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48
iF室內風尚 獲獎作品展
2022 iF設計獎自3月公佈獲獎名單、5月舉行頒獎典禮後,在7月下旬於iF台北設計沙龍展開一連串的宣傳活動。2022年iF設計獎獲獎宣傳計畫包含四場系列演講以及四場主題展覽,為台灣獲獎者打造線下設計舞台,呈現優秀的獲獎設計與專案,並邀請業內專家精準分析設計趨勢與產業新知。 2022年度iF台北設計展聚焦四大主題,以「iF創新科技」、「iF美感地圖」、「iF室內風尚」以及「iF永續未來」為題,帶領參觀者一窺2022年iF設計獎與這些主題相關的台灣獲獎作品,體驗優良設計的內涵。 第三檔展覽「iF室內風尚」 此檔展覽不僅展出台灣近百件2022年iF設計獎獲獎產品、室內、服務及建築設計作品,還實體展示居家必備品,如居家咖啡烘豆機、結合風扇的空氣清淨機以及富有巧思的寵物用品等獲獎的優質設計;現場亦公開iF評審團對9件iF金質獎家居產品的珍貴評語。而住宅、辦公室等室內及建築設計作品,透過圖板方式呈現給大眾。 其中,獲得iF設計獎最高榮譽「iF金質獎」的JJJ House共聚之家模型也將首度對外展示。 JJJ House共聚之家 設計公司」都市山葵 / 方瑋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者」方瑋、賴士詠、陳炤燊、陳佳吟、林郁晨 此作是位在台南市的建築更新改建的方案,在面寬5.89米、深9.06米、高12.2米的有限基地中,透過由室內尺度的拿捏與組織,藉由開口與適切的線條規劃,將室內外空間,建築的量體、陽台與戶外6米的街巷、緊密鄰棟之間,塑造出和諧關係。 此作的家庭成員為三代同堂、共五位成員。設計團隊將公共空間內的重要元素拆開後,分別將其佈置在各個樓面。1樓為餐廚房與爺爺的生活空間,2樓為起居室與年輕夫婦臥室,最後3樓則是5歲姐妹的房間加上琴房與一些彈性隔間。 藉由水平的劃分,各個層面形成符合居住者所需的獨立空間;以2樓的起居室維空間主軸,並搭配4樓曲面屋頂的多空能空間與陽台,光景樓梯又巧妙的串聯起垂直動線。讓此作形成一個具有緊密尺度、亦小亦大,又有留白餘韻與連結都市天空的一棟白色住宅。 iF 室內風尚 | 2022 年 iF 設計獎獲獎作品展 (III) 時間」2022年9月19日至10月8 週一至週六 10:00-17:00:00 (週日公休) 地點」iF 台北設計沙龍 松山文創園區 南向製菸工廠二樓 票券」免費入場 資料及圖片提供」iF DESIGN ASIA、都市山葵 / 方瑋建築師事務所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48
「夾縫」,不只是對空間的形容,更是在舉步維艱的生活中,就算難以前行也要毅然向前之意。 北美館全新展覽「在夾縫中行走」,由館內資深策展人張芳薇策劃,「行走可以有多種意象,可以是行走,可以是行事;可以是一條線,也可以是多條線組成的網。」此展共邀請28組從1960年代橫跨至今的藝術家,並與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奇美博物館、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私人機構與藏家合作,展出作品多元豐富,包括平面繪畫、實驗水墨、動力裝置、行為表演、雕塑、錄像等。在動線上的安排,則是將觀看與閱讀的路徑融合,其中巧思帶給觀者更舒適且有趣的體驗。 劉玗《Field》2022 「行走在各種事物之間,雖有距離卻也促使著我們向前走,正因如此,才能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困境,創造新思維與可能性。」在真實與虛幻中,首先登場的是盧奇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60年代的作品《空間概念》,劃開畫布的兩道線,將觀者從二度空間具體化地帶入三度空間。 莫娜.哈同《行路》1985 《行路》為莫娜.哈同(Mona Hatoum)於80年代所拍攝的行為藝術紀錄片,前行的同時,靴子綁在腳後跟的跟隨,雖片長僅7分鐘,卻述說了南倫敦布里斯頓街頭,許多種族的沉重問題,引起眾多關注。 何德來《五十五首歌》1964 《五十五首歌》為台灣跨世代之作,也是本展特色之一,由旅居日本數十載的何德來所做,將自身歷程與思鄉情節,書寫出五十五首的和歌,並以歌入畫,兼具文字與繪畫,創新而富有美感。 陳昭宏《人行道-4》1973 《人行道-4》身為「東方畫會」成員的陳昭宏,將當代寫實與東方餘白結合,道出人與人之間的在行走、對話、互動等概念,貼合主題中的「行走」一詞。 劉瀚之《過線一刻》2015 《過線一刻》,身為新世代的劉瀚之,道出當今世代年輕人的心聲,利用低科技機械零件、手繪文件裝置手法,製作出充滿哲思的作品。策展人張芳薇認為,這部作品,就像在說:「人生路上就是在跟自己比賽,終點線的白帶時刻在你身上,所以無論何時,我們都會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名。」 石晉華《走鉛筆的人》1996-2015 《走鉛筆的人》是石晉華超過二十年之作,一筆一畫的鉛筆線條,在時間的淬鍊下重疊而出,為本展大型之作,是生命與藝術的雙重「疊影」。 白雙全《台北手記:2011.11.19-2011.11.28》2011 《台北手記:2011.11.19-2011.11.28》是白雙全在日記上所書寫的生活趣味短句,此展透過將句子隱藏在各處角落的方式,不僅能增添趣味,也能讓觀者細品其中的奧妙。此外也延展了白雙全的創作,展期間舉辦5場台灣限定「谷之旅」系列台北實驗工作坊,帶領觀者走進書頁間的夾縫之旅。 劉玗《Field》2022 《Field》同時也規劃劉玗新作的互動式演出,將身體融於自然,帶著觀眾以體感進行感受性的療程。 倪灝《結構研究 I》2012 《結構研究I》為倪灝的實驗性作品,利用木笛構築出複雜結構,並結合音樂表演,講述科技時代所帶來的技術,與生活之間的矛盾,雕塑出潛藏的暴力之感。 《在夾縫中行走》 時間」2022年9月8日至2023年1月8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二樓 2A、2B展覽室 (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詳情請見展覽網站。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48
