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49
聚焦溪流權益 Mattauw大地藝術季
「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已正式開展!踏查與調研活動囊括曾文溪流域138公里,展覽地點包含總爺藝文中心、大隆田與渡拔地區,是台灣目前單一縣市幅員最遼闊的藝術季,更是首個聚焦溪流權益的藝術季,貫穿曾文溪沿線,打造超過60件藝術作品,並將舉辦多場文化探索體驗活動,期待觀者一起走入流域的生活紋理,看見曾文溪的人文地景故事。 以多元切點探索河流文化 流經嘉義、台南兩縣市的曾文溪,全長138公里,是台灣第四長的河流,上游自阿里山系的東水山、大埔、嘉南平原到台江出海,涵容四座水庫:曾文水庫、南化水庫、鏡面水庫、烏山頭水庫。2022年Mattauw大地藝術季以流域為標章,倡議新時代、人類世反省下的流域治理,將藝術視為中介,以上中下游的地文、水文、人文的溝通對話為目標,透過「獵人帶路」、「農人帶路」與「溪流帶路」的形式,穿梭在山林之間,以最輕柔的方式探討千百年來獨特的河流文化。 Mattauw大地藝術季總論展間。 歷經3年的長期踏查蹲點,進行水分子的倡議、藝術扎根教育、生態食農創意、流域文資再生四方面能量的媒合,跨越政府治理區隔,召喚公民參與,回應人類世極端型氣候下的「關鍵帶」問題,呈現生態藝術行動的積極方案。 總策展人龔卓軍集結了13位策展人,形成流域倡議的9大子計畫:小計畫、水計畫、竹計畫、影計畫、植計畫、土計畫、農計畫、聲計畫以及原計畫,企圖以當代藝術為捲動方法,以形構流域萬物的對話平台為目標。 總爺藝文中心 精彩作品 陳宣誠 / 流域竹造 竹構造系統如同一座山脈或岩石,因為水的流動而形成洞穴與縫隙,配置成為可以穿越、組裝,結合藝術家作品的流動場域,如同一個水文美術館;觀者能夠在場域中移動,從水文的視角理解水的流動關係。 廖昭豪 / 攔砂壩 曾文溪集水區上游與支流,自1979年共興建六個大型防砂壩,最顯著的影響是改變了河床,影響著河川的生物棲息地。藉由踏查攔砂壩與水泥設施,作為「攔砂壩」的數據建構樣本,作品於展場中既影響觀者的身體行動,也因發泡、紙漿等材質性,展期間易受風吹雨淋日曬產生變化及破損,部分還原攔砂壩現實的消耗過程。 南藝大B群 / 鵲 「鵲」是能帶來幸運的鳥類,也有相會之意。以極輕的風動構造系統,在樹梢間創造隨著風,優雅且緩慢起伏的空間姿態,呼應周遭的自然景色,讓參與的人們隨著拍動的翅膀,在樹林間穿梭遊玩。 陳昱榮 / 漫流之境 作品希望透過自然現象的視覺暫留,呈現光的流變與動態,將曖昧不明的心理狀態對應生命經驗與藝術創作之間的意義關係,以光在時間的逝去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場域與記憶,讓我們重新反思災難、浩劫與自然的關係。 王文彥 / 逐流 曾文溪與支流就像綿密的樹根,深扎在大地的土壤中,滋養著台南這塊沃土。藝術家藉由觀察其河岸景觀、瀉湖生態,了解它的地景變化、水色的不同;跟隨鄒族漁獵、參與宗教請水等活動,看見沿著流域發展出的多元人文樣貌。 渡拔展區 精彩作品 康雅筑 / 泥毯#13-化碳化 概念來自官田區川文山林區內的桃花心木,紡錘形的果實成熟落果時,片羽狀的種子旋轉落下,如纖維紡線旋轉扭捻的過程般,延伸出孕育生命的路徑;採集社區的植物色彩與農廢材,經過植物染色與高溫碳化的方式轉化農廢材與自然素材;泥毯紋樣則取自仰望桃花心木林的場景,並邀請社區居民參與植物染絞纈暨碳繪工作坊,結合線繩、布、自然素材與碳化材等複合媒材構成現地裝置。 曾敏雄 / 樹之裘 曾文溪孕育出台南人強悍的生命力。「樹之裘」藉由樹的型態,光影以及取景,拍攝廣義流域中的百年榕樹,並轉換成生活中的體驗和感受,試圖進一步連結,同時展現強悍、固著的力量。 大隆田展區 精彩作品 安聖惠 / 療癒系列2 藉由作品與地景產生沉浸式的語法,樹林、水漥、鳥鳴、暖風,引領觀者在作品中休憩,繽紛的色彩代表著共享與感恩,純白則呼應大樹庇蔭著人類心靈的力量。順著起伏的織網往上走,仿如置身山林斜坡上,望向那片遼闊無窮景象。 伊祐・噶照 / 和大地撐起的家 樹根在土裡盤根交錯相互拉扯,讓土地變得堅硬穩固踏實,人們得以安定、快樂地在自然環境中奔跑呼吸。人與自然,本來就是一個有機體,共生共存不可分割,其內其外都是撐起家的結構和溫度,孕育新生命的誕生。 辛綺 / 沉水流光 「沉水流光」依著這片樹林,將樹與土地用螢光的線條加以連結,把大地轉化成光之河流,打造一座沉水的森林。沉沒的萬物都被螢光框現出來,展示「水」所凝固的時間,以及可以發掘的歷史。 集眾人之力,寫下藝術季新面貌 總策展人龔卓軍表示,期待透過藝術家與機構團體、組織、學校的合作及對話,爬梳調查曾文溪上中下游自然生態與人文環境,藉此回應全球環境受極端氣候影響的現況;除主題展覽、戶外藝術裝置外,更有食農教育體驗、農活體驗、大地運動會、創作工作坊、藝術展演、國際論壇等多元活動,攜手眾人的力量,一起寫下藝術季的新典範與高度。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 日期」2022年10月15日至2023年1月29日 地點」總爺藝文中心、171市道沿線區域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49
