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43

北美館「掘光而行:洪瑞麟」再現勞動者的生命光輝

素有「礦工畫家」美譽的洪瑞麟(1912-1996),其作品一直是台灣美術史上描繪勞動者生活面貌的代表象徵。由藝術史學者暨客座策展人白雪蘭及館內策展人方美晶、高子衿共同策劃展覽,以洪瑞麟長子洪鈞雄於 2020 年捐贈北美館之作為核心,展出 350 餘件精彩原作及文獻,包括展露早慧才華的大稻埕時期作品、留日受到普羅藝術影響之作品,以及創作中少見之完整描繪礦場情景的大型油畫與礦工日記速寫,藉由照片、信件等文史資料補足,完整呈現藝術家洪瑞麟的創作生涯。 入口場景照,左為洪瑞麟少年照。 此外,本次展覽更邀請藝術家羅智信負責展場設計,處處可見細節巧思與用心,如圓拱矮門的造型即呼應了坑道意象,略為壓縮的視覺令觀者能稍體驗礦工的工作環境,並將坑道內常使用的「相思木」帶入展場中。各展區亦依據主題給予不同色彩,展出洪瑞麟任教時作品的「桃李春風」展區,則選用較粉嫩的色彩映襯作品中的裸身人像素描柔軟線條。 展場由藝術家羅智信設計,以「礦坑坑道」為靈感設計展場中的拱門。   一生不墜的創作生涯  洪瑞麟1912年出生於台北大稻埕,受擅於畫梅的父親啟蒙,年少便展現對於繪畫的興趣,尤其關注米勒、梵谷等關懷農民、貧苦大眾的西洋畫家,透過年僅 12 歲的臨摹之作〈米開朗基羅素描摹寫〉,顯現其早慧的繪畫天賦。後續師承石川欽一郎,結識倪蔣懷、陳植棋等前輩。本展以〈自畫像〉、〈父親像〉為展覽開端,藉由多件水彩寫生作品,回望早期台灣風土,18 歲的洪瑞麟立志成為藝術家,一生堅持初心,追求藝術不懈。 「自由的野武士」場景照。   1932 年,洪瑞麟入學帝國美術學校(現武藏野美術大學)西洋畫科,接受不同藝術思潮的洗禮,並受官展體系之外的新興美術運動,與獨立美術團體如春陽會的在野精神影響,札根風土民情、勞動階級的謳歌,從作品〈日本貧民窟〉表現東京社會底層的生活樣貌,佐證他對普羅美術思潮的相映。 著名的巨幅畫作〈山形市集〉呈現出洪瑞麟對於「天寒下蕭瑟的勞動者」感動之情懷,描繪在冰天雪地中,山形當地農民艱辛維生的情景。期間多次入選台灣美術展覽會與台灣總督府美術展,傳達出他對台灣土地的濃郁情感。 洪瑞麟,《山形市集》,1937。   不見天日的光輝 1938 年回到台灣後,為了擔負家計,也感謝倪蔣懷資助後期留日學費,受邀至其經營的瑞芳二坑(後稱懷山煤礦)任職,30 餘年的工作生涯中,洪瑞麟以一副筆墨勾勒礦坑中最真實的人性光輝,透過〈坑內工作〉、〈敬業勤勞的阿坤伯〉或經典的〈礦工頌〉等畫作,遒勁的筆觸速寫他的夥伴肢體勞動的美感,呈現「陽光照射不到」的生命尊嚴,顯露出勞動者樸實率真的精神。 洪瑞麟,《礦工頌(坑內坑外)》,1965。   除了礦工之外,原住民也是洪瑞麟創作中獨特的人物題材。早在 1930 至 1970 年他便曾至屏東探訪排灣族人、造訪蘭嶼雅美族(達悟族)藝術,並在東海岸原住民部落旅遊寫生,如〈蘭嶼原住民〉、〈原住民婦女〉。 同時,洪瑞麟 1964 年受邀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教授素描、水彩、油畫,藉由東方水墨與毛筆,加上西方的粉彩,運用中西合璧的媒材描畫裸女,他曾說:「畫裸女的心情跟畫礦工不一樣,一邊是很激烈的,裸女則是比較寧靜、安靜的實體,是很大的對照。」 「礦工之頌」場景照。    長年處在不見天日的地底,使洪瑞麟特別嚮往陽光,晚年他定居美國加州海邊小鎮,如願與終年明媚的陽光為伍,從作品〈彩霞滿天〉或數張親手繪製賀年卡可見他離開黝暗地底後的天光雲影,成為藝術家人生最後階段的創作主題。本展透過洪瑞麟的眼與筆,結合文獻、照片、影音紀錄及首次播出的自述影片(1990 年代錄製),延續洪瑞麟對土地的情感,以及礦業歷史等大時代脈絡,進而交織出台灣現代化進程的時代縮影。 洪瑞麟,《彩霞滿天》,1982。   展覽以「掘光而行」為題,不僅表達洪瑞麟對於礦工辛勤勞動光輝的關懷,長子洪鈞雄於開幕記者會時分享:「我父親一輩子所畫之作,非常平凡、簡單、有創意,同時有著非常浪漫的情懷。本展『掘光而行』的命題,從地底的光,一直到人生的光,最後晚年追尋燦爛晚霞餘光,也真正地代表我父親一生追光的精神。」   掘光而行:洪瑞麟 日期」2022 年 3 月 19 日至 7 月 31 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2A、2B 展覽室(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 181 號) 資料與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編輯」林慧慈

