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50

2022金點設計展 展現多元創意

「2022年金點設計展」由知名策展團隊偶然設計操刀展覽及視覺設計,呼應今年頒獎典禮主題「THUMB-STOPPING CREATIVE」,象徵著好的美學及設計,能讓人在資訊量爆炸的當代,為其思維和創意「停下手指」,進而動身思考與沉浸感受。 金點設計展正式開展。 本次展覽將此主題概念具象化,讓展場化身為沉浸體驗設計的場所,偶然設計共同發起人曾令理表示,雖然今日我們隨時可透過網路快速獲取資訊,但也往往以手指取代了親臨探索與體驗,跳躍式的瀏覽更讓人少了時間的沉澱和積累,因此期待觀者能藉由實體展出,專注欣賞得獎設計的細節及背後巧思,感受每位設計師或創作者投注的時間與心力。 弧形展桌融入展場的漣漪意象。 取「指紋」意象,隱喻設計的發散 今年參展作品百花齊放,共精選百餘件當年度金點設計獎及金點概念設計獎得獎作品,在展出方式上也特別跳脫一般參賽類別,著重作品在實體空間中的感官體驗。 錯落有致的陳設,營造具層次感的觀展體驗。   從台灣設計館03展間入口處開始,可依序看到以「顏色」、「幾何」、「材質」為特質的作品分區呈現。如在「顏色」展區陳列由透明到色彩鮮明的作品,開啟觀者對於創作從醞釀到成形的過渡感知;「幾何」區展出不同幾何形式所構建的生活美學,展現設計工藝的極致追求;「材質」區則以單一材質的作品為主,專注欣賞材料紋理和不同的質地之美。 展覽精選百餘件得獎作品,細細觀看理解設計者思維。 隨著參觀動線移動,作品也逐漸由單一特性或功能的純粹,變得更加複雜,到了台灣設計館04展間「複合疊加」一區,則精選展出功能或組構繁複的作品,呈現設計創造力多重疊加的創意成果。 「複合疊加」區精選功能或組構繁複的作品,呈現設計力疊加的成果。   展場空間設計也別具巧思,延伸自設計師楊士慶操刀的典禮主視覺,將指紋概念轉化為一道道漣漪,透過地面圖像或一系列弧形展桌陳設,從入口處向場內遞進,就如同創意想法的層層發散,也象徵設計不斷向外擴散的影響力。 空間設計取指紋意象,象徵設計的發散力。 踏入展場、站在漣漪圖像的中心時,整體意象彷彿引發效應的瞬間,代表每位觀者與展覽本身產生的互動。 「創意疊加」區的黑板牆開放觀眾用粉筆繪畫,讓回應成為空間創作的一部分。 策展團隊也在展場空間末端規劃了「創意疊加」區域,特別設置一道黑板牆,開放觀眾用粉筆繪圖,讓這些回應成為展覽創作的一部分,而黑板較難完全擦拭乾淨的特性,也讓每次創作的痕跡得以持續疊加,隨時間共同累積出豐富的創意激盪。   2022金點設計展 日期」2022年11月29日至2023年3月26日 地點」台灣設計館03、04展間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撰文」陳映蓁

