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56
《建築的元素【暢銷全新增訂版】:形式、場所、構築,最恆久的建築體驗、空間觀&設計論 》
《建築的元素》不單被認為是認識建築的必讀教科書,更是全球建築院校指定的教科書之一,從1986年首次出版後,經過多次的擴增與修訂,即使過了35年,它仍是建築的經典導論。 作者皮耶‧馮麥斯(Pierre von Meiss)已有三十餘年的教書經驗,最早於康乃爾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之後在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擔任建築和都市設計與理論教授;他不僅對於教授建築基本原理興趣深厚,更致力於發展適當的教學方法。 我要抽書!即刻前往 《建築的元素【暢銷全新增訂版】:形式、場所、構築,最恆久的建築體驗、空間觀&設計論 》 本書的初版是法文,於1986年上市,2017年至今推出增訂改寫的新版本並添加了「構築」這個新主題,尤其在後半部5至10章的部分收錄了許多全新素材。作為一本可提供世界各地建築系學生參考的教科書,本書參考的資料和知識來源來自不同文化,包括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英美等地的多元原始資料。 歷久彌新的經典 本書既不是一部歷史也不是理論,而是一本詳盡的導論。它將建築界眾所接受的概念,做一番分類總覽後,用書中架構出「設計理論」的感知性和觀念性幫助讀者了解建築設計的觀念,發現一些確實可信的基礎,學到一些方法。 建築老兵的思想精華 皮耶‧馮麥斯深受「完形心理學」、「現象學」的影響,融合他逾三十年的教學經驗,結合理論與實務,並強調「know-how」,從不同角度談論各種建築體驗。 “如何將建築、都市和地景設計中比較不受時間限制的原理原則展現出來。” 皮耶‧馮麥斯表示,自身的經驗讓他強烈感覺到,傳統的建築修辭不該盲目繼承,但也不能以日益動盪的後現代情境為由,輕率否定,分析到最後,建築既非藝術也非科學,它依然是一門哲學技藝,少了傳統很難出現真正重大的創新,反之,少了創新也很難讓傳統存活延續,這種持續、吊詭的互惠,正是本書的終極主題。 精彩內容搶先看 樓地板、牆壁和天花板 乍看空間,人們通常會用幾何詞彙來描述空間界限。不過,當我們想像一個空房間時,就算裡頭的每個平面都有同樣的顏色肌理,我們還是很容易就能看出,這些平面的價值並不相同。在建築裡,樓地板、牆壁和天花板之間,確實存在著根本差異。這些都是空間內部的特定位置。居住在地球上的凡人,首先會用重力關係來給自己定位:垂直和水準的力量並不相等。「往上走」、「上樓」、「往下看」、「走到下麵的地窖」等等,這些動作牽涉到的移動性,都比往左看或往右看、往前走或往後走來得重大。 圖232 實用性格的樓地板:用來擺放東西、交易和生活的場所(摩洛哥,1960;日本,1983)。 樓地板比起牆壁甚至天花板,都更具有實用意義。你必須在它上面移,物件和傢俱也是擺在他上頭。重力讓樓地板的角色與維生物件連在一起。在肌理上做變化可為樓地板增添重要性,但是根據通則,它必須保持水準,這樣才能確它的多功能性以及行走方便,這是我們對於大多數建築空間的期待。在這樣的脈絡下,高低差和階梯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與牆壁和天花板比起來,樓地板可操作的程度較小;也因此,它擁有穩定的性格,可以將空間的不同部分統整起來。 圖233 實用性格的樓地板:用來擺放東西、交易和生活的場所(摩洛哥,1960;日本,1983)。 我們走在樓地板上面;西方人除了腳之外,很少和地板有其他接觸,現代人也不常坐躺在上面。不過,地毯可能隱含了「和解的嘗試」,想要在身體與人造的樓地板之間,重新建立一種基本關係(232-234)。另外,別忘記,人造的地面有兩種:一是鋪蓋在泥土上方,例如我們的鋪路石碑,二是樓地板,是上方樓層的地面,比較輕也比較人工。也就是說,可以從不同的處理手法看出它們的位置和支撐方式。 圖234 樓地板也不總是那麼實用取向。你也可能在路途中遇到一塊墓石,上面鐫雕著對於某一長眠靈魂的回憶。你謹慎地走在上頭,甚至還滿懷敬意—你正在和事物的意義進行觸覺接觸。在這種情況下,地面不再只是讓腳踩踏的水平平面;它化身為場所(西西里,巴勒摩)。 牆壁、磚造隔牆和垂直結構「撐起」天花板和屋頂,引導我們移動,維護我們的隱私,屏障我們的物品和工具,容納我們,帶領我們從某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牆壁區隔並結構建築空間:他們劃分界線,提供保護,讓我們得以棲居。根據海德格的說法:「棲居意指處於平和,被帶入平和,以及維持平和。平和意指自由,自由意指:受到保護免於傷害或危險,受到保護免受外物幹擾,受到保衛……」我們很少碰觸牆壁,就像當我們繞著一張桌子走時,也會和這個「物件的周界」保持間隔。牆壁跟眼睛正好「面對面」他們的線腳、質地,還有接受訊息展示的能力,都會決定場所的性格和氣氛。介於牆壁和天花板之間,還有所謂的「高隔板」,崇高觸摸不到,有點類似天花板的角色(237)。至於它們比較屬於牆壁或天花板,就要看設計的手法而定。 圖235 牆壁提供區隔和保護,讓人得以安居。它們引導我們移動,並用開口連結空間。當牆上的開口又大又重複時,有放大空間的效果。巴塞隆納海事博物館,設在文藝復興時期的造船廠裡。 圖236 牆壁扮演海報功能:牆壁透過線腳界定出一塊空間。在這裡,它界定出門的空間,莫內姆瓦夏(Monemvassia),拜占庭威尼斯教堂。 圖237 一塊略微朝內部傾斜的隔板,以巧妙手法取得天花板的特性:遙不可及的影像。阿爾托,紐約世界博覽會芬蘭館,1939。 天花板同時是樓地板的反命題也是它的「共犯」(accomplice)。