新竹作為台灣重要的玻璃產地,每兩年舉辦一次的重頭戲「新竹市玻璃設計藝術節」現正於風livehouse、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新竹公園開展中! 透明大百科主題館外牆,指示入口主視覺設計。 由新竹市政府主辦,無氏製作負責人吳孝儒(Pili Wu)擔任專案總策劃、W春池計畫創辦人吳庭安為總策展顧問,本屆玻璃設計藝術節將視角聚焦回玻璃本身,以「透明大百科GLASSPEDIA」命名,取其「透明」物理特性,貫穿四大主題展館/活動:「透明大百科」主題館、「透明博物館」特展、「透明苑」5G科技藝術裝置、「透明市集」,從科普小知識到生活大世界,帶領觀眾一同閱讀玻璃的百種樣貌與精彩工藝創作。 拆解玻璃原料矽砂(SiO2),成為網點拼組成主視覺。 同時擔任總策劃與視覺統籌的無氏製作期望從「以最小的玻璃單位為核心,輻射出生活的百態」出發,如同主視覺設計概念,以一個個微小而精密結合的網點,象徵玻璃的原料—矽砂(SiO2),由疏至密組成每一件立體的玻璃器物,排列出動態感,讓生硬的化學符號轉化為熟悉語彙,找回透明之於生活的存在感。本次亦首次集結台灣與國際知名玻璃企業、藝術工作者及策展團隊跨界合作,以近百件玻璃展品/藝品,探索玻璃在日常裡的各種可能性。 主題館:「透明大百科」 三虎映製所與當若藝術科技合作的動畫LED互動牆。 為了提供民眾完整的觀展體驗,主題館特別規劃展覽互動環節,可與玻璃展開密切對話。入口處由三虎映製所與當若藝術科技攜手設計LED互動牆,走入展館的瞬間,便能在LED螢幕上看見自己的形象被分解成玻璃分子,還能擺動身軀與網點影像產生互動。 以20噸循環玻璃堆疊而成的玻璃山景。 而展區內則以近20噸重的循環玻璃,人工堆疊出一座絕美的玻璃山景,這是由空間總統籌「彡苗空間實驗」所打造的「移山計畫」,在展場中央重現一般人從未見到的玻璃分解原型;環繞著這座玻璃山的,則是近百件玻璃製品,觀者得以從被打碎的玻璃原貌,循序漸進地看到最終產出的玻璃成品。 現場也以「光學-化學-日用-質變-形塑-建築」的光譜排列,展示玻璃如何以透明、看不見的無形力量支持日常生活,令大眾更加理解玻璃的重要性。 近百件玻璃製品環繞著玻璃山。 「透明大百科」一展透過科普知識,以玻璃分子(SiO2二氧化矽)作為最小單位,將玻璃的物理特性作為百科索引,輻射出近代玻璃存在於生活中的樣貌百態。 主題館一景。 負責文案編輯統籌的RE:LAB,整理出玻璃的六大物理特性「精準、包容、流動、絢麗、厚實、安定」,作為百科的索引,同樣也負責文案編輯統籌的接下來工作室,則梳理展覽論述,引領觀眾深入理解大百科的核心焦點。 琉園玻璃與向罕設計的訂製作品。 台灣的玻璃品牌及企業,一直都是支撐著國內外各種產業發展的「隱形」佼佼者,本次更首度邀請到玻璃品牌台灣康寧、台玻企業、華夏玻璃、琉園、東光玻璃等,共同展出其創作的絕妙作品。 特展館:「透明博物館」 「透明博物館」以玻璃製作的「過程」為策展主軸,並以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節點,打造三大展區。 透明博物館入口廊道。勿忘榮光展區,呈現台灣玻璃工藝的發展脈絡。 入口廊道的「勿忘榮光」述說著新竹60、70年代的玻璃榮景;進入「金玻光芒」展區,則展出本屆金玻獎精彩得獎作品,包括莊雅雯的「破蛹」、廖文敬的「風之聲」、楊水源的「half full half empty」等各類首獎作品,充分體現玻璃工藝之美。 「金玻光芒」展區,展示金玻獎獲獎作品。 最後是「當代透明生活」展區,蒐羅了橫跨10個國家、超過40種玻璃設計品,讓觀者一飽國外設計師的原作。 透明博物館-當代透明生活展區。 從創意、品牌、設計、製造、產業推廣等多項維度,結合新竹市文創產業輔導成果,期待「透明博物館」能夠跳脫過往純粹展現工藝技藝的模式,而是提供大眾更多想像,以不同視角理解玻璃工藝如何融入當代風格,展現玻璃多變的可能。 5G科技藝術裝置:「透明苑」 藝術裝置:「透明苑」。 「透明苑」位於新竹公園的廣場中央,由偶然設計與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共同合作,結合在地工藝師手工吹製的300顆玻璃,搭配特別設計的玻璃感樂曲,帶來一場聲光互動的沉浸式玻璃燈光秀。活動期間每天傍晚五點至八點整點時刻,明暗奔放的燈光便開始隨著節奏舞動,彷彿一場絢爛的煙火秀。 特寫手工吹製的雙層水滴玻璃燈。 更利用5G科技讓民眾可透過專屬APP互動介面,對著手機吹氣即可吹製出屬於自己的玻璃形狀;製做完玻璃後,只要向著手機許願,還能發散專屬的祈願玻璃光,讓燈火流淌為心中暖光。 APP互動介面。 實踐永續:「透明市集」 由W春池計畫所發起的周末「透明市集」,以玻璃主題為核心,集結工藝、設計、美食品牌,導入善待環境的意念,邀請參與者隨身攜帶環保餐具、餐袋,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亦可於現場租用可重複使用的玻璃器皿。 SESN夏樹沐石-山線角盤。 透明市集限定的玻璃幣。 此外,春池玻璃也特別為此活動串聯在地店家,流通限定發行的玻璃幣(每個等價台幣100元),可依照每個攤位規則兌換使用,貫徹永續實踐的理念。 透明迪斯可表演嘉賓。 享受美食、精緻工藝品的同時,也將有李英宏、雷擎、秋波等重磅音樂嘉賓,帶來「透明迪斯可」DJ Show,播放一首首「透明系playlist」,一齊共度漫漫秋日。 2022新竹市玻璃設計藝術節—透明大百科GLASSPEDIA 日期」2022年9月9日至9月25日 地點」風livehouse、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新竹公園 票價」全票50元、優惠票30元 資料及圖片提供」新竹市政府、好合製藝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48
