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44
《the SPIRAL 轉不轉 — 循環設計展》
近年,全球因極端氣候變遷的影響,使得永續議題日益受到重視;人們開始認識循環經濟、響應理念,並投入產業供應鏈,企圖為地球及未來生活的環境帶來改變。 台灣設計研究院(TDRI)於2018年開始,以《你在圈內嗎?》為題發起展覽,鏈結消費者、設計師、製造商三方,開啟大眾從基礎環保概念進入循環經濟與循環設計的契機;2020年,《下十年》則以一年中人類將地球可再生資源用盡的「地球超載日」出發,講述在循環設計的思維下如何確保資源與消耗間的平衡。 2022年,由經濟部工業局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進行策展的《the SPIRAL 轉不轉 — 循環設計展》,是歷年來展期最長、循環設計案例及展品最多的循環展。總共邀集67家廠商、245項展品參展,包含國內35家廠商、163項展品,國際有來自泰國、德國、日本、丹麥,共計32家廠商、82項展品參展。 以《the SPIRAL》為靈感,意指物質、能量、意識等在時間軸上不斷地轉動、前進並延伸,以此規劃四大展區。 展區1:「SPOT 看見現況」 透過「大聲光電」—藝術家姚仲涵、曾睿彬所帶來的沉浸式藝術展演。參觀者會被塵霧包圍,感受當前環境惡化的現況;更以作品《倒數時光》不斷跳動倒數的時、分、秒顯現出「2030」沉沒倒數與「crisis」字樣。希望透過聲光體驗激起參觀者的危機感,反思解決環境問題的急迫性與重要性。 展區2:「ECHO提出作為」 推出循環設計產物,模擬人們熟悉的生活與辦公空間到戶外市集空間,讓參觀者實際感受身處循環商品下的情境,了解循環生活呈現的精緻與美好;同時號召民眾能以消費展開行動,進而讓所有循環力同時運轉起來,達到越在地越國際,越轉動越循環的使命與願景。 展區3:「ECHO開拓可能」 藉由埃森哲5種循環商業模型(Five Circular Business Models by Accenture)整合廠商、「疫情特區」與「設計師專區」,透過展示呈現設計的創新流程、設計戰略等未來設計,讓商業端與設計端能有媒合轉動的循環化機會。 展場帶來臺灣設計師與地方產業、學術機構共同研發從廢料再製的新材質以及運用在多元的生活型消費產品,宣導循環設計另一個很重要的發展方向—以租代買,循環設計不僅改變使用者的認知與行為,使用產品服務系統來增加的服務價值也是另一種永續發展機制。 疫情專區展出包含小智研發的MAC Ward快速模組化防疫醫院計畫、芒菓丹的廢晶圓板再生防疫隔板等,也代表藉由設計的創新介入已鏈結台灣各領域跨產業鏈,為循環經濟創造更多循環化機會。 展區4:「360°鏈結國際」 串聯丹麥、德國、日本、泰國等政府及民間組織,從解決國際環境議題發展至相對應國際政策與民間組織提供的對策辦法。 以彩天科技提供最新元宇宙的透明屏幕帶來台灣美好的海陸空影像,以及「循環共享餐桌計畫」的主廚推薦和名人分享菜單;策展團隊還以「循環菜單」統合臺灣在地循環設計產物,來與國際夥伴對話交流,展現越在地越國際,越轉動越循環的精神及樣貌。 落實循環理念 展區選用「洛陽紙櫃」的循環製品「蜂巢紙」建構輕隔間與展牆、展台到桌椅物件等,「鳳嬌催化室」把不可能再造的製紙淤泥化為可能的「泥不老紙」印刷,不僅減少展場施作的資源耗費,輕量模組化的特性也大幅降低運送之中的碳排放,落實從展場本身、每個尺度的選擇都體現循環。 資料及圖片提供」 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44
曲家瑞說:「以前我把畫畫想的太偉大、太神聖,心裡有很多大故事、大劇場,當我明瞭很多事情後,現在畫畫就像是日常。」 曲家瑞,現任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所副教授,生於1965年台北市,1981年到紐約讀高中,描繪「吸塵器」的畫作獲得紐約州高中素描組冠軍,老師認為她有天分,隔年又以彩色的抽象畫作破例獲得高中AP美術素描組最高成績。之後,曲家瑞取得美國古柏聯盟學院(Cooper Union)藝術系學士(1988)、哥倫比亞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1990),1997年返台,迄今身兼大學老師、作家、藝術家、策展人等多重角色。 不同於2019年,曲家瑞在「誠品生活蘇州」舉辦「曲家瑞,你哪位?」個展,展出30年來逾百幅畫作、利用3000個玩偶縫製的巨型玩具毯等的作品。此次的展覽,她將目光轉移到真實人物身上,從小品靜物到巨幅人物,她用壓克力顏料及碳筆,畫出自己對身邊人與物的觀察。 曲家瑞在紐約讀高中時奠定繪畫的基礎,即使日後身兼數職,畫畫仍令她感到療癒。這幾年專注在肖像畫,她認為:「東方藝術家畫東方人物的肖像不多,我想,總要有人記錄這時代的人吧!」 以當時3歲半的姪子為主角的《翰翰》是這系列的第一幅畫作,天真的臉龐透露出早熟的氣息;接著,她又以甫動完手術的80歲母親為主角畫下《母親蘭》,母親身上的花襯衫是父親送的禮物,上頭爭豔般盛開的花草圖案對照母親的病容,形成強烈對比;《元元》則是畫下妹妹窩在蜷曲棉被堆裡看手機或自拍的模樣,「她已經50歲了,活的還像個高中生,看不出經歷過許多心酸起伏,我希望能像她這樣自在豁達。」 另外,《光宗》、《三角》、《小P》等分別是以便利商店店長、友人、學生為主角,喜歡觀察人的曲家瑞,不一味追求肖像的外在寫實,而是藉由仔細描繪主角身體和服飾的特徵,傳達人的精神與心境狀態,「把一般人最不平常的樣子畫出來。」 除此之外,主角臉上的膚色也由多種顏色構成,「人臉上的光一直在改變,我沒有辦法給一個絕對的顏色,也喜歡這種不確定性和流動感,像是留住生命的時間。」這樣的靈感,來自於幾年前她陪母親出國旅行,從手機鏡頭中意外看見自己臉上的陽光「好漂亮」,「那種又黃又橘的亮光一直在我心裡,因此,當我畫人物的時候,可能就在搜尋他們臉上的那道光。」 150x110公分是曲家瑞許多肖像畫的尺幅,因為她認為這是觀看肖像最舒適的尺寸,而且也最容易和畫中人物產生連結,都像是認識、或身邊再平凡不過的人。這次展出的兩幅自畫像,一幅是宣洩式地畫出面無表情的自己,另一幅則是穿著內衣和沾滿顏料的長褲的自己。自畫像對曲家瑞來說「像是一個『段落』,畫到某個階段必須回顧自己、調整狀態後再出來。」不過她也自承,「每幅畫都是一場抗衡,那個未知引領我一直向前。我不能讓畫作跟我一樣興奮,它們要平靜點。」 曲家瑞個展 時間」2022年5月4日至5月28日 地點」誠品畫廊∣台灣110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B1(誠品生活松菸店) 資料及圖片提供」誠品畫廊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44
