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47
打開 blu koi 神秘包廂 創新複式雙空間設計 滿足味蕾雙重享受
隱身於台北東區靜謐巷弄間,去年底甫開幕的「blu koi」,以雙主廚打造味蕾極致享受的創新概念,在國際專業團隊精心策劃下,以融合日法料理精髓,吸引無數饕客慕名而來。 blu koi 外觀,今年 8 月起打造雙主廚雙空間的多重料理選擇。 因應市場及饕客們的熱情反饋需求,今年 8 月起 blu koi 經營團隊再度以充滿創意的精神,打造 blu koi 創新複式雙空間設計,將原先作為獨立開席的神祕包廂正式開啟,同時新增全日式及全法式兩種料理菜單選擇,精準對標饕客們在台澳雙主廚聯手打造日法料理外,對於傳統純日式菜單及專屬創意法式料理的需求。 創新複式雙空間設計,滿足饕客多重美味之選 blu koi 創新複式雙空間設計調整,將法式 blu ROOM 設置於餐廳深處、低調私密的包廂空間,由受到眾多食客們喜愛的 blu koi 靈魂人物 Patrick Dang 操刀。 將法式 blu ROOM 設置於餐廳深處的包廂空間。 這位將世界風味融合為一身本領的主廚,講究以來自世界各處及當地季節性新鮮食材,獨家手法醃製或是熟成的肉品,搭配私房特製醬汁調配,以許多長時間繁複製作過程和手工細磨出充滿風土與文化的菜單,帶給饕客們一道道充滿「味蕾驚喜」的法式料理,食客們在此間享受著美食帶來的味覺滿足、藝術般擺盤的視覺美學、撲鼻酒香的誘人嗅覺以及杯觥交錯間聽覺上的純粹美好。 blu ROOM 法式料理,櫻桃鴨三部曲(左)及南方味羔羊(右) 位於外間的 koi ROOM 日料吧檯區,以流線型木作設計打造、充滿時髦摩登之美,在此可以享用由底子深厚的傳統日料師打造、以新鮮食材為主的無菜單料理。其中廣受饕客們歡迎、令人唇齒留香、回味悠長的品項,是使用專門從日本訂製來台、造價超過百萬的不插電「冰室」所熟成的海鮮魚品,包括鮪魚大腹、中腹及赤身等,在熟成兩周後,這時魚肉中的胺基酸已經轉換成蛋白質,筋也已經完全軟化,整體香氣和甜味大幅提升,入口即化及飽滿口感吸引饕客們一來再來。 koi ROOM 日料吧檯區,以流線型木作設計,充滿時髦摩登之美。 blu ROOM 及 koi ROOM 每個包間至多 8 個座位,用餐氛圍靜謐雅致,食客們可以依照個人喜好進行預約當日希望品嘗的特色美味需求,選擇在 blu ROOM 深度感受法式料理汁多味腴、菜餚如畫的美食體驗。 或在 koi ROOM 享受在日式料理師傅細緻手法帶領下,感受與大自然間美味的連結;當然也可以安排 blu koi 名聞遐邇的雙主廚聯手日法料理全菜單,多重美味之選完美滿足饕客們挑剔的味蕾。 koi ROOM 日式無菜單料理,熟成鮪魚大腹(左)、黑鮪魚中腹搭北海道馬糞海膽(右) 誘人美味就在不遠可期的未來 blu koi 國際專業團隊同時宣布,目前正積極籌備中的事業發展計畫,是預計於今年底在台北再開設一間全新法式料理,延續 blu koi 風潮,這將是一家遠超乎一般想像、令人驚喜的法式料理美食體驗空間、在視覺、嗅覺、聽覺、味覺甚至觸覺等五感上,都帶來全新概念及解構開創,相信必將再度引領潮流,也讓饕客們一起翹首以待這場即將到臨的美食界旋風。 koi ROOM 日本訂製的百萬不插電「冰室」。 blu koi 餐廳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 300 巷 17 弄 3 號 營業時間:晚間 6:00 起(週日、週一公休) 官方網站:www.blukoi.com.tw 資料與圖片提供」blu koi 編輯」林慧慈
Interior 347
繼7月初「誠品生活時光 eslite me-time」2號店在新北市板橋登場後,又在土城青福街開展全新店點! 誠品生活時光限定店 土城青福 位於土城的「誠品生活時光」運用獨特的空間設計,結合誠品擅長策畫的藝文展演活動,以創新實驗店型與讀者見面,為期4個月,期盼帶給社區居民不同的閱讀享受,未來也會在此開展「誠品生活時光」正式店。 清水模設計,店內挑高5米並以大面書牆和逾500片黑膠迎接讀者。 書店採用清水模設計建築,店內挑高5米並以大面書牆和逾500片黑膠迎接讀者。書區一旁的吧檯提供黑膠聆賞,讀者可以自由搭配書籍、咖啡、輕食及酒品,享受愜意的午後時光。而陽光從窗格灑落,也讓書店隨光線變化展現不同風貌。 書店隨窗外光線變化展現不同風貌。 實踐心中理想生活型態 因店址不遠處有清水大尖山、土城翠湖等青山綠樹自然美景,7/30起規劃「山、綠、樂、讀」四大主題,邀請資深樂評人馬世芳、資深媒體人詹偉雄等名人舉辦閱讀分享活動。 書店隨窗外光線變化展現不同風貌。 