義大利時尚品牌Gucci在2017年推出家居系列Gucci Décor,初衷是希望提供有別市面的特色家飾,為愛居人提供浪漫且不失個性的選擇,同時全面展現Gucci的品牌美學;自此之後,Gucci Décor每每推出系列新品,總是引起時尚迷的關注。 Gucci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擅長揉合文藝復興浪漫風格與街頭龐克個性元素,為品牌寫下了嶄新一頁,而Gucci Décor亦展現出Alessandro Michele集古典與前衛與一身的鮮明色彩,運用色調、圖樣、設計語彙揉雜不同時代的美學元素,看似對比卻又互塑新意,為當代居家增添瑰麗且奇幻的視覺驚喜。 Gucci Décor推出多樣化家飾,包括瓷器、餐具、織品、家具、香氛,2022年新品除了延續品牌別具衝突美學又極富辨識度的風格,同時也以大自然作為靈感,將之貫徹於全系列產品裡,並加入植物、動物與品牌經典圖案與文字,經由全新詮釋再構富麗紋樣。 2022新品在Alessandro Michele設計的形象廣告中,攝影師兼藝術總監Max Siedentop將Gucci Décor產品陳設於精心修剪的花園內,以造型完美的樹籬相襯系列商品,呼應品牌家飾之自然靈感,而有如夢遊仙境般情境,亦展現出Gucci浪漫與前衛並俱的詩意色彩,示意Gucci Décor將是居家最富個性的獨特收藏。 金屬蠟燭 今年推出的新商品,共有四種獨特的設計及香味:波斯藍鹽、海藻和水苔與甘草混合交融的Mehen、茉莉、苦橙和皮革香調相互交織的Esotericum、番茄葉夾雜著羅勒和檸檬草芬芳的Herbosum和紫羅蘭葉和樹脂白松香香調共融的Freesia,每款均有精緻瓶身。 瓷器系列 擁有瓷器、陶瓷蠟燭和燭杯、飾品托盤及收納盒,別致造型融合品牌象徵性圖紋,流露華麗浪漫色彩,傳達Gucci的獨特個性。 抱枕系列 以絲綢、棉、亞麻混紡而成,枕背搭配GG字母圖樣設計,正面則是採用羊毛及摩爾紋設計,添加活力和俏皮的氣氛,細節上的繩編滾邊與流蘇元素,一如品牌的華美風格。 織毯系列 採用亞麻質料的G字母圖樣和絲綢混紡和亞麻混紡,彩色花卉設計與刺繡心臟圖樣,極富品牌辨識度。 水晶玻璃系列 以水晶玻璃杯和動物圖騰為特色,為高透的水晶器皿增添精緻細節。 銀色杯墊系列 風格精美的小品,金屬材質採用復古工藝處理,銀色杯墊點綴雕刻細節,本身即是一件精緻的飾盤,欣賞同時亦能保護心愛的桌具。 動物圖騰餐具 銀色甜點餐具由秘魯銀金屬製成,手柄上飾有精美的動物頭象,呼應品牌時裝、配飾主題。 家具系列 多彩的雙面扶手沙發,配有山毛櫸木馬蹄形腿凳,正面以衍縫摩爾紋設計,背面則是精心設計的棉布緹花花紋圖樣,椅身配有金色裝飾與流蘇,展現18世紀的風格造型。 資料及圖片提供」GUCCI 編輯」Sumile
Interior 348
全台唯一以「台南巷弄」為主題進行規劃設計的冰淇淋店「南埕衖事Tainan Lòng Story」已於9月9日正式開幕。 鎖定愛拍照、愛美食、品味生活的客群,超乎意料的入埕模式及空間體驗,「南埕衖事」是提供遊客旅行中途休憩、輕鬆遊逛、感受設計與藝術的新、舊對話場域,由日本國際建築大師藤本壯介(Sou Fujimoto)設計,迷宮般的「衖Lòng Stairs」更是將一棟超過一甲子的老建築重新賦予生命力,邀請大眾用不同的視角感受台南、理解台南巷弄裡的精彩故事! 亮點一:藤本壯介操刀設計的「衖Lòng Stairs」 「南埕衖事」整體建築外觀為日本新一代建築大師藤本壯介操刀,將台南巷弄親身遊逛的經驗,融入「白色哲學」的建築理念,半戶外的通透空間模糊了建築與環境的邊界,打破一般對巷弄的認知。 藉由人在空間裡的行為、穿梭重新詮釋,當空間由平面轉為立體,透過各層錯落的平台和動線、死巷、岔路,創造出更多想像。「南埕衖事」將大面積場域留給建築作品,試圖令大眾以更輕鬆的方式親近大師作品和觀點,以具顛覆性、想像力的思維,在日常生活中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而「衖Lòng Stairs」的柔和光源設計則是與累積30多年專業經驗的「厚德正庫.燈光智庫」合作,以「城市溫柔的陪伴者」為概念,替「南埕衖事」形塑夜間氣氛,並與巷弄情境相互呼應。 亮點二:全台最大!「台南巷弄」主題策展 除了邀請國際建築師打造「衖Lòng Stairs」,室內設計則囊括台灣優質團隊,打造「平行巷弄」,延續台南巷弄穿梭的奇異感受,創造別有洞天的路徑。 「南埕衖事」特意將大門開在巷內,自綠色的小徑走入大廳,從入口引領人們將心境緩和下來,打開五感體會「走在巷衖的隙、停在巷弄的味」的空間策展主軸,從關懷土地和環境友善的角度切入,建立回歸本質的自然生活樣貌,並由視覺、觸覺、味覺、環境音樂等面向,詮釋「台南巷弄」的獨特韻味。 而室內除保留原有大理石和磨石子地面,同時加入泥牆、藤編、鐵花窗等元素,更與台南關廟地區僅存的藤編師傅合作,採用大量藤製品作為軟裝,延續台南在地文化與職人精神,並與前衛現代的「衖Lòng Stairs」產生對比,創造內外反差,形成新舊交融的有趣空間。 亮點三:「南埕.天光」綠色天空露台 「南埕衖事」自大廳植生牆到5樓「南埕.