松山文創園區布局疫後戶外藝術旅遊體驗服務,自今年7月推出夜間試營運並舉辦「2022夏日松一下-夏喂咦!? Summer Festival」,打造台北嶄新的夜間文化體驗;緊接著年度最大的策展活動「2022原創基地節」亦於日前正式開展,以《來追我啊Play One》從玩、遊戲、玩遊戲及玩家的角度切入,探討遊戲與藝術的關係,深入討論社會結構關係與角色自辯的趣味性。 展現豐富的創意能量 為扶植原創、鼓勵創新性與實驗性,形塑松山文創園區為「台北市的原創基地」,「原創基地節」於2012年起開始策辦,至今累積超過100組原創作品參展。2019年首度走到戶外,以無圍牆美術館及賞遊地景藝術的方式,探索松菸古蹟場域。 今年主視覺則邀請以「字體設計」見長的設計師宋政傑操刀,從遊戲的概念出發,以帶有詼諧童趣的「Tube Guy」為主角,充分表現《來追我啊》的玩家態度;另外,更邀請12組藝術團隊現地創作,共打造16件藝術創作,並舉辦8場藝術講座,增顯藝術和文化的多樣性! 精彩藝術創作介紹 郭奕臣〈倖存者計畫〉 藝術家曾在2007年松山菸廠停止運作,松山文創園區尚未成立之前,以自製的探測車,拍攝許多珍貴的影像。此次作品的位置位於松菸大道連接辦公廳舍入口處、也是台北大巨蛋和園區的交界處,在這新舊共融的區域,以具有漂浮感的絲巾布呈現24幅巨大照片,搭配高6.5公尺的粗獷鷹架造型,帶領觀者走入時空迴廊,探尋菸廠時期的歲月。 陳萬仁〈歪腰一下〉 在製菸工廠長10公尺的通道天花板上,幻化出一個跳脫現實的光影景窗,投影人們各式各樣行走的姿態,彷彿日常卻顯奇幻的動態影像,藉由創造光影的視覺手法,擦拭真實和虛擬的界線,回應現代社會人際疏離卻又渴望親近的拉扯。 高德亮〈漫遊之所-曲線〉 以光學膜料與不同色光的結合,創造由空間、身體與裝置三者相互交織的觀看體驗。作品為長達7米的圓弧狀,位在人潮聚集的1號至2號倉庫之間,觀眾從廊道下方經過時,能因應位置和距離的不同,探索流動色彩,讓身體與環境共創獨有的想像。 蔡宜婷〈明日派對〉 在2至5號倉庫後月台,過去是運送菸草的月台,如今則為人潮往來的展覽聚會場所。藝術家在60米長的月台上掛上近700顆燈球,色彩隨著弧形陣列中流動漫延,猶如浪花般,形成浪漫燈海。觀眾可利用手機掃描QRcode,即可進入「派對調色盤」的互動APP,能依照自己的喜好調整燈球顏色和亮度,藉此與作品產生超過一百種的互動模式。 蔡潔莘〈彩虹雨〉 造型可愛的雲朵與動物或臥或躺,打造如同天堂般的彩虹雨村落。作品位於巴洛克花園以及鍋爐房旁的草地上,替園區注入充滿童趣的氛圍;藝術家透過單純的顏色之美,企圖喚回人們簡單、原初的感動,鼓勵大眾珍惜習以為常的微小事物。 風格職人市集「質本主義」 「松菸風格職人市集」,以「類策展」的形式,打造新型態五感市集體驗,10月30日前在北向製菸工廠,以《質本主義》為主題,嚴選30家台灣文創品牌、8大地方特色主題、2組藝術團隊現地創作、超過70位職人齊聚,打造綠色永續主題市集。 展場皆以友善環境、循環重複的媒材佈置,包括減少一次性木作、模組化鷹架結構和回收再利用等機制,呼應綠色永續的主軸。而整體空間則以「彈珠台」遊戲場概念作為發想,入口處的〈Boom!Game start〉藝術裝置,邀請參觀者穿越氣泡裝置,共同激盪創意。 此外,小智研發也於市集內打造〈環生珊瑚膠〉,利用回收塑膠垃圾,再製X-bone的LLDPE再生建材,搭建出獨特遊具,觀者彷彿穿梭在珊瑚礁中,以不同視角面對垃圾問題,並反思循環的意義。 2022原創基地節 日期」2022年10月21日至30日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內 詳細活動內容請參考官網 資料及圖片提供」松山文創園區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49
創立於1999年的The Standard酒店,以開創性的設計、高尚品味和突破傳統的風格聞名;繼紐約、邁阿密、倫敦、馬爾地夫等地,The Standard選擇在泰國曼谷設立首家亞洲旗艦店The Standard, Bangkok Mahanakhon酒店。 位於大京都大廈內的The Standard, Bangkok Mahanakhon酒店。 酒店座落在曼谷地標性建築—樓高78層的央商業金融區大京都大廈(King Power Mahanakhon)內,並位於市中心,鄰近富有活力與藝文氣息,和各式文化景點的老城區。 酒店大廳。 酒店共有155間客房和套房,並提供各式設施、六個餐飲場所以及打破常規的會議空間。將The Standard的品牌精神:「anything but standard(不囿於標準)」融入設計之中。 酒店大廳。 與城市合而為一 酒店由西班牙設計頑童Jaime Hayon和The Standard的內部設計團隊共同合作設計。為了將這棟商業建築增添上設計面紗,他們深入研究了曼谷這座城市的文化與藝術之間的相互關係,並將其重新詮釋後再交織融合成新的社交場域。 陽台景觀房。 The Standard, Bangkok Mahanakhon的客房空間以柔和光線和復古風格的家具呈現大膽迷人、精美低調的風格。客房面積最小從12坪至最大43坪的頂層套房,奢華的室內設計、設備齊全的電器與套間衛浴等,陪伴賓客度過美好的度假時光。 標準房。 一場感官盛宴 The Standard, Bangkok Mahanakhon最大的特色是擁有六個獨特的餐飲和夜生活場所,四間餐廳、一間茶室和一間高空酒吧。 美式酒館The Standard Grill 從位在紐約Meatpacking區的The Standard, High Line中汲取靈感,打造一家充滿活力的美式小酒館。 