「SHANG XIA 上下」BELLAVITA 旗艦店

Interior 343

SHANG XIA 上下是2010年,由著名的當代設計師蔣瓊耳女士,以及一直以來對於復興傳統 手工藝不遺餘力的愛馬仕集團所共同創立。「上」與「下」的對立共生,構成SHANG XIA 上下之名,意味著一種多元化的特質。 延續愛馬仕一貫的低調與內斂風格,同時融合東方美學的精髓,孕生出的作品系列涵括家具到家飾,服飾、珠寶和配飾等,過去十餘年間在全球備受讚譽,作品除了吸引大英博物館等多家著名博物館永久收藏、佳士得等國際拍賣行所青睞之外,亦受到許多國際藝術家、收藏家以及明星的喜愛。  「大天地」自動麻將桌,外方內圓的簡潔外型,以核桃木為主體材料製作,線條簡潔而細節考究,置於堂間, 為當代居住空間帶來詩意的古典韻味。 匠心工藝 造就經典作品 作為當代生活藝術品牌指標,SHANG XIA 上下致力打造一個傳承東方文化及復興傳統手工 藝的夢想,除了要將日漸式微的精湛工藝留存延續,設計作品同時融匯現代美學的簡約優雅, 將傳承、文化、創新融為一體,造就非凡平衡、華麗極簡的生活藝術大美。  結合竹絲扣瓷與竹絲鑲嵌兩種精湛的手工藝。竹編部分,在傳統瓷胎竹編的肌理上,做了創新技法,採用雙線交叉走絲的手法,以瓷器器皿為胎,用纖細的竹絲、柔軟的竹篾,緊扣瓷胎,胎彎竹彎,依胎成形,竹絲和瓷胎渾然一體。 在傳統竹編之外,更開創了新的精緻工藝—竹絲鑲嵌。竹絲鑲嵌又稱「篾細籬」,它曾被運用在條屏、 掛屏或宮燈之上,點綴家居陳設;因圖案規整精緻、氣韻古淡清雅,備得文人墨客推崇。現存最早的竹絲鑲嵌藏於北京故宮的倦勤齋,歷經240年的歲月,仍無一霉一蛀。  「橋」茶具,纖細輕巧,與壺的造型完美融合。「橋」寓意「聯系」,因茶而歡聚,茶香裊裊,暖意融融。   品牌哲學強調,在對立統一中連接起傳統和創新、線下 和線上、東方和西方、過去和未來、哲思和自然、團圓和狂歡;這種精神,為SHANG XIA 上下的作品注入源源不斷的靈感。 「清影」屏風,採用四曲疊扇屏制式,屏框以黑核桃木製成,將單屏分隔成大小框格,以三種不 同密度和紋理的竹絲鑲嵌花板嵌入其中。 SHANG XIA 上下 BELLAVITA 旗艦店 SHANG XIA 上下旗艦店選址在台北信義區的BELLAVITA,店內空間巧妙結合光影的創作理念與精緻工藝。透過林立其間的淺色現代竹屏風,讓光影在空間中自然穿梭流轉,為店內增添一份靜謐與朦朧。 極簡透明立面蜿蜒在開放式的流暢布局中,鏡面元素將店內空間分隔為多個專屬區域,分別陳列SHANGXIA 上下的家具、家飾、服飾、珠寶和配飾等各大系列作品;同時設置專屬VIP茶室,將普洱茶磚堆砌成牆面,茶香四溢為賓客打造沉浸式的尊享體驗。  空間以通透淺色調、白橡木等材質與透明線條構築一方寧靜空間,將創想與開闊明快的氛圍融匯交織,打造別具一格的視覺效果,於車水馬龍的都市之中呈現幻境般的臻奢質感。 2022 朱德群抽象水墨聯名系列新品 以精巧的中式竹籃為靈感,創作「攬月」系列包款,運用「緙絲皮工藝」,模擬竹籃的肌理與 構造,表現如同竹編的獨特紋理,飽滿流暢的線條融合,呈現令人回味的東方意趣,將「攬月」背於 肩,或挽于手,讓優雅閒適的風姿自然流露。  素有「東方抽象詩人畫家」之稱的朱德群,將飄逸灑脫的水墨畫作與經典攬月包形態飽滿、 線條流暢的簡練廓形重塑融合,帶來三款別具詩意與當代氣質的藝術家聯名限量款「攬月」 系列手袋。 資料及圖片提供」SHANG XIA 上下 編輯」歐陽青昀

洪藝真個展

Interior 343

誠品畫廊繼2012年「越度・歸元—洪藝真作品選1994-2011」展覽之後,再次策劃洪藝真作品展,懷念這位才華洋溢卻英年早逝的藝術家。此次展品涵蓋洪藝真英國留學期間1997至2010年近30件的創作,一窺她從純粹的幾何抽象繪畫(畫布)、繪畫翻模、逐步發展出繪畫與玻璃纖維(FRP)烤漆並置的演變軌跡。   1971年生於台灣的洪藝真,2011年疑因過勞猝逝,原訂2012年要在誠品畫廊舉辦的大型個展,在策展人王嘉驥的梳理下,以「越度・歸元」為題,展出她從英國留學期間到返台之後17年間累積的作品,並藉以歸納、分析她的藝術脈絡。 1991年至2002年,洪藝真在英國倫敦先後取得美術學士、創作碩士和博士學位。2004年返台,陸續在實踐大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擔任教職,同時埋首於個人創作的鑽研。2007年,洪藝真在伊通公園舉辦在台灣的首次個展,旋即受到藝術界矚目,至2010年間共舉辦了5次個展,包括2009年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推出的「主體.繪畫.客體」,展現她個人豐沛的創作熱情與能量。   幾何抽象繪畫是洪藝真的創作基礎,在此基礎之上,她嘗試拓寬以及突破繪畫僅止於在畫面上進行表現或再現的概念。在英國進修期間,她便開始重組畫布、顏料和內框等元素之間的相互關係,解構繪畫既有的物理框架,使其延展出觀念性的空間結構,讓繪畫不止於二維畫面,而是變成帶有雕塑性的空間。   返台之後,洪藝真繼續拆解和重構畫布、顏料和內框這三者間的關係,此外,她還發展出以「複製」為手法,對繪畫和藝術本質展開提問與辯證。她先以玻璃纖維複製自己的畫布作品,再送去烤漆,最後以原作和烤漆兩者並陳的方式展出,同時考驗觀者的辨識能力。2010年後,她自行開模,讓壓克力顏料「再現」畫布的紋路肌理,並將這層顏料皮膜移植到畫布上,讓兩者形成對照。   對洪藝真來說,「複製」並不是為了量產的製造,而是作為觀念的表達,她不但將翻模的結果視同原作,也在翻製過程中進行其他肌理創作,使其在觀念上延展出更富開創性的意義。更多內容請見>>誠品畫廊 洪藝真個展 展期」2022年4月2日至4月23日 地點」誠品生活松菸店 誠品畫廊(台灣110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B1) 時間」週二至週六11:00~19:00(日、一休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誠品畫廊 編輯」歐陽青昀

