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52
魂生製器 張靚妤:在旋轉的陶土中,探尋療癒之力
位在花蓮吉安鄉的「魂生製器」,是一間坐落於安靜巷弄內的預約制小店。店內販售著主理人張靚妤親手燒製的陶瓷器皿,作品質樸溫潤卻又意蘊深遠,刻劃出張靚妤對於生活的怡然以及淡然,近期更以《大器氤氳》系列作品榮獲金點設計獎。 曾在國際廣告集團打拼了十幾年,有著豐厚的收入與令人稱羨的職稱,是什麼原因促使她毅然決然地回到家鄉花蓮,並開始接觸陶藝?本期金點設計獎系列報導,《室內interior》編輯團隊特地造訪「魂生製器」,在明亮且溫暖的空間中,請她娓娓道來這些歷程點滴。 魂生製器 / 張靚妤 1981年7月盛夏出生,土生土長的花蓮返鄉青年。 學習過程經歷國、高中美術班,大眾傳播系畢業後,選擇投入數位廣告媒體產業。 服務過公家機關到國際品牌商業大大小小案,工作從花蓮、台北、到上海、廣州,最後回到花蓮,展開人生第二職涯的可能性。曾任職於米蘭營銷策劃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上海) 擔任Senior Digital Art Director,以及Publicis London (上海) 擔任Creative Director;現為「魂生製器」器作家& 品牌創辦人。 參展經歷包含台灣文博會、NY Now美國紐約國際禮品展、HandMade In Japan Fes、Interiorlifestyle Tokyo日本東京國際家居生活設計展、韓國手工藝術展、島作陶作集、法國M&O。重要得獎紀錄則有台灣文博會CET BEST AWARD、台灣優良工藝品認證、洄瀾陶:土地豐沛之處佳作、金點設計獎等;而《春漫野花》系列更曾獲選為外交贈禮。 店面一隅。品牌緊扣與人的連繫,試圖以生活器皿描繪美好的生活模樣。 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張靚妤認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過上任何一種生活」。在創立魂生製器之前,她曾是國際廣告集團的創意總監,經手眾多知名、頂尖品牌的專案,每日忙得不可開交,工作光鮮亮麗、令人羨慕,但高壓且步調迅速的工作模式,讓她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最後連身體都發出警訊;意識到精神層面和健康狀態皆已無法再支撐她待在廣告業,遂斷然離職,回到家鄉-花蓮,開始了身心靈的修復。 製陶中的張靚妤。 張靚妤提到,回來花蓮後,對於未來方向其實沒有任何想法,初期只想好好放空,看著花蓮的天空、山、海,她發現自己很喜歡這塊土地的景致,也很喜愛與人交流、面對面的時光,轉念一想,花蓮一直以來在藝文、設計產業的資訊相對薄弱,以前念美術班的她,都得前往台北或其他城市汲取資訊,抑或是購入相關器具,那麼,是不是有可能開設一間選品店,提供重視生活品質的花蓮民眾更多選擇呢? 於是,「好想生活本舖」便應運而生,展售日本、中國、韓國等職人製作的生活器皿。也因為店面開設於住宅區內,與左鄰右舍的互動甚為密切,張靚妤分享,高齡7、80 歲的老太太,每天都會來店裡走走聊聊,就算沒有消費,人與人之間的相會都是寶貴的點滴,也是美好的交集。 用稚氣與志氣來製器 選物店的經營,讓張靚妤看見了世界各地的職人們,對於自己所愛之事的專注和熱忱,即便又累又苦,但他們依舊毫無怨言的投入,創造精彩作品,不僅讓她見證了工作的初心和堅持,更燃起她的設計魂。 製陶過程紀錄。釉料調配。 在廣告業時,她就是負責設計相關的產業範疇,原先即對設計有著精準見解,因此,便嘗試發展新的合作模式:由她提供設計理念,交由職人訂做。不過配合的師傅卻時常反應太困難、做不成,她不放棄,所幸開始自學陶藝,自己安裝電窯、調釉、配土、手作打樣給師傅們參考,這股執行力也成為「魂生製器」的創立契機。 細修。堅持以手作方式創造作品。 魂生製器這四個字,讓人能輕易理解品牌的定位和精神,談到命名的緣由,張靚妤表示,除了代表她是「製作器皿」的人,也隱含著稚氣的「稚」,以及志氣的「志」兩字的諧音。「稚」,期許自己永保初衷,記得當初回花蓮、想要好好生活的念頭,記得與他人互動的溫暖,用單純的眼光看待周遭事物;「志」則象徵著,既然捨棄了累積十多年的廣告資歷,將整個職涯轉變到一條全新道路,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有撐下去的志氣和骨氣! 讓挫折變成養分 雖說是離開了廣告業,但張靚妤說道,自己還是很認同廣告予人的正面影響力,而你我現在身處的數位世代,讓人有更多管道學習新知,如同她的陶藝之路,也是經由眾多媒介自學而成。 用雙手的真摯溫度,創作出一件件令人驚艷的器皿。 初期沒有任何陶藝界資源,就算想拜師學藝都得翻山越嶺至別的城市,這對已成家、有小孩的她而言,很難長時間離家浸淫於學習環境中,因此她以擅長的數位領域進行自學,蒐羅各國的資料,再以自身的方式咀嚼反芻,一步步增進實力,漸漸勾勒出魂生製器的模樣。 魂生製器自2018 年成立以來,不斷調整營運策略,但張靚妤強調一點,所有的出發點都要緊扣自己的核心思想,外界給予的建議可以參考,但不一定要照單全收,清楚理解自己所欲所想為關鍵,行銷的困難之處,就是必須取捨,若人云亦云、不懂得「捨」,不僅無法控制營運成本,更容易迷失自我而去迎合市場,因此,不論是做陶或是經營品牌,都是與自我對話的歷程。 旋轉的陶土,帶給她一股安定的力量。 習陶的路上,挫折其實一直相伴。