦波的方式,試圖將潛藏於腦海深層的潛意識萃取出來,讓長時間以來已經被淡忘的或未能顯現出來的記憶,能夠以某種形式作為設計表現的元素。用比較專業的說法就是「Algorithm(設計演算法)」的應用,將建築師前田與業主劉姐的腦波測出後,進一步將高高低低帶有鋸齒狀的波形轉化成相對平緩的曲線,作為中庭開口形狀及室內樓板高低變化的參數以構成有機的形狀。建築軀體本身的高低起伏及曲折就這樣直接形成整棟建築物的樓板,然後再根據各個局部場所的特性做出空間配置,創造好幾個截然不同而各自擁有其室內景致的房間單元:有的宛如穴居的狀態給予人一份受包圍與保護的安堵感;有的是在不同高層下的活動,猶如居住在土丘上的閣樓。而樓板的局部變化也衍生成可以坐下來的矮凳、成為可閱讀的桌子或可置放家具的櫥櫃,彷彿深入自然的地貌中,並從那裡頭體會原本是生活在洞窟或狹縫裡的生物才能享受的空間感受。 在配合澎湖夏天炙熱陽光的酷晒與冬季含高鹽分之東北季風的強烈吹拂、侵襲的氣候條件,這棟位於隘門沙灘附近的海邊民宿/設計旅店在外觀上與一般的海邊度假村有著很大的不同,主要的開口設在建築物的內部(採光中庭),採取相對封閉的最低限開口,以創造出帶有具封閉性或防禦性的、密實的建築立面。在材質上,前田從台灣最普遍使用的棧板模澆製出的混凝土中發現一份帶有原始質樸粗獷,並蘊涵著日本侘寂美學的韻味,因此決定直接用未裝修的混凝土表面來呈現這棟建築物。有趣的是,在最後成果的呈現上,竟意外地喚醒了潛藏於土地之中的靈魂,展現出宛若澎湖原始天然玄武岩地景的質感,成為一座如峽谷般但內裡有著崎嶇高低不平地表的洞窟般建築。 我試著將這樣的建築稱之為「極致的自然系」。來自於蘊藏在潛意識腦波的交織與設計的操作下,加上長達5年的緻密施工過程,讓這棟建築創造出前所未見的室內有機地景與氛圍。除了早已成為熱愛建築的人們爭相拜訪見學的聖地之外,同時似乎也喚醒了潛藏於澎湖這塊土地之中的靈魂,使新世代的民宿經營者願意告別過去那種複製他國風情意象的廉價作法,而開始有了新的動向,長出那些意識澎湖自然地景而與其共生的建築佳作。 資料及圖片提供」創意市集出版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56
由Aesop內部設計團隊精心打造的「LaLaport台中店」,設計概念汲取自佇立於LaLaport購物中心鄰近的製糖廠,融入工業文化歷史與自然曲線,並以甘蔗渣作為再生利用的空間建材。 Aesop LaLaport台中店。膠囊式玻璃櫥窗,展示著Aesop商品,並以訂製鏽鋼燈打出柔和光源。 甘蔗渣化身材料,形塑獨有肌理 Aesop「LaLaport台中店」向在地製糖歷史底蘊致敬,同時體現永續實踐之美。其設計靈感來自於製糖過程中所產生的甘蔗渣,將其回收並重新轉化為牆面的特殊塗料,透過甘蔗纖維粗細兩款質地打造出與眾不同的紋理質感。 店鋪中央的矩形懸浮水槽,平坦且無縫隙。 Aesop店鋪設計核心理念圍繞著「可再生、再利用」概念,旨在闡述材料本身的美學和所在地的歷史文化,而甘蔗渣的運用,不僅充分展現出品牌對永續發展的堅定承諾,更表現了對在地故事的深刻尊重;甘蔗渣纖維的自然色澤也為鋪滿店鋪的霧面暗棕色磁磚,增添了一抹溫暖而迷人的特色,刻劃出紋理對比的獨特韻味。 精緻且蘊含台灣意象的細節 店舖外牆上嵌有一座膠囊式玻璃櫥窗,展示著Aesop精選配方。櫥窗設置在由甘蔗渣構成、具粗糙紋理的米色牆面內,並以獨家訂製的鏽鋼燈,將人們的目光吸引至Aesop精心挑選的護膚產品上,彷彿遞出溫暖的邀請般,歡迎訪客踏入空間一探究竟。 暗棕色磁磚與不鏽鋼檯面交融出細膩畫面。 進入店鋪後,基地中央矗立著一座矩形懸浮水槽,平坦的無縫曲線引領人們在此展開互動,而暗棕色磁磚與亂紋不鏽鋼檯面則散發低調且細緻的光澤。不鏽鋼材質是長久耐用的象徵,因此被Aesop選作為檯面材料,以確保這座水槽在未來的歲月都能持續陪伴著顧客;水槽的矩形直角及其暗棕色霧面磁磚意在向1930年代台灣工廠的建築致敬。 