從設計到責任 漫談室內設計展變 袁世賢

Interior 343

社群普及與行銷當道的氛圍下,讓新一代的設計師能快速成名、累積經驗,但也因此衍生出許多問題。近年,關於設計的糾紛、侵權等問題層出不窮,設計師們該建立哪些觀念?消費者要如何自保?《室內》邀請到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理事長趙璽與台灣室內設計專技協會(TnAID)理事長袁世賢,他們兩位不僅是優秀的執業設計師,也是室內設計產業的領導者,透過他們的視野與經驗,提供年輕設計師與消費者可供參考的方向。  袁世賢 台灣 Next Design Studio / 呈境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創辦人兼執行長 台灣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2022 台灣室內設計專技協會第十一屆(TnAID)理事長 2022 金邸獎 評審委員  2022 德國iF DESIGN WARD 評審委員 2021 台灣室內設計專技協會第十屆(TnAID)秘書長 2021 台北市政府都發局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評審委員 2020 台灣室內設計週執行長 呈境設計 空間的形成由人類的立體感知而建立,生活的經驗、美學的傳達、材質的變 化、光影的引入是使空間的轉換更為豐富的表達。因此呈境團隊致力於透過 設計的方法,去呈現建立在生活之上的空間美學演繹,讓生活、空間、生命 更為美好及充滿意想不到的驚喜。  當代設計師與過去在角色上的轉變? 台灣早期,因為教育與社會環境的關係,僅有裝修、裝潢師傅,並沒有真正的室內設計師;而當時的網路也不如現在發達,所以裝修業的人大多依靠口耳相傳來累積名聲。接著,隨著時代的轉變,擁有專業背景的室內設計師越來越多,一開始主要透過報章雜誌等的紙本媒體作為曝光媒介,後期有的藉電視節目來傳播,他們以精湛的實力以及作品吸引業主。 相比現在,設計產業在過去不僅較為封閉,設計師也處於一個被動的角色狀態。當今的時代,對於設計師來說,不管是設計作品的發表、 設計師群體之間的交流,甚至要提升在社會大眾之間的認知度,都比以往簡單很多。迅速與廣泛的傳播力,讓室內設計產業變得更為開 放和普及、室內設計師的角色也更加多元化。  您會如何定義「好的設計師」? 「好的設計師」除了應對自己的業務、服務的業主負責之外,我覺得更要追求「設計的價值」;這個價值不是只體現在少數的人群中,而是能擴展至整個社會。將設計師的能力轉而運用在社會上,對於我們身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公共空間等的設計議題提出更多的關懷 和想法,讓社會大眾都能體驗到好的設計所能帶來的正面影響,進而提升大家對於設計力的認知。「好的設計師」能夠透過設計的力量去改善人們生活的方式。生活的方式並不是一定要追求高級、奢華或是富裕的生活,只要讓使用者感到適得其所,就是一個「好的設計」。   您認為「好的設計師」應負起哪些社會責任? 設計師應有哪些道德自律?  在設計師應負的社會責任中,我認為城市美學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第一,設計師必須對自己的設計負責,他的設計不能影響其所處的周遭環境,甚至必須放眼至整個城市的美學,不管是室內空間、建築外觀,追求設計與美感之餘,也應該要與城市美學取得平衡。  第二,當設計師有機會接觸到公共設施項目時,應更具同理心。因這些空間服務的對象是社會大眾,所以應以更為友善且便利的角度來設計規劃,同時在美感上也需與城市美學和諧共存。  第三,關懷社會議題。因擔任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的評委,我才知道,台灣有一群默默在推動社區美學的人,這些人雖然都是非專業設計師,但他們卻運用自身能力,去改善他們觀察到的問題。設計最終的目的是「關懷人性」,設計服務的對象是「人」,所以透過設計師的觀察,找到、看到「人」的需求並做出被需要的設計,才是所謂「好的設計」。  在資訊龐雜的時代裡,消費者委託設計時應有的自我保護意識? 諮詢時,消費者應請設計師提供工作流程、內容以及收費標準。設計溝通過程中,業主也應觀察流程是否融洽且是否有效率,若遇到問題,須及時提出並處理。進入工程期,同時也是糾紛最容易發生的階段,建議在每個階段,消費者都須與執行單位簽訂合約,將工作內容、付款期程訂定清楚,以法律保護自我權益才能彼此制約。  在設計師與消費者溝通之前,應先建立的正確觀念? 設計師與消費者的關係其實非常奧妙,它不同於一般的買賣行為,設計師販售的商品是從無形,在與消費者溝通後,才逐漸成形並完成的,所以兩者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至關重要。一般消費者並不了解設計背後的繁複程序,若溝通不確實,就容易造成對於設計結果想像的落差,所以設計師必須制定一個完整的溝通流程,與消費者清楚說明自己的作業方式與流程,減少後續問題的產生。  室內設計產業目前的隱憂或亂象? 設計產業從接收案件、設計發想、製作簡報、業主溝通、產製 3D 圖、繪製施工圖、工程管理、結案驗收、拍照、媒體宣傳,每個環節都需要有專業的人員。但因為社群的發展、媒體迅速傳播,社會大眾看到的僅是最終的結果而忽略了過程,讓設計師這個職業被掛上輕鬆且高所得的標籤,導致很多人都想成為「設計明星」。我認為,這個問題必須從教育體制來改革,透過學校系統的分類、分眾,幫助設計產業人員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 第二,設計師是一個需要經過時間歷練的職業,因為時代的轉變,名聲與經驗的累積更加容易,也因此降低了創業的門檻。當設計師的經驗不足、基礎不好,為了生存可能會採取低價競爭的方式,這對產業來說不是一個正向的發展,反而會造成市場價格的拉扯。所以,我希望剛畢業的學生與年輕設計師們,在進入公司後,能靜下心來學習,打好基礎後再來自我證明,成為產業真正的助力。 第三,室內設計產業的門檻過低。除了教育體制的改變,我希望國家未來應針對室內設計產業提供專業證照,或是推動室內設計師的相關規範,不僅讓室內設計師的職業更受到社會尊重,也讓設計師與消費者都能有所保障。  設計師應有哪些道德自律? 在設計層面上,因為設計的靈感來源很多,可能是自發性的想像,也可能是因為一張圖片、一部電影的啟發,這些內容經過設計師的咀嚼、轉換,最後會藉由設計的獨特語彙展現出來。不可否認,尤其在學習階段,有的設計需要依靠模仿來練習,但我認為,在模仿的過程,必須加上自我的想法並重新修正才是正確的做法。 在實質層面上,我認為合理的設計服務費用是設計師必須擁有的道德自律。一個合理的收費機制,才可以讓產業同行之間一起成長,而不是互相打壓和搶奪。而設計師在面對消費者時,傳達的資訊內容必須確實、曝光程度也需要合宜,應透過作品來發聲,而不是過度的渲染和誇大。  在社群與行銷時代下,室內設計產業目前有哪些好的發展? 社群與行銷時代下,讓所有的設計師都有平等的機會,去展示他們的設計能力與作品,同時也讓設計產業被更多人看見,因此,它帶動了產業整體的正向發展。而且也讓設計師的行銷方式更加多元,除了宣傳作品,設計師也可以分享生活、自我品味、設計精神等,藉此吸引志同道合的消費者。 設計師之間也會因為社群的分享,而相互激勵、交流,引發一個良性的互動和討論。而對於消費者來說,他可以看到這位設計師更多不同的面向。但還是希望大家必須自我約束,自我行銷必須拿捏得宜,切勿過度放大和過分渲染。  TnAID 對於產業的助力與責任?  因為新時代的來臨,協會十分重視年輕世代的問題,除了要吸引更多年輕世代的設計師加入我們,也需要與他們有更多的互動與溝通。協會的責任是需要幫助整個產業的發展,所以我們會提供設計師相關課程來提升能力,而這個能力並不僅限於設計,設計師除了做設計,開設公司時還會遇到稅務、會計、法律等的問題,協會邀請專業人士透過論壇、講座讓設計師參與。我們希望讓設計師,尤其是年輕一 代的設計師,在進入產業時是具備更多能量的。 時代的轉變也造成一些隔閡,協會就需要負肩負起橋樑的角色。讓資深前輩、中生代設計師在面對年輕設計師時,找到一個合宜的溝通方式,可以是經驗的分享與討論,雖然很多過往的案例不一定符合時代現況,但它卻是一個良好的觀念交流。  TnAID 未來發展的方向?  我們希望能與學校合作,大專院校專注於設計教學上,但卻沒有與產業銜接。我們可以將建材廠商、家居品牌、相關從業人員帶進校園,讓學生們提前接觸、認識並拓展眼界。近期,協會也積極與學校討論人才媒合,希望帶動產業人才的發展。 協會一直以來也十分關注設計產業廠商的動向以及兩岸之間的設計交流,所以也將延續室內設計週的活動規劃,整合設計師與廠商之間的關係;而除了兩岸,我們也希望能有機會與歐美、亞太等地區的國家有更多的交流機會。  資料及圖片提供」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台灣室內設計專技協會(TnAID) 採訪」歐陽青昀  