以「成都方所」書店聞名,朱志康是設計師、是藝術家,更是一名書店創辦人,曾以家具作品獲得iF與紅點設計獎,並參與 2016、2017 年威尼斯雙年展官方平行展、2022 年屏東落山風藝術季等,更是大獲好評的 2019 台灣設計展「超級南」空間統籌,如此多元的身分來自同樣多變的職涯。本期《室內 interior》專訪朱志康設計師,了解其從國畫到空間設計的選擇心境、對於設計的核心精神,並分享諸多精彩作品的背後故事。 上篇:朱志康 奇蹟從「不可能」誕生 將原有結構柱體以水泥包覆,打造神聖氛圍。 成都方所書店:空間會走出自己的命運 介紹朱志康的代表作品,不得不提曾獲選 14 間「全球最美書店」之一的「成都方所」,自 2015 年完工並獲得多座國際大獎肯定,引領中國複合式書店設計風潮,至今開業 7 年,許多書店更迭淘汰頻繁,方所卻仍然在成都具有一席之地,有許多人將之視為經典。事後回想,朱志康談道:「空間會走出它自己的命運」,儘管施工時遇到許多超出想像的突發狀況,甚至開幕前需要整個設計團隊進入現場協助,還擔心成品會不符預期,結果居然大受好評,讓追求完美的他體會,很多事情做就對了,不必過於擔憂,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的命運。 詢問朱志康認為「成都方所」相較現在如百花齊放的書店,有何與眾不同的魅力?他也有點摸不著頭緒,「或許因為我們並不是為了『被看見』才做設計。」 以特殊鑄銅材質包覆手扶梯,打造「豁然開朗」的視覺。 他解釋,設計一開始單純是為了解決尺度過於巨大的挑高地下空間,位於千年歷史的大慈寺旁,以此連想到將書藏於洞穴內的「藏經閣」,洞穴內以大切面的水泥包覆空間兩排原有柱體,建構出宗教般的視覺比例,跳脫一般書店配置,閣樓的藏書櫃與穿梭書與書中間的空橋,在「不能增建夾層、隔間」的條件下,完美地滿足了書店的機能需求。此外,空間設計上運用許多壓縮後釋放的手法,如入口的電扶梯即以鑄銅包覆,像是進入山洞前的神祕隧道,透過「豁然開朗」的體驗,加深看到主殿時的感動。 近年許多「網紅」書店將「吸引人潮進入書店」視為首要,但拍照、打卡後的下一步是什麼?為什麼成都方所可以令人「進入後逛到不想離開」?儘管自己因為閱讀障礙而不喜歡讀書,朱志康卻十分喜愛逛書店,在設計書店時,他會將自己視為消費者,去思考如何做出自己會覺得舒適、想一直逛的空間,因此在真正下筆繪圖時,所有空間格局、動線皆已在腦裡設想好。他認為,舒適美觀的空間固然可以吸引客群,但最重要的是要讓顧客對此心有所感,享受書店所給予的閱讀氛圍體驗。 兒童區,以圓弧造型打造親民尺度。 Jolab佐研院:信任與誠實,成就美的殿堂 與提提研面膜創辦人李昆霖在朋友介紹下認識,兩人一見如故,第一次會議便談妥了佐研院的規劃構想,而也是因為他與朱志康內心皆有喜歡「挑戰」的特質,才有獲獎無數的「佐研院」誕生。建築外立面高聳,潔白的外觀有如美術館,內部為 2 層樓的 8 米挑高空間,除了作為研發、生產基地,也需滿足對外展示、參訪等需求。 Jolab 佐研院坐落於高雄,為研發、生產美顏保養品的工廠。攝影:李國民 在規劃的過程中,朱志康與業主不斷溝通、把原訂提案推倒重來,發覺其內心真正的想望,是要打造一間「外國人也羨慕的工廠」,如果面膜是塑造容貌之美的作品,「我們是不是可以把工廠做成美術館、藝廊?」乍聽瘋狂的想法,卻得到業主的信任與支持。除了外觀運用設計手法放大視覺尺度,內部也以色彩、比例塑造如殿堂般的氛圍,讓空間影響人們的情緒與行為,使進到工廠的員工及參訪者油生崇敬之心,抱持著製作與欣賞藝術品的態度對待手上的產品,成就最完美的專業。 全白外觀打造殿堂神聖感。攝影:李國民 基地位於高雄,炙熱的南部陽光使得建築綠化特別重要,朱志康將其拆解為頂部的空中花園與半室內空間的懸吊式花園,讓陽光經過雙層綠化的綠蔭間照射入無塵室,懸吊式花園空間導入空氣對流降低室內溫度,讓無塵室節約許多空調與燈光上的能源使用。 植物的自然生機亦應證了廠房的潔淨,如果在設備層內的樹都能存活,何況無塵室內的設備及產品。朱志康笑說,自己也是因為這次經驗開始相信植物有靈性,原本開幕前樹已經有點枯黃,大家都覺得它應該活不了,但開幕後在大家的關心下居然越活越好。 半室內空間的懸吊式花園。攝影:李國民 由於室內僅能做兩層樓且樓高 8 米,1 樓研發中心與成果展示區以階梯式的設計做分區,抬高的研發中心下方,規劃作為庫存及運輸的區域。朱志康更靈機一動將無塵室的參訪動線上移,運用挑高空間 4 米深的管道層,做了 60 公分寬的檢修貓道作為參觀通道,使參訪者自上而下觀看,除了避免打擾員工作業,亦能看見最真實的工作狀況。 他分析,「大家都說這是最美工廠,其實不是美,而是最真實的工廠。」員工會因為隨時可能有人來參觀,所以端正自己的姿態,參訪客戶也因看得見每個細處的乾淨整潔,對於品牌專業產生信任。在設計時,朱志康會將自己置入參訪者、員工、老闆三者不同的角色去體驗空間,模擬每個人的心態、與空間的互動關係。 將參訪動線設置於工作區上方,呈現真實樣貌。攝影:李國民 關於佐研院的故事,最著名的即是那簡潔俐落的屋頂,在設計師的堅持下完美還原了設計構想僅數公分厚的線條。縱然所有人都反對將原有屋頂拆掉重蓋,業主仍舊相信他,一同將 99 分的作品推向 100 分的完美,而成品也不負他的信任,獲得了好幾個國際大獎,並受到外國客戶的讚賞。朱志康認為,佐研院的成功,除了感謝業主的信任外,最重要的便是「誠實」,真誠地坦白自己的需求,雙方才能合作,探索出切中核心需求的作品。 擦亮 HCG 工廠:「我們只是擦亮原有的,卻讓所有人找回自信。」 朱志康與 HCG 的緣分,始於台灣設計研究院「 T22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 」中「打開工廠」的活動,媒合 5 組設計公司與陶瓷產業工廠,藉由設計將民眾帶入實際工廠製造現場。面對偌大的HCG廠房,設研院找來擅長操作大尺度空間的朱志康設計團隊,期待給予這個近百年的台灣知名傳產品牌嶄新面貌。然而匠人們對於品牌的堅持,使提案過程不如預期的順利,他說道:「我們雖然很苦惱,但也還好他們拒絕了之前的提案,讓我們最後做了更重要的事情。」 打亮 102 米長的隧道窯具。攝影:李國民 最後完成的成品令人難以相信,他其實僅點亮了幾盞燈,以「光」點出那些美麗卻未曾被注意到的角落,如半完成品的輸送帶、102米長的隧道窯具、大型吸塵機具等,透過最輕的手法巧妙揭露並轉換他們最熟悉的日常,並「還原」原始的方向指示系統,制定可延續執行的指標設計規範計畫,並以百年前的鐵板噴漆技術,噴上企業代表色的藍色,加強日式工廠的氛圍。 「你必須跳脫設計師的既有框架,去看到空間本質上最美的那一塊」,朱志康說明,像集塵塔隱身於工廠兩棟建築物之間的陰暗角落,平時無人聞問、只想快速經過,但當他們打亮之後,才發現巨大的藍色集塵塔猶如八爪章魚延伸出錯綜複雜的管線,讓老舊的工廠頓時成了賽博龐克電影裡的場景,員工們會來這裡拍照、打卡,連在此工作30餘年的廠長都說出「原來我們工廠這麼漂亮」。 還原百年前的鐵板噴漆工法,打造簡單易懂的方向指示標誌。攝影:李國民 「其實我什麼都沒做,只是擦亮、還原,卻讓工廠從上到下的同仁找回百年產業的自信與認同,這是我覺得最有意義的事。」他提到,許多人會請他改造、裝修老宅,但其實只要經過妥善的整理,老物、老屋都有其自有的歲月之美。 朱志康反省,「設計不能以保護為名,卻行破壞之實」,很多老建築被抽走內涵的人與物,覆蓋上精美的設計手法後,反而失去了原本的韻味,本次HCG工廠透過「不加也不減的設計」,卻保留了工廠本身的美麗,讓空間與其中的人事物,自己講述品牌的百年風華。 藍色的巨型集塵塔宛若賽博龐克場景。攝影:李國民 資料與圖片提供」朱志康空間規劃 採訪」林慧慈