牆面的特殊塗料由甘蔗渣回收再製,打造溫暖無壓的米黃色空間。 此外,店內的獨立水槽也以無縫的弧形線條,提供了流動的律動感,並巧妙地融入產品層架區。亂紋不鏽鋼檯面相應著整體空間的溫暖、弧形輪廓,形成了和諧對比,磁磚網格則構築了均衡穩定的基礎。 兼具美感與實用的語彙 在空間深處,由甘蔗纖維所製成的原米色牆面之間,更是隱藏了一座暗棕色的Aesop「藏香櫃」,讓消費者探索品牌獨特的香水系列。 隱藏於空間後方的「藏香櫃」。 而店鋪入口旁邊的溫暖燈光中,則設有浴室櫥櫃,下方是居家尺寸的水槽區域,為顧客打造隱密舒適的角落,能夠盡情體驗一系列肌膚、秀髮、身體的保養配方,而受過專業訓練的銷售顧問會依據不同的個人需求,推薦量身訂製的商品。 Aesop LaLaport台中店一隅。 Aesop在每個接觸點皆採用暖色光設計、產品照明座板以及櫥窗展示燈,藉此放大自然弧形和不同幾何形狀之間的交織互動。店鋪中的所有元素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精心設計,旨在創造引人注目的形式表現,並為整體空間帶來美好迷人的氛圍體驗。 甘蔗渣纖維建材以及霧面暗棕色磁磚,帶出紋理對比。 Aesop LaLaport台中店 地址」台中市東區進德路600號1樓 資料及圖片提供」Aesop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56
台灣電控玻璃品牌「明星電控」,秉持「創新、永續、以人為本」理念,提供一站式量身訂製的智能科技隔間服務,重新賦予空間嶄新定義。為實現美好科技生活願景,提供更具彈性的空間規劃選項,發表全球最新「95智慧調光膜」,展演新世代最高規格透亮升級的電控玻璃產品。 明基材料攜手明星電控,打造全台最美電控玻璃展間變身藝廊 致力材料科學領域創新與應用的明基材料,此次攜手以提供電控玻璃整合服務聞名的明星電控,打造全台最美的電控玻璃展間;找來新銳藝術家與花藝設計師共同規劃,讓想像馳騁空間極限,擴大科技隔間的無限感官體驗,開啟心之所嚮的空間自主享受。 透亮升級新鏡界 全新「95智慧調光膜」不僅採用無塵室製程,確保智慧調光膜零雜質、無雜點;更突破市面上現有的電控玻璃材料可視穿透範圍僅140度的限制,達成160度的最佳大視角,讓其在空間運用表現上能完美貼近玻璃的性能,用高透亮以及良好的視覺穿透性帶來絕佳採光。 「95智慧調光膜」的透亮升級,開啟了電控玻璃的視覺新時代。 電控玻璃斷電霧化後,如同披上一層朦朧紗簾般,呈現若隱若現的噴砂視覺質感,但仍然可辨識內部空間人影,打造出單向隱私的效果;不但兼具視覺通透的安全性,亦能保有相對的隱私感,創造更多生活應用的可能。透亮再升級的「95智慧調光膜」不僅滿足電控玻璃使用者對視野穿透效果的高度訴求,還可讓視覺空間獲得最大化的展延與擴張。 「95智慧調光膜」應用在店面落地櫥窗與大樓對外玻璃帷幕時,還能創造出單向隱私的效果。 全台最美電控玻璃展間變身藝廊 去年年中亮相的「明星電控空間美學體驗場域」在設計之初就是以科技隔間的美學概念,跨界整合藝術元素,以藝廊概念將電控玻璃多元應用裝置設計其中,希望大眾可以體驗品牌為空間所創造出的無限價值。 在95智慧調光膜的升級透亮與薄紗霧感變換之間,彷彿踏入山林,時而陡現、時而隱匿,感受光線在空間中的融合型態,建構一場夢幻漫遊。 此次明基材料攜手明星電控,將「明星電控空間美學體驗場域」變身為藝廊,邀請台灣新銳插畫家-寧子Ning,以台灣特殊瀕危物種為主題,視野跟隨細膩筆觸擴展至全場域,在「95智慧調光膜」的升級透亮與薄紗霧感變換之間,彷彿踏入山林,時而雲霧繚繞、時而撥雲見日,通過材質、光線、霧感以及透視的變幻,以藝術為筆,建構一場夢幻漫遊,帶來充滿沉浸感的空間敘述。 「95智慧調光膜」是駕馭透亮電控玻璃最精湛的行家,能完美貼近玻璃訴求的高透亮。 以原生常綠喬木為題的超大壁面畫作,隨著煙霧製造出如雲似夢的山嵐飄渺,一步步揭開「95智慧調光膜」朦朧薄紗的美麗秘密。