​從設計到責任 漫談室內設計展變 趙璽

Interior 343

社群普及與行銷當道的氛圍下,讓新一代的設計師能快速成名、累積經驗,但也因此衍生出許多問題。近年,關於設計的糾紛、侵權等問題層出不窮,設計師們該建立哪些觀念?消費者要如何自保?《室內》邀請到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理事長趙璽與台灣室內設計專技協會(TnAID)理事長袁世賢,他們兩位不僅是優秀的執業設計師,也是室內設計產業的領導者,透過他們的視野與經驗,提供年輕設計師與消費者可供參考的方向。  趙璽  2020-2023 CSID 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 第 23/24 屆 理事長 2020-2023 TID Award 台灣室內設計大獎 第十三 ~ 十六屆 大會主 2014- 迄今 台北大紘設計 負責人 / 設計總監 APSDA 亞太空間設計聯盟副主席 台灣設計研究院 專案顧問 行政院公務人力發展學院 講師 教育部學美美學計畫 評審委員 / 專案顧問 台北市捷運局北投園區改造計畫 評選委員 彰化縣教育局 學校美域美育計畫 審查委員 國家發展委員會 地方創生公有建築空間整備活化 評審委員 2021/2022 松山文創園區學園祭 空間組召集人 2020/2021/2022 金點設計獎 評審委員 2021 台北市政府都發局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評審團主席 2021 德國iF大獎 評審委員 2022 金邸獎 評審委員  當代設計師與過去在角色上的轉變? 台灣的設計產業已經50年,室內設計至少也有40多年的歷史。3、40年前是從裝潢與美工開始,早期其實稱不上是專業的室內設計;接著,七八零年代,海歸的前輩們,開始從建築角度去規劃室內設計,本科出身的依然很少,大部分都還是建築背景居多。 在歐美國家甚至是與我們比較相似的日本,建築師就等同於室內設計師,他們擁有足夠的知識、學養、藝術與能力,將室外建築到室內空間一併完成。但台灣的建築與室內設計教育是被拆分的,我們的建築看重的是結構、建蔽率、環境位置等具體的物理性條件,然而,我覺得室內設計是一種化學性的變化。若說建築是一個載體,那室內空間則是一種生活。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眼界的開闊,從早期單純追求「能住」的需求,到現今對生活條件、品質與細節的要求都已顯著提高。因業主的改變,讓當代室內設計師的角色也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  您會如何定義「好的設計師」? 「好的設計師」應該能夠充分了解生活的價值,能夠幫業主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在正確的方式下,用設計師的專業,幫業主打造生活、創造出合適的生活環境。我覺得設計師並不是一個製造者,而是一個發現者,尤其是在老屋翻新時,明明是同樣的空間,但經過重新梳理後,常常能夠發現業主不曾察覺的角落和細節,可能是一扇窗、一片景。所以「好的設計師」要能夠幫助業主去尋找生活的方式、生活的價值以及生活的品味。 而且,設計師除了聆聽與陪伴,更要幫業主做到「收藏」。「收藏」並不僅限於實體,也許是一個記憶、一個回憶。每個人在家中,不管是虛或實,皆會有想要收藏與留存下的東西,設計師的功能就是幫助業主找到他們想「收藏」的東西並呈現在生活中。  您認為「好的設計師」應負起哪些社會責任? 在任何行業裡,只要在合理的法律及道德規範下,我覺得無法將社會責任強加在每一位設計師身上。因為設計師至今仍是一個付費性的服務,他只要能滿足委託者的需求,讓其付出與獲得的結果是對等的,他就已經盡到他應盡的責任,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責任。 但若擴大到「社會責任」層面,可以以CSID近年推動的「社會設計」來說明。室內設計雖然是類服務的一環,但同時也是十分小眾的, 因此許多大眾不曾體驗、理解過,設計能夠帶來的好處。為此,我們希望藉由「社會設計」來提升大眾對於設計的認知,設計不只是追求美感,更是一種邏輯,從設計改變服務的方式、動線、流程以及視覺感官的享受,這些公共空間中的變化將會逐漸內化到大眾身上。 所以,我們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合作的「社會設計」,從學美美學計畫、衛生所改造計畫、車站與工廠的指摽性優化、法院改造等,從日常生活的場所,影響大眾對於設計的認知,用設計邏輯改變大眾、喚起大眾的意識,這就是社會設計所看重的「社會責任」。  在資訊龐雜的時代裡,消費者委託設計時應有的自我保護意識? 室內設計在台灣,不僅入門條件以及門檻偏低,法律的約束上也較為鬆散且模糊,因此造成許多矛盾,而這個問題必須依靠行政與立法機關去做大幅度的檢討與調整,才有可能從根本解決。 現階段最大的問題是,這些行為是不被管制的,所以除了認證公司登記、網路評價之外,我會建議消費者,可以挑選隸屬於設計協會、公會、組織等的設計師,雖然無法完全保證不會產生問題,但至少他是隸屬於組織下,是被匡列、注視與規範的;若消費者碰到問題,組織也能發揮責任提供相關的協助。 資訊龐雜的網路時代,業主必須花時間做功課。設計師以往的案例、經驗甚至是糾紛,在網路中是無所遁形的;接著,可以到政府單位查詢公司的狀況,包含公司是否合法成立、是否擁有室內裝修設計及工程管理乙級技術士的證照等,這些做法至少可以初步篩選與判斷。我們也希望協會日後有能力能夠提供消費者諮詢服務,不管是推薦、介紹或是給予建議,讓消費者擁有足夠的資訊來判斷,幫消費者把關。  室內設計產業目前的隱憂或亂象? 台灣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室內設計產業的門檻過低,沒有一個比較正式的認證方式。換一個角度來說,室內設計產業與藝術的界線是模糊的,所以「藝術」如何認定?是一個十分困難的問題。不同於建築師、技師,室內設計產業因為沒有統一的課綱、教程,所以很難去做檢定,也因此延伸出相關爭議。 延續社群與行銷時代的影響,網路有利也有弊,雖然網路加速作品的傳播與名聲的累積,但同時也產生照片版權、盜用與抄襲等的問題,而且防不慎防,加上網路的法律漏洞太多,我們除了透過輿論譴責,其實很難有具體的懲處。設計師除了做好自我保護,用更好的作品去抵制、用實力證明自己才是最佳的解決方法。 在社群與行銷時代下,室內設計產業目前有哪些好的發展? 社群與行銷的發展,除了讓設計作品的曝光增加,也讓設計師的名聲傳播得更快且更廣。尤其這兩年因為COVID-19的關係,比起以往透過實地移動來增加交流,網路造就了許多新的聯繫與傳播方式。 當移動受限,也讓我們意識到,社群與行銷的重要性,除了各個設計公司、設計師更加注重自媒體,設計界的大小活動都需要仰賴網路。像是 TID的頒獎活動從線下轉成線上,也藉此讓我們發現社群與網路行銷傳播的影響力;以往頒獎典禮受限於場地大小,參與人數約在三至五百人左右,但2020年第一次的線上頒獎典禮,卻擁有約49萬的觀看次數,這對於團隊來說是莫大的鼓勵與信心。 網路不僅跨越地域,同時也逐漸跨越領域,原本僅受室內設計產業關注的活動,在社群與行銷時代下,也引起了一般大眾的關注,加上不受空間、地點與時間的限制,也提升設計師與大眾的參與度。所以網路延伸出的新時代,提供室內設計產業一個很好的行銷管道,讓專業與非專業人士都可以參與並了解。  CSID 對於產業的助力與責任? CSID今年已經邁入第43年,接任理事長對我來說是非常重大的責任。在亞洲地區,台灣是備受關注與注目的,對於台灣的設計,尤其是室內設計,要如何走出國際?如何讓世界看到我們?早期,台灣、日本、韓國是亞洲地區擁有強大設計力的地方,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台灣的腳步慢了許多,像是泰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設計實力不僅快速成長中,甚至已經超越我們了。 CSID身為亞太空間設計聯盟副主席,在亞太地區的地位讓我們負有相對的責任,我們必須告訴設計師不僅要團結,更要把台灣的室內設計做出指標性。當你拿出台灣室內設計的名片,即是告訴各個國家,台灣在地的設計是不一樣的,是具有溫度的、是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體驗、是可以創造生活價值的,它不只是表象、虛榮與浮誇的。這不管對於我或是協會,甚至是每一位設計師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意義與責任。  如同CSID 推動的社會設計計畫,希望讓更多的人接觸到設計,並體驗設計帶來的便利性、設計邏輯延伸的思考,當設計擁有這些價值後,會讓更多的人認同並理解設計的價值。我希望藉由擴張台灣的設計力,進而影響不同的年齡以及階層,讓這股力量反饋回來,成為一個循環,再造就新的創意,並影響他人。 我也鼓勵年輕一代的設計師,要將眼光放大至整個亞洲,甚至是全世界。在資訊如此透明且發達的時代中,我們應該透過學習,重新梳理出台灣自己的設計脈絡,創造以台灣角度出發的設計,才能找出屬於我們的市場。  CSID 未來發展的方向?  首先,協會團隊的年輕化。以往,CSID在年輕世代的眼中,是大前輩、老師們聚集,一個崇高且被仰望的組織,仰望沒有不好,因為協會長年累積的地位,才能夠被受仰望與尊重。除了保有前輩累積的經驗與傳承外,我們希望有更多年輕世代的設計師加入,為協會帶來更多年輕、新的觀點與視角,同時我們也會延續這份尊榮,讓他們感知協會為產業做出的努力,能讓他們引以為榮。 其次是品牌化,不管是TID獎項、國內的廠商與品牌、優秀的設計師,甚至是CSID本身,怎麼讓設計產業中的這些要角,透過品牌化走上國際,成為室內設計產業中的推手,也是協會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  資料及圖片提供」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 採訪」歐陽青昀 

