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55
Loro Piana新作Apachetas 向神聖自然致意
Loro Piana 家居部門於米蘭設計週展示阿根廷設計師暨藝術家 Cristián Mohaded 的最新創作主題「Apachetas」,並在 Loro Piana 米蘭總部的 Cortile della Seta 以裝置藝術呈現新作,整體構景自古代安第斯山區的傳統汲取靈感,為室內空間營塑自然寧靜的氛圍。 Apachetas原意,是指安第斯山脈中用來標記路徑和通道的成疊石塊,由幾個世紀以來的旅人所建造。旅人們從平原上攜帶一塊石頭入山,在穿過山徑時將石頭留在途中,向大地之母 Pachamama的神靈致敬。這個悠久的習俗,因旅人足跡的日積月累,山林裡逐漸堆疊出巨大石塔,從地面崛起直達天際,宛若虔敬的祈禱者,既美麗又神聖,靜靜的屹立在自然之中。 藝術家 Cristián Mohaded 與 Loro Piana 家居部門以Apachetas為靈感,傳達向自然永續致敬的精神。創作過程裡,秉持重視材料與工藝精神之底蘊,藉物料質地的對比中孕育優雅和諧。 此次創作Apachetas,也與藝術家Mohaded的背景有濃厚淵源。品牌自藝Mohaded的家鄉阿根廷採購駱馬毛作為原料,以這個最珍稀的天然動物纖維創作,聯繫起雙方熱愛自然的共同性。 Apachetas全系列造型與、配色均從自然大地獲得啟發,再將之轉譯為當代呈現,其外觀呼應著卡塔馬卡的特色景觀,稜角分明的雄偉巨岩、河流、乳白色和紅色湖水的潟湖,鹽晶體上生長的灌木叢均是設計靈感。 一系列沙發、扶手椅、長凳、桌子和容器,以岩石般的外觀,搭配 Loro Piana質感細膩的面料,外觀別致且觸感極佳。 家具的圓弧曲線部分結合雕刻木質元素形塑出對比性,並作為置物表面,概念正如Apachetas堆疊的石頭般穩定且堅毅。此一系列除了木質與織品之運用,亦加入了陶瓷元素,潤澤表面與色彩靈感來自阿根廷潟湖,採用與石塔相同顏色的紅色或白色,陶瓷被轉化為桌面,在家具之間創造出小潟湖。 為發表此系列創作,Loro Piana米蘭總部展廳Cortile della Seta亦蛻變成一處夢幻空間,有12座高達8公尺的石塔佇立,其不規則、稜角分明的外觀賦予整體結構不穩定感猶若Apachetas,石頭上覆蓋著 Loro Piana家居部門的面料,Apachetas系列家具設在石塔之間。 Loro Piana透過擬仿自然的夢幻造景邀請人們展開對話,探討自然永續的可能性,將步入展場的參觀者化為行走山脈的旅人,漫步在景觀中感受不同紋理和材質進行混搭和並列,原創與對比之美,一如自然大地的鬼斧神工。 Apachetas藝術裝置在2023年米蘭設計週期間開放給大眾參觀,提供來訪Loro Piana的賓客一場獨特的視覺饗宴。 資料及圖片提供」Loro Piana 編輯」Sumile
Interior 355
以國際審美詮釋東方詩意。 位於上海的子福慧餐廳,是一間集典雅與個性的飲食空間。 這座由LDH劉道華建築設計事務所操刀的餐廳,企圖以別致的美學體驗駐留人心。設計師劉道華常將建築元素運用於空間設計中,擅於結合造型、色彩創造視覺張力,作品富含個性與藝術氣息。 將建築思維用於空間,以造型結合色彩,構建視覺張力。 此次,子福慧餐廳自當代審美標準闡述東方之美,體現了靜、定、雅的詩意情懷。設計師認為,繁華上海向來是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之地,在混血文化洗禮中,養分體現於建築、藝術與人們的生活文化,如何讓這座餐廳立足國際城市同時具有高辨識度,是此作的重點。 利用暗色與光影創造空間層次。 子福慧提供高端粵菜私宴定制,業主期望以頂級美食結合空間美學,展現東方美與國際感。品牌精神為「溯源鮮食,回歸璞真」,因而全作設計特別強調自然體現,整體講求純粹且別致,空間顯得清幽雅致。 藝術元素散布於空間中。 對外,利用大面積的玻璃幕牆將採光與市景納入,聯繫室內外關係。室內,著重沉靜素雅,特意採用暗色調配以間接燈光,為整體構築豐富的光層次,暗示著這是一座世外桃源。 重視自然光線與空間的對話。 劉道華鐘情自然光線,因此在室內燈光計劃上模仿建築的光感,強化出自然天光與空間的對話,豐富空間立體層次。建築思維亦貫穿整座餐廳,採用簡潔幾何的線條串聯場域,並引用剛性材料穿梭於室內空間,展現冷冽俊朗氣息,一如城市裡的現代建築。 獨特的入口設計讓人緩下腳步。 東方元素在這座餐廳裡有了新面貌,像是採用獨特的入口設計讓人緩步,入口處靜立著的拴馬樁,表達迎客下馬之意。餐廳多處以濃烈的紅色藝術品進行點睛,利用此一東方代表色進行動線提示,並與深色背景互襯提升整體神秘氛圍。 用東方紅與深色空間相襯。 全作以建築空間和藝術形體為骨架,用建築的手法建構空間,讓東方美跳脫了傳統古典的詮釋,呈現當代新面貌,體現餐飲藝術的與時俱進。 利用大窗與環境連結。 資料及圖片提供」LDH劉道華建築設計事務所 採訪」Sumile