做陶充滿不可控的因素,在燒製過程中無法進行任何微調,等成品出窯後才發現失敗了,是家常便飯的狀況,張靚妤笑稱,做陶讓她內心素質強大了不少,與其感到沮喪,不如一一檢視源頭、釉藥、電窯設備,盡快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再從頭來過,安安靜靜的拉坯,看著陶土的旋轉,是她很享受的時光。 期待以一頓飯的時間,讓人獲得喘息的機會,善待自己。 而到底該以設計師、工藝師、陶藝家哪個身分自居,也曾讓張靚妤困惑了好一陣子。後來,她想通了,不管是哪個身分,都是希望藉由自己的專業和長處,讓生活更美好,有鑑於此,魂生製器的品牌理念,就是堅持手作的溫度,在細膩的工藝設計中,注入良善循環的實踐,不論是與社福單位合作的人力培育,又或是廢棄材料的再運用,都是她關注的重點,同時,也不侷限眼界和腳步,不排斥任何異業合作跟精進能力的機會,期待透過一個個由雙手捏塑的器皿,傳遞力量,成為容納日常吉光片羽的存在。 感受山巒的氤氳之美 「我們覺得,每件器皿都可以是一段當下記憶,或是某種生命流動的痕跡。那是否能做出帶有花蓮與長濱、大山大海精神的器皿呢?」榮獲金點設計獎的《大器氤氳》系列創作,便是在這樣的機緣下誕生的。 《大器氤氳》系列外觀擁有飽滿的峽谷意蘊,花紋好似拍打上岸的浪花,體現了花東的自然之美。 位在台東縣長濱鄉的Sinasera 24,是東台灣最難訂的法式餐廳,主廚楊柏偉(Nick Yang)與張靚妤攜手聯名,共融彼此的花東生活經驗,醞釀一年之久才激盪出系列作品,將太魯閣峽谷的褶皺地形概念化為具有生命姿態的器皿,無把手且表層未上釉的型態,讓人可直接觸摸杯體,感受質地紋理之餘,也讓花東獨特的地形意象更加鮮明立體。 張靚妤與Sinasera 24 主廚楊柏偉,兩人花了一年的時間共同商討聯名計畫。 張靚妤解釋,此系列運用了絞胎工藝,需混合兩種不同的土質同時拉坯,在陶土乾濕度和軟硬度皆相異的狀況下,十分考驗器作師的雙手穩定度。 將花蓮在地石材廠的剩餘物料磨成粉後,與陶土相結合。 另一方面,自幼成長於花蓮,對石材有著深刻的記憶,如今產業卻日益沒落,她思索,有沒有可能將石材提升至文化層次,賦予邊角料新的使命,藉此讓石材重回人們的生活中?於是,《大器氤氳》更添加了花蓮在地的石材廠剩餘物料,將其磨成粉,再經純化處理後與陶土結合,象徵珍惜土地賜予人們的恩惠。 三款杯子,代表三餐。轉化太魯閣峽谷的褶皺地形,並以絞胎工藝混合兩種不同質地的陶土,材質紋理別具韻味。 三個杯子,代表著三餐。黑、灰款式隱隱散發出長濱的清幽氣息,而米色款式則意寓東部朝陽、安定之氛圍,低調內斂的外形色調,實則保有飽滿的峽谷形氣,而拉坯所形成的自然花紋,像極了岸邊激起的陣陣浪花,令人聯想到東部山海的壯闊景致,顯現純粹之美。 外包裝提取自花東地區早午晚的天空顏色,以純粹極簡的調性呈現。 外包裝設計同樣提取自東岸晨曦、正午和日暮的天空色彩,盒上的浮雕凸紋則轉譯自花蓮和長濱的等高線圖,讓器皿成為具有紀念性的物件,每每使用都能領人重返花東回憶中,再現寧靜美學,也滿足人們對於自然的渴望。 盒上的凸紋融入了花蓮與長濱的等高線意象。 用作品說故事 魂生製器的「出道」系列作品,是《春漫野花》。 品牌首件面世的系列作品《春漫野花》。以蒲公英為靈感,傳達生活、生命的堅韌和希望。 2018年2月6日,發生了令花蓮人難以忘卻的地震,那時的花蓮瀰漫著一股低迷氣氛,而某天午後,張靚妤帶著女兒在公園散步時,發現了盛開的蒲公英,這個景象讓她萌生了一股希望,也感受到強韌的生命力,於是便以蒲公英為創作主軸,以抽象的線條和浮雕語彙簡化圖形,透過「泥板」技法形塑器型,甜美粉嫩的顏色滿布著春日的輕盈氣息,是品牌的熱銷款,也廣受日本市場的歡迎。 而《日日伴你》系列,對張靚妤來說,也別具意義。「學會做陶後,我問媽媽想要什麼,我做給她。本來以為她會選擇茶具之類比較精緻的物品,沒想到她說她要一個屬於自己、可以每天用的碗。」這段對話令她很是觸動。 《日日伴你》系列不論是在容量或尺寸皆經過精細設計,可堆疊的型態方便居家收納。 她發現,大部分購買手工陶瓷器皿的人,多是買來送禮,卻捨不得買給自己,因此,她以「回家吃飯」為起點,創作出此系列,不論是容量或尺寸皆方便小家庭收納和堆疊,在任何情境下都適合使用,期待器皿能夠真正走入人們的生活中,傳達持續而暖心的陪伴,讓終日忙碌的人們,獲得一些喘息的餘裕,也能更加關注並愛惜自己。 2020 年推出的《生之禮讚》,則是張靚妤在疫情之下所做出的溫柔回應。 《生之禮讚》系列。擷取花朵型態,賦予長盤更多的使用可能。 在世界彷彿被按下暫停鍵的這段時光,她也進行了自我沉澱,製作出這一套具秋冬感的系列,以葵花、菱花、泫花三種花形製作的長皿,跳脫傳統魚盤的用法,器型高度和深度的變化,營造更多元的使用模式,獨家研製的釉色不僅增添一抹沉穩感受,也充滿著回歸寧靜日常的企盼。 在安棲之所,好好的…… 談及創業至今最大的成就感,張靚妤笑著說,陶藝界資深、有名氣的前輩開始注意到她,能跟大師們交流是莫大的肯定。另外,國外的知名展會如巴黎M&O 也有與品牌洽詢獨立參展的事宜,國內亦已敲定三檔個展,但她提醒,機會上門的同時,反而要越沉得住氣,需按照規劃踏實前進,避免三心二意導致自亂陣腳。 針對魂生製器的未來願景,張靚妤則提到:「我很喜歡與人交流,因此後續會發展更多異業合作的企劃。能從其他領域的職人們身上挖掘新靈感是很有趣的事情,也希望藉由我的專業,提供他們更多面向的可能性。」而在創作上,則設立了一年推出一系列的目標,有點像是寫日記般,梳理當年度聚焦的事物,再轉化為陶藝語彙與眾人分享。 今年工作室即將搬遷至新的據點,張靚妤期待成立一支新的團隊,將與東部的基金會合作,給予高齡長者、二度就業婦女和單親媽媽發展管道,將製陶過程拆解成完整流程,並交由他們負責,為社會責任盡一份心,創造共好的產業生態。而工作之餘,也不能忘了當初回到花蓮,想要追尋生活本質的心意,每年都會帶著女兒進行一場「流浪之旅」,為僅此一次的成長時期留下紀錄,家人是張靚妤向前邁進最主要的動力。 好好工作、好好陪伴家人、好好生活,只要盡力活在每個當下,就是最幸福的片刻。 資料及圖片提供」魂生製器 採訪」陳映蓁