本埠設計蔡嘉豪:閱讀環境和給予想像 是一切設計的起始點

Interior 343

迪化街百年葉晋發商號的華麗蛻變、蔚為話題的三峽禾乃川豆製所、新竹車站的微改造、全新國民法官法庭等,這些專案可說是大眾熟知的精彩作品,幕後的操刀團隊皆為由蔡嘉豪建築師所創辦的「本埠設計|蔡嘉豪建築師事務所B+P Architects」。 近期,本埠設計完成了「屏菸1936文化基地」的常設展展場空間設計,甫完工便已在社群媒體上引起熱烈討論;而受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委託的「潮境智能海洋館」也已進入試營運階段,是北北基首座以海洋生物、科技發展虛實整合的水族館。除了面向大眾的公共場域外,團隊也承接了不少私人住宅案,《室內interior》特別邀請蔡嘉豪建築師進行專訪,來聊聊在設計的執行面上,他所重視的要點有哪些,以及在改造 / 興建的歷程中,所秉持的原則和概念,又該如何付諸於現實?     蔡嘉豪 本埠設計|蔡嘉豪建築師事務所B+P Architects創辦人。  致力於以不同材料及空間,透過構築與活動想像的生活場所的可能。作品透過空間的建構過程,思索建築與生活的狀態,並關注材料構築與環境,同時探索城市建築具有時間、場所意義的生活樣態與空間架構,並探索氛圍特性;作品涵蓋公共與私人之建築、室內與策展,包含展場空間、住宅、商場、學校、車站、學校、水族館等,透過大小尺度的探討,更關注新舊併置的建築可能。 面對老屋活化議題,以「整理」手法來重現建築之美。 在成立本埠設計之前,蔡嘉豪任職的公司深耕於迪化街,十分關注老舊建築相關議題,持續進行改造、重塑之委託。2016年時,決定自立門戶成立工作室,由於他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巴特雷建築學院(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在替公司命名時,字母「B」的意象便在他心中萌芽,剛好B也是建造(Build)的字首,非常符合他的職涯志業。 葉晋發商號-米糧桁。主要設計採取減少碰觸、減少鎖固等不破壞歷史建築的原則。 而構築空間時,除設計概念外,更需要關注包含都市、景觀、營建施工等範疇,公司就好像一個整合各式專業的連結埠口(Port),「本埠設計B+P Architects」這個名稱因此而生。   禾乃川豆製所。 公司承接的首個專案,便是迪化街百年「葉晋發商號-米糧桁」的改造,此作獲得許多獎項的肯定,也讓大眾更加關注本埠團隊的動態,爾後,在蔡嘉豪的帶領下,團隊經手了眾多亮眼專案,更涉足各式展場設計,例如老醫院空間活化與協助弱勢青少年再生的「禾乃川豆製所」、教育部美感教育計畫成果展「紙屋簷」等,近期亦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合作,進行新竹、嘉義等古蹟車站再改造;每次專案的歷練,都讓團隊對設計有更進一步的理解,能與不同的專業領域相互合作切磋,也是蔡嘉豪認為執業過程中最有趣的一環。 禾乃川豆製所。 閱讀和理解基地為首要 公司的核心精神,在於「閱讀環境背景」,這裡的環境,泛指建造建築時所處的基地及其周遭,你必須靜心閱讀、梳理所有痕跡,並將這些痕跡作為創造建築的根基,有了這個基底後,再透過設計手法做出回應;若是室內設計的委託,則會專注在既有面積中,找尋相關的蛛絲馬跡,來勾勒屬於居住者的未來生活樣貌。 潮境智能海洋館全區示意圖。 蔡嘉豪強調,不論是新建空間或是公共場域的改造案,他非常重視與背景的相互呼應,不論是實體的物理環境,或者是與人的關聯,所有的設計發想都蘊含著團隊經過考察後所得出的見解,期望替大眾帶來不同於以往的經驗,或是嶄新的觀點。   從2樓回望大型缸體。 至於在日常中,如何保有對設計的熱忱?蔡嘉豪說,他非常喜歡旅行,對事物都有探索的興趣,「觀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也因為敏銳的觀察力,讓他有著靈活的思緒。設計的初期,都是從「想像」出發,有了畫面後再輔以縝密的調查、梳理現實,讓想像和實際得以結合,「邊做邊調」是必經過程。 屏菸1936文化基地。利用金屬、擴張網等元素,符合空間的工業調性。 他也提到,自己並非對每項事物都有透徹的認知,此時就需仰賴團隊的協作,集結大家的力量,共同發想討論,再從中歸納出共識;最重要的就是,莫忘所有空間都是「生活」所需,因此要將自己帶入角色來思考,以創造貼近業主或目標群眾的更多可能性。 工作貓道。山形牆與巨大機械堆疊出層次。 請登入會員,至名人堂專區閱讀更多內容。 資料及圖片提供」本埠設計B+P Architects 採訪」陳映蓁

2022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 弗朗西斯.凱雷 「為群體而建 與土地共存」

Interior 343

2022 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於 3 月 15 日公布,由建築師、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獲獎,是普立茲克建築獎創辦 40 餘年以來首位榮獲此殊榮的非裔建築師。 評審團讚揚其對於社區與地方的貢獻,「弗朗西斯.凱雷在資源極度匱乏的土地上踐行著開拓性的建築事業—為促進地球及其居住者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懈努力。他是一位建築師,更是一名奉獻者,在那些常常被世界所遺忘的土地上,他為不計其數的民眾改善居住條件和生活體驗。」  2022 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Lars Borges 弗朗西斯.