樓地板水準時最讓人開心。屋頂因為得扮演遮風擋雨的角色,還有營造上的種和需求,必須以實用為考量(238),相較之下,天花板就享有極大的自由;它可以擁抱自由的形式,也可以把感性和形而上的意義體現出來。天花板因為相隔遙遠,大多數時候根本無法觸及,於是成為灰泥浮雕、濕壁畫和馬賽克最喜愛的場所:一種用來表現夢想、理想和神聖的手段(239)。反倒是代表自發性表現的塗鴉,很少在天花板上出現。前衛派的現代建築師,不太讓天花板發揮以往經常扮演的崇高角色。如果天花板得到悉心處理,美學燉果常也是來自於美麗的結構:露明的骨架,湯尼.加尼葉(ToniGarier)設計的屠宰場,就是一個完美範例,沒有其他主題比巨集偉的結構更能象徵現代化的肉品機械。其他一些場所也曾讓天花板扮演比較幽微的角色,不過,像阿爾瓦.阿爾托那樣始終堅信「天花板平面圖」非常重要的人,畢竟是少數。阿爾托的天花板為空間賦予意義。 圖238 屋頂/天花板的營造美學:宏偉的有頂市場或火車站,加尼葉、奈爾維(Nervi)、瓦許曼(Waschsmann)、皮亞諾(Piano)等人,選擇用精緻的屋頂結構來「裝飾」天花板。 圖239 天花板,我們的傳奇資料庫:怕拉底歐,馬瑟別墅(Villa Maser),酒神廳,濕壁畫由保羅‧維諾內歇(Paolo Veronese)繪製。 資料及圖片提供」原點出版/大雁出版基地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56
"設計師是一朵天空裡的雲,可以自由地在空中飛翔,也可以自在地變成各種形狀。" 自2007年創立以來,開物設計以靈活的文化符碼,營造出空間的價值與深度,成功為客戶提供創新策略與商業模式,整合空間特質以開展出競爭優勢。為成就空間之多元與獨特,開物設計延攬室內設計專才,與行銷企劃、平面設計、藝術文化領域之菁英積極合作,以跨領域的組合,創造出組織靈活、專業分工而理念一致的堅強團隊,創造不設限的空間型態。重要得獎紀錄如iF Design Award、INSIDE Award、Red Dot Award、JCD BEST100、TID Award、K-Design Award、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等。 1.您參加TID Award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那時候的我很年輕,十分崇拜幾位前輩的設計功力,例如杜文正老師、李中霖設計師等人,參加TID Award的初衷其實很單純,就是希望可以跟一線設計師同場競技,並有機會證明自己的實力,已足以與前輩們站在同一條水平上;另外,還有一個比較市儈的原因,是由於我出身於環境、經濟狀況較為匱乏的家庭,因此希望透過參賽獲獎打響知名度,藉此讓收入更為豐厚,改善家中環境。 我從來沒有預期《閱讀人文》這個作品會獲得TID新銳設計師獎,說真的,我一直以為會是當年度一同報名的別件作品,這個結果也讓我對人生產生了體悟,有些事情、有些結果是強求不來的,機運也是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你必須時刻將自己準備好,以迎接隨時可能到來的機會。獲獎後最大的轉變在於,我們收獲了許多肯定,知名度亦逐漸提升,藉著這個契機,我們也認識了更多不同層面的專業人士與朋友,有助於開拓自身眼界。 楊竣淞獲得「新銳設計獎」的作品《閱讀人文》。框線產生水平垂直的秩序性延伸和舒張,整合出具協調性的創意語彙。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我認為身為一位設計人,對設計的熱忱是不會熄滅的。不論案子的規模、尺度與預算,我面對業主的心態皆相同,並且期待藉由設計敘事,從中傳遞一些觀點或精神;不過,現今的時代趨勢下,有不少消費者習慣了大量套版且型態相似的美學,以致於堅持獨特性變成一件具挑戰的事。我對設計依舊充滿熱情,但卻也對這個產業的未來性有著消極和不確定感,我覺得我們能做的就是堅持原則、繼續做該做的事,就算有些時候步伐比較小也沒關係。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開物設計」的命名緣由,來自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一書,我們期待成為業主開啟新生活的起始點,那英文名Ahead Concept則隱含著所有事情都必須從頭開始、從思想萌芽。我對開物設計最大期許就是可以找到認同這個理念的接班者,並嘗試開創更多不同的可能性;因此現階段的我十分盡力將所學、所知不藏私的教導給公司同仁,企盼可以尋得並肩同行的夥伴。 近期代表作《重回蒸汽時代》。以「現代、機械、復古」為關鍵字,將住家打造成融合復古與現代精髓,具有蒸汽時代靈魂的場景。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室內設計是一個學無止盡的行業,就算是已從業將近20年的我,每天還是不停歇的在接收新工法、新材料的洗禮,甚至是世界流行趨勢也需要時時關注,例如AI或ChatGPT等議題,但說真的,獲得的報酬與回饋在某種程度上很難與你的付出達成正比。就我個人觀察,現代人普遍有著太過容易放棄的通病,害怕背負責任,也不想向上挑戰,因此我建議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要好好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做,有沒有準備好面對失敗和挫折的心,對於想達成的目標,有沒有豁出去的決心? 資料及圖片提供」開物設計 採訪」陳映蓁
Interior 356
