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51

ADA新銳建築獎展覽 揭示疫情後新視界

台北市建築市代會與a+tec《實構築》季刊合作,於近日舉辦「第六屆ADA新銳建築獎」展覽。今年以「未來」作為概念,帶領民眾重新思考在資訊龐大、距離模糊的疫情後時代,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可能。本次展覽著重於「CONTENT X」,以未知數「X」呼應充滿假設的當代,並透過思想的碰撞與深層的對話,延伸無限可能。   展場以線性空間的使用,搭配直徑兩米八的充氣氣球移動軌跡,刻劃未來生活的科技與前衛感。 本屆策展人蘇雅玲藉由了解創作者使用的材料、媒介、技術等表現方式,利用平面設計圖、模型、實作等多元呈現方式,重現創作者們的設計核心,以及跨領域的思考經驗。   新銳創作展現未來可能  首獎  嘉義實驗木場 / 陳冠帆 陳韻愉 「嘉義實驗木場」結合代表未來的「X」,訴說實驗木場從舊日式宿舍,轉變成未來木工廠的時代更迭,透過透明模型的輕盈感,穿透的視線一覽建築在不同時代的結構原貌,從日式木桁架漸變成新的LVL集成材屋架,以Y字型結構斜撐立體空間,串連起所有剖面,猶如穿過時光長廊,展現「過去、現在、未來」的新樣貌。    特別獎  習森 / 郭恩愷 「習森」是使用台灣國產柳杉的森林風雨教室,透過柳杉呈現木構造的不同樣貌,並創造探索林業資源的學習場所。建築師特別於展場製作模型,重現位在新竹永泰林場中的施作場景。他認為「取之、用之、回歸於森林」,學習自然循環,回到建築最純粹的姿態。    佳作  珊弧。山瑚 / 王識源 盛郁庭 「珊弧。山瑚」運用機器人3D列印技術,結合透明材料與形體的線條變化,表現猶如細胞分裂的意象。彎曲的透明弧線猶如透著光澤的海底珊瑚,藉由弧線波動體會時光更迭下的的多種樣貌。   光電獸#26-你追我跑 / 姚仲涵 曾睿彬 「光電獸#26」位於基隆的虎仔山上,由於創造的尺度感與現場性無法複製、移植,因此在展出現場,製作屬於展場的作品「光電獸#35-ADA」。「光電獸#35 - ADA」為「光電獸#26」演繹,每20分鐘演出一次,與展場燈光相互搭配。   落水唷 / 范承宗 將「落水唷」縮小比例,以模型的方式垂吊於展場,展現作品拿掉帆布後,紙傘的多重結構效果,並重現製作過程中的設計構想和真實樣貌,了解其作品的創作演變。   新竹市體育館雨庇及館前廣場之增生 / 胡靖元 本作的雨庇構造來自對場館使用及建物語彙的理解延伸,外推的立面及雨庇,改善原本縱深及採光不足的大廳,使步行者通過廣場時,能夠輕鬆走上平台參與活動,並透過建築的細微改變,延續群眾的集體記憶與期望。   HEITO 1909屏東縣民公園 / 陳乃中 「HEITO 1909屏東縣民公園」是具歷史價值的廢棄建築,透過崩壞牆面、殘壁色彩紋理、水泥及掩埋下的土壤色澤,了解昔日的輝煌記憶,並以獨特的幾何地景和非典型建築設計,讓過去被遺忘的廢棄建築成為城市舞台。   黑屋裹白室 / 張哲毓 林天永 以「X」作為主軸延伸兩個核心,一是二元空間的辯證,透明層疊的短向剖面,顯現對内與外、上與下、新與舊等7種界面關係;二是街屋建築類型研究,選取12組台灣近現代街屋案例進行分析,透過相互參照及幾何構成關係,觀察台灣的街屋型態。   利澤飛灰暫存場-時間中的地理尺度行動 / 劉黃謝堯 設計團隊透過探索平原海岸的地理紋路、尺度、工業區,以及沙丘的多種質感,減去不必要的雜質,並隨環境變化順應時空流動,藉由適度留白的穿透場域,尋找各種未來的可能性。   台北植物園溫室整建工程 / 蘇子睿 「植物」作為場域主角,透過不刻意模仿自然樣貌的方式,以基地現有輪廓構築空間,並利用直線襯托植物的優雅線條;同時規劃簡單語彙突顯植物的豐富色彩。 《ADA新銳建築獎展覽》 時間」2022年12月9日至2023年1月15日 地點」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聯合餐廳展演空間 詳情請見展覽官網。   資料及圖片提供」a+tec《實構築》季刊 編輯」林靖諺

莊普個展「遠方的吸引」

Interior 351

誠品畫廊12月舉辦國家文藝獎得主莊普的個展「遠方的吸引」。莊普是台灣當代藝術的代表人物,他以低限主義的精神理念為創作實踐至今,並專注於對物質性的試驗及探索,破除既定的框架,以理性和詩性兼具的語彙建立獨特的個人風格。 此次展覽首度展出他近兩年最新創作的平面和立體作品,還有一件矗立在松山文創園區內、高達近5公尺的立體作品《三竹節》。 關懷世界與生命的創作 有感於近年人們的生活受到疫情、戰爭等事件的影響,莊普在新作中傳達內在的感受。他透過創作回應外在事件,同時展現他對世界與生命的關懷面。 「這幾年,航太發展、戰爭等發生在外太空和其他國家的事件,因為資訊傳播的方式和速度改變,只要打開手機就能看到相關資訊和影片,讓我們對距離的感受縮短,好像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一樣,很遠又很近;然而,像疫情、土石流、選舉等真正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的事情卻令人感覺遙遠,彷彿與我們無關,很近又很遠。」 畫作的詩意想像 這次展出的平面新作「遠方的吸引」系列,延續過往用一公分見方的印章、逐格蓋印出顏料和內容的標誌性手法,而其章印出的圖樣,看似像繪畫顏料滴流而下的狀態,又像戰爭砲擊四射的火花或施放的煙火,也像是電腦像素圖(pixel art)的馬賽克圖樣。 他以烏克蘭的城市為想像,為這系列作品取了敘述性的作品名稱,除了回應烏俄戰爭對世界的巨大影響,也賦予每幅畫作一個詩意的城市想像。 2021年創作的平面新作,則在原本的蓋印方章之外,加入了水墨工筆的手繪線條,雖然兩者都是機械性反覆操作的身體勞動,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興味。 由此延伸到戶外空間展出的《三竹節》,則是將火花四射的景象化為彎曲的立體線條,人們可穿梭其間,仰望觀看的同時也反思戰爭對生命及環境造成的衝擊。 更多內容請見>>>誠品畫廊 展覽資訊 展期」2022年12月3日至12月31日 地點」誠品生活松菸店 誠品畫廊(台灣110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B1)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11:00~19:00(日、一休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誠品畫廊 編輯」歐陽青昀