曾榮獲金鐘獎肯定的導演麥覺明,將和讀者一起探索台灣特有的山林生態,帶大家認識相貌奇特的山椒魚;此外,也邀請熱帶雨林植物愛好者、作家胖胖樹王瑞閔,以及一手打造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的景觀設計師吳書原,與讀者一起品讀這塊土地上獨有的植物物種和城市景觀風貌。 吧檯提供黑膠聆賞,讀者可以自由搭配書籍、咖啡、輕食及酒品,享受愜意的午後時光。 誠品期望打造一座結合書店、音樂、餐飲、藝文展演活動的場域,以獨特的Music Bar搭配咖啡、酒品,創造全新音樂聆聽體驗。 一座結合書店、音樂、餐飲、藝文展演活動的場域。 誠品生活時光限定店 土城青福 地址」新北市土城區青福街235號旁 營業時間」11:00~19:00 資料及圖片提供」誠品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47
台北白石畫廊、新竹The one南園風檐裝置藝術、花蓮星巴克白色貨櫃門市,提到這三個建築應該不難想到他們皆是享譽國際的知名建築師隈研吾設計的作品。 現年67歲的隈研吾,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建築研究所,並於1990年,隈研吾創立了隈研吾建築師事務所。其作品擅長結合天然素材與景觀、構建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結構;融合傳統、自然與現代風味的設計,也被稱為「負建築」、「隈研吾流」等。 隈研吾不僅曾榮獲多國建築獎,其創作更遍及世界各地,他秉持著融合當地環境和文化的信念,創造出屬於當地獨一無二的建築作品,而他在台灣也留下許多建築作品。以新竹九降風為靈感的地景裝置藝術——風檐,是他在台灣的第一件作品;以檜木為主題和材料設計的藝文空間——白石畫廊;結合在地阿美族文化色彩的星巴克門市;到目前預計於2023年開幕的台中勤美術館等,皆廣受人們的喜愛。 東京論地圖。 這次隈研吾將帶領讀者來到他的第二個故鄉——東京,親自挑選23個坐落於東京的作品,由攝影師新津保建秀掌鏡,書寫下最柔和、美好的回憶,同時也對東京的歷史脈絡、建築映像等都加以考據;藉由隈研吾自我剖析創作背後的心境,讓讀者也能感受到其對於東京的深刻情意。 岡山縣真庭市CLT PARK HARUMI。 書中收錄了位於中目黑知名的星巴克旗艦店(星巴克臻選®東京烘焙工坊),包含各種設計巧思的四層樓建築物,令人印象深刻,自開幕以來已成東京新一代朝聖景點。還有和台灣有所關聯位於南青山的微熱山丘日本店,造訪店內的客人會在木頭環繞的空間裡享用鳳梨酥和台灣茶,透過木格灑入室內的光線,會隨著天氣和時間帶而展現萬千變化,在隙縫間,可以窺見獨特的東京風景。 高輪Gateway站。 “自從對東京產生興趣以來,已經過了60載。開始在東京書寫情書,也已經過了近40個年頭。這段期間,我和她都以不同的形式增添了年歲,其中幽微的變化,或許也能夠透過這部作品集傳遞出來。” 選擇東京不單是情感連結,更是因為東京是日本這個多元之地的映象,希望藉由進一步追溯這映象的源頭,可以在日本各地方的背後看到亞洲的多樣性。邀請與大家隈研吾的文字一同漫遊於東京的每一條街道,看見作品,更能看見隱含其中的真實精神。 為了紀念本次繁體中文版上市,首刷將會隨書附贈台灣獨家的首刷特典「復刻簽名相紙明信片」或「手稿相紙明信片」(隨機贈送)。 隈 研吾 Kuma Kengo 建築家。1954年生於神奈川縣。東京大學研究所建築學系修畢。1990年成立隈研吾建築城市設計事務所。2009年起任東京大學研究所教授,現為同校特別教授。 著作:《負建築》、《小建築》、《點‧線‧面》、《隈研吾奔跑的負建築家》、《人的住處1964-2020》、《隈研吾擬聲‧擬態建築:生涯首本作品集,展現劃時代的建築新方向!》、《隈研吾 物質與建築》。(部分書名為暫譯) 精彩內容搶先看 微熱山丘日本店 SunnyHills Japan 這是一家來自台灣的鳳梨酥品牌店鋪,位在高級專門店與私人住宅林立的南青山一隅。 以直徑6公分的檜木角材組裝成竹籠般的結構,是來自於將日本傳統的木材建構手法「地獄組裝」立體化的發想。立體的木造格子,在春日井市齒科博物館研究中心(GC Prostho Museum Research Center,愛知縣春日井市鳥居松町)及雲上圖書館(高知縣高岡郡檮原町)也可以見到,但是在這座建築物中,木棒朝天空延伸,打造出宛如繁茂森林般模糊的外形。 微熱山丘日本店。 造訪店內的客人會被領至2、3樓,在木頭環圍的空間裡,品嘗奉上的鳳梨酥和台灣茶。透過木格灑入室內的光線,會隨著天氣和時間帶而展現萬千變化,從木格的隙縫間,則可以窺見獨特的東京風景。 