Interior 351
當代藝術家江賢二剛結束台東個展,以及限時開放的「江賢二藝術園區」,便馬不停蹄地與藝術園區建築師林友寒、跨界合作的時尚設計師周裕穎投入籌備「無名的繆思INVISIBLE MUSE—江賢二+林友寒+周裕穎 跨界聯展」。 展場照。 展覽以「浪板」作為主角,源於「江賢二藝術園區」建造過程中,從舊畫室所拆除下來的鐵皮浪板外牆。陪伴了他20幾年的浪板,有著風吹日曬雨淋的自然鏽蝕,時間的痕跡令江賢二為之著迷,他撿回差一點就要被丟棄的浪板,創作出全新作品《火與冰 Perish II》(亦為此次展覽的主視覺)。另一方面,浪板更成為這次聯展的繆思,由三位不同領域的專業者進行接力創作。 三位創作者。 重新定義美的視角 為什麼選擇浪板?江賢二提到,他喜歡浪板單純的美,很簡單又有一種規律的詩意。他以半透明浪板為材,透過點墨的方式創作出如海浪、夕陽般的美麗漸層;林友寒創造觀看的視角,從仰望到俯瞰到穿越,浪板畫面如台東的山峰與海平面的結合;周裕穎則將浪板裁剪成禮服,以鐵絲縫製,試圖以「硬」媒材去呈現「柔軟」的質地。 展場照。 他們以完全不同的觀點詮釋浪板,作出美的、造型上的、精神性的回應,誠如江賢二的領會:「藝術家不只要創作美,更要發現美。」聯展名稱的「繆思」二字,是掌管藝術與科學的女神,代表激發靈感的人與事;「無名的」意指在主流之外,或許是未完成的、瑕疵的、廢棄的素材,是那些未被發掘的藝術潛能。 展場照。 本次除展出浪板新作,也有江賢二以清水模灌漿拆卸後的黑板模所創作的《金樽》系列新作、周裕穎於2021年台北時裝週與江賢二跨界合作的《旅人》系列,以及林友寒設計的「江賢二藝術園區」模型。 展場照。 藝術賦予物件新生 藝術創作、建築工地、服裝產業其實都極度「浪費」,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瑕疵的、丟棄的材料,而這些不完美、「無用的」恰恰是江賢二、林友寒、周裕穎感興趣的,是出於惜物,也是因為在他們眼中,美俯拾皆是;透過他們的「術」轉化成「藝」,給予物品第二生命。 展場照。 而這個有動有靜的活潑展場,出自於師生共同策劃:林友寒與今年才從東海大學建築系畢業的劉和宣,她的加入讓這不只是跨界合作,也是一場跨齡的平等共創,讓每一位創作者彼此交流激盪。 展場細節照。 林友寒提到,在台灣,每人每年丟掉的垃圾量約達428公斤,在這次的展場中,他巧妙融入工地使用過的鷹架、運送作品的氣泡布和棧板等包材、佈展用的釘子、切割道具後的剩材等,用藝術的角度重新詮釋,讓這些「不美的」、「浪費的」東西獲得新生。 無名的繆思INVISIBLE MUSE 日期」2022年12月22日至2023年3月11日 地點」THE 201 ART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資料及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THE 201 ART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攝影」丰宇影像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51
在「巴黎國家家具管理處」的支持下,FENDI與梅迪奇別墅羅馬法國學院合作,翻修梅迪奇別墅沙龍,為古蹟煥生新面貌。 此次翻修計劃由FENDI 高級訂製服和女裝藝術總監Kim Jones與配飾和男裝藝術總監Silvia Venturini Fendi規劃,範圍包括梅迪奇別墅宏偉的Grand Salon等六處沙龍,從中發揮設計創意與現代美學。 梅迪奇別墅具有獨特的建築與裝飾特徵,從文藝復興時期迄今已有數百年歷史,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藝術家Balthus,以及21世紀初的設計師和舞台美學師Richard Peduzzi均曾管理梅迪奇別墅,為別墅美學更添光彩。此次FENDI翻修別墅的願景,是希望突顯當代設計結合歷史傳統的精神,顯現梅迪奇別墅在未來歷史遺產之意義,同時藉由空間讚頌各項精湛工藝。 在 FENDI 建築部門的支援下,Kim Jones與 Silvia Venturini Fendi汲取眾多歷史元素與靈感,色彩成為兩人為梅迪奇別墅翻修專案裡的核心元素。在翻修與重新詮釋沙龍方面,結合了與時裝設計、室內裝修及保護修復相關的系列技能:像是以壁畫原有顏色作為每個房間配色的起點,而特別設計的手工地毯,不僅完全採用回收的法國羊毛製成,亦以豐富的漸變色彩呼應空間調性。 六處歷史悠久的沙龍,有20年的時間未進行重大更動,這次將當代設計風格帶入,並進行重要的修繕工作。FENDI 藝術總監與 FENDI Casa希望為歷史建築與當代設計建立對話,特別與多位設計師攜手合作,選用義大利設計師Chiara Andreatti及法國設計師Noé Duchaufour-Lawrance、Ronan和Erwan Bouroullec,以及Toan Nguyen的家具、家飾作品,為沙龍打造全新形象。 