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 得主揭曉

Interior 351

設計圈年度盛會「2022金點設計獎頒獎典禮」,日前於臺灣戲曲中心盛大舉辦,並於典禮中揭曉象徵最高榮譽的「年度最佳設計獎」得主!今年度金點設計獎及金點概念設計獎共收到來自全球30地、近8千件作品同場競技,經初、複、決審三階段評選,評審團最終選出34件「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2件「金點設計獎年度特別獎」及3件「金點概念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得主。 2022金點設計獎頒獎典禮主視覺。   多層次舞台,演繹設計創意 今年金點設計獎頒獎典禮由多次打造金曲獎及金馬獎典禮的知名製作人陳鎮川跨界操刀,以「THUMB-STOPPING CREATIVE」為主題,象徵好的美學、動人的設計,即使在資訊量爆炸的當代,也能讓人為其思維及創意停下指尖,真切地動身思考與沉浸感受,也藉以期盼大家不再只以手指體驗一切,而能用心體察身邊的美好,進而動手創作。 典禮現場。   主視覺由新銳設計師楊士慶從主題中的「手指」意象延伸,以指紋圖像結合金點獎「點針」的經典形象,創意拼貼出吸睛視覺,呼應動手創作的主題理念。而現場舞台則由設計師黎仕祺操刀,延伸主視覺的拼貼意象,以多面螢幕搭配不同陣型變化,產生舞台劇幕般的視覺效果與戲劇性,打破以往對舞台型態的制式化想像,更在意想不到的趣味變化中,精彩呈現入圍及得獎者的優秀設計作品。   國內外專家共組評審陣容 本次共集結來自台灣、中國大陸、義大利、澳洲、芬蘭、新加坡、泰國、巴西、美國、日本等全球17地共102位海內外設計及創意領域專家組成評審團,包括Werner Aisslinger、Richard Hutten、Luisa Bocchietto、色部義昭、藤本壯介、張光民、詹偉雄、陳禧冠、聶永真、馮宇、劉耕名、淦克萍、姚映佳、黃蘇雁、邱文傑、蘇重威、張鐵志等華麗陣容,經專業嚴謹的三階段評選,共同選出優秀設計作品加以表揚。 評審陣容。   決審評審德國工業設計大師Werner Aisslinger表示,金點設計獎的獎項規模及整體參賽握品水準令他感到驚艷;日本知名設計師色部義昭則提到,這次在眾多作品中,充分感受到許多設計者在社會議題及產業提升上付出的心血,如將設計的觸角深入至困難的老舊空間改造,甚至是選舉、法庭等一般認為較為艱澀的公共領域,嘗試從中創造出新價值或促成更良性的溝通,難能可貴。 空間設計類得獎作品介紹 柏成設計|鳴日廚房 改造50年老舊莒光號,將台灣美饌體驗搬上列車。全車擁有全套廚房設備、吧台區、包廂區等,以不對稱天花重新設計燈光、空調、喇叭與動線,並以一覽無遺的開闊窗景,坐收山海景致。 Koizumi Studio、吳氏設計有限公司、彡苗空間實驗|能作台灣品牌概念店 活用企業的製品素材錫與黃銅為建材,創造出發揮材料原始之美的空間。店內軟裝將品牌歷史及蓄積百年以上的傳統技術,以「疊」來呈現,並將人與人交流的場域以「聚」來訴說。   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實驗木場 替城市的荒廢空間注入新生命,配合嘉義對木構研究及加工需求,重整結構系統以突破既有場域跨度限制,提出符合現代空間需求之特殊木構新結構方式,期作為全市木造建築更新育成實驗中心。   十彥建築師事務所|永恆之丘 建築主體回歸材質的純粹,自然低調融入環境。以無樑柱工法搭配天井、由下而上逐層漸退、外牆傾斜等設計,爭取採光及通風,外觀呈現花瓣般綻放的美感,讓納骨塔成為親近的空間。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沙崙智慧綠能循環集合住宅園區 台糖實踐建築循環經濟的前瞻性開發案。透過低碳建築、以租代售、空間模矩化、生態循環、各式再生能源利用等創新實踐,發展出可面對未來環境、氣候、經濟與具社會性的永續載體。   潘天壹建築師事務所|橫山書法藝術館 坐落於埤塘生態公園,主體建築群發想自五方篆印,運用純粹空間型態結合水岸,將主體如山勢劃分為五塊墨硯;再藉量體布局圍合出院落,引入埤塘景觀,形成與環境共生相聯的藝術場域。   MOD穆德設計|恆邦雙林.高橋小鎮 運用純粹而克制的極簡主義手法,從自然的詩意汲取靈感,攫取器與物組合、人與物互動、物與空間的和諧,空間細節中彌漫著對自然的親近與崇拜,予人回歸返璞歸真的原生之美。   KOKUYO Co., Ltd.|THE CAMPUS 將40年的辦公大樓,從企業導向的封閉工作場所,改造為向城市開放的半公共辦公空間,除將綠化景觀延伸至街道,並以多元空間區劃回應混合式辦公新趨勢,打造更能激發創意的工作環境。   One Bite Design Studio Limited|Siu Hei Court Play Space 改建香港兆禧苑大樓天台,將老舊運動場變身多功能遊樂場域,除了跑道、籃球場等運動場地,亦規劃小朋友可恣意玩耍的非結構式遊樂區、互動牆與藝術裝置,為各年齡層提供多樣使用體驗。   EKAR Architects|Dog / Human 回應屋主與愛犬共同生活的期待,室內戶外皆有專為愛犬打造的設施,如護理沙龍、寵物旅館等,並可開放其他愛狗人士共享。空間設計細節更精心為人寵共居生活打造,展現對生命的尊重。   金點設計獎的未來展望 擁有40多年歷史的金點設計獎,不只是台灣設計界及產業不容錯過的指標性獎項,自2014年轉型國際化以來,每年更吸引全球設計好手爭相報名參賽,國際參賽版圖逐年擴大。未來亦將持續為市場、產業及社會提供優質的設計認證,提升大眾對於設計價值與美學的認知,共創良好的產業生態與生活品質。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撰文」陳映蓁