Interior 355
高雄市內惟藝術中心主要由知名建築師劉培森設計與規劃,整體白色外觀呼應柴山綿延起伏的山形狀態,以帶狀式輕量建築群設計,工法選用剪力牆無柱,與周邊自然景觀共構、共融、共生。 由知名建築師劉培森設計與規劃的高雄市內惟藝術中心。(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內惟藝術中心是由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市電影館三所專業館舍共同營運的新場館,以文化平權作為理念,將大門敞開迎向內惟聚落,藉由跨領域、跨世代、跨族群的精神,集結三館特色,規劃展覽空間、影廳、輕食咖啡廳等複合場域,打造「既在地、又國際」的藝術典藏教育中心,期盼縫合新舊街區、帶動城市嶄新的發展;同時也重新定義藝術、生活與空間之間的可能性,希望來往此地的民眾與藝術展開全新的多元對話。 Akau Coffee猻物咖啡外觀。 猻物咖啡 融合在地風情 在這裡除了欣賞建築之美、體驗空間與作品,其服務空間則邀請了「未來市」主理人汪麗琴擔任設計顧問,將過去經營好樣VVG的經驗以及打造風格IP等觀點,帶入內惟藝術中心,築起藝文運營計畫藍圖,共同規劃入口內惟閱讀區與文創餐飲販售區。 室外座位區。 而內惟藝術中心內的猻物咖啡從開幕至今已逐漸打響知名度,作為來自屏東的知名文青咖啡品牌,猻物咖啡名字取自於平埔方言的屏東古名「Akau」,台語音譯「阿猴」一詞,擁有獨立烘豆實驗所ACR,提供獨特的烘豆技術與特色調飲,融合高雄當地食材、文化與風土融合風味,期待帶給大眾不一樣的氛圍和感受。 室內空間。整體調性潔白明亮。 突顯自然景致,串連室內外 Akau Coffee猻物咖啡(馬卡道店)的空間規劃則由館方聯手未來市及3+2 Design Studio三方共同合作打造,針對咖啡館的整體設計風格,企圖將室外的風景、陽光、空氣與水引入室內,讓自然氣息圍繞於空間內。 綠色系植物強化了猻物咖啡的自然氛圍。 通透玻璃的運用模糊室內外界線,充分引光、引景。 桌面的曲線蜿蜒型態串起內部的「森森不息」,潔白環境中的綠色系植物與水波紋燈光,和軟裝家飾選品彼此相互輝映,期待藉由「師法自然」的設計思維,重新定義藝術和品味生活與空間的可能性,讓美好的事物聚流於此,匯集新氣象。 曲線蜿蜒的座位區串起內部每一隅。 融合在地風土食材,提供特調飲品。 資料及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3+2 Design Studio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55
由台灣設計研究院與《室內interior》聯合舉辦的「T22 石勢 花蓮石.新生與演繹」講座於近期完美落幕,當日上午由棟隆企業、高陽益實業、同達大理石、煌奇石業等四家石材廠商介紹各自特色,下午則邀請台灣室內設計專技協會第11屆理事長、呈境設計創辦人袁世賢,以及硬是設計主理人吳透,分享自身對石材運用在設計中的想法與經驗,為現場與會設計師和石材廠商,帶來精彩演講。 設計講座上午場大合照。 首先,袁世賢以呈境設計的英文名「Next Design」表達「設計沒有停止的時候,而是在每次的開始尋找各種可能性」的理念,認為設計不該被任何類型與風格所限制,因此他的設計從旅館延伸至公設、住宅、商業等多樣空間。繼而提到在當今的後疫情時代,由於生活型態受到改變,不僅自然風景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也影響了眾人對設計的看法,開始思考如何將設計與天然建材相結合。值得高興的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空間運用木皮、藤編、竹器、石材等具特色建材,期望未來能打造回歸自然的設計美學。 天然石材的優勢 在石材運用上擁有豐富經歷的袁世賢,以作品「太陽帝國」(詳見《室內interior》354 期)為例分享,起初因周圍環境較為單純,業主期望能以精品宅的概念,打造奢華且具磅礡大器之感的環境,於是將石材作為空間的主要表達,並以仿古面與亮面分別表現於立面和地坪。利用拼接石材表現其自然紋理,不僅延伸了視覺空間,優美的天然色彩更成為極佳的場域背景,與高雅的金屬裝飾、家具融合得恰到好處,透過巧妙設計,將石材轉化為有趣場景。 主講設計師與四家石材廠商對談。 接著他分析運用石材的優勢。由於石材的完整性高,在密縫銜接上更便於施工,而特殊的天然花色,亦增加了設計師在搭配上的選擇,不僅豐富多樣且天然耐看。那麼天然石與人造石間又有哪些差異?相較於有著獨特花紋的天然石,人造石相對重複性較高,但因為沒有孔隙滲透性不高,所以比起天然石更易維護,但天然石的硬度卻更具抗壓性。