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42
用Wedgwood漫遊台北城市風光
英國國寶級品牌Wedgwood,以精緻骨瓷聞名,為居家精品的領導品牌,不但是生活儀式感的最佳代言人,更相信日常中美好的一切,都是來自於身邊的人事物,無論是民以食為天的餐桌日常,又或是城市的樣貌,都是儀式感的靈感來源。 在英國旅遊時,搭乘雙層巴士遊覽倫敦風光,是遊客不可錯過的行程。不能出國的現在,Wedgwood今年4月打造屬於台北的「雙城」巴士,坐在車內享受車頂透明全景的天際,與從窗戶灑落的陽光,再搭配經典的野草莓午茶餐瓷和五星級主廚餐點,穿梭在台北時尚城中,一覽繁華的街道景致。Wedgwood不但懂喝茶,更懂得享受生活,Wedgwood雙城巴士,除了有雙重的味覺和視覺饗宴,更可悠活漫遊台北城,讓你儀式感爆棚。 Wedgwood餐車巴士體驗英式浪漫。 Wedgwood餐車巴士期間限定 Wedgwood野草莓餐車巴士活動,期間限定限時限量發售,意者可上官方臉書線上報名體驗(預計4月1日開放報名),一共有三個場次,分別為4月9日14:30至16:00、4月10日11:30至13:30,以及4月17日11:30至13:00,每場最多容納26位,因車上空間和座位有限,現場將依服務人員根據當天狀況安排座位,每套Wedgwood雙人午茶為999元。 透明全景的天際搭配經典Wedgwood經典野草莓系列餐瓷,更顯愜意氛圍。 三個場次皆特別使用經典野草莓系列的骨瓷餐盤,搭配五星級主廚的午茶菜單,車內布置也精心帶入品牌浪漫的Wedgwood藍色調,讓消費者完整體驗品牌的精髓;午茶期間拍照標註指定hashtag,即可獲得Wedgwood指定款馬克杯優惠券乙張,以超優惠價格擁有指定款馬克杯。 與五星級飯店甜點主廚合作的限定餐點。 野草莓系列為品牌經典代表作,餐瓷上的清秀小花、黃綠葉片,加上紅嫩飽滿的野莓點綴其間,恰如其份地散佈在Wedgwood無與倫比的白色骨瓷上。溫和寧靜,雖是傳統工藝卻具現代美感,引人聯想英格蘭的夏日,最能呈現出典雅時尚的生活品味。而餐點則由台北遠東香格里拉五星級甜點主廚以一系列繽紛甜點與輕食,打造優雅的午後時光。 浪漫英倫藍色巴士 漫遊台北城 雙層觀光巴士的浪漫Wedgwood藍限定新裝。 除打造限時限量的Wedgwood野草莓午茶餐車之外,台北雙層觀光巴士也化身浪漫的Wedgwood藍色車身,搭配頂層半露天座位,相當搶眼吸睛;白天晚上皆可乘坐,車輛上搭配多語系導覽系統,方便了解各景點資訊,輕鬆暢遊台北熱門景點。自4月6日起搭稱Wedgwood藍色巴士的前450組乘客更可獲得品牌茶葉小禮盒乙份。 資料及圖片提供」Wedgwood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42
三井不動產集團近年在台灣已開發事業包含商業事業、飯店事業,以及住宅事業等。其中,商業事業開發觸角擴及台灣北部、中部以及南部,備受台灣消費者期待的區域型購物中心Mitsui Shopping Park LaLaport,已分別於台北市南港區、台中市東區展開興建工程;近期,三井不動產集團宣布將前進南台灣展開第三座Mitsui Shopping Park LaLaport開發案,地點確定落腳高雄市鳳山區,預定2023年動工,2026年開幕。 外觀鳥瞰示意圖。 結合商業、藝文和娛樂,替高雄注入新色彩 此開發案為台灣三井不動產參與台糖公司鳳山國泰重劃區地上權土地招標案,通過評選,將在此打造匯集時尚購物、饗食、藝文娛樂等一站滿足的區域型購物中心「Mitsui Shopping Park LaLaport高雄(暫)」。基地位於鳳山區,周邊區域涵蓋台灣最大國際級藝術表演中心衛武營、建軍站藝術村等藝文特區,鄰近高雄捷運橘線「鳳山西站」,是個人口密集之處。 北側外示意圖。 開幕後不但能進一步活化區域的商業發展,並與在地藝文產業結合、大都會區的交通網絡等串連後,將有望吸引更多移住人口與創造在地就業機會,帶動高雄東區邁向全新觀光、藝文、娛樂產業發展,提升區域整體產業價值與生活品質;期待引領鳳山地區成為高雄市的另一個新興繁榮的重要商業城區。 東側外示意圖。 預計約有250間專櫃進駐,包含國際性流行品牌、生活消費性品牌、日系排隊美食等國內外餐飲品牌,將成為鳳山地區首座正統的區域型購物中心,充滿多樣化的商店和服務,提供消費者新型態的生活提案,滿足需求的同時,更期望成為隨時體驗嶄新感官的商業設施。 內部示意圖。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三井不動產(股)公司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42