凱雷於 1965 年出生於布吉納法索的小村落甘多—這裡沒有乾淨的飲用水、電力和基礎設施,更談不上建築,「我記得我祖母坐在只有微弱燈光的房間裡講故事,我們緊緊擠在一起,房間裡回蕩著她的聲音,將我們包圍在其中,她招呼我們靠得更近一些,形成一個安全的所在—這是我對建築的第一次感知。」 7 歲時因村裡沒有學校而必須負笈他鄉,之後的求學人生他離家鄉越來越遠,1985 年利用職業木工獎學金前往德國柏林,白天學習如何搭建屋頂和製作家具,晚間則持續攻讀中學課程,至 1995 年他再次獲得獎學金進入柏林工業大學,獲得建築學高等學位。然而他的心從未離開故鄉,他認知到自己受教育的權利,與連帶應負的責任,從而建立「籌建甘多學校」基金會(後更名為凱雷基金會,旨在籌集款項並宣導兒童擁有舒適教室的權利)。 萊奧醫生之家(2019,布基納法索,萊奧)©Francis Kéré   「我希望改變成規,鼓勵人們勇於追求夢想,敢於冒險。富有之輩不該因富有而糜費資源,貧困之家也不因貧窮而放棄嘗試創造生活品質。」凱雷表示,「每個人都值得有品質的生活,每個人都值得享有奢華和舒適的機會。個體之間休戚與共,氣候環境、民主議題、資源匱乏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建築理念的起始 他的第一個建築作品就是 2001 年的甘多小學,奠立了凱雷的建築理念基礎—為社區打造一個動力源泉,於功能上滿足基本需求,於本質上彌補社會不公。建築需以有限的資源應對酷熱高溫和惡劣照明條件的可能,凱雷因地制宜地開發了一套性能卓著又極富表現力的建築語言,包括雙層屋頂、蓄熱體、通風塔、間接光照、交叉通風和遮陽室等,而不是傳統的窗戶、門和廊柱。 甘多小學(2001,布吉納法索,甘多)是建築師首件作品。© Erik-Jan Ouwerkerk 他也對本土材料具有創造性運用,就地取材的黏土經過水泥強化,形成熱量聚集的磚塊,可將涼爽的空氣保留在室內,又能讓熱量通過磚塊天花板和寬大的懸空高架屋頂散發出去,從而在沒有空調資源下實現通風。   甘多小學的成功不僅使他獲得 2004 年阿迦汗建築獎,更使學校的在讀學生人數從原先的 120 名增加到 700 名,並進一步促成了教師住房、學校擴建和圖書館等建設。隨著更多的小學、中學、專科學校以及醫療設施的落成,不僅是布吉納法索,肯亞、莫三比克和烏幹達等地也紛紛效仿。他的校舍作品產生的影響力推動了眾多新機構的誕生,每一家機構都對當地的氣候環境和可持續性發展體現足夠的敏感度,無疑將惠及後世數代。  獅子初創園區(2021,肯亞,圖爾卡納縣)©Francis Kéré   光與傳統精神交織 光的詩意表達始終貫徹於凱雷的建築作品中。陽光經過建築物、庭院和過渡空間的層層濾透,消解了正午的酷熱,營造出靜休或聚會的場所。甘多小學圖書館的混凝土屋頂在由傳統陶罐組成的網格內澆築而成,陶罐移除後留下的缺口可以用於散熱,並形成圓形的自然光束流連其中,照亮建築的內部空間。由桉木構成的立面圍繞在橢圓形的建築周邊,創造出避免光線直射的靈活戶外空間。 本加河畔學校的牆壁上則有韻律地設置了若干孔洞引入光線,營造出明亮通透的環境以喚起學生的信任感。醫療和社會福利中心的牆壁上裝飾著高低錯落,富有韻律的外窗,讓每個人都能欣賞到獨特的、如畫般的風景,無論是站著的醫生、坐著的訪客,還是臥床的病人。 本加河畔學校(2018,莫三比克,太特)©Francis Kéré   凱雷在甘多的成長經歷亦對他在非洲以外的建築作品影響頗深,他的設計飽含象徵意義,總可見到如在聖樹下交流思想、追憶往事、慶祝和集會等西非傳統。在科切拉穀音樂藝術節建造的 Sarbalé Ke 是以凱雷的母語比薩語命名的,意思是「慶典之家」,其設計受到空心的猴麵包樹形狀啟發,在他的家鄉,這種樹因其藥用價值備受尊崇。 Sarbalé Ke 藝術裝置(2019,美國,加利福尼亞)©Iwan Baan 蛇形畫廊的中央結構取自大樹的形狀,週邊蜿蜒曲折、互不相連的牆體由三角形靛藍色模組組成,藍色是他兒時穿過的波布服的顏色,在他的文化中也是象徵力量的顏色。懸挑的大屋頂與他在非洲的建築如出一轍,漏斗形量體可收集雨水用來澆灌景觀綠地,提醒人們關注世界各地的水資源短缺現象。 蛇形畫廊(2017,英國,倫敦)。©Iwan Baan   建築回應環境 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建築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在突破重重困難的過程中,何為建築實踐的正確途徑?是否應甘於保守並承擔屈服於不利環境的風險?抑或適度的保守才是實現成果唯一可行的務實之道?是否應滿懷雄心以激發變革?而這樣的雄心是否又會讓建築脫離實際,淪為一廂情願的產物?   過往的幾十年間,弗朗西斯.凱雷找到了回應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探索出充滿睿智、激勵人心並足以顛覆規則的實踐途徑。他對文化的敏感度不僅表現在對社會和環境正義責任的關注,更始終指引著他創造建築的整個過程。因為他意識到,這才是通向社區建築合理性設計的最終出路。他深知,建築關乎的是目標而非實物,是過程而非產品。 醫療與社會福利中心(2014,布吉納法索,拉昂戈)。©Francis Kéré 弗朗西斯.凱雷以其全部作品向世人昭示:根植於當地的材料,能夠創造無限的力量。他的建築,為社區而建,與社區共存,直觀反映出社區的方方面面—從建造、取材、規劃到社區的特質都已融入建築。建築與其立足的一方土地密不可分,亦與置身其中的使用者息息相關。它們的存在毫無矯飾,卻散發出潛移默化的影響。 資料與圖片提供」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編輯」林慧慈  

