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54
學美.美學4.0北部場 揭開校園的設計旅程
由教育部發起,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於今年迎來第4屆,整個計畫透過改造為校園注入新設計力,優化場域賦予美感,並結合校園提升效能,期望給予師生更加美好的學習環境。「學美.美學4.0」北部場於近期公開亮相,本篇將主要介紹新北市新北高工、新北市光仁中學、台北市復興高中等3所學校完整的改造成果。 收藏合:為模具科川堂注入美感 新北市新北高工 / 共序工事 入口川廊空間的屏風式櫃體,可自由移動展現不同使用情境。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模具科教室似乎總不禁令人聯想到破舊的工廠,而身為全台唯六設有模具科的技術型新北高工,期望透過設計將美學帶入校園,翻轉眾人的既有印象。隨著時間演變,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川堂,從布告欄到展示櫃、生鏽的鐵架皆令人感到過時感,不僅如此,在混亂的動線安排以及收納空間的不足,亦是改造的一大挑戰。 改造前的川廊大廳顯得老舊陰暗。 進入內部首先是川廊的3個活動展示架,透過設置軌道,開放式的移動不僅放大空間視覺,亦滿足教學與展示等機能,藉著轉換使用場景,為師生增加不同的活動型態。為改善過去學生書包、外套等用品無地方放置的問題,設計團隊規劃符合尺寸需求的木作收納櫃,透過重新粉刷使整體視覺乾淨簡潔。 規劃垃圾分類與木作收納櫃。 由於過去採光不足、機箱管線散置、動線紊亂等關係,團隊透過整合、梳整動線,並重新規劃燈光系統,期望給予師生明亮舒適的教學環境。特別的是,為保留30年前老師們親手製作的大門,設計團隊規劃具科技金屬感的圓洞,結合原牆體與新牆體,並整合過去雜亂的色彩,搭配校徽色以藍、灰做襯底,讓原本風格突兀的舊大門,顯得嶄新而敞亮,藉著具儀式感的語彙,傳達朝著未來邁進的寓意。 改造後大門入口。 光音共振場:富有律動感的音樂教室 新北市光仁中學 / 非常態空間 以環形階梯圍塑空間,滿足多樣機能。 光仁中學是全台第一所實施音樂教育的學校,但作為老牌學校卻無法滿足師生需求,為活化使用機能,設計團隊以環型階梯鋪設地坪,圍塑整體空間,滿足合唱團站台、授課講台、表演觀眾席等多功能用途。 改造前教室空間機能受到限制。 同時除了更換老舊設備,更特別訂製可折疊式桌椅,整合、收納於牆面,讓師生能隨時因應課程轉換使用情境,讓學生在場域中靈活學習。 桌椅可摺疊收合成薄板,吊掛於牆面收納櫃。 桌面以10小塊的跳色美絲板桌板單元組合而成。 另一方面,由於教室地處西曬嚴重的位置,而且回音干擾嚴重,時常影響課程教學,於是設計團隊設置布簾做背景幕,不僅遮光亦有吸音功效,並透過移動布幕,打造四面皆是舞台的表演場景。在色彩運用上則較為單純,以藍色營造低調典雅氛圍,並隨著布幕線條在絲絲光暈的照映下,感受其優美的流動韻致。 教室入口處設有鞋櫃,也營造儀式感。 小動物學院:與毛小孩的生命教育 台北市復興高中 / 日衍規劃設計 入口區及生活區。 「無牆美術館」是近年來全球趨勢關鍵詞,在蓬勃發展之下,更是讓藝術逐漸走進日常,從而衍生出「無邊界教室」,讓教育不只在室內,更深入校園的每個角落。此案改造由來,是因為過去校犬、校貓的生活場域,位在學務處外的走廊,不僅不符合動物的生活習性,相關用具的散置也使環境看起來過於雜亂,設計團隊遂決定利用閒置空間,將「小動物學院」移至介於圖書館大樓及學務處辦公室之間的半戶外下凹式空間之中,作為貓犬的未來家園。 改造前為閒置空間,顯得雜亂且少有人來。 除了轉移位置亦鋪設綠地作為場域開端,並使用耐候塗料漆覆的建材,讓戶外硬體免受日曬雨淋的侵蝕;可移動式的犬貓組合屋,則賦予空間未來增養動物的可能性,同時規劃雙動線,讓喜愛接觸犬貓生活樣貌,與不常踏足此地的師生們能夠自然分流。 鋪設綠地做為場域端景,打造綠化環境。 藉由重新規劃和改造,使得師生有更多學習與活動的選擇,在幫犬貓洗澡、互動的空間,不僅提供了實地教育的環境,若未來貓犬組合屋需維修,亦能與木工教育結合生活科技課程,發展多樣的教學可能,打造滿足生活、互動、教學等三大理念。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54
攝影和繪畫皆是展現「現實」的藝術表現形式,兩者皆留下了某一瞬間的畫面。然而攝影是真實的捕捉,繪畫卻是摹臨的手法;攝影和繪畫之間,除了爭論誰更真實,是否還蘊藏著哪些可能性? 誠品畫廊3月舉辦「林彥瑋個展」,藝術家以超寫實繪畫的手法,摹寫相機、手機拍攝的影像,像是公園的公共雕塑、收藏的微型玩具等,而這次新作《涼亭》他則嘗試以建築體為描繪的對象物。 無論是哪種題材,林彥瑋藝術家透過繪畫營造超現實的曖昧感,讓時間仿若像層透明的皮囊,包覆在對象物的表面之上。 用超寫實繪畫展現現實 1987年生於屏東的林彥瑋,畢業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現在在新竹工作和居住。這次個展展出他2019年迄今完成的畫作,除了延續過去「就是喜歡你這樣」和「玩物參照」系列,近年他在創作取材上更加隨機和帶有生活取向,例如人造建物、石膏像等。 然而,不管題材的轉變為何,林彥瑋藉以回應一個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對照片色調和對象物材質的契合或衝突的關係」。他說道,不管是建築還是景觀塑像、微型玩具或是生活場景,擺拍或隨機,身邊的照片一定都會帶有生活軌跡,我只是將這種軌跡順便帶進作品。 在「玩物參照」系列,林彥瑋先為微型玩具做擺拍,再透過繪畫的過程使其產生另一種帶有手感的感覺。這次展出的《再見#4》和《是你嗎 No. 3》作品,分別描繪過去在新竹動物園隔著玻璃觀看裡頭陳列的老舊動物標本,以及一次經過家飾店,用手機隔著櫥窗拍下內部擺設,包括一隻嘴喙微張的公雞瓷偶。 無論是路過的餘光瞥見,亦或是隔著玻璃似真似假和虛實間的模糊感,林彥瑋被這些「有點曖昧、又有自己情緒的東西」所吸引。他表示,隔著玻璃拍攝的照片很有色塊感和特殊的距離感,是偏向影像多一點,而我喜歡用繪畫感去削弱它的影像感。 不管是自然光、燈、人造光等,在影像中都帶有「延續的時間感」,林彥瑋在《兔兔》中描繪兔子造型的小夜燈,散發一股奇特的氛圍。 新作《涼亭》 《涼亭》、《蝸牛2》取材自公園和農場裡水泥材質的人造物,《涼亭》是在昏暗的情境下拍攝的照片,因為閃光燈的補強,讓涼亭原本單調又鮮豔的顏色呈現高彩度的效果。