如:Noé Duchaufour-Lawrance以羅馬獨特的形狀和材料作為靈感,傘狀松樹的輪廓出現的Borghese桌子用在Salon des Pensionnaires;而阿皮亞古道(Via Appia Antica)的鋪設路面則成為他特別為Salon de Lecture和Salon Bleu設計桌子的靈感。 Chiara Andreatti 設計的 Virgola 椅子用在Salon Bleu和Salon de Lecture,她為 FENDI Casa設計的Welcome沙發和扶手椅則用在Salon des Pensionnaires中。 由Toan Nguyen設計、FENDI Casa生產的Sandia沙發仿照壁畫的顏色,採用了溫暖的的橙鏽色,是Petit Salon裡最搶眼的主角。由Ronan和Erwan Bouroullec設計,並由Vitra生產的Belleville扶手椅,在梅迪奇別墅的Grand Salon中佔據了最重要的位置。 梅迪奇別墅沙龍的牆面上延續著傳統與當代藝術之間的連結,在歷史古蹟首席建築師Pierre-Antoine Gatier的監督下,修復了梅迪奇別墅Grand Salon裡精緻的裝飾物,Bobin Tradition工作室利用兩年的時間修復了Quattro Stagioni掛毯。 同時,本次翻修案也與巴黎國家家具管理處合作,採用多件主要由女性藝術家創作充滿現代及當代風情的掛毯,像是:Louise Bourgeois、Sheila Hicks、Aurelie Nemours、Alicia Penalba、Sonia Delaunay、Raoul Ubac、Edoardo Chillida及Patrick Corillon的作品,再加上學院收藏的「Indes」系列掛毯和Francesco Salviati的Quattro Stagioni講述四季更迭的掛毯。這些掛毯在Grand Salon中,黑白兩色的作品與古色古香的作品並存,為空間創造出現代畫廊的氛圍。 這次的翻修也與合作夥伴Devialet共同升級了多個沙龍的隔音效果,Devialet運用其在尖端聲音工程方面的專業知識,特別訂製了吸音板,安裝在Grand Salon的掛毯後面,讓參觀者在造訪此地時有更美好的聲音體驗。 FENDI藉由獨家合作關係及各項贊助活動,支持品牌保護藝術遺產的承諾,在整個計畫中再次印證品牌與羅馬這座永恆之城之間歷久彌堅的關係。 資料及圖片提供」FENDI 編輯」Sumile
Interior 351
《L House》是棟5層樓高的建築,因比周圍透天住宅較高,讓屋主擁有極佳的視野;而街巷間的相互交錯,以及不規則的角地條件,造就了獨特的建築外觀。 基地位於角地,造就不規則的獨特外觀。 這棟建築擁有簡約純白的外牆,猶如一座古典城堡,在小巷中顯得獨特而引人注目。根據屋主喜好,設計團隊以典雅低調的空心花磚,以及通透格柵裝點於外牆,形狀相異的花格磚,在現代簡約的氛圍中,勾勒出雅致沉穩的氣息。 花格磚的設置不僅保有隱私,也能保障極佳的通風採光。 由於屋主相當重視隱私,所以特別在面向街道的外牆,設置小格窗戶,並利用花格磚和格柵的透空特性適度圍蔽,同時確保良好的通風採光,為內部塑造獨立敞亮的空間。另外,藉由整體的布局規劃,讓南向的庭院引入涼爽夏風,北向則規劃小窗阻隔刺骨冷風,打造冬暖夏涼的住宅。 室內搭配古典家具,呈現溫潤典雅氛圍。 空間整體利用簡單線條和古典語彙相融合,當夜幕降臨,光線從內部通過花格磚和格柵時,建築量體猶如燈籠般立於街巷中,透出溫潤舒適的氛圍。建築師陳瑞笛提到,花格磚能對外遮擋,維繫居家隱私,且隔而不閉的鏤空特色能拉近與鄰里距離,達到空間獨立卻不封閉的效果。 另設樓梯連接內外場域。 全作整體布局以庭院為中心,1、2樓為公共領域,3樓是小孩房,4樓以上則是屋主夫婦的生活領域。 室內另架樓梯連接1、2樓,圍塑出公共場域感。 為連接內外空間,除了室內的垂直梯區,更在1、2樓公共區,及4、5樓間增設樓梯,除了界定場域感,也透過樓梯串連豐富動線變化。 設置大面玻璃門窗,規劃良好的內向視野。 當居住者遊走於戶外與室內空間時,猶如漫步於山間,接收自然洗禮;而面朝庭院的大面玻璃門窗,也讓視線舒展穿透,看望庭園景觀。 以木色及暖灰色調與鮮豔的黃色和諧搭配,增添繽紛感。 設計團隊提到,由於女屋主喜歡濃厚的色彩,所以規劃簡約白、質感木,以及暖灰作基底,與廚房的暖黃、小涼亭的深藍等濃重色彩相互平衡,彼此和諧相融。在低調簡約中所呈現的鮮豔色澤,不僅體現了屋主一家的鮮明個性和品味,更讓場域擁有獨特性;而置於各空間的繽紛色調,讓人猶如打開盲盒般的驚喜感受。看似簡潔有力的建築外觀,搭配室內的豐富語彙,予人眼前一亮的視覺饗宴。 明快的色彩搭配,以自然語彙和藝術裝飾作點綴,豐富空間層次。 這座建築,將簡潔語彙與古典花磚相融合,滿足屋主需求和喜好的同時,明快的色彩搭配,不僅豐富了空間層次,更以自然語彙和藝術裝飾作點綴,塑造非同一般的特色居宅。 L House 設 計 者」原典建築師事務所 / 陳俊言 陳瑞笛 參 與 者」洪睿怡 陳賢璟 莊蕙竹 呂佳芸 攝 影 者」Studio Millspace揅空間工作室 空間性質」住宅 坐落位置」台灣 主要材料」塗料、空心花格磚、磁磚、混凝土空心磚、耐磨木地板 面 積」142.3坪 項目年份」2022年 資料及圖片提供」原典建築事務所 採訪」林靖諺
Interior 351