Interior 344
以「成都方所」書店聞名,朱志康是設計師、是藝術家,更是一名書店創辦人,曾以家具作品獲得 iF 與紅點設計獎,並參與 2016、2017 年威尼斯雙年展官方平行展、2022 年屏東落山風藝術季等,更是大獲好評的 2019 台灣設計展「超級南」空間統籌,如此多元的身分來自同樣多變的職涯。本期《室內interior》專訪朱志康設計師,了解其從國畫到空間設計的選擇心境、對於設計的核心精神,並分享諸多精彩作品的背後故事。 朱志康 擅長於將記憶帶入作品中,讓人們對空間產生共鳴。強調「真實」,不賦予風格,首要先了解空間的本質以及業主的需求,解決空間應用上的問題,讓空間擁有自己的個性。作品獲得多項國際獎項,曾被列為設計趨勢指標,並受到歐洲策展單位 GAA 邀請,在威尼斯建築及藝術雙年展期間展出創作,讓世界看到了現代新東方設計。 人生是一齣早就埋好伏筆的電影 大學時朱志康最常畫的國畫主題皆與空間有關,如廟宇、山水等,而非常見的花鳥靜物,這些養分也隱隱影響著他後續的設計風格,例如其最著名的作品「成都方所」書店中,柱子便沿襲了他過往國畫善用的比例與畫風,將廟宇的儀式感賦予到空間之中,壓縮視覺塑造出兩排柱體及中央的視覺核心,使書店產生宗教般的關係,而這些都是大學同窗所發掘,他才知道原來自己受到國畫藝術的潛移默化頗深。 從傳統國畫跳到設計領域,再一路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到後來踏上了更有挑戰性的空間設計一途,朱志康的生涯道路轉了好幾次彎,現在回首過往,卻發現一切早就埋下伏筆,「我以為自己是很有邏輯的判斷、選擇職業,後來發現我的國畫作品也是在畫空間,好像冥冥中安排了自己這條道路。」他以「電影」形容這一路的過程,非正科畢業、也未曾設想過志向,卻不知不覺地踏上這條路,像是早已暗藏伏筆的電影,身為演員只能隨著腳本前行。 參與 2016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官方平行展,展出作品「山.水」。 揣摩大師的靈魂 「我從小成績不好,沒辦法跟人拚第一,也因此找到新的路、發現新的可能性。」人生路徑與大部分的設計師不同,令朱志康更加重視「獨特」的重要性,他笑說,自己很少從設計媒體上尋找靈感,因為那些都是其他人已經做過的設計,靈感應該是從生活瑣事的視覺體驗中發想,因此他更常看電影,或從事各種未曾挑戰過的體驗。此外,朱志康也會教導學生去研究大師的作品,「不要只看表面,更要學到大師的靈魂。」他甚至會去閱讀那些大師的自傳或紀錄片,以體會設計者創作的背景與心境。 談起自己心目中的大師,瑞士建築師 Peter Zumthor 是朱志康最為推崇的對象,更曾親自朝聖其 1996 年於瑞士建成的代表作品「沃爾斯溫泉桑拿房」。他分享,其他大師可能是代表一種風格、一種主義的極致,但 Peter Zumthor 的作品談的是精神與心靈性,一如其最新作品「布魯登.克勞斯田園教堂」以實驗性的手法打造出室內燒灼的痕跡,透過光與材質呈現對於宗教聖人的崇敬。朱志康相當佩服,「他的作品是一個體驗、一種感受,不是為了什麼機能而做的,走進去就像穿越時間,手法非常厲害。」 受邀參與2022屏東落山風藝術季,作品「來自海上的祝福」。 攝影:李國民 無關書的書店 體驗之於空間的重要性,亦可見於朱志康 2017 年所創辦的「無關實驗書店」之中,將其戲稱為一場「設計的極限遊戲」,推翻了他自己過往書店設計經驗中的那些「不可能」。雖然擘劃過大大小小的書店,但一開始拿到這個空間時,他們有兩年都想不出如何為其打造獨一無二的設計,後來他決定反向操作,做一個「沒有空間的空間」,書店內的燈光僅打在一本本封面向外擺放的書上,其餘空間則隱身於黑暗之中,將視覺感官上的設計提升至心理層面,塑造出一個「靈魂閱讀」的空間。 商業模式上亦創新,讓書店不只是賣書,而是販賣「閱讀」,他舉例,人們造訪酒吧除了喝酒,更多時候是期待享受酒吧的氛圍與體驗,書店為何不能如此?因此在入口處設置具有儀式感的「告別式」空間,象徵向外在桎梏告別,呼應「靈魂閱讀」主題,店內陳設、選書及活動皆經過精心安排,營運上則是需要購買門票進入體驗。 朱志康於2017年創辦「無關實驗書店」。攝影:李國民 書店已於 2021 年 6 月閉幕,朱志康笑說 3 年來的每個過程都是意外,原先只想做短期的實驗書店,沒想到大獲好評,中間經歷許多浮沉,在去年 3級期間終於下定決心停業,往下一階段邁進。他表示,做設計的過程就是一直在學習放手,無關書店的設計與經營更是一次挑戰放手的極限,一路上不停遇到巧合與奇蹟,「人生就是這樣,很多奇蹟,但奇蹟的本身必須要很誠實。」 奇蹟誕生之處 朱志康認為,從事空間設計,需要具備非常客觀的觀察能力,要能看見業主、空間、環境與自身的真實需求,才能以客觀角度提出可能方案,其中最難的是客觀地觀察自己,他也仍在學習,不去用自己習慣的手法思考問題,「如果不抽離自己,我們沒辦法看到新的可能性,完成的作品也會越來越相似。」 去年完工的書店空間新作「長沙open house」,將空間打造為一艘飛船。 他表示,每一個設計都是因應空間問題所誕生的解決方案,「找到問題、解決問題」說來簡單,卻是設計的根本,創意應該為了實用而服務,如果創意不能解決問題,創意就沒有用。 他喜歡去探索、實驗很多新的可能性,也因此他更喜歡挑戰別人認為困難、不可能的空間條件,從執業後第一個案子的小辦公室、方所書店的巨大尺度、無關書店的實驗,到佐研院的動線改造與 HCG 百年工廠,朱志康一直在挑戰各樣的不可能。他形容自己是「貪玩」的設計師,只要沒嘗試過、有可能性的,他都有興趣嘗試,「我發現只要有解決不了的地方,就可能會出現奇蹟;只要有卡住的地方,就代表只要突破了,就有一種新的可能性。」 「長沙open house」 下篇:朱志康 作品背後的故事:成都方所書店、佐研院、擦亮HCG工廠 資料及圖片提供」朱志康空間規劃 採訪」林慧慈
Interior 344