藝術家發揮想像,將台灣一級瀕危保育物種的身影輪廓集結成畫,展現在電控藝術屏風裡,搭配透視及霧面的多段式效果,探索更多翻越隔間框架的可能性。 使用95智慧調光膜的電控玻璃於斷電霧化後,如同披上一層朦朧紗簾般。 「明基材料 x 明星電控」藉由藝術創想展現科技理性與藝術感性融合於空間中的多重風貌,全方位放大感官與想像。在「95智慧調光膜」透亮升級的光影流動之間,探索空間更深層的詩意,創造專屬科技隔間的無限可能。 明星電控空間美學體驗場域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222巷70號1樓 資料及圖片提供」明星電控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56
「青島之美,美在山,美在海。」不僅是歷史文化名城,更是山東最具異國風情的城市,優美遼闊的海景,讓此地成為令人趨之若鶩的度假勝地。《Reef海邊咖啡館》位於具代表性的觀景地-「八大關太平角一路」,得益其沿海的地理位置,展現聞名於世界的沙灘浴場文化。 弧形入口引導視覺動線,沿著曲徑步入室內。 從Reef宗旨出發,業主期望打造不受市場風格限制,且易於維護的社交場所,為在沿岸漫步的行人以及專程前來的食客,提供充滿獨特魅力的空間。以「自然度假風」為主軸,選用柔和的米色鋪覆,營造溫潤質感,同時襯托空間量體的優雅之姿,使外開斜切的天花結構得以突顯。 水紋玻璃門形塑如微風吹拂般的波紋,塑造海洋視景。 呈半弧的入口引導動線,沿著彎曲小徑望向玻璃門,微風輕撫般的水紋磨砂質感,塑造如沐浴在海洋中的錯覺,輕盈而舒緩。推門入內,映入眼簾是充滿弧形語彙的空間,具弧度的立面造型,引視線拓展延伸,創造豁然開朗的開放視野。 全室以弧形語彙鋪陳,舒緩心境予人溫柔氛圍。 全方位的視野規劃 全室以原石塊堆砌而成的咖啡吧台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延展,賦予咖啡師敞亮舒暢的工作場景,劃分場域的同時,亦模糊了與客人間的界線,搭配六面輕透落地窗,形塑壯麗遼闊的無際海景,加深與海洋間的親密感。 面海側設置六面落地窗,將壯麗海景引入室內。 然而,由於基地坐落在沿岸堤壩上,因此需考量潮濕、日光長時間照射等因素;為延伸視野,設計團隊巧妙運用日照角度,結合海洋、地面、室內等三層面,以逐漸遞增的手法布置座位,並將觀景範圍最大化,賦予室內座位區眺望海景,打造全方位的開闊場域。 規劃開放性視野,敞亮而舒暢。 散座區傍著吧台而設,藉不同層高產生的落差構建極佳的海濱觀景台;簡而明快的用餐區與柔和輕緩的海洋形成鮮明對比,並得益其明亮敞開的視野,將四面八方的風景輕鬆納入眼底,連接室內外場域,打造與自然對話的休閒場所。 吧台設於中央,讓咖啡師的工作視野開放而舒爽。 設計團隊表示,用餐空間的氛圍營造是設計中的重要一環,為連繫人與海洋間的情感,動線沿周圍景觀而設,使心緒隨場景變換,塑造多樣氣氛,並從細節著手細膩妝點,豐富空間表情,營造獨特雅致的用餐氛圍。 散座區圍吧台而設,考量視角利用不同層高規劃觀景視野。 線性拉長的空間,隨著收與放的視野變化,光影在日出日落的明暗變化中,產生豐富景象,使人們在用餐之餘能欣賞海域之美,同時細品日光與動線交織而成的躍動節奏。依傍著彎曲小徑行走,人們對室內空間的體驗不斷變幻,遼闊無際的大海逐步成為空間感知的重要指標。 落地窗開啟時,可欣賞舒暢景致,同時感受微風輕撫。 設 計 者」木斗設計Woodo Studio / 王衛 參 與 者」馮婷婷 李家琳 攝 影 者」Yuuuun Studio 主要材料」藝術塗料、膠黏石、原石塊 面 積」78.65坪 資料及圖片提供」木斗設計 Woodo Studio 編輯」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