天光」的垂直景觀規劃,頂棚結構與台南在地建築團隊「原型結構A.S studio」合作,特殊的光影搭配空中植栽,為空間添加新穎感受,坐擁大片綠意,讓吃冰成為優雅又愜意的享受。 亮點四:台灣在地水果製作義式冰淇淋 「南埕衖事」每日提供18種口味義式冰淇淋,除了基本款的熱門首選,還有選用大量台灣水果製作的風土之味(如芒果、紅心芭樂),以及主廚精選的大人系口味。 亮點五:藍帶主廚研製每日限量甜點 藍帶主廚特別設計能邊走邊吃的散步甜點,造型繽紛可愛,不只好看好吃,更嚴選如屏東有機天然玫瑰、苗栗柿餅、法國奶油、頂級松露抹醬等食材。 消費模式看這裡 ●南埕衖事需購票入埕(票價200元,可抵150元消費) ●「衖 Lòng Stairs」每日有場次、人數限制,需先購票劃位(150元一場,每次1小時) ●南埕衖事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99號。大門入口在巷子裡,入埕體驗從走巷弄開始。 資料及圖片提供」南埕衖事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48
提到全球酒店、豪宅與會所的創作團隊,必然會見到CCD(鄭中設計集團Cheng Chung Design)蹤影,在創始人鄭忠的領導下,CCD秉持傳承東方文化之理想,以「東意西境」理念,在競爭激烈的設計市場上斬獲一席,每每發表新作總是精緻中蘊藏新意。 投身設計領域30 餘年,鎮日工作繁忙,鄭忠卻未顯倦態,回首一切,他自承,設計是己身鍾愛之事,不僅貫徹生活,也是人生最精彩的部分。從學生、老師、創業後成為領導者,至今他依然守在最前沿,堅持將一半以上的時間投入到設計裡,未曾懈怠;這份執著,正是對設計歲月的自豪根源。 鄭忠 Mr. Joe Cheng CCD香港鄭中設計事務所(Cheng Chung Design)創始人、董事長。 鄭忠先生曾擔任「CTBUH 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首屆室內設計評委會主席」、「Frame Awards 酒店設計類別評委」,被授予「聯合國文化大使」等榮譽。 帶領CCD從創立至今已獲得包括室內設計界最高榮譽“Gold Key Awards(金鑰匙獎)”最佳酒店設計獎項在內的逾百項頂級國際大獎,是首位囊括全系列酒店設計大獎的華人設計公司。 源起,來自建築養分 鄭忠從事室內設計迄今已有30多年,他成長於中國廣州,是早期一批進入廣州美術學院學習建築、室內設計的學生,畢業後順理成章投入教職,在教學之間漸漸察覺自身對於設計的熱愛,在希望將理論化為實境的趨動下,決定辭去教師工作,全心投入設計產業。 源自建築本科出身,鄭忠的作品總是透露出強調建築元素的意圖,他會從建築精神出發,藉由室內設計來呼應建築特色,為作品注入底蘊、質感與獨特性,形塑出富有內涵溫度的空間。在室內空間與建築結構並重的前提上,儘可能採用開放式手法,並呈場域流動與全觀視景,讓區域、裡內外都能共融對話,奠基了作品的大器格調。這些特色,無不構成CCD鮮明的辨識,日漸打開知名度。 旅行,用文化豐滿作品 要如何定義這個不斷成長且多元精進的團隊?鄭忠表示,根植東方文化,以國際視野傳遞東方創意美學是CCD的最佳註解。CCD在許多重要城市都有旅店作品,特別之處在於即便承接連鎖飯店委託,也執意為個案剖析獨特性,使其成為話題。 鄭忠認為,設計並非架空在無垠想像裡,它必須與在地有所共鳴,才能訴說內涵溫度。因此,他會從閱讀城市開始尋思靈感,喜歡四處遊逛,親訪歷史建築,浸潤於當地的文化氛圍與生活氣息。在旅行與工作相輔相成下,他特別鍾愛底蘊濃厚的城市,讓自己浸潤其中吸收養分;比如,京都古建築與東方禪意氣息,當地生活節奏與民眾對美感、細節之講究;在巴黎、紐約這些時尚之都親見豐富的時裝、汽車等設計領域的新穎創意。設計人向來講究五感體會,鄭忠也不忘親嚐美食,除了親至知名餐廳,也會體驗當地一些富有創意的特色餐飲,讓自己從五感經驗中汲取靈感,將之轉化成設計內涵,把當地氣息、生活風貌、歷史背景都映射入作品中,藉空間進行文化傳遞。 回顧眾多酒店作品,鄭忠尤其重視旅店內外細節與所在的環境、地理風貌能否完美融合,認為設計者看待空間時不能肆意天馬行空的脫離在地,應該完整地考慮自然、環境、建築、文化、工藝與永續關係,主張空間裡外合一,用文化積澱的內涵厚度造就旅店銘記人心之關鍵。他指出:「設計語言和手法只是一種實現手段,它創造出空間的『體』;從對地理、歷史、人文的思考中挖掘出情感與故事,才能為空間注入『靈』」。據此,設計者必須全面且深入的了解歷史脈絡,不單僅針對品牌背景的理解,也擴及對文化風情的探究,從縱觀視野裡擇取重點再深入挖掘,思索如何提取獨特要素再作轉譯,讓這些文化元素如同針線密縫著空間與內涵,在裡外相合中勾起關於城市的歲月記憶,為酒店道敘動人故事。 這份情懷,也透露出CCD以旅店作為交流平台,實踐弘揚文化之雄心,期望用設計語言表達根生東方的自信。例如,近期作品「成都東安湖木棉花酒店」位在成都龍泉驛,設計元素揉合了四川地貌、建築語言、當地文化,硬體空間結合古代驛站特色,引導賓客像似穿越時空般遙想舊時絡繹盛況,而軟體細節裡也利用竹椅、銅壺、藤編等符號呼應成都的茶文化,在文化內涵與當代空間相互揉合之下,生成具有在地意義的城市酒店。又或「九寨溝英迪格酒店」位於九寨風景區中查溝內,「中查」源自藏語「穹恰」的音譯,「穹」意指神鷹,「恰」是托負、承載之意,「穹恰」涵意為「神鷹降落之地」,這個美麗的名稱來自傳說典故,相傳格薩爾王的坐騎是一隻巨大神鷹,牠翱翔天際卻遍尋不著安棲之地,最後只有白堅山神守護的寶地能承載神鷹力量,神鷹終於得以降落棲歇,成了該地命名由來。酒店整體設計靈感源自這則傳說,以「藏‧ 藏」為主題,汲取祥巴、羌繡、犛牛、火塘等本地獨有的藏族生活藝術,再以當代詮釋將之融入酒店空間,領人像似走進一座藏式文化館般。 善用歷史文化蘊生空間質韻,讓美的感受超越物質表象,樹立旅店與眾不同的獨特性,成了CCD旅店作品的鮮明標記。 