瑪黑家居於2022年12月雙城展店(台中新光三越中港店、台北安和門市),正式引進丹麥重磅家具品牌群,包含:&Tradition、ferm LIVING、MOEBE、The Poster Club、GUBI家居家飾燈具,以及充滿詩意的生活選品:丹麥ZENZ Organic全系列洗護髮品、法國Olibanum香水、希臘肌膚保養品牌aèolis、瑞典Steamery衣物保養品牌等,完整呈現歐陸家居生活風情。而全新概念型態店點台北安和門市亦於12月23日登場,期待提供消費者更多怦然心動的質感生活提案。 店面空間以大地杏色為主調,優雅線板突顯了古典韻致。 展演北歐人文精神與生活模樣 全新概念店整合了斯堪地那維亞的機能美感,複合家具零售與食飲空間,同時導入「Style Advisor Project 空間風格設計」顧問式服務,發掘適合顧客的商品提案,亦同步國際趨勢,特別規劃「線上展間虛擬體驗」,縮短商品與想像的距離。 台北安和店一景。 整體空間設計以溫潤的大地杏色營造自然舒適氛圍,佐以優雅的歐式線板,向古典傳統致敬;開放式落地推窗引入豐沛採光,並特別挑選MOEBE開放式層架,讓光線得以自由於室內流瀉,並與戶外的綠植庭園相互呼應,體現北歐國家崇尚自然的人文信仰。於門市內隨意遊逛,感受自在悠閒的氣息,透過與商品的零距離接觸,真切感受經典設計的力量。 戶外庭園。 瑪黑家居本次拿下眾多精彩北歐話題家居品牌的台灣代理權,特別聚焦「Minimal. Neutral. Retro」潮流趨勢,關注北歐與亞洲潮流空間所喜好的極簡、自然、懷舊元素,引進展現現代風格及丹麥精神的品牌,如頻登全球設計雜誌的丹麥代表性品牌&Tradition;充滿豐富圖騰,並具纖柔美感特性的ferm LIVING家飾(台灣代理權)與家具;強調永續,結合木質與現代俐落收納的MOEBE;獨特藝術選畫,北歐簡約裝飾版畫THE POSTER CLUB;以甲蟲椅(Beetle Chair))一戰成名的GUBI等,預期將掀起一波嶄新的非典型家居浪潮,創造北歐風格輻射效應。 台北安和店一景。 與經典零距離 Lille M 安和概念店除了是生活的靈感發源地外,更於店中開設全新食飲空間《Lille M》,提供預約制Dessert Dining法式盤式甜點套餐。Lille取自法國小島之名,M為Marais字首,寓意在居家場域中創造具療癒的享樂小角落。 Lille M餐飲場域。 餐飲場域特別挑選 &Tardition經典品項:Drawn by Hvidt & Molgaard餐椅、In Between by Sami Kallio餐桌,以及以五個同心圓鋁質呈現當代摩登氣質P376 by Fabricius & Kastholm吊燈,透過深度、沉浸式的乘坐體驗,以及最輕鬆、貼近生活方式,享受丹麥經典家具帶來的雅致時光。 Lille M甜點套餐。 全新代理品牌介紹 &Tradition 「以經典,創造明日經典」。來自丹麥的代表性家具品牌,融合北歐傳統與現代工藝設計符號,通譯成當代生活對白,主要產品系列含括家具、家飾、燈飾。創辦者Viggo Boesen專注精湛設計,保留歷史精神,並以舒適FUNKIS風格,創造出原創、半客製化,專屬於&Tradition經典不敗的明日新主流,實踐跨越人地時的恆久設計。 ferm LIVING 來自哥本哈根,從一面壁紙開始設計之路的ferm LIVING,主要生產家飾、家具和燈飾。logo設計有著小鳥剪影,傳遞丹麥重視自然機能,與和諧柔軟的特性,商品富含溫柔的線性曲線和自然元素,期代替使用者實現生命和生活的平衡。 THE POSTER CLUB 由哥本哈根起源的THE POSTER CLUB,吸納來自全球的新興及知名藝術創作,風格包含抽象、建築、植物、幾何等,再將之轉印成高品質的藝術版畫印刷品。透過藝術微噴印刷技術Giclée,創造出成像精準、層次豐富且色彩飽和的優質海報,讓居家布置更顯獨特。 MOEBE 全台首度引進MOEBE開放式系統櫥櫃,展現丹麥式收納哲學。MOEBE注重永續性,組裝只需要一隻榔頭,鼓勵消費者以DIY精神創造獨一無二的櫥櫃,更能融入收納櫃和展示架等機能;層架具有穿透性,亦可取代牆面,模糊空間界線。 GUBI 創立於1946年的GUBI,致力於呈現新舊共融的美好。知名品項包含由法國現代設計之父Pierre Paulin所操刀的Pacha休閒椅,獨特雲朵輪廓的雕塑感以及圓角化設計,顛覆傳統沙發美學;而靈感來自大自然,還原1:1甲蟲結構的甲蟲椅,突顯設計師對自然的細膩觀察,簡約線條、輕巧又極具現代感的特性,更使其成為紐約MOMA博物館的館藏。 瑪黑家居安和店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53號 電話」02-2775-5108 資料及圖片提供」瑪黑家居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51
臺北體育館前身為臺北羽球館,於1994年改建成綜合體育館。在建館近30年的期間,孕育了許多運動員,更是經歷2009臺北聽奧、2017臺北世大運等大型運動賽事,可謂是全國競技運動的最高殿堂。 臺北體育館入口處,改造前視覺較為混亂,資訊不清晰。 然而過於老舊的硬體設施及具年代感的建築,讓使用機能無法充分發揮,只能在基礎上做加裝補強。為了能持續服務新一代的運動員和民眾,臺北市體育局與沛肯合作,以臺北體育館精神為出發點,透過視覺空間設計及行銷,打造智慧化的運動場域,發展嶄新形象。 This is my house 我的主場 臺北體育館俗稱「紅館」,位於台北市心臟地帶,舉辦過各類競賽,而許多運動員以此做為起點,展開職業生涯。為塑造體育館如家人般陪伴的形象,以「家」作為設計主軸,象徵著臺北體育館的溫暖支持、青澀回憶與振奮人心的樣貌,展現“This is my house"的精神。 規劃同心圓結構的空間服務,以及無障礙櫃台,滿足機能需求。 同時,運用籃球員守衛禁區的概念,表達「這是我的主場」態度,以多元語彙表現體育館萬眾同心的概念,豐富空間視覺,讓場域充滿主場精神。 在新櫃台設置數位面板,播放現場賽事資訊。 設計團隊透過訪談,了解民眾對於臺北體育館的服務抱持著滿意態度,為展現其親切溫暖的服務優勢,以入口作為改造的出發點,設立服務台作設計核心,並規劃同心圓結構的空間服務,及無障礙櫃台滿足機能需求;同時加設數位面板播放現場賽事、場館形象動畫等資訊,利用統一的視覺加強消息的傳達。 入口空間形象改造與指標系統改造。 臺北體育館透過設計優化改造,除了以運動精神豐富老舊場館,更是奠定現代智慧場館的基礎,強化形象並解放空間美感,期望未來能擴展至臺北體育館各場域,並能持續整合更多台灣空間設計的跨域合作。 空間形象改造,讓臺北體育館更具現代感。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51