《楊柳枝》的靈感則源自觀音像手執的楊柳枝,只是將垂柳改成豎立的植物,且保留人造垂柳金屬材質表面上漆的不自然狀態。 無論是景觀塑像、動物標本抑或是塑膠玩具,都帶有強烈的人工感,林彥瑋將觀看的時刻透過攝影凝結時間,對象物的生命彷如在某個時間點停格,再透過繪畫展延時間感,他的作品就在人造物、攝影和繪畫的臨界之間展現超現實的張力。更多內容請見>>誠品畫廊https://www.eslitegalleryviewingroom.com 展覽資訊 展期」2023年3月11日至4月8日 地點」誠品生活松菸店 誠品畫廊(台灣110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B1)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11:00~19:00(日、一休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誠品畫廊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54
生活風格品牌ANJESS與正藝美學空間ARTRUE攜手,於三月份舉辧藝術饗宴,從身心五感的享受裡,帶你沉浸於海洋之光與慢活美好。 春暖三月,正藝美學空間舉辧《嶄新的一天-希望之光 │ 德羅‧若思渴 個展》,以美國藝術家德羅‧若思渴(Delro Rosco)抽象且詩意的畫作,映現海洋之美。德羅‧若思渴尤擅抽象繪畫,創作靈感源於對自然的觀察、心靈深層感受與記憶,《嶄新的一天-希望之光》是德羅‧若思渴在2018年展開的系列創作,創作當下正是全球受新冠疫情籠罩,人們處在隔離與恐懼的不安之中,在低迷環境裡,自宅附近的海灘成了日常的喘息之處,他也在清晨日出前後的海天景象,以及海色無盡的流動變化裡尋得靈感,希望以此系列創作帶給人們心靈療癒與希望。 德羅‧若思渴以抽象筆觸與自然拙美之意念,描繪自身所見景象,像是大海無垠的寧靜與壯闊、破曉晨曦予人的希望、深沉且微透的多變海色,手法融合了日本畫技法,並使用天然礦物顏料、金箔、銀箔等與當地沙子、玻璃、手工製作的桑椹紙纖維層層堆疊,畫面質感獨特,從不同角度觀看皆自成立體風景,帶領人們重溫自然之美;一如他的創作自承:我被我所看到的所感動,我畫出我所渴望的。 上述美好初衷與主張「生活就要活得像一首詩」的美學品牌ANJESS不謀而合,因而決定以午茶私宴型式,邀請大眾深入德羅‧若思渴眼中的海天景色,採用品牌精選的食材與器皿,讓藏家在慢食體驗裡,將觀展經驗轉化為五感滿足的沉浸享受。ANJESS品牌主理人李昱錡(Angela)表示,在競速時代,人們逐漸失去講究與細味的美好,失去了品嚐生活的感受,希望能透過細品質感、細味慢食的推廣,重拾經營生活美學的樂趣與感動。 Artrue x ANJESS藝饗春季限定午茶會,以品享湛然海之光為題,器皿、食材無不呼應海洋與慢食,在展覽期間舉辧10場午茶會,每場接受6位藏家預約出席,在午後由專人導覽兩個樓層的《嶄新的一天-希望之光 │ 德羅‧若思渴 個展》,觀展尾聲參加午茶私宴,回味藝術作品,在窗外藍天與搖曳綠樹下,沉浸於海洋香氛與輕音樂裡慢食享受,從五感沉浸裡再次甦醒對自然與美的記憶。 嶄新的一天-希望之光 │ 德羅‧若思渴 個展+ANJESS藝饗春季午茶宴 時間」2023年2月27日至4月28日(共10場) 地點」正藝美學空間(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二段82-3號) 觀展與的午茶私宴採預約制,詳情請洽正藝美學或ANJESS 資料及圖片提供」正藝美學空間、ANJESS 採訪」Sumile
Interior 354
石材是大自然的饋贈,是漫長歲月的積累,其獨一無二的紋理與結構,皆述說著不同的故事。作為珍貴的資源,建材是它廣為人知的運用方式,除此之外,近期更陸續有眾多石材廠商與設計團隊投入開發生活配件,期待石材能以更親近大眾的方式走入生活中,引人領略自然界的美好產物。 成立已50年的同達大理石,是業界薄板建材的標竿品牌,第三代彭彥富經理離開熟悉的金融行業,回到花蓮接班,面對石材產業的沒落,他活用餘料、結合工廠專業加工技術,再導入設計的力量,致力替石材開闢新的康莊大道;更積極參與設研院的T22計畫,除了打造高價值感聯名商品,亦透過「實踐型工廠見學改造計畫」展現他的企圖,期待辦公空間成為新的起點,傳承精細的大理石工藝,擴展品牌能見度,帶領同達大理石邁向下一個50年。 此次與同達大理石合作的設計團隊「NAKNAK」,熱衷於探索不同的場域與媒材,總監曾彥文屢屢在生活用品市場創造出簡約又不失質感的佳作,此次跨足空間設計領域,他直言是個全新的嘗試。本期專訪邀請兩位分享合作過程。 創立於1973年的同達大理石,至今已有50年歷史,彭彥富已逐漸進入管理核心,企圖帶領品牌突破石材產業面臨的凋零與斷層。他分享了同達大理石的歷史演進,第一代的爺爺主要從「鑽圓盤」起家,第二代為他的父親,則鑽研出領先業界的薄板建材、輕量化大理石建材等;而他作為第三代,面臨到石材產業日益沒落的困境,他便發揮年輕人靈活多元的思維,努力打破大理石大多運用於建材的刻板印象,嘗試導入設計的力量,發展各式日常生活小物,希望拉近大眾與大理石的距離,讓石材成為陪伴日常的好物,使用者可以直接觸摸以及了解不同石種的特色,而設計的介入,則有助於提升商品之品味。 同達大理石第三代接班人彭彥富。 返家接班的契機 有鑑於求學階段就讀商科,彭彥富畢業後即從事金融相關行業,他笑說:「在台北工作時,三不五時會接到爸媽關心近況的電話,但直到去年的某次通話中,他們的語氣略顯沉重,追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想了解我有沒有回花蓮接班的意願,若沒意願也沒關係,那就讓同達大理石在適當時間畫下休止符。」,聽聞這段心裡話後,一股不捨的情緒油然而生,以前雖然常一派輕鬆地跟父母說,覺得太辛苦就不要做了,但當這個狀況可能成真時,內心卻又深感可惜,也認為如果截斷了技術傳承的可能,將會是不可抹滅的遺憾,於是,他便毅然決然地結束台北的工作,返回花蓮學習石材廠的經營眉角。 洞石拆板照。 石頭與他自小緊密串連,作為在工廠「打滾」的一員,彭彥富對石材更是有著超越常人的情感。他回憶,以前生意很好、常面臨缺人手的問題,因此閒暇時就必須留在工廠幫忙補料或排板等,他認為這是家中經營生意必然會經歷的成長過程。