美式酒館The Standard Grill用餐區。 以弧形元素為主軸,拱型天花板、圓弧沙發與圓形燈飾搭打造復古的美式風格;咖啡吧台區則選用白綠相間交織出的幾何圖形,營造明亮氛圍。 美式酒館The Standard Grill咖啡吧台區。 墨西哥風味餐廳Ojo 墨西哥風味餐廳Ojo位於76樓。近年屢獲殊榮的主廚Francisco Paco Ruano,是墨西哥備受矚目的年輕廚師之一。 位於76樓的墨西哥風味餐廳Ojo。 他借鑒墨西哥的古代文明,融合眼前的曼谷場景和華麗夢幻的空間設計,帶來一連串驚奇的味覺體驗,以當代的墨西哥料理菜單吸引了來訪的旅客。 華麗夢幻的空間設計帶來一連串驚奇的味覺體驗。 Sky Beach酒吧 Sky Beach酒吧是曼谷最高的屋頂酒吧,位於78樓的高處可以欣賞到360度的城市景觀。賓客可以放慢步調,再愉悅的氣氛中享受雞尾酒的微醺氣息。 Sky Beach酒吧迷人夜景。 Tease茶室 Tease茶室以維也納的咖啡館為設計靈感,選用黑白兩色打造出充滿妙趣的茶飲空間。 黑白相間的Tease茶室。 除了茶水,還提供酒精飲品、奶昔與甜食等餐飲,並搭配優雅的德國FÜRSTENBERG瓷器,提供賓客一段舒心愜意的午茶時光。 黑白相間的Tease茶室。 全天候餐廳The Parlour 全天候餐廳The Parlour除了提供道地的泰國料理,還可以間單享用調酒和點心並沈浸於The Standard為空間精心挑選的樂曲之中。 全天候餐廳The Parlour。 藝術互動 The Standard, Bangkok Mahanakhon用隱藏在公共空間的藝術元素,向賓客介紹曼谷這座充滿活力與創意的城市。馬克·奎安(Marc Quinn)的作品、Orinocco 胡安·米羅(Joan Miro)的雕塑,還有首席設計師Verena Haller和設計團隊精心挑選的各式藝術品,創造出精緻又令人讚嘆的空間。 酒店入口大廳。 資料及圖片提供」Standard International、The Standard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49
成立於1988年的安縵集團,期望建造一系列私密的隱居地,以自然而親切的居家氣氛款待賓客。2022年9月越南「安縵諾怡 Amanoi」迎來全新的公館與別墅。 棲身於越南風光旖旎的海岸線上的「安縵諾怡 Amanoi」。 高居崖頂的餐廳與泳池、湖畔水光中的安縵水療、金沙奪目的私人海灘,以及斑斕多樣的生態,為戶外探索和文化薰陶提供了無限可能。 其私人公館、別墅與自然和諧相融,長久以來一直為親友出遊和浪漫之旅提供私密且開闊的享樂空間。為提供更為完善的下榻體驗,「安縵諾怡 Amanoi」擴設五間全新公館及四棟別墅,確保不同年齡與規模的團體賓客均能享受宜人假期。 公館:蔥翠山間的海景視野 位於榮海灣(Vinh Hy Bay)蔥翠山間的五間全新公館,提供單臥至四臥等不同房型,並坐擁無限海景。 公館尊享豪華配置,擁有寬敞明亮的起居與用餐空間,以及寬綽的無邊際泳池和四周環繞著風光無限的觀景台。搭配私人管家滿足賓客的一切需求,包括接送服務、私人主廚與各式體驗活動。 獨棟寢居庭閣之中相連的中央庭院,可直達戶外泳池區,提供賓客談天與社交使用。部分公館還提供附設廚房的戶外用餐空間,為露天晚餐提供絕佳場域。 別墅:與自然融為一體 高曲屋頂睥睨林木界線、花格軒窗沁潤自然芬芳、天然選材展現低調奢華,安縵諾怡的獨立別墅與周邊壯闊的自然美景融為一體。 四棟全新別墅提供單卧以及雙臥兩種房型,所有別墅均可眺望蔥翠山巒以及環繞的東海美景。別墅內提供雙人床與獨立的起居室,浴室則設有浴缸、雙人盥洗台和獨立的淋浴間,確保賓客擁有充裕的休養梳洗空間。 私人泳池和戶外木曬台串連室內外空間,打造舒心流暢的生活場域;搭配大片落地窗景,令室內更顯明亮舒朗。 鄰近剛被認定為聯合國生物圈保護區主山國家公園的「安縵諾怡 Amanoi」,提供賓客探索大自然的療癒能量,透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期望賓客在此得到身心的休養與重置,於旅程之中沉浸於安縵的生活方式。 資料及圖片提供」AMAN、Petrie PR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49
2022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於10月19日舉行頒獎典禮。典禮選在同樣富有古蹟活化、老屋新生意義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小白宮舉行,呼應台北老屋新生大獎20年來不斷推動的核心理念。本屆共12件作品獲獎,除了各類別獎項、評審團特別獎、網路人氣獎,今年還新增了整建維護特別獎,從立面修繕的角度出發,鼓勵市民重視外觀環境。 委員會主席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提及,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從早期的都市彩妝到室內設計、戶外環境,以及近年重視的都市勝興與未來的永續經營,他認為,文化資產已經不只是文化資產,它創造出都市的各種可能性。本屆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委員也表示,本次得獎作品種類豐富多元,展現出老屋空間活化的精彩魅力及整建維護的價值。 