2022台灣光環境獎 入圍決選作品及評審觀點

Interior 351

2022台灣光環境獎評審團主席周鍊表示,今年參賽作品競爭激烈,入圍作品中不僅首次出現整合城市街區多件建物參賽的作品,亦首次出現如觀光列車、橋墩等公共設施,可見台灣光環境獎推動以來的影響力已日漸累積,尤其是公部門對整體光環境意識的重視與提升。主辦單位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姚政仲表示,今年參賽作品不僅關注城市街區的照明,更明確落實於日常生活中,提供民眾更加良好的環境品質,期待未來能看到更多作品一同參與光環境獎。  入圍決選作品  鳴日廚房 / 柏成設計 攝影」李國民。  設計團隊將70年車齡的莒光號重新改造,打造充滿光影氛圍的移動列車。空間中運用不對稱的天花設計,延展面山側的自然元素,並放大面海側的窗框邊界,不僅將視野擴展,也能創造乘客與山海的連結。為了克服燈具規格與電力的限制,團隊考量整體照明的和諧度,嘗試轉換顏色,摒除原車廂的冷白色溫,改以暖色燈布置,並透過光線明暗突顯料理色澤,營造溫暖宜人的空間感受。另外也設置特殊材質且可塑性高的壁燈,其獨特風格為每趟旅程作點綴,讓旅客在精緻靜謐的空間中,細品列車與窗外光影相互交織的感官體驗。 釀光杯影 • 再現第五酒廠 / 偶得設計 攝影」楊士宏。 原為台灣菸酒公賣局的第五酒廠,又稱台中舊酒廠。設計團隊以減光概念出發,移除失能或不合適的燈具,加入新照明系統,同時保留不同時期設置的燈桿加以利用,調整整體氛圍,並結合舊酒廠的意象,重新規劃場域光環境,像是串聯園區兩個主要入口的文資大道周邊,以及常有人聚集的鳳凰木中央廣場區域,給予民眾多元體驗。藉由照明表現空間元素,勾勒出建築歷史文化,點亮建築立面和周圍環境。設計團隊透過燈光的變化表現,讓民眾在園區漫步時,能夠感受獨有的文化底蘊。 南華微光 / 瓦豆製作 攝影」丰宇影像。 《南華微光》原是一所位在屏東的農村小學,50餘年的校園因受少子化影響而廢校。藉由重新置入農業科技與自然景觀,轉型為服務社區與高齡者的地景公園,亦是屏東農業數位科技化的教育創新與創業基地。園區讓居民重新感受在地風土,以當地環境脈絡轉化為幾何地景,周圍連續漸變的擋土牆,順應著鳳梨田的紋理,翻摺出大武山脈稜線的想像;同時種滿可食地景的草坡,和復育水生植物的水池,成為民眾的生態教育場所。夜間的微光與水霧順著稜線上的光暈,隨著草坡蔓延而下,充溢著整個桃花心木林,其中的迷幻場景,彷若遙望基地遠方層疊雲霧中的山水印象,訴說在地獨有的集體記憶。 台南市歷史城區光環境 / 肯緒照明設計 偶得設計 孔廟 攝影」楊士宏。 《台南市歷史城區光環境》位處古蹟、歷史遺跡最密集的中西區,以台南孔廟為中心,期能改善孔廟及周邊街廓,包括葉石濤文學館、聞道出版社、神社事務所等多棟建築物的光環境。團隊以尊重在地性為優先考量,透過燈光重塑區域的夜間環境,使之和諧相容。例如葉石濤文學館利用可變色溫,讓古蹟隨日落和夜色跟隨城市作息; 孔廟及周邊人行道,則透過重新整理,置入新的照明系統,勾勒樹木綠意與紅色牆面,呈現歷史文化氛圍,增添視覺層次與深度。環境透過光的介入,重塑老城區的夜間感受,與在地環境、景觀、文史及生活產生更多對話,展現其豐富的文化底蘊。 讓光游於藝 / 袁宗南照明設計 讓光游於藝。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是傳統閩南式建築,建築技藝完整表現其理念與整體布局,交織成優雅、豐富且多層次空間。團隊以三方向為主軸,第一改善主入口及遊園主動線的燈光,加強入口圓環照明的導引效能;第二是利用燈光勾勒建築物特色,同時加強戶外廊道氛圍,堆疊整體光環境層次;第三規劃小荷花池、蝴蝶劇場、涼亭劇場等外圍環境的走道遊園動線,透過強弱關係,打造兼顧安全及氛圍的夜遊體驗,展現場域間的對話與美感。空間透過白晝的光影變化,營造屋瓦紅磚的不同氛圍,夜間光環境亦可看作是日間延伸,增加原有建築語彙的展現,創造嶄新意象及趣味性。  評審專訪  光,是日常的美學教育 台灣光環境獎主要以「設計概念」、「環境功能」、「永續發展」、「創意表現」四個面向進行評選;線上初選注重光環境的表現意象,複選會議則注重在光環境的意義與內涵做討論,決選時評審則親至現場考量作品表現的整體氛圍感。近幾年光環境得獎作品,在各地政府的努力下,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期望有更多作品不只作為照明的展示場景,而是能夠鼓勵民眾參觀,賦予更多夜間使用的功能,塑造美感光環境。本次《室內》專訪評審委員薛琴,分享評審觀點。 後排由左至右:周鍊、吳瑪悧、夏鑄九。 前排由左至右:官政能、李乾朗、薛琴、郭中端、楊澤。 薛琴委員認為:「除了富有美感的設計外觀,更重要的是懂得運用條件,達到最佳型態。」如今的台灣光環境在照明設計上,能夠保存現有的環境條件,是最重要的關鍵,在兼顧藝術的同時,給予光環境正面效果及影響。隨著台灣光環境獎的舉辦,有越來越多作品參賽,包括針對道路使用安全、生活機能等,種類多元而豐富,他建議呈現出整體美觀的同時,也要考慮安全性、必要性及使用者習慣等條件。 針對現在的台灣光環境,薛琴委員表示「不違背自然」是最重要的條件,除了加強對生態的友好,也要秉持永續理念,他舉例在2019年首度頒發的評審團特別獎《合歡山國際暗空公園》中,以防制光害的概念為發想,透過改善照明工具和定時減光,控制光汙染帶給環境的影響,保留星空原有光景。在國際能源匱乏的情況下,最需考量的一環就是利用最低能源,達到最高效能,完成兼顧永續、環境友好、設計感的光環境。 隨著科技日益進步,台灣無論白日還是黑夜,燈光無處不在,卻也為環境帶來不少光害。薛琴委員認為,未來的光環境應以光線足夠為原則,並建議結合燈光照明器材,減少對眼睛的傷害,在舒適的氛圍中,打造合宜明亮而不失焦點的環境。 「美學是一個訓練,光環境獎是一種教育。」期望台灣光環境不僅符合情境氛圍,也能考量到使用者的舒適度,打造兼具美學與機能的光環境,同時提供適當的照明光線,讓民眾有好的認知與美感。他鼓勵不論是從事照明設計、建築師、業主等各方人士都能一同參與,讓更多人為台灣光環境盡一份力,朝向更美好的目標前進。 資料及圖片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編輯」林靖諺