B3餐酒吧的品牌名稱,是由Brunch(早午餐)、Bistro(小酒館)和Bar(酒吧)三個英語單字的首字母組合而成;此次B3餐酒吧擇址深圳福田星河COCO Park商場開設新分店,找來RooMoo設計負責操刀規劃。 B3餐酒吧,以「時間」作為設計概念。 設計主軸圍繞B3的品牌命名方式開展。RooMoo設計延續品牌核心,以「時間」作為設計概念,呼應品牌理念並強化時間對於品牌的意義。 戶外座位區。 如何將抽象的時間轉化為具象的設計語彙?RooMoo設計認為,時間的流逝是有感卻無形的,所以透過體現時間的重複性和波動,將對時間流轉的理解用三道波浪來展現。 三道波浪體現時間的重複性和波動感。 時間的三道波浪 第一道時間波紋,位於戶外座位區。時間波紋是由幾塊不鏽鋼板組合製成的金屬弧形隔板,具有鏡像效應;風的吹拂會帶動金屬片的波動,使人產生波浪在移動的幻覺。此處不單是顧客進入空間的第一道波動,也象徵波光粼粼的Brunch(早午餐)時分。 金屬弧形隔板形塑時間波紋。 第二道波紋浪,座落在酒吧區和廚房窗戶上方的天花板,與第一道波紋相比更具有連續性。最動人的時刻,是落日之時當夜幕降臨,LED燈光的變幻會讓顧客的視覺忍不住駐足停留。 連續性天花板搭配LED燈光變化,呈現波紋浪。 第三道波動浪花,位在室內用餐區的上方。設計團隊希望時間在此凍結停止,所以這一道波紋的表面平坦,沒有任何磚塊或金屬片的裝飾,與四周的環境形成對比。這片波浪潮的下方,提供了一個精緻的用餐空間,讓顧客可以忘卻時間的壓力、放鬆身心的享用餐食。 位在室內用餐區的上方的波動浪花。 磚塊的三條分線 室內空間以磚塊作為壁面的主要材料,並形成三條水平分層線;當磚塊向上延伸,藉燈光的變化、材質的轉換,高度到達玻璃天花板時,視覺形成如同不鏽鋼鏡子般,明亮動人。 磚塊形成三條水平分層線。 時間的流逝與地表、山體的沈積堆疊形成對比。在空間中,置入一座被切割的山體剖面造型天花板,用橫向紋理反映隨時間變化的堆積痕跡。 山體剖面造型天花板,用橫向紋理反映隨時間變化的堆積痕跡。 不鏽鋼鏡面形塑的白色波浪、磚的粗糙表面紋理,冰冷粗獷的質地對比磚紅的溫暖漸變,通過顏色和紋理的相互碰撞,帶出獨特的用餐情境。 通過顏色和紋理的相互碰撞,帶出獨特的用餐情境。 吧台座落在立面和空間的中間,將右側的用餐區與左側的廚房隔開;因此,吧台不僅是各區域間的功能鏈接中心,形成一個功能的匯集處,也是備受顧客們矚目的視覺焦點,能感受到四面八方,工作人員的忙碌進出、客人的笑鬧喧嘩。 吧台,成為各區域間的功能鏈接中心。 RooMoo設計通過材料、紋理和顏色交錯變化、碰撞融合,呈現時間流轉的意象,讓空間設計與B3餐酒吧的美食料理、用餐氛圍相互呼應。 冰冷粗獷的質地對比磚紅的溫暖漸變。 B3餐酒吧 設 計 者」如莫空間設計(上海)有限公司RooMoo Design Studio/ Marine Bois 張睿 張韜 燈光顧問」歐羊(WOY)照明設計 攝 影 者」 Wen studio 主要材料」磚、鏡面不鏽鋼、黑色鋁、木材、木地板磚、白色石膏、橙色皮革 資料及圖片提供」RooMoo Design Studio 採訪」歐陽青昀
Interior 351
台灣五大山脈之一的阿里山山脈,與石水山、塔山、祝山、尖山等十八座主要山巒構成了知名的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日出、雲海、鐵路、森林、晚霞是阿里山最廣為人知的「五奇」美景,其中阿里山的雲海更名列為台灣八景之一。阿里山英迪格酒店座落在阿里山公路(台18線)57.6公里處,海拔高度約1280公尺,是進入阿里山森林的第一道閘口。此地像是蛟龍盤踞的阿里山山脈支稜上,突出的山崗宛如龍頭,讓其獲得「巃頭」的美名。 從阿里山英迪格酒店看見的雲海與象山。 「提到阿里山,會想到什麼?是雲霧繚繞、晨曦日落;是巨木山林或是楓櫻飛舞。阿里山四季擁有不同的景緻,每個人對阿里山的想像皆不相同,唯一不變的,就是阿里山永遠多變、令人驚豔。」 巃頭可眺望玉山群峰,天氣晴朗時能見南橫的山脈,而鄰近的隙頂山、象山更是盡收眼底;加上此區域的氣候十分適合茶與花卉生長,不時能看見雲霧繚繞的茶園與蘭花園美景。藉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以「阿里山無盡藏」為設計靈感,打造出阿里山的第一間國際品牌酒店。 從阿里山英迪格酒店就能看見日出美景。 英迪格酒店此次選擇在阿里山開設新分店,不僅是因為阿里山是國內外旅客指名造訪的景點之一,除了日出、日落、雲海、山林與鐵道之外,同時也是賞櫻、賞楓與賞螢的聖地,加上在地歷史底蘊風采與獨特的鄒族文化,讓阿里山與眾不同。 竹林綠意的迎賓的大廳 酒店設計由獲得許多國際獎項的新加坡MOD(Ministry of Design)設計公司操刀。整體設計靈感源自於阿里山的自然景致與人文風景,將阿里山的特色轉化為設計元素融入於建築之中。