首爾迎來第四家全球Gucci Osteria da Massimo Bottura,這間餐廳位於梨泰院Gucci Goak旗艦店的頂樓,是品牌繼比佛利山莊和東京銀座之後,在海外開設的第三間餐廳。 Gucci Osteria da Massimo Bottura是現代義式餐廳,旨在為傳統義大利美食增添創意、優雅、趣味和性感,首爾店除了給予賓客別致的用餐體驗,也融入在地的特色,提供融合義大利與韓國文化的新菜單。 餐廳在大廈1樓設有迎賓通道,室內設計靈感源自佛羅倫斯餐廳,並參考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和Gucci品牌的美學組合。一到入口處,客人將沉浸在被綠色牆面包圍的情境裡,從木製鑲板到露台的格魯吉亞酒吧,無不流露著冬季花園氛圍。室內主空間,選用華麗的長椅、孔雀綠天鵝絨椅子與烏木餐桌相搭襯,透過綠框窗戶外望,能一探外部露台的自然造景,室內星星元素亦出現在大廳的天花板燈飾、手工鑲嵌的鑲木地板和露台的彩色大理石馬賽克中,成為有趣特色。 室內主空間可容納28位客人,露台可容納36位客人。隱藏在彩色玻璃門後方的豪華私人包廂,最多能容納 8 位客人。包廂命名為「鏡室Room of Mirrors」,飾有華麗的古董壁鏡、烏木壁板和Gucci Décor系列的radura壁紙,提供私密且獨特的用餐體驗。 Gucci Osteria da Massimo Bottura供應午餐、晚餐和義大利餐前酒。菜單由國際知名廚師Massimo Bottura(米其林三星級Osteria Francescana的負責人),Gucci Osteria Florence行政總廚Karime Lopez與首爾行政總廚Hyungkyu Jun和主廚Davide Cardellini聯手開發,除了招牌菜式,還有以義大利為靈感的菜餚和韓國時令創意料理。 餐廳美食裝盛於品牌臘葉印花系列餐瓷,此系列餐瓷由Richard Ginori精心打造,靈感源自復古織物,器皿飾有臘葉印花圖案,由櫻桃枝條、葉片和花朵組成古典風情的圖騰。黃色臘葉印花系列餐瓷台灣亦有引進,讓品牌愛好者在家也能享受Gucci美學。 Gucci Osteria Seoul da Massimo Bottura 地址」223 Itaewon-ro, Yongsan-gu, Seoul, South Korea 電話」(82) 27951119 訂位官網」https://gucciosteria.com/en/seoul 圖片提供與版權」Gucci 編輯」Sumile
Interior 342
2 月元宵佳節剛落幕,各地燈節活動如繁花撩亂,將城市的黑夜輝映得如同白日,藝術品結合燈光後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如果你仍留戀夜晚的滋味,那麼將於 3 月底正式展開的「寶藏巖光節」絕對是你不可錯過的盛會! 2022 年以「未來在此發生」為題,集結 12 組藝術家及團隊參與,帶領觀眾自現時此刻,共同描繪未來彼刻的模樣。今年開幕派對更與連結亞洲 showcase 論壇和音樂節「LUCfest 貴人散步」合作,於 3 月 26、27 日帶來音樂派對及市集,邀請 5 組表演者與 40 家風格品牌,包含音樂節常駐經典美食、手作選物、花藝植栽,以及沈澱心靈的礦石芳療,作為光的序曲。 張仲濰作品〈恍〉 從光進入未來 原與元宵燈會響應共生的寶藏巖光節,從創產之初便飽含眾人的想望,透過光節為載體,一次次向外訴說其內涵。繼 2020 年「相依的總和」探索共生的關係到2021 年「棲息在光中」從家的意義出發。 2022 年在持續面對 COVID-19、戰爭、難民、極端氣候的課題之中,選擇回到起點,以「未來在此發生」為題旨,邀請藝術家姚仲涵共同策劃,在統整過去的感覺經驗下,藉由真實與虛擬的錯落,帶領觀者面向未來,關注我們身處之境、所在之地;同時思考材料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在製造的過程中,彼此是否有機會產生低度而循環的對話可能,並將對世界的感知融合個人觀點,以創作形式貼近彼此的生活。 藝術家姚仲涵 12組創作結合獨特體驗 走進村落,藝術家王仲堃的作品〈風聽–2022–T〉在綠野地上隨著風的動態變化,回應展覽核心對永續的提問;十字藝廊內,李亦凡透過拼貼手法,將數位影像、輸出現成物的複合媒材組織成一個夢的沉浸空間〈未命名_1〉;接著呂兆民和蔡遵弘,通過經典電影《接觸未來》的啟發,應用擴增實境(AR)與3D技術,在半樓廣場以作品〈宇宙視界〉帶領人們在虛實交錯的景象中思考雙眼預見未來的可能。 