星巴克臻選®東京烘焙工坊 Starbucks Reserve Roastery Tokyo 這家全球性的咖啡連鎖品牌旗艦店,新開在私人住宅與小型工廠並存的目黑川沿岸。原址過去是1925年創業的老字號電設資材廠商的辦公處。 店內一路打通到4樓,設置了咖啡豆的烘焙熟成機器。咖啡廳區、麵包烘焙區、酒吧、商品區等空間圍繞著這台機器,精心設計成讓顧客能夠從各種角度體感到咖啡文化。 星巴克臻選®東京烘焙工坊。 負責外觀設計的隈,以色彩明亮的杉木打造屋簷,以突顯日本文化中的新穎。此外,飄浮在半空中的植栽盆,也可以說是日式傳統盆栽的現代詮釋。大片玻璃窗的開口,加上如日式房屋簷廊般的寬闊陽台,可以從建築物的任何一處欣賞到目黑川的景觀,打造出宛如街區與建築物彼此對話般的關係。 星巴克臻選®東京烘焙工坊。 角川武藏野展覽館 Kadokawa Culture Museum 本展覽館興建於所澤市的汙水處理廠廣大的舊址,是融合了圖書館、美術館及博物館的文化複合設施。荒川水系的支流東川,沿岸是知名的賞櫻景點,除了廣大的住宅區,亦是歷史悠久的輕工業地區,小工廠及倉庫林立。 角川武藏野展覽館。 隈從富士山爆發所形成的武藏野台地得到靈感,從中國山東省進口了1200噸粗糙的花崗岩材,貼在展覽館的外牆。整幢建築物形成巨大的塊狀物,打造出自大地擠出來的岩石漂浮在水盤中的情景。 展覽館周邊的土地規劃了商業設施、飯店、辦公室、製造及物流工廠,也建立了隈所設計的武藏野坐令和神社。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角川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47
「生命是透過事件和另一事件的不斷堆疊。我想展示的不是一個被壓縮的概念,而是一段時間性的探討、時間化的展現。」 展覽以「in process進行中」為名,發想自半成品的英文「work in process」,「長遠來看,人生的每段事件會不會也是『in process』?」策展人十穎設計的李佳穎設計師與藝術家李荔共同策劃了一座室內廊道,即日起至 8 月 29 日止於台中孵空間展出,展覽梳理創作者在探索土的過程,將創作脈絡更完整與具象化,讓觀者用行走的姿態,走進創作者私密的、個人的內心道路。 本次展出李荔 2019 年後創作的陶土藝術作品,包含較大型的〈內在之廊〉,以及〈關係之器〉、〈歪曲之器〉、〈破碎之器〉、〈我是器〉、〈母親的頭蓋骨〉等創作。以〈內在之廊〉為中心,另 5 件作品環繞排列,自不同角度呈現藝術家的內心情感及生命感悟。看完之後,展場的周圍可以隨處找一個舒適的地方安坐下來,觀賞日光與廊道、與作品間的互動。 展覽以〈內在之廊〉為中心。 只有自己能穿越的孤獨廊道 李荔認為「創作是孤獨」這件事,是每個創作者和藝術家的必經之路,而且是持續發生的。這是她在成為創作者後,才體悟這句話。〈內在之廊〉的設計,刻意製作長窄的、半封閉的、一次只能通過一個人,甚至有點窒礙難行、如履薄冰般,讓觀者的身體感受更接近李荔心裡那座內在廊道。廊道裡是未燒製的土胚及李荔的呢喃文字,呢喃著對自身的懷疑與否定,呢喃生命的意義與啟示,而這些都伴著她穿越廊道至最後,完成她每個系列的作品。 〈歪曲之器〉記錄 2021 年初,李荔因突如其來的車禍,對生活及生命看法的改變。製作過程中,她穩穩的拉起胚土桶身,再用力用雙手一捏,讓器承受無法預測的外力與形狀,隱喻這日常的失序,透過堆疊與排列,呈現出被外力擠壓的壓迫感。 〈內在之廊〉刻意製作成長窄的形式。 〈我是器〉是李荔試著往內在發展的系列,探索「我與群體」的課題,用第三者視角,將自己抽離、觀看著群體和獨立的關係。每座器因著不同的刻畫而有不同的樣貌,如同各自獨立的個體。〈關係之器〉則進一步探索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衝撞、破裂、修補。李荔相信,每段關係的衝突,都是讓靈魂趨於完整的過程。作品利用視覺上的擺設,器在板子上的位置像是隨時會掉落、交集處的兩個圓盤也顯得不穩定來表現關係的脆弱與變化。 〈破碎之器〉是李荔對於創作過程的回首。藉由 2 種不同展示方式來呈現:影像裡,她手拿過往燒製失敗的作品碎片,再藉由排列碎片的過程,完成這件作品。她認為,每個經驗都是重要的,因為擁有這些破碎,才得以完整作品。 作品<破碎之器>。 〈母親的頭蓋骨〉則表達她與土的關係,是從外在開始接觸土地、進入山林、觸摸石頭後,孕育出的系列。陶板上的印記是她陸續蒐集的石頭,目前來自台中大肚山上、台中大雪山裡、埔里國姓的溪流裡,好比複印著母親的骨骼,提醒著人類的渺小與謙卑。 「in process 進行中」李荔概念個展 時間」2022 年 8 月 15 日至 29 日 地點」孵空間 Zero Space (台中市台灣大道三段308號) 詳情請見展覽網站。 資料及圖片提供」十穎設計、李荔 攝影」李易暹、陳威齊 編輯」林慧慈