住宅類 首獎 周宅/三倆三設計事務所 攝影」朱逸文 優選 拾光縮影 Hometown in Miniature/拾卓國際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圖片提供」拾卓國際設計 加蚋天空/日常經典有限公司 圖片提供」日常經典有限公司 住宅類的得獎作品,積極呈現居住者重視凝聚家人相處的生活場所,透過與設計師的合作,打造屬於與家人共享的空間。 非住宅類 首獎 陽明實驗山屋 YANG MING MT. LAB/格式設計展策 攝影」朱逸文 重新思考遊客中心服務的可能性,透過設計重新梳理國家公園的人文與自然,並於自然⽣態中導入「品牌思維」、「以⼈為本的⽂化體驗」,讓陽明山成為一座與時俱進的國家公園,也作為整體國家公園公共服務創新的起始點。 優選&網路人氣獎 OLYMPUS PLAZA TAIPEI/元佑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大稻埕分公司 攝影」朱逸文 歷史建築『幸町日式宿舍』/文房/頂禾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朱逸文 時境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黃筠舒提到,一間房子存在三四十年甚至是更久,在改造的過程中,如何展現它的歷史脈絡、環境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對於歷史的詮釋、如何面對大眾以及這個過程是否能獲得共鳴,都是此次評選的標準。 社區空間類 首獎 昌吉基地/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攝影」朱逸文 以社區營造的據點為出發,開放性及公共性為核心理念,打破既有空間格局限制並改善通風採光,除作為蘭州斯文里整宅地區公辦都更工作站使用外,也延續讓社區共享共作的使用型態。 優選 雙連大溝 (宮前町砌石大溝)/雙連一把青 攝影」朱逸文 同在大安─咘咕居/島嶼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攝影」朱逸文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黃舒楣提到,社區空間類要看見的不單是建築自身的心聲,還要看見它與周邊環境的互動,鄰里的關係、動植物、人事物所帶起正面的影響與回應。 整建維護特別獎 廈川玖肆/川端藝會所 攝影」朱逸文 以嚴謹考究的態度修復立面磚瓦構材,除保有昔日的風采,更是形塑整體街區景觀及氛圍的重要節點。 評審團特別獎 齊東街日式宿舍群修復工程/許伯元建築師事務所 攝影」朱逸文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意點創異股份有限公司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49
向來擅長將空間美學與品牌個性揉合的Various Associates萬社設計,為時尚選品店SND所規劃的新據點—上海前灘太古里店,以「遺留的寺廟」為題,在商場環境中建構一座脫俗之境,表達品牌主張個性,不被潮流擺布的姿態。 SND產品選自全球,空間需展呈上百個品牌之作,然而商場據點腹地有限,如何突顯選品的質地與精緻感,是為關鍵。綜觀空間現有條件,不規則面積具有層高足夠優勢,然而所在位置一面需朝向商場開放,另一面則緊貼商場手扶梯區,設計師期望在既定的空間裡,建構出空間的建築感及藝術性,突顯品牌特色。 為建構整體層次感,空間裡加造了幾層懸樑,利用視覺的高低差形塑壯闊的空間感,俐落有力的橫豎結構關係,確保了空間的通透性,同時也加深陳列的主次關係。 與此同時,所有的隱形設備亦暗藏在每一層的樑柱裡,原本因為機電管道錯綜複雜的天花造型,轉而變成空間亮點。 而空間質感部分,其靈感取源於沙漠裡的古老寺廟,經過風化後形成的粗糙的肌理及歲月韻味,採用粗糙的淺色肌理漆、米白色石材地面,懸樑以超薄石材包裹,使不同的粗糙質感對比,令淺色空間呈現粗獷質地。 另一方面,局部以低飽和度的綠色石材加入,與淺色的牆體及懸樑肌理形成平衡,使空間游走於優雅及粗獷之間。位於服務台的後側的更衣室亦以亮眼綠意作為遮簾,為空間增色。 全作以理性及低調的手法,突顯出典雅洗練且重視邏輯思維之美學,道敘了品牌個性特色,將豐富選品襯托為空間裡的吸睛主角。 資料及圖片提供」Various Associates萬社設計 編輯」Sumile
Interior 349
長期聚焦「未來議題」、「城市建築」、「當代藝術」三大領域的忠泰美術館,於10月15日推出兩檔全新實驗性展覽《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以及《現形記─高德亮創作展》。 《感知現場》策展人黃姍姍總監與藝術家王德瑜、建築師林柏陽首度跨界合作。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由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擔任策展人,邀請藝術家王德瑜與建築師林柏陽首度跨界合作,將美術館空間化為一件作品,企圖解開長久以來被制約的既定參觀展覽行為,引領觀者實際以身體探索體驗,以自身感知來定義現場,企圖由人類最純粹的五感體驗出發,開啟展演型態更多元的討論。 