以森林鐵道的檜木車廂意象打造出格柵外觀,迎賓亭則以火車站為靈感打造,也象徵探索阿里山的無盡藏旅程就此展開。 飯店大廳以竹林為設計靈感,戶外四方竹綠意帶進室內;竹林末梢燈光宛如無垠星空或點點螢光。 飯店大廳以竹林為設計概念,將戶外的竹林綠意延伸至室內。賓客沿著四方竹林漫步,進入挑高的大廳空間,再見吊掛、穿插的竹林景緻;而竹林末端的燈光,宛如天上浩瀚的星河、山林裡飛舞的螢火蟲。連通大廳與梯廳間的通道,則以洞穴隧道為意象,穿越幾何造型的廊道,能身歷其境感受漫步在山林間的感覺。進入酒店,就像是踏入整座阿里山森林,未知的故事與寶藏,就藏在細節裡,等待著旅人發掘。 連通大廳與梯廳的通道,以洞穴隧道為意象,穿越其中能身歷其境感受到漫步在山林的感覺。 以台灣藍鵲與鄒族文化為設計元素 酒店共有84間山景客房與套房(包含1間無障礙客房),座落在5個樓層中。每一間客房都規劃了私人陽台,並配置戶外沙發座位,讓賓客能從房內或是陽台上欣賞日出、景緻並享受大自然芬多精的洗禮。 精品房Standard Room,客房設計以鄒族文化為靈感。 精品房Standard Room,房內規劃陽台並提供戶外座位。 客房以鄒族文化與台灣藍鵲為設計謬思。床頭的楓葉飾板、雲海/編織地毯、獵人風迷你吧櫃子都以紅、藍色設計,營造出兩種不同的客房視覺;翱翔在走廊中指引進入客房的台灣藍鵲,也化身為床頭夜燈,守護著賓客的睡眠時光。編織紋理則融入在浴室的牆面,並把螢火蟲點綴在牆上,突顯阿里山的乾淨空氣、森林與水源意象。 豪華房Premium Room,以紅色為基調。 豪華房Premium Room,以紅色為基調。 豐收慶典般的ton’u kitchen粟餐廳 位在1樓的ton’u kitchen粟餐廳,以小米稻穗為意象,打造出豐收慶典的視覺感。「ton’u」是鄒語小米的意思,也是過去鄒族的主食之一,設計團隊以滿滿的小米裝飾圍繞著座位區,營造出慶典的氛圍,同時象徵食滿豐收、豐衣足食的喜悅。開放式廚房餐台區的直火炭烤,則遵循鄒族傳統,向山林致上最高敬意。 ton’u kitchen粟餐廳,以小米稻穗的意象,打造出豐收慶典的視覺感,同時象徵豐衣足食的喜悅。 選擇相思木作為燒烤原料,相思木木材的取得並非透過砍伐,而是需要等其自然倒塌後,才能整理撿拾出可用的木材;相思木質地堅硬扎實,燃燒時不易爆裂、燃燒時間長且穩定,煙燻的風味也更加濃郁,搭配在地區域的特色食材,讓賓客們能直接品嚐到食材最純粹的風味。 ton’u kitchen粟餐廳,開放式廚房餐台讓賓客親臨主廚現場,感受直火炭烤的美味。 餐廳集結嘉義小吃、阿里山在地食材與鄒族料理等特色,演譯出多層次的美味餐食。並規劃戶外座位區,天氣晴朗時可在陽光的照耀、山林的沐浴中享用餐點。 午間套餐,原鄉三味定食。 依時節而生的藝術 藝術家洪郁雯受到阿里山四季風采的啟發,用銅線絲絲縷縷編織出風華地景的時節變換,隨著《無盡藏Infinite》的轉動將春夏秋冬呈現在眼前。 春以吐芬芳的紫藤花,和春到乍暖的天空為意象;夏以滿山的射干菖蒲花海為特色,艷橘紅與蔚藍天空形成對比。 持續更迭的四季,象徵阿里山英迪格酒店如阿里山的「無盡藏」自然生態生生不息。 秋季阿里山則以紅楓聞名,宛如走在灑滿楓葉的鐵道旁;冬季則以無邊的雪白世界,翠綠則是嚴寒中依舊長青的樹木,象徵強韌的生命力。 阿里山英迪格酒店是雲嘉南地區第一座黃金級綠建築,期許能帶來旅遊新氣象,同時增加在地就業機會、吸引青年返鄉,呼應英迪格酒店品牌的鄰間文化、與鄰里共生,同時展現洲際酒店集團的待客之道,親切接待每一位到訪的旅人。 阿里山英迪格酒店 日期」2022年12月18日起開放試營運 地址」嘉義縣番路鄉公田村龍頭20號 資料及圖片提供」阿里山英迪格酒店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51
「2022臺北美術獎」於12月9日於頒獎典禮公布獲獎名單,由黃麗音以作品《蒸蒸日上》獲得本屆首獎;吳依宣、呂易倫、林政佑、劉文琪、劉紀彤等5組作品獲得優選;吳聯吟、張程鈞、傅琬婷、鄭文豪、謝其軒等5位藝術家獲得入選認可,共計11組作品在366件作品中脫穎而出。 貴賓與參展藝術家合影。 本屆參賽作品多樣且豐富,彼此競爭非常激烈。本屆評審團由簡子傑、陳慧嶠、張晴文、劉和讓、林怡華、雷逸婷、蘇珀琪組成。評審團代表簡子傑認為,在評選過程中,該著重於形式表現的專業性,還是偏向新議題開發的思辨,是一大難題。而本次首獎得主《蒸蒸日上》則以幸運籤餅中的常見訊息,象徵經由層層誤譯,才偶然鎔鑄成一如「蒸蒸日上」混雜了認同議題與輕快形式的樣貌:在看似日常且理性的雕塑形式中,暗示各地的「市場」意象,其所涵蓋的議題層次,使得作品於眾多參賽創作中脫穎而出。 秘書長陳志銘感謝所有參賽的藝術家,所帶來的精彩創作及獨特觀點,期望透過藝術與市民的對話,在交流中增加對藝術領域的認識,同時豐富城市文化。 臺北美術獎作品 首獎 蒸蒸日上 / 黃麗音 黃麗音《蒸蒸日上》系列「你聽到⼈們說話了嗎?」。 作品以融合在地傳統及異地文化為主軸,利用市集的臨時材質和擺攤結構,結合剩量回收和現成物,產生新的排列組合,探討人類的超現實荒謬集體行為,亦從中去理解在資本主義下的勞動力和經濟情況。黃麗音藝術家亦在作品中,表現社區、歷史、經濟學、全球貿易、殖民主義等多重面向,訴說社會的不和諧和不穩定。另外,她認為一切都會消逝,所以在作品中不談及所謂的永恆。 優選獎 過度曝光 / 吳依宣 吳依宣《過度曝光》。 作品以「目光」比喻為攝影中的光,探討當代影像的氾濫現象。吳依宣認為當代的公共空間逐漸被個人事務和影像所佔據,使人們對事物的感知消逝於過度曝光中,於是他試圖重新詮釋事物,並將其還原至現場。