Interior 347
開業 21 年的 aqua 一向是香港最著名的餐飲熱點之一,素以華麗設計、醉人美景和精緻佳餚聞名。餐廳日前遷往位於尖沙咀中間道的商廈 H Zentre 的 17 樓,毗鄰半島酒店與喜來登酒店,並以更加迷人絢麗的面貌重新亮相。 餐廳接待櫃檯。 突顯當地文化意涵,擷取室外絕佳景觀 餐廳的新設計由近期榮獲倫敦設計獎的 Robert Angell 與 Aqua Restaurant Group 集團創辦人David Yeo 聯手打造,並於 2022 年度國際酒店及物業大獎(International Hotel and Property Awards)中榮獲「最佳全球餐廳(Best Global Restaurant)」殊榮。aqua 憑藉前所未有的設計,勢必成為香港必到的人氣餐廳。 酒吧區域。 換上新裝的 aqua 坐擁維多利亞港(Victoria Harbour,簡稱維港)海濱的絕佳景致,設有兩個舒適且寬敞的戶外露台,讓消費者能輕鬆俯覽嘆為觀止的城市景觀,夜晚更可欣賞令人沉醉的夜景。 可眺望維港景觀的用餐環境。 Robert Angell 表示:「我們的設計概念源自於香港悠久的貿易史及其博大精深的傳統工藝。餐廳鄰近全球最大的海港之一,以『aqua』作為靈感泉源,透過多種形式演變出各種色彩、明暗、色調和紋理。」 室內設計語彙與窗外的城市景致相映成趣。 多元手法闡述「水」的意象 「aqua」在拉丁語中是水的意思。設計團隊利用匠心獨具的手法,使餐廳和維港的壯麗景色彼此呼應,創造和諧統一的情境;透過不同材質的相互搭配、獨特的波紋燈及金藍飾面巧妙結合,形塑出以「水」為主題,極具魅力的氛圍。 入口廊道。鏡面和108盞特製燈飾勾勒出奪目的視覺性。小水滴藏於玻璃的細節,扣合設計主軸。 進入餐廳即可欣賞到充滿光影對比和夢幻倒影的迷人「水世界」。走廊宛如時尚大道般,兩側飾以璀璨炫目的鏡面,再透過 108 盞特製燈飾營造出優雅氣質,細看之下更可發現藏於玻璃中的小水滴設計細節。 結合各式材質,塑造華麗面貌。 沿著走廊便會抵達華麗的主餐區,賓客可一邊欣賞壯闊的維港和城市美景,一邊享用美饌佳餚。 私人包廂空間。 其他切合「水世界」的獨特設計還包括鋁製「貝殼」牆板,它們於 1970 年代由一群統稱為「L’Oeuf Centre d’Etudes」的藝術家、建築師和陶藝家在法國設計和生產,並於後期經過改造,aqua 創辦人 David 特意從巴黎古董市場將飾板運至香港,並融入餐廳設計中。 可眺望維港景觀的用餐環境。 此外,由職人全手工製作、被 David 稱為「波紋燈」的一米寬黃銅燈飾亦貫穿全場,藉此模仿陽光在波浪上躍動的情境,試圖於室內營造充滿動感的燈光效果。 資料及圖片提供」aqua、GHC Asia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47
一座好的城市必須讓人「可以想像」;或者,能夠「擁有願景」。當大眾開始凝聚對這座城市的想像,願景就可以被描繪。 「都市再生願景館」坐落於台北市中心,前身為50年歷史的18連棟五層樓老宅,以懷生危老案的成功為契機,都市再生願景館期望透過保留原有建物為展場,探討都更的現況、困境,同時提出下一世代的都市再生倡議和城市願景,企圖以本次展覽為示範,令大眾有更多理解,試想各自心中的理想城市,也希望促使專業界和政策規劃者,開始討論現有制度改變的可能性,共同追求更完備的都市更新制度。 1樓展區-懷生案介紹。 邀請大眾共同進入都更議題中 一座城市的變遷,無論老化/劣變,抑或是更新/轉移,都是花費數十年的過程;即便進入單一建物的更新,從住戶整合到建物改建完成的過程,亦相當漫長。 2樓展區-深入情境。 「時間感」或許正是許多人對於都市更新的迫切性沒有意識的主因,時空上的距離導致人們無法具體的想像一座宜居的城市應是什麼模樣,因此往往流於單一事件的正反意見表述,使得都市更新猶如零和遊戲一般,落得雙輸局面。 2樓展區-涉入角色互動。 而本次展覽作為一種溝通方式或平台,真正重要的意義在於,提供大眾跨越時空的想像,透過真實案例和願景的實體畫面,充分詮釋都市更新的真實內涵,在此之上讓討論成為可能。當大眾認知到身為城市居民的義務和「應得」權利,以及理解不同角色的需求與困境,擁有更多同理,才有機會凝聚社會共識。 3樓展區-城市濾鏡。 展覽邀請五位藝術家/團隊,以「都市再生」為題創作四件全新作品,期待透過藝術介入轉譯都市再生的相關語彙,從戶外亮點至室內互動裝置,打開對都市再生的進一步想像。 