3月29日至31日,來自23個國家的75位評審委員齊聚在德國柏林歷史悠久的工業設施Wilhelm Hallen中,進行了2022年iF設計獎的最終評選會議。今年iF設計獎共收到近11,000件、來自57個國別/地區的作品報名參賽,成為iF有史以來參賽數量最多的一次;經過三天密集的評選過程,評審團一共選出1,973位參賽者榮獲2022年iF設計獎。而iF設計獎中的最高殊榮—iF金質獎,一共選出73件傑出作品,其中台灣有2件作品奪下此獎項。 由德國發起的iF設計獎以「優良工業設計」為名,自1954年起,iF設計獎已成為舉足輕重的國際獎項,同時也是卓越設計的認證標章。iF設計獎表彰的設計領域包含:產品設計、包裝設計、傳達設計、服務設計、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專業概念、使用者經驗 (UX)以及使用者介面 (UI),共九大項目。 iF International Forum Design GmbH執行長Uwe Cremering表示,協會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iF設計獎感到自豪!獎項自創辦以來,從來沒有收到這麼多的的參賽作品,這也反映了參與者對他們的組織以及國際、獨立和公正的專家評審團的信任。他對此表示衷心的感謝,感謝所有參賽者和評審委員,感謝iF的團隊,還有所有參與比賽的公司和設計師們的。 評審團也表示,今年的參賽作品中他們看到了三項特點。第一,清晰的洞察力,使得品牌更接近使用者的實際需求;第二,清晰的洞察力轉化為驅動理念,推動品牌走向更加理想且美好的未來願景;最後,則是品牌動向,新的和不斷改進的創意繼而改變了使用者體驗,以使用者的視角來實現設計想法,通過更大的效能和慾望建立新的關聯性。 2022年iF設計獎的頒獎典禮預計在5月16日於德國弗里德里希皇宮劇院(Friedrichstadt-Palast)舉行,邀請得獎者與大眾一同關注這場盛事。今年,台灣共有333件作品獲獎,本期《室內》將介紹2件來自台灣的iF金質獎作品。(完整得獎名單請參考iF設計獎網站:https://ifworlddesignguide.com) 台灣iF金質獎作品 Bamboo Book House 設 計 者」Yung Design Group / 莊哲湧 參 與 者」張郢丰 湯巧伶 攝 影 者」 三川二目空間攝影 空間性質」接待中心 主要材料」竹子、鋼構、木皮、植栽 面 積」105坪 項目年份」2021年 Box Yung Design Group 是一家專精在建案、旅館、休閒產業商業空間的設計公司,歷年完成水舞行館、彭村梅SPA旗艦館、順風醫美及產後護理之家...等知名品牌商業空間,以及許多住宅大樓建案公設。團隊設計風格多元、不拘泥固定樣式。設計專注客戶品牌精神、同時關心空間的使用者,持續將品牌導入空間。 設計團隊提出「竹書屋」的設計概念,並以「快閃書店」的空間使用模式作為構想,除了打破一般人對於房屋銷售印象,同時奠定業主的品牌形象以及產品的市場定位。 採用竹子元素鋪陳出更深一層的品牌力道與書卷氛圍,設計手法結合現代主義建築的系統式思維,展現工整又自然的外觀;內部則以簡約的基調和大面的木質書牆貫穿,各個空間圍繞滿佈綠意的中庭,讓自然光線能在此穿越流動。 銷售中心本身為臨時建築,所以設計團隊透過輕量化的工法以及使用可回收建材,致力減少臨時建築任務完成後拆除所產生的營造廢棄物,企圖在設計上兼顧美學與永續作為最終目標。 然而,很意外的業主在銷售結束後,決定延長建築物的使用期限,與知名書商洽談文化活動事宜,在未來的日子裡,此處的夜晚燈光依然會點亮,讓其成為一件更具意義的作品。 得獎感言: 上個月收到iF入圍通知,看到分數蠻高的就很開心了,但只覺得這個案子應該得獎有望了,完全沒想到竟然會是難得的「金獎」,老實說現在仍感到驚喜與驚訝!這幾年在設計接待中心時,我們一直秉持著去銷售化的想法與業主提案,很幸運的業主都能接納我們的構想,也給予我們支持去發展這樣的理念,接連幾個案子我們以「咖啡廳」、「美術館」、「書店」等想法去營造賣場氛圍,提供購屋民眾能以更愉悅、更放鬆的心情,面對人生重大的支出決定—買房體驗。 竹書屋這個案子我們仍是以這樣的心情在做設計,特別的是這次多了竹子的運用,選用竹子的背後其實當時有好多的想法,包含藉以鋪成品牌的書卷氣,實現輕量化的工法,拉近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感等。在設計進行中,我們也鼓吹業主找書商合作,讓這案子完成時能呈現出「真的」書店的樣子。總之,如果撇除金獎的榮耀,我們仍然很喜歡這個案子;不過,能得到金獎真的是超級開心! 共聚之家 設 計 者」都市山葵 / 方瑋建築師事務所 / 方瑋 參 與 者」賴士詠 陳炤燊 陳佳吟 林郁晨 Utima Lena 攝 影 者」Studio Millspace / 揅空間工作室 Architecture Photography 空間性質」獨棟住宅 主要材料」鋼構、混凝土 面 積」53.9坪 項目年份」 2020年 Box 創作方向介於建築、地景與藝術的融合與挑戰,期待以空間為媒材,觸發新的感知體驗與生活的可能性。 參與作品範疇由美術館、旅客中心、校園建築、飯店、集合住宅、獨棟住宅、都市景觀、室內設計與裝置藝術。 獲獎紀錄: 2022德國iF Award 金獎/2021金點獎年度最佳設計入圍/2018 台灣住宅建築獎 佳作/2014 ADA AWARDS新銳建築獎等。/2014 SDA AWARDS最佳建築及空間環境規劃 此作是位在台南市的建築更新改建的方案,在面寬5.89米、深9.06米、高12.2米的有限基地中,透過由室內尺度的拿捏與組織,藉由開口與適切的線條規劃,將室內外空間,建築的量體、陽台與戶外6米的街巷、緊密鄰棟之間,塑造出和諧關係。 此作的家庭成員為三代同堂、共五位成員。設計團隊將公共空間內的重要元素拆開後,分別將其佈置在各個樓面。1樓為餐廚房與爺爺的生活空間,2樓為起居室與年輕夫婦臥室,最後3樓則是5歲姐妹的房間加上琴房與一些彈性隔間。 藉由水平的劃分,各個層面形成符合居住者所需的獨立空間;以2樓的起居室維空間主軸,並搭配4樓曲面屋頂的多空能空間與陽台,光景樓梯又巧妙的串聯起垂直動線。讓此作形成一個具有緊密尺度、亦小亦大,又有留白餘韻與連結都市天空的一棟白色住宅。 得獎感言: 很榮幸都市山葵/方瑋建築師事務所獲得2022德國iF Award的金獎肯定,住宅更新(Renovation Residence)的想像力,是我們在共聚之家的設計過程中,持續努力的議題。住宅整建方案最困難的是在既有的條件下,再一次回應各種新的使用方式與價值觀的不同需求。 在本次的方案中,我們關照的面向有,建築外觀所影響的巷道氣氛、空間量不足下的空間組織與彈性以及室內外型態一體感的設計風格與感受。我們也將這樣的小住宅方案視為一顆改善環境文化的種子,一部分照顧與回應委託者的需求與期待,另一方面則為巷弄環境提出一種柔軟且全新的樣貌,讓都市中老的住宅社區能夠持續的更新演進,並且擁有一定程度室內外開放與連結的延伸關係,讓建築的風格與室內的生活都逐漸變成環境中的一種重要氣息,期待發展出一種台灣感的日常與美學,融入在我們的每一天。 資料及圖片提供」iF DESIGN、Yung Design Group、都市山葵 / 方瑋建築師事務所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43