袁世賢提到,近年由於薄板磚的高耐磨性,逐漸成為競爭建材之一,雖說如此,他認為天然石材在空間立面的呈現上更具生命力,其優美之姿最撼動人心。 同達大理石攤位展示。 吳透設計師亦提出對於石材的想法:「若業主猶豫是否要使用石材時,我就會編織一段故事作為引導,給予他們更廣大的想像。」買一小塊石材,就如同欣賞了一億年前的風景,透過觸摸去細品在時間長河下所孕育出的自然景致,無論是質感還是紋理的表現,都有著獨一無二的魅力。 在合作中展望未來 令人喜悅的是,袁世賢提到近年石材廠商在競爭中,不斷尋找品質良好的礦石研發新花色,並結合自媒體等方式逐漸進步,不僅為傳統產業拓展新道路,更幫助設計師效率溝通。 棟隆企業攤位展示。 吳透則分享一段故事表達合作的重要性:現代人類學之母瑪格麗特.米德的一位學生曾問:「人類文明開始的標誌是什麼?」意外的是,她回答:「是曾斷掉過癒合的大腿骨。」隨即解釋若一人大腿骨斷了,在沒人幫助的情況下,會在癒合前就因無法自理食水而逝去,所以「服務他人」是文明開始的最佳狀態。吳透藉著這個故事,表達花蓮各家石材廠,無論是在選材、加工還是運送皆會相互合作,透過組織完整的工作鏈,讓設計師只需面對一個窗口即可完成託付。 煌奇石業攤位展示。 對於石材的未來發展,袁世賢建議可將建築與室內設計區分,例如建築外觀多用花崗石,室內設計則以大理石為主,透過石質分類的方式,方便設計師根據特性去挑選;另外,藉由將餘料轉化為小物件商品,讓石材不只侷限於表面材料,而是延伸至生活器皿等領域,賦予其不同意義。透過石材的天然紋理、精緻化、客製化、特殊工法研究等方式,效率選材與運用。 高陽益實業攤位展示。 如今的文明世界是人為所構築而成,而大自然則給予了最珍貴的建材資源,袁世賢表示,注重自然與本土材料才能建立更具生命情感的未來場景。吳透則期望能帶領設計同業去認識石材真實的加工狀態,以啟發出更多的設計想法,並在互助中走出最佳狀態,期待任務合作不是結束,而是一個開始。 攝影」歐陽青昀 採訪」林靖諺
Interior 355
香港一直以來都是亞洲重要的國際貿易展覽中心,隨著香港全面開放,全球商務人士紛紛前往參與眾多商貿活動,印證香港作為國際商家的首選之地。由香港貿易發展局(簡稱香港貿發局)主辦的五項時尚產品展,包括香港時尚家品展、香港國際家用紡織品展、香港時裝節、香港禮品及贈品展、香港國際印刷及包裝展,將於2023年4月19日至22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展會將以「EXHIBITION+」(展覽+)融合展覽模式呈現,打破傳統商貿展的限制,全天候為買賣雙方服務;再配合上4月19日至29日運作的「商對易」智能配對平台,為全球商家提供更方便和高效率的洽商平台。五項展覽同期舉行,共匯聚超過3,200家參展商,一站式展示最新產品趨勢,是交流、建立商網的絕佳機會。 香港時尚家品展資料照。 什麼是EXHIBITION+(展覽+)? 「EXHIBITION+」新模式結合四個展覽會的重要元素,包括實體展、「商對易」(Click2Match)智能配對平台、線上線下研討會及論壇(Intelligence Hub),以及「貿發網採購」平台(hktdc.com Sourcing),替中小企業的商務推廣創造更具彈性和效率的服務,享受展期更長、平台更佳、商機更多的優勢。「EXHIBITION+」將實體展中的面對面互動跟洽商延伸至網上智能配對平台,協助企業主動出擊,聯繫潛在客戶。而貿發局全球50個辦事處更是一如既往地積極招攬全球買家,依據採購需求配對專員,挑選合適展商,再安排雙方線上線下洽談,竭力促成合作。 香港時尚家品展 香港時尚家品展今年將以全新形象登場,旨在為產業提供以「設計」為核心的家品貿易展會,協助展商及買家探索最新的家庭用品趨勢,並尋找智能且獨特的家居設計和產品。展會匯集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超過900家展商,共同展示最新品項。 2023香港時尚家品展。 展會將設有多個地區展館,包括孟加拉、中國、韓國、台灣及泰國。重點展區「精萃廊」更是網羅了多個備受推崇的設計師和國際品牌,例如義大利的TVS Spa與Lamart、香港的愛霖發展有限公司、中國的麗尊等。「品味餐饗」展演了頂級品牌的最新設計餐具、廚具和配件,包含中國的江門市深維五金有限公司、香港的Koopman International Hong Kong Limited、韓國的Iljin Cookware Co., Ltd和土耳其的Mercanlar Mutfak Esyalari San. Tic. A.S.等; 而「品味家飾」展區則帶來各種時尚實用的家居裝飾品。 香港時尚家品展資料照。 解密潮流趨勢 此外,亦與同期舉行的香港禮品及贈品展新設「文創體驗區」,展示多個具香港獨特文化特色的設計師品牌和產品。