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47

2022臺灣文博會 創造共感時刻

亞洲最大文創盛事「臺灣文博會」今年移師港都高雄,以「群島共振 RESONANCE ISLAND」為主題,8 月 5 日至 14 日將掀起一波文化浪潮。「文化策展區」率先於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開跑,而「品牌商展區」則於 8 月 10 日接棒在高雄展覽館上陣。 主題館位在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珊瑚礁群,以「群島共振」為主軸。   今年文博會同樣邀請豪華朗機工共同創辦人林昆穎擔任總策展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龔書章為總顧問,文化策展中的主題館共規劃「環島運動場」、「島嶼大飯店」、「寶島冰菓室」三大主題,另包含「嘉義館」(嘉義市)、「馬祖館」(連江縣)兩大地方館,以及「工藝館」和串連周邊據點的「響應館」。   共探島嶼文化路徑 主題館以「群島共振」為題,講述與島嶼共生的人們,彼此協作、互相共感,形成鮮活的創造之島。從文化循環觀點出發,重新觀看文化的珍貴與易逝,每個人的參與,都將累積成不同的風景,我們的決定都是創造給未來的體驗。 入口處的植物區,揭示平凡中的大事。   「環島運動場」以環形步道象徵島嶼路徑,外環遊走感官場景,看見日常物件的創造之旅,環形步道上的「閱讀環島」,透過 250 本書籍的選讀,出發一場跨越時空與地點的心靈壯遊;內環則以共感劇場「共振三分鐘」,觀賞眾人即時共創的島嶼故事,你我皆為文化生態的創意動能。 「創造環」以「平凡大事、未來小徑、來時大道、重要小事」進行編排,邀請觀眾遊走於由日常物件構成的感官場景。 「環島運動場」。 「島嶼大飯店」由莎妹工作室藝術總監王嘉明策劃,以沉澱、醞釀、再出發的旅行棲所為形式,感受藝術家的創作心路。觀眾需事先於網路上預約,成功登記入住後,將打破場域界線,連線遠端藝術家,跟著不同主題的表演,共創一段身歷其境的體驗。 「島嶼大飯店」櫃台。 「島嶼大飯店」共有8個不同主題的房間。 「寶島冰菓室」策展人為水越設計總管周育如,以冰為題,創造冰的五感體驗,更與冰店連線直擊全台冰現場邀請觀者一同知冰、感冰、聽冰、吃冰,喚醒與冰的鏈結。在這個無冰不歡的島嶼中,探索「冰」背後的土地風味和文化故事。 以冰為核心內容的「寶島冰菓室」。 蒐羅各式冰品知識,營造五感體驗。 以文化遊走,親身經歷 2022 年文博會真的很「熱」,除了首次來到很熱的高雄,「移動」也帶來更多熱情的活力,透過這場城市體驗型的文化創意博覽會,感受與島嶼共生共振的時刻,主題館將號召大家出發環島,把美妙的知識連結起來,共感共生,共振島嶼形狀;而高雄市政府也推出 30 條文博遶境限定版高雄文化路徑,走訪山海,看見在地最深層的創意能量。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臺灣文博會 撰文」陳映蓁

T22鶯歌&T22北投 用設計替產地敘事

Interior 347

鶯歌:振興陶瓷計畫 重整產業願景,突顯知識價值   新北市的鶯歌,是T22計畫的首發站。這是個充滿手感溫度的小鎮,擁有豐沛的製陶文化和技術,然而在時代的推進下,面臨轉型的迫切需求。艾副認為,鑑於現今的網路和潮流趨勢,消費者的眼界,以及生活品味皆大幅提升,而鶯歌長期著重於代工生產,在地業者的品牌觀念不足,導致商品同質性高,缺少獨特的個性跟特色,長久下來突顯出鶯歌陶瓷品的劣勢。 T22計畫看見陶瓷文化與傳統工藝的存在價值,希望尋回鶯歌製陶的榮耀感,不論是生活陶、建築陶、藝術陶等範疇,都能發展出屬於在地的風格,道出產地自信。   產地明星的誕生 設研院除力邀日本中川政七商店團隊首次跨海輔導「新旺集瓷」,全方位體檢企業品牌經營,打造明星等級的在地品牌:「KOGA許家陶器品」;也與「燕三条 工場の祭典」推手、日本創意企劃公司method總監山田遊(Yu Yamada)聯手建立「產地學院」,凝聚在地店家並媒合跨領域產業,共同打造聯名商品企劃,業者陣容橫跨中式桌菜、精緻糕點到配餐茶酒以及當代藝術,提升鶯歌整體的產地能量。 T22鶯歌另外亦規劃「工廠見學」,打開工廠,讓製造現場成為知識型的觀光資源。   爾後,亦與國內旅遊集團合作企劃「Open Factory工廠見學」,讓工藝製造現場成為不遜於自然景觀與文化遺產的觀光資源。工廠的知識學,是近年全球的熱門話題,「打開工廠」是一場知識型的旅遊,在不改變現有環境、製程的前提下,利用指標與燈光設計與動線整理,邀請民眾走進工廠,看到陶瓷產品實際的製造工序與生產情景。由設研院媒合5家設計公司與5間陶瓷產業鏈上的工廠,將減法美學導入工廠環境,踏進一般不對外開放的製造現場,近距離觀賞各種工藝品的誕生過程、參與一切「進行中」的製造狀態。   重新擦亮陶瓷之都的光芒 今年是T22計畫進駐鶯歌的第三年,設研院與日本專家們退居顧問角色,將於8月26日至28日交棒予安達窯、新太源、臺華窯、新旺集瓷、陶聚與傑作陶藝6個品牌繼承者們成立的主導團隊,聯手策劃「鶯歌產地開放日Yinggooo」。 新太源-曲面貼花工藝。 取「go」與鶯「歌」近似音,以片語「go to」與利用字尾重複g、o字母,帶出正在「進行中」的動態意象;同時帶出三大活動主題:「go to factory工廠見學」、「go to market限定市集」、「go to shop老街限定店」,藉由串聯老街和工廠,塑造「綜合體驗空間」,彰顯鶯歌滿城活力,站穩復興腳步。繼承者們感性地說,「鶯歌產地開放日是一群來自鶯歌的孩子,對於地方情感的延續,互相合作而琢磨出的寶藏,希望能吸引新一代民眾的目光,帶給鶯歌陶瓷產業新生的氣息」。 傑作陶藝-透過再生陶瓷演示循環經濟。   艾副也說到,近幾年陸續有多位鶯歌寶寶誕生,她認為這是當地開始找到未來目標的象徵,不論是新生兒的到來,或是品牌的新生,皆代表著鶯歌有更深厚的能量跟能力邁向未來;同時,也越來越多當地人期待加入T22的群體中,這些美好的一切都令團隊深受鼓舞,希望和在地人一同耕耘,使鶯歌重返陶瓷之都的榮景。 北投:活化地域品牌 食癒開發,盡享四季之味   台灣各地有諸多具內涵、發展意義的品牌,可惜不夠全面跟廣泛,彼此之間也缺少合作,無法創造雙贏、甚至是多贏的局面;因此,有別於鶯歌和花蓮振興產業的切入點,T22在北投發展出另一種模式,近似地域活化的概念:推廣北投農業。 北投地景。 多數人不知道北投存在著台北市區裡最大面積的友善稻田、唯一綠色保育認證的咖啡莊園以及數座有機認證的精緻蔬果農園;北投的「都市農業」雖有先天的自然優勢以及鄰近都市的地理位置,卻因規模較小、產量較低和季節氣候等因素影響,難以發展出符合成本效益的商業模式。 將北投產地直送的農產品創作為精緻美味的北投宴禮盒。 T22以設計角度切入「都市農業」的發展瓶頸,重新建構北投的「療癒產業」生態,結合原型農業生產者、餐飲店家、飯店業者、設計行銷與媒體專業人才,創造兼顧自然與社會永續的新型商業模式,讓農業走進都市日常。 之外工作室與大地酒店秉持宴席精神,以十人桌席套餐復刻酒家菜。   艾副提到,在田野調查的過程,發現很多在地業者不清楚北投居然有農業,如何找到正確的命題,找出更多可能性,是T22在北投的著眼點。如同大地酒店李昭明主廚所言:「在北投生活了幾十年,因為T22計畫而重新認識北投。」她很開心可以織起各行各業間的合作網絡,縮短產地到餐桌的距離,引領民眾感受北投的點滴。 上篇:T22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 專訪艾淑婷副院長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採訪」陳映蓁