聖路易水晶博物館 全新個展《蜂巢》

Interior 350

  愛馬仕基金會在2022年末於「La Grande Place聖路易水晶博物館」推出新全新個展《蜂巢》,展出藝術家Lionel Sabatté之作,此展由基金會與森林之風藝術中心共同策劃。   愛馬仕基金會於2008年創立,致力於「傳播、創造、保護、鼓勵」四大行動主軸,並貫穿於各項專屬計畫之中,支持文化推展、環境保護。基金會每年都會在聖路易水晶博物館策劃展覽,以水晶工藝為稜鏡,進而探索當代藝術之可能,且每場主題展覽均邀請一間當地藝文機構與聖路易水晶工坊攜手推出,本次與法國東部摩茲省的森林之風當代藝術中心合作。   森林之風當代藝術中心位在摩茲省的中心地帶,是一處由森林田園環繞的村落群,25年來邀請當代藝術家進駐村莊,讓藝術創意與在地人文交織,創作出與土地深刻連結的作品。   駐村計劃重視在地元素,期許藝術家能感受自然風土的浸潤並汲取創作養分,因此受邀藝術家在駐村期間會借居於村民家中,並與當地工匠、志工共同創作,在貼近在地脈動的體驗與真實感觸中,孕育與環境共生的現地創作。迄今,駐村計畫已累積超過200件作品,近百件錯落於七條總長45公里的森林步道裡供民眾欣賞,在七條環狀步道路的觀賞過裡中,觀賞者能自由賞覽、浸潤於在地氣息,體驗一趟1至4小時的藝術之旅。     本次合作藝術家Lionel Sabatté,1975年出生於法國土魯斯,2003年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藝術學院,現居巴黎與洛杉磯。創作主題圍繞著自然生態與物質隨時間轉化的歷程,他善於揉合異材質,作品超現實卻自具詩意,屢獲國際大獎肯定。   Lionel Sabatté 的全新個展《蜂巢》,創作概念源自為聖路易水晶博物館所規劃的參觀路線,他從深入觀察水晶工匠的工作律動獲得靈感,使用工坊現場收集的素材創作,聚焦於植被與蜜蜂,並用蜂巢隱喻聖路易水晶工坊裡辛勤的工匠。 森林之風藝術中心館長Pascal Yonet指出,Lionel Sabatté 熱衷探索生物世界和原材料的轉化應用,像是灰塵、灰燼、木炭、死皮或樹根。這些歷經數年收集而來的材料刻印著歲月痕跡,透過藝術家超乎想像的手法融合為藝術品,細膩古怪到令人不安,宛如一部海底生物、氧化昆蟲、熊與狼奇特共存的動物寓言。Sabatté 的創作橫跨繪畫、素描與雕塑,彼此如對話般互相承接呼應。他挖掘地底礦物、遊走動物王國,以詩意幽微甚至令人不安的作品調性,傳遞對於人類現況與人生在世的反思。     《蜂巢》每件作品都始於大自然:除了製作頂級水晶必備的礦物原料,雕塑也揉合了在地取得的自然元素,跳脫現實卻又似曾相識,神秘且誘人近觀猜想,細思這些與水晶繾綣的超自然造物。      Lionel Sabatté個展《蜂巢》 時間」自 2022年10月26日至2023年4月2日 地點」La Grande Place聖路易水晶博物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愛馬仕 編輯」Sumile

舊市場的新活力 三重中央公有零售市場

Interior 350

原為早市性質的三重中央市場,為活化公有場館,優化攤商們的工作環境、提供消費者更優質的採買體驗,在新北市政府市場處的規劃下,由「創構建築師事務所」負責整體改造計畫。 全新改造完成的三重中央市場。   建築師提到,三重中央市場以販售肉品為主,保存設備及環境衛生是首要面對的課題,如何讓攤商與客人用得順心、買得安心,替舊市場注入全新的活力,是設計團隊的目標。   改善硬體,轉化市場印象   外牆部分進行了立面翻新,以大面積的暖色系作為主要色調;地坪則重新鋪設易清潔且明亮的磁磚,改善原本予人陰暗髒亂的感受,提亮整體環境氛圍。 外觀部分以大面積的暖色系作為主軸,營塑溫潤舒適的效果。   除了進行了改善水溝、地坪及照明等硬體設備,也配合市場特性,特別選擇了止滑地磚,同時更新油脂截留器與排水設備,降低地面積水或濕滑可能造成的危險性;另外,亦增設11座排風扇,提升整體空氣的流動,使充滿人潮的市場不再悶熱,也可減低肉品所帶來的腥味。而市場內部的攤位,皆於面板內嵌LED燈管,以相同的樣式設計,讓整體畫面整齊劃一,明亮的感受也令人跳脫對於傳統市場的既定印象。 市場內部特別鋪設止滑地磚,亦更新硬體設備,減少危險發生的機率。   建築師進一步解釋道,為確保市場環境和衛生,三重中央市場將冷凍冷藏設備統一集中,並增設肉品處理區,以防肉品變質,讓消費者能採買到新鮮且品質良好的食材。   擴展經營型態,滿足多元需求   戶外用餐休憩座位區上方以黃色光源相互串連,形塑宛如家一般的溫暖意象;同時也設置了活動式雨遮,可隨著天氣變化彈性調整遮陽避雨的需求。 戶外用餐區的活動式雨遮。可彈性因應天氣變化。   另一方面,更引進熟食店鋪進駐,藉此與周遭的三和夜市呼應,提升業種豐富度;每個攤位皆運用方形的現代透光燈箱,增加明亮度之餘,亦可融入夜市氣氛,完整街廓視覺。 攤位皆使用方形現代透光燈箱,帶來協調一致的畫面。   改造後的三重中央市場,以分區、分時段營業型態經營,早市與夜市的結合,打造成全日型市場,不僅帶動周邊人潮和在地經濟發展,也替舊市場注入蓬勃生機,並提供消費者有更好的生活體驗。 多種業態的攤位進駐,並與鄰近的夜市相互串連,滿足各種生活機能的需求。   三重中央公有零售市場 設計、室內、監造」創構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師」施忠毅 參與者」賀正涵、李襄郡、丁家鴻 攝影者」曾泓華     資料及圖片提供」創構建築師事務所 撰文」陳映蓁  