共超過30個廠商,其中別具新意的Tsaoao Design以手工繪製及切割製作每項中式剪紙作品,數碼化後再用裁切機逐張複製,期望以數碼技術宣揚傳統手工藝;香港工藝設計師協會(IDSHK)也將陳列多個來自「品牌與設計師配對計劃」(ReMIX)的聯合系列產品,其中,香港設計師品牌智人設計有限公司,致力將結構美學融入日常生活的家居用品中,探索人工物料和天然材料之間的界限。 香港時尚家品展資料照。 展會期間也將舉行一系列活動,促進參展商和買家之間的交流,同時讓參與者掌握最新市場資訊。焦點活動包括多場由業界翹楚及商會代表主講的研討會,分享多個重要範疇的發展趨勢和前景,例如可持續發展和創意等面向。 香港國際家用紡織品展 與香港時尚家品展同期舉行的香港國際家用紡織品展,則聚集了各式各樣的家紡產品跟布藝裝飾。展會共劃分為三大展區,含括「嬰兒及寢室紡織品」、「浴室及廚房紡織品」和新展區「家居裝飾布藝」。 香港國際家用紡織品展資料照。 精選展品囊括香港展商美嘉實業具認證的廚房紡織品、Paramount Manufacturing Group環保纖維(碳中和纖維)可持續紡織品,以及宏俊家紡的高品質枕頭和眼罩。同樣來自香港的普洧則展示優質毯子和靠墊,隨著可持續發展採購趨勢日益重要,其工廠已獲得全球多項安全認證。 香港國際家用紡織品展資料照。 為促進商貿配對及業界人士交流,大會也將舉辦多場研討會、交流活動和論壇,帶領買家走進五光十色的紡織世界,期待與家品展帶來協同效應、創造更多商機,滿足買家各種採購需求。 香港國際家用紡織品展資料照。 為促進商貿配對及業界人士交流,大會將於舉辦連場研討會、交流活動和論壇。香港國際家用紡織品展將與香港時尚家品展同期舉行,帶買家走進五光十色的紡織世界,帶來協同效應和創造更多商機,滿足買家各種採購需要。立即登記,免費進場 相關連結: 香港時尚家品展 香港國際家用紡織品展 香港時裝節 香港禮品及贈品展 香港國際印刷及包裝展 展覽+ 資料及圖片提供」香港貿易發展局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54
北美館兒藝中心近期推出第二波教育計畫「跟你說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後」,以延續「故事/敘事」為基礎,邀請余政達、李文政、何孟娟、張碩尹、張嘉穎、劉玗、鄭然斗等七位藝術家參與展出,透過繪畫、裝置、影像、劇場等各類形式分享個人經驗,以想像力編織世界,創建獨特的內在時空。 展覽主視覺。 隨著社群媒體的快速發展,人們在真實與現實間的觀看方式,逐漸轉為以「情境」為主的互動模式,為回應此現象,策展團隊做了各種嘗試,期能從不同視角挖掘出更多故事,表現「新型態敘事形式」的嶄新趨勢。 展場現場,透過與光影的互動打造趣味場景。 何孟娟《白雪公主》系列扮裝影像,如同劇幕場景般,以自扮角色、擬像走進童話世界,透過觀察周邊看似「配角」又似「分身」的人物,道出女性在社會期待等刻板印象中的各種樣貌,同時將角色彼此間的矛盾張力表現得淋漓盡致。 何孟娟《旋轉木馬》。 《咪滴仔 Me-Dia》余政達以當今網路社群現象作為切入點,加入娛樂產業形象元素,創構出榴槤大亨暨知名網紅FAMEME(法咪咪),並邀請大小朋友們跟隨其創造的Me-Dia(咪滴仔)角色,隨著洗腦的旋律輕盈搖擺哼唱,藉其幽默的互動形式,探討媒體發展所帶來的使用行為與演變。 余政達《咪滴仔 Me-Dia》。 引人入勝的故事安排 故事的扣人心弦除了要安排獨特的人物,以及順暢的劇情鋪陳,文化與環境背景的設定也極其重要,就如劉玗的《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以民族起源的傳說「大洪水」為背景,結合影像口白、雕塑等方式展開神話場景,呈現敘事中的集體記憶與意識流動,同時將各式圖騰投映在泥偶雕塑,講述人類的共同記憶敘事,拓展當代世界觀的想像路徑。 劉玗《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 李文政的現地製作《聲波探勘隊》以兒童視角出發,運用數位動畫重構台灣在地特有庶民視覺圖像,展現虛實相映的數位世界,並為這次展覽打造全新的電玩遊戲,以在荒野星球的探險故事為主軸,透過互動體驗多種發展可能,同時促進思考人與生物、環境間的共融相處。 李文政《聲波探勘隊》。 另外為延續計畫「雲朵不見了」,張嘉穎以童話、夢境為畫本,利用卡漫式超寫實風格手法,呈現包括館內典藏品《貓貓谷的躲藏》等三幅繪畫作品,畫中角色的大眼睛,使人在與之目光相會時,可根據性格幻化出多樣情節場景。望向另一側是以鏡子圍塑而成的房間《謎.幻.鏡》,在場域中央架設萬花筒機械裝置,通過鏡面的無限反射,打造如幻境般的繽紛場景,沉浸在無止境的奇幻氛圍之中,顯得綺麗而魔幻。 張嘉穎《貓貓谷的躲藏》。 