2022台灣光環境獎 讓光走入城市街景

Interior 351

照明設計界的年度盛事「台灣光環境獎」今年迎來第五屆,由國際知名專家周鍊擔任主席,並邀請李乾朗、夏鑄九、郭中端、薛琴、吳瑪悧、官政能、楊澤等跨領域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團,歷經數月的初選、複選及決選,於11月25日頒獎典禮揭曉獲獎名單,由《1895 乙未保台紀念公園》、《新竹光環境改善計畫》、《波光市集》、《台南竹溪月見橋》等4項作品,獲得評審委員的肯定,並由「連江縣光害管制自治條例」獲得評審團特別獎。《室內》報導本屆9項入圍決賽的作品,以及得獎團隊之作。 台灣光環境獎自2018年首屆舉辦以來,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不僅是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沉澱,以多元有內涵的照明設計,創造舒適、健康的光環境,期望透過競賽舉辦,平衡技與藝,並讓大眾了解光環境的重要性。 獲獎團隊與評審團合照。  2022台灣光環境獎作品  1895 乙未保台紀念公園 / 一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攝影」丰宇影像趙宇晨。 背景」 《1895 乙未保台紀念公園》位於桃園平鎮,外觀以簡潔不落柱的環形跨橋「乙未之環」,串聯兩邊綠地,並結合濃厚的抗日歷史,以「圓」為元素表現民族團結合作,紀念過去客家先烈保家衛國之精神,半月型的無邊際鏡面水池,有如在歌頌桃園埤塘之美。 設計」 燈光以當地特色中的傳統技藝「客家藍染」為出發點,以象徵勇敢的靛藍光色為主色調,意喻著將不同族群融合,訴說這塊土地的歷史;團隊設計漸層式的靛藍色光帶,每半小時便會轉動一次,轉動的過程中,深藍和靛藍色會漸漸地銜接成玻璃扶手的3000K光色,隱含族群交融之意。當沿著7公尺高的清水模紀念之牆,感受夜光穿過戰爭時期所留下的槍孔痕跡時,就如同過往戰爭所留下的傷痕,重新蛻變,昇華成夜空星光。 攝影」丰宇影像趙宇晨。 得獎感言」 本案進行約2年左右,建築師的專案經理提到,當初他第一次聽到照明設計簡報後非常驚豔,原來照明可以這樣設計,原來光可以和土地與文化連結,這對我們是一種肯定,說明照明設計是可以以更有深度的光文化呈現。施工過程有很多階段性的困難點要克服,感謝業主桃園市工務局了解我們對光的堅持,盡力協調幫忙。這次能夠獲獎,感謝業主的支持與其他設計團隊的相互配合,謝謝主辦單位提供這樣的交流平台,讓大眾可以更重視與了解光環境,我們希望用光,讓更多人看見台灣的美好。 新竹光環境改善計畫 / 沁弦築影照明設計 偶得設計 瓦豆製作  新竹市護城河 攝影」劉森湧。 背景」 藉由台灣燈會舉辦之際,將新竹州廳、消防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影像博物館、護城河、新竹公園入口、菸酒公賣局、孔廟等9地進行夜間照明改善,結合歷史文化,以永久性燈光裝置,將燈光融入步行街道系統,以及生態環繞的生活圈,燈光的展現,猶如點亮都市的一盞燈,塑造柔和氛圍。 設計」 設計團隊考量古蹟建築立面特色,細緻調整色溫、光強度、投射角度和明滅時間,此外,除了要與周遭都市光環境互相協調,考量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利用低尺度且無炫光照明,整合都市節點和連續綠帶光環境,期望打造充滿舒適悠閒氣息的活動場域。整體透過光賦予老舊建築新生命,以光豐厚土地文化蘊涵,打造日夜皆宜的「步行城市」,在未來成為城市的永續資產。 新竹菸酒公賣局 攝影」劉森湧。 得獎感言」 坐落於新竹舊城區中的9個基地( 古蹟、歷史建物及公園空間) 各有不同的建築元素與環境關係,是本案的困難與挑戰,「光」在這裡成了優化環境的共同語言。這次得獎感謝新竹市府對提升「城市光環境」的努力,讓更多人看見好的光環境如何優化城市空間的品質。( 沁弦築影照明設計) 設計監造與現場施作分成兩個標案執行的方式,大大增加了本案的執行難度,所幸施作單位的配合度還不錯。這次獲獎感謝評審的肯定,良善的光環境需要更多的認同。( 偶得設計) 在新竹,燈一定要鎖緊才不會被風吹歪! 新竹是個故事很多、舊城區古蹟密度全國第一、隱藏美食多又便宜的城市,有文化自信才會讓光環境變好。( 瓦豆製作) 波光市集 / 沁弦築影照明設計  攝影」丰宇影像趙宇晨。  背景」 《波光市集》位於新竹南寮漁港,建築以靠海的漁港特色,將「海浪」元素融入設計中,並融合波浪狀的屋頂、水平延展的大型頂棚和擋風牆體,塑造可抵禦海濱炎熱夏季及東北季風強襲的嚴酷氣候條件,展現港區地景特有的濱海建築。 設計」 為搭配建築特色,團隊著眼於光源設置點與建築的對應關係,規劃照明融入建築語彙,透過節制地由下打亮頂棚,勾勒牆體的拱型輪廓,並以色溫襯托建築的木材質與水泥質感。以色溫4000K襯托具輕盈感的混凝土天花,並利用3000K對應垂直向度,與空間使用者尺度較為接近的木質柱面體,展現主建築優雅俐落之感,營塑充滿溫馨的空間。由內而外透亮的光體與剪影,以及完美的照明機能,將夜裡的波光市集相較於日間,更別有一番風情,營造出優雅別致的光環境。 攝影」丰宇影像趙宇晨 。 得獎感言」 適當的「環境光」與「機能照明」在市集空間中的整合,是在特色如此鮮明的建築中,最困難的挑戰與印象深刻的事。很榮幸由我們築影來引光,讓美的建築能與光共舞。 台南竹溪月見橋 / 十田設計  攝影」羅慕昕。  背景」 「溪上明月皎皎,溪中見月,月中見溪」猶如一抹新月,連接水岸兩側的「月見橋」,又名「月見溪」,位於竹溪公園中心河道拓寬處,透過光與橋體、禪寺周邊溪谷環境的搭配極佳,帶有禪意的絕美境地,圍塑出富有詩意氣息的場域。 設計」 設計團隊在燈光設計上,特別於下弦結構設置LED投射燈,不僅展現木構造空間桁架的結構美感,也輔助周邊景觀休憩場所的使用亮度;在橋的扶手中設置隱藏的LED燈,安全照亮橋面,橋面燈槽中的LED投射燈,則向上微微打亮擴張網的欄杆,使燈光反射之處與夜間繁星一齊閃耀,在燈光安排上,同時顧及美學與節能的設計。「月見橋」不僅連結了河岸兩側,也兼顧了都市機能,以光影展現橋的紋理,延續台南古都木構造的傳統文化及歷史。隨著曲橋上不斷變幻的景色,輕量具穿透力的結構設計使視線廣闊,並搭配光影變化,讓色澤自然融入周圍環境,為竹溪增添柔和氣息,展現整體層次感。 攝影」羅慕昕。  得獎感言」 從民間到公部門對木構造與集成材材料特性不熟悉,造成木構造設計單位執行上的困難,需大量溝通和提出可令業主信服的說明。「月見橋」的實際落實,希望讓大眾得以近距離體驗木構的美好。  評審團特別獎  連江縣光害管制自治條例  攝影」Joey Bailey。 今年6月連江縣正式公告的《連江縣光害管制自治條例》,是台灣第一個通過的光害自制條例。未來政府將針對區域內的輝度、照度,以及大型光源加以管制,並依條例內容劃設「光敏感區域」,同時保護知名的馬祖藍眼淚、特有種「雌光螢」、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賞星熱點等自然環境與物種棲地。評審團認為,連江縣是台灣立法管制光汙染的首例,其官民共識以及為了共同實現沒有光害環境的行動值得嘉許,期許透過此次的獎項頒發,提供台灣各地方政府示範參考。 資料及圖片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編輯」林靖諺