忠泰美術館近期推出五週年展《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試圖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未來局勢中,重新省思與探問最根本卻也最基進的主題:「生命」、「生存」與「生活」。 本展主題與架構設定,源自於2019年美術館內部團隊共同聚焦於「生」的複層解讀後,邀請蔡宏賢和鄭慧華擔任共同策展人,李明璁、洪廣冀及鄭陸霖擔任策展顧問,共同加入這個持續一年以上的對話與討論。 策展人蔡宏賢 ©蔡宏賢 策展人鄭慧華 ©鄭慧華 以跨領域、跨學科的討論,匯聚12組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家,透過聲音、影像、館內及戶外裝置等作品型態,探尋各種生命形式的可能性、生存哲學及倫理、科技發展與社會生活型態。 剖析「生」的意義 2019年底人類發現新冠病毒,隔年3月WHO正式宣布病毒進入全球大流行,世界也因此產生了顛覆性的轉變。忠泰美術館五週年展的主題和架構設定,便是誕生在這個動盪的時局中,議題定為名詞「生/LIFE」與動詞「生/LIVE」的結合-《生生LIVES》,聯手多位跨領域專家,企圖以跨領域的對話與思考,探討在科技與人文交織的當代,面對未來,我們將何去何從? 以「未來」作為展覽主軸,涵蓋「生物藝術」、「人工生命」、「基因工程」、「科技倫理」、「人與環境」、「跨物種與性別階級」等多元論點探索,邀集著名藝術家-Charlotte Jarvis、dividual inc.、Ed Atkins、Lynn Hershman Leeson、Nicholas Bussmann、Peter Sasowsky、SUPERFLEX、何采柔、張欣、鄭波、魏廷宇、顧廣毅,從策展過程到每件作品,皆蘊含複雜且豐富的對話關係,涵蓋「生」的多重意涵與多重角度,以各種形式探問生命的可能性。 以身體及聲音重新體驗城市 何采柔〈搖欄IV〉 © 忠泰美術館 本展企圖打破藝術和日常生活的界線,邀請觀者以身體及聲音重新體驗城市脈絡。踏入美術館前,首先會與何采柔的作品〈搖欄 IV〉相遇,以「搖籃」和「圍欄」兩者層疊之意象,包圍忠泰美術館,讓人反思自身所在,特別是面對COVID-19疫情中,人與人的「接觸/隔離」、社會的「開放/封閉」以及「連結/疏離」的新定義。 何采柔〈Heads down〉 © 忠泰美術館 另一件位於忠泰企業1樓大廳的全新現地創作〈Heads Down〉,則是將日常劃分排隊秩序所見的「紅龍」予以解構/倒置,藉由遊戲互動,觀者以自身的行動對這被曖昧化了的關係展開新協商。 張欣聲景創作〈一千七百步〉 © 忠泰美術館 從美術館1樓大廳延伸到附近的瑠公圳公園中,則有張欣全新的聲景創作〈一千七百步〉。數字來自於藝術家田野調查時,偶然聽到公園中人們的談話,透過觀眾手上的行動裝置呈現的GPS定位方向引導,將我們重新置入台北城市的記憶、歷史與景貌中,體驗美術館周遭的「日常」景況與疫情的「非常」狀態中,引領觀者靜心閱讀環境生態,並與之對話。 用藝術探索生命的可能性 魏廷宇〈生命遊戲〉 ©忠泰美術館 1970年英國數學家約翰.何頓.康威(John Horton Conway)發明「生命遊戲」(Game of Life),試圖以運算探索生命可能性。2022年,台灣藝術家魏廷宇的全新互動裝置作品〈生命遊戲〉依照康威「生命遊戲」的演算規則,產生動態和電子聲響,也是觀眾可以輕觸的木製單元格,創造更多層次的感官和資訊維度。 《天堂+地球+喬‧戴維斯》紀錄片 © 忠泰美術館 美國導演彼得.薩索斯基(Peter Sasowsky)的《天堂+地球+喬.戴維斯》紀錄片,記載了被譽為「生物藝術之父」的怪才-喬.戴維斯(Joe Davis)的科學與藝術的生命探索歷程,他將一首詩歌、陰道收縮的聲音等合成至基因分子中,再傳至外太空,成為人類生命與外星生命溝通的橋樑,透過科學、藝術等複合的方式,轉譯、存儲生命的形式與意義。 Nicholas Bussmann全新現地創作〈未來逝者的口述檔案〉© 忠泰美術館 在隔離和國境封閉的時代,德國作曲家暨藝術家尼古拉斯.布斯曼(Nicholas Bussmann)相信來自人們身體感官與直覺的真實感受,本次展出全新現地創作〈未來逝者的口述檔案〉,創造出一個懸浮於展場中間如有機物般、隱約透光並發出呼吸聲的裝置,這些代表生命的「頻率」與「能量」,能在靜謐氛圍中與你我產生共鳴,並轉化為一場與個人內在的對話。 〈每個終點都是一個新的起點〉攝影作品 ©忠泰美術館 丹麥藝術團體SUPERFLEX曾於2018年至不久前因火山爆發而被覆滅的島嶼洪加東加島(Hunga Tonga),拍攝電影作品《洪加東加島》,以幽默的想像力,藉由虛構的人形生物,從海底浮出地表為故事主軸,挑戰人們所認知的時間、空間和物種觀念;而其攝影作品〈每個終點都是一個新的起點〉,照片中荒蕪素樸的景象,看似是個尚未有人為力量介入的世界,但那其實只是從洪加東加島上收集來的沙子的放大圖。 鄭波《寫生》 ©忠泰美術館 中國藝術家鄭波的〈寫生〉系列則關注探討跨物種之間的平等倫理,並以此探索萬物共存之道。疫情肆虐期間,鄭波每天走入居住環境周遭的山野裡,以近似「觀修」和傳統臨摹的方法與自然相處,完成了366張24個節氣的作品。觀眾能自在地於榻榻米展間中,親近這些素描,並直接眺望美術館窗外的綠意和環境。 「生存」法則中的哲學與倫理 顧廣毅〈酷兒白蟻計畫〉 ©忠泰美術館 〈酷兒白蟻計畫〉由藝術家顧廣毅與研究社會性昆蟲「白蟻」的科學家合作,共同建立一個虛構的跨物種未來情境,嘗試思考如何重新詮釋由生殖和性別決定階級的白蟻社會,並研究出非人生物在性別與勞動階級的新想像,試圖構築一個由人與非人生物共同形成的「酷兒生態系」(queer ecosystem)互利共生結構之可能。 Lynn Hershman Leeson〈無限引擎〉 © 忠泰美術館 被譽為媒體藝術先驅的美國藝術家琳恩・赫什曼・李森(Lynn Hershman Leeson),其作品〈無限引擎〉根據既存的基因工程遺傳學實驗室,重新建置了空間裝置、場域,將攝影、繪畫、文件、與遺傳學和倫理學專家的訪談影片紀錄並置,讓表演、資訊檢索、合成的DNA測試、以及透過人為手段強化的人類物種演進的未來敘事,呈現於觀眾眼前。 Charlotte Jarvis〈可能〉© 忠泰美術館 英國藝術家夏洛特.賈維斯(Charlotte Jarvis)的作品〈可能〉,是一件持續進行中的計畫/作品,藝術家跟蘇珊娜(Susana Chuva de Sousal Lopes)教授共同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批「女性」精液。〈可能〉作為某種宣言,一種理論性的自傳,目的在改寫既有的文化敘事,並用藝術和科學瓦解傳統生殖的階級制度和主流的父權價值。 科技發展與社會生活型態的想像 Ed Atkins〈溫暖、溫暖、溫暖的泉口〉 © 忠泰美術館 英國藝術家埃德.