台灣高鐵藝術計畫 寶島隨身聽

Interior 343

繼以跨域的新型態展演開啟「台灣高鐵藝術元年」之後,台灣高鐵公司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會)二度攜手合作,共同打造「台灣高鐵藝術計畫」。 延續「與藝術不期而遇」的核心概念,這次從「聽覺」這項看似無形,卻又無所不在的感知出發,邀請擅長音樂與影像製作的藝術家柯智豪和陳怡潔擔任主創,兩人集結的創作團隊涵蓋音樂、動畫、影像、設計,以及自然生態踏查等跨領域工作者,突破疫情期間的種種限制,發展出融會多元呈現的藝術計畫-寶島隨身聽,已正式宣告啟動! 柯智豪  陳怡潔 跨域藝術家攜手打造「寶島隨身聽」 「隨身聽」(Walkman)是當下已近乎消失,卻仍留存在許多人記憶中的產品。今日的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在移動中的狀態下聆聽音樂,然而在隨身聽問世之前,這卻是一種完全無從想像的體驗,隨身聽不僅成為當時年輕人追求流行和表現個性的象徵,也為人們的生活開啟了一個嶄新時代。以「寶島隨身聽」為名的全新藝術計畫,除了直接指出特屬於台灣的音樂將是其中的關鍵元素之外,也表達出連結不同世代的記憶與情感的企圖。   全線列車換新聲:由布農族《獵前祭槍歌》轉化新一代廣播提示音 音樂家柯智豪和創作團隊獲得花蓮縣卓溪鄉中正部落的授權,以深具特色的布農族傳統歌謠《獵前祭槍歌》轉化為新一代廣播提示音。由於《獵前祭槍歌》帶有「祝福出行的人」與「豐收」的意涵,期盼成為令人印象深刻的聽覺記憶。   柯智豪X王宏恩X荒山亮X羅文裕:合創計畫主題曲《慢慢快活》 「寶島隨身聽」主題曲《慢慢快活》,由以布農語創作的王宏恩、台語創作的荒山亮,以及客語創作的羅文裕三位音樂人共同打造,交織出這群創作者們對於故鄉、家人的濃厚情感,以及對人生的反思與未來理想生活的想像。   陳怡潔X眾森自然工作室:共創雲林、彰化、苗栗三站藝術裝置展演 藝術家陳怡潔替本計畫量身打造了一台巨型「隨身聽」,展示出如何透過嶄新的媒體技術,讓僅提供聆聽體驗的隨身聽,幻化為一座目眩神迷的聲光裝置。這座以五面高畫質LED屏幕組構而成的光體裝置,將自6月起巡展於高鐵的雲林、彰化、苗栗三站,除了作為主題曲《慢慢快活》的播放載體外,也將同步呈現陳怡潔分別為這三個城市所製作的光體展演。     在眾森自然工作室的協力下,團隊深入雲林龍過脈森林步道、彰化十八彎古道,以及苗栗鳴鳳古道進行踏查,藉由獨特的「光體採集取樣」手法,在這三條古道上採集了極其多樣的昆蟲動態光影,透過巨型的發光隨身聽,直接複印出山林間的豐富生態;走進這座巨大光體裝置時,就宛如躍身至古道,沉浸於大自然的夜光之美。   限量版藝術紀念車票:車站專屬售票機台陸續發售 以復古卡帶為靈感所設計的限量版紀念車票,也將陸續在高鐵全線12個車站的專屬售票機台開始發售。期待藉由這場藝術饗宴,觸動與召喚人們共同或獨特的情感與記憶。   資料及圖片提供」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台灣高鐵 編輯」陳映蓁  