大聲光電《光電獸#29-內有派對》 於懷生案保留下來的舊建物立面,以光影藝術重構起新秩序,打造光與影的空間劇場,不只照亮舊有的生活痕跡也創造新的視覺焦點,作為共同參與都更行動的入口。建築外牆的光影變化彷彿舉行盛大派對般,現場也透過低音音響,讓建築裡外皆可隱約聽到低沉的節拍重音。 大西康明《invisible distance》 以建築廢棄物、塑膠薄膜及舊地圖,構成三個層次的台北市街道,透過垂落的熱熔膠絲串聯從過去到現在看不見的時間軸線,建構由下至上、及由上至下的兩種觀看視角,與展覽現地的空間相互連結,帶領觀者思考城市中的時間與記憶。 《隅.遇 Coincides》 由當若科技藝術統籌,於室內2樓至4樓天井空間為創作場域,以攝影師余白於懷生案舊建物拆除前所拍攝的作品《空間記憶保存攝影計畫》為內容,加乘當若科技藝術的光影互動裝置,將懷生案的痕跡與記憶封存於影像中,透過投影手法將影像與舊建物空間(天井)結合,帶領觀者藉由互動體驗感受現地與過去的關係。 《袖珍模型-台北文林苑、高雄城中城、台北南機場》 由藝術團隊-MR.BOX 袖珍模型設計,以「高雄城中城」、「台北文林苑」、「台北南機場」為例,透過袖珍藝術創作的視角呈現具有歷史意義的都市更新案例,引發觀者的好奇心及共感,期待大眾能一起理解並參與都市再生行動。 往更理想的城市面貌邁進 4樓展區-國際案例。 4樓展區-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以五分埔作為示範基地。 展覽的最終,藉由國內外的成功做法和執行經驗,進一步打開城市發展的可能性,再以法案改革為基礎,提出可試驗的解決方法,回應本次展覽核心,不僅僅是在提出困境與難題,更是在教育和倡議的過程中,以具體方案作為討論的依據,鼓勵觀者共同思索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權衡,進而為長遠的城市願景構畫出可行方向。 Imageable City 日期」2022年7月14日至11月27日 地點」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219號 資料提供」都市再生願景館 圖片版權」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 定影影像工作室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47
創意茶飲 ODD ONE OUT(簡稱OOO)創始店於台北開幕。OOO 與新加坡知名米其林餐飲集團 The Lo & Behold 共同策劃品牌形象,由 Foodpanda 創辦人暨前執行長 Ronald Chan 與擁有豐富餐飲營運經驗的 Patrick Sun 攜手創立,集結創意、台灣茶、風味特調等元素,希望為競爭激烈的調飲市場中帶來新氣象。 Patrick Sun 指出,ODD 意指「怪奇」,象徵非典型創意以及特立獨行的勇氣,品牌靈感源自 2021 年舉辦的一場飲品設計大賽,邀請參賽者們以茶代酒揮灑創意,為台灣茶與傳統食材尋覓新可能。 這場競賽最終自 50 多款茶飲評選出具美味、天然、創意、台灣特色的飲品,發展為 OOO 菜單,所有茶飲除了重視物料產地與製程,以健康的杜松子凍、銀耳和藍色螺旋藻取代市場常見的珍珠、椰果,讓台灣茶不僅具有當代特色,也有如品飲調酒般的趣味。 正如 OOO 茶飲堅持結合調酒師技藝、天然原料與層次豐富,重視視覺呈現、口感享受等細節,擇址於台灣繁華東區商圈的 OOO首 店是一座兩層樓的獨棟建築,整體規劃與新加坡設計團隊、藝術家合作,空間講究簡約、自然與藝術氣息,呼應品牌「原茶頑味」之精神,主要採用自然感材料與手作溫度構成,以有機曲線與溫暖色彩建構吸睛風景。 有別市場上的手搖飲講究坪效觀念,OOO 以 1 樓的有機造型吧台迎賓,空間一隅以軟木塞牆面構成的「茶柱」則是酒吧「啤酒柱」的再演繹,2 樓設有小廳作為社交與多功能空間,無不訴說品牌作為都會茶酒吧的企圖心。 店內特意讓動線放寬,以ㄇ型動線劃界內外場域,保留舒適的交誼空間,也透過洞口開窗,讓日光能穿梭其中並構成有趣框景。 同時,品牌十分重視藝術元素,除了邀請新加坡視覺藝術家Kiat為產品創作藝術形象,店內也不定期舉辦創意藝術展,以跳脫主流的個性作品,呼應品牌茶飲的自信獨特,讓品茶不僅是多重感官的藝術,也是展現生活風格的話語。 ODD ONE OUT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187巷48號 電話」02-27719001 資料及圖片提供」ODD ONE OUT 採訪」Sumile
Interior 347