阿特金斯(Ed Atkins)的作品〈溫暖、溫暖、溫暖的泉口〉使用了動作擷取裝置和臉部辨識軟體,以自己的臉為原型創造了一個「數位化身」,寓意著虛擬空間中無數意識的「漂流」的可視化。作品簡約流暢卻承載著複雜而迂迴的感情,它可能來自於對於生命及生存形式的疑問。 dividual inc. 〈遺書/輸入的痕跡〉 © 忠泰美術館 天災人禍頻繁的現在,假使生命盡頭已近在咫尺,你有什麼話想留給最親愛的人?藝術團體dividual inc.的〈遺書/輸入的痕跡〉展示著一篇篇經由網路收集而來的「10分鐘遺書」,並於展間裝置中還原呈現遺書的書寫過程,書寫者當時的心理狀態,包括輸入力道、猶豫深思的時間等,而這些與藝術家一起的共同創作,則代表著人類生命最終的情感細膩交代與記憶的回放。 反思後疫情時代 《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企圖眺望未來的跨領域對話,重新思考生命最根本的定義,並延伸至生存和生活的複雜多重解讀。忠泰美術館邀請每位觀者參與這場關於未來的思辨歷程,在這動盪多變的局勢當中,反思自身與時代的意義。 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 日期」2022年3月19日至7月31日(週一休館) 地點」忠泰美術館(台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資料及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43
對於旅行與居家的藝術,路易威登自有一套玩美哲學。品牌新展覽 Objets Nomades於台北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文化館揭幕,本次展出的全新Objets Nomades系列作品並邀請陳瑞憲與三石建築事務所協同主持人蕭博文共同規劃展場,以獨特視角引導觀眾欣賞品牌精緻的家具、家飾。 看點一:瑰麗飽滿的空間設計 本次展場空間邀請知名設計師陳瑞憲與三石建築事務所協同主持人蕭博文共同設計,展場空間以迂迴動線、縫隙穿透、相互借景等特色,將台灣的老建築常見的撞色元素相襯精品家居作品,同時也意喻著台灣多元文化的內涵,空間色彩瑰麗飽滿,每一旋身都自構不同風景,繽紛、優雅的相襯Objets Nomades系列作品,呼應品牌精品家具的旅行概念與文化融合精神,令觀常感受更加獨特。 看點二:台灣山櫻花色彩迎賓 2022年路易威登 Objets Nomades展覽期間恰為台灣特有種「山櫻花」的綻放的季節,熱愛自然的陳瑞憲設計師特別以「山櫻花」的桃紅色作為觀展的起點,別具意義。 看點三:Objets Nomades系列新品 Objets Nomades系列是品牌的頂級家具系列,此系列的實驗原型產品皆是向品牌過去的經典訂製作品致敬,並加入全球設計名師的當代視野與特色,自2012年問世以來,邀請全球知名設計師發揮創意,創作別致的旅行靈感物件,再由路易威登負責打造,設計師包括:Campana兄弟、Atelier Oï、Maarten Baas、Barber與Osgerby、Damien Langlois-Meurinne、India Mahdavi、Oki Nendo、Gwenaël Nicolas、Raw Edges、Patricia Urquiola、Marcel Wanders、吉岡德仁、André Fu、Atelier Biagetti、Frank Chou。集藝術、工藝與收藏性,既是家具也是收藏,本次Objets Nomades系列推出多件新品,讓人近距離欣賞設計名家的巧思。 新品一:Aguacate酪梨飾片 設計」Fernando與 Humberto Campana Campana 兄弟的作品Aguacate(西班牙文「酪梨」)燦如鮮艷的烈日,在路易威登手工編織的皮革帶中綻放光芒。Aguacate限量推出30件,每件均由9 個不同尺寸色彩豐富的酪梨形狀作品以16個亮面的黃銅扣環固定在一起。 Aguacate可以裝置在牆上使牆面煥發耀眼光彩,或是隨意懸掛在房間隔板,表現個人創意。 新品二:Cosmic Table宇宙圓桌 設計」RAW EDGES Raw Edges創作的 Cosmic Table(宇宙圓桌)探索簡單線條構造別致形體,底座簡潔卻巧妙無比,採用三片彼此互扣碳纖維結構曲板以路易威登皮革包裹,結合尖端科技以及品牌精湛的傳統工藝。 豐富的色彩與邊緣形成優雅對比,彷彿描繪出一條無限延伸的線條,勾勒出底座的形體,覆上玻璃桌面後立即成為空間焦點。 新品三:Merengue蛋白霜坐墊 設計」Fernando 與 Humberto Campana Campana兄弟以Merengue(蛋白霜餅)為靈感創作的坐墊,造型一如擠花袋塑型的蛋白霜餅螺旋,坐墊由八折瓣片組成,每瓣皆由路易威登柔軟的皮革搭配羊毛襯裡製成,精緻瓣片組成一個美麗的螺旋。 Merengue擁有豐富色彩、甜美造型與便攜尺寸,像是讓人置身於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魔幻情境。 新品四:Petal Chair花瓣椅 設計」MARCEL WANDERS 工作室 Marcel Wanders希望為生活帶入花卉的空靈之美。這款花瓣椅結構優雅,鋪蓋著9片乳白色皮革縫製的軟墊,宛若盛開的花朵。座椅溫柔地包裹使用者,彷彿將人置身於花團錦簇中。 這款功能與美學兼備的椅子,設計上模仿自然採用四片花瓣為座墊,演繹路易威登經典的花卉圖案。鑄鋁製作的底座,設計靈感來自樹木,四支腳營造出春天花園細緻纖柔的感覺。 新品五:Signature Sofa & Armchair沙發與扶手椅 設計」周宸宸 周宸宸的Signature 扶手椅及沙發線條靈感取自中國雲南的梯田,以及亞利桑那州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羚羊峽谷,三公尺長的沙發可舒適地容納四個人,並有多種顏色組合供選擇。 椅座分為室內款與戶外款,室內款可看輕盈的線條結構包覆著路易威登精緻皮革與義大利Paola Lenti的立體「圓點」布料。戶外款為首件專為戶外使用而設計的Object Nomade作品,採用路易威登傳奇防水帆布和 Paola Lenti 的「Brio」,鮮豔且耐用。 看點四:Petits Nomades別致家飾 2018年,品牌推出Petits Nomades家飾系列,此一系列兼具功能性與裝飾性,可以靈活運於空間中,由Objets Nomades菁英設計師負責打造。本次展場空間,可見如何靈活混搭Objets Nomades與Petits Nomades的作品,為室內構築特色景致。 資料及圖片提供」路易威登 採訪」Sumile
Interior 343