透過在影像與實體空間中的對話,反思「影像先行」的感知經驗。 Room Service from Padded Cell / 呂易倫 呂易倫《Room Service from Padded Cell》計畫「光學失誤,從臨摹到臨床」。 主要探討在轉型正義後的社會裡,在精神狀態與被邊緣化的監禁空間中,深化集體的精神共感。透過拍攝台灣不義遺址,以及在牢房門窺看孔,鑲嵌與觀者對視的影像,思考在不正常及悲觀的狀態中,如何為特殊空間提供服務。 斜度三 / 林政佑 林政佑《斜度三》。 藝術家以曾經在斜坡上工作室舉辦的展覽為發想,依照當時的場域特性,融合影像媒體和身體感知展現3件作品;觀者透過傾斜的身體運作,一覽疊合影像的轉換和視野的推移。當展覽移至美術館,藝術家保留過往空間記憶,以斜感為基底,再現媒體與身體間的關聯。 有一種叫天使山的冷 / 劉文琪 劉文琪《有一種叫天使山的冷》。 由於藝術家的父親是一位冷氣師傅,於是藉由跟父親半虛構往返的明信片,談論高海拔雪地有關「冷」的感受經驗,以玻璃霧氣塗鴉、擬造雪景、冷氣工程圖為物證,與對話內容互為隱喻,形塑冷的多重敘事場景,以無法錨定解釋的感覺,在觀者腦海裡生成屬於各自開放性的故事結尾。 兩河之間 / 劉紀彤 劉紀彤《兩河之間》。 作品取樣於烏山頭水庫,藝術家透過勘查周圍村莊的祭祀場域、紀念銅像的方式,將事件和資訊分析共構,並藉由日本童話的象徵符號,重新認識現代化下的神話傳說,同時邀請觀眾望向水面下和風景背後的消逝,了解技術物如何改變水和人之間的關係。 《2022臺北美術獎》 時間」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2月19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3A、3B展覽室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51
2022歲末之際,社團法人唯愛公益協會發起統籌,力邀兩個八月創意設計有限公司擔任共同創辦人及總設計規劃,並攜手眾多文化創意、風格餐飲等在地品牌,共同跨域協作催生的「綠綠發芽希望工坊」,已於桃園市龜山區正式落成並開幕。 門市外觀。 「綠綠發芽希望工坊」是少數結合前店後場的綠建材場域,邀請社會大眾共同前往體驗並落實「讓善循環,用愛發芽」理念,以實際行動支持公益。 無毒綠建材,落實友善理念 唯愛公益協會成立於2020年,集結400多位志工、締造3000人次陪伴,體會多元個案生命故事與身心障礙的經歷後,決心尋覓空間與跨界團隊,呼應實踐永續環保生活概念,打造充滿善心與創意的當代溫室,希冀透過反覆訓練及實際練習,作為特殊兒能自力更生與社會接軌的平台。 前店空間。 兩個八月將整體空間劃分為工作場域、客席座位區與辦公室三大區域,並獲得各界企業和品牌的支持協助,如內部皆選用批批板、環保亞麻面材、沃克板、水磨石、珪藻土牆面等無毒綠建材、透光節能開放空間等,讓顧客、員工與特殊兒都能在此尋得一個屬於自我的安心角落。 工作中的小綠芽。 在工作場域裡,更設置友善無礙作業環境、舒適座椅、親膚的牛皮拖鞋,更邀請大象兔設計團隊操刀制服設計,全方面呵護特殊兒的職場發展與身心照護。 突破既定窠臼,打造安棲之所 從規劃、經營綠綠發芽希望工坊開始,首要破除大眾對公益團體總是略帶悲傷的形象。身為創辦行列之一的兩個八月創意設計有限公司,主理人盧袗雲(Cloud)和莊瑞豪(Owen)藉由設計師長年累積的生活品味與產業觀察,誓願將這裡打造成能夠分享愛及享受愛的空間。 95%選用綠建材,構建無毒環保的空間。 對兩個八月團隊來說,實踐永續環保不僅是單純的減少物品使用量,更應該著重於人的關懷和心的交流,因此希望工坊選用95%的綠建材進行建置,用關心人的角度來關愛地球;空間中的三大區域既可相互連結,又保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前店後場引進充足的自然光源,強化室內的開闊性和流動感,大片玻璃讓光影的穿透更具生命力,象徵著小綠芽們對未來成長及發展的無限希望。 後場空間。 另一方面,為了降低陽光直射容易造成的不適感,更選擇遮蔽率高的隔熱紙隔熱,提供長時間在此工作與學習的孩子們更舒適的環境,同時也能降低額外耗電。 辦公空間。 跨界合作 選品禮盒 除了追求更加友善的經營環境外,綠綠發芽更不定時推出選品禮盒計畫,與各種品牌跨界聯名合作,勾起大眾對品牌的好奇心,共同構築一間能為社會帶來積極、永續光明的庇護工場新樣貌。 旺來來旺禮盒。 現正推出的「旺來來旺」新春禮盒,內容除有微熱山丘經典鳳梨酥、格外農品的金鑽鳳梨果醬之外,還有兩個八月精心設計並由小綠芽們親手彩繪的旺來貓。 由小綠芽親手繪製的旺來貓。 而2023年1月底將再推出限量「綠萌芽-綠綠經典餅乾禮盒」,集結卡柏蒂、七見櫻堂、山木島、純愛甜心、波波諾諾及koti koti的手作綠色餅乾,讓美觀體面又具愛心的禮品,成為傳遞心意的媒介。 綠萌芽-綠綠經典餅乾禮盒。 綠綠發芽希望工坊致力打破大眾對身心障礙者與庇護工場的刻板印象,展現他們的無窮潛力和活力,終極目標是希望將這些已接受完整訓練且具備與社會對應能力的綠芽們媒合至其他職場,協助他們回歸社會,期待有更多企業願意加入聘用小綠芽的行列。 綠綠發芽希望工坊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昌三街8-1號 電話」03-397-2728 資料及圖片提供」綠綠發芽希望工坊、兩個八月 撰文」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