《磊Layer》石材特展 與「石」俱進的生命力

Interior 350

位於台灣東部的花蓮,擁有壯闊山海景觀、豐富的農漁產,以及天然礦脈。1960年,首條貫穿台灣東西部的中橫公路系統不僅創造了公路奇蹟,打開花蓮秀麗絕美的風景,同時也開鑿出聞名全球的大理石礦源;早在1970、1980年代,花蓮早因豐足礦脈而發展出令人驚艷的石材加工業,成為國際間石材商品出口重地,國內外馳名。 花蓮石材與工廠紀錄。 花蓮是白、灰、黑等的大理石和蛇紋岩的原產地,號稱「大理石王國」,全盛時期台灣有90%的石材加工廠在花蓮,不僅是建築石材的重要產地,其日用、藝品、雕刻工藝也頗具盛名。 花蓮石材與工廠紀錄。 不過,伴隨著世界經濟市場的轉變,以及環保意識的抬頭,近期的花蓮卻因產業蕭條而榮景不再,不只廠房冷清、職人外移,連石藝品都好似淪為過時的產物,備受冷落,花蓮石材產業的接班人們,必須正視轉型議題,思考產業鏈與在地化的品牌經營模式,如何保留職人工藝技法以及材質原有樣貌,讓石材產業重返大眾的日常? 花蓮石材與工廠紀錄。 當設計走入石材產業 T22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是台灣設計研究院(TDRI)自2019年起策動以設計觀點切入台灣22個縣市的地方創生計畫,在歷經鶯歌、北投之後,2022年「T22花蓮」正式宣告地方品牌計畫在東台灣發芽,並在設計團隊、品牌通路、餐飲旅宿等多方業者跨產業、跨領域的合作下,開展出以「石材」為本,連結地方創生的嶄新觀點。 《磊Layer》特展。 T22花蓮除了以設計力打造出6組由「通路、製造、設計」三方聯名的石材生活物件外,更企圖將當地得天獨厚的天然礦脈資源視為產地發展及產業接班關鍵命題,以「工廠見學」的觀點,協助接班人們全面提升工廠的專業感,打造具專業和友善環境形象的採購遊程。本次參與工廠改造計畫的石材廠與設計公司分別為「高陽益實業×朱志康室內裝修設計」、「煌奇石業×草原市務所」、「棟隆企業×生活起物」、「同達大理石×NAKNAK那個空間」。 《磊Layer》特展。   「與石俱進」的產業積累 另外,花蓮縣文化局亦聯手T22花蓮,以《磊Layer-花蓮與石俱進的產業積累》石材特展,透過在地產業的發展沿革,以三大主題「花蓮石材產業概況介紹」、「重點加工技法」、「未來願景與運用創新」揭露石礦產業的豐富樣貌,期待引領石材品牌、石礦業者、消費通路與一般民眾,透過深入淺出的產業背景,策動激發台灣石材產業的更多可能性! 《磊Layer》特展。   《磊Layer》石材特展緊扣當前全球經濟轉變與環境意識的議題,由風格洗鍊專業的設計團隊NAKNAK策劃,細膩呈現出花蓮石材產業目前所面對的轉型課題、加工技術、產業創新等子題,深具產業發展的重要價值。 《磊Layer》特展。 而展館本身也同樣具地方設計上的實質意涵,這棟今年首度曝光的雙層磚造展覽空間「復興街55號×Hualien gallery」完工於1966年,曾為國軍後備指揮部軍官宿舍,在花蓮縣文化局的改造下,首場展覽就以花蓮石材作為主題,期待日後成為花蓮在地文化創意發展的重要基地。 《磊Layer》特展。   石材與觀光的相互串連 伴隨「T22花蓮」深入石材產業的過程,除了商品開發與工廠改造等企劃,更媒合全新開幕的花蓮人氣旅宿業者「丘丘‧森旅CHU Resort」,從地方共好的思維出發,靈活運用花蓮出產的蛇紋石,作為大廳公共區域、地坪、桌面、公區廁所、活動與工作坊、客房桌面、浴室檯面與地板等處的建材語彙,讓在地資源成為旅行途中「與石相伴」的難忘回憶,期待地方創生與產業創新能夠同步並進,讓在地文化能被更多人看見與理解! 「丘丘‧森旅」運用花蓮在地蛇紋石。   《磊Layer-花蓮與石俱進的產業積累》 日期」2022年11月17日至12月4日 地點」復興街55號×Hualien gallery(花蓮市復興街55號)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陳映蓁  