而小學六年級的某次自然科學課中,老師要求每位學生準備石頭進行鹽酸實驗,他隨手抓了一片工廠隨處可見的大理石帶至學校,竟引來同學的驚呼,大家驚訝於紋路的美麗,令他對大理石充滿自豪,這個自豪感是埋藏於他心中的一粒種子,成為他的感情寄託,就算長大成人、離開家鄉,這顆種子還是不停萌芽,這份看不見卻深刻的羈絆引領著他回到花蓮,與石材共譜未來,「我很喜歡當大理石的小孩!」 同達大理石工廠一景。 從不同想法中整合方向 花蓮是個石材產業聚落,例如光華工業區、美崙工業區皆有眾多工廠運營,彭彥富表示,雖說石材廠的榮景不似過往,但還是很多二、三代漸漸回流,大家都對這個天然材質有深厚情誼,也會彼此認識交流,探尋更好的發展方向;接班者們經歷過不同行業的歷練,涉略的面向較為廣闊,或許擁有較為靈活的思維,但長輩們經營工廠3、40年,亦有一套處事邏輯和想法,每個人看待事情的角度和立場不同,理念差距讓爭執成為不可避免的狀況,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可說是稀鬆平常,因此衝突過後的冷靜思考甚為關鍵,雙方的初心皆是希望工廠往好的方向邁進,如何釐清並融合各自論述中的優點,再重新導正問題,是接班後持續學習的課題。 同達大理石工廠一景。 用設計替石材敘事 彭彥富驕傲地說道,同達大理石最大的特色即為不設限,「彈性」這個名詞深根於品牌精神中,「從建材到日用物件,我們什麼都能做,甚至連邊角料都能夠加以運用,這是同達的優勢,也是與其他工廠的差異之處」。 除了發展薄板建材,第三代接班者亦致力發展生活小物,藉機拉近一般民眾與石材的距離。 而參與T22計畫的契機,源自於一通電話。彭彥富提到,當時還在金融業打拼的他,接到了設研院同仁的聯繫,雙方共同討論花蓮石材的現況以及願景,他發現T22的輪廓跟他內心想法不謀而合,既然設研院提供了這麼好的平台,他樂於嘗試且投入。 攜手禮拜文房具以及設計團隊NAKNAK,共同推出以原石製成的文具系列「MARBLESCAPE」,由此可見同達大理石對於小物件的精細加工能力。 第一階段「高價值感聯名計畫」攜手文具選品風格品牌禮拜文房具、以及設計團隊NAKNAK,共同推出以天然大理石所製作的筆座、名片座、削筆器及磁鐵的「MARBLESCAPE」系列作品,保留原石的自然面,輔以最小幅度的機械加工,將原始質地及理性切削美感融入文具用品中,深獲好評;第二階段「實踐型工廠見學改造計畫」更與NAKNAK二度合作,翻轉舊有生硬封閉的辦公空間,作為工廠的全新起始點。 同達大理石工廠一景。 設計是抽象的概念,當初在與長輩溝通「打開工廠」的過程中,是否有遭遇反對?彭彥富說,父母都認識曾彥文設計師,對他的實力和執行力很放心,總體而言雙方頗有共識,但長輩還是會擔心工廠開放後技術容易被窺視,但彭彥富倒是認為,如果只是關起門來埋頭苦做,技能會隨著時間慢慢流逝、甚至被遺忘,但若讓外界理解同達大理石的深厚實力,其實有助於發展更多可能性,探尋更寬廣的機會。 同達大理石工廠一景。 過往雜亂無章的辦公室,是改變的第一步,他試圖替廠辦注入靈活性及活潑感,雖然尺度小,但充滿各種潛力,它可以是Co-working Space(共同工作室),可以是展示間,也可以身兼閒話家常的咖啡廳,就如同工廠雖然規模較小,卻有著什麼都能做的執行力,這個新的辦公空間,不僅承接著師傅們的寄託,同時也象徵著未來展望。 乘載夢想的小船 針對後續規劃與願景,彭彥富指出,日後將著手改造工廠門面與內部環境,同時亦會引進新的機具,不斷精進品牌的競爭力,期待透過與其他領域的合作,逐步擴展同達大理石的能見度,踏實向前邁進。他剖析,「設計」二字對傳產而言是非常新鮮的觀念,設計端和工廠端如何彼此切磋、激發火花,推出令人為之驚艷的商品,是他接下來亟欲創造的藍海;「同達大理石的經營者和員工們,就像在同一艘小船上,不知道前方迎接我們的風景是什麼。但經歷了T22計畫的關照與扶植,我更加確定終點是一片寬廣無邊的海洋,只要我們不斷改造小船,讓它安然渡過湧浪、漩渦、激流的挑戰,就可以收穫更光明的未來!」彭彥富如是說。 同達大理石 同達大理石發展至今已經進入第50年,是走過半個世紀的老石材加工品牌,秉持「小細節 × 高品質」的核心條件,不斷地提升技術門檻,將技術融合於產品中,將產品的細節做到極致。最廣為人知的產品為「大理石薄板」,是全台灣唯一能將大理石薄板量產的工廠品牌,利用專門技術將大理石製作成薄板,降低成品重量50%以上,讓大理石能夠像磁磚一樣,以泥作方式直接貼在牆上,大幅降低了大理石施工的複雜度。走過半世紀的同達大理石,未來將會從日常的角度切入,讓大理石從牆面走進你我生活當中。 一起迎接下個里程碑 負責操刀同達大理石改造案的NAKNAK設計總監曾彥文表示:「從商品聯名開發到改造計畫,由於雙方理念契合,進程十分愉快,我也參與了彥富回來接班的過程,T22牽起的這段緣份,讓我一同見證同達大理石的成長和新樣貌。」 NAKNAK是專精於產品設計的團隊,頭一遭踏足空間設計領域,需面對的困難還不少,最大的侷限在於預算限制。曾彥文不諱言地說,聽聞預算應該會令大多設計公司打退堂鼓,但由於先前建立的合作情誼,讓他決定傾盡全力協助,業主提出的需求很單純,就是改造辦公室,但他認為,應從頭梳理與檢視石材廠的真正需求,再以Branding的概念進行重塑。空間改造只是當中的一個環節,如何強化與顧客的互動、提升來廠體驗,更是亟需關注的重點。 同達大理石作為薄板建材的第一把交椅,此次藉由改造機會重塑品牌對外溝通的形象。 有鑑於此,曾彥文從大門外牆、廠辦外觀到辦公室內部陳設,以遠、中、近三層不同距離的軸線來與大眾溝通,逐步鋪陳同達大理石希望重新形塑的品牌定位及優化參訪經驗,他不停思索如何以最小的資源預算,發揮最大的效益,透過遠、中、近三道接觸點串起工廠面貌的完整性,所有的設計出發點,皆奠基於品牌的對外形象,試圖讓空間調性和企業精神相互緊扣,演繹經營者的專業、誠懇與熱情。 廠區的巨大原石。 「本質性」是貫徹於本次計畫的核心,曾彥文分享,初訪同達大理石,震撼於各式機具和石頭的巨大,而亂中卻有序的作業流程令他印象深刻,如何如實展現業者的本質調性、專業能力和未來願景,是他對改造的期許,所有變革皆依循前述三大主軸,保留既有的工廠氛圍,透過小範圍的調整疊加場域價值,也從中提點出品牌的嶄新觀點。 保持彈性,突顯專業 設計師將原先顏色斑駁的外觀圍牆(遠層)以統一沉穩的色調呈現,在入口處即闡明內斂質感,隱喻職人們的個性和務實心境,而招牌字體低調卻自信的宣示品牌在加工技術上的領導地位,襯著後方中庭區域的天車和原石,畫面大器俐落又予人記憶點。 辦公室外觀作為第二層的溝通軸線,設計語彙貼近工廠意象。 辦公室外牆(中層)經由重新整理,著重於突顯「同達大理石」的力度,捨棄華麗繁複的素材,改以具粗獷韻味的工業語彙構築,回歸樸實的功能性,更以獨有的薄板技術打造專屬的廠辦外觀。 利用引以為傲的薄板建材營塑牆面與窗框,藉由實作讓人更理解與認同品牌優勢。 