結局自行決定 展場中央的圓弧空間,是張碩尹以神話「巴蛇」為主題的互動式劇場-《她吞噬大象,之後成為了一座山丘》,搭配重新詮釋此神話的錄像作品《碧浪公主》,以洞穴作為隱喻,透過傳統民謠訴說海島民族的共同記憶與歷史,特別的是,內部設有感應裝置,觸發後會變換舞台聲景及投射光線,通過自己的選擇改變故事走向。 張碩尹《碧浪公主》。 「跟你說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後」藉由激發兒童想像力,不僅展出內容極為豐富多元,亦規劃創作體驗的親子學習區,此外,期間會舉辦多場定時、團體導覽,引領著每個人一同欣賞在多種模式下的敘事方式,進而激發創意拓展更寬廣的想像力。 跟你說個故事 時間」2023年3月4日至8月27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兒童藝術教育中心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54
礁溪晶泉丰旅自2017年起,開啟邀請藝術家進駐飯店的駐村藝術計畫,今年已邁入第三屆。本屆以「共感。停駐」為主題,攜手當期駐村藝術家San Chen(陳思安),以六感體驗結合蘭陽風情,打造期間限定的全新沉浸式藝術體驗《不存在的房間》。 《不存在的房間》主視覺。 搭上夢境列車,40分鐘體驗4種蘭陽風貌 這是一間只在特定的時間,為特定的人開啟的房間。《不存在的房間》每場次僅限定兩人入住體驗,當房客辦理入住,戴上耳機並取得房卡後,房間的主人將邀請房客化身為旅人,一同經歷一場夢。如果想像力能成為一趟旅行,你會夢見什麼樣的蘭陽風景呢? 房客辦理入住,取得「不存在的房間」房卡。 從飯店大廳出發,一路沿著飯店公共空間體驗,再進入到《不存在的房間》,一場沉浸式的夢景旅程也將開始。透過藝術家San Chen(陳思安)的引導,體驗聽覺、觸覺、嗅覺、味覺、視覺等多種感官盛宴。 以隧道為概念,透過火車與光影,引導旅人進入想像的旅程。 結合光影、雷射與煙霧,製造出如夢境般的場景氛圍。 每當來到宜蘭,總是需要越過一段長長的隧道,透過火車與光影,帶領旅人進入想像的旅程:以龜山島和蘭陽平原作為故事主軸創作,享受足湯的同時,也聆聽龜將軍與噶瑪蘭公主的愛情故事及龜山島歷史;打開湯池內的小紙船,感受鄉土詩人黃春明詩中的宜蘭鄉愁。 打開湯池裡的小紙船,感受鄉土詩人黃春明詩中的宜蘭鄉愁。 之後,客房人員會送來龜山島的海味,以龜山島為意象,搭配在地漁獲製成的龜山島茶碗蒸,利用味覺感受宜蘭滋味。 以龜山島為意象,搭配在地漁獲製成龜山島海味茶碗蒸。 接著,再戴上眼罩、躺在床上,用聽覺、嗅覺感受跑馬古道林聲,體驗陽光灑入林間,陣陣微風及森林芬多精的氣息。 戴上眼罩躺在床上,感受跑馬古道的陣陣微風與森林芬多精。 藝術家也將帶領旅人認識礁溪協天廟春祭的乞龜儀式,品嘗祝福的小壽龜,最後將由管家帶領旅人依照氣味的象徵性,調製專屬的祝福氣味,贈送身旁那位重要的人。 以礁溪協天廟春祭乞龜儀式作為概念,品嘗祝福的小壽龜。 依照氣味的象徵性,調製專屬的祝福氣味蠟片。 以在地為文本,構築體驗點滴 負責打造《不存在的房間》的駐村藝術家San Chen(陳思安),擅長運用劇場語彙跟空間情境,結合食物藝術進行創作。 由藝術家手工製作的花牆,搭配光影營造出夢幻情境。 在長達兩個月的駐村期間,藝術家藉由與房客的訪談及深入宜蘭實地田野調查的方式,把情緒帶入作品之中,將宜蘭的美食、美景和文化背景,透過光影、聽覺與氣味,融合沉浸式互動體驗,讓體驗者完全進入作品的情境中,這樣的藝術創作不僅能夠讓旅人更加理解當地風情,同時也能創造精彩難忘的旅程回憶。 戴上耳機,沉浸於《不存在的房間》。 San Chen(陳思安) San Chen(陳思安)擅長運用劇場語彙及空間情境進行創作,將感官經驗帶入作品之中,透過沉浸式的互動體驗經驗,營造獨有的情境氛圍;近年來將食材融入創作媒材之中,以食物藝術結合生活美學的《星球製造所》系列計畫受到矚目。作品多探討個體與群體、環境間的相互關係,並嘗試跨領域藝術創作的各種可能性。 資料及圖片提供」San Chen(陳思安)、礁溪晶泉丰旅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54