王子昀作品〈無來去之詩〉 另外,王子昀以「離苦」作為最初的命題,在經典中找到宇宙擴展的脈動〈回到中⼼點〉;〈城市變態〉設法藉由創作媒材的交織取代城市構造的「建材」,並加入「光」的元素,邱杰森和莫珊嵐為都邑勾勒出不同的空間紋理;而張仲濰的動力機械作品〈恍〉,在視覺成像的明暗變化中利用光的線條,折射人們內在的精神與意向,同是燈光創作的還有位在邊境廣場上,莊知恆的〈馬克白效應〉,引領觀者在慾望中告解,追尋平衡與永恆。 邱杰森及莫珊嵐曾於 2021 年北美館 X-site 展出作品〈爆炸容器〉。 「光」除了開啟意識的對話,本次展覽也透過更多元的感官與載體,匯聚不同以往的觀展體驗。如〈糕點源室〉,果玥彤將烘培轉換為創作,透過「味覺」勾勒生命的記憶;賴俊廷〈似人非人_HAOS 人類知覺解放計畫_邊境13號實驗室〉跳脫五感,以「電覺」探討知覺之於真實與真相之間的矛盾;黃豆泥和凌宗廷〈寶藏/道〉連結虛擬藝廊與 NFT 平台,嘗試透過多面向的串聯與轉移,讓來自各宇宙概念的彼此,在存在與不存在之間共同連結擺盪。 此外,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和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也同時聯合舉辦為期三週的「輕量級_跨校協作工作營」,一起呼應光節命題,呈現青春階段獨特樣態的創作與眼光。 莊知恆作品〈馬克白效應〉 循著生活的光景 2022 寶藏巖光節「未來在此發生」除了以光作為媒介進行創作回應宇宙真理,也融合音樂、市集、活動。3 月 26 日至 3 月 27 日開幕期間限定,舉辦「來自未來の兌換活動」,依循指引即可兌換由本次贊助單位女兒、TreeTop 樹頂、小蚊清,提供的限量好禮。不僅從藝術創作連結文史脈絡,也在獨特的地景風貌中融合生活意象,藉著真實與虛擬的錯落,誘發觀者回放存在之初,預視未來之謎。 2022 寶藏巖光節「未來在此發生」 時間」2022 年 3 月 26 日至 5 月 8 日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寶藏巖光節 x 貴人散步音樂節 時間」3 / 26(六)18:00-21:00、3 / 27(日)14:00-16:40 地點」綠野地 Picnic Field 編輯」林慧慈 資料與圖片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詳情請見官方粉絲專頁
Interior 342
為鼓勵教科書出版產業與設計人才踴躍投入,共同「為教科書做設計」,由教育部指導、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2021教科圖書設計獎」,是台灣第一個以教科書為主題的設計競賽。而相關特展「OPEN BOOK教科圖書設計展」2022年4月10日前於台灣設計館04展區免費展出中! 本展由推動美感教科書計畫與教育設計創新多年的「美感細胞」團隊策展,以大眾學習記憶中具有共感的詞彙「OPEN BOOK」為主題,邀請大家走入展場、翻開課本,重新看見這個時代孩子們的學習風景。展覽由「共感、看見、想像」三個層次,打開教科書設計的樣貌與想像。 首先從學習者的視角出發,開箱孩子書包裡的學習媒材,並透過使用數據的分析,看見各種學習的樣貌;接著透過 「教育調查」(Research)、「設計規劃」(Plan)、「設計執行」(Execution)、「檢查測試」(Check)的「RPEC」教育設計流程,呈現一本教科書的產製流程,帶領觀眾認識教科書設計的特殊性與必要性。 打開教育設計的創新可能 展覽第二部分則透過本次36件教科圖書設計獎獲獎作品,一覽其如何運用設計讓學習變有趣、讓學科知識更好懂。競賽以適用108課綱之國中小課本為設計標的,「封面設計類」廣邀全台設計師或團隊發想封面提案,國中/小組共選出21件作品獲獎,並由國小生另票選出5件「人氣獎」作品。 「封面設計類」國小組金獎:小三英文第一冊 / 走向設計」吳怡葶、游語蕎 「學習設計類」徵集已上市或通過教育部審定之教科書產品,國中/小組共有10件獲獎作品。提供深入解析,讓觀者更加明瞭這些獲獎教科書,在設計上如何突破創新,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效果及體驗。 