CELEMENT LAB軟水泥生活實驗室 顛覆想像的衝突美學

Interior 351

說到水泥,你的印象是什麼?首先聯想到的應該是質樸灰調、堅硬粗獷的畫面,不過,台灣設計團隊「CELEMENT LAB軟水泥生活實驗室」藉由材料比例的調配,創造出全新的媒材-軟水泥,它可以混和不同的材質,形塑多變的色彩和質感,是一種打破傳統的特殊材料。時至今日,不僅發展出多款生活小物如鑰匙圈、杯墊,亦有小城市文具組、軟水泥燈具、單椅等品項;近期更以「軟水泥岩石皂」榮獲金點設計獎,並入圍年度最佳設計獎名單。 本期報導特別邀請「CELEMENT LAB軟水泥生活實驗室」的創辦人陳律安(Swank)與共同創辦人陳奕竹(Eve),聊聊軟水泥的誕生緣由,以及創業歷程的酸甜苦辣。 CELEMENT LAB軟水泥生活實驗室 軟水泥生活實驗室,製造衝突美學的生活用品。 獨家研發軟水泥材質CELEMENT,顛覆視覺與觸覺的既定印象,探索獨特又實用的設計,軟水泥產品不只美,更多了份驚喜與貼心,產品包含家具、文具、手工配件、手工軟皂系列。 陳律安Swank 創辦人。喜歡挑戰突破各種不可能的設計,創造衝突美學的驚喜,擅長材質研究、設計開發與整合。得獎經歷包含iF Design Award、德國紅點設計獎、金點設計獎,以及亞洲手創展大人物等。參與過巴黎Maison & Objet展覽,並曾帶領台灣十幾個品牌在香港做快閃店展覽。 陳奕竹Eve 共同創辦人。   「什麼是軟水泥?」相信這是大部分人的疑惑。Swank解釋道,軟水泥材質研發於2013年,當時他與一群設計師共同推出一檔展覽《Heavy Light Project》,主要是在探討輕與重、軟與硬的衝突感受,他思索著,自己十分喜愛水泥粗糙、堅硬的質地,但水泥的特性在製造生活用品時又顯得相對受限,那麼是否有辦法改變材質的特性呢? 軟水泥為複合式材料,以水泥、砂石和矽膠等組成。 於是乎,在經過多方嘗試下,團隊透過水泥、砂石和矽膠等不同配方的比例調和,創造出「軟水泥」這項複合式材質,既保有水泥砂石粗獷硬派的視覺效果,實際使用時又像矽膠一樣彈性柔軟,呈現一股衝突美學,令人十分驚艷。 軟水泥紋理製作過程。刷紋工藝。 反差的驚奇 軟水泥,是一個新的單字,Swank進一步表示,當初會研發新材料,其實只是抱持著「好玩」的心情,並不是說原先就預設好後續的發展規劃,不過,軟水泥第一次亮相即造成討論,也收到了訂單詢問,這才令團隊思考發展品牌的可能性。 軟水泥花園筒。共推出三款設計,分別是漸層軟水泥、大理石軟泥、以及自然色系。 Swank笑說,他們是被「推」著成立工作室,初期並沒有意識到建立品牌所需注意的眉角,整體的概念和邏輯較為零散,但他們熱愛創作,不畏挑戰,慢慢摸索、研發、製作有系列感的品項,也從大大小小的參展經驗中學習到經營的思維,以及與大眾交流對話的技能,這才逐漸清晰了品牌的輪廓。 而品牌的命名,也蘊含著巧思。「CELEMENT」並不是既有的單詞,它是一個新創詞彙,是cement(水泥)和element(元素)的結合體,這種混和的概念,象徵著軟水泥所擁有的複合性,也帶出品牌的核心精神:所有商品都是從材質本身的創意和特性混和而成。 軟水泥花園筒可置放文具,亦可展示乾燥植物或收納首飾等。 Swank提及,團隊不喜歡直接以既有材質製作產品,他們希望能將材料與設計者的靈活思緒相互融合,透過異材質的拼組,重塑大眾對於材質的既有印象,如同軟水泥,乍看之下十分樸實,卻可以經製作工藝和添加成分的差異,擺脫單調灰色調,甚至能帶著大理石紋或暈染水彩的效果,讓視覺和觸覺所帶來的反差,替日常生活注入一股衝突卻又協調的嶄新體驗。 花園筒底座的十字隔板方便置物,每面軟泥牆內層皆有支撐的結構部件。   靠著不斷試驗,積累經驗 軟水泥的概念獨特,研發過程卻是十足艱辛。Swank說,因為它是特殊材料,在製程上的工藝絕對與一般既定的製作方式有所不同,團隊必須不斷嘗試比例的調配與混和順序,以找尋最佳的成果;而模具設計以及灌注入模的方式也需經多次試煉,讓材料呈現更為穩定且達可量產的情況。 可雙面使用的軟水泥杯墊,凹面放置冷飲,凸面適合熱飲;杯墊可清洗,具止滑和隔熱之功用。 雖然研發新材質是條困難的路,但Swank非常喜愛創作,也猶如一塊海綿般不間斷地接收新知,了解近期社會上的新鮮事,好奇心是維持設計熱情的一大關鍵;另一方面,或許也是個性使然,他認為自己較為反骨且不服輸,越是困難的挑戰,越有動力一一破解,也讓他和團隊能夠持續突破材料的框架,創造更多對比的驚喜感。 那麼,品牌又是如何決定以哪些品項切入市場呢?團隊的成員皆為工業設計背景出身,大家對於「製作」都抱持著濃厚的興趣,故未執著於單一品項的雕琢,而是以貼近日常生活的物品,藉此串接起軟水泥與大眾的距離。 