學美.美學3.0 用設計重現校園美感

Interior 350

由教育部發起、台灣設計研究院所執行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自2020年創辦以來,今年已邁入第3屆。「學美.美學3.0」此次選出25所學校及21組設計團隊,一同改造教育環境,並於今年5月全數改造完成,期望透過設計思考優化使用機能,重新為教育場域賦予意義。本篇將介紹其中3所學校的改造成果,分別是新竹市培英國中、新竹市竹光國中以及苗栗縣南河國小。   ST space思倍皓室 一個閱界的圖書室 新竹市培英國中 / 陽明交大JHStudio 工式建築有限公司   改造後的大木平台,連接內外場域延伸空間。 培英國中雖歷史悠久,卻缺少可以讓學生盡情閱覽的圖書室,本次與設計團隊配合,將兩間舊教室合併,增加舊校舍與師生間的互動,同時達到「1+1>2」的效益。特別的是,由於設計師何震寰的兒子是校友之一,所以更能根據「使用者」習慣及待加強的地方做改善。   改造前,標的入口處,視野狹窄陰暗。 改造項目位於校園舊建築群,考量建築結構強度,設計師選擇保留現有架構,不強制打通2間教室。由於過去教室是單邊走廊,比例小且密度高,為連結2間獨立教室,拆除面向廣場的牆面,將視野打開,同時增加採光度,並利用天花模糊界線,當從教室向外望去時,映入眼簾的不再是一片灰暗,而是明亮且充滿綠意的景色。   改造後,延伸至校園廣場的大木平台,有效放大學生與校園環境的互動關係。 除了擴大視野範圍,設計師也將場域從室內延伸到室外,並利用高層差關係,規劃休憩型大階梯,讓戶外到室內都能成為觀眾席。開放性的設計,襯托出閱讀空間的溫潤質感,提升學生與空間的互動性。另外,為讓視覺呈現一致性,除了將色調統一,特別規劃斜天花和黑色線條做修飾,將冷氣機隱藏,細節處利視覺障礙。   改造後,階梯式的書櫃拉近書本與學生的距離。 浮.撫 層間美術館 新竹市竹光國中 / 共序工事空間設計   竹光國中改造後光室展區。 層間美術館位處4樓,新竹強風加上穿堂風,使公共空間及廊道無法發揮其效能。由於場域多為工藝及美術課程使用,過去空間充滿豐富色彩,卻同時使視覺過於混亂,改造後,設計師搭配從天井及廊道所照射的自然光線,以白與藍的簡單色調,塑造簡單純粹的氛圍。   竹光國中改造前公共創作空間。 整體布局規劃光室及暗室兩個展間,為展覽作品做區分,給予空間使用上的多變性,並設置白藍燈標示展區是否開放,白燈亮起代表光室在進行展覽,藍燈亮起則代表是暗室展區在進行。而原有的儲物空間缺乏完整規劃,學生作品缺乏足夠的展示區,所以設計團隊除了設置明亮寬敞的展區,也規畫收納櫥櫃,擺放學生未完成品。  竹光國中改造後藝廊入口,白與藍燈標示展區。 竹光國中改造後多功能展演空間-暗室。 特別的是,為克服風力問題,利用網布柔化女兒牆內外界線,不僅美化環境也能調節風流動向。有別於日常所見的建築防風方式,透過防風網與其他場域做區分,構築展覽空間,並且在不破壞景觀與光線照射的同時,降低受風吹的影響,呈現光的傳遞與透風功能。防風網的設置,讓師生不再受強風侵擾,卻也同時能感受到徐徐微風,感受空氣流動的氣息。  竹光國中改造後創作廊道。 當穿梭於廊道之間時,感受微風輕撫展覽空間中的隔屏,呼應展場中光室與暗室的相互關係,柔化界線展現場域於虛實之間。 歐姆Ω蛋計畫 苗栗縣南河國小 / 絮絮空間感知   南河國小改造後雞舍全景。 改造項目是學生人數不多的偏鄉學校,不大的校園山景環繞、愜意舒適,雞舍的設置,除了讓學生對農村生活更為熟悉,也能學習其中所蘊含的生命意義。主要改造點,是位處校園角落的雞舍,並整合落葉堆肥區、香草花園等場域,規劃從觀察到體驗的相應動線,柔化食農與生活間的界線。   南河國小改造前雞舍全景。 由於過去雞舍和落葉堆肥區沒有明確區隔及規劃,使學生與區域的互動性不高。所以設計團隊串聯雞舍、大樹、食農花園、推肥等場域,並將雞舍從角落移至開闊的中央,白色的金屬圍籬,搭配流暢曲線,在台灣欒樹下創造一個明亮且舒適的內凹場域,並結合欒樹、炮仗花等自然景觀,提供師生親切舒適的自然學習空間,增加教學的互動性。   南河國小改造後劃分食農教育場域。 在歐姆形狀的生態空間,學生能夠近距離觀察雞的行為與生活,此外每隻雞都有自己的名牌,並在圍籬外設置蛋架,串起生命之間的連結。   南河國小改造後規劃掃除道具收納區。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三年以來,已累積改造55所學校,改善校園環境與機能的同時,給予學生更好的教育場所。「學美.美學4.0」的16所學校目前已動工,將於明年接棒展現新一代校園風貌。 更多資訊請見學美·美學官網 。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林靖諺