來自北歐丹麥的時尚家居品牌GREENGATE,在春意盎然的四月天,首次於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的配電室,舉辦期間限定店,現場重現丹麥夢幻夏日莊園,並設置四大系列的情境區供拍照打卡;此外,也將結合GREENGATE商品,舉辦一系列快閃店專屬夏日手作活動。期間限定店至2022年6月26日止。 GREENGATE於華山文創園區配電所的期間限定店(至2022年6月26日)。 快閃店現場亦展售2022年GREENGATE推出的六款春夏新品:俏皮粉嫩的「COLUMBINE夏花樂園」、經典浪漫喜劇「ELWIN仲夏精靈」、典雅大方「ASLAUG月桂女神」、法式甜美「JACOBE法式牛奶糖」、異國風情的「FALLULAH艷舞夏日」與象徵天藍沙白映像的「LAERKE海洋語花」。 華山期間限定快閃店實景。 除了有大家熟悉的經典餐瓷、寢具織品、家飾品外,今年的商品更加豐富,首度跨足園藝系列用品,包括親子園藝手套、園藝工具套裝組、園藝萬用袋等,品牌期待可以將居家裝飾多元化,與消費者一同妝點、構築浪漫日常。 GREENGATE華山限定店也規劃了多種促銷活動: 1. 獨家優惠單品9折,發票金額滿額再享獨家滿額贈禮。 2. 獨家滿額贈禮(數量有限,贈完為止) 滿2000元贈Meryl玫莉兒經典生活萬用袋(左)、滿6000元贈拿鐵杯(右)。室內雜誌編輯部攝 滿3800元贈Alvilda印花棉布提袋。室內雜誌編輯部攝 GREENGATE六款春夏商品系列 COLUMBINE夏花樂園 屬於春夏的花草生機逐漸冒出芽,繽紛色彩總是能令人感受滿滿的活力。COLUMBINE系列營造出的春日溫暖氛圍,將以喜悅之姿迎接新季節,以低飽和度的乾燥玫瑰色與嫩粉色為主色調,結合五顏六色的亮麗花朵,圖樣也充滿著戶外郊遊的可愛元素,例如腳踏車、兔子等,展現甜美舒適的歐式鄉村風格。 ELWIN仲夏精靈 伴隨夏季而來的溫暖氣候,「ELWIN仲夏精靈」將是今年春夏的重點系列!以明亮白和天藍色系,貼上鮮紅、翠綠的花草印花圖樣,並加入線條、溫潤藍色暈染浮花,讓整個系列洋溢著清新氣息。本系列亦包含全新的園藝用品款式,讓居家生活更為豐富美好。 ASLAUG月桂女神 ASLAUG系列是永恆高貴的象徵,在皇室名人之間蔚為風潮的淡墨色印刷、典雅大方的花樣圖飾,呈現猶如斯堪地那維亞風格的壯麗海岸磐石,以及細白沙灘的想像,優雅而不失經典。 JACOBE法式牛奶糖 以薰衣草紫搭配浪漫的花朵圖騰,捎來一股法式的微醺甜美風格,再點綴上金色線條,更加烘托出JACOBE系列的高雅形象。 FALLULAH艷舞夏日 充滿異國風情的圖案,以珊瑚色、豔陽橘表現出屬於夏季的活力熱情;舞動的花瓣則象徵著夏日的盛放,替居家畫面注入夏天的歡愉。 LAERKE海洋語花 LAERKE系列集結了不同的藍色調,從夏夜的深藍,到點綴朵朵綿雲的清爽天空藍,令人聯想到閃閃發亮的海面,與鬆軟細白的沙灘,海岸風光在藍白相間的紋理中低調呈現,用淡雅又甜美的筆觸妝點生活。 成立於1991年的GREENGATE,是丹麥最具代表性的家居生活品牌之一。創辦人Jesper Bjøm Christiansen以傳統斯堪地那維亞印花圖樣為基礎、19世紀歐洲經典插畫為藍本,秉持「Moments worth sharing」的品牌理念,結合北歐設計的簡潔與鄉村浪漫,推出一系列線條俐落、色彩明朗繽紛的品項。每年春秋兩季發表新作,提供超過300種豐富的生活用品,展演北歐夢幻的日常景色和生活態度。2014年進入台灣,活潑、浪漫、清新多樣的風格備受消費者喜愛,目前全台共設立9間櫃點,透過精緻質感和平易近人的價格,傳遞丹麥的「Hygge」生活哲學。 資料及圖片提供」GREENGATE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43
輕盈通透的藍色壓克力板在日光下泛著微光,其上大小形狀不一的線條及輪廓組合成山景,如同那首你我都熟悉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是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邀請新銳設計品牌「無園藝WU garden」合作設計的最新典藏衍生品「世外塵.花器」,以館藏藝術家姚瑞中的作品《世外塵-超人累了(臨黃公望「天池石壁圖」)》為靈感,將層疊山景具現於立體空間中。 圖片提供」無園藝Wu garden 攝影」陳婉寧 從壓克力轉型到無園藝 大學就讀建築系,吳立緯踏上花器設計一途在外人看來或許有點意外,對他而言卻是合情合理。在建築過程中接觸並研究景觀設計案例,對於植物逐漸培養出興趣,現在自己也是個資深的「綠手指」。 而「無園藝」的創立則與自身家族有關,父輩經營壓克力工廠,一如許許多多支撐台灣經濟起飛的中小企業,以代工、製作為主的產業敵不過人力與成本的飛漲。在吳立緯大學畢業時,壓克力製作逐漸走入夕陽產業,那時初入建築事務所的他便興起「壓克力是否有可能轉型?」的念頭,將自己的設計能力結合家中的製造技術,期待碰撞出新的火花。 圖片提供」無園藝Wu garden 攝影」陳婉寧 為此,吳立緯以姓氏諧音將品牌取名「無園藝」,另一方面也希望藉此降低園藝設計的門檻,「無園藝是可有可無的」他說道,就如同建築具有專業性,但最終成品卻應該貼近日常生活,以此為核心精神,希望嘗試將不同材質結合花卉、植物,使品牌成為園藝生活的實驗平台。 無園藝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即是卡扣組合花器,將自己對建築、工業設計等立體設計手法的了解應用至花器之上,輕鬆組裝 4 片壓克力板即可獲得具設計感的花器。本次與北美館的合作,延續無園藝既有的花器設計概念跟組合架構,將姚瑞中畫作中的層疊山景化為輕盈通透的壓克力花器。 (左) 姚瑞中《世外塵-超人累了(臨黃公望「天池石壁圖」)》/ (右) 北美館xWU garden「世外塵∙花器」 藍色壓克力板打造的層疊山巒 觀察到近年蔚為風行的居家園藝潮流,且驚艷於壓克力材質的質感與光影效果,北美館很快便決定與熟悉壓克力花器設計、製作流程的無園藝合作。但面對數量龐大的典藏庫,如何從裡頭挑選出適合發展成花器的藝術品,吳立緯一開始也沒有頭緒,但在挑選的過程中,他也逐漸發掘無園藝及藝術品的同質性。 「我們的花器有點跳脫一般人對花器的想像,透過壓克力重新詮釋、再定義園藝,《世外塵》這幅畫作也是一樣,具有將山水畫再詮釋的概念」吳立緯分析道。同時,山水畫中亦常利用水墨深淺營造出空間感,正巧符合了壓克力花器輕透、立體的特性,成為本次衍生花器的最佳選擇。 圖片提供」無園藝Wu garden 攝影」陳婉寧 一如藝術家以原子筆和簽字筆臨摹元代畫家黃公望的代表作《天池石壁圖》,改寫並挪用中國美術史經典畫作,以極細緻的線條堆疊出不同深淺的藍色層層山巒,讓古與今產生有趣的對話與新意;花器以透明的壓克力板材重新詮釋山水,使平面線條在現代生活空間中具現化,獲得了美術館方及藝術家本人的喜愛。 花器汲取畫作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藍色、層疊山巒等元素,將其線條簡化使整體設計風格偏向現代,透過不同角度的透明壓克力還原山形與色彩。