"設計師是生活經驗的分享者,解決問題的實踐家,同時創造空間的無限可能。" 設計是美感及實用的平衡。對美的品賞,是豐富精神生活所必須的過程,但缺乏實用機能的美則是空洞的,因此設計團隊相信,好的設計是以人為本,並且在經濟和美學的原則中取得適當平衡,針對各專案的獨特性,加上豐富的室內設計經驗,做出創新又配合客戶要求的設計風格。重要得獎紀錄如TID Award、A' Design Award、Red Dot Award等。 1.您參加TID Award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獎」帶來的轉變? TID Award是設計師的夢想舞台。每個設計委託我們都全力以赴,因此希望得到來自老師、前輩、業界的肯定,這是參賽的初衷。2011年獲獎後,我們有機會到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和誠品講堂演講,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經驗,代表外界開始注意到我們;另外,有越來越多陌生客來詢問設計規劃,在招募人才上也更為順利。 我一直謹記一位長輩給的教誨:一、不要大頭症;二、不要失落。「上台靠機運,下台靠智慧」,光環不會永遠都在同一人身上,當鎂光燈在你身上時,盡全力表現到最好,換別人站上台時,也要在台下給予掌聲並真心欣賞,這是我從TID Award學習到的精神,也成為成長的養分,深深影響著我的處事原則。 呂世民、林怡菁獲得「新銳設計獎」的作品《品茗宅》。充滿濃厚的人文氣息,亦虛亦實的彈性讓空間可隨機能變化及轉換心情,產生更多可能。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工作一定會有不順的時候,轉換心境找尋可行的切入點、保持心態的正面性非常重要。閒暇時我喜愛騎腳踏車,其實騎車也是一種人生哲學的實踐,上坡講究技巧和毅力,下坡則靠腦力,一股勁往下衝很容易造成意外,如何取得平衡亦是過程中需著墨的要點。我常跟同仁分享,室內設計是個可持續累積的產業,我們每天都在見識與觀察美好的事物,同時也需順應時代潮流持續學習,這些因素都能促使自己不斷吸收,並從中獲取不同的靈感和想像,面對挑戰時也能較為游刃有餘。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相即設計成立於2009年,十幾年來我們持續調整公司的發展方向,企圖以穩固的基礎發展更多面向的設計範疇;時至今日我們服務了許多B2C的客人,近幾年來更嘗試接觸B2B的客層,接連與連鎖餐飲集團及地產開發商合作,彼此交流切磋,藉此提升公司的眼界與前行能量。對於相即的期許,希望能為設計圈盡一份力量,提供更完善的工作舞台,以及不同於以往的多元性設計。 近期代表作《雲鼎》。利用有機且流暢的線條輪廓,勾勒出空間的韻律,讓設計概念相互對應。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年輕學子或後進,我認為可以盡早接觸業界,不論是求學時多與教授、外聘講師互動,或是參與室內設計相關的活動、講座等,可提升自己對室內設計行業的了解,並挑選適合個人性格(personality)的職位;此外,我覺得跨領域學習的能力至關重要,一位優秀的室內設計師,不單只需熟稔設計、繪圖,而是需培養全方位技能,並將其融會貫通於每個委託案的執行上,同時也必須開敞心胸,用清澈的眼光洞察產業演進,扎穩根基、踏實前進。 資料及圖片提供」相即設計 採訪」陳映蓁
Interior 356
"設計師是空間藝術家。藉感性創造創意、以理性面對問題;引領人們看見原始之美,替生活提供解決方案。" 沈志忠是沈志忠聯合設計的創立人兼設計總監,其在2005年成立X-Line Design Studio,隨後擴展成立了沈志忠聯合設計公司。畢業於著名的倫敦藝術大學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憑藉在室內設計方面的過人技藝,屢獲殊榮,獲得INTERIOR DESIGN、ATTITUDE等國際知名設計媒體的認可;還曾在各種設計比賽和社團中擔任評委。亦於2017年成立朕璽國際有限公司,擔任高端精品家具代理商,引進各式精品家具到台灣,為大家實現心中理想家居的面貌。 1.您參加TID Award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獎」帶來的轉變? A:依稀記得公司成立初期也是TID Award剛創立不久,作為台灣第一個讓設計師可展示作品、獲得肯定的平台,自然吸引了各大媒體的報導,基於這個契機讓我留意到這個比賽,也因為那時還在創業初期,期待讓更多人看見我的作品,便報名參加TID競賽。順利獲得新銳設計獎後,開始受邀至不同論壇進行演講,同時也有來自媒體的關注和報導,這是讓公司和作品更廣為人知的契機,因此我認為TID Award是一個很好的曝光與宣傳平台。 沈志忠獲得「新銳設計獎」的作品《Gallery More》。賦予服飾店另一層意涵,將遊逛美術館的經驗帶入空間中,以欣賞藝術品的眼光看待服飾。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A:設計對我而言,已經是與生活緊密結合的元素,相信從事設計相關行業的大家也會認同這句話;做設計的時候,我們需要站在不同角度去思考、並解決問題,面對每個業主都會遇到不同考驗與不同需求。我認為在談論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前,應該先探討一個關鍵重點,就是你了不了解這個行業背後實際運作的know-how,例如規劃、尋找問題、解決問題、實踐等,因為保有熱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設計者必須持續具備分析、找尋和解決問題的專業能力。