愛馬仕Hermes 日用選物

Interior 343

日常裡,精美用物不僅展現使用者的品味,能賦予人儀式感,讓自己與他人賞心悅目,使用順手與極佳質地,更可帶來極佳的療癒滿足。愛馬仕 Hermes 2022 年新品中,推出許多日常小物與科技周邊用品,無論更衣室、書房或隨攜使用,都是讓人愛不釋手的質感優選。     “Circé”系列陶瓷與光滑小公牛皮材質刷具收納筒,“Circé”系列楓木、陶瓷與光滑小公牛皮材質收納盒,“Circé”系列陶瓷與光滑小公牛皮材質圓形置物盤 結合皮革、楓木、陶瓷等材質,器身柔和且具層次的色彩散發出溫潤光澤,細緻觸感讓每次的取用過程都是享受。     “Circé”系列桃花心木與光滑小公牛皮材質桌上化妝鏡 由愛馬仕皮革工匠手工打造,採用精緻皮質包裹鏡身,服貼作工勾勒出優雅弧度,美麗的皮紋與極佳觸感,令人愛不釋手。    “Les Mains Hermès”系列Tadelakt小牛皮旅行美甲盒 採用Terre Battue磚橙色Tadelakt小牛皮製成,以三層旋轉式托盤組成,在頂部採用可調節繫帶來固定。圓形收納盒內收藏著一系列指彩產品,包含指緣油、釉彩基底護甲油、24 色釉彩指甲油和增色持久護甲油,給予使用者奢華的彩妝儀式。      “Casaque”系列靠枕 圖紋靈感來自品牌「Casaques et couvertures」工坊的帳本。採用對比色、幾何色塊等設計,使用Vice-Versa斜紋真絲與H帆布材質創造層次鮮明的觸感變化,將靠枕轉化座椅上的焦點。     “Volt’H”系列小公牛皮無線充電盤 使用以小公牛皮包裹的無線充電盤,將示意品牌的H 字浮印於皮革上,整體流露高雅簡約的氣質,是手機的優雅歸處。      “Volt’H Maxi”系列Swift小牛皮行動電源,“Volt’H Mini”系列Swift小牛皮行動電源 備受期待的行動電源,共有長方形款的Volt’H Maxi與正方形款的Volt’H Mini。行動電源使用Swift小牛皮包覆,並提供無線充電功能,圓形視窗以指針的方式呈現電量,十分典雅且別致。色彩有經典的愛馬仕橘、棕色、黑色、紅色可作選擇。 圖片提供與版權」愛馬仕Hermes 編輯」Sumile  

CAFE!N桃園總廠店 工業區中的純白綠洲

Interior 343

位在桃園平鎮工業區中的CAFE!N桃園總廠店,前身為母公司源友企業內部員工的咖啡廳「Alpha Coffee Tea」,占地超過百坪,是目前全台最大間的分店,此次同樣邀請了MIZUIRO Design水色設計進行操刀。 位在桃園平鎮工業區的「CAFE!N桃園總廠店」,是目前全台最大的門市。 談及設計主軸,設計師Elson表示,他將品牌視為一個擁有堅強實力的巨人,在展店、經營的過程中,吸收了滿滿的能量和經驗,重回最初的起點,並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出發。   寬敞的空間,將近2/3布局為客席。如何使視覺清晰且串聯,是設計團隊的首個切入點。 「烘豆」,是桃園總廠店的起點。從烘豆、製作餐飲到出餐,不同機能的三個區域,該如何串聯而起?團隊藉由減少空間隔間(牆壁)的設計,讓視線得以穿透,也讓空間布局更加活化。 不同型態的座位,滿足獨處、聚會的多元需求。 將近150坪的基地裡,有2/3的面積需規劃為客席,為使視覺效果清晰且感覺舒適,MIZUIRO Design將部分座位與機能結合,例如CAFE!N背景牆前方的長凳卡座,與高吧桌的設計合而為一;一進門左側的視覺層架造型亦與客席座位相結合,設計師解釋道,種種手法都是為了弱化視覺上可能產生的雜亂感,因為減少了多餘造型,讓人更容易理解設計主軸。  空間以簡約的白色調性為主,天花板的鏤空造型為建物既有結構。 材質的交互層疊 串起空間活躍性 在偌大的店鋪中,材質運用、客席配置皆以模糊界線、減少家具數量為核心,藉此活躍空間節奏。設計師表示,材料選擇以樂土特殊漆、沖孔板、環氧樹脂、紙漿紙、壓克力板、灰色/白色塗漆為主,透過有明顯質地的材質(樂土特殊漆、沖孔板、環氧樹脂、紙漿紙),搭配概念延伸的平面加立面的階梯造型,可以替簡約調性增添令人玩味的韻味,創造遠近層次的頓點,也避免寬敞的場域顯得平淡;而照明燈具方面的安排,更可突顯材質的特性。 針對燈光布局,設計師則說明,因本案整體色調偏向單純,因此將燈光視為輔佐空間的第二層次,藉由照明投射,色調可由冷色轉為暖色,也讓店面的脈絡更為立體。此次燈光配置主要分成三個區域:   設計師在天井造型內側薄塗上亮光漆,藉此反射光源。 一、降低天花板區域:利用原本建物的天井造型做出間接照明,減少因下降天花板再裝設燈具而造成的壓迫感,並將天井造型內側薄塗上亮光漆,強化燈光的反射度。   軌道燈以整齊的方形呈現。材質的交互穿插,營造了遠近層次。 二、鏤空天花板區域:為維持天花板清楚的鏤空效果,在照明計畫上將燈具軌道以整齊的方形呈現,使排列具秩序感、不凌亂。  主吧台區的沖孔板帶來了穿透感;階梯造型則增添了空間的趣味。 三、主吧台區域:此區是空間架構的主軸,如何讓燈光和材質、造型相互呼應,是設計的首要重點。藉由燈具映照並穿透吧台上方的沖孔板,映照部分為直接照明,但穿過沖孔板後的部分則變成內廚區的間接照明(吧台後方牆壁的點狀光源便是由此產生)。 沖孔板映射出的光線,形成了吧台後方牆面的點狀光源。 而連接主吧台的烘豆區則為設計中的第二重點,刻意降低過道上的照度,主要投射在背景牆上的豆袋,以及前方唯一需要聚焦的烘豆機。 烘豆區光線主要投射在豆袋、以及烘豆機上,無形突顯品牌的核心。 資料及圖片提供」MIZUIRO Design水色設計 撰文」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