細節,造就奢華體驗 經手眾多知名酒店與高端品牌的空間設計,鄭忠被外界譽為「時尚先生」,隨著歲月洗禮,如今他心中對奢華的定義,早已從有形化為無形。他認為,時尚會隨著時代演變而不同,深入研析並且勇於嘗試,用作品反映時代脈動,不忘體察使用者真正所需,是設計者必要的功課。而真正的「奢華」則是精神層面的享受,而非物質表象的填充,舒適與質感只是奢華的入門磚,唯有深入人心、觸動內在的感動,才能道出獨特價值;因此奢華的感受必定深刻,卻未必有形。 談到如何將「奢華」概念融於空間設計?鄭忠分享,其中關鍵就在細節,用細節講故事,以細節造就品質來打動人心。以五星級酒店為例,CCD在執行設計時會深思使用者體驗,講究每一細節予人的感受,酒店代表著在異地的居所,必須如同家居般使人安心,也要提供比家屋更加別致的體驗,從設計美感、物料質地、選品講究到工學考量環環相扣,用全面的寵愛來駐留人心,舒心的虛實體驗使人嚮往難忘,是星級或精品旅店立於不敗的主因。 轉回居家設計視角,所謂「美好生活」的定義因人而異,「家」是業主寄託理想的具象體現,它如同高級訂製服一般,講求精準客製,功能上要貼合諸多需求,質地氣韻須與業主特質相應。細數CCD在各大城市的豪宅作品,像是北京三里屯一號、北京縵合、台北琢白、上海湯臣一品、深圳太子灣藝城灣樽等,件件無不依據業主的生活習慣、理想、需求而打造,以頂級用材、名品家具、定製藝術品、機能齊備且分工細致的場域規劃來實現客製價值,緊扣層峰客群國際化、重品味、精緻性的生活講究。 靈感,來自深廣累積 從事設計30餘年,鄭忠至今對設計工作依然熱情,靈感未曾枯竭。他認為,身為一位設計師除了鑽研本業的深度,生活體驗的廣度也不能偏廢,伸展觸角能讓人保持敏銳與好奇,是設計師必備的重要特質。以己身為例,他對汽車、時裝、美食、攝影等領域都深感興趣,喜歡翻閱各類雜誌,瞭解各行業趨勢,這些日常習慣不僅幫助自己掌握潮流,同時也助於啟發思考。鄭忠指出,時裝色彩、工業設計、攝影構圖都可能成為內在養份,設計人要自發的跨界體驗與開拓視野、對事物懷有好奇探索的熱情,讓各種經驗交織體會,趨動自身不斷感知、咀嚼、思考、再創新。 從廣泛閱讀中啟思當代工作空間的多元可能,可從CCD設立的53A、53B新體驗中心來印證,這座融合創新、趣味的探索性空間,不僅作為自由辦公的聚點,也是藝術收藏博物館、時尚選品店,以及融合智能運用的物料展廳,在在立體化CCD對生活與審美的品味。鄭忠也提醒,設計須與時俱進且表述個人觀點,深入生活、觀察趨勢、融會心得,從跨界感受去引發腦力激盪,從中產生新想法、新嘗試,讓自身保持設計活力。 跨境,緊密夥伴關係 除了公司自有團隊,隨著專案規模與複雜度提高,CCD也必須與不同領域團隊合作,在堅守專業之外,如何溝通順暢?鄭忠分享,彼此尊重是合作的重要基石,成功的作品都脫離不了良好溝通,為了確保施工品質,貫徹設計的完整性,CCD會主動與各方團隊對話、協調,確實掌控品質與工期。 商業空間的精確執行與溝通效率是CCD深受業主青睞的主因,至今合作夥伴已經遍及全球,鄭忠接觸的室內專案都堅持從建築概念階段即參與其中,依據地理環境與功能需求提出見解,同時也持續參與工程細節,務求整體裡外合一。隨著業務版圖拓展,CCD運作也日漸全球化,各地供應商會主動提供最新訊息、材料,CCD亦會思索將之運用於空間的可能,為彼此創造出代表性實例。而趨動供應商的推力就在CCD 不僅止於選用,更會重視設計與材料的緊扣,過程裡積極與供應商深入探討,思考材料為空間量身訂做的可能性,以最終成果作出最佳呈現,成為有力的樣本案例。此外,CCD也密切觀察趨勢並進行預測,盡可能為業主減輕營運成本,像是效率化的動線布局、坪效與多元運用可能,或是讓智能設施融於空間硬體,讓設計發揮出最大價值。 領導,奉行平衡哲學 CCD盛名日炙,至今專案、團隊、夥伴散布於各大城市,也因效率與品質俱全,被盛讚為「懂管理的設計師」。迄今,位於深圳、上海雙總部的在編人員已超過1000人,香港、北京、西安、洛杉磯、曼谷、孟買等地都設有辦公據點,運作龐大組織,在設計師與經營者的角色之間取得平衡始終是鄭忠的重要課題。他坦言,設計是門以人為本的工作,關於管理的功課至今仍在摸索中學習,也是自身每天面對的課題,由於本身是一位專業設計師,因此十分瞭解設計師的特質習氣,能以彼此理解的溝通語言領導團隊。然而,隨著事務所規模與成員日漸增長,人員背景、文化差異都提升了管理難度,對此他會從各地文化去解讀員工與掌握設計人的跳躍思維,制定明確目標,進行合宜的調動分配,確保組織活化並促進交流,讓團隊避免笨重僵固,使公司在激烈競爭中取得優勢。 身為一位領導者,對經營與設計的平衡需要付出相當的努力與取捨,對此,鄭忠會不斷因事因地而切換角色,謀取最佳平衡;內部管理上,思考如何聰明的化繁為簡,讓決策明快且執行暢通;與業主溝通時,深入體察表裡需求,力求團隊以專業與執行力達成目標,從創意到服務都不負所託。他也提醒,回到個人生活時,「平衡」亦十分重要,要懂得調節與去蕪存菁,莫忘工作與生活兼俱,不要顧此失佊。 效率,導入智慧動能 CCD講究專業、高效與國際接軌,隨著事務所工作據點分散各地,組織運作與眾多專案並行,為維護精準分工與溝通效率,CCD運用網路科技實行對國內外據點的統一管理,像是採行電話會議、視訊會議、智慧管理系統等,消弭地域與時間的限制,確保團隊齊頭並進。 而軟體建置方面,則利用物聯網與資料庫,讓各專業部門在雲端交流,實現工作平台化與高度合作等目的。與此同時,CCD亦致力實現設計參數化、施工智慧化、運作標準化、管理規範化,在這些基石上不斷改善與提升,確保設計、工程、管理都能精確掌控,也因大量雲端數據,讓溝通過程累積的資料得以反饋為改善組織的依據,持續驅動建造、驅動運維。 再者,CCD採行大公司小工作室的模式,目前擁有近20個工作室,智慧系統讓溝通方式多元、靈活,分散各地的工作室利於組織收集情報、縱觀趨勢,讓團隊能與時俱進改變,高效溝通也有利於緊密成員關係,讓團隊擁有大公司的高凝聚力、品質穩定等優勢,同時保有小工作室的靈活積極、自由創新。