「學習設計類」國中組金獎:國中2年級上學期自然科學 /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設計團隊」大梨設計事務所 本展亦展示近年教育設計研究成果,從教育字體應用、通用色彩、紙材開本、眼動儀實驗、設計風格變遷等面向,看見未來教科書的更多可能,展場中也揭示近年台灣在體制內外推動「美感教科書」的成果,在多方專業的共同努力下,教科書從內容到形式持續優化的改變歷程。 此外,也特別規劃互動創作專區,邀請觀眾依循教育設計流程,發想主題企劃,並畫下自己的教科書設計稿,一同運用創意,想像未來的教科書或學習體驗設計。 OPEN BOOK教科圖書設計展 日期」2022年3月15日至4月10日(周一休館) 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 台灣設計館04展區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42
屏東菸葉廠設立於1936年,原名為「屏東支局菸草再乾燥場」,一直到2002年關廠前,工廠負責菸葉耕作技術的指導與收購,以及收購後的複薰加工貯存,見證臺灣的工業發展。2010年,屏東縣政府將其進行修復再利用工程,在工業遺產保存理念下,2022年菸葉廠以「屏菸1936文化基地」正式對外開放。 在工業遺產保存理念下,2022年菸葉廠以「屏菸1936文化基地」正式對外開放。 「屏東的菸葉廠,不只是屏東獨特的產業與文化資產,更是人類文明重要的一頁。」 有別於青島菸草博物館、日本菸草與鹽博物館等亞洲的菸草博物館,菸葉廠首檔常設展不以「菸草」為主題,而是將原有相關歷史調研報告為內容規劃及展示設計的基礎,透過空間設計、多媒體影像、五感體驗及燈光設計,帶領觀眾感受具故事性的工業空間氛圍。 透過空間設計、多媒體影像、五感體驗及燈光設計,帶領觀眾感受具故事性的工業空間氛圍。 將屏東菸葉廠定調為亞洲首座「菸葉主題展示館」,並以「菸.葉.廠-複薰的金黃記憶」作為展覽名稱。在全廠區各主題展示館中,引導觀眾走入工業遺址現場,感受職人穿梭機具與菸葉之間的記憶,沉浸在不同展區及大型機具中,開啟觀眾對菸葉的興趣,認識昔日從業人員的故事與產業歷史。 屏東菸葉館入口。Studio Millspace提供 主題展區一:菸葉實驗室 菸葉實驗室。宜東文化提供 正式參觀工廠遺址前,先帶領觀眾從「屏東菸葉種」認識「菸」。菸草植株在屏東得天獨厚的沃土上,從播種、採摘到加工,製程蘊含了地域風土、耆老智慧,以及無數勞動者汗水揮灑的辛勤結晶。 菸葉實驗室。宜東文化提供 而「耕作筆記」聚焦菸葉被各式加工機具濕潤、切尖、除骨、複薰、包裝等所有繁複的流程,見證台灣此一獨特產業與文化的精髓。讓觀眾成為菸葉觀察家,動手把知識集合成冊,製作專屬的耕作筆記! 菸葉實驗室。Studio Millspace提供 耕作筆記。宜東文化提供 主題展區二:除骨加工區 當觀眾對「菸葉」已有初步的認識後,將從靜態的展區移步至結合光雕投影的「除骨加工區」。位於入口的「真空溼潤機」,是菸葉送進廠房的第一道工序,利用機身造型結合90秒光雕動畫投影,帶領觀眾回到過去菸葉廠的熱鬧景象。接著進入「切尖機」,在長長的檯面上,以排葉、切尖兩支投影動畫輪播,重演舊時在這個場域所進行的切尖過程。 除骨機區。宜東文化提供 為了讓觀眾更身歷其境,在最後的除骨機設置了長達3分多鐘的光雕投影秀,將菸葉歷經的12道除骨程序轉化為創作素材,透過LED與環繞音樂展現。以風選機(風)、分離機(碎)、除骨機(除)、震盪機(震)四個機械延伸意象。 除骨機區。NL Interactivew提供 從藍白光點搭配弦樂合奏與流動樣貌的琶音電子聲,表現「風」流動的視聽感受。緊接的快速竄流的冷色光,機械聲響與極短的電子聲響編排於,將「除」的震撼傳遞至觀眾。樂聲一轉,機具上明確的光影閃爍表達菸葉分離「碎」裂的轉化。最後,冷暖交替的色調表現機具強力運轉及菸葉在機具內部循環「震」跳的靈魂。 除骨機區。NL Interactivew提供 主題展區三:職人匠心 職人匠心。宜東文化提供 菸葉生產從耕作許可、種子分送開始,需要菸農、菸葉廠農務課輔導員,把控著菸葉品質的好壞,並歷經菸田、菸樓、輔導區、買菸場等不同場域轉換,最後才能送往菸葉廠進行複薰加工。菸葉廠內的工務課、物料課,則掌握著除骨及複薰作業製程、機具維護,以及後續倉儲管理與運輸。 職人匠心。宜東文化提供 每個階段的轉換,都匯聚著職人的專業知識,而職人對於菸葉生產的全心投入,也讓屏東的菸葉生產更加金黃閃耀。 職人匠心。Studio Millspace提供 主題展區四:複薰加工區 工作貓道。宜東文化提供 館內的山形窗景是鋼架構成的椼架與玻璃纖維波浪板結合的山型牆。原先是一層樓建築的菸葉複薰加工區,在 1977年為因應包裝機的高度需求,在原有建築上進行屋頂改建,以鋼筋混凝土及力霸鋼架挑高空間,堅固的構造、等距的柱列形式及高低窗的設置,型塑了此一獨特空間。 