城市綠洲 凱源中心CapitaSpring

Interior 350

新加坡作為亞洲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是全球貿易、物流、金融的匯集之地;而金融區的中心地帶在近期多了一棟新的高樓大廈—凱源中心(CapitaSpring)。凱源中心(CapitaSpring)是BIG建築師事務所(Bjarke Ingels Group)和義大利CRA事務所(Carlo Ratti Associati)聯合為凱德集團設計的新辦公大樓。 凱源中心CapitaSpring位於新加坡金融區。 在原為公共停車場和小吃市集的舊址上,設計團隊搭造了一座280米高、面積達93,000平方公尺,共51層樓的複合式辦公大樓。與一般辦公大樓不同的是,建築不只開放給大眾,更歡迎大眾進入體驗。所以除了辦公空間,大樓內還設置餐廳、酒店公寓、空中花園等多元化設施。 一座280米高、面積達93,000平方公尺,共51層樓的複合式辦公大樓。 垂直型態與有機線條的剛柔對話 建築外觀透過對比鮮明的紋理和綠色植栽交錯出的動態意象作為設計主軸。有機線條建構的垂直型態,在不同位置被拉扯開來,透過這彎曲的洞口向大眾展示建築內部的繁茂「綠洲」。 透過對比鮮明的紋理和綠色植栽交錯出的動態意象作為設計主軸。 BIG建築師事務所(Bjarke Ingels Group)主理人Bjarke Ingels說道,新加坡不僅人口密度高,更重視都市綠化,項目延續新加坡開創性的垂直都市主義,讓城市景觀從平面擴展至垂直維度。 透過這彎曲的洞口展示建築內部的繁茂「綠洲」。 公共街道和自然入口 延續為大眾設計的核心理念,凱源中心(CapitaSpring)將具有歷史意義的Market Street的一部分還給大眾,恢復成公共街道,並結合景觀規劃擴展步行空間,為高密度的金融區創造一個嶄新的綠色呼吸空間。 公共街道結合景觀規劃,擴展步行空間。 蜿蜒的花園小徑創造了一個自然入口。在建築的底部設置了高18米的開放式空間,不單作為辦公者與租戶的出入動線,也為大眾提供遮陽、躲雨的空間,隨人流的交匯,開展新的空間記憶。 高18米的開放式空間為人們出入的主要動線。 建築的1至8樓為公寓式酒店,擁有游泳池、健身房、SPA、休息室和BBQ等豐富設施。其中,原址的小吃市集重新規劃在大樓的2、3樓,共設有56個攤位,透過味覺體驗串連空間記憶;29樓則規劃可欣賞新加坡河景和濱海灣景致的高級辦公空間。 小吃市集。 游泳池。 城市綠洲 建築最大的亮點是在17至20樓的「綠色綠洲」(Green Oasis)。這個將四層樓相連、高達35米的露天花園,提供工作、放鬆、休閒散步、鍛煉和舉辦活動等,成為人們療癒的庇護所。 「綠色綠洲」(Green Oasis)。 「綠色綠洲」(Green Oasis)將自然垂直無縫地融入建築,突破地理限制,為租戶和大眾提供了自然的綠意場景。綠洲內的植物模仿熱帶雨林的景觀規劃,隨著植被生長所需的光照量佈劃,讓現代建築的優雅流暢與周遭的自然真正的融為一體。 將自然垂直無縫地融入建築。 而頂樓的空中花園,不單享有城市美景,還規劃了五個地塊種植蔬菜、水果、香草與花卉,為大樓內的餐廳提供新鮮的蔬果香料。 頂樓的空中花園。 凱源中心CapitaSpring雖然擁有一般辦公大樓的氣派外觀,卻不是遠觀而不可近覷的建築,以開放的設計邀請大眾一同欣賞新加坡的城市美景,以及體驗位於高樓中獨特的城中綠洲。 資料及圖片提供」Bjarke Ingels Group 編輯」歐陽青昀