幅員遼闊的新北市中,五股為五年來人口成長率第三高的行政區,但卻是新北都市計畫中,溪北都心區(包含蘆洲、三重、新莊、五股等行政區)內唯一沒有公有市場的區域。為解決市民跨區採買、交通不便等困擾,同時推動現代化公有示範市場,在新北市政府的規劃下,由「創構建築師事務所」團隊操刀,將原有的五股立體停車場1樓的休閒室內廣場改造為整齊、明亮、衛生的現代化市場,帶動地區經濟活絡,並改善停車位空地閒置之情況,期待透過設計思維的注入,一改大眾對傳統市場的刻板印象。 本案為五股區首座公有市場。藉由現代化的設計思維,替傳統市場注入新意象。 傳統市場的全新意象 創構建築師事務所重新定義了五股立體停車場,於1樓引進特色攤販,打造現代化市場。室內環境主要以木紋色系與線條感,營造「竹林」氣息,並貫穿至各區域空間,背牆則採用大理石紋理磁磚,視覺效果乾淨俐落。 室內以大量木紋色系和線條感,營造竹林氛圍。 地坪材質的差異在無形之間說明了場域的分界,用餐區使用暖調六角形地磚,柔和整體氛圍,再搭配上一旁大面落地窗所引入的自然光線,讓消費者得以於舒適的休息空間享受片刻悠閒時光。 暖調六角形地磚柔化了休息空間的氣息。 半戶外空間。 吧檯櫃以自然色系的水泥板帶入地方特色「綠竹筍」之意象,延續地坪及半戶外空間的木格柵垂直竹林概念至外觀,2樓外牆藉由新設的擴張網,放上市場LOGO和綠竹筍形象圖,藉此與在地產生密切連結;而凹陷內嵌的LED防水燈條,則讓全日型的五股公有市場維持明亮通透。 2樓外牆的擴張網置入了市場LOGO與綠竹筍圖騰;LED防水燈條讓市場在夜間也保有明亮的形象。 提升消費體驗與攤商管理 為了營造良好的市場消費體驗,以及提升攤商對攤位管理的便利程度,創構建築師事務所團隊考量市場特性,於室內、外皆採TAF(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試驗合格的止滑磚,防止因地面濕滑而產生的意外。攤位以生熟分離的模式進行區劃,優化營業管理的同時,亦能達到場所安全及環境整潔的目的,讓食品衛生控管更容易。 考量市場的特性,地坪皆鋪設TAF試驗合格的止滑磚,避免因濕滑而造成的危險。 生鮮區導入冷藏展示櫃以及分劃低溫肉品處理區,提供處理生食的乾淨環境,也降低運送和展示期間所造成的變質機率,讓所有食材能在最新鮮的狀況下,交到消費者手中;而熟食區則設置靜電油煙系統,減少油煙污染情況,維護市場內部的清新空氣。 攤位引進賣場等級的硬體設施,並將生熟業種分區,顧及食品衛生與環境整齊等面向。 市場設有三處出入口,分流的動線安排有效解決人潮的擁擠感,並在主體空間範圍內增設了通風百葉與大面積開窗,令自然光線能透過玻璃映入,強化室內採光與空氣流動,形塑空間寬廣和開闊的感受。 大面落地窗確保了視線的穿透,也能在白天時分引入充足的自然光源。 打造具示範性的市場 此外,五股公有市場更導入了賣場規格的硬體設備、鋪面與汙水系統處理、生熟業種分區並提供相對應的設施,推翻大眾對傳統市場的既定印象及格局,引領不同年齡層的民眾,走入這座現代化又極富人情味的市場。 竹林意象藉由木格柵延續至外立面。 由於攤販涵括了蔬果、生鮮、熟食、百貨和雜貨等類型,十分強調一站式購物體驗,每個攤位均配置電子支付相關電源設備,利用智慧化系統替傳統文化帶來新型態的行銷模式;營業時間更因應現代人的生活而調整為全日型,讓上班族在下班後也能逛逛市場,打造輕鬆的買菜體驗。 五股公有零售市場 設計、室內、監造」創構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師」施忠毅 參與者」賀正涵 簡人弘 李襄郡 廖梓堯 丁家鴻 鄭喬尹 潘信宇 劉家瑞 攝影師」曾泓華 資料及圖片提供」創構建築師事務所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47
亞洲最大文創盛事「臺灣文博會」今年移師港都高雄,以「群島共振RESONANCE ISLAND」為主題,8月14日前將帶來熱烈的文化浪潮!位於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的「文化策展區」,除了主題館外,另包含「嘉義館」(嘉義市)、「馬祖館」(連江縣)兩大地方館,以及「工藝館」,透過多元內容共探島嶼文化路徑。 再現小城摩登精神-嘉義館 2022文博會嘉義市地方館「摩登時光—大通小城」,由「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主理人徐景亭、「平凡製作」創意總監黃銘彰攜手策劃,建構出一條從嘉義樹木園、中央噴水圓環到嘉義車站,貫穿嘉義時空發展的市街,引領觀者漫步嘉義,感受這座小城飽滿的藝文能量與日治時期延續至今的摩登精神。 