曾彥文進一步解釋,他期待造訪者能在一進一進之間,感受品牌獨家的技術專業,因此,立面及窗框上特別鋪設同達的薄板建材,而刻意留白的區塊更彰顯出薄板的斷面,領人了解厚薄板的尺度差異,藉此加深空間設計和特色產品的鏈結,「期待透過巧妙的設計手法,加深大眾『需要薄板建材,就找同達大理石』的意象」。 通透的玻璃元素模糊室內外界線,也引進充沛採光。 與業主一起找尋適時、適地、適人的適切性,而非套入放諸各地皆通用的刻板美學,是曾彥文的期許,以同達大理石而言,辦公室就是廠內管理階層人員及客戶主要使用的活動空間,以加工製造為主體的工廠來說,就是一個根植於每天不斷變動運作的廠區內的廠辦空間,因此在整體布局上並不以陳列精準、單一不變的唯美展示為訴求,而是塑造一個恰如其分的真實空間面貌,呈現人在其中的使用、互動溫度,以及廠辦的日常活絡狀態和不可預期之美。 融入工廠氛圍的辦公空間,樸實且親和,讓此處成為靈感交流的發散地。 辦公室(近層)同時身兼showroom、洽談機能,以通透玻璃連結室內外的對應關係,以簡單耐用的木板與金屬構建的訂製家具是空間一大亮點,平時可作為工作桌,必要時則可搖身一變成為展桌,可於下方收納樣板的層架中拿取欲討論之品項,隨意放置於桌板或是安插於溝槽中,不以過多形式限縮使用上的自由,藉此顯現交流的本質,開啟顧客對石材加工的想像;另一方面,家具配置大多擇以活動型態,企圖保有空間因應企業不同階段需求而變動的彈性。 樣板可隨興置放於桌面或插於溝槽,不設限使用模式,賦予更大的彈性。 桌面下方的抽拉式層板可收納不同尺寸的樣板。 從改變中獲取能量 在曾彥文眼中,T22計畫針對地方產業的現狀和未來可行性做了非常縝密的前期調查,嘗試以合理且可行的架構,與有意願共創可能性的接班者一同前行,提供策略和品牌建立等面向的專業建議,賦予在地業者足夠的轉型能量,同時建立他們的自信。 側邊的層架則展示著同達大理石近期推出的設計小物。 有了信心後,業主就會積極且自發地去思考如何落實更多跨域協作的機會,藉此找到最適合自身發展的方向。與同達大理石的緣分未完待續,他十分確信雙方的合作關係將會長期發展,期待能再創驚喜之作! NAKNAK 設計總監曾彥文2010年自瑞典Konstfack工業設計研究所畢業後,2011年回到鄰近各式製造資源的家鄉台中設立工作室,致力發掘能於現代日常生活中自然延續的簡約實用美感。2013年共同創辦生活用品品牌NAKNAK,整合台灣在地製造資源與國際間的設計合作,於2015年瑞典斯德哥爾摩家具展首次發表品牌系列作品。最初由居家環境出發,以細膩的手法體現美感、呼應使用經驗,目標為大眾日常增添不經意的簡單美好。2018年起,團隊則著手發掘公共空間中易被忽略的基本設施,期望藉著物件的重新演繹,讓美學能更進一步被落實,且深入一般大眾的生活場景。團隊以台灣的製造經驗為基底,致力於觀察探索不同的生活空間,並透過簡單、有趣且美麗的設計物件,回應其各自的潛在需求。 資料及圖片提供」NAKNAK、同達大理石 採訪」陳映蓁
Interior 354
在「T22花蓮」中,除了設計師、石材廠等團隊的合作執行,顧問亦是計畫中的重要推手之一,透過提供專業知識給予協助與建議,並從中溝通、協調擔任設計團隊和石材廠之間的橋梁。本次《室內interior》特別邀請method inc.創辦人山田遊(內文簡稱山田)、喜事國際時尚創辦人馮亞敏(內文簡稱馮)、REnato lab 創辦人王家祥(內文簡稱王)等3位顧問分享他們的觀點和想法,從多面向看花蓮石材的可能性。 喜事國際時尚創辦人馮亞敏。 REnato lab 創辦人王家祥。 method inc.創辦人山田遊。 Q: 本次「T22 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花蓮產地創新」中,您所擔任的角色是什麼? 馮:本次計畫除了要考量設計,經營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環,由於我在創立時尚產業和經營國際市場的過程中,不僅是「創業」,也是「經營」,所以初期參訪石材廠時,除了觀察他們的品牌經營及運作方式,亦運用相關專業知識,給予協助與建議,以國際視角引導他們去理解「經營」,靈活應用在產業上。 王:我主要負責環境「永續」的部分,透過親至現場了解石材廠的投入和產出過程,評估對環境的影響和其資源配置,利用量化數據做整理拆解,思考建材與循環經濟的關聯,並以分享企業案例的方式,提供觀點教導他們計算碳足跡,讓人們了解石材產業對環境的友善程度。 Q: 在執行過程中,是以什麼角度為設計公司與石材廠做搭配? 馮:由於台灣許多石材廠都是家族傳承,主要是以買賣生意的角度經營,而設計師則是以創意的面向去規劃和設計,所以需要花心思整合創意和經營,讓設計師去了解產業供應鏈間的關係,並將各自風格融合,相互溝通達成共識,在有限資源中創造出最好的成品,同時期望他們打開國際視野和格局,往更遠大的可能性前進。 王:我的原則是看設計團隊所提出的方案,包括自然採光、通風、使用材料對環境的友善程度,希望提案中不要使用過多與產業較無關聯的附加語彙,或是會對環境產生衝擊的材料。特別的是,我發現設計團隊多會使用石材廠現有素材,像是將切下來的邊角料,細部裁切運用在建材裡,或是使用金屬類等易循環材料作為設計語彙,令人感到印象深刻。 Q: 請分享您眼中的台灣石材業及特色。 山田:正因花蓮是台灣熱門的觀光景點,因此本次計畫特別著力於產業觀光,透過「B2B」的串連,重新審視產地現場,推出系列措施。另一方面,關於台灣與日本的差異,我認為日本的石材產業在設計方面多以產品產出為優先,再來才會是產業觀光,所以台灣的創新手法,對於日本香川縣等石材產地來說是值得參考的。 馮:由於曾住過花蓮一段時間,從小就知道花蓮產大理石這件事,但若說大理石到底是什麼?卻鮮少有機會去認識和了解。記憶中一直以為大理石都是白色的,但透過計畫才發現原來還有蛇紋石、和平白等種類,我認為會有這樣的現象,是因為過去產業缺乏統整和梳理,因此若要增加被看見的機會,未來應該要利用大理石的色彩符號,創造具代表性的標誌展現特色。希望藉由年輕世代的網絡能力,整合平台相互交流技術,傳承、振興家族產業,讓台灣石材被世界看見。 王:過去外界認為台灣石材業是傳統產業,技術並不先進,但隨著時代變遷,如今的台灣石材在國際上具有良好的能見度,技術也愈加先進,例如進口高技術設備,把所有的石材花紋數位化,透過掃描進入雲端,讓建築師、設計師等人在應用時能省下許多時間,翻轉人們對台灣石材業的固有印象。 Q:「T22 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帶給台灣產業的影響力? 