T22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 專訪艾淑婷副院長

Interior 347

台灣設計研究院(Taiwa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以下簡稱設研院)自2019年起推出「T22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以「產地」為概念,從設計角度切入地方創生。「T」意指台灣(Taiwan),「22」為台灣22個縣市,台灣有著精密的製造技術,不過由於世界經濟的快速轉變,致使眾多產業聚落出現式微現象,設研院期待藉由與國內外專業設計團隊合作,重新整合包含製造、行銷、通路等資源,與消費市場鏈結,為觀光和經濟發展賦能,與產地的生產者們攜手突破困境,迎接新生,創造加乘價值。 由角白設計工作室操刀的T22計畫Logo。融合計畫理念和元素,解構為品牌標誌。 時至今日已陸續在鶯歌、北投與花蓮等地發表相關計畫,並收穫了來自各方的迴響。《室內interior》於本期企劃中專訪身為T22計畫推手的艾淑婷副院長(以下簡稱艾副),請她分享站在第一線的觀察、當設計介入後激起的漣漪,以及對台灣產地最深切的期許。   台灣設計研究院 / 艾淑婷副院長 從外貿協會基層、轉任台創中心創始團隊,在2020年升格為台灣設計研究院,近30年的設計推廣與創新跨領域整合工作經驗。短短兩年,台灣設計研究院完成許多設計導入公共服務創新行動,其中學美美學計畫陸續獲得國內外重要獎項,包含2020年日本G Mark Best 100、金獎及全場大獎、德國iF設計金獎,影響台灣教育現場,培育國家未來領導人。除此之外,艾淑婷也推動如微改造新竹火車站、衛生所再設計、消防設備設計規範系統、公運美學導入北花線回遊號設計、台鐵便當店品牌形象設計等公共服務創新議題,同時擔任設計導入防災教育的社會設計行動、T22產地復興計畫等計畫發起人。   台灣的經濟結構,一向以工業生產與製造業為主軸,而MIT(Made In Taiwan)的品質也聞名於世。不過,環顧全球趨勢,「設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響世界,它在國家經濟、文化、社會當中所扮演的角色重要性與日俱增,因此政府於2020年將「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升格為「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期許運用「設計力」整合政府跨部會的資源,成為重要的施政價值和發展策略,並持續引領產業和社會的永續發展。 DIT的時代已經來臨,設計將是改變產業、改變台灣的一大關鍵  艾淑婷副院長於採訪中提到,2020年不僅是設研院的成立元年,團隊也於同年獲得總統創新獎,證明了台灣從硬實力轉向軟實力的時代已經來臨,設研院致力往DIT(Design in Taiwan)的方向邁進,期待用設計改變台灣、讓台灣被世界看見。   台灣土地雖小,但擁有強大又旺盛的產業能量,也聚集了各領域眾多的優秀人才,不過,隨著時代變遷,產業逐漸面臨發展斷層和轉型的迫切需要。經濟部於1989年即開始推展「一鄉鎮一特色」(One Town One Product)計畫,協助中小企業利用各地特色為基礎,配合知識經濟概念為前導,創造高附加價值的新型態群聚式經濟體。 T22計畫首發站選定於鶯歌。設研院以設計角度切入,重塑文化與工藝的價值。 而設研院在前身「台創中心」時期,就開始從事產業輔導,甚至也擴及國際拓展和展會行銷等面向,艾副表示,在這些過程中,團隊觀察到頗為現實的狀況,也就是製造業的現行模式和所謂的創新,彷彿隔著一道鴻溝,而傳統的地方輔導又多為針對單一個案提供協助,並未兼顧整個產地發展,這樣的形式可能已無法滿足台灣在這個時代的需求。於是,設研院著手研發型態計畫,T22因此應運而生。   拉近產地、設計界、消費者的距離 台灣的製造業大多為群聚型態,現今面對的嚴峻挑戰,就是「世代交替」。年輕一代或許有接班意願,卻對老一輩的經營方式未必認同,世代之間的溝通不甚順暢,再加上,年輕人雖有意願進行改革,但他們不知從何下手,對於未來的定位發展也備感困惑;而所有的改變創新,都需要有縝密的計畫以及充沛的後援支持,才得以持續發展,T22便是集結眾人力量集思廣益的計畫,替這些有決心改變的年輕接班人們,打造一個具可能性的未來。 T22鶯歌「產地一顆星」與中川政七商店團隊全方位體檢企業經營,打造明星等級的在地品牌:「KOGA許家陶器品」。   「地方創生」的概念源自於日本,根據行政院揭示的資料,期待透過盤點地方既有「地、產、人」的資源優勢,確立獨特性和核心價值,再導入「創意(設計力)、創新(生產力)、創業(行銷力)」的輔導機制,為地方注入發展動能。 艾副則強調,地方創生不應該是單打獨鬥的現象,設研院提倡協助地方凝聚共同的目標,十分強調「共榮」,換言之,必須讓繼承者(接班人)們一齊擬定前進方向,在地業者彼此有了共識後,才有動能激起外界的關注度;由此可見T22計畫的使命:帶動地方活化、加深年輕人參與,以及吸引國際市場目光。   