沙田,是今日香港人口最多的地區,在1970年代逐漸發展成郊區新市鎮以前,這裏曾經是一個漁民和農民群居的小鄉鎮。不同於香港島、九龍等地區的繁華街道、嘈雜人群和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沙田保留了過往純樸的鄉村氣息,是一處難得一見的古樸城鎮。 選用菱形、圓角等中世紀的歐式代表設計為主軸,配合現代的智能家居系統和軟裝家具,將古典揉合到現代的美學之中。 來自西方國家的屋主,有著與東方世界相異的生長背景以及生活習慣,為此,Grande設計決定揉合中式與西式的元素,以「中西合併」的手法來呈現;全作選用菱形、圓角等中世紀的歐式代表設計為主軸,配合現代的智能家居系統和軟裝家具,將古典揉合到現代的美學之中。 玄關,復古黑白色彩開啟古典風格。 中西合併,古今融合 比起狹長型的空間,大部分的人更喜愛方正的格局;然而,設計師利用布局安排,將長型基地區隔為客餐廳、私區臥室以及接待的客臥區三個場域,並利用位於中央的客餐廳劃分出公與私領域的界線,化解了基地條件的問題。 設計師利用布局安排,將長型基地區隔為客餐廳、私區臥室以及接待的客臥區三個場域。 入門後,便以搶眼的歐式風格開啟空間意象。帶有壁爐設計的客廳電視牆,營造置身於國外的住宅印象,潔白的牆體以古典的歐式線板點綴,與簡潔大方的白色沙發形成對比。 帶有壁爐設計的客廳電視牆,營造置身於國外的住宅印象。 位於餐廳上方的華麗燈飾,則成為此處的軸心。設計師刻意選用了楓葉形狀的吊燈來呼應屋主的背景,垂吊而下的片片落葉,不單成為視覺的焦點,更為客餐廳增添了豐富喻意。為了讓客餐廳空間更為完整,設計師將一間客房拆除改為中島吧台,不僅擴大了公領域的範圍,也能方便屋主在迎接客人的到來時一邊備餐、一邊談天。 落地窗景完美地將玻璃之外的綠意、採光和景致引入居室之中。 公領域以白與木色為基底,木地板藉由不同紋理和拼接手法創造出多種形狀,為廣闊的空間增添層次感,並運用木材、布面及藤製家具賦予溫潤感。搭配一旁的落地窗景,完美地將玻璃之外的綠意、採光和景致引入居室之中。 中島吧台,方便屋主在迎接客人的到來時一邊備餐、一邊談天。 異國風情的料理場所 不同於現代人的外食習慣,屋主非常重視下廚的生活文化以及素養,所以餐廚空間是此案的設計重點之一。設計師將原本的隔間重新規劃後,捨棄了一間臥室以放大廚房空間,並搭配開放式設計,讓動線更為靈活寬敞;深藍色與白色組合而成的中世紀歐式菱形石磚地坪,在古典柔和的白色和木調之中增添豐富語彙。 廚房,以黑鋼框的玻璃拉門區隔。 為了滿足使用機能,設計師選用U形間隔提升收納空間,並以黑鋼框的玻璃拉門區隔場域,不管是視覺亦或是動線,皆帶出層層遞進的層次美感。此外,屋主對於烹煮西式義大利麵非常講究,所以設計師特別規劃了西式水龍頭,滿足他料理使用所需。 深藍色與白色組合而成的中世紀歐式菱形石磚地坪,在古典柔和的白色和木調之中增添豐富語彙。 典雅的休憩空間 私區臥室規劃在客餐廳的右側。主臥室以木製階梯營造場域轉換的儀式感,空間以簡潔的純白色及古典木地板組成,搭配米灰色的布藝床頭板、淡雅的油畫,再以黃銅金屬點綴床頭櫃及燈飾,為一片白油油的布局增添層次,同時保留了睡房安寧靜謐的氛圍。 主臥室以木製階梯營造場域轉換的儀式感。 以簡潔的純白色及古典木地板組成,搭配米灰色的布藝床頭板、淡雅的油畫,再以黃銅金屬點綴床頭櫃及燈飾。 衣帽間規劃兩排置頂的灰藍色收納櫃,一側選用可穿透的玻璃門設計,方便收納同時提升空間質感;搭配一個小型面海的梳妝台,讓空間變得更加精緻且完善。 衣帽間,規劃兩排置頂的灰藍色收納櫃。 衛浴則利用歐式牆體規劃了隱藏門片,除了能修飾空間,也能更好的與一旁的臥室區隔。相比臥室,衛浴的設計更為現代,選用木材、石材、玻璃以及古銅鋼等多樣建材,色調則延續臥室的調性,再融合了現代的視感。 衛浴,色調延續臥室的調性,再融合了現代的視感。 女兒房位於主臥室旁,因女兒會隨時間逐漸成長,主要佈置可靈活變化的家具,方便未來使用和規劃。而提供給客人使用的臥房則位於客餐廳的另一側,以柔和的淺米色和木材為設計,搭配書桌、歐式線板以及銅製把手,打造出一個恬靜愜意的休憩場域。 女兒房,佈置可靈活變化的家具,方便未來使用和規劃。 女兒房,佈置可靈活變化的家具,方便未來使用和規劃。 書房則以較為中性的風格為主軸,利用古典的深藍色陳列櫃體作為空間主牆,搭配對比強烈的金屬燈飾,營造出充滿格調的工作氛圍。客廁則延續書房的藍色色調和金屬元素,再以客餐廳的石磚地板呼應,讓每個空間都能呈現一致的設計美學。 書房,利用古典的深藍色陳列櫃體搭配對比強烈的金屬燈飾,營造出充滿格調的工作氛圍。 客廁,延續書房的藍色色調和金屬元素,再以客餐廳的石磚地板呼應。 沙田 設 計 者」Grande Studio / Matthew Li Grande Studio是由Matthew Li和Maggy Cheung於2013年創立的室內設計工作室,憑藉廣泛的行業經驗,工作室的作品從住宅和商業室內設計延伸到品牌設計,通過將美學、功能性和可持續性相結合的空間來提高生活質量。從研究、實驗和經驗中收集見解,以創建有意義的室內布局和設計,這被廣泛認為是近年來出現的獨特實踐之一。 資料及圖片提供」Grande Studio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54