UUU DESIGN INC.作品《之間》 演繹靈活小宅

Interior 350

《之間》坐落於新北汐止的一處小巷盡頭,周遭環境清幽而舒適。由於位處大樓1樓,使得高近4米的挑高優勢,不僅擁有極佳視野,天花也有足夠的條件做變化。然而過高的天花,讓整體比例不佳,為調整整體視感,設計團隊利用明顯的高低差,營造趣味氛圍,並嘗試以「壓縮與膨脹」的設計思維,適當界定公私領域。 為淡化天花的高低差,以弧形修飾而不顯突兀。   此外為淡化顯眼的落差感,以弧形修飾天花,引導視線由上往下,順回至空間中,顯現其豐富層次而不顯突兀,當從較低矮的通道進入公共空間時,能有別有洞天的感覺,塑造獨特氛圍。   以多變天花界定空間,並以弧形隔牆將廁所與餐廳做阻隔。 由於屋主大女兒常來暫住,除了安排彈性的場域機能,亦將小房間改造為主臥的更衣室。   改變原始格局,將小房間改為主臥更衣室。 ​在半開放式的遊戲房則規劃雙動線,方便照顧孩童,並用實牆做局部阻隔,滿足作為遊戲房、客房及未來小孩房的三項功能,保障安全感的同時,展現格局的靈活變化。 以部分實體牆創造半開放式遊戲室。 全作以淺卡其色及原木色調為主,材料選用特殊塗料、木皮及耐磨木地板,除了增強耐用度,也期望呈現溫暖感受。另外設置間接光線與弧型天花柔和呈現,使弧型天花更為立體,亦提供不同的燈光變化轉換於空間中。 設置直接光線及間接光線補足採光劣勢。 特別的是,設計師為讓天花不顯壓迫,將主燈設置在角落,使電視牆達到視覺平衡,白燈籠造型也打破傳統習俗,不僅新穎且搭配合宜。另外,設計師也保留建築原有的窗型特色,使自然光在室內,表現自然柔和的光影變化,襯托整體氛圍。   白燈籠造型的主燈設置在角落,減輕視覺壓迫感。 在生活機能考量上,為改善臥室的狹窄走道,改變床頭的放置方向,並設置離地不到20公分的懸空床架,搭配床邊的同色系木板,形塑溫柔輕盈感,不僅讓孩子方便行動,也使場域呈現具包覆感的一致性。在廳區,為避免廁所開口直面餐廳,特別在中間置入較為低矮的弧形隔牆,展示其多元樣貌。設計師在此作中,利用天花板的高低變化界定空間,以弧形設計讓視覺融合,創造趣味空間,展現場域的多元變化。  同色調的床板與側木板呈現一致性的包覆感。 之間  設  計 者」黃硯澤 吳采璇 許家綾 攝  影 者」隨寓工作室 空間性質」住宅 坐落位置」台灣 主要材料」特殊水泥塗料、栓木塗裝木皮、耐磨木地板 面       積」30坪 項目年份」2022年   資料及圖片提供」UUU DESIGN INC. 採訪」林靖諺