而這也是吳立緯第一次嘗試做 4 片不同形狀的壓克力板組合,呈現出的效果比想像中更好,粗細相異的藍色印刷線條與邊緣的稜線在空間中交疊,層板的交疊仿擬出山水濃淡效果。 他分享,儘管花器雛形一開始便大致確定,但途中還是來回調了許多次顏色、形狀的細節,如原先選擇更接近畫作的深藍色壓克力,並以白色線條描繪形狀,後來為了使整體感覺更加輕盈,改以輕透的螢光藍色作為基底。 圖片提供」無園藝Wu garden 攝影」陳婉寧 吳立緯也透露,通常螢光色的壓克力板材會有很明顯的發光效果,唯獨本次使用的藍紫色,平日看似普通的透明藍色,只有在某種特定時刻的光源下才會發光,而這個神秘的小彩蛋,就留待使用者自己發掘。 美學流入日常之中 本次「世外塵∙花器」將傳統山水畫風格簡化,使其適宜融入現代居家風格當中,本身即為一件可從各個視角賞玩的現代雕塑作品,再放入玻璃試管便能作為花器,置入花草增添室內生機盎然的逸趣。除了與「美樹館裏的服裝秀」合作,展示於當代簡潔的畫廊空間之中,吳立緯樂見不同使用者插上自己愛好的花卉、放在不同空間中所呈現的效果,如他與我們分享的照片,在復古摩登的老宅當中,花器亦能與環境及家具良好地融合。 「世外塵花器」期間限定花藝體驗-紅/藍款。圖片提供」美樹館裏的服裝秀Museum of Flowers 「有機會將美術館才能看到的藝術品,化成貼近生活日常的居家用品,我覺得是很棒的想法與計畫。」這是吳立緯初次與他人合作,過往大多是自己思考、設計,再配合家中的壓克力工廠製造,此次除了學習到來回溝通、調整的過程,也是第一次嘗試從主題性的靈感延伸創作,更豐富完整的設計架構流程經驗,而他也十分期待後續有更多藝術品的嘗試機會,使美感與美學能透過一般人家中皆有的花草,流入日常生活之中。 設計師簡介 無園藝WU garden / 吳立緯 擁有多年種植經驗的主理人吳立緯,透過作品犀利的指向人與自然相互共存的重要性。自然與人沒有輕重之分,更不應該因城市而與自然產生距離,讓自然浸潤日常。 透過不同的新創媒材與植物結合,催化出嶄新介面,讓人重新與自然展開連結,是WU garden的理念與實踐。與其說WU garden是間植栽園藝店,倒不如說是一個以自然為核心,不斷自由解構既定園藝型態,創造無園藝感知的實驗基地。 「世外塵∙花器」售價新臺幣980元,線上訂購請見巡藝網路商店:https://reurl.cc/QjGpY2 資料與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無園藝Wu garden 採訪」林慧慈
Interior 343
2022 金點設計獎、金點概念設計獎即日起開放報名,今日搶先曝光重量級國際評審名單!「金點設計獎」針對已商品化且上市銷售之作品,徵件至 7 月 7 日(四)止,5 月 31 日(二)前報名可享早鳥優惠。「金點概念設計獎」則徵集創新概念提案,總獎金高達新台幣 120 萬元,無須報名費用,至 6 月 22 日(三)截止,歡迎全球各地設計好手踴躍挑戰! 仙草影像打造的田馥甄《一一》MV獲2021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 源於 1981 年的金點設計獎,是台灣歷史最悠久、最富知名度的專業設計競賽,自 2014 年起向全球開放徵件以來,每年吸引海內外知名企業及設計公司報名,包括日本卡西歐計算機株式會社(Casio Computer Co., Ltd.)、美國惠普科技(HP Inc.)、德國蔡司光學、新加坡 Formwerkz Architects、泰國 Creative Crews、廣東順德米殼工業設計有限公司、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華碩電腦、明基電通、永真急制設計工作室、仙草影像、柏成設計、太研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等,競逐獎項認證及榮耀。 日本卡西歐計算機株式會社以創新皮膚攝影機獲獎,台灣區總經理高橋晃司親自出席領獎。 Werner Aisslinger、色部義昭首次擔綱評審 應參賽作品國際化及多元特性,金點設計獎每年邀請全球各領域設計專家組成評審團,年年陣容堅強、備受矚目。歷年曾邀請英國工業設計大師湯姆.狄克森(Tom Dixon)及馬汀.達比斯爾(Martin Darbyshire)、華人知名室內設計師季裕棠(Tony Chi)、全球知名跨國建築事務所麥肯諾(Mecanoo)創辦人法蘭馨.荷本(Francine Houben),以及日本知名設計師深澤直人、佐藤大、佐藤可士和、佐藤卓、柴田文江等眾多享譽國際的設計專業人士,為評選挹注國際觀點。 今年首度邀請到殿堂級德國設計大師沃納.艾斯林格(Werner Aisslinger)擔任兩獎項決審評審,其擅長材質創新運用,以充滿實驗性、藝術性的創作方式,打造出獨特家具產品,屢獲MoMA 等眾多世界級博物館收藏,同時橫跨建築領域,以模組化的 「Loftcube 方塊型行動住家設計」回應當代都市居住議題,為經典代表作之一。本次決審亦邀請到日本知名平面設計師色部義昭擔任評審,他曾操刀草間彌生美術館的視覺識別系統,並憑藉為大阪地鐵設計的企業識別,榮獲日本平面設計領域最高榮譽「龜倉雄策獎」,專業備受業界推崇。 每年金點設計獎頒獎典禮,為亞洲設計圈年度盛事與焦點。 在今日搶先曝光的國際評審名單,經常擔任紅點等國際設計大獎評審的芬蘭設計師雷恩.安傑沃(Renne Angelvuo)、澳洲設計師丹尼.文萊(Danny Venlet),以及活躍於亞洲設計創意領域的新加坡知名設計師余雅琳等專家,將以其專業背景及豐富評選閱歷,為複審評選開拓多元的視角。完整評審團陣容將於日後公布,敬請期待。 早鳥報名優惠至 5 月 31 日止 2022 金點設計獎、金點概念設計獎即日起開放報名,因應全球疫情影響,今年初、複、決審三階段將全面採行線上評選,無須繳交實物。兩獎項參賽類別皆為產品設計類、傳達設計類、空間設計類及整合設計類。「金點設計獎」針對已商品化且上市銷售之產品,或已完成、啟用之空間/整合設計作品,為優質設計提供標章認證,並另頒發「年度特別獎」,表彰在「循環設計」及「社會設計」具有社會及產業典範意義的優秀作品;可由業者或設計團隊報名參賽,5 月 31 日前享早鳥報名優惠。 新北市「衛生所再設計」獲年度特別獎。 「金點概念設計獎」則針對尚未在市場生產銷售之作品、未實際執行之提案,以創新性與創造力為獎項的重要價值,學生、設計師或公司皆可以個人或團體名義報名;為鼓勵設計師勇於創新,報名無須費用,年度最佳設計獎得主更可獲新台幣40萬元獎金,支持實現其概念設計提案,期待未來有機會能「概念成真」。詳細報名資訊及參賽簡章,歡迎至金點設計獎官網查詢。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林慧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