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A:從事設計行業至今已將近20年,我現在對未來的展望與期許,是思索公司下個20年的執行方向,如何調整公司整體架構,因應更彈性多元且具挑戰的趨勢,藉此創造更亮麗和寬廣的未來;同時,我也不停探尋機會,企圖衝破地域限制,跨出台灣,讓設計之力發散到更多地方。 近期代表作《A Home Away from Home》。落地窗的存在充分引景入室,模糊室內外界線,創造寬敞體感;適當安排空間隔牆,形塑流暢動線。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A:我的建議是對這個產業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且不執迷於追求表面的光鮮亮麗。身處網路迅速發展的時代,知識和資訊唾手可得且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沒有時間與地域上的侷限,正因如此,我覺得新進設計師必須有視野的高度和思考的寬度,需要實際去了解與考察行業背後的辛苦,更得明瞭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和心思,未必會得到對等的回報;另一方面,室內設計師的創新和創意,都需將「以人為本」視為原則,不同的案子在每個階段自然會遇到不一樣的問題,因此,無法以一套制式的思維去定義室內設計。 此外,我也認為想要持續在室內設計行業發展的設計師們,應該要時刻保持意志力、企圖心和熱情,要懂得感激遇到的每個問題,因為這些問題都是成長的養分,促使我們成為更優秀的設計師。如果有計畫成立自己的團隊,那更需要養成主動的態度,學會承擔責任,不忘初衷、不輕言放棄,才有可能持續挖掘設計好玩有趣的一面。 資料及圖片提供」沈志忠聯合設計 採訪」陳映蓁
Interior 356
"設計師是將夢想實體化的築夢者,創造五感化虛為實,以設計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拉近設計與大眾的距離。" 邱柏文(Johnny Chiu)是柏成設計JC. Architecture & Design和OUT Scholarship的創辦人,以新穎觀點和理念推動的作品受到肯定,更是首位獲得WAF/INSIDE 世界建築/室內設計節獎-年度大獎的台灣設計師,擁有GQ Of the Year、Red Dot:Best of the Best、Good Design Award等榮譽獎項。具吸引力和不因循守舊的設計作品,使他成為定義亞洲設計的關鍵人物,並經常受邀擔任各大獎項評審之一。 王菱檥(Nora Wang)是柏成設計JC. Architecture & Design共同創辦人與設計總監,同時擔任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與師範大學設計學系兼任講師。2015年發起OUT Scholarship旅遊獎學金,鼓勵學生出國探索,以培養台灣新一代設計人才。 1.參加TID Award 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師獎」帶來的轉變? 首次參賽的那一年我剛回到台灣,事務所正處於剛起步的階段,由於當時聽說TID Award 在設計界中非常有聲望,心想既然創立了事務所,就去試試看吧!所以就抱著嘗試的心態,期待能將努力完成的作品透過參賽傳遞出去,讓更多人看見。 《貝貝西點Les Bébés》得到第六屆的新銳設計師獎,不僅是一種認可更是榮譽。得獎的經歷讓我們有機會前至多間學校演講,分享經驗案例、傳達設計理念,並在過程中發現,原來「分享」竟是如此令人愉悅的事情。在設計的路上,一直以來都抱持著「持續努力」的精神,以熱情為每個業主創造符合期望的有趣空間。 邱柏文(Johnny Chiu)、王菱檥(Nora Wang)獲得「新銳設計師獎」的作品《貝貝西點Les Bébés 》。靈感來自於純粹優雅的蛋糕,藉其純淨語彙傳達品牌精神,引出人們對甜點的幻想及渴望。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柏成設計JC. Architecture & Design 涉略的領域多元而廣大,無論是建築、室內設計、家具設計還是交通設計皆是以專業而真誠的心去完成。我認為只要設計能夠改變社會,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就是持續前進的動力來源,進而懷抱熱情克服眼前的所有挑戰。 雖然設計能夠改善生活上的不便,卻不是每個人都能立刻接受新的事物,例如過去與較為保守的銀行業合作時,新舊思想間會發生碰撞,因此遇到許多無可避免的困難,但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各行各業的設計觀感中,能夠收獲許多新奇想法與體驗,並根據產業屬性去規劃空間,帶給業主對設計的全新想法。 當遇到困難時,我鮮少因煩悶而嘆氣,因為對我來說每個挑戰都是學習的機會,有句名言說:「過去的一切經歷,會成為今日的養分。」遇到困難或是失敗時,不去怨天尤人,而是從經驗中思考出更好的改善方案,記取教訓展現更好的樣貌。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我期許能在國際領域中持續前進。舉例來說,當初打造作品《鳴日號》時,是期望能夠用設計傳遞台灣人文風情,進而激發人們的好奇心,從文化、歷史、設計等不同觀點,一點一點的深入認識,了解台灣不是只有夜市或是101 大樓等景點,而是有著豐富多元的文化風貌。 