地方創生不該單打獨鬥,共榮才走得長遠  設研院在T22計畫中,則扮演串聯產地、設計界、後端推廣等細節的「平台」角色。艾副進一步解釋道,台灣長年來養成了非常多的設計人才,數量應該是亞洲之冠,但是,過往設計與傳統產業的串接機會較少,設計者們缺少大展身手的舞台,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在這樣的前提下,設研院藉由T22計畫,將地方製造業和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相互結合,透過完整的機制,讓設計、行銷、懂得生活的人,一同替產地打造新的經營態度,也制定出一套具前瞻性的流程。 T22鶯歌「產地學院」則推出跨界聯名商品,演繹陶瓷的更多可能性。臺虎精釀與安達窯Anta Pottery結合瓷器、茶、與啤酒,創作茶酒杯對杯禮盒。 過去,商品是製造業的主軸,所以業者不斷地精進技術,以期創造出令人驚艷的成果;T22計畫進場後,則是更加注重「體驗」的環節,企圖使精緻又極具品味的商品,替消費者的生活增添質感。 產地挑選之原則與切點 T22計畫非常重視產地一路以來留下的軌跡,是否具備精闢的know how?是否有永續發展的能量?是否能承接各種不同課題,願意並肩開創新藍海?台灣許多鄉鎮的製造業,面臨了代工式微、與觀光、消費行為脫鉤等困境,各公司的決策者或接班人,大多也缺乏溝通合作的機制,導致產業氣氛略顯呆板無生氣。   T22鶯歌。永心鳯茶與郭詩謙(大謙堂)開發一壺二杯。 T22團隊每年會挑選2至3個產地,透過「把脈」的方式,邀請學界學者、日本專家一起走訪當地,進行田野調查,仔細剖析設計進場的適切性。現地踏查的重點,主要在於能否尋找到有企圖心、有話語權、能影響同業的年輕一輩,藉此拉起彼此的手,共同引動產地的發展;第二,觀察產業整體的上中下游連結是否密切,若嚴重斷鏈則有修復的困難;第三,接班人們是否能共同制定出未來發展方向的雛型,並順利說服上一輩給予支持和投注資金,這些面向皆為所關注之焦點。 前往花蓮田野調查的紀錄。圖片提供:沿岸製作 T22計畫目前已進入鶯歌、北投、花蓮三地,艾副說道,團隊在決定產地的考量如上述所提,他們重視在地業者自身的企圖心,有沒有關鍵族群願意跳出來承擔責任、進行整合,讓當地可以持續活化,而非一味的倚賴政府資源。   除了確認產地本身的能量,設研院作為連結跨域協作的發散地,會引進優秀的設計者一起合作。針對設計團隊的選用依據,艾淑婷副院長提及,台灣其實有許多充滿熱血和理想的設計從業人員,卻受限於市場而無法一展身手,有鑑於此,設研院積極開發各式項目,包含校園美學改造、工廠再造,甚至是公部門設計案等,讓這些人才得以實踐對於社會設計的理想。  T22北投團隊合照。 而國內外的眾多設計獎項,則是挖掘優秀人才的管道,設研院作為中介者,會主動邀請適合的設計者或團隊進行提案徵選,再委請具備高度市場觀點的專家顧問輔佐,以更明確與有效率的方式,保障設計方與業者的合作過程,讓產地風貌得以大躍進。   摩擦和衝突,都是成就蛻變的歷練 由於T22計畫大多面對較為傳統的產業,艾副表示,「世代交替」是最為棘手的一環,年輕人基於吸收了四面八方的新知,在價值觀和未來願景方面或許與父執輩產生了分歧,但是老一輩也並非不想改變,只是他們的成功經驗和現代已稍有落差,而「創新」這個詞彙又太過抽象,在無法想像的狀態下,他們通常會選擇較為保守的想法,固守自己打下的根基。 鶯歌產地開放日-繼承者們合影。 在改變的碰撞中,雙方的溝通和相互理解是相當難解卻又一定得面對的課題,有時候,說服家人其實最為困難,也因此,當雙方討論出共識、確立前進道路的那刻,才是重生的起點;艾副分享,曾發生過父親因為一路見證兒子站在第一線積極努力的身影,堅持著創新精神改革家族事業,使他大受觸動,兩人在發表會現場相擁而泣,這些感動時刻,都令艾副非常難忘,也成為持續推動T22計畫的原動力。   T22計畫的三大關鍵字:傳承、改變創新、永續發展    艾副自豪地說,T22將設計作為策略工具,並以「傳承」、「改變創新」、「永續發展」三大關鍵理念貫穿計畫架構,替台灣產業打造全新的發展模式,協助地方發揮特點,吸引人流,帶來新氣象;竭力凝聚產地的團結意識,從一個品牌到一群品牌,形成緊密的組織和力量,能夠自發性地規劃長期發展計畫,後期主要交由參與T22的繼承者們主導,設研院則逐漸轉為技術支援的角色,使地方創生不再只是曇花一現的短暫盛況,而是讓這股改變的意念得以在地綿延,激盪出更多火花。 T22北投發表會現場。   T22計畫根據不同產地定義出各自的問題、目標與對策,執行團隊運用設計思維,以Rebranding(品牌重塑)的概念,清晰爬梳在地優勢和特色,闡述各地的「自明性」,再透過co-branding(聯名)方式,打造話題商品,向外推展精緻的製作能量,帶領地方走出自己的康莊大道。 T22花蓮聯名商品。 艾副強調,台灣過往專注於提供幕後代工服務,但對於自身的自信並未有深刻著墨,她期待T22計畫成為具影響力的策略,重新挖掘鄉鎮地區的豐沛動能,將職人的精神及故事呈現於大眾眼前,讓優質的商品相伴你我的日常,讓台灣成為懂生活、懂體驗的國度,也能藉此開啟國際市場的注目。 下篇:T22鶯歌&T22北投 用設計替產地敘事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採訪」陳映蓁