本次展覽內容的規劃,得從台灣近代重量級畫家陳澄波的作品〈展望諸羅城〉談起。出身嘉義市的陳澄波,在1934年畫下該幅作品,畫中引領觀者的視線自嘉義公園及樹木園所在的山仔頂出發,循著東西向的交通要道「大通」(今日的中山路),遠眺樓房與綠地並陳的市區風景。 青沐+東海醫院設計提供,攝影師:Studio Millspace 策展團隊受此畫啟發,在展場重現這條由東而西的觀看視線,並將中央的圓環空間放大,象徵為市民集會廣場,舉辦超過十場的重量級文化講座與工作坊,再現昔日文人雅士匯聚共論理想的城市風景。 展場設計呼應「木都」特質 青沐+東海醫院設計提供,攝影師:Studio Millspace 宛若嘉義街道的動線,布滿逾六千條木紋夾板,象徵嘉義市目前約有六千棟木造建築,讓人充分感受獨特氛圍;展場由嘉義子弟、「本埠設計」建築師蔡嘉豪操刀,他表示:「在展區的林子裡,可以對望,可以停駐,小事件會跟著發生。而向外的區域是廣納的,面向真實的城市(高雄)給予的光線與面貌。」 而「嘉義樹木園」是嘉義館裡的第一個子區,策展團隊透過實地勘察、訪談與資料整理,從悠遠歷史出發,梳理出今日嘉義樹木園的代表性樹種,並攜手剪紙藝術家Wuba Yang重新詮釋這些生機盎然的生命,讓觀者更了解蘊藏在這座城市中森林的文史與知識。 在常民信仰區塊,則攜手出身嘉義的「大象設計」設計師潘岳麟參展共創。呈現採集自嘉義東市場的諸多信仰相關物件,在呼應廟宇與市場色彩的展座上,展現從日常祭拜、敬神到祝壽擺宴的種種祭祀用品,上頭掛有由在地燈籠工藝師傅鄒弘義親自製作的手工燈籠。 霧中體驗五感馬祖-馬祖館 走進2022年文博會馬祖館「眾霧釀島」,由蔡沛原、邱筠擔任策展人,民眾將在深黑戰地隧道、迷濛帶狀島嶼,感受多元馬祖。展館主打五感體驗沉浸馬祖航海光影、時代香氣、島嶼聲音、民眾物件,遊歷黑暗至光明的馬祖變遷過程。 三大主軸:戰地島嶼、島嶼迷霧、島嶼Bar開瓶馬祖 馬祖館入場重現戰地空飄氣球,引領觀眾重返馬祖戰地時期,觀展者可隨機取得空飄文宣,感受時代賦予的角色命運,飄洋過海的文宣解謎馬祖人們的生命故事,與觀展釀造不同角色的島嶼故事。 馬祖特產-紅糟 馬祖館重現籠罩島嶼的霧色,圍塑濃霧瀰漫氛圍,迂迴繞行的展場動線環繞帶狀島嶼海岸線。參展者將在輾轉迷航間,重新感受漁民、船員、軍人漫遊的探索體驗,仿若游移在人文與自然景致的馬祖。 馬祖直送的昆布,成為藝術展品。圖片提供:食癮拾影 霧中的島嶼灣澳,採集來自馬祖四鄉五島元素,與地方共創馬祖列島能量,象徵戰地形成「馬祖共同體」的歷史命運。展品動員各地馬祖人協力,將馬祖物件轉換成新元素的「眾物」,料理調味料、廟宇樂器、承酒器皿、養殖產物,轉譯出島嶼日常中的生活,觀展者迷航灣澳蒐集與拼湊馬祖樣貌,體驗城市的獨特性。 馬祖酒吧開賣特調飲品。圖片提供:食癮拾影 馬祖酒吧則開賣特調飲品,透過調酒品嘗馬祖時代敘事。由旅台的馬祖調酒師黃懷民研發特調飲品,從霧釀島的顏色發想3款酒特調與1款無酒精飲料,邀請觀眾感受馬祖式的微醺情懷。 從工藝視野出發-工藝館 工藝館由許哲瑜、郭中元共同策劃,以旅中之物、物中之旅為出發點,打造「旅物SHOP:編織理想的生活」,邀請觀者打開工藝視野,感受工藝與生活的緊密連結。工藝來自於環境與自然,因為生存或生活需求,職人從中透過身體、投入專注將天然素材化為生活幫手,在經緯之間連結生活經驗與器物之美。 旅物SHOP,不只是商店,更是「概念」的集散,在此訊息連結、知識交流。談的也不只是編織,更回到工藝的原初,從自然、環境給予的材料,邀請觀者近距離感受、觸摸,並遇見各式工藝品與創作,讓自己參與其中,共同編織、創作出理想的生活。 感受工藝與生活的緊密連結 工藝可貴之處,來自雙手與物之間的辯證關係。特別邀請雲門舞者蘇依屏、the MEDIAN石岱芸以竹編七步驟為概念發想,觀者將以雙眼感受工藝職人的身體語言與專注精神;此外,也邀請黑生起司X糸赤、皮思達奇X臺灣手藺、ROUND ROUND X筑子、茶籽堂X Aguce X野桐工坊4組生活美學提案者與工藝家,跨域共創「理想生活的物件」,透過工藝實現生活的想像。 走逛旅物SHOP,完整遇見「工藝與環境」、「工藝與身體」、「工藝與生活」三大主軸,展期間的每日上午11:30與下午4:30皆有免費導覽,假日更有瑜伽體驗與工藝示範活動,期待在這場旅程中,體會工藝的美好。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各展館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47