作品《鳴日號》在國際獎項中得到認可時,對我們來說是創下了極有意義的里程碑,透過國際平台的曝光,讓世界看見台灣,而火車的敞開視野,也勾起了人們踏上寶島一探究竟的興致,引領大家坐上火車一邊品嘗當地美食,一邊欣賞窗外景致,打開城市風景感受台灣的各種面向。我期望藉由在日常的探索中,無論是交通工具、銀行,抑或是餐廳椅子,都能突破傳統框架,揭開設計的多重面貌。 近期代表作《鳴日廚房 The Moving Kitchen》。以竹編、木頭、石頭等材質捕捉台灣在地色彩,玩轉台灣元素迎向嶄新的台鐵美學。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在學習的過程中,想必會如海綿般吸收到各樣知識與經驗,周圍五花八門的聲音或許會令你感到混亂,但請記住!設計並沒有固定手法,跟隨自己的心才是最重要的,傾聽內心從中建立屬於自己的語言,堅持並貫徹理念。或許,剛開始的一、兩年會感到迷茫,需要不斷摸索適合且喜愛的風格,但只要堅持下去,從自身的教育環境、生長背景,無需複製他人語彙,自然就能找出屬於自己的設計論述。 資料及圖片提供」柏成設計 JC. Architecture & Design 採訪」林靖諺
Interior 356
"有人說設計師是空間的導演,也有人說是領航員,但我認為設計師就只是純粹做好空間與情緒之間對應關係的一個中介者。" 「人生路上只要記住一件事,就是尋找你熱愛的東西」,唐忠漢設計師認為,設計是源自於對生活的熱情,他強調自然、清晰的原始設計,不僅象徵年輕與活力,也代表未來空間的發展方向。近境制作創立於2003年,從僅有3人的小團隊發展茁壯成數百人的設計公司,他們的作品中,透露著強烈的地域色彩,至今仍秉持著最好的設計便是創造未來。 1.您參加TID Award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獎」帶來的轉變? 我們從2007年第一屆TID Award就開始參與競賽。在當時,TID Award不僅是年輕設計師發表想法的平台,也是每個人夢想中的重要獎項。而我發現,在準備參賽作品的過程中,也是重新梳理自我作品的一個機會;在整理時,你會反芻當時的設計過程,重新思考設計與現實之間的關係,也會發現自己設計的不足之處,而這些都將進而觸發我的設計思考、成為日後的養分。經過四年的努力,以《綠光L宅》獲得2010年新銳設計獎的肯定,也讓我們獲得莫大的信心和設計能量。在過往的作品中,滿足業主的需求、將業主的想像具體化是我們的首要目標,但現在我們更重視「作者」存在的意義;身為作品的「創作者」,將人、情感、機能與美感作為設計的核心元素,除了要「做」設計,更要「開創」設計。 唐忠漢獲得「新銳設計獎」的作品《綠光L宅》。從空間中最原始的調性中著手,從自然、光線與材質的運用焠鍊出最精簡的空間本質。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設計這條道路非常辛苦,它充滿荊棘跟挑戰,有許多現實面的阻擋、不得不妥協的問題等,而且它不是一個人可以做到的,需要協調、溝通,透過眾人之力才能完成。我覺得在設計過程中獲得的「情感回應」,是讓我能夠持續突破並前進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做設計時你會接觸到很多不同的人事物,在與他們互動與碰撞時,那種未知與期待,會令人感到熱血沸騰,也會進而開啟對自我的探索。如同音樂感染人一樣,設計也傳遞著一種很特別的「感動」能量,讓我有不斷保持熱情的動力。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近境制作從2003年創立至今,已經邁入第20個年頭。我期望我們能在這充滿變動的世代裡,依然保持著安定與穩定的心,用謙遜的態度來思考創作,用真正的好設計來回應社會;讓公司在逐漸邁向成熟的階段裡,不止步於前,而是繼續突破自我,創造出更具有代表性、有差異化與創新的好作品。 近期代表作《進取的極簡》。以簡馭繁的侘寂思潮,用微水泥表現室內量體的曲線、弧度、光線、時間的四維空間,重譯極簡本質。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很多年輕設計師容易受大環境影響而做出許多不得不的決定,如何找到自己與他人的「不一樣」之處,是很重要的課題。我們常常因為不了解,所以對於自己的想法抱持著是否正確的疑問,但其實,設計的概念本身並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成不成熟、深不深入的問題;設計並不是一場考試,而是open book的累積,藉由科技的便利去加以探索文學、哲學、藝術與音樂等各個領域,用知識儲備強化你的概念,讓自己避免陷入流水線的操作、避免成為單純設計的搬運者,而是建構更佳成熟與完整的想法,做出好的設計作品。 資料及圖片提供」近境制作 採訪」歐陽青昀
Interior 356