​跨域與破界的變革 2022 TID Award

Interior 347

2022年第15屆台灣室內設計大獎(Taiwan Interior Design Award, TID Award)競賽,從今年1月5日開始徵件,經過3個多月的徵件與一連串審慎的評選過程,於6月15日公佈入圍名單,最後在7月8日揭曉眾所期待的TID Award得獎名單。 此次TID Award由大會主席趙璽帶領,複選評審團王耀邦、甘泰來、沈中怡、何以立、林平、胡德如、郭旭原、張耿華、梁豫漳、莊豐賓、黃惠美、謝禎舜,決審評審團林友寒、官政能、姚仁祿、胡朝聖、張基義、陳瑞憲、楊仲儀,共20位評審老師對投稿作品進行審視。評審團在第一階段先篩選出106件優秀的入圍作品,最終共選出44作品榮獲TID獎項。  跳脫限制,開創新的方向 TID Award作為指標性的設計獎項,力求創新與突破,除了在年初與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CIDA)簽署合作協議之外,此次邀請更多跨領域的專業人員擔任評審。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趙璽提到,TID大獎是台灣室內設計界與亞太設計專業界最具指標意義的獎項之一,對於還在這個行業中摸索與奮鬥的年輕設計師們而言,獲獎具有一種極大的自我肯定意義;本獎項也從住宅、商業空間、辦公室、公共空間、展示空間、文化空間等類別,關注當代的社會發展與生活模式演變。  本屆的評選方向在找出當代隱含著諸多跨領域與破界的變革潛力,不只是呈現設計與建築及日常生活的密切關聯,更是以質材媒介與空間對位的多重符碼。設計師透過與使用者、業主對話所詮釋再生的審美、品味、風格、視野、創造性和價值觀。 在世界逐漸復甦的同時,每一件好的作品,或許都彰顯了人性的光輝與環境、脈絡對話,同時也冀希設計者跳脫既定風格的限制,走出亞太乃至世界的新方向。 自台灣室內設計大獎開辦以來,致力在亞太地區持續發掘具有潛力以及優秀的設計作品,鼓勵原創風格、發揚設計精神。本屆的TID金獎、新銳獎、評審特別獎以及TID年度大獎等各項獎項,將在2022年9月23日的頒獎典禮上揭曉金獎得主,請與我們共同期待。(以上時間如有異動,請依據TID Award及CSID官網公佈為準。)  2022 TID獎名單   居住空間類  單層 F APARTMENT 吾隅設計/榮燁 孔令莎 獨居里的對話關係 迴聲空間/謝秉恒 吉光片羽 璧川室內裝修有限公司/卓思齊 陳明封 容 木卡工作室/張英琦 陸凱琳 米之家 艾倫室內設計/蔡嘉鴻 逸璞 近境制作設計有限公司/唐忠漢 倚白留聲 翼展設計/張翼展 高齡夫婦的前衛極簡生活 入山那渡建築設計 ( 上海 ) 有限公司/曾蓉 光栅 SIM 簡線建築/林薰 園園的家 臻築設計工作室/詹益臻 開心盒子 蟲點子創意設計/鄭明輝 意識寓所 非關空間設計有限公司/洪博東 對角線之家 永哲制作/張哲毓 林天永 山與平原 弎見設計/王柏舜 克勞蒂亞 洄游 之一 (香港 )設計/英麒 卓煜 複層  迴旋 懷特室內設計/林志隆  微型  Honest 深活生活設計/俞文浩 孫偉旻 16 號住宅 MOU 建築工社/吳狀 付仕玉 新。待庵 玳爾室內設計有限公司/朱志峰 楊上賢 JS House (Free Plan) 深活生活設計/俞文浩 孫偉旻 台北 8 坪兩房小宅 蟲點子創意設計/鄭明輝  獨棟住宅  南山曲廊 七澄建築有限公司/謝侑霖 黃維祥 劉慕懷 陳信佑 中壢。何宅 馮文志建築師事務所/馮文志  實品屋|樣品屋 異境意近 HODDI 禾邸設計/林之豐   商業空間類   個人工作空間 小小怡登兒童牙醫診所 工一設計有限公司/袁丕宇 張豐祥 王正行 旅館空間 M42 KENTING 喬設計有限公司/王重喬 餐飲空間 store by .jpg 廣州東風廣場店室內設計 廣州市五加二裝飾設計有限公司/易永強 裊渺蜂巢 覺知造所室內裝修有限公司/胡廷璋 畬室法式巧克力甜點創作 仍然創作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蔡君微 謝欣慧  Ganko Sushi 日料餐廳 今古鳳凰設計機構/葉暉 陳堅  休閒空間  動物冒險島 Fenhom · URO /張穎 頤舍 via./梁以立 一岩九飲會館 三次圓設計有限公司/張喆 陳李健 潘水宗 展售空間  時代中國.時代芳華銷售中心 廣州共生形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彭征 丁淇 楊亞會 垂直里分 水相設計有限公司/李智翔 葛祝緯 林其緯 陳蓉臻   工作空間類   辦公室  傳愛之樹 采林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謝欣諭 Studio In2 office 深活生活設計/俞文浩 孫偉旻 在室內山丘上辦公 -WAJASS 台中辦公室 蟲點子創意設計/鄭明輝 黑屋裹白室 永哲制作/張哲毓 林天永   公共空間類  文化空間  洛陽正大劇院 壹正企劃有限公司/羅靈傑 龍慧祺 機構空間  國民法官法庭空間改造 本埠設計/蔡嘉豪 歷史建築再利用  基隆希望之丘防空洞 工二建築/胡靖元  展覽空間類   文化展覽  菸.葉.廠 本埠設計/蔡嘉豪 黃思瑋  會展 光.落在你臉上 CHIEN 建築事務所/簡彰慶 (各項得獎名單,請依據 TID Award 及 CSID 官網公佈為準。) 資料及圖片提供」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 CSID 撰文」歐陽青昀 