山田:我個人認為T22 計畫對台灣的產地帶來許多正面影響,這就如同日本設計振興會針對各個產地,主導推進具體的振興專案一般,今後台灣的地方創生將產生什麼樣的結果,著實令人期待。另外,雖說推動了各項措施,但產業觀光和「B2B」觀點推行的項目在獲得一定成果後,無論是在藝術作品、家具生活用品,或是單純的建材,都要對於石材的活用提出新提案,持續推動與設計師和創作者們的合作。 馮:藉由梳理地方資源,提供花蓮大理石完整的供應鏈和組織架構,並與家人、朋友和合作夥伴保持良好關係,發揮各自所長相互連接,讓別的城市,甚至是被世界看到,期望藉由這次計畫,讓不同產業相互了解,分享經驗、跨域學習。 王:在眾人的印象中,石材業是個傳統行業,我認為這源於對它們的「不了解」,但經過計畫後,就會發現原來平時運用的材料,在製作過程中竟如此有趣,而且在不斷精進中,擁有更好的技術,對於環境也是極為友善。這次透過不同的設計,打開空間讓民眾實際進入場域情境,認識作業狀況和脈絡,同時成為活絡產業的契機,接觸年輕族群,增加被關注的機會。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採訪」林靖諺
Interior 354
擁有大理石業界最先進加工流程的煌奇石業,自成立以來不斷精進自身技術,強化產線自動化與廠區規模化的建置,逐步擴展成全台灣目前佔地最廣的大理石工廠。採購團隊親自到國外礦山採購,原石飄洋過海回到台灣後再經鋸、補、磨三道重要工序,最終成為一片片美麗大板,送至客人手中。此次主導參與T22「實踐型工廠見學改造計畫」的行銷總監廖品淨,是煌奇石業的第三代,她是在什麼樣的機緣下回到工廠?有著年輕人靈活與創意的思緒,她期待設計的介入能替煌奇帶來何種嶄新面貌? 本身也是花蓮人的草原市務所設計總監黃薔認為此次參與改造計畫的過程是趟美好旅途,她笑稱團隊是「花蓮代表隊」,從業主、設計師到現場施作人員大多都是花蓮當地人,彼此合作無間,並肩往終點前行。本次專訪邀請廖品淨與黃薔一同聊聊歷程點滴,並分享全新展間蘊含的涵義。 參與改造計畫的主要人員。左起煌奇石業行銷總監廖品淨、草原市務所設計總監黃薔、現場監造設計師方拓畬。©歐陽青昀 台灣大理石領導品牌煌奇石業,今年屆滿50周年。廖品淨介紹:「我們很專注地做一件事,就是致力將台灣與全球的大理石送到客戶手中。原石需在工廠經過完整的鋸、補、磨三道工序,50年來我們已經加工600種以上的石材,而廠區內隨時有超過1000顆原石與500多種大板建材可供客戶參觀,走進煌奇石業,就像走進世界的礦山般。」不過,伴隨著替代建材的出現,越來越少人知道從礦山出產的天然大理石石材的真實模樣,而以家族企業為主的花蓮石材產業正面臨巨大的挑戰。 存放板材的倉庫一隅。 石頭與生俱來的風采令人著迷 廖品淨坦言,連她這個從小成長於工廠的人,對石材的了解其實也很淺薄,直到2018年首次和家族長輩們一起前往石頭的重要產地-義大利與希臘,親眼見證了礦山、礦石的震撼感和魅力後,深切領略到天然石材的美好以及它的不可替代性,便興起了「回家接班」的念頭;石材是花蓮重要的經濟命脈,她期待更多有志之士投身產業中,替傳產創造不一樣的風貌。 近年數位演進蔚為趨勢,煌奇石業由義大利引進石材掃描機,可於雲端上完整呈現石材紋路,並在2020年推出業界首個與產線石材掃描機連動的「煌奇雲端石材平台」,致力推動智慧選石概念,打破看不到石材的距離感,消費者就算不在花蓮也可以隨時與工廠連線,輕鬆看板。 利用原有的閒置倉庫,並以現代語彙構建全新展示間,作為參訪工廠與選石的起點。©Studio Millspace 為了延續數位化、現代化的布局,廖品淨更推動煌奇石業參與T22「實踐型工廠見學改造計畫」,一、二代成員都很支持她嘗試新的方向,利用年輕人的語術對外溝通,她不停思考如何在不影響專業生產流程的同時,又可以提升販售效率及服務品質,因此在設計核心上著重於將過往以「石」為主角的場域,轉換成以「人」為出發點,打造具當代美學的展示空間。 展間自然系色調巧妙串接起新舊並存的工廠,賦予空間使用彈性。 她進一步解釋道,工廠與設計這兩個看似不相關的範疇如何相互結合,她和設計團隊花費諸多心力進行前期討論與爬梳品牌定位,亦需參考工廠業務和執行端的實際需求,以期達成雙贏局面;有鑑於T22強調「永續」、「共榮」的價值,廖品淨對改造計畫有著更遠大的抱負,希望這個空間不僅屬於煌奇,更是一間能代表花蓮、甚至代表全台大理石加工產業的展示場域,展演著天然石材獨樹一格的美麗,也自豪地演繹精細高超的加工技術,讓這裡成為每位「石頭人」都引以為傲的地方。 煌奇石業 煌奇石業1973年設立花蓮廠,產地直購來自義大利、希臘等國家的進口原石,於廠內進行自動化鋸、補、磨一次加工,加工技術為業界頂尖指標。年產超過萬噸原石,生產過程乾淨節能、近100%水循環回收。主力暢銷石材有雕刻白、卡拉拉白、銀狐、蒙馬特灰、玉石水晶類等。2020年推出業界首個與產線石材掃描機連動的「煌奇雲端石材平台」,實現「智慧選石」的概念。 輕盈明亮的寶藏盒 錨定好目標後,便開始選定改造場域。除了形象的勾勒,還企圖突顯智慧選石的品牌特色,層層考量下,遂在主要的板材置放區旁,構築一個小小的明亮發光體,三角形的基地呼應現場板區的規劃,以一道白色牆體與廠房相連,並透過打開的縫隙得以一窺美麗的石板;另一方面,展示區亦肩負人們進入廠區的緩衝中介角色,提供各種必要訊息,例如危險區域範圍、石板現品位置及各石種的雲端QR Code連結,讓客戶對廠區與石材品項有初步的理解,有助於使後續參觀、挑選流程更為順暢。 檯面下方可收納與陳列樣板,供業主自由替換。©Studio Millspace 同樣成長於花蓮的黃薔設計師,則提到了她對石材的印象。離開家鄉、從事建築設計相關行業後,她才體會到石材和花蓮土地、以及與生活的密切性,甚至連人行道鋪面都是大理石,十分不可思議;也因為參與T22計畫的機緣,讓她得以貢獻所長,嘗試創造漣漪,進而重拾產業榮光。她感性地說,這次回家,發現年輕人陸續回流,順勢替城市注入了活力和更多元的可能,有許多好的事情正在萌芽,也察覺到大家對家鄉的深厚羈絆,令她深受感動。 入口處設立展示台,展示石雕作品。(現為約瑟夫・維希2022-等待) 針對本次的改造合作,黃薔以兩部分進行說明。其一,是閒置場域再利用,透過明顯可見的外觀改變突顯重點,在預算限制下達成初期所訂立的目標,讓這個展示空間成為煌奇石業的新起點,也象徵第三代經營者的企圖和轉型決心;其二,是服務程序的改善,讓空間保有資訊閱讀、展示、洽談等多元功能。 靠近車道的一側改以實心牆體打造,盡量降低行車、載運石板可能帶來的危險性。