鄭忠提醒,管理者的角色有如船長,要穩定掌握航行方向,信任團隊成員使其各司其職,朝向共同目標前進,同時也要時時洞察可能性,使團隊力量作最佳發揮,在漫長的航行中偕同創意本質乘風破浪。 「擇一事,終一生」是鄭忠面對設計的態度,從學習設計到投入產業,他始終堅守在前線,對設計、對理想矢志不移,縱然過程難免辛苦與寂寞,但持續學習吸收,拓展眼界閱歷,一再自我突破,迎來了豐收纍纍的設計人生。對於有志事從事設計領域的後進,他借用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之語勉勵:一個好的設計師必須要有哲學家的頭腦、社會學家的眼光、工程師的精確、心理學家的敏感、文學家的洞察力和藝術家的表現力。在設計職涯上,所有的實現都勿忘以人為本,以理想為動念,創造有意義的作品。 作品賞析 深圳前海嘉里大廳 〉〉用極簡道出跨時代美學。 本項目位居海灣的高端金融區,地塊鄰近佈滿綠化空間,專案為綜合社區性質,由綠化廣場、商業、辦公、公寓等業態組成。 整體設計希望以「回歸」為主題,創造溫暖明亮的空間,引導大眾以新視角回望所在城市與人際關係,以抽象漸變元素來延續建築語言,用造型石材與木紋的對比產生自然意象,同時奉行「少即是多」的極簡美學,賦予空間跨時代的美感,以及表達重視環境與情感交流之本質。 所謂「回歸」,在這個作品裡意味著從漸變到融合。漸變使空間產生鮮明的節奏感,從大到小、從小至無,從遠處看是和諧的整體,走近能再細賞諸多細節,予人一種遠望近觀各有風景之妙趣,而淡雅溫暖的背景與光色,則意味著「融合」,如同春日暖陽一般給人溫和舒適的感受,走入其中自然而然地放鬆與交流。 北京龍湖總部 〉〉重視交流的高效空間。 打造一個舒適、高效、美觀、實用,具備園林環境和節能效率的超級辦公總部是全作的設計目的。室內布局重視靈活分割性以及清晰高效的動線,挑高大廳是入口、展廳與活動場域的樓層,留有寬敞動線並調整階梯尺寸,令整體顯得大氣,大階梯東側電梯廳出口處可作為訪客或員工的交流地點,大階梯的背面區域增設咖啡吧,豐富大廳功能。 挑空三層樓的大中庭是整棟大樓的核心所在,可滿足不同類型的場景使用,提高中庭使用率。每一個樓層增設三座垂直交通的樓梯,緩解上下交通的人流,創造更加高效便利的辦公環境。全作以多樣化的水平與垂直動線串連,重視多向採光可能,細節處加入綠植或自然意象元素,使公共空間處處隅藏驚喜,在人與人、人與空間、人與日光的交流中,豐富了互動可能。 深圳太子灣公寓 〉〉讓寓所與雲彩碧海共舞。 這座享有海景的豪宅寓所,以浩瀚的雲彩、遼闊碧海為創作靈感,用「灣畔綠洲」之概念貫穿,重新詮釋自然、生活、藝術三者之間的關係。大廳強調有如遊園的體驗,重視空間的流動性和通透感,讓室內與環境灣景相融合。 公寓戶型採用大量的純色背景襯托家具質感與壯闊視景,充分利用建築落地窗口優勢,公共空間重視場域相互延伸,讓人在動線上能不斷領受海景,布局的通透性與局部鏡面材質之運用,亦促使室內外產生對話,居住者與湛藍海色在生活裡此展開詩意邂逅。較私密的臥室或衛浴空間精心規劃,力求將多種功能併入同一量體之中,體現功能與美學並重的完善思考。 全作回歸生活本質,關注居住者的情感需求與生活期待,以時尚且精緻的場景創造「有溫度的人生港灣」,在海水流動性和通透空間裡,時時對話的窗外光影與城市美景成了日常享受。 北京通盈中心‧三里屯一號BOTTEGA VENETA 〉〉奢華優雅的經典風采。 BOTTEGA VENETA(以下簡稱BV)的美學是含蓄細緻的,一如它自信、優雅且忠於自身風格,此作力求以簡約低調之姿,展現高貴與雅緻。整體設計精神,在以BV 含蓄細緻的美學打造一座奢而不華的居家,將品牌元素融於空間設計,致敬經典。 整體風格延續BV 一貫的嚴謹、低調,講究質感,突出格調,而中性色彩與精緻選材,令整體流露穩重質感。超尺度的廳區設計重視開放性,270度落地窗的景模糊了室內外的界限,從公共空間至臥房的規劃無不強調藝術、精緻、高雅。 柔軟細膩的皮革是BV的驕傲,為了達到和諧且鮮明的視覺效果,編織元素貫穿了家具、燈飾,配以藝術陳設共同演繹義大利式的精湛工藝,無一不彰顯品牌獨特風格以及雅致不凡的品味。 九寨英迪格酒店 〉〉披上神祕傳說與在地文化的彩衣。 九寨英迪格酒店坐落於中查溝內全新的魯能美麗匯小鎮核心位置,九寨溝風景區、「嫩恩桑措」神仙池、多彩中查等美景近在咫尺,當地地名意指「神鷹降落之地」,此一吉祥寓意啟發全作以「藏‧ 藏」為主題,汲取當地的藏族生活藝術形式,通過當代視角賦予嶄新詮釋,使酒店像似一座開放的藏式文物博物館,傳達當地民族的內聚力和認同感。 大堂空間模仿神鷹視角,以挑高開揚感受迎賓,櫃台背景玻璃板上的神鷹翅膀領人重溫傳說。「火爐」是在地文化的重要體現,視為中心在四周編入地毯、座椅、吊燈、原木元素與藏族圖騰,以別富異域色彩的休閒感迎賓。餐飲空間處處可見藏族文化之貫穿,像是以火塘為原型重現藏房裡圍爐相聚的場景、傳統唐卡或壁畫等色彩元素之裝點、青稞架作為牆面裝飾特色。客房設計融入了藏式傳統貴族府邸的意象,不對稱的床頭設計表現當地特有的民族圖案,細節上則有木雕、織錦、壁畫等元素與之相呼應。 南京園博園悅榕莊酒店 〉〉在空間與環境對話裡創造詩意。 南京悅榕莊位於湯山之上,曾經有如仙境的自然風貌因人類開採而破壞,透過生態修復,思索裡外自然應和,重修空間與環境的關係,是此作的課題。從大自然「孕育‧ 破繭‧ 新生」的生命規律獲得靈感,將湯山本地廢棄石灰岩礦山的光、石、林、雨等元素解構重塑,構造出一處全新的「礦谷秘境」。 整體建築及空間比擬生命的孕育體,以極簡現代手法呈現「破繭重生」的生命力,以「繭」為形,簡約線條與竹編藝術層層錯落,純淨無暇有如母體。弧線造型使空間柔和圓潤,通過對空間的重塑,給予破繭重生的蛻變感與驚豔感,又如同張開環抱的臂彎,賦予了空間如家的歸屬感。 為了達到建築空間與自然融合的目的,使用天然材料強調尊重生態的持續性概念,以大自然作為媒介創造出一種富有藝術整體性情景的藝術形式。全作以「光之穀」、「時光林」、「螢之穀」、「雨之林」、「石語徑」意象規劃公共與餐飲空間,在大面落地窗相佐之下,自然成為主景,道出空間與環境共生的精神。 資料及圖片提供」CCD(鄭中設計集團Cheng Chung Design)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