小城市文具組。包含騎樓筆筒、鐵皮屋削筆器,以台灣建築為特色,整合實用性和童趣感。 品牌的第一件經典產品為小城市系列文具,如騎樓筆筒、鐵皮屋削鉛筆機,後續更推出配件類商品如名片夾、杯墊等小物,以及軟水泥燈具、單椅等,近期則致力於發展本次榮獲金點設計獎標章的「軟水泥岩石皂」,而明年的目標,則想嘗試發展軟水泥與異材質結合的訂製家具。 軟水泥有粗獷的視覺感,卻又具彈性。 Swank提到,工作室主要以年度來規劃上市品項,同時也會不停地優化舊有商品,讓喜愛軟水泥生活實驗室的消費者們,可以感受到品牌精益求精的用心,以及不停歇的創作熱忱。   軟Q的岩石? 榮獲金點設計獎的軟水泥岩石皂,有著粗糙表面、軟Q觸感,極具衝突美感。 2022年,承襲著軟水泥品牌精神的「軟水泥岩石皂」正式亮相,透過多段式控溫以及成分比例的創新配製,打造出視覺堅硬的岩石外型,但卻是軟質地的手工皂。Swank說明,「軟水泥岩石皂」以自然系岩石作為風格定調,再搭配上礦物系配方,如何讓最終成品有別於市面上透明的皂,是團隊反覆試驗的重點。 使用後岩石紋理會逐漸圓滑,宛如鵝卵石般。 與他牌手工皂最大的差異,即在於岩石皂除可保有岩石般霧面又凹凸不平的質感,但使用起來卻是軟Q彈性,兼具洗感和美學,讓看似平凡的肥皂,也彷彿是生活中的小型藝術品;另一方面,大部分的手工皂多偏鹼性,但岩石皂打破既有印象,為了提供更為溫和的清潔力,以及絕佳的洗淨體驗,特地將配方設定為弱酸性(落於pH值5.5至5.9間),十分接近人體肌膚的酸鹼值,因此洗後更親膚且具保濕效果。 限量版黑化岩石皂。   岩石皂以職人精神雕琢出自然系岩石紋理,並將商品尺寸設定於手掌大小,搭配軟質特性,讓皂體擁有適切的握持感;而配方中更加入了植物顆粒,帶有磨砂質地的洗感增添些許按摩功效,同時亦調和了竹炭跟備長炭,加強除臭及清潔之效,而獨家的精油香氛配方,以岩蘭草、鼠尾草、苦橙、雪松等調性呈現天然且療癒的香氣。而使用後的有趣變化,令岩石皂從粗獷紋路逐漸變得圓潤,猶如經時間沖積而成的鵝卵石般,光滑且均勻,將自然景致的意象轉譯至這塊手工皂中,使沐浴成為一段最紓壓的時光。   手作課程,體驗創作點滴 軟水泥岩石皂製程。原料成分調配。 Eve則提到,配方的調整是研發過程最為困難的一環,因成分組合和比例的細微差異皆會影響手工皂的成形或穩定度,需要依照過往累積的經驗,一一克服遭遇的挫折。 軟水泥岩石皂灌製入模。 品牌十分強調獨特性,消費者購入的商品絕對不會與他人相同,以岩石皂為例,上方的白點分布都有層次上的變化;因此軟水泥團隊堅持手工製作,保有手作溫度之餘,也能創造更為豐富的視覺感受。 手作皂盤兼顧皂體的吸水和乾燥性。   而軟皂的專屬皂盤,是由矽藻土、石膏跟竹炭等獨家比例製成,提供手工皂更好的存放環境,吸水之餘亦能維持它該有的濕潤度;除了基本的單色外,更可調配出色塊拼接或自然流紋等造型,點綴居家畫面。Swank認為,軟水泥是一個很注重實際體驗的材料,因此他們陸續推出多場工作坊,濃縮團隊多年來的心血與工藝技術,讓民眾可以從無到有,親手製作專屬的作品,透過雙手體現品牌欲述說的全新生活態度,一種對於衝突美學的爬梳和理解。     彰顯水泥的柔和靈魂 「裂痕」,通常給人的感受就是瑕疵或缺陷,Swank一直思索,有沒有可能將這些看似不完美的痕跡,以另一種方式傳遞出它的美?「山石軟泥燈」便是在這個契機之下誕生的。 山石軟泥燈。以軟水泥結合燈光,詮釋隱藏於裂痕中的韻味。 所有的痕跡,背後都有一段故事,設計師想扭轉大家對於痕跡的刻板想像,藉由軟水泥結合燈光,讓裂縫變成美麗的語彙,在溫暖光源的映襯下,更突顯出它的特別。關燈時宛若一座懸吊於空中的小山,開燈時光線從裂痕中透出,形塑兩種各具韻味的氛圍;軟泥兼具了粗糙質地和透光特性,讓燈具成為釋放情緒的媒介。   與高雄衛武營聯名的文具盒。 軟水泥的製作原物料成本相對高,且模具開發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但因其所呈現出的特殊性,還是吸引了如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皮革袋包品牌PORTER等邀約合作,推出聯名訂製商品。現階段更嘗試藉由展覽、市集等機會,主動向外觸及,期待外界更了解軟水泥剛硬又柔軟、防水、耐熱且環保可回收的優勢,並讓翻玩材質的冒險精神走進更多人的心裡。 與PORTER合作的陳列板。 「打造一座軟水泥的家!」是團隊們的夢想,Swank感性地說,可以把創作的熱情當成志業,是他創業至今最開心的事情,未來更希望能夠帶領工作室不斷進化、不斷蛻變,展現更多水泥不為人知的柔軟面貌。 資料及圖片提供」CELEMENT LAB軟水泥生活實驗室 採訪」陳映蓁