"設計師是結合洞察力和整合力於一身的美學實踐家。" 邵唯晏活躍於設計界、學術界和藝術界,承襲當代非線性的思維脈絡,前瞻的思考和作品引起各界的關注,過去媒體稱「野蠻80後」,現稱為「超智人」。他主持國內外幾家設計公司,在國際上獲獎無數。設計上強調實務與調研的相輔相成,在交大攻讀博士時就已榮獲傑出校友榮譽。曾受邀法國 INNODESIGN PRIZE評審,並於威尼斯雙年展策展,受到Itsliquid和Domous的關注報導。2022年也擔任台北城市博覽會之區策展人,並著有《當代建築逆襲》、《設計.未來.超智人》、《玩物尚志》。以設計思維為發展核心的多元身份,在角色變換的過程中建構出自我的設計論述。 1.您參加TID Award競賽的初衷?獲得「新銳設計獎」帶來的轉變? 2007年末我從安藤忠雄事務所實習回來,便開始了獨立開業和攻讀博士班的雙重身分,當時台灣還沒有太多空間設計相關的競賽,最初得知TID Award時,正好手上有幾個在概念、美學和完整度上都有不錯呈現的作品,於是便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報名參賽。希望能在台灣找到一個可以表達設計想法的平台,檢視這些實際落實後的作品究竟做得好不好?能否在專業領域獲得迴響?本著這樣的初心,我參與了首屆TID Award競賽。2009年,我以《國民黨黨史館》獲選新銳設計師獎,得獎對我的影響可分成對內及對外兩個層次。對內來說,獲獎讓我對於從建築跨界到室內設計領域的T型發展更有信心;對外來說,讓我在那段時間得到許多媒體的關注,從而提升了知名度。 邵唯晏獲得「新銳設計獎」的作品《國民黨黨史館》。顛覆傳統思維,以「傾聽」為概念,塑造「放低身段、傾聽人民」的理念。 2.從業至今,您如何保持對室內設計的熱情? 室內設計相較入行門檻較低,從業者相較其他設計領域也來的多樣,因而形塑了一個極競爭的環境。2010年我以《樹下》獲得TID金獎,記得當時終審的吳光庭老師曾表示,這個作品將數位設計的思維和操作從建築帶入室內領域,在台灣形成一個跨領域的表率。這個評價對我日後影響深遠,藉由將跨域理念帶入室內設計圈,為產業激發新的可能性,並發展成操作設計專案時的一套完整論述。保持跨領域思維,引入其他領域和學科的思考進行輔助,成為我從事設計工作的一項重要方法學,透過項目在尺度、類型與設計歷程的多樣性,持續保有跨領域知識與資訊的廣泛攝取,創作出與時俱進的空間作品,是我與團隊保持熱情的關鍵所在。 3.現今,對設計職涯的展望與期許? 從最初的一人工作室開業迄今,我已經在設計圈打滾了十多年,這個世界運轉的速度很快,檢視2023年當下後時代的生活方式、技術、思維等層面都有大幅度的躍進。空間作為回應人類文明進程的載體,在設計上也應有所突破,在這個思考脈絡之下,我除了期許未來能持續執業,同時也能保有與時俱進的2I能力:洞見(Insight)與整合(Integration)。在室內設計圈持續誘發新聲音、注入全新的設計、工法、材料,並保持對產業一定的敏感度及熱忱,並將其匯整成系統性的文本和論述,持續在出書的道路上走下去。 近期代表作《大地眺望台》。設計強調讓人與周遭景致維持開放式交流,室內則塑造與自然共生的環境。 4.對於有志從事空間設計的後進,您的建議? 從2009年榮獲TID新銳設計獎以來,已過了14個年頭。回顧自己的從業經歷,我始終認為設計是一個沒有邊界、不存在標準答案的產業類別,它最重要的價值在於要做到與時俱進!要能持續利用跨領域的思維和能量,讓不同專業的訊息、知識、技術碰撞出新火花,這也是我和竹工凡木團隊的核心價值!最後二句話送給後進的朋友們:「知識的交互決定你的創造能力, 認知的維度決定你的進化深度。」,共勉之。 資料及圖片提供」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 採訪」歐陽青昀
Interior 355
由全球知名米其林三星主廚Thomas Bühner(傅納斯)與台灣合作夥伴合資開設的「La Vie by Thomas Bühner睿麗餐廳」,已正式於台北大直「NOKE 忠泰樂生活」隆重開幕,透過完美融合東/西方兩種不同飲食文化的深厚底蘊,期待為台灣Fine Dining美食領域帶來全新的味蕾衝擊和感官感受,成為國內頂級餐飲業立足台灣放眼全球的重要里程碑。 餐廳門面。 「La Vie by Thomas Bühner睿麗餐廳」經營目標十分清楚,就是致力提供煥然一新的當代歐陸料理Fine Dining體驗;所有菜單均由主廚Thomas Bühner親自設計,並與行政主廚楊展浩(Xavier Yeung)密切討論、交流後定案,將其舉世聞名的「三維料理哲學」完整自德國移植而來,以全球頂級食材,搭配源於台灣山川、田野、河流和海洋等風土精選材料,注入其累積超過30年精湛烹調火候的Fine Dining料理靈魂之中,將在台灣詮釋出與眾不同的「全新Thomas Bühner米其林三星風格饗宴」。 La Vie by Thomas Bühner睿麗餐廳主廚Thomas Bühner,與行政主廚楊展浩Xavier Yeung。 以金瓜石及台灣風貌為靈感 La Vie睿麗餐廳的設計概念旨在展現台灣城市和自然風貌的多樣性,同時強調永恆、優雅、當代、簡潔和建築等多面向的設計語彙,整個專案由德國知名設計師Olaf Kitzig的工作室負責,該設計團隊在超過25年的從業時間裡,持續專注於旅館餐飲業、商業空間及私人豪宅等領域,完成了超過1,050個設計專案。 餐廳內部。 La Vie睿麗餐廳的基礎顏色元素採用綠色、岩石和藍色等大地色為基調,搭配源自台灣北部金瓜石為靈感的低調璀金色,反映出寶島台灣的歷史性、島嶼特性、包容性和靈活性,並盡可能選用能夠呈現出自然元素的裝修材質。為了確保客人在用餐時的舒適度,餐廳設計亦十分注重座位的間距和挑高天花板隔音效果,以及採用間接暖光的照明設計,既舒適又具拍照美感。 餐廳內部。 其中,獨有的戶外露台更是餐廳的一大亮點,環境優雅、佈置著精美舒適的戶外家具座椅和季節植物,非常適合享受美食後稍做休憩,摩天輪的光暈搭配燭光熠熠的寧靜夜色,讓身心得到徹底的放鬆和療癒。 餐廳內部。 設計師Olaf Kitzig表示:「設計源自許多看不見的小細節,觀察日常生活的細節可以帶給我們更多平常不會注意到的事物,因此我們的風格注重協調、品味與美感,La Vie睿麗餐廳的設計目標就是創造一個讓賓客感受到寧靜、和諧和美麗的空間。」 餐廳內部。 台灣首座 米其林廚師夢幻廚房 La Vie睿麗餐廳的I’m廚房設計與設備更是受到主廚Thomas Bühner及其團隊的高度關注,從設計專案的第一天起,他就全程參與廚房設備的規劃及配置等相關工作,並完整考量廚房整體的運作動線效率和節能等方面的要求。 