《現形記─高德亮創作展》。藝術家高德亮。 《現形記─高德亮創作展》則為忠泰美術館長期藝術實踐計畫「奧夫塞計畫」的最新創作,邀請藝術家高德亮共同合作,捕捉環境內既有元素,將其提煉成為創作者的觀點,觀眾透過作品切換視角,探尋城市與生活中的無形邊界。 《感知現場》:摒除大量資訊,強調純粹感官探索 第一次打開館內天井空間,建造可步登的天井樓梯。 《感知現場》為美術館首度挑戰建築與藝術的跨界企劃。黃姍姍總監提到:「感知,是一種看不見卻真實存在並難以言喻的感受與察覺,超越慣常的文字語言與知識體系」,藝術家王德瑜和建築師林柏陽以忠泰美術館的空間為基礎,從截然不同的思考角度與創作語彙,進行長期的互動及對話,以「空間」與「感知」為創作關鍵詞,共同創造突破既定框架的新場域。 打破既定框架,觀者透過自己的身體探索美術館空間。 從觀展動線、空間呈現甚至是樓梯、葉片設計,都是藝術家、建築師共同討論後的創作。 不需要閱讀大量文字資訊,沒有任何理論的限制,也沒有單一標準的解釋,觀者只需穿梭於展場中,藉由自己的身體,感知光與影、聲響與寧靜、堅硬與柔軟,在不斷變化的動態關係中,思考存在的狀態或形式的可能性。 為提供觀眾喚醒感知的最佳環境,《感知現場》展場將開啟容留人數限制,並以預約制(https://reurl.cc/O4KYMR)進行,展期至2023年2月12日止。 《現形記》:將視覺體驗實體化,看見藝術家眼中的世界 「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是忠泰美術館策劃主辦的長期藝術實踐計畫,邀請不同的創作者離開美術館既定的場域創作,於非典型的展演現場來詮釋「Off」的定義。 今年邀請到具建築背景的新銳藝術家高德亮合作,自10月15日起至2023年10月15日止(戶外展品展至2023年2月12日),推出《現形記─高德亮創作展》,藝術家擅長剖析空間布局和元素,並將自身體驗提煉為創作媒材;本次展覽聚焦討論美術館鄰近場域「周邊公園戶外區域」、「忠泰企業總部大廳」,發展出兩件全新現地創作《圖針》(Pin)、《游移之所》(Roaming)。 位在瑠公圳公園中的《圖針》。 《圖針》以鮮亮的「線索」形象,穿梭於瑠公圳公園一隅,高德亮透過身體實際的移動和觀察,在綠意盎然的樹叢間偶然發現一道筆直狹縫,與有機環境形成鮮明對比;利用宛如螢光筆標計劃破公園虛空的作品,引導觀者切換日常觀察視角,讓都市縫隙成為充滿想像力的場所。 擷取特殊膜料的光學特性,製成《游移之所》。 《游移之所》則以「忠泰企業大廳」作為創作基地,相較於公園的公共性,企業大廳的性質介於公/私領域之間,藝術家以特殊膜料的光學特性與人的行動路徑,構成探討領域界線的作品。作品巧妙地設置於一般觀眾可進入和僅限企業員工可進入的區域,光譜會因不同的角色,以及使用空間的移動路徑,而存在著某些可見及不可見的邊界,讓整個場域就像是一座可被閱讀的大型裝置。 資料及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49
經歷了兩年多的防疫生活,人與人之間的相聚變得小心翼翼,出門在外也需要多依些準備,即使現在努力維持接近正常的生活,來自病毒的威脅卻持續令大家深感疲累。 而台東,是台灣的日昇之處,是島上每天接收第一道光線的地方。當防疫走向新的篇章時,2022年,台東要替台灣帶來更多療癒的光。繼8月「南迴藝術季」、9月「江賢二個展」,台東縣政府於10月推出首屆「台東光祭」,這是東部首次舉辦的國際聲光藝術節,邀請成功打造台南月津港燈節的知名策展單位《都市藝術工作室》總監杜昭賢與同仁們策劃,以「能量滿滿.在一起」為主題,期待透過精彩的聲光藝術,在後疫情時代為台灣注入滿滿的活力營養素,獲得飽滿能量,來面對未來更多的挑戰! 發掘令人驚豔的知本 都市藝術工作室認為,白天的日光帶來使人骨骼強壯的維他命D,日落後,「台東光祭」在知本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溫泉區,散發溫暖的光芒,陪伴人們駐足或漫步於台東的山水自然間。 「台東光祭」秉持著「集結能量」的信念,藉由藝術,將蓬勃的朝氣發散予土地跟觀者,聲光藝術作品的柔和微光,彷彿一注活力營養素般,注入人們的心靈,重新感受人與人、人與大自然之間的溫度,一起想像一個新的開始。 國內外知名藝術家現地創作 本次光祭活動共邀請到12組享譽國內外的知名藝術家,包含來自法國的Groupe Laps、台灣第一組受邀參加荷蘭阿姆斯特丹燈節的藝術團隊「有用主張」、禹禹工作室、大聲光電、南藝大建築所B群、游文富、陳怡潔、陳浚豪+打鬼工作室、謝佑承、饒愛琴、卑南族藝術家伊命.瑪法琉,以及策展單位都市藝術工作室等進駐台東現地創作;另外,也邀請台東在地居民與國小學童加入共創,共同點亮知本的夜晚,也點亮人們心中對未來的希望。 游文富 / 粉紅色浪漫 主展區大草坪外,一匹白馬佇立於一片如雪般朦朧、又如溫泉瀰漫霧氣的白色竹籤中,為溫泉區帶來嶄新的面貌。游文富的《粉紅色浪漫》運用一公尺高的竹籤,形塑柔軟浪漫又奇幻的情懷,雪白上暈染的一抹粉紅,替翠綠的縱谷捎來夢幻的視覺饗宴。 禹禹藝術工作室 / 光盾 禹禹藝術工作室的《光盾》,是位於入口的大型作品,以卑南族部落精神為發想,融入團結守護的意念,轉化族人訓練時的身體姿態,創造出宛若肢體連結的曲線裝置;波浪般的形象象徵著眾人手拉手齊心祈福的畫面,讓光成為能量的發散體,人們串流連接成為守護土地的力量。 