UNStudio荷蘭大學典範建築 Echo永續教學大樓

Interior 346

Echo 教學大樓由 UNStudio 策劃,與 Arup、BBN 聯合打造。©Evabloem 鑒於學生人數不斷增長,教學空間的需求增加,頂尖學府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委託 UNStudio 策劃,與 Arup、BBN 聯合打造新型跨學科教學大樓「Echo」,以「能源再生型綠色建築」、「跨學科」、「促進身心和社交健康」、「超前的教學環境」等四項要旨為核心,期待 Echo教學大樓協助學校在 2030 年整體實現可持續校園的願景。   UNStudio 首席建築師 Ben van Berkel 分享,「與那些封閉式傳統校園有所不同,未來的校園需要規劃靈活多用的空間,鼓勵學生和教師共同學習、合作和創造。隨著學生人數不斷增長,教學建築需要具備高度的靈活性,並且通過建立一種跨學科共同使用的模式來運作,促進更全面的學科教育。」 設計著重「透明度」,引入良好採光與開放景觀。©Evabloem   一個健康的校園建築—以人類和地球之名 1200 塊太陽能電池板、智慧裝置、良好的絕緣材料和冷熱庫系統的應用確保 Echo 教學大樓供應日常運行所需的能源,包括了供應使用者所需的能源,如筆記型電腦、照明和餐飲的電力消耗。而為確保大樓內空氣品質,UNStudio 在空心樓板上方設置了架高地板,使新鮮空氣從下而上由地面輸送,避免氣流在空間內周而迴圈,且通風口及電腦裝置能輕鬆移位,因應未來空間布局變化。   Echo 的設計上以「透明度」為優先考量,確保建築體內最大限度的採光,同時創造和周圍自然環境的視覺延伸感,有效避免封閉體感。而建築的開放性和公共性將其向校園兩端延伸拓展,為師生提供了一個明亮和友好的教學環境。 Echo 建築剖面圖。 然而,為避免滲入過多熱能,具防曬性的玻璃和低太陽能滲透性的應用也不可或缺,可以有效阻隔陽光,為室內節能。此外,懸挑的深型水平鋁至遮陽棚可阻擋多餘的太陽能熱量,遮陽棚上綠植沿著線纜蔓延,巧妙形成另一個綠色幕牆,進一步過濾日光照射。   為實踐永續,UNStudio 不僅注重施工材料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也使建築的設計儘量遵循大樓內部自循環系統原則。採用大尺寸網格形成寬敞入口,將立柱沿著建築空間邊緣設置,打造出大跨度的無柱開放空間。鋼桁架則採用標準尺寸,便於拆卸,即使大樓超過使用年限後,這些部件仍可以被再次利用,空心板將來也可以重複使用,同時建築中 90% 的家具都是可重複利用的。 遮陽棚上綠植形成另一個綠色幕牆。©Hufton+Crow   鼓勵走動和合作的建築空間 新設計的 Echo 教學樓具有靈活多功能的空間和超前的教學環境,前瞻性校園具備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特性,體現了 Echo 的設計願景,不僅與周圍公共空間聯通且相輔相成,又創造了嶄新的面貌。   室內設計旨在為到訪者營造出溫馨友好的氛圍。雕工精緻具有質感的條狀竹材沿天花板延伸,一直到中央樓梯處,將學習和互動空間流暢的連接在一起,構成學習、協作和創建連接的互聯世界,成為精妙設計的一部分。中央大樓梯的設計則為使用者創造樓內走動的機會,有利於學生、研究人員和教師們的身體健康。 中央大樓梯創造更多走動及交流可能。©Evabloem   相鄰的廣場通過大樓底層的透明區域,與另一側的街道相連,將 Echo 的透明底樓變成一個有頂的公共廣場和公共連接設施,使無形的學習氛圍轉變為一種可見且迷人的體驗。樓內兩個有雕塑感的空間:可容納 700 人的大講堂和辯論空間,將人流吸引至有頂公共廣場。這兩個設計精妙的空間呈對角線分布,同時也定義了兩個透明轉角區域,其中一個為帶有露台的餐廳,正位於 Dreamhall 的對面;另一個是寬敞的景觀學習區。 Echo 透明底樓成為一個有頂的公共廣場。©Evabloem   前瞻性:靈活多樣的教學空間 建築面積 8844 平方公尺的 Echo 大樓內設置了大講堂、教室和各類學習空間,可為大約 1700 名學生提供講座和輔導、小組活動、項目教學、辯論和自學空間。當代「一應俱全」的文化理念貫穿於整個設計之中,突顯過渡空間的重要性,同時也促進了更多的走動和交會。   所有教室均根據師生當前和未來需求而設計,Echo 教學大樓共有 7 間教室,大部分可進行靈活布局,教室規劃側重於可容納 150 人至 700 人的中大型教室,如位於 1 樓、面積最大的大講堂,可以在 15 分鐘內移動為 3 個獨立的空間,使多個活動可以在不同空間同時進行,最大限度地發揮空間的靈活布局可能。此外,還有 4 個用於項目教學的標準教室,每間可容納近 70 人。 面積最大的大講堂教室,可容納 700 人。©Evabloem   1 樓的多形式教學空間中應用了類似的活動牆系統,可以在需要時將其分隔為兩間各容納 144 個座位的教室。此外,整個大樓裡還有 300 多個學習空間可用於小組活動和自學,同時設計更為使用者提供瑣碎時間的去處─多樣化平台,可提供人們隨處坐下討論、反思思考、靈感激發和互動交流。位於 2 樓的辦公空間則運用了模組化的牆體系統,可以輕微移動轉變為教學空間,滿足未來靈活變化的布局需求。   Ben van Berkel 認為,Echo 大樓以其自身為校園建築提供了範例。「在這座高度緊湊的建築中,空間的使用得到了最大的擴展,使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實現了更緊密地聯繫。在這裡,他們不僅可以分享彼此的學習經驗並相互學習,還可以從建築本身中獲取知識。」 多樣化平台,提供使用者討論、交流。©Evabloem     資料及圖片提供」UNStudio 編輯」林慧慈  