Interior 348
你知道嗎?台北有座隱身於市區的百年古蹟秘境「觀音山蓄水池」,就位於公館捷運站不到5分鐘的路程,從自來水博物館園區,緩步沿著闊葉林步道上山,即可抵達這個台北秘境。 觀音山蓄水池入口 日據時代「觀音山蓄水池」的建造目的,主要是為了維護台北市區的用水安全,並規劃五座導流牆,以及走道兩旁立著希臘式大柱與小柱的設計,以保持蓄水池的流通。蓄水池也因為新古典風格的建築特色,又名「地下水宮殿」,走在深約5公尺的混凝土牆柱間,交錯著希臘式的高聳大柱與小柱,感受時間的軌跡和歷史脈絡,彷彿走入奇幻的地下旅程。 蓄水池步道 沉睡百年的古蹟,即將華麗轉身 廢棄地下蓄水池的重啟,從伊斯坦堡將地下蓄水池開放為著名的觀光景點,到丹麥的地下當代博物館Cisternerne,都是古蹟遺址令人印象深刻的現代華麗轉身。 Cisternerne丹麥地下水博物館。photo credit:Torben Eskerod 位在丹麥哥本哈根的Cisternerne博物館,被譽為最令人驚驗的當代藝術展演場所,巧妙融合地下水庫濕冷、漆黑、迴音等特性,每年持續進行大型的場域限定創作計畫。2022年3月日本知名藝術家塩田千春即在此受邀展出,配合地下展覽館不時傳出隱隱的水流聲,與塩田千春佈置的連身長裙、紗線和金屬裝置藝術作品,構成充滿想像的地底迷宮。 Cisternerne丹麥地下水博物館。photo credit:Torben Eskerod 瞬移台灣島嶼生態的沉浸式展覽 而此次《獵島計畫》則預計於10月在台北最古老的地下水宮殿展出,這是台灣首次以地下博物館形式舉辦的大型展覽,策展品牌「孩在」目前正以群眾集資的方式,籌備期間限定展。曾連續三年策劃「13個房間創作藝術節」的「孩在」策展人林心恬表示,2021年疫情期間,13組創作者前往台灣各地進行田野調查,以島嶼的特殊生態為題,創作出13種截然不同媒材的工藝作品。 蓄水池俯角 展覽地點選擇在地下水宮殿,希望結合場域的特殊性,帶給民眾完全不同的觀展體驗。其中另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取材自馬祖著名的藍眼淚,因藍眼淚又名「Milky effect sea」,取其宇宙中的銀河之意,透過複合媒材的運用結合編織的傳統技藝,將大眾熟知的藍眼淚轉化為翻轉在空中的「海中銀河」。觀展時可以走在藍眼淚編織的銀河步道下方,感受奇幻又充滿想像空間的島嶼生態魅力。 藍眼淚示意圖 13組工藝創作將以沉浸式的展覽規劃,讓觀者體驗山陵海拔的高度變化、海底深度探險等,瞬移在島嶼的豐富生態。從展區到展品、工藝到環境,重溫人與自然環境的連結。 蓄水池場景 期待透過募資實現展覽規劃 《獵島計畫》以群眾集資的方式預售門票,企圖將大眾期待的眼光,轉為支持展覽資金籌備的門票贊助,透過集資的力量,一齊實現台北地下博物館的首次大型展出!集資品項除了入場券,並獨家推出山海野宴、四大工作坊,從餐飲到手作皆以島嶼為主題,持續發現各種台灣生態有趣的面向。集資期限至9月20日止,成功後將提供計畫贊助者優惠入場券。 《獵島計畫》 日期」2022年10月20日至10月31日 地點」觀音山蓄水池(台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號) 集資網站」https://wabay.tw/projects/hunter-island 資料及圖片提供」獵島計畫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48
DIOR MAISON家居系列,是法國設計師Christian Dior先生生活藝術的立體展現。DIOR MAISON新品將品牌經典的刺繡、Cannage籐格紋圖案運用於家飾表現上,並取用Christian Dior先生的私邸與花園風景,將精緻的植物、花朵和雀鳥圖案交織成繽紛的畫面。DIOR MAISON滙集了典雅、華麗、精緻等特色,不僅體現品牌頌揚細節與工藝之精神,也自現代視角的詮釋裡,創造眾多典雅且不失新意的作品,讓優雅的巴黎魂,進駐到當代居家。 CANNAGE & ROSES玻璃杯 透明杯身飾以手繪質感的花瓣,立體感的筆觸細節以及能從不同角度觀賞的趣味,演繹了花瓣的輕盈與美麗。 D-CONSTELLATION系列 畫面靈感取自星座故事,以刺繡質感與田園風情作為表現,抱枕飾以跳色滾邊,枕面綴以「CHRISTIAN DIOR」標誌,共有兩種尺寸、色彩可作混搭。 JARDIN D'HIVER系列 以Christian Dior先生的冬季花園為題,植物、花卉和鳥類交織成精緻細膩的畫面,詩意且具異國風情。這些別致元素也運用於餐具、器皿、餐墊、抱枕上,有午夜藍和酒紅色調作為變化。香氛蠟燭更揉合了迷人的花果氣息,讚頌這座美麗花園。 LA COLLE NOIRE系列 取材自迪奧先生珍愛的柯勒諾瓦莊園,這座夢幻花園隨著季節更迭呈現繽紛景致,在百花綻放的園內,空氣瀰漫著花果香氣,此系列餐瓷即以優雅的手繪素描,讚頌莊園裡的自然景致以及其中感受的美好情境。 MISS DIOR CANNAGE餐瓷 以品牌經典的Cannage籐格紋縫線為特色,標誌性的編織圖紋與立體浮雕效果,令此系列餐瓷顯得優雅別致,突顯出Christian Dior先生對建築美學的鍾情,有多款色彩可作選擇。 ROSE DES VENTS餐瓷 靈感取自Rose des Vents系列珠寶,在餐瓷上演繹Christian Dior先生的幸運星設計,以羅盤玫瑰造型創構的八芒星為焦點,呈現神祕且耀眼的金色光芒。 資料及圖片提供」CHRISTIAN DIOR 編輯」Sumile
Interior 347