©Studio Millspace 她進一步說道,第一次踏入煌奇石業,即深刻感受企業的嚴謹管理和對於環境整潔的要求,是有別於以往大眾對於石材廠粉塵多、昏暗的既定印象,工廠佔地廣大,每個角落皆井然有序,她認為經營者的價值觀對企業的運營、發展有舉足輕重影響,也因為親眼見證了煌奇自始自終所貫徹的「誠信踏實、品質至上、以客為尊」理念,她便大膽地做出「玻璃屋」提案,展示間的所有立面皆以通透玻璃構建,形塑視覺搶眼的量體,然而由於大片玻璃與大型機具移動的工廠具有衝突性,在保留通透性與安全性的考量上進行了多次調整。 青玉石牆的誕生點滴 設計介入傳統場域時,需格外注意與工廠既定程序的搭配適切性,由於板材體積龐大,時不時會有大型貨車進出貨,展示空間所在的位置,剛好緊鄰最主要的加工區和行車幹道,導致玻璃屋彷彿矗立於高速公路上,其危險性和難以掌控性是工廠運作上較難突破的侷限,最終雙方決議將靠近車道的一側改以實心牆體呈現,並精算距離,盡量縝密且周全的顧及各個面向。 為了不減外觀的立面特色,遂以珍貴的原礦青玉石作為敘事主軸,牆面上懸掛的青玉石板由右至左的順序是20公分厚的鑿面石皮面、天然崩解面、機切面、以及常見打磨後的2公分光板,整片石牆高近4公尺,以14塊170×70公分做大尺寸裁切,近距離感受到如同礦山的震撼感,也能理解簡易的石材生產流程;透過鏤空乾掛的石板,除了能使板材透出天光,同時亦可讓參訪者從玻璃側一探板材乾掛背後的模樣。 青玉石牆展現了石材在不同加工工法下的多元面貌,其天然的紋理和孔隙深具魅力,十分引人矚目。©Studio Millspace 而廖品淨也於採訪中分享了尋覓青玉石的奇妙緣分。「其實石頭會呼喚你」,煌奇廠內擁有許多原石,當她穿梭於石堆的時候,恰巧在一個平常不會特別注意的角落與石頭「對上眼」,她一眼就認定這是製作立面的絕佳素材,且石頭上有個形似台灣的「洞」,周遭亦有些許結晶柱體,十分具特色,不過,這面青玉石皮牆可謂全案變數最多的一處,從切割到乾掛的最後一刻,都還持續進行位置上的細調。 前期異形加工切板階段時發現青玉石因質地較脆弱,必須埋入三條鋼筋鞏固結構,原先設定好的石板數量也不停變動,模擬圖也需動態地同步修正,形塑符合邏輯和視覺的成果。廖品淨和黃薔異口同聲的說,這都是操作天然素材的有趣課題,讓她們學習到需以靈活和彈性的心態,去面對每個無法預測的狀況。 擦亮廠區之美的視覺設計 除了展示空間的構建外,倉庫立面、大板販售區柱體與陳列標牌以及標語亦同步做更新。工廠原先大量採用鐵皮浪板,設計團隊調整每處倉庫大門的質感,改選擇圓弧形的鋁鎂鋅板,細膩描摹新舊空間的協調性,雖接近一般浪板的形式,卻能帶來更精緻的紋理,並且會隨著時刻和光線的不同角度反射出各種色澤,例如陰天的白、晴天的蔚藍或夕陽的金黃,襯托壯麗山巒景致和天空光輝的多變。 超過4米的倉庫立面重新鋪設圓弧形的鋁鎂鋅板,替量體捎來更細膩且明快的效果。©Studio Millspace 另外,也力邀視覺設計師田修銓共創,以品牌色彩統合計畫打造整體識別標誌,以黑、灰、白、橘作為主體,於廠內柱體標明數字,並新增「New」、「Sale」的大板告示牌,結合雲端平台,掃描QR Code即可一覽所有照片;廠區的指引、公共安全標示也以2公分石板作為概念發想,設計出一套全新的系統。 由視覺設計師田修銓操刀廠內的指標系統,並以黑、灰、白、橘四色進行整合。©Studio Millspace 展間內部同樣延續工廠的金屬肌理,融合玻璃和石材語彙,帶出展示與技術廠房相依存的可能。桌面是工廠等比例縮小的地圖,藉由配置的小數字讓客戶可以對應到工廠內的柱子,從而判斷不同石種與柱列的相對關係,在偌大的工廠中以簡易編號尋找目標石材;展示桌的下方檯面則規劃了不同尺寸的樣品收納與陳列區,在客戶進入室內時,即可直觀感受到空間的基本機能,透過豐富的樣板加深並鏈結品牌「世界礦山」的意象和定位。 展示桌的數字對應著廠區內部的柱體,參訪者可對目標石材的所在位置產生初步概念,提升服務和採購效率。 改造的起點,燦爛的將來 而改造的困難點,不外乎如何取得施工及經營兩方的平衡,現場的監造設計師方拓畬表示,無論是材料選擇、工法或時程的安排,皆需提前與工廠溝通,才能兼顧產能和施作進度;另一方面,考量到石板的頻繁載運,鷹架搭設、玉石存放區的保護措施等亦需充足準備,整潔也是整個工期甚為要求的環節。 傍晚時分。依附在巨大母體旁的發光體,蘊含著第三代接班者即將發光發熱的願景。©Studio Millspace 黃薔補充闡述:「若要比喻設計師和業主的關係,我會說他們身處一條線最遠的兩端,在交流與執行過程中必須試圖往彼此靠近,過猶不及都不恰當。很慶幸在這次合作中,設計端、業主以及現場監造人員是完美的金三角,大家飽含對花蓮家鄉的情感,傾盡全力且投入地完成艱鉅任務。」她也期許「實踐型工廠見學改造計畫」能夠成為煌奇石業的新篇章,就像一簇小火花般,予人立即且深刻的轉變感受,未來若業主欲進行其他場域的優化,也有個參考目標或軌跡可依循,透過設計重現石材之美,也重塑企業的核心價值與文化。 青玉石皮在光線的照射下顯得輕薄透亮,增添了層次。©Studio Millspace 廖品淨則認為,展示間和倉庫門面的更新只是一個起點,是煌奇石業成立50周年的里程碑,期待以全新樣貌迎接來自各地的旅客和消費者,在這個充滿美感的環境中,體會石之大器與石之精細。同時,也不會停下前行的腳步,竭力發展更為先進的智慧選石服務,站穩大理石第一品牌的地位,引領煌奇邁向下個黃金50年。 草原市務所 We turn stories into space. 結合建築專業、策展思維與各領域專家進行團隊協作,協助多家品牌、政府機構完成展覽空間專案。 團隊對於世界保持著開放與好奇的態度,關注人與自然萬物的各類議題;透過空間體驗,傳遞核心思想,讓資訊更具有力量,協助各種議題被理解並啟發人心。 資料及圖片提供」煌奇石業、草原市務所 採訪」陳映蓁
Interior 353