憑藉超過30年的米其林餐廳廚房經驗,Thomas Bühner提出了關鍵的工作檯面高 度要求、檯面材質與工法、檯面下踢腳板材質與角度設計、冷凍櫃不同溫度的需求及容量大小規劃等細節;為確保量身打造的中島設備高機能性,他更親自造訪德國頂級商用廚具設備製造商MKN總部,與該公司工程設計人員當面討論所需要的獨特規格配備。 餐廳內配有米其林廚師的夢幻廚房。 La Vie睿麗餐廳所打造的透明半開放式廚房堪稱是台灣首見的「米其林廚師的夢幻頂級廚房」,具備眾多特色:與外場地板齊平的廚房地板設計、無壓迫感的德國一體式全區照明、具導流正負壓平衡的專業煙罩設計、封頂式不鏽鋼吊櫃、懸空不鏽鋼飲用水與電源供應中島吊架、全區空調、冷熱烹調檯面分區規劃、工作檯面接縫極少與極小化等,此外,亦全面導入全球頂規專業廚具與烘烤設備,在專業的廚具和設備間進行了縝密的系統整合;而廚房工作人員的制服則由丹麥/義大利的永續服裝設計品牌OLDER Studio,參考人體工學、出餐流程動線所設計。整個廚房的軟硬體規劃和配置充分展現了La Vie睿麗餐廳追求超高品質的基本精神,也讓廚師團隊可以更有效率地工作,提供更加優質的餐飲服務。 精選頂級客製化餐瓷 La Vie睿麗餐廳大量採用比利時藝術家Pieter Stockmans的瓷器作品,搭配台灣鶯歌陶瓷專業團隊量身訂作甚至創作設計的獨一無二餐具作品,藉以突顯菜色的魅力,並強調Fine Dining除了料理美味的基本要求外,還必須在餐盤與擺盤上展現秀色可餐的視覺表現力。 Pieter Stockmans深受許多世界知名的米其林大廚喜愛,餐具由硬質瓷製成,這種瓷器需要燒製於攝氏1400度以上的溫度,因此非常耐用,且完全沒有孔隙,不需上釉即可輕鬆使用和清洗。睿麗餐廳使用的餐具系列均為客製化且極具現代感,尤其是雪白瓷盤緣上的淡淡咖啡棕釉色,更是專為搭配餐廳室內裝潢風格而全球獨創特調的釉色,有著獨一無二的魅力! 餐瓷皆為頂級訂製。 此外,在導入高階Fine Dining概念的同時,也希望能為國內餐瓷設計與製造工藝上帶來衝擊和提升,在Thomas Bühner的同意下,來自鶯歌窯廠的接班者們自組團隊接受挑戰,設計專用餐瓷。在NAKNAK設計總監曾彥文及ADC STUDIO創意營運總監楊凱雯的帶領下,緊扣著「融合」為發想主軸,象徵歐洲Fine Dining文化與台灣飲食文化碰撞後的新樣貌,也代表代表豐沛奔放的大自然食材與精準掌控的廚藝疊加後的展現,更是西方當代餐食器皿型態與鶯歌在地餐瓷製作工藝相遇的新嘗試。 餐瓷皆為頂級訂製。 在製作工藝上不僅挑戰從未試過的造型,在以白色為主調下,每款餐瓷都設定成不同層次的白,並搭配局部上釉的平滑觸感與粗獷手感,探索「融合」的不同可能性,也創造了飲食價值的新體驗。 資料及圖片提供」La Vie by Thomas Bühner睿麗餐廳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55
餐瓷精品店花樂雅堂(Floralia Decor),自成立以來即以「高奢餐桌」定位驚豔名瓷愛好者,除代理品牌歐洲藏家醉心的頂奢餐瓷,亦開設名瓷鑑賞、餐桌佈置、花藝及品酒課程,將歐洲名流講究的餐桌美學進行系統而深人介紹。 日前花樂雅堂受邀進駐台北SOGO復興館,發表了奧地利皇室水晶酒器Lobmeyr(羅博邁爾)、奧地利皇瓷Augarten Wien(奧格騰)瓷盤與茶組,極限量且難得一見的逸品,讓台灣藏家能近親賞歐洲名流鐘愛的瓷器與水晶。 Lobmeyr(羅博邁爾) 奧地利皇室御用「霍夫堡水晶酒器」 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曾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領土最為廣闊的王室之一,而哈布斯堡王朝最尊貴的兩大宮殿:美泉宮/熊布朗宮(夏宮)與霍夫堡(冬宮,也是現今總統官邸)皆位於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境內。這款帶有哈布斯堡徽章的「霍夫堡水晶酒器」,是Lobmeyr於1835年製作並供應予王室的宮延用品,是王室餐桌上的必備用物,至今仍受奧地利政府妥善保存,並於美泉宮的國家宴會廳及霍夫堡的銀器收藏室中對外展出。「霍夫堡水晶酒器」在製作上,須由最資深的工匠以最細膩的手法,手工切割與打磨,講究的繁工與歷史意義,可說是最具代表性的皇室水晶酒器。 Lobmeyr(羅博邁爾) 世界富豪酒杯「羅斯柴爾德之星」 世界頂級豪門「羅斯柴爾德家族」自1760年創建銀行業務並於19世紀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1875年奧地利首富Albert Salomon von Rothschild男爵委託 Lobmeyr為其豪邸設計一整套星空圖案的酒器,多年後男爵之子亦為新居同樣委託Lobmeyr製作酒器。Lobmeyr所設計的「羅斯柴爾德之星」以超薄的No.4杯型為體,輕盈並略帶空氣感的星空圖案不僅賦皇室盛宴風格,更顯示了羅斯柴爾德家族分散世界各國,卻依然如星辰般的耀眼與榮華。 Augarten Wien(奧格騰) 「帝國花園」瓷盤與茶組 維也納皇家瓷廠Augarten(奧格騰)是俄國沙皇、普魯士王室、日本皇室、歐洲第一美人茜茜公主(伊莉莎白皇后)的愛用名瓷,其設計皆出自各時期歐洲藝術大師之手,迄今已擁有300年歷史,屹立於歐洲名瓷界。「帝國花園」始於1795年為奧地利國王法蘭茲二世設計的早餐盤組,瓷器上繪有翠綠的蔓葉、藍色的花紋裝飾和金黃色的小鳥,呈現一種自然趣味和優雅歡快的氛圍。 Augarten Wien(奧格騰) 「奇幻鳥」下午茶組 浪漫主義風格的「奇幻鳥」下午茶組源自法蘭茲二世最愛的兩隻金絲雀:比比和布波爾。