在園林裡品飲 7分甜蘇州主題店

Interior 346

  7分甜起源於蘇州,此店為 2015 年品牌在蘇州設立的門市,經過 6 年在地耕耘,嘗試回歸初心,委託 MOC 對這家充滿紀念意義的門店進行設計。   品牌希望能在門店結合蘇州元素,表達出品牌與城市的連結。MOC 設計團隊以蘇州園林為題,將可賞、可游、可居的建築形態融合其中,對江南園林的元素進行提取、拆分和重組,向顧客講述 7 分甜的眼中的蘇州印象。   MOC 融入了蘇州建築和江南園林風格,通過現代的手法進行重新演繹——色調採用傳統的白牆黛瓦,但表達方式卻是現代的,極簡的黑白結合暖色燈光,將休閒氛圍置於院落之間。     細密的金屬沖孔板形成半通透的效果,幾層疊加構成江南水鄉的屋簷形態,結合空間佈局勾勒出建築與院落的關係。立面則使用白色的水泥軟陶牆板,以其樸質的肌理質感回應傳統建築立面的屋簷和雕花木窗。    天花上的整片發光軟膜,為空間帶來戶外感。黑白交融的整體色調,使顧客對空間主題的第一印象由此形成。       MOC 在空間後部設計了一個內庭院,佈局精巧。沿牆設置流水裝置,座位依水而設:品茗間,高低錯落的流水潺潺可聞其聲,動靜相宜。    蘇州氣候溫和,蠶桑發達,自古便盛產絲綢布匹。庭院中,MOC 以編制金屬網回應絲綢的織造紋路,形成半通透的白紗效果,又以頂部透光燈膜洗亮空間,在庭院的流水聲中透過白紗可見朦朧景致,更添園林氣韻。     MOC 配合空間的整體文化內涵,對品牌標準再設計。入口處,品牌視覺錘的「7」字以矗立于水景之中,猶如假山融入到空間景觀之中,與空間整體風格融合中又不失品牌性。     原來的品牌標準字體被替代為定制的行楷書法字體,融合了書法手寫英文字體與整體空間雅致的調性互相匹配。     洞見蘇州慢,邂逅 7 分甜。當年輕人坐在空間中的傳統窗花前啜飲,在場景連接的時空中體會到園林之美,正是 MOC 對傳統文化在時代語境下的又一次探索。     資料及圖片提供」MOC 編輯」Sumile

餐桌上的珠寶 Swarovski 與 Rosenthal 攜手推出夢幻餐瓷 Signum

Interior 346

喜愛 Swarovski 水晶與 Rosenthal 瓷器的收藏者,現在有了夢幻之選 Signum。Signum 系列為 Swarovski 與 Rosenthal 攜手推出的首個餐瓷系列,由 Swarovski 創意總監 Giovanna Engelbert 操刀設計,產品鎖定注重生活質感與精緻性的收藏客層,全系列結合 Swarovski 閃亮夢幻的水晶與 Rosenthal 細緻瓷器質感,每件作品都展現兩個品牌的創新精神、工藝技術與精緻性。   Giovanna Engelbert 希望透過精緻瓷器展現當代生活意趣,讓選用瓷器有如穿戴珠寶、裝扮自己一樣,個性化且隨心所欲。Signum 系列中運用品牌標誌性的八角形造型,此一經典圖案源自 19 世紀奧地利藝術運動及其對藝術和工藝產生的現代影響中汲取靈感;對 Swarovski 而言,八角形切割也象徵著揉合建築美學與數學元素之創作,意喻煥新希望與個性藝術。   Rosenthal 以精湛工藝,選擇藍色、綠色、黃色和粉紅色等繽紛的糖果色調打造出美感和實用兼備的器皿,呼應 Swarovski Collection II 的美麗色彩,讓精緻瓷器與璀璨水晶相得益彰,呈現新世代重視美感的生活主張。     同時,此系列強調復古及未來感相容並蓄,優雅典致且富有裝飾性,能為生活增添樂趣,呈現品牌經典的八角形水晶,並以寶石色彩以及精緻切割面,讓這些細節有如桌上的美麗珠寶。     全系列器皿以手繪金色點綴邊緣,蓋子上綴有時尚的 Swarovski 切割水晶,以金色飾邊增加華麗感,同時與加入優雅的金色 Swarovski 天鵝。 Signum 包括茶具、咖啡杯組和全套餐具組合,能單獨使用或自由混搭不同配色,為餐桌打造時尚又童話的夢幻氣息,是讓生活跳脫平淡的耀眼焦點。       資料及圖片提供」Swarovski 編輯」Sumile

「2022新一代特調展」盛大登場 展出最佳畢業設計作品

Interior 346

每年設計系所的盛事「新一代設計展」,今年考量疫情因素,改以線上展出,於 6 月 1 日開展,精彩度不變,至今創下超過 80 萬人次參觀。為表彰傑出優秀的設計創意,今年首度將「新一代設計產學合作」及「金點新秀設計獎」得獎作品匯聚成「新一代特調展」,並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台灣設計館正式登場,至 9 月 25 日止,歡迎民眾前往參觀,品味新一代學子多元精彩的創意! 本次策展以「Black_ White 黑白切」為主軸,去除一切顏色,突顯作品的純粹。   展覽名稱中的「特調」,原意為店家特別調製的飲料,代表絕無僅有的招牌品項,本次特展擷取得獎的優秀作品以實體展方式展出,期望觀展過程彷彿品嚐一杯專屬今年、由設計新銳揮灑創意與靈感結晶打造的「新一代特調」。   展覽由國內外獲獎無數的「柏成設計」團隊操刀,運用可回收的黑色紙管作為展台材料,展現紙材的堅固耐用並符合循環設計理念,並在產學設計展區設置穿線互動牆,傳達企業與學生合作過程彷彿拉出一條連結彼此的「實線」,再以共創與合作「實現」跨域創新設計。 展間內的大型黑色牛皮紙捲,都可於撤展後回收再利用。   企業攜手設計新秀 展呈優異成果 展覽集結今年度表現最優異之作,包括「金點新秀設計獎」獲 9 大參賽類別評審團最高評價的年度最佳設計獎、包裝設計與循環設計特別獎,以及金點新秀贊助特別獎之優設銀獎得獎作品共 16 件,皆為自 4 千多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的一時之選。   其中空間設計類由台南應用大學室內設計系作品「澈潮」獲得評審審定,給予金點新秀年度最佳設計獎殊榮。作品設計出一座隨潮汐變化而不同的教育館,既因應環境生態,亦富有教育意義,期盼人們透過空間體驗設計,更了解生態,進而形成保護海洋的意識。 2022 金點新秀年度最佳設計獎(空間設計類)得主「澈潮」展出。   今年第 8 屆「新一代設計產學合作」,以聯合國 SDGs 永續發展目標為年度主題,號召 18 家企業單位出題、35 間大專院校參與,企業及學校參與數皆為歷屆之最。現場亦將展出獲得金、銀、銅獎作品共 36 件,由出題企業自 513 件參與計畫作品中選出,為產學合作最精湛的心血成果。 第 8 屆新一代設計產學合作金獎作品「參光體驗」。   主辦單位表示,本次產學合作成果相當豐富,例如故宮與台達電子的金獎作品「參光體驗」,是由實踐大學及清華大學學生跨領域合作,為故宮多寶格特展設計饒富趣味與知識性的互動觀展體驗。兒福聯盟的金獎作品「那天晚上」,為復興商工學生團隊結合音樂與影片的多媒體設計,針對家庭親職議題,細膩詮釋離婚家庭兒童內心,期盼引發社會大眾關注家庭婚姻問題對親子關係產生的影響。惠生大藥局的金獎作品「掌中戲—預防失智銀髮桌遊」,為明志科技大學學生提供的創新長照解方,萃取傳統布袋戲元素,設計出適合高齡者的桌遊,預計今年 9 月正式上市。 第 8 屆新一代設計產學合作金獎作品「掌中戲—預防失智銀髮桌遊」 歡迎民眾前往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台灣設計館品味「2022 新一代特調展」,支持台灣年輕設計力發展,一同見證未來產業及社會創新的可能!展覽期間也將特別規劃相關講座或工作坊活動,讓民眾有機會體驗新一代的創意,相關活動及報名訊息將陸續公開,歡迎密切關注「新一代設計展」或「台灣設計館」網站及社群平台。   2022新一代特調展 日期」2022 年 8 月 2 日至 9 月 25 日 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 台灣設計館 01、02、04 展區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林慧慈