有用主張 / 金勵湯 知本以溫泉而崛起,有用主張在本屆光祭的作品命名為《金勵湯》,採「精力湯」的諧音,暗示溫泉的正能量,並以「泉」為靈感,整體創作由一支支柱狀噴泉構成,然而朝向天際流動的湧泉其實並非真正的泉水,而是光。以動態燈光擬態而成的噴泉光柱,緩緩地由下而上湧出,光泉有高有低、有密有疏,更將周遭樹林以燈光染上紅、橘、黃等秋意盎然的色彩。光線交織出一片熠熠生輝,形成流動且繽紛的光景視角。 Groupe Laps / Keyframes(關鍵影格) 法國藝術團隊Groupe Laps第一次造訪台東,對於當地的好山好水和開闊景致印象十分深刻,他們的作品《Keyframes》(關鍵影格),為人形骨架結合燈光音效的大型裝置,是他們最受歡迎的系列之一,透過燈光程式設計,如同逐格動畫般,每個閃亮的人物在月夜裡隨音樂閃爍,演繹出極為動態的夜之舞。此次更因應台東的環境與人文風情調整內容,配樂中也收錄了在地人的聲音。 大聲光電 / 光電獸#23 《光電獸》系列是針對不同場域、環境,特別規劃不同外觀和互動方式的現地創作。裝置的環形燈具結構佇立於大片草坪上,環繞的光點圍繞著觀者,創作團隊有感於台東予人的輕鬆氛圍,本次擷取海洋、樹林等具代表性的台東聲音,打造與眾不同的輕快舞曲。 謝佑承 / 實光旅行 草坪旁的綠蔭隧道內,滿布了螢光果實造型的《實光旅行》,是藝術家謝佑承創造的光廊隧道。邀請觀眾一同參與色彩和光的塗繪,在廊道中結下纍纍果實。 讓我們圈在⼀起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B群 整件作品有如成串漂浮在草原上、透著亮光的氣泡。可漫步於氣泡間,或是在圓圈邊緣坐下,享受樹林裡吹來的涼風;此作品也是「台東光祭」表演藝術活動的主舞台,人們在圈圈中不斷流動,讓彼此的距離產生了不⼀樣的關係。 珍珠鳳螺 / 陳浚豪+打鬼工作室 近兩層樓高的巨大鳳凰螺,是陳浚豪與台東在地藝術家打鬼(蔡永貴)共創的全新作品。以鐵條焊接構成鳳凰螺造型,再利用白色乒乓球布滿螺身,最後打上逐漸變色的燈光,呈現浪漫的貝殼夢境。 Ruma.家家有火 / 伊命·瑪法琉 卑南語Ruma是家的意思,藝術家用傳統建家屋的材料竹子及木頭,建構一家人相聚、休息的地方,是溫暖安定的家,也是每個人內心想要愛與被愛的地方。屋內有三顆石頭的火堆(火燈),是傳統家屋的象徵,也是現代與疫情共存的社會十分需要的暖光。 台灣海棗.能量連線 / 饒愛琴 台灣海棗象徵旺盛⽣命力及陽光能量的強大精神,藝術家搭建2個竹平台,供觀者打坐冥想、躺臥、仰看大樹,散落在樹木之間的造型則代表著內心盛開的花。 星星點燈 / 都市藝術工作室 星星,從地面看是微小的光點,但滿天星星是夜晚中最自然且美好的景色。此次與民眾共創手繪小燈籠,打造⼀片星空,這片星空是由知本的大家,⼀起創作屬於當地的夜光。 與光漫步 / 陳怡潔藝術工作室 知本作為東部最重要的溫泉勝地之⼀,了解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生態奇景是計畫出發點。與生態專家和眾森自然工作室共同合作,進行生態踏查及點燈夜觀,邀請觀者透過光影創作一同探索知本之美。 台東光祭 日期」2022年10月15日至11月13日 地點」台東縣卑南鄉溫泉路376巷18號周邊 點燈時間」每日17:30至22:00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東縣政府、都市藝術工作室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49
2022台灣設計展於10月7日至10月23日在高雄盛大展出,今年主題為「台灣設計設計台灣」,集結台灣上百位藝術家參展,突破台灣設計展歷年設計師參與紀錄,是近年台灣規模最大設計展。 2022台灣設計展主視覺。 不同於過去以地方故事為出發點的概念,今年高雄將設計導向國際,期望述說台灣及世界的藝術故事,讓對設計不熟悉或是對設計感興趣的民眾,都能體會到其中樂趣。此外,在展場的安排上也將場域升級,過去支撐台灣出口貿易的「經濟中島」高雄蓬萊商港區,改造成史上最大的萬坪主展區「設計中島」,結合高雄港區的貨櫃元素,帶來10大主題展覽出口創意。 設計中島地圖。 主題展覽「設計中島」規劃10個展覽,分別是「台灣設計設計台灣X 22組台灣設計力」、「MAKE PRO 創造之城-高雄」、「未來轉變中」、「高雄產生」、「未來巡航」、「青春限動」、「不朽青春」、「LOG ING —登入元宇宙」、「DigiWave」、「登入大港」,為期半個月的展覽,透過多個主題展覽及活動,用設計構築出台灣未來樣貌。 配合在地氣候 安排觀展時間 台灣設計展因應當地炎熱氣候,考量民眾的體驗感受及舒適度,將展覽時間延長,特別規劃了「夜間觀展」時段,其中「設計中島」10大展覽開放時間為周一至周四上午11時至晚間8時,週五至週日則延長時間至晚間10時,觀展的同時,享受大港邊吹來的沁涼海風,製造浪漫且愜意的氛圍,藉此吸引更多民眾去觀賞。 除了展演活動,配合今年亮點「夜間觀展」,設置了多場聲光展演、現場演唱、戶外市集、設計食堂、中島酒吧等活動,一次滿足吃、喝、玩、樂四種感受同步體驗,從海港到城市,高雄38個行政區共同參與及響應。 小花計畫 魏如萱X鳳小岳X陳建騏X豪華朗機工《很難很難》。 