奧格騰於1790年推出這款下午茶瓷器,呼應當時在藝術與文化盛行的浪漫主義風格,注重情感與浪漫、提倡自然和幻想,畫面以豐富的色彩呈現永生的極樂鳥,表現對幻想、藝術和詩歌領域的推崇與渴望。 法國時尚餐瓷Marie Daage PANACHE羽飾系列 法國的時尚設計師Marie Daage出生於奧地利,畢業於法國知名的盧浮宮學院,她傑出的藝術美感與對傳統工藝的重視,使其同名的餐瓷品牌迅速在法國高奢餐具中取得一席之地。Marie Daage餐盤皆是以純正的法國「利摩日」(Limoges)瓷器做手工繪製,餐盤加入時裝概念能混搭運用,亦可與其他系列疊加搭配,讓每頓餐桌風景都煥然一新。 法國餐瓷精品Alberto Pinto 「蘭花記事」系列 知名室內設計師Alberto Pinto名下Pinto Paris的餐磁,因其高雅的風格與藝術美感被視為法國餐瓷精品,深受歐洲名流喜愛,其中「蘭花記事」系列以六種不同的蘭花圖騰做為主餐盤和茶具器皿,是Pinto Paris餐具中最優雅的代表。 義大利第一名瓷Ginori 1735 「東方義大利」系列 延續古典主義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華美風格的Ginori 1735,近年最受歡迎的款式莫過於優雅的「東方義大利」系列,典雅圖騰搭配豐富色彩,能依照個人喜好或不同季節、節慶選色使用,做多色混搭也別有風情。 資料及圖片提供」花樂雅堂 Floralia Décor 採訪」Sumile
Interior 355
隨著時代變遷,教育觀念在時間的洗禮下,學習方式愈趨多元,教育不再只發生在日常課堂,更是能從校園各處挖掘出具不同面貌的學習樣貌。為此,教育部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合作推出「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協助全國學校透過徵選實踐校園美學,開創全新的教育思維與解決辦法,自108年啟動至今,已樹立75所示範學校。 宜蘭高商國樂教室改造後:圓形拱門先將視線聚焦,結合演奏區內上方的燈軸與吸音板,讓空間焦點更加明確。 經過徵選後,今年選出共20所合作學校及18組設計團隊,並於近期舉辦成果分享會。本次優化領域多元,諸如理化、韻律、天文、家政、音樂等各類主題教室,亦改造動物園地以及桃花心木生態場域等「無牆教室」,鼓勵孩子們實際進入學習現場進行探索。特別的是,今年首度將公共場域納入改造範圍,如資源垃圾集中場、體育器材室、戶外遊具等,其中「技術型高中」更是首次入選,包含宜蘭高商的國樂教室、新北高工模具科大樓川堂及員林農工指標系統。 改造公共區域的首次挑戰 若提到校園場景,或許都會優先聯想到教室、操場、教師辦公室等場域,但器材室、健康中心、圖書館等僅具單一用途的機能空間,卻是平日師生頻繁使用卻容易被忽略的角落。 高雄市光武國小 改造前:資源及垃圾集中場臨近校門,旁邊緊鄰市府新建的公有停車場,老舊的臨時搭建物相形之下,格外突兀。 本次改造對象中的高雄市光武國小,其資源垃圾集中場為舊式磚造鐵皮的臨時建物,過去環境昏暗老舊,缺乏通風與收納,所處位置更是造成學校門面觀感不佳。 改造後:增加夜間照明,讓即使是資源及垃圾集中場,也能成為美化校園環境的一個風景。 改造團隊「暁房子創意設計」大膽打破制式的封閉隔間,改用霧面小圓浪板及金屬圍籬網等材料,組構成輕巧通透的波浪牆序列,林立在多樣化植栽點綴的地景緩坡上,透過地面及牆面的變化,編排出完善、清晰的機能分區與動線。藉翻轉對垃圾場的刻板印象,將空間轉化成明亮、清新的軟性質地,展示教育與生活互動的全新層次。 高雄港都文府國小 改造前:使用頻率高,卻因收納空間不足,使得環境看起來雜亂。 高雄港都文府國小的體育器材室使用頻率極高,然而其空間卻缺乏規劃,造成器材借還、取用的不便,於是改造團隊「有禮設計」在牆面設置沖孔板,運用其通透性形塑方便快速識別球類的視野。 改造後:預留空間,以明亮色彩提高室內採光視野。 另外,經過考量團隊為預留空間,彈性配置移動式矮櫃,不僅可以輕鬆取放,更可依照課程需求調整位置。整體利用高明度色彩線條與大量的自然光流動,創造運動賽道般的視覺意象,打造兼具實用與美感的「體育實驗場」。 無牆教室 打開場域視野 「學美.美學計畫」繼去年改造雞舍園地後,今年再次挑戰生命教育現場,期望不只著眼於動植物的生活與觀察場域,更著重在創造人與生命互動的對話關係。 南投縣中峰國小 改造前。 經歷過921震災、堅毅矗立於南投縣中峰國小的桃花心木老樹,是全校的精神支柱。其中由三棵桃花心木環繞而構築成的戶外平台,在植物與昆蟲的共生下,展現其豐富多樣的生態景觀,逐漸成為隨四季變化的無牆教室。然而在長年的風吹雨淋下,木作平台的損壞愈趨嚴重,因此改造團隊「參木辛所」與工藝師合作,以有機形式塑造鋼構錯層平台,用編織攀網取代傳統樓梯,高低參差的地景通道和樹屋,讓學習不再只限於水平範圍,而是從不同角度親近大樹,創造饒富驚喜的多元探索。 改造後:以親近自然的攀爬網及擴張網方式,建構以這三棵桃花心木為主角的生態地景藝術。 為特殊教育班打造彈性空間 每間學校皆有設置的特殊教育班,是此次改造計畫的一大亮點,為將其需求與教育相互融合,藉由思考各校自辦資源班的環境,進行回應與調整。 高雄市四維國小 特教教室改造後。 高雄市四維國小此次攜手「氛圍設計」,改造校內三間不分類資源班,重新規劃布局並劃分為公共、彈性與開放空間,老師可依課程內容、人數等不同條件選擇教學地點。同時團隊規劃系統性收納櫃、教學推車及專屬移動式家具,為教學場域增加彈性的收納空間,以及建構出環境嶄新的可能性,打造滿足師生需求的特教教室。 本屆推出「OPEN SCHOOL走進.學美」展覽,展出從110至111年之間41所學校及28組設計團隊,所共同完成的改造成果,期待創造更加完善且具美感的學習環境。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