北美館年度展「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

Interior 350

北美館展覽「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於近日正式開幕,由北美館王俊傑、學者黃建宏共同策劃,主要聚焦在跨領域及自我啟蒙的台灣80年代,歷經3年前期研究、訪調和籌備,帶領大家探尋在當代政治社會背景下,視覺藝術、劇場、新電影、音樂、文學等各藝術領域,相互交織碰撞的文化現場,並以不同視角書寫敘事的多元可能。   展場一覽,展區「政治與禁忌」。 北美館館長暨策展人王俊傑表示:「重回台灣八〇,絕不僅僅是懷舊與回憶,而是從當代的角度回望歷史脈絡及其對我們的影響。」展覽以五個子題展開,包含「前衛與實驗」、「政治與禁忌」、「翻譯術語混種」、「在地、全球化與身分認同」以及「匯流與前進」,共計700餘件作品,從不同軸線重新梳理,紛雜且躁動的狂飆年代。伴隨展覽開幕,北美館亦在12月3、4日,舉辦國際論壇,邀請臺灣、新加坡、日本、中國、香港等1980年代跨領域學者、策展人、藝術家、作家等深入對談。   前衛與實驗 1980年代官方藝文館舍的建置,以及創作者們對機構的批判思考,展開這個時期創作的關鍵前提,本次展出館藏「陳幸婉《作品 8411》」、「賴純純《讚美詩》」、「莊普《顫動的線》」等得獎作品。另一方面,部分藝術家延展空間,如陳介人(陳界仁)展覽「息壤」,在毛胚空屋內展出裝置、繪畫、行為等複合媒材作品。同時再現林鉅、高重黎、陳界仁、王俊傑等部分作品及文獻檔案,重現實驗氛圍。   陳介人(陳界仁)展覽「息壤」,高重黎攝。 而林鉅及李銘盛則分別以《純繪畫實驗閉關九十天》、《李銘盛=藝術》等方式,將行為藝術表現於展場中。受到歐美前衛劇場影響,創作者紛紛從空間、表演方法、文本等面向進行實驗,突破傳統話劇形式,包括「蘭陵劇坊」、「河左岸劇團」等。   政治與禁忌 解嚴前後壓抑與開放並存的政治社會氛圍下,對言論自由的限制開始鬆動,如北美館「紅星事件」,藝術家李再鈐大型金屬雕塑《低限的無限》遭投書影射紅色五角星,館方經協議將原作從紅色改漆為銀色,當受到政治意識干涉藝術自由的輿論後,又將作品復原。各領域以新媒體挑戰禁忌,脫離單一的敘事方式,透過藝術表現,讓民主有更多的發聲方式。   李再鈐《低限的無限》,1983 年於北美館展出。 翻譯術與混種 在1980年代追求自由的政治氛圍下,中產階級品味的成形,使文化表現受到各種形式的「翻譯」影響。在各類新思潮及法治規範下,多元與在地文化進一步交融。展區由日本前衛舞踏表演團體「白虎社」,以及香港前衛實驗藝術團體「進念.二十面體」來台演出的相關紀錄開始,表演形式與題材,都刺激著當時台灣的實驗劇場。在視覺藝術的領域,北美館持續策劃引進「達達的世界」、「包浩斯1919-1933」等國際大展,呈現錄像、行為等多元型態,影響往後創作環境。   「白虎社」來臺演出,1986,阿部淳攝。 在地、全球化與身份認同 在與美國斷交及解嚴所造成的國際情勢下,人們透過踏訪、紀錄創作,重省政治、歷史及認同問題,並透過音樂突顯對於現實及民族認同間的各種矛盾,如「天水樂集」的作品充滿「中國」文化意象,卻又揉雜西洋搖滾、古典音樂和傳統戲曲等形式。台灣新電影浪潮則呈現不同於當時主流商業電影對於「真實」的顯影,像是《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戀戀風塵》等作品。 「電影合作社」成員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陳國富、詹宏志合照,1988,劉振祥攝。 匯流與前進 1980年代的人事物彼此環環相扣,在沒有電腦與網路的時代,報紙副刊乘載著推動思潮的重要功能,如報導文學及紀實攝影的風行,以及透過文學獎挖掘文壇新秀。由於印刷技術門檻降低、閱讀人口增加等因素,在「黨禁」下,創辦雜誌成為集會結社的替代方案,《八十年代》、《美麗島》等「黨外」雜誌,呈現蓬勃景象。而開放式的展間設計,也重塑了當代聚會所的濃厚氛圍。 解嚴前後,臺灣社會議題與報導式雜誌出版。 全展以五種各具特色的色彩及氛圍方式,呈現當代文化藝術思想,並搭配歷史背景,訴說在創作上的突破創新和文化發展。 《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 時間」2022年12月3日至2023年2月26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1A、1B展覽室 詳情請見展覽網站。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編輯」林靖諺

愛馬仕Hermes 2023冬節佳禮

Interior 350

歲末,是向重要之人表達感謝的時刻,愛馬仕多款別致選品,融合精品質地與創意美學,不僅值得入手收藏、犒賞自己,也十分適宜在歲末時節作為贈禮,給予對方一份美好驚喜。   Avalon Épopée 羊毛與喀什米爾羊絨混紡毛毯 Avalon Épopée 羊毛與喀什米爾羊絨混紡靠枕 採用羊毛與喀什米爾羊絨混紡,明亮色彩與童趣內涵,在冬季溫暖使用者的身心。 Epsom 小牛皮與山羊皮拼接小花 出自愛馬仕品牌創意部門petit h,採用小牛皮與山羊皮拼接的小花,將品牌精湛工藝凝縮至花朵造型裡,令人愛不釋手。   真絲與針織材質可粘性緞帶 出自愛馬仕品牌創意部門petit h,真絲與針織材質可粘性緞帶除了能靈活運用於裝飾布置,也是手作愛好者的夢幻逸品。     Épopée系列美麗諾羊毛與喀什米爾羊絨混紡絎縫靠枕 愛馬仕全新兒童系列,以Jan Bajtlik設計的Épopée圖紋為靈感,讓想像中的動物、馬、獨角獸和龍共組畫面,打造出迷人多彩的風景。   H Diagonale手工編織喀什米爾羊絨毯 採用手工編織的羊絨毯和靠枕,圖紋設計受到裝飾藝術風格的啟發,靈感來自1920年代後期的愛馬仕廣告,將經典元素再作轉譯。   Épopée系列棉質帆布小狗玩偶 棉質帆布小狗線條簡潔,採用撞色設計搭配活潑姿態,喚起人們童心。   Épopée系列楓木積木拼圖 這款傳統的兒童益智遊戲由九個立方積木與一個用來收納積木的楓木盒組成,盒上印有Jan Bajtlik創作的Épopée圖紋設計,色彩繽紛、質感溫潤。   資料及圖片提供」愛馬仕Hermes 編輯」Sumile  