FENDI Casa推出首個家飾與生活風格配件系列,由品牌創意總監 Silvia Venturini Fendi主導,淬取品牌經典工藝與 O'Lock、FENDI Roma 和 Pequin 等 logo 圖騰,創作出華麗且摩登的家飾精品。 此一家飾與生活風格配件系列,選用柔軟的納帕皮革、利摩日瓷器等高級材料,件件講究做工精緻,像是運用天然木材鑲嵌出Pequin條紋效果,或是將品牌招牌黃色、青黴綠色、粉紅色搭配,並將 O'Lock 和 FENDI Roma 兩個 FENDI 的代表性符號塑貫穿全系列,成為家飾、器皿上的亮點,為居家增添精緻氛圍。 Fendi O’Lock 拼色皮革圓形托盤 圓形托盤覆蓋以軟質雙色的納帕皮革。金屬手柄強化了其獨特的圓潤造型,在高質感原料與細緻作工之中,風格和優雅的和諧並呈,表現出美感和功能性。 Fendi O’Lock木質和皮革橢圓形盒 以天然木材製成的橢圓盒子,包覆著柔軟的納帕皮革。整體設計靈感來自 O'Lock 珠寶,塑膠玻璃蓋與金色金屬 Fendi O'Lock 標誌,結合同色調的皮革手柄,將美觀與功能完美融合。 Fendi O’Lock 黑色水晶玻璃杯 水晶玻璃搭配黑色錐形底座,此一玻璃杯系列設計靈感源自於Silvia Venturini Fendi 的母親Anna Fendi之私人收藏品,微妙的 logo 圖案襯托出優美的輪廓。搭配金色 Fendi O'Lock 標誌的精緻裝飾具體呈現了對細節的關注,為每次用餐創造與眾不同的體驗。 Fendi O’Lock Pequin 木質和金色金屬置物盤 以金色金屬製成的小型置物盤,優美的橢圓外形,底座飾有大型 Fendi O’Lock 標誌,以及鑲嵌的 Pequin 條紋主題圖案的木質輪廓,忠於時尚品牌的獨特風格。 Art de la Table 餐具 由法國最高級的利摩日瓷器製作而成,沿用時裝和配飾系列的重點視覺效果。盤子上有著獨家設計的黑白交錯 FENDI O'Lock logo 圖案,串出大大小小的鏈條,再加上金色圖騰點綴,讓每個器皿都散發典雅的儀式感。 Fendi O’Lock 調酒器具組 Pequin木質和金色金屬調酒器具組,以鑲嵌木材製成的 Fendi O'Lock 調酒器具組,正面飾有 Pequin 條紋主題圖案和大型金色標誌,重視精緻原料與細節作工,達到功能與奢華美學的平衡。 Fendi O’Lock Pequin 木質開瓶器 鍍鈀色金屬開瓶器,飾有鑲嵌木柄和 Pequin 條紋主題圖案,金色和鍍鈀色雙色飾面的 Fendi O'Lock 標誌,令開瓶器結合了工藝和設計,獨特且精緻,讓每一次用餐體驗都與眾不同。 Fendi Roma 雙色編織皮革餐墊 烏木色手工編織皮革餐墊,飾有自然跳色調邊緣,這款優雅的餐墊飾有浮雕的 Fendi 標誌,展現經典工藝和設計美學。 Fendi O’Lock 金色金屬燭台 Fendi Casa 燭台組以鍍鋅金屬製成,具體呈現精緻與優雅的精髓。經典 Fendi O'Lock 為整體增添了獨特而精緻的亮點。 資料及圖片提供」Fendi 編輯」Sumile
Interior 353
《Gagarin Airport VIP-lounge》坐落於俄羅斯新建的薩拉托夫國際機場中,機場總面積超過23000平方公尺,並以人類史上首個進入太空的人類-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為名。本次的改造重點VIP室,得益於原就寬敞舒適的空間配置,使場域擁有高規格的機能優勢。 空間中央設置大型圓柱、電梯、旋轉樓梯,垂直連接兩層樓。 為契合「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之名,VOX Architects團隊以「太空」為主軸,整體布局以中庭的大型燈柱、電梯和樓梯為中心,垂直連結兩層樓空間,並搭配立面玻璃讓視線自由穿梭,打造寬敞視感,隨著旋轉樓梯蜿蜒而上,純白與鏤空隔板的圍塑,使得複雜的建築結構顯得簡約而大氣,與周圍吧台更是融合得恰到好處。 吧台沿著圓柱燈條設置,與周圍場域搭配得恰到好處。 1樓規劃接待處和登機口,以白色作為背景,搭配周圍燈條烘托出藍色光影,呈現如宇宙般的夢幻景致,而在開放的公共場域中,則設置餐廳、酒吧、休息室、遊戲室等區域,滿足休閒、休憩等機能。 接待處以不規則的幾何形塑外觀,結構複雜卻顯得簡潔有力。 登機口廊道以白為底搭配拋光磁磚,在光影照映下搭配藍色點綴出夢幻氛圍。 在遊戲室中特別置入太空球椅,給予年輕乘客如進入太空艙般的情境氛圍。 球狀座椅塑造如太空艙般的包覆感。 步上樓梯前往2樓,主要規劃私領域,例如獨立的半開放工作艙、有配置小廚房的會議室、辦公室和私人休息室等區域,在隱密氛圍的包裹下,給予乘客十足的安全感。特別的是,藉由在兩層樓皆安排休息室的方式,業主可根據當下需求分散客流,並最大限度的提供流暢的動線規劃。 2樓私領域延伸1樓語彙,並規劃半開放工作艙、休息室等場域,營造隱密感。 全作以白色為基調,搭配各種深淺不一的藍色點綴於空間,形塑簡潔而明亮的情境視野,並切合主題「太空」,表現藍天白雲的意象,猶如火箭穿透雲層,越過藍天衝破大氣層,翱翔在無垠宇宙之中,不僅清晰傳遞機場定位和概念,同時予人明亮舒適之感。 2樓會議室以白色為基調,並設置多個光源使空間更加明亮,在立面玻璃的圍塑下顯得通透舒適。 設計團隊透過鮮明的建築圖像語彙,表達突破、奇蹟、優勢等豐富情感,並運用藍白相間的色彩語彙,形塑乾淨簡約、具科技感的視覺感受,同時結合科技與人文特色,展現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的堅韌精神,打造充滿神祕氣息的未來空間。 從下往上看燈柱視野。 Gagarin Airport VIP-lounge 設 計 者」VOX Architects / Boris Voskoboynikov, Maria Akhremenkova 參 與 者」Yana Mitasova, Kaurbek Bagaev, Lyubov Orlova, Ekaterina Novik, Artem Vybornov, Maxim Frolov, Evgeny Nezamaykin 攝 影 者」Sergey Ananiev 坐落位置」俄羅斯 主要材料」磁磚、隔音板、管路系統、人造石、裝飾面板 面 積」315.81坪 項目年份」2019年 資料及圖片提供」VOX Architects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53
坐擁石門水庫山嵐湖景的「石門水庫福華渡假飯店」,為提供旅客嶄新的住宿體驗,自2022年起陸續展開大廳與客房的改裝作業,近期已全面翻新完成,致力打造充滿時尚感的空間,替飯店重新定義品牌形象。 石門水庫福華渡假飯店進行全面翻修。 此次改裝與「本事空間製作所」合作,依循建築物的歷史脈絡,揉合水庫的獨特風情,強調湖景的靜謐氛圍,重塑福華飯店溫暖又清新的樣貌。設計團隊別出心裁地將石門水庫的霧氣、石礫與水紋等元素,巧妙融入大廳和客房空間中,令造訪者沉浸於低調優雅的美學中,享受旅程中的點滴時光。 飯店入口。 大廳化身質感咖啡廳 改裝後的飯店門面煥然一新,加入大量石礫及綠色植栽點綴,打造黑白錯落的簡約質感外觀。大廳也一改既定印象的Check in櫃台,增設秘境咖啡廳「Coffee Din」。 跳脫制式的check in櫃台,強化飯店的時尚氣息。 天花板的水波紋造型緊扣石門水庫意象,增添畫面層次。 沉靜的挑高空間以與進門後襲來的陣陣咖啡香,讓空氣和時間都慢了下來,療癒每位旅客。