兩年一次、人氣飆升的「漁光島藝術節」,今年邁入第四屆,期待讓剛從疫情陰霾走出來的人們,能夠在春日裡到漁光島海邊深吸藝術氣息,為未來日子注入飽滿正能量! 自2017年首屆漁光島藝術節開始,台南市政府與策展團隊「都市藝術工作室」藉由歷屆主題,有節奏的引領民眾重新踏上這座緊鄰市區,卻久無人煙的小島,尋找每個人的小島記憶與連結,將心安放於此,進而體會「藝術在一座小島」的精髓,更發現「漁光島」本身就是藝術! 雙策展,加倍豐富的島嶼探索 今年漁光島藝術節有別於以往,首度以「雙策展」模式進行,由都市藝術工作室策展專案許蕎和獨立策展人方敘潔擔任策展人,分別規劃「藝術在一座小島」及「重繪地海之島」雙主題,以雙重面向、共14件藝術作品,結合音樂、舞蹈、電影、市集等各種藝術形式與跨域活動,探索屬於漁光島的藝術與生活,帶來加倍豐富的藝術島嶼探索旅程。 獨立策展人-方敘潔 都市藝術工作室策展專案-許蕎 除了精彩的藝術作品外,還規劃了一系列人氣展演活動,例如獲得金曲獎的人氣創作歌手阿爆(阿仍仍)、DJ林強、獨立樂團Cicada、高雄鼓道場等,再結合漁光市集與草木森花之市,令人沉浸於漁光島的氛圍中。 藝術在一座小島:策展論述 藝術從來都不是從無到有,而是令「有」的狀態被看見。本次策展主軸以「藝術在一座小島」為題,以藝術品為序,引領人們看見由大自然策劃、由大自然創作的島嶼藝術。藝術家和島嶼相遇、感知環境,再取之於自然、形之於自然的藝術作品,呈現漁光島獨有的環境特性:防風林裡的植物氣味、拂過細碎沙灘的綿密浪花、以天空為畫布的晚霞…人們循著藝術,踏入島嶼自成一格的敘時與敘事,在24天的展期間,以天光景物為背景,和漁光島的顏色與時刻、幻夢與踏實相見。 都市藝術工作室&億載國小(漁光分校):每個人的漁光島 旗幟設計取主視覺的顏色做漸層搭配,藉由旗幟隨風飄動的視覺重疊,遠看構成一整排彩色帶狀視覺,象徵著島上海岸線風貌;襯底的繽紛色彩是小朋友的彩繪,象徵每個旗幟都是屬於自己的漁光島,就像進入夢幻星球的入口,引領民眾進入島上欣賞藝術節作品,享受夕陽時光。 吳瑪悧&吳宗憲:覓境 以漁光島防風樹林作為基地,連結了海洋,成為互相緊密關聯的依存關係,並持續探討自然生態系統演變的特質。本計畫在樹林與海之間,自林道至沙灘,以「覓境」為經緯,將現地沙洲景致,以修景方式強化海濱植物特色,從木麻黃、林投樹、馬鞍藤到蔓荊等,當人們順著光線、走入浪濤與穹頂之境,同時也能感受到風潮及浪襲。 孟耿如:Aru第一次來漁光島 走進漁光島的木麻黃森林中,映入眼簾的大自然美景彷若另一個神祕的宇宙,不知道在未知的樹叢裡、在花圃、在樹梢中,還藏著什麼樣的小精靈。在自然與現實交錯的世界裡,既繽紛又奇異,帶著魔力的色彩,迷幻又詭譎。這是Aru第一次來到漁光島,一個很不一樣的夢幻島。 陳浚豪:挪用記憶的永恆 《記憶的堅持》也叫做《記憶的永恆》、《軟鐘》,是西班牙著名畫家薩爾瓦多.達利的代表作之一,完成於1931年,目前收藏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至「軟時鐘」是人對時間急迫的焦慮表現?還是因潛意識中理解自身終會面臨死亡而感到焦慮?藝術家陳浚豪試圖挪用這件曠世巨作,以3D立體的方式重組原為2D平面繪畫的達利超現實畫作,並挪移至漁光島的海灘上,讓自然與人為得以相互介入!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B群:藝術在一座小島 漁光島的夕陽將一切染上薄霧般輕柔的迷幻色彩,因風撩起的沙塵是風的顏色,暖陽與曬了一整日的沙,將全身包裹著。配著海面波光漫步在沙地,踏進織網中溫度像是被視覺化,溫暖的感覺從肌膚滲透,是一種屬於漁光島的浪漫。 陳泓易:漁光賦格 作品以並置融合的時間向度來思考漁光島這個空間的意涵,從一個歷時性的視角來思考漁光島,乃至安平港,台南的文化系譜。節目將演奏荷蘭、西班牙等與台灣共融過之國家的歐洲音樂、台灣作曲家新譯的北管戲曲以及鄒族古調,並在漁光島以演唱與鋼琴四手聯彈之演奏的方式呈現。 葉海地:透明夢 漁光島的存在對藝術家來說仿似一個夢。這個夢裡的時間觀是依照每棵木麻黃,來自遠處的浪花互相呼應而堆疊出來。這次的大型裝置《透明夢Translucent Dreaming》坐落在沙灘與海潮的邊界上,在一天不同的時段裡,作品隨著周遭自然產生互動;樹梢聲、陶片互碰敲擊聲、日落、月昇…在這個時候觀者們也自然幻化成這個舞台上的獨特演出者。 謝佑承:一刻 《一刻》沿著海岸樹林的植被景觀,設置成一座長條型的水平線,每座鏡面依據面向海平面的不同角度,對準了夕陽落下的40個一分鐘。每一個將映照出不同的天際區間,在時間軸上呈現日落的變化,觀者可以沿著作品繞行,依據各自不同的視角遊走。 重繪地海之島:策展論述 以當代地景與裝置藝術召喚想像,用巨觀的地理繞行和微觀的元素詩學來探看這座島嶼,為地、水、火、風等元素賦與形式與物質,把曾經與現有的地海之名雜揉在一起,找出人造與自然之間、人文與科學之間的萬物平衡。藝術家分別給出有距離感的眼光,用不同的空間與時間尺度去觀照,並以科學測量方式,於地理環境中搜集資訊,進而將資訊生成裝置的感知。 