喬治傑生X佐藤大 NENDO極簡家飾

Interior 350

在極簡美學統御下,日本設計才子佐藤大(OKI SATO)與丹麥喬治傑生(GEORG JENSEN)攜手推出聯名之作「NENDO系列」,將東西方的極簡美學交融,為當代家居增添洗練優雅之美。   享譽國際的佐藤大(OKI SATO),擅長從日常生活與大自然中汲取靈感,作品散見於平面、產品、建築、裝置藝術,他以澄澈好奇的視角與獨特幽默感切入創作,十分善於當代極簡詮釋,作品不落俗套,饒富新意。   喬治傑生與佐藤大攜手推出的NENDO系列,看似簡單實則考驗工藝,此系列於2021年首度問世,三款不同尺寸輪廓各異的花器,最初採用925純銀製成,需由銀匠耗費400個小時鑄造打磨而成,其設計靈感源於大自然中的流水,並以匯聚 (溜める)、擴散 (張る)、流動 (流れる)來示意水之三種狀態,又被命名為 MIZUKI (水器)。 花器的深淺結構可搭配注水量而採用,組織出更靈動的花藝姿態,單側開放式的開口亦可讓花器作為冷水壺使用。2022年NENDO系列首度推出不鏽鋼材質款式,重塑佐藤大的原創設計,厚實的瓶壁揉合流暢線條與高雅質感,更加易於使用,完美地融入現代家居中,花器除了本有功能亦可單獨做為別致的陳設家飾。   NENDO系列2022年亦推出燭台新品,一如佐藤大的獨特美學,展現出細膩別緻的質地,三款燭台採用鏡面拋光不鏽鋼製成,饒富雕塑美感的外觀,能為生活場景營造氛圍,體現使用者的洗練品味。   NENDO系列以流暢優美的線條結合東方思維,打破器物的傳統框架。宛如雕塑般的立體外型時髦且具有藝術感,並俱了精緻細節與實用功能,亮澤金屬揉合有機造型,展現了喬治傑生簡約且熱愛自然之基因,亦透過家飾之美訴說了人類與自然友好之內涵。     資料及圖片提供」喬治傑生GEORG JENSEN 編輯」Sumile

美感生活體驗 內惟藝術中心試營運

Interior 350

高雄市全新文化地標「內惟藝術中心」,日前因高雄電影節首次對外開放,廣受影迷好評,也吸引不少民眾駐足拍照打卡,再加上結合全台最美輕軌段「龍貓隧道」的加持,便捷的公共運輸與自然綠意、藝術人文巧妙融合,即日起啟動第二階段試營運,可至藝術中心官網線上報名,體驗無界限的美感生活。 內惟藝術中心外觀。   成為自然與社區的發散中心 內惟藝術中心面向的內惟社區,舊名「內圍」從早期便是高雄平原的重要傳統聚落,也曾是早期平埔族-馬卡道族的生活場域,到了日治時期,內圍改稱內惟,亦因地形優勢而有了水泥、鋼鐵等產業發展。 展覽內容跳脫美術館展示思維,盡量貼近大眾生活。 「內惟藝術中心」是高雄「大美術館計畫」的一塊關鍵拼圖,由知名建築師劉培森設計,這座融入自然景觀、擁抱社區的綠色建築,也在日前榮獲台灣年度建設的最高獎項「2022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殊榮,並被推薦角逐「全球卓越建設獎」。 純白的文化地標,也企圖成為自然和社區的鏈結。   開放式動線,形塑室內流動感 內惟藝術中心是繼高美館、兒童美術館後,美術館藝術生態園區內的第三個館所,而營運上則為高雄專業文化機構轄下三館(高美館、高史博及電影館)共構。室內面積約833坪,小而美的內部空間無柱無樑,透過開放式的動線規劃,融合了展覽、影廳、選物與輕食等複合機能。 內惟藝術中心一隅。 為維護觀展品質與展覽作品安全,藝術中心第二波試營運開放將採線上預約制,即日起民眾可分時分流入館參觀,預約系統將保留半數名額予內惟在地人,企圖透過人流的管控來測試場館內最佳的參訪人數上限,以規劃未來正式營運時最佳的營運模式。 「SO_UP」於內惟藝術中心內打造蔬食新飲食概念店。   策展上則跳脫傳統殿堂式的美術館展示思維,結合主題性影展規劃,並提供生活設計選品、輕食餐廳café等服務,貼近常民日常。第二波試營運採線上實名預約制,相關資訊可至藝術中心官網(www.nwac.org.tw)或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NeiweiArtsCenter)查詢。   資料及圖片提供」內惟藝術中心 編輯」陳映蓁