而吊燈和吧檯後方的藝術裝置同樣扣合石門水庫意象,襯托出低彩度的美學,體現大廳特有的格調。 大廳。由本事空間製作所操刀改裝,重塑品牌面貌。 咖啡廳吧檯。 貼近湖光山色的客房 全新的客房設計則將周遭的地貌色彩納入其中,9至11樓的高樓層客房搭配了一致的清新湖水綠,特殊的拱門造型堆疊空間層次,而引入自然光源的整片落地窗,以及溫馨的淺色調木質家具,更是交織出一片舒適又暖心的寢臥環境。 高級景觀家庭房。可透過拱門眺望湖光山色。 獨立的乾濕分離衛浴並附有浴衣體驗及日式拖鞋,備品特別選用「一日茶道 TEAORY」綠色保養品牌,自然茶香和溫潤的質感,消除疲憊的身心。此外,更提供全新50吋智能電視、特製貴妃躺椅、免費迎賓mini bar等多項體驗。 高級景觀雙人房。全館客房皆附有私人陽台,形塑絕佳的延伸感。 全館客房皆附有私人陽台,透過開窗即景的設計將視覺延伸至戶外景觀,湖光山色盡收眼底。「高級景觀雙人房」及「高級景觀家庭房」可直接眺望室外景致,石門水庫的優美風光與層層山巒成為最簡約純粹的背景。 全館僅四間的行政家庭套房。 而僅有4間的「行政家庭套房」有著16坪充足的使用面積,坐擁270度零死角環湖景觀,房內特選英國皇室御用斯林百蘭名床墊,備有膠囊咖啡機可隨時沖泡飲用;衛浴空間整體採用藍綠色磁磚以及具山水般紋理的石紋語彙,亦配有獨立浴缸。 色彩清新的衛浴空間。 透過本次翻新,期待構築一座安棲之所,讓旅客徜徉於絕美的山水景色中,遠離塵囂,尋回內心的平靜。 資料及圖片提供」石門水庫福華渡假飯店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53
花蓮一向是熱門的觀光城市,渾然天成的美景、深厚底蘊的人文故事,以及樸實真誠的人們,無不吸引來自國內外的觀光客們造訪。 「沁海館」外觀。 而煙波集團所打造的太平洋海天一線絕美飯店「煙波花蓮太魯閣」,主打宛如仙境的山海交會點,漫步即可抵達美麗的曼波海灘,而負責操刀整體規劃的呈境設計團隊表示,「沁海館」設計主軸緊扣「山、海、雲、石、木」五種韻味,作為視覺意象,旅客入住時即可深切體會花蓮的大山闊水,以及與自然的緊密關聯。 讓飯店與山海串連 由於飯店坐落於花蓮縣新城鄉的山海之間,呈境設計強化飯店與山海的相連,從入口到客房,每一隅皆充滿特色巧思。設計師進一步說明,大門的入口造型稍具彎折感,就好似浪花舞動般的畫面,歡迎著賓客的來訪,也將室外的曼波海灘意蘊延伸至室內。 入口的凹折曲線形似海浪。 有鑑於基地鄰近十分具代表性的景點「太魯閣」,設計團隊期待更為淋漓盡致地展現飯店與太魯閣的關係,因此1樓的大廳空間更可見用心鋪陳,駐足於山脈等高線羊毛地毯上凝神仰望,映入眼簾的是天花山脈藝術品,以及形似等高線造型的燈具,緊臨窗旁是以重山復嶺所勾勒的層層布幔,捎來悠然且細膩的層次。 大廳。細節皆與山海意象相互呼應,例如等高線燈具、山巒景致的布幔等。 另一方面,設計團隊透過地坪勾勒海的意境,刻意選擇具白灰肌理的石材,其紋理好似拍到至沿岸的浪波,行走於這片地坪時,耳邊彷彿能聽見不停襲來的浪潮聲,使旅人的感官沉浸於情境之中,感受全然的放鬆和幽靜時光。 地坪特別選擇白灰石材,象徵著拍打至沿岸的浪波。 將在地特色轉譯為設計語述 公共空間的燈光布局也下足功夫,除了大廳的等高線主燈外,餐廳空間也別有一番意趣。設計師提到,早期曼波海灘常見到居民乘著竹筏出海捕魚,他們便擷取這段過往軌跡,轉化成設計語彙,餐廳的燈具多採用玻璃型態,當燈光點起,遠看猶如夜間漁船歸來時的萬家燈火,引人遙想那段歲月。 漫饗食堂。大面落地窗引入充沛光線,亦能眺望蒼鬱綠意。 材料運用也在在扣合著當地特色,舉例而言,餐檯以水磨石為主要呈現手法,傳遞出樸實中帶點鄉村感的復古氛圍,而大面石牆更意喻著鬼斧神工的太魯閣地質景象,與當地代表性文化精神緊密鏈結。 以符合在地氣息的材料為主軸;玻璃罩燈具勾勒出漁船歸來時的萬家燈火之感。 此外,不論是餐廳食材,抑或是位在大廳的茶飲「曼波茶堂」多採用花蓮農特產製作,甚至連客房的迎賓飲品也選擇新城名產,細膩展現煙波集團強調的在地化與共好價值。 交誼廳。材質緊扣山海概念,軟裝裝飾同樣貼合主軸。 房內盡覽壯麗美景 沁海館全館房型以簡約俐落的設計語彙輔佐內斂配色,突顯室內空間與自然山海的連結。 晨曦樓中樓家庭套房。 設計師說道,客房大面積運用溫潤木質增添整室暖度,並以大面玻璃窗使明亮採光通透流洩,強化基地優勢;其中,極限量房型「晨曦樓中樓家庭套房」擁有寬敞的大坪數空間,與豁亮的開放式客廳,可和好友或家人坐臥在舒適的休憩區放鬆談心。 晨曦樓中樓家庭套房。 「沐月樓中樓家庭房」的挑高兩層樓明確分隔出公共空間和舒心沉穩的臥室,一覽夜色的幽雅寧靜。 沐月樓中樓家庭房。 全館僅有一間的「沁海陽台套房」在景致上更是坐擁所有角度的山海奢華,全景玻璃窗讓室內充盈著和煦光線,還能倚著玻璃窗觀覽隨時間流動的湛藍海景,戶外亦設有露天風呂、270度全景無死角的私人陽台,海平面的漸層變化盡收眼底,入夜後的滿天星空同樣令人療癒。 沁海陽台套房。 自在愜意 「花時間-花蓮」 「花時間-花蓮」外觀。 而強調「共享」精神的旅宿品牌「煙波花時間The Moment Hotel by Lakeshore」,則起源於近年全球疫情下蔚為趨勢的「啟發型」世代旅遊新浪潮,將彈性自由行程、質感相處時光、重塑身心靈健康等三項指標體現於品牌核心架構,以全自助方式營造自在氛圍。 公共空間。大量木質元素溫暖又舒適。 空間布局彰顯交流主軸 設計師進一步分享,1樓大廳擷取花蓮立霧溪掏金夢的歷史背景,牆面以具「打鑿」意象的磚,以及鏽鐵等元素構築,整體視覺效果粗獷又不失質感,煙波團隊也特地在1樓公共區域中布局了一系列彈性的交流場域,例如交誼廳、音樂互動空間、自助式廚房等,替旅程編織出一段又一段的精彩相遇。 提取立霧溪掏金夢的背景,利用磚、鏽鐵等語彙打造。 注重交流精神,自助廚房讓旅客可以彼此共享食材與故事。 「花時間-花蓮」,依山傍海,收攬日月星辰,房型以雙人房、四人房、六人房、八人背包客房為主要規劃,房內空間敞朗且機能充足,不論是結伴旅遊或是獨自旅行皆可盡情享受互動時光。 花時間男女混合背包房。 花時間六人房。 最大亮點則為僅有一間的頂級房型「花時間樓中樓套房」,樓中樓設計明確劃分出公私領域分界,大片窗景使通透明亮的光線在室內恣意流動,也最大化地延伸空間感。 花時間樓中樓套房。 而獨享的私人露台擁有180度無阻隔的視野,得以與綿延海灣為伴,感受身心舒暢,半露天影視沙發區則可創造更多美好的旅程回憶。 花時間樓中樓套房-露台。 資料及圖片提供」呈境設計、煙波集團 採訪」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