Ace Hotel Sydney 文化融合藝術 展現當地特色

Interior 350

Ace Hotel與Flack Studio合作設計的Ace Hotel Sydney,於2022年年中正式開幕。創立於1999年的Ace Hotel始終以「我們試圖真正地擁抱置身之處的當地文化」作為項目的核心理念,這次在南半球開設的第一家分店也不例外。 Ace Hotel Sydney是Ace Hotel位於南半球的第一家分店。 Ace Hotel Sydney坐落於澳洲雪梨的薩里山(Surry Hills),是悉尼文化底蘊最為深厚的街區之一,建築的前身是澳洲境內發現最早的窯爐所在地,後來成為泰恩大樓(Tyne Building)。 位於澳洲雪梨的薩里山(Surry Hills)。 從建築而生的窯爐 這座建於1916年的大型磚結構建築,其悠久的歷史和歲月痕跡,為酒店設計的Flack Studio以設計餐廳和酒吧的Fiona Lynch Office指引了設計方向,並提供了豐富的靈感。 酒店建於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大型磚結構建築內。Photo Credit Anson Smart 設計團隊將這一處歷史場所,注入豐富想像力,將歷史記憶編織進建築當中,延續Ace Hotel的傳統「成為一個歡迎所有人、提供旅行者與近鄰們歡聚的公共場域。」 將歷史記憶編織進建築當中。Photo Credit Anson Smart 用設計向土地致意 Flack Studio從建築師羅賓·博伊德(Robin Boyd)的《澳大利亞的醜陋》(The Australian Ugliness)、澳洲藝術家艾伯特·納馬特吉拉 (Albert Namatjira)的畫作,以及這座建築所在地的陶土和陶瓷創作遺產中汲取靈感,構思出一座向澳洲致以深深敬意的酒店。 藉澳洲的建築師、藝術家與利建築歷史為靈感。Photo Credit Anson Smart 從大廳延伸至1樓的赭紅色大理石樓梯,與整體的沙漠色系形成呼應;1樓的日落橙和赤褐色的下沉式休息室,讓人想起20世紀70年代澳大利亞郊區流行的隨性設計;而豐富的青翠色調,則讓人聯想到幅員遼闊的澳洲所擁有的戶外自然美景。 用建築元素串連歷史與風景。 酒店內陳列的藝術收藏,來自於一群因同樣的叛逆精神而聚集在一起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大膽、充滿趣味性且毫無禁忌,令人回味無窮;除了永久藝術收藏展示,也邀請藝術家駐留,帶來更佳多元且豐富的藝術作品。 豐富的藝術展示。Photo Credit Anson Smart  響起樂曲的客房 酒店共有257間客房,房內通過訂製的燈具、家具與軟裝擺飾,營造出一種舒適宜居的住宿氛圍。 Flack Studio設計的客房空間。Photo Credit Anson Smart 其中,Rega唱片機、D’Angelico 吉他、Tivoli 收音機與Efficient Space策劃的黑膠唱片,豐富的音樂元素是客房設計的一大特色。 豐富的音樂元素是客房設計的一大特色。Photo Credit Anson Smart 成為社區中心的飯店大廳 Ace Hotel的酒店大廳素來有社區中心的美譽,Ace Hotel Sydney延續了品牌為社區鄰里提供公共空間的傳統,其大廳空間是對外開放的。 對外開放的飯店大廳。 大廳內的下沉式酒吧,提供P&V與Mike Bennie共同策劃的葡萄酒單、雞尾酒、啤酒與輕食小點,並定期舉辦藝術、音樂和文化活動,為各類聚會提供理想的場所與環境。 用餐空間。Photo Credit Anson Smart 位於1樓的LOAM餐廳,同樣由Flack Studio操刀設計,是Ace Hotel Downtown Los Angeles的姐妹店。LOAM的名字源於適合園藝和種植營養豐富的土壤,所以餐廳內使用的所有食材,均來自該地區最好的獨立農戶和生產商;季節性菜以蔬菜為主,再搭配永續性的肉類和海鮮。  LOAM餐廳。 位於福伊巷(Foy Lane)入口處的Good Chemistry,是一家全天營業的咖啡館兼酒吧。咖啡館的名稱,是向曾是Washington H. Soul Pattinson Chemists公司的工廠和配送中心的這座建築歷史致敬。 屋頂餐廳窯爐(Kiln)。 位於18樓頂樓的屋頂餐廳窯爐(Kiln)是由Fiona Lynch Office操刀設計,其靈感來自於建築師恩里克·塔格雷提(Enrico Taglietti)的作品,並從澳洲的本土植被、砂岩高原、堅硬的藍色黏土和郁鬱蔥蔥的樹林中提取獨特的配色概念。 從澳洲的環境風景汲取配色。 主廚Mitch Orr則從從義大利、日本和東南亞的美食中汲取靈感,打造一份為分享而設計的季節性菜單。 窗外風景與室內設計相互呼應。 Ace Hotel Sydney融合了過去和現在,從薩里山地區的歷史和澳洲風景的溫暖、如電影般的色調中汲取靈感,呈現出這座城市粗礪的歷史痕跡:20世紀20年代叛逆的剃刀幫,60年代繁榮的現代主義藝術,70年代同性戀團結組織的抗議活動,以及歷經幾代移民、文化融的社區風景;藉藝術、文化、音樂和美食為其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 藉藝術、文化、音樂和美食為Ace Hotel Sydney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Photo Credit Anson Smart 資料及圖片提供」Ace Hotel 編輯」歐陽青昀

低燒眼鏡店 用當代語境闡述東方哲學

Interior 350

一乘建築為「低燒眼鏡」打造全新形象店,以現代語境與東方哲學交錯,道述了清靈、內觀之美,一改傳統眼鏡店印象。   「低燒眼鏡」是日本職人手作眼鏡集合店,業主期望以嶄新印象演繹東方禪意。因店鋪位置臨近地鐵站口,對比匆忙人流,期望引人停佇、觀望,一乘建築選擇以如詩般的純粹美學,為街道創造引人凝視的心靈境域。   整體設計思考希望傳達東方哲學,同時亦希望跳脫傳統符號之束縛,設計團隊試圖透過空間語境傳達手作匠人的心性與精神,提煉出:雅致、細膩、內斂等關鍵字貫穿全作,用以扣合品牌定位與目標客群不流俗套、堅持獨特審美品味之內涵。 空間融入了日本職人的溫度、細膩的靈魂氣質。將入口處構築成朦朧而純粹的光廊,杜邦紙與生態稻草漆組合而成的空間肌理,將東方美學中的獨特元素「克制」,以內斂手法悄然傳達。   在當代「極簡東方」的主軸下,手作眼鏡的展陳型式嵌入各種介面裡,不同的材質附著不同的形式,透明、半透明、非透明、或長或短,分隔錯落交疊,不僅豐富了間隙,也創造出無邊界的模糊空間,與自然元素交互相融。 整體空間有著極簡東方的靈韻,但又去除了具象符號,運用東方建築裡的對景手法,為室內「開洞」豐富視景層次,隨著人不停地移動的視角,所見風景也在不停地變換,空氣、自然、光景牽動了觀者的意識流動,忘卻時間的流逝,完全沉浸於當下之中。   同時,迂迴的動線也解決空間縱深過長的問題,在店舖深處的開放場域則規劃為社交區、洽談區、配鏡區,自入口啟程,從動到靜轉變的空間節奏,將東方園林的遊園感受與場地空間相結合,可觀、可望、可遊,一步一景,觸動無盡想像。   整個店舖設計緊扣著「極簡東方」內涵,一乘建築指出,形式並非空間裡的重點,如何將傳統符號退去「符號形象」,利用空間的形態與氛圍,使人重溫傳統文化,並不失當代新穎感受。透過東方極簡手法,將內心想望以謹慎克制的手法表達,潛移默化中,使人感受到空間的精神態度,看望及感受人、自然與物的關係,一如手工眼鏡與穿戴者的心靈對話。   資料及圖片提供」一乘建築 編輯」Sum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