北捷中山站改造再設計 將服務收納盒中

Interior 350

本次台北捷運公司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合作,淡水信義線中山站為首座結合設計的智能車站,並於11月7日正式全新亮相。計畫以整合容納概念為主軸,引進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新穎顯示等技術,歷經規劃、設計及施工,完成18項智能車站元素,打造科技、機能與美感兼具的服務空間,期望藉由本次的改造經驗,作為後續車站改造的評估及參考。   退縮兩米的詢問處使動線更加寬敞。 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提到,由於中山站位處交會點,隨著捷運路網發展,旅運量逐漸提升,現有車站不足以容納日益增加的服務需求,為強化車站美學的整體性,以旅客視角進行思考,透過減法設計、系統化整理及一致性手法,打造更具開放性的智能空間。   優化前的不便利 位處中山站中心的詢問處,由於受到車站結構的兩大圓柱包夾,以及過多的公告張貼在玻璃上,讓作為服務核心的詢問處缺乏自明性,導致站務員視線不佳,旅客需要拍打玻璃提醒,造成許多困擾;而空間上隨著服務增加,使得內部收納機能不足,甚至出現設備向外延伸置於地面的情形,此外,內部工作環境也是急需優化的課題,例如:站務人員常需仰頭監控、過多的燈光反射造成視覺疲勞、檯面及桌面尺度,不利於站務員與旅客互動等缺點。 優化前,詢問處內部有大量的反射、過多的張貼、置於高處的CCTV等。 除了詢問處的諸多不便,關鍵位置資訊提供不足的問題,也是需解決的一大考量,而垃圾桶、傘架、DM架、廣告版面等設施林立,也使動線及視感不順暢。於是在訪談及調查意見後,以「將服務收納至盒中」的概念,系統化整理服務動線,提高空間的整體性。   結合設計優化場域   DM架整併於空間系統中。 為了改善過去所感受到的不便利,藉由中山站的帶狀動線,團隊以詢問處為中心,左右延伸整合各項服務,並利用單元模組以便於擴充及應用。另外,透過盒狀系統將柱體串聯,將公告架、垃圾桶等多種服務整合,把零星空間整併為儲藏空間,解決收納不足的問題。   詢問處下降監控螢幕高度,改善站務員仰頭監控問題。  團隊將原受圓柱包圍的詢問處退後2米,並由八角改為四角拓寬其面積,以發光均勻的平板燈,減少反射情形增加自明性;針對站務員工作環境及行動不便旅客的互動情形,透過將櫃台隨著使用習慣去做調整,友善工作環境及旅客服務。 明亮的內凹空間(會面點)提供旅客會面、充電服務。 同時,設置明亮會面點、充電服務,並在閘門左右側設置電子輪播,整併原易遮擋詢問處人員視線的紙本公告。團隊針對一致的關鍵課題,以使用者為中心,將交會處廣告改設為總指標,同時部分以懸吊式方向性指標,明確指引旅客以快速掌握方向。 於閘門兩側設置電子螢幕輪播重要公告,改善過去詢問處玻璃上過多的張貼物。 本次計畫將已有26年歷史的中山站,結合設計美學進行改造,以使用者的角度,重新規畫動線,打造相較於過去更加寬敞的走道,讓擁有高人流量的中山站,不再顯得擁擠且具備更加充足的容納空間。透過整合相關服務機能,達成減少設備、遠端控制、數據監控及智能提升的預期目標,打造智慧化的車站。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北捷運公司、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