山牆。宜東文化提供 屏東縣政府透過扎實研究、嚴謹考證,結合古今科技、跨域知識,為屏菸1936文化基地這個曾經廢棄的廠房賦予了新的生命,未來將持續透過多元展示及活動,打造品牌化的屏東縣博物館,創造屏東的文化魅力。 菸葉包裝機。宜東文化提供 菸.葉.廠—複薰的金黃記憶展覽資訊 時間」2022年2月25日起 地點」屏菸1936文化基地屏東菸葉館(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資料及圖片提供」宜東文化、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42
1928年,於瑞士納沙泰爾出生的放射學工程師路特(Reutter)設計了一款座鐘,無需電池、電力或定時上鏈的情況下持續恆動,不會磨損也不需要進行任何操作,打破過往驅動鐘錶的已知概念。 這款座鐘即是現今的Atmos空氣鐘原型,它利用日常溫度與大氣壓力作為機械動力,奧秘在於內部的密封空間充滿混合氣體,細微的溫度變化會觸動鐘內薄膜膨脹或收縮,進而驅動機芯,只需攝氏一度的溫差,便足以提供座鐘長達48小時的運行動力。1930年,首批Atmos空氣鐘開始發售,然而因仍存在技術問題,無法順利商業化生產。 雅克-大衛.勒考特(Jacques-David LeCoultre)偶然在巴黎的精品店看到Atmos空氣鐘,對其獨特的操作方式為之著迷,於是將其買下研究。他意識到,原設計雖然巧妙,但機械裝置未臻完美,於是聯絡路特一同合作改良座鐘的機械裝置製作升級版的空氣鐘Atmos I,並推出面市。 雙方提出多項重要改良,確保機械機芯正常運行、重新設計機械裝置的主要組件,令其更簡單、更堅固、更適合量產。積家最後於1939年製作了符合需求的519型機械機芯,並開始著手Atmos II空氣鐘的商業化,Atmos空氣鐘迅速成為品牌知名傑作。 Atmos空氣鐘在積家持續改良與研發下,功能一再演進,1970年代起品牌更與設計師及工藝大師合作,推出特別限量版作品,讓它從居家時計,變成精緻收藏。每個時期的空氣鐘各具特色,鐘殼也呈現出各種藝術表現;像是,原型Atmos I空氣鐘配備「穹頂形玻璃」鐘殼,以純粹簡約的設計詮釋現代流線造型,至今仍深受收藏家愛戴。Atmos II空氣鐘的鐘殼採用雋永的裝飾藝術風格線條,方正勻稱的外觀體現經典的「玻璃盒」特色。 Atmos空氣鐘面世至今超過90載,其獨特性與神秘的機械運作,令許多藏家醉心。2022年,積家將於歐洲頂級手工藝展覽(Homo Faber)頌揚此一傳奇座鐘,展出面市以來的演變與特色,讓大眾一探它的精緻工藝與纖妙結構。 歐洲頂級手工藝展(Homo Faber) 時間」2022年4月10日至5月1日 地點」威尼斯聖佐治‧馬焦雷島(S.Giorgio Maggiore) 圖片提供與版權」積家 編輯」Sumile
Interior 342
俞挺 建築師,美食家,專欄作者 1972年生於中國上海 現居於上海 Wutopia Lab的主持建築師,聯合創始人。 Let's talk論壇聯合創始人,城市微空間復興計畫聯合創始人,FA青年建築師獎聯合創始人。 清華大學建築學學士,同濟大學建築設計與理論博士,教授級高工。 Wutopia Lab事務所和他們的作品被大量的國際知名設計獎項所認可,被選為Architectural Record Vanguard Firm 2018, HD-Wave of the Future Honorees 2019, Archdaily China Building of the year'18 Top Three. Wutopia Lab曾獲ICONIC AWARDS, German Design award, Best of Year Award, iF, IDA, FX 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等獎項,也曾被INSIDE, WAF, WAN, DFA, Frame, Dezeen等獎項提名。Wutopia Lab,一個以魔幻現實主義,創造日常奇蹟的全球當地語系化建築設計事務所。主持人俞挺近年以別具特色的空間語法,打造了看似夢幻實存現實的商業空間,屢屢造成城市話題。而一切,其實源自於他具備藝術家的浪漫與想像力,同時也懷有建築師的理性務實,複雜、宏觀、創意的思維,讓他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偶爾也挑出了當代人的隱性想望,獨特的世界觀與設計思考,讓人難以用建築師/藝術家/劇場設計等單一角色來定義。 