台灣設計展不只辦在高雄蓬萊商港區的「設計中島」,更是分布在貿易商大樓、原愛國婦人會館、紅磚街屋、北號誌樓、雄鎮北門、西子灣隧道、中都唐榮磚窯廠&紅磚事務所,像是高雄市立美術館便有三檔大展,其中「美好生活設計者 minä perhonen/皆川明 つづく」首度移展海外;而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中則有「小花計畫2022 - Re:小花盛開的回音」,由策展人方序中、執行總監陳勇志、音樂總監五月天瑪莎、負責現地藝術概念的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執行長邵雅曼等人聯手策畫,帶領人們感受內心深處最難忘的鄉愁。 小花計畫 劉若英X陳建騏X邵雅曼《夜晚的光明》《有光的地方II》。 設計中島10大主題展 主題展覽「設計中島」規劃10個展覽,分別是「台灣設計設計台灣X 22組台灣設計力」、「MAKE PRO 創造之城-高雄」、「未來轉變中」、「高雄產生」、「未來巡航」、「青春限動」、「不朽青春」、「LOG ING —登入元宇宙」、「DigiWave」、「登入大港」,為期半個月的展覽,透過多個主題展覽及活動,用設計構築出台灣未來樣貌。 22個貨櫃圍成圈 匯聚設計力。 台灣設計設計台灣 X22組台灣設計力 結合在地特色,以22個40呎貨櫃圍成一個圈,圓圈有著團結及匯聚台灣設計力的寓意,坐落在蓬萊商港區,邀請22組設計團隊,打造各具特色的22個裝置藝術、聲光及互動體驗,感受設計結合生活、藝術的不同樣貌。 夜間展覽搭配光影效果。 22個貨櫃及設計團隊有「轉機:台灣(one forty)」、「大港迴聲-港灣城市未來回憶(侯林設計)」、「為教育做設計(美感細胞團隊)」、「打包美術館-海草擠擠(勤美術館X草字頭)」、「假平面(永真急制)」、「38d Studio(樸實創意X中間研究室)」、「疊代的設計(種籽設計)」、「MMSS工開廠所-餐桌計畫(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三重黑色聚落)」、「用設計為音樂做旁白-八哥浪X時代唱片包裝設計(李政瀚)」、「時尚嚮島(JUST IN XX 周裕穎)」、「光中漫遊(一隱照明設計)」。 讓世界看見台灣(我在品牌 林國慶)。 還有「島嶼之野(太研設計 吳書原)」、「小花白日夢(小花計畫 方序中X33號白日夢)」、「到太空住一晚(柏成設計 邱柏文)」、「讓世界看見台灣(我在品牌 林國慶)」、「邁向零廢棄的未來(小智研發)」、「品牌的基本人格(陳秉良)」、「裝在盒子裡的風景(鄒駿昇)」、「資訊起飛中!用好設計讓資訊飛出去(簡訊設計)」、「城市狂想曲(不二良)」、「台風警報(Bito)」、「聆聽花開∞(豪華朗機工)」。 光中漫遊 一隱照明設計。 新穎的結合大港及貨櫃特色,雖外型相同內部展出作品卻各有特色,讓觀者每進入一個貨櫃,迎接的都是不同驚喜。今年多項設計結合永續、環保等元素,將概念傳達的同時,也兼顧國際所關注的永續議題。 方序中 X 33號白日夢 小花計畫。 從高雄出發 製造之城的創意 「MAKE PRO 創造之城-高雄」展區分為四個部分:透明工廠生產部、設計加值所商品部、雄式辦桌企業文化、未來實驗室研發部,帶領民眾挖掘、了解高雄的製造業歷史發展,從製造到創造,翻轉對於高雄傳統製造產業的刻板印象,並藉由這個展覽,了解在高雄製造產業中,感受到製造的改變、創造的未來、以及這些默默在背後付出的工作者們所形塑的城市氛圍。 「MAKE PRO 創造之城-高雄」展區。 「未來轉變中」由「REnato lab」、「MisoSoupDesign 米索空間設計」共同策展,以設計思考深入轉化成永續議題,帶領民眾展開永續轉型的的旅程,從食衣住行育樂的平凡生活型態著手,探討該如何走下一步才能達成永續目標。由於辦展時常在展期結束後,容易製造許多垃圾,藉此設計團隊在展區的材料選擇上,以能夠回收再利用的環保材質為主,貼合展覽主題。 「未來轉變中」將設計結合永續。 「高雄產生」從南台灣多年品牌為出發點,像是南台灣便當霸主「正忠排骨飯」、知名漢餅品牌「舊振南餅店」、電子鎖冠軍「台灣福興工業」等製造產業,處處都是高雄的產業足跡,團隊以「城市隱形冠軍」、「懷念的古早味」、「永續環境實踐」、「對動物關懷的日常」四大類,帶領大家了解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其實有許多都與高雄息息相關,一同體驗高雄的「產」業與「生」活。 展區「高雄產生」。 今年高雄以「讓世界看到設計」為目標,將設計擴散至高雄的各個角落,整個10月為期半個月的台灣設計展,有近20場設計展覽及活動在城市中盛大展開。 台灣設計設計台灣X 22組台灣設計力 地點」設計中島 8號碼頭 總策展人」史哲、張基義 MAKE PRO 創造之城-高雄 地點」設計中島 棧7庫 策展單位」選選研 林唯哲 展場設計」極製設計所Atelier SUPERB 游麲 未來轉變中 地點」設計中島 棧7庫 內容統籌」REnato lab 歐陽藹寧 展場設計」MisoSoupDesign 詹明旎、長友大輔 高雄產生 地點」設計中島 棧7庫 策展單位」同心圓設計·影像 張伊增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各策展團體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49