生活無處不藝術,藝術打造熱的印記。 野獸藝術秉持有溫度地創造藝術品陳列,聯手知名藝術家劉肖苓與陳肇彤打造「抽離」美學,將畫作與雕塑首度置入「宏國大道城」的場域,打造《抽離》雙週展。讓建築文化落實藝術共振,讓大眾一同體驗沉浸式的美學空間。 「抽離」(Dissociation)不僅僅是個觀點,更是個日常頻率極高的狀態,但能否洞察這個動作,關係到自我覺察的轉換。 “藝術家劉肖苓說過,抽離要先暫停,才能幫助她更積極前進。”——劉肖苓 藝術家劉肖苓的粉彩作品結合五感,邀請觀者進入自然景色主軸,透過內心對於抽離的觀察,將實體抽離寫實線條的束縛,轉化爲內心對於空間情境上的建置,構作出一座座靜謐無人之境。 “透過抽離狀態,他能擺脫重複的日常思考,如同光的樣態與時間的變動,重組我們對日常的理解,並且讓日常也不再日常。”——陳肇彤 藝術家陳肇彤則製造出不斷觀看的縫隙,逼使觀者從本該順勢觀看的動線裡,反覆進行抽離並再定位。陳肇彤的光影系列,透過金屬光投射、模擬與再現,展開抽離美學的標的;軌跡系列則試圖摸索時間與位移,連動性地將時間凍結,停留在轉瞬之間。 藝術家觀察到的「抽離」,是從一種原有狀態暫停,透過距離並再審視的過程,不僅僅是在面對壓力轉換下的防禦體質,也可能是對自身意識的內觀與自省。藝術家透過創作開展此觀察,從主題的物自身再退後一步的凝視,形成獨特地切換觀點再聚焦,這是屬於藝術家本身的獨到觀點。 宏國建設全新品牌「五感十築」秉持對環境主體與土地連結展現責任與尊重,設計觀點聚焦環境、人與空間的流動性對話,啟發共好的有機體。野獸藝術看準此空間蘊藏的溫度與動態間藏匿的生命力,希望透過藝術家的創作,邀請大眾一同在這質感溫度的空間場域裡,留下難以抽離的印記。 《抽離》雙週展 時間」2022年8月27日至9月6日 地點」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二段101號 資料及圖片提供」野獸藝術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47
「丘丘.森旅CHU Resort」基地位於花蓮鳳林,為Home Hotel團隊籌備的全新旅宿品牌,如同強調並落實MIT精神的Home Hotel,飯店的角色從來就不只是提供住宿的空間,而是一個推廣理念的平台。近三年因疫情影響,旅遊型態已不同於過往快速的觀光踩點,取而代之的是更深度的在地體驗,追求與自身、家庭、伴侶好友間的平衡流動,甚至在曠野星河下探索身心成長。 丘丘.森旅獨棟森屋。 丘丘.森旅CHU Resort 以「身心平衡Balance your flow」理念為主軸,從旅遊住宿出發,透過與身心產業跨界合作,發揮平台的功能與影響力,邀請旅人深度了解「靜心旅程(Retreat)」的旅遊方式,更加認識多元面向的「療癒產業」:如瑜珈、靜心冥想、藥草農學等,進而引發興趣探索最適合自己的平衡方式。 丘丘.森旅執行長王念秋。 丘丘‧森旅CHU Resort與Home Hotel執行長王念秋表示,2020年疫情最劇烈衝擊飯店營運、承受巨大壓力與焦慮的時刻,她首次參與三天兩夜的排毒靜心旅程(Detox Retreat),並獲得疫情以來難得的平靜,因此深刻理解身心療癒產業的多元與重要。 丘丘.森旅具備山脈、溪谷等先天環境優勢。 丘丘.森旅CHU Resort將秉持歡迎家人回家的溫暖,邀請旅人置身曠野之間,在大自然的擁抱下重新達到身心健康的平衡狀態。預計於9月1日起開放電話預約試營運住宿方案,於10月8日起接待入住旅客,試營運方案:雙人入住含早餐,一泊一食房價為每晚NT$5,990;另推出一泊二食房價每晚則為NT$7,990。 台灣首家結合「渡假與靜心」的旅宿品牌 丘丘.森旅具備山脈、溪谷等先天環境優勢。 旅宿品牌名稱「丘丘」,源自於地理位置位於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的一片寧靜草原,放眼望去彷彿在「兩座小山丘」之間;另外,也具備如山谷、草原、步道、溫泉的環境優勢,結合「渡假」與「靜心」,帶來更符合疫後的現代旅遊方式。 心流.靜旅營運總監Lydia。 「心流」意為「以自然為本完全專注於當下而感到喜悅自在的狀態,透過順流的態度體驗人生、進而達到平衡與和諧的哲學」,以此取名作為靜心旅程的核心理念,邀請Origin Yoga & Wellness 起源瑜珈創辦人Lydia擔任「心流.靜旅FLOW Rereat」營運總監,將提供旅人兩天一夜或三天兩夜的全包式旅程。 涵蓋冥想、瑜珈、自然療癒與正念覺察的完整體驗,提供在地小農蔬食美饌,並可自由使用心流空間,包含瑜珈教室、加價體驗「阿育吠陀(Ayureveda)」為主的SPA,以及佇立在湖水漣漪間的戶外瑜珈平台,與設有雙人湯屋、家庭湯屋、男女裸湯的天然碳酸氫鈉泉,以各種不同角度調節現代人的焦慮與失衡。 貼近自然的多元房型 全區共有128間客房,由好樣設計VVG Concept操刀,分為「小島Wildland」與「心流Flow」兩區。「小島 Wildland」是充滿探險與好奇的大人小孩的野外森林,擁有專屬獨立的戶外遊戲區「小島草原Wild Grassland」,全區共52間客房、5種不同的房型。 「待霧Mist」挑高浴缸房型。 包含雙人入住的「待霧Mist」挑高浴缸房型、「靜谷Vally」閣樓浴缸房型;適合家庭旅遊的「忘山Mountain」挑高四人房型、「賴水River」閣樓四人房型;以及四人入住的「空旭Sunrise」VIP房型,多元房型滿足不同旅人的需求。 「忘山Mountain」挑高四人房型。 「心流Flow」則以28間靜心客房於9月15日至10月15日與亞洲最大旅遊體驗平台KKDAY獨家合作,推出限量「1元集氣」方案,邀集200人一起解鎖「三天兩夜靜心旅程體驗夢想包」專屬折扣碼,解鎖成功後將適用預定11月1日至2023年1月18日的靜心旅程。 資料及圖片提供」丘丘.森旅CHU Resort 編輯」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