熱愛藝術的建築師 俞挺投入設計產業迄今27年。回首最初,他並未把建築師視為終身職志,1990年在清華大學就讀的首個學期,對當代藝術的興趣更勝於建築學,像海綿般吸收藝術領域的知識與經驗,教授介紹的柯比意(Le Corbusier)、萊特(Frank Lloyd Wright)或是後現代主義都未能激起他對建築學的熱情,直到一天,在北京外國語學院的歌德學院裡翻閱了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專書,被畫面裡的極簡美學與豐富隱喻所吸引,作品呈現的極簡主義精髓,不是蒼白呆板的大白牆,而是對線條的精練純粹、對物料質感深刻理解之後的結晶,淨簡卻自蘊豐厚深度,當下的震撼讓他萌生「做建築師是一件很酷的事」的念頭,開始投入研究密斯凡德羅less is more的減法哲學。然而,less is more究竟為何而減?要減掉什麼?他卻無法從當時的建築師、大師身上獲得合理的解答,內在對於藝術的喜好與敏銳,引導俞挺開始轉往他方尋找答案,就此深深影響了日後的設計思維。 在藝術領域裡,倪瓚文人畫的逸氣與梁楷的瀟灑筆觸給予俞挺獨特的美學體驗,那種放鬆、靈動、簡筆的山水畫和人物畫,與西方極簡主義講究的精確、嚴密相比別有意趣。而羅斯科(Marks Rothko)、達利(Salvador Dalí)、夏卡爾(Marc Chagall)、梵古(Vincent Willem van Gogh)、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作品裡的色彩、構圖與創作觀念,則讓俞挺擺脫了傳統中國文化的桎梏,靈感更加奔放自由,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哲學養份與博觀思維,更打開了他內在的精神枷鎖。就這樣,汲取東西方養份,建立了俞挺視野博大且善於微觀的特質,以及懷有彈性開放且尋思諸多可能的胸懷。俞挺表示,近年對他影響最大的「複雜系統的新思維」,即是融合了第二熱力學定理、量子力學、混沌學說的複雜系統思維方式,幫助他徹底擺脫傳統建築師的思想桎梏,在設計上呈現出開放、多樣與當代性的表達,同時又能從其中讀到一抹汲自傳統、某些審美與思索的影子。 設計在於精神 而非尺度 俞挺的建築背景為內在積澱出紥實底蘊。他認為,建築有別於其他藝術類型,它能塑造出一座讓人可以踏入的三維空間,空間裡的使用行為賦予它人文體驗與人文精神,再加上時間性的參與,構成了建築空間的四維思考。因此,創作內涵的意義更勝於量體尺度。 擺脫建築尺度的迷思,更精究內蘊的精神觀,可以從俞挺過往的作品讀出。那些看似類地景裝置的微建築,就功能面而言或許單純,它其實更像是一種啟發思考的精神場所,可謂是小而宏大的具體印證。俞挺坦言,「大」對許多建築師而言是誘惑,好像只有宏大的敘事才能滿足雄心壯志,但他以量子力學裡所說的「世界是由事件組成」的角度來思考作品,認為創作者如果內在具備一個複雜、系統的眼光,就能跳脫單一個體的侷限,換來發展系列的大布局。因此,每個小建築(微型裝置)都可視為作品裡的組成部分,從第一個逐漸發展至多個,甚至數十個,作品群裡的每一個體都自有特色與探索目的,不同的小作品之間又有一貫的核心思路彼此聯繫;就觀念上而言,它們是一個具有共同意義的大型作品,拆分閱讀亦能欣賞內部建構的獨立世界。當想通了這點,設計思考就無需拘泥於尺度的大或小,而是傾注於作品裡的精神核心。 俞挺認為,每個微建築都可以從一個切入點入手,切入角度與場所精神會構成對自身、他人、社會、世界的思考和表達,因此尺度限縮未必會限制發揮,更重要的是設計思考的切入點,以及作品想表達的精神性。他進一步分享,微建築的切入點大致有二:第一、對於身體的真確瞭解;第二、對於身份的清楚認知。這些都會影響設計者如何將場所、時間、技術貫徹起來融會表達,創造出一種新美學,並且從中充分體現出自身的思考與信仰。 新時代閱讀空間 魔幻感的書店空間,是俞挺作品裡最引人矚目的亮點,這些書店都各具特色,就像一座充滿故事性的空間,承載著城市歷史、品牌精神甚至奇思妙想。在數位時代,實體書店的存在意義究竟為何?俞挺認為,在當今科技社會下,書店是一個微型文化綜合體,它的意義除了購買、知識分享,同時也提供了社交功能,這些特質奠定書店不會因時代更迭或科技進步而消失,因為它提供了一種有深度的、知識分享的社交,尤其近年新冠疫情籠罩下,人們經歷了嚴格的防疫隔離生活,更加彰顯出實體交流的珍貴與重要。 然而,在訊息爆炸的數位時代如何讓消費者主動走進書店,靜下心來享受閱讀?