吳權倫:The Test(考驗) 在本次現地製作中,原本讓人穿過的窗口被光電板取代,在傍晚點亮前方倒塌結構內的霓虹。光電板不見得每天能蓄存足夠電力,光電能否點亮迷幻的景觀預言取決於天時 / 運氣。光電是台灣天候環境給予的運氣,希冀其點亮美好願景,但未來留下的是建設或是殘局亦是考驗。 林介文:織一片浪 海邊最好看的就是浪,藍色的海捲起白色的浪然後滲入灰色的沙裡消失不見,每一捲浪裡藍與白的比例從來不會一樣,周而復始的規律好像編織時那樣平穩安靜,於是藝術家想將一片浪留在沙灘上,用藍色的織紋襯拖白沙,讓旅者駐足在浪下休息放鬆。 張永達:未來比例尺-2100 如金字塔陣列般的消坡塊,隱沒在漁光島防風林與沙灘交界處,曾經是用來維繫地海界線的人造物件,如今逐漸失去其功能與自身尺度。藝術家將黑色鏡面玻璃裝置置於這個交界,分別照映著地與海的景觀,多面體鏡面裝置以實際比例的高度,在表面刻上了IPCC對於未來全球海明面上升高度預測的時間表和數據刻度,當我們在看著黑色鏡面所映照的地海景物時,同時也是在觀照與對應漁光島此時此地,之於未來的時空尺度。 吳書原:島之浮沉 與漁光島海岸線相應而生的飛砂防止保安林同為島上重要地景,重新審視在地原生植物與人為功能性生態系之間的關係,尋回地海之島的人造與自然內在平衡可能。在過去,島曾與安平相擁,被港口割離的漁光島,雖孤獨,卻獨留了精彩。島上的花草樹木逃過了冰河的摧殘,讓這座孤獨的島嶼,得以留下數萬種美麗植物,繼續生長至今.... 吳透:縫縫 空間設計師吳透的作品《縫縫》以木、石結構勾勒出大航海時代以來的島嶼動盪。荷蘭人以砌石築城,將台江縫合進全球貿易的航路裡,島因此不是島;鄭氏王朝以木構築城,將台江縫合進中國王權爭奪的歷史裡,島從此還是島。四百年來,前方這片海只有進退幾里,人的進退何止失據,斷開的是縫還是縫? 李育昇:鯤島神舟 劇場服裝設計師李育昇的《鯤島神舟》重現神從海上來的鯤島歷史。 2023漁光島藝術節 日期」2023年3月24日至4月16日 地點」漁光島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南市政府、都市藝術工作室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54
由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香港國際春季燈飾展」,2023年4月12日至15日強勢回歸,以「智慧生活 聯繫世界」為主題,匯聚超過700家參展商,分別來自香港、中國、加拿大、德國、匈牙利、印度、紐西蘭、聖馬利諾以及台灣。 香港國際春季燈飾展。資料照。 展會中規劃了多個主題展區,將多元豐富的照明產品和解決方案分門別類,以方便買家參觀與採購,香港貿易發展局指出,焦點展區「名燈薈萃廊」將呈現知名品牌和其創新的燈飾設計;「互聯及智能照明」專區預計展出最新的照明方案,例如提升節能功效的款式、打造智能家居或辦公室的系統等;此外,亦涵蓋其他照明領域,包括商業照明、裝飾照明、家居照明和專業照明等。 香港國際春季燈飾展。資料照。 掌握趨勢先機 除了採購之外,業界人士更可透過國際春季燈飾展掌握照明行業的最新趨勢和技術發展。展期間將再度舉行由香港電子科技商會及香港工程師學會合辦的亞洲照明會議,以「照亮互聯世界」為題,多位重量級講者將深入分享「以人為本」的智能照明方案,並探討可持續發展、營造氛圍的照明設計等一系列最新行業議題。大會也安排了多場參展商論壇以及產品推廣、發布會,拉近雙方距離,讓買家可以近距離了解參展商的最新商品,搭起接洽的橋樑。 香港國際春季燈飾展。資料照。 融合線上線下,擴展機會 今年展會以「EXHIBITION+」(展覽+)線下和線上融合的模式舉行,買家除了能親自造訪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現場,也能將採購流程延伸到「商對易」(Click2Match)智能商貿配對平台及「貿發網採購」(hktdc.com Sourcing)平台,在實體與數位融合的展覽模式之下,能更輕易的和各家參展商進行洽商。詳情請洽香港國際春季燈飾展官網。 香港國際春季燈飾展。資料照。 同期舉行 春燈展現與香港貿發局香港春季電子產品展及香港國際創科展同期舉行,發揮協同效應,為買賣雙方締造更多跨行業商機及拓展商貿聯繫的機會。 香港國際春季燈飾展 實體展日期」2023年4月12日至15日(只供18歲以上業界人士參與)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免費入場證登記) 網上展日期」2023年4月12日至22日 資料及圖片提供」香港貿易發展局 編輯」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