繼 2019 年首間旗艦店「CAMA COFFEE ROASTERS 豆留森林」於陽明山落成,cama café 團隊再度出擊,與台北市文化局及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共同攜手合作,第二號旗艦店「CAMA COFFEE ROASTERS 豆留文青」進駐松山文創園區市定古蹟「鍋爐房」,於日前正式開幕。以五感沉浸式咖啡體驗為核心,規劃特色餐飲、創意咖啡調酒、camagift 咖啡文創選物、藝文主題策展及古蹟光雕投影等多項體驗,並於夜間搖身一變,化身古蹟咖啡餐酒館,打造「台北最潮咖啡聚所」! cama café 二號旗艦店「CAMA COFFEE ROASTERS 豆留文青」進駐松山文創園區的古蹟鍋爐房。 歷時 3 年規劃與修復 古蹟飄咖啡香 本次鍋爐房古蹟本體再度攜手曾榮獲傑出建築師獎,主導過「好樣文房」、「四四南村」、cama café 首間旗艦店「CAMA COFFEE ROASTERS 豆留森林」等古蹟翻修的許伯元建築事務所團隊合作,cama café 團隊歷時 3 年籌畫,投入百位專業人力並斥資千萬,將松山文創園區內建於昭和 12 年(1937 年)的鍋爐房古蹟悉心修復。 鍋爐房以挑高的空間與高聳的煙囪為其特色,過去的主要功能為容納蒸汽動力機組,帶動整個松山菸廠運作;除提供菸廠蒸燻菸葉之外,另也作為員工洗澡及廚房炊事之用,是菸廠生活、營運不可或缺的動力心臟。 攜手許伯元建築師團隊,修復鍋爐房古蹟。 除了建築的修復外,內部設計亦呼應歷史,在鍋爐房內設置運轉著烘焙咖啡豆的鍋爐,希望藉由打破時間限制的全新咖啡五感體驗,讓消費者循著新鮮現烘的咖啡香氣重回菸草工廠時期的繁華年代,成為引領第四波咖啡浪潮的台北最潮咖啡聚所! 台灣藝術家聯名及選物 打造咖啡迷生活靈感基地 考量松菸文創園區是許多熱愛設計、創意、藝術與表演的青年族群聚集地,camagift 以生活情境為靈感,開發出別具風格的豆留文青專屬周邊商品,更在空間規劃上融入設計美學,以「lifestyle 生活形態主題策展」概念規劃 camagift 咖啡選物專區,打造多款咖啡伴手禮贈品。首波策展主打「咖啡好野人」呼應時下露營熱潮,以幽默的雙關語宣告每一位咖啡迷,用優質、精品咖啡選物讓自己晉身「好野人」的行列。 咖啡選物專區,首波以「咖啡好野人」為策展主題,呼應時下露營潮流。 其中周邊商品最具特色的「ART ZINE」系列,以獨立藝術雜誌造型巧思呈現包裝設計,邀請到六位台灣藝術家:汪柏成、辜琪鈞、陳奕潤以及疊藝術 Telling Arts 旗下藝術家范格斯Miguel Angel Vargas、吳芊頤、温孟瑜,以各藝術家不同作品風格搭配六款嚴選台灣在地小農咖啡風味,藝術畫作躍上咖啡豆包裝,以視覺帶動風味聯想,讓咖啡美學走入生活空間。 「咖啡紳士俱樂部」則是巧妙致敬鍋爐房過去生產香菸、雪茄的歷史,將精品咖啡凍乾粉製成雪茄造型,兌水沖泡即可還原一杯精品咖啡;以鍋爐房建築和烘豆機意象為包裝設計的「鍋爐房濾掛咖啡」,呼應鍋爐房過去以蒸汽推動菸廠的歷史。 以光雕投影為古蹟注入新生命 與 PHDC 品牌空間設計、燈光設計團隊有珖設計 Atelier Lumenplus 合作室內空間規劃。 cama café 悉心修復歷史古蹟,保留建築原有風貌,並與 PHDC 品牌空間設計、燈光設計團隊有珖設計 Atelier Lumenplus 合作室內空間規劃,以「劇場式精品咖啡展演舞台」為設計主軸,訂製視覺效果震撼的中島式前後吧檯,成為全場目光焦點,搭配超現實感的劇場式環形燈光設計,點綴昭和風情、和洋兼併色彩的時空交錯燈光氛圍,讓精品咖啡吧台內的咖啡師一登場便宛若舞台主角,成為這座咖啡感官新樂園的視覺焦點,透過空間設計賦予鍋爐房全新靈魂。 中島式前後吧檯,成為全場目光焦點。 光雕部分攜手 Epson 及天衍互動團隊共創精彩內容,將咖啡風味視覺化,透過影像來切換日間及夜間的場域氛圍,不僅保留古蹟之美,更傳遞品牌故事。夜晚時,消費者可在鍋爐房的建築外觀上看到一段關於咖啡風味綻放的光雕投影,以磅礡史詩感的視覺做為烘托,藉此賦予古蹟新生。 室內投影則以蒸氣龐克風格做為設計概念,將 cama café 品牌的新鮮現烘與鍋爐房過往做為蒸汽動力的歷史要素融合,完整再現復古氛圍,讓每一位踏入 CAMA COFFEE ROASTERS 豆留文青的消費者,皆能享受沉浸式的咖啡體驗並重溫 1940 年代的復古感性,也替夜晚的松菸文創園區注入一股活水,發展夜間經濟。 夜間於鍋爐房外觀進行光雕投影,賦予古蹟新生。 CAMA COFFEE ROASTERS 豆留文青 地址:松山文創園區 鍋爐房(台北市光復南路133號) 營業時間 :平日 11:00-21:30、周末 10:00-22:30 詳細資訊請見官網 圖片及資料提供」cama café 編輯」林慧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