俞挺以設計為助力,在書店規劃的著墨上,尤其重視空間予人的閱讀享受,在意場域氛圍能否讓人放鬆;原因在於,他觀察大多數時候人們對閱讀會有一種戒備和緊張感,因此希望空間氛圍能讓閱讀者鬆緩情緒,消弭內心的戒備感,用開放的心境去探索書店裡的知識與樂趣,自在的悠遊其中,打開書本沉浸閱讀享受。 喜歡閱讀的俞挺,也分享了近年喜愛的書籍以及給予他的啟發,這些書單亦透露出他博觀思考的特質。《真實的幻獸:從神話寓言中現身的二十七種非虛構生物》(The Book of Barely Imagined Beings),向他展現了一個從未瞭解和涉足過的生物世界,理清了他對生物學的許許多多誤區,意識到生命如此豐富多彩,生物進化和生存方式也給予他設計靈感,醒悟建築設計所掙扎的諸多原則有時是作繭自縛。《大地之下:時間無限深邃的地方》(Underland: A Deep Time Journey)展示了人類學對於人類社會的思考,給予他許多新角度,重新認識了看待世界的方式、方法。第三本書《莫斯科紳士》(A Gentleman in Moscow),是一本閱讀體驗極其舒服的小說,讓人愉快的、深入的去閱讀、去瞭解。他也喜歡《惡棍來訪》(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認為這本小說的寫作結構非常棒,可從中瞭解了許多與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第五本書是《地中海三部曲》(Empires of the Sea, 1453, City of Fortune),講述威尼斯、奧斯曼帝國、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將歷史書寫得生動、細節豐富、波瀾壯闊當中又不失細膩的探究,令人歎為觀止。 靈感是種日常功 身為一位建築設計師,保持源源不絶的靈感是必要的。談到如何尋獲靈感並且維持創意?俞挺分享,其實靈感與創意來自日常累積,生活周遭的一切現象都可能是靈感來源,它並非偶發也無法速成,身為設計者必須要時刻敏覺環境訊息、閱讀世界脈動,持續豐厚自身內涵與思考深度。 他從量子力學的觀點打比方,城市裡的物體是由不同事件組成,世界與城市也是由不同事件組合而成,不同城市之間有著相同點與相異點,若由此切入就能跨越界域限制,覓得其中的關係與可能,從博大視野縱觀全局,靈感自會源源不絶。面對設計題目其實就是盤點日常浸潤在這些事件群裡的感受,哪個事件觸動腦海的迷因(meme)來切合入設計,當你維持在敏覺與累積的狀態裡,每天都有創意的火花驅動著你,靈感會推著你去等待著一個合適的設計機會出現把它實現,而不是有了設計任務才開始苦思靈感。 面對將在地特色融入空間的命題時,大多數設計者會從物體著手,可能從材料、建築、形式、或者取用當地某個具體象徵來進行轉型、變化。然而,俞挺的作品卻巧富新意,宏觀思考的特質讓他在規劃城市空間時,更輕盈地將在地文化與群眾記憶織入其中,隱約扣合又別出心裁,其中奧秘在於他會從人類學的角度來剖析在地文化與群眾記憶。俞挺認為,「物」的文化價值取決它能否在群體記憶裡佔據神聖、重要的位置,何不先深入探掘「群體記憶」與「物」體之間的隱性關係,再為它賦予新形象與別致體驗?因此在做研究時,他會從體驗群眾記憶來著手,深知無論是鮮明或是被人遺忘的模糊記憶,都會變成事件存在於各種載體裡,或許依然體現、或許深深隱藏,有賴仔細研究與耙梳來挖掘搜集,在累積了龐大的素材資料後,再使用less is more來進行精萃,從中提煉出那個最重要的記憶點,並用當代手法將它織入設計方案裡,透過實體的建築空間領人重溫當地的集體記憶。 請登入會員專區閱讀全文
Interior 342
台灣首個以教科書為主題的設計競賽「教科圖書設計獎」,日前揭曉了得獎名單,為鼓勵教育出版及設計產業重視教科圖書設計,本次競賽總獎金近新台幣700萬元。頒獎典禮將於2022年3月15日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得獎作品特展當天同步開展。 教科圖書設計獎自去年10月起開放徵件,設計標的為適用108課綱之國中小課本,「封面設計類」廣邀全台設計師或團隊發想創意提案,「學習設計類」則針對已通過教育部審定之教科圖書產品,報名皆分「國小組」及「國中組」。 此次共收到359件作品參賽,經初、決審兩階段,由教育及設計專家、教學第一線的國小/中老師共組的專業評審團,如新北市新莊區民安國小校長王健旺、品墨良行創辦人王慶富、未來式有限公司主席汪麗琴、水越設計總監周育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系教授施令紅、台北市立介壽國民中學教師陳育淳等人,從符合學科本質、適切傳達學習內容與教育概念、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及知識聯想、促進認知理解等面向,評選出最具設計力、符合教學需求的作品。 