T22花蓮 打通石材產業鏈

Interior 346

花蓮位於台灣東部,有著大山大景、豐富農漁產以及天然礦脈,過去數十年以盛產精緻品質的大理石而聞名全球。隨著世界經濟市場的轉變、與環保意識的興起,花蓮石材接班人們也不得不正視轉型的課題,再次思考產業鏈和在地化的品牌經營模式;企圖保留職人工藝技法、材質原有的樣貌,並以當代設計精品之姿,回到消費者的視線中,重新認識這個「與石共生」的美麗產地。 T22花蓮發布會現場。 台灣設計研究院自 2019 年醞釀發起「T22 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用設計思維與跨域協作角度切入近年的地方創生風潮,近三年期間已陸續前進「陶瓷產地─鶯歌」與「都市農業產地─北投」,這次則是深入「石材產地─花蓮」。集結具備製造能力的花蓮石材品牌、兼具商業需求與行銷話題的質感通路,以及具成功市場經驗的台灣設計品牌,再邀請 Condé Nast 創意與商業顧問杜祖業作為「高價值感聯名計畫」總顧問。 T22花蓮團隊合照。 歷經近一年時間的提案、統整、會議等繁雜的後端作業,於日前公開發表了 6 組高質感的聯名商品,以市場實戰的架構合作開發,讓通路、製造、設計方在溝通過程中更了解彼此的價值,創造兼具質感並符合商業效益的解答。   當傳統玉紋石成為當代桌上風景:「D&MOUNTAIN」香氛系列產品 台灣特有的玉紋石(蛇紋石),有著獨特內斂的海藻墨綠色澤,紋理更是變化多端且擁有溫潤的質感。大理石家居精品品牌Verde擅長以台灣玉紋石作為主要設計素材,與台灣目前唯一持續在開採蛇紋石的三泰礦業獨家合作,將記憶中極具代表性的台灣綠,透過現代居家設計搭配成為簡單有趣的擺件,轉變成為桌上角落的療癒自然風景。此次與擅長品牌設計及形象打造的 PHDC 以及 Design&Life Project 合作,推出「D&MOUNTAIN」香氛系列產品:Candle Holder 蠟燭台以及 Oil Burner  薰香座,呼應高壓時代人們更需要透過香氛打造放鬆舒壓的日常情境,具多孔隙且會呼吸特色的蛇紋石,成為了香氛的最好媒介。   壽喜燒與玉紋石食器:「石器食器」 除了對打造生活擺件擁有豐富經驗,Verde 亦十分熟悉石材轉化為餐桌食器的運用。與花蓮在地富有定置漁業文化特色的熱門店家「漁場鍋物三代目」,和跨足空間、產品、品牌形象等專業經驗的享向設計 Shiang Design 共同推出「石器食器」,將紋路複雜獨特的台灣玉紋石與新品「壽喜燒鍋物」以最親近消費者的方式現身,享受暖心鍋物同時認識這塊美麗的石頭和它所承載的花蓮記憶-漁場與石材。   一盞能夠帶來氣味的桌燈:「Dome大理石底座暖燭燈」 創立於 1994 年的鎮一大理石,過去外銷歐美超過半甲子的時光,擁有無數的經驗累積與精益求精的工藝,此次攜手瑪黑家居選物與蛋造設計 Danzo Studio,推出以斯堪地簡約為底,吸納巴黎優雅、首爾現代風格,帶入台灣設計紋理的「Dome 大理石底座暖燭燈」,低調而兼具質感、溫潤。簡潔流暢的整體造型下,燈柄、燈罩皆為金屬製,跟大理石底座部份形成工業與自然兩種材質的強烈對比,打造出居家裡低調卻矚目的一盞景色;藉以大理石材獨有紋路形塑簡約,在光下微微反射出的香氛蠟燭倒影,更增添 Dome 的細節溫度。   色調與紋理的層疊:「ETOLAN 超音波水氧機」 奇鈺家居以純正台灣製造、世界第一的技術、深耕居家生活用品 40 年。這次和設計師 Kenyon 合作,並聯合品牌象徵「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羈絆」的nest巢.家居,打造外觀如同積木一般的「ETOLAN 超音波水氧機」。三者將充滿故事的大理石,轉化成三塊質樸圓滑的塊體;能堆疊也能分開拿取的設計,不僅呈現了三色石材優雅的對話、更降低材質本身的厚重感。藉由重新層疊,形成不同的比例與重量感,使用者能在穩重的大理石紋理中,體驗香氛的美好、並感受山石予人的平靜。   堆砌最深刻的記憶:「sgadan神秘谷 水石杯盤組」 一直以來都以人文故事與複合媒材為靈感創作商品的台灣設計團隊 Yenchen & Yawen,與家居品選物平台 WUZ 屋子以及經驗豐富的奇鈺家居一起「把遙遠東岸的峽谷風景,化為日常生活的真實享受」。因拜訪太魯閣 sgadan 神秘谷,驚嘆眼前「溪水穿鑿在大理石間,奇石與流水相輝映」的景致,設計團隊以此為發想,推出「sgadan 神秘谷 水石杯盤組」,將「石」與「水」利用錘紋玻璃杯及大理石盤作為搭配,當光線穿透玻璃杯後,杯上的波紋會折射至大理石盤上,映照出台灣東岸峽谷獨特的水石之美。   書桌台上的大理石微型景致:「MARBLESCAPE」 同達大理石以經營 50 年的專業加工技術聞名,此次和結合實用與美感的生活風格品牌禮拜文房具、以及設計品牌 NAKNAK 組隊,共創禮拜文房具 10 週年慶的第一個合作新品「MARBLESCAPE」(marble + landscape 之意)筆座、名片座、削筆器及磁鐵系列作品。保留原石的自然面,輔以最小幅度的機械加工,將大理石原始質地手感及理性切削美感適切的融入文具用品之中;無論是獨自佇立著或是彼此間的層層堆疊,都是描繪書桌台上的一種生活態度、一幅生活風景。   產地最堅強的後盾 「T22 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2019 年以陶瓷產地─鶯歌作為計畫第一棒開跑後,在過去疫情影響之下,仍完成了鶯歌產地振興六部曲的策略模式。而 2021 年更進一步前進「北投」,積極在北投各個稻田、農園、餐飲店家、飯店業者間媒合牽線,為這個台北市裡唯一的綠地田園開闢未來更多發展與可能,以設計角度促成產地轉型的步伐。   「T22 花蓮」則以振興石材產業鏈為目標,帶領人們更加認識大理石、玉紋石、花崗石等,這些時間淬煉出的天然礦石,希望提升民眾的情感連結,將石材作為詮釋這個時代與空間的一種記憶形式,把花蓮石材產業的故事繼續訴說下去。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陳映蓁