2022 年秋季,第十五屆TID Award 在萬眾矚目下圓滿落幕。本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雖參賽件數略減,卻也在數位工具助力下,讓評審過程更加效率化,得以密集討論作品內涵。 第十五屆TID Award 頒獎典禮。 主辦單位CSID 理事長趙璽表示,近年來大環境變化不斷,疫情、戰爭無不擾動人心,在諸多考驗之中,TID Award 希望透過設計力量慰藉大眾,不僅在私有空間為業主建立美好的生活藍圖,更積極推介優秀的公共空間設計,鼓勵設計師懷抱服務意識,以己身專業利於公眾與社會。同時,TID Award 亦期望透過空間設計為時代發聲,跳脫淺層的美感與風格追求,從中呈現時代觀點、設計力量。本屆大會共邀請19 位評審參與(12 位複審評審:王耀邦、甘泰來、何以立、沈中怡、林平、胡德如、張耿華、梁豫漳、莊豐賓、郭旭原、黃惠美、謝禎舜,7 位決審評審:官政能、林友寒、姚仁祿、胡朝聖、張基義、陳瑞憲、楊仲儀,以上依姓氏筆劃列名),包含建築、空間、文化、藝術、教育、文創領域等背景,齊同以多元觀點選拔優秀作品。 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趙璽。 TID Award頒獎典禮,主持人Oli 澳莉與林彥穎設計師。 居住空間類 反映當代生活的個性展現 多位評審指出,或許是當今數位平台與相關社群取得資訊更加容易,住宅類參賽作品尤其有同質性偏高之情形,屢見似曾相識畫面或是時下流行的手法、材料、色彩,讓多數作品個性反而顯得扁平,是較為可惜的地方。 在住宅類別中,評審主要關注重點有五項:一、平面與機能配置是否確實服務使用者,具備合理動線與功能鋪陳;二、在疫情持續三年下,設計者對於生活空間多元運用的思考;三、居家空間能否展現居住者的個人特質,而非依附當今流行趨勢;四、環保意識的體現;五、空間的整體氛圍是否動人,能否令人油生居住欲望。 總體而言,在住宅類作品評選中,評審認為住宅為高度客製化作品,無需迎合大眾,應更加重視立基於真實的生活感,設計者有否將屋主個人的氣質底蘊與生活期望展現於作品之中。除了不以完美驚豔的視覺風格,或是精工雕琢來取勝,平面布局的特殊之處也是另項重點,合理的動線與機能布局,作品表現出設計者的企圖心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想像性,亦是突出的關鍵之一;尤其在新冠疫情影響下,異地辦公與空間運用多元化已成為當代生活常態,場域不再受限單一定義,居住空間如何具備功能多元且形隨機能的彈性,將是今後持續關注的議題。 商業空間類 合理布局與機能落實 商業空間類的參賽作品亦出現均質化的現象,不乏作品有包裝精緻卻未現清晰設計觀點之遺憾。商業空間類別的評選重點聚焦在四項:一、整體規劃是否理性合宜,能助於業主達成營運目的;二、家具與功能布局是否合理,滿足使用便利與舒適性;三、設計思考能否跳脫制式樣態,在有限的空間與條件下作出突破,開創新局;四、空間整體是否具有想像性、故事性、趣味性之內涵。 雖說商業空間類別作品,受到預算規模或基地條件影響甚鉅,評審們仍然期望設計者可以跳脫精裝皮層的雕琢,更加重視實用面與精神面,並以品味成熟度、設計語言的穩定性、作品完整性與創作精神進行評選重點;其中討論最多之處,尤重作品是否具備清晰的設計觀點,並且一以貫之的呈現在空間裡,以及平面布局在營業面與使用面的合理性。評審期望,設計者能在有限條件下展現作品的獨有意義,作出非同制式的突破表現,為空間道述動人故事。 工作/公共/展覽/臨時建築類 聚焦公共意義與整合力 工作空間、公共空間、展覽空間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在此一類別中,評審聚焦在能否展現當代真實的生活樣態,同時關注設計力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主要評選重點有四項:一、圖文資料能否完整陳述全作;二、重視公共性的存在,設計思考是否體察時代所需,具備服務大眾意識;三、設計能否反應當代真實的生活面;四、設計者是否展現專業之外的跨領域整合。 評審認為,美來自於日常,但更需要超越日常,尤其在疫情考驗後,社會結構與生活型式均已改變,人們對生活空間的期許亦有所不同,當代正朝著空間分類邊界益加模糊、場域功能愈發多元定義而發展;在期望與使用、想像與務實之間,各種新樣態新可能也將從中蘊生,對設計者而言不僅是必然的挑戰,亦是考驗整合能力的課題,面對上述趨勢,設計者能否從中提出新的觀點與嘗試,將備受期待。 後記 立基真實 反應當代 今年已邁入第十五屆的TID Award,是華人空間設計的指標競賽,十多年來累積了豐富的歷史與傳統,是當今華人設計的縮影,它發揮亞洲設計的影響力,每屆的金獎作品被視為反應當代主流價值的重要指標。 評審提醒,美並非單一,或許受到數位媒體與社群網路所影響,發現許多參賽的攝影圖片有重秀感、輕真實之情形,期許年輕的設計一輩應自我提醒,相較於仰賴構圖或是修圖效果,作品的真實面及內涵才是真正的重點核心,呈現手法若能減少秀感、跳脫表象,將能更加誠懇地展現作品全貌。 除了作品入選的原因不在風格或視覺驚豔取勝,本屆評審討論也十分重視空間裡的精神性,關注設計者面對基地條件限制時,如何進行解讀並提出解方,以及能否以洗練手法建立人與空間之關係。此外,所有的創意發揮都不能抵觸法規,而完整詳盡的設計說明與圖面呈現、圖文確實印證......等亦是重要關鍵。 第十五屆的TID Award 期以多元觀點與專業評鑑,共同選出具備品質、美學、合理、純熟,並能對當代生活品質有顯著改善之實作,同時也期勉設計人,在時代洪流之中,能擁有不依附潮流的勇氣,真誠體察業主與所在環境,發揮專業價值,自信提出當代見解。 設計師之夜。 圖片提供」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