伊維薩島六善酒店The Beach Caves正式開幕

Interior 346

位處西班牙外海的伊維薩島(Eivissa),是著名的旅遊景點,而全球頂級度假村品牌Six Senses的伊維薩島六善酒店The Beach Caves於今年5月正式開幕,帶來獨特精緻的美食、音樂及休閒娛樂體驗。   The Beach Caves由伊維薩島六善酒店擁有人兼發展商Jonathan Leitersdorf與酒店業界先驅Ben Pundole聯手打造,坐落於海濱地段,俯瞰Xarraca灣,酒店內的餐廳及酒吧善用當地食材,獨具拉丁美洲色彩。除此之外更設有一個私人用餐室、地下酒吧、夜生活場所、設備先進的錄音室、六間坐擁伊維薩島著名日落景觀並與地中海相連結的精緻The Beach Caves套房,以及即將開放的零售空間和畫廊。 以音樂、社區及節慶為主軸的The Beach Caves散發著濃厚的巴利阿里群島色彩,宣揚伊維薩島的獨特文化。團隊與多個藝術及表演單位合作,共同制定島內獨一無二的年度文化節目,其中包括現場音樂表演、藝術裝置、藝術家駐地計劃及一系列講座及工作坊,開放予酒店賓客及島民參與,增強社區凝聚力。   皇家洞穴套房 皇家洞穴套房。 設計靈感來自伊維薩島自由奔放、零負擔的島嶼文化及民俗節慶,在能夠俯瞰一片汪洋大海的寬敞房內中布局了一張特大床鋪、大型浴缸、完整吧檯及戶外浴缸。    房內設有吧檯機能。並力求打破室內外界線,提供旅客悠閒時光。 套房設計旨在打破室內外的界線,讓旅客享受宛如身處於島嶼中隱居的寧靜放鬆,同時也能深切感受伊維薩島獨有的熱情活力。   洞穴套房 洞穴套房。融合奢華與簡約現代風格。 套房裡的睡眠空間設有一張簡約的特大床鋪,另外也規劃了靠近水邊的大型戶外露台,可飽覽一望無際的海灣景色,讓人遠離喧囂,感受舒適愜意的氣息。 大型戶外露台將海灣景色盡收眼底。 整體調性在奢華中帶有現代風格,企圖強化海洋與旅客的連結。   The Beach Caves Restaurant & Terrace 餐廳一隅。由藝術家Carlito Dalceggio創作的壁畫是空間一大亮點。 Ben Pundole所推祟的全新飲食概念靈感源自秘魯及墨西哥的拉丁美洲風味,採用本地時令食材,向珍貴的地中海資源致敬。餐廳設有108個座位及可飽覽Xarraca灣的海濱露台,供應一系列招牌菜式佐雞尾酒與天然有機葡萄酒;其隱蔽的私人用餐室最多可容納18位賓客,適合舉辦團體聚餐。   具隱私性的私人用餐室。 用餐區內另一個設計設計亮點,為現代藝術家Carlito Dalceggio所創作的落地壁畫。他的創作橫跨繪畫、雕塑、物品及表演作品多個領域,並遍佈墨西哥城及曼谷等全球多地,此次作品命名為「The Assembly of Free Spirits」(La Asamblea de los Espíritus Libres),在現今社會中宣揚自由與和平。   The Beach Caves酒吧 酒吧環境。 由屢獲殊榮的調酒專家Davide Segat主理,他曾擔任全球艾迪遜酒店及倫敦NoMad酒店酒吧總監一職,憑著其大膽創新的思維,將島內各款獨特食材及口味融入雞尾酒中,呈現天然純粹的風貌。   The Recording Studio 設備齊全豐富的錄音室。 The Beach Caves更備有一間錄音室,具有一系列用於音樂製作、混音及錄音的工具設備,加上經驗豐富的內部工程師助陣,可以籌劃多項創意合作。而由巴塞隆納藝術家兼設計師Lydia Delgado與Fabre I Fauquie Studio聯手打造的夜生活場所The Xarraca Room,則是六善酒店內音樂和藝術活動的核心區域,精選不同特色的藝術品及裝飾,帶領旅客走進夢幻神秘的國度。   資料及圖片提供」伊維薩島六善酒店The Beach Caves、PURPLE 編輯」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