評審們認為,教科書大至編輯結構,小至色彩、字體等細節,如何透過設計傳達學科本質,幫助達成學習目標,而不只是表象詮釋,都是設計師必須理解的重要環節。此次競賽是個好的開端,看到許多突破框架的作品,期待未來能激盪出更多對於教科書的想像和探討。(完整得獎名單請詳見官網公告) 金獎作品 「封面設計類」國小組 小三英文第一冊 / 走向設計」吳怡葶、游語蕎 學習英文是與世界連結、溝通和發現的橋樑,小三英文封面使用明亮清爽的手繪插圖,吸引孩子興趣,從世界共有的「天空」出發,隱喻世界看似遙遠其實關係緊密;同時天空也是孩子生活的日常景色。封底運用雲朵象形表現「SKY」文字,透過老師引導讓孩子對英文這科目與之生活建立連結,封面加入空白角色創意,讓孩子能自行創立角色、投射自身,成為參與世界的一員;書籤也能運用在內頁教學,方便老師和家長增加互動,達到英文學習最大化。 評審觀點」以天空象徵無國界,傳達語言是和世界串接的重要工具,呼應英文學科本質,並以親和童趣的手繪視覺,搭配清新溫暖的風格色調,降低對於學習的排斥感,令人耳目一新。 「封面設計類」國中組 Whale! 這是數學 / 康軒文教事業國中美編部」陳玫妤、李政穎、廖本田 整體設計以明亮的藍色鯨魚與高飽和的深藍底色,形成強烈對比,並搭配高明度、高彩度亮橘與亮綠的三角形,以及上光效果形成的星光引導,來營造鯨魚游動於三角形的空間感。底部運用豐富的數字與穿插交錯的線條,形成了不規則幾何造型,來表達數學的理性氛圍。紙質則選用晶鑽紙,由紙面閃爍炫麗的光點,創造繁星漫天的銀河,營造畫面的活潑性。 評審觀點」主題明確、將理性的數學及溫柔的鯨魚連結,傳達萬物與數學的關係。色彩使用精準,圖像元素的運用鋪陳皆有意義;整體觸感體驗佳,互動設計與課程內容相呼應,頗具巧思。 「學習設計類」國小組 國小首冊國語 / 康軒文教事業 設計團隊」iF OFFICE 康軒國語首冊課本以孩子為學習中心設計,跳脫以往一課一課的形式,採用「書中書」的方式,透過貼近孩子筆觸的插圖,採用適齡語法的故事內容,精心安排的圖文整合設計,以及多元的統整練習活動,讓孩子快樂學會注音。 評審觀點」圖文整合、版面編排到字體行距皆相當細膩,色彩配置繽紛卻不紊亂,以溫暖可愛的主題人物,搭配遊戲式的互動設計,產生學習樂趣,教材整體設計別出心裁。 「學習設計類」國中組 國中2年級上學期自然科學 /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設計團隊」大梨設計事務所 教科書的編製過程,最重要的要點是如何藉由「設計」將資訊進行整合,並準確傳達訊息,除了基礎的版面、字體和色彩系統外,更需以使用者體驗的角度進行思考。設計團隊希望替學生帶來良好的使用體驗,舒適易讀、美觀且容易記憶。 評審觀點」本書美感成熟度高,打破制式化的刻板方式,重新用攝影呈現自然科學的內容。編排邏輯清晰、訊息設計優異,內容資訊的層次和輕重拿捏得宜,示意插畫及圖表亦相當豐富,容易達到學習目的。 亮點作品 「封面設計類」國小組特獎 自然3上 跟著節氣學自然 / 康軒文教事業國小美編部」吳楟譽、游易儒、余婉貞 封面以二十四節氣來傳達農民們的農事活動,依照節氣來安排是每年季節變更的重要標誌,節氣反映了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過程;封底扣合教學內容,可實際帶領學生製作立體書,以及呈現植物葉脈。 評審觀點」二十四節氣的圖文引領學生帶入四季節氣的趣味性,並掌握協調的色調和優雅的文化氛圍,以細緻插畫表現傳統節氣風貌,並將視覺延伸至背面,讓整體設計更加完善。 「封面設計類」國小組特獎暨人氣獎 小五數學第一冊 / 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張育茹 中高年級學生喜好活潑鮮艷的色彩,以及具象化的圖像,因此選用鮮明色彩和幾何圖形化的設計,藉由連線遊戲比喻數學概念,幫助學生以固有的經驗,更快速、簡易地理解新事物,實現寓教於樂的精神。習作方面在封底結合了「平面圖形」、「四則運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減」、「因數與公因數」等多個單元,需在學完整本課本後,運用其所學的知識來解開謎題。 評審觀點」配色柔和且豐富,構圖簡單大方有設計感,以點、線、面,搭配理性的幾何圖形,暗示邏輯思維的運算結果,色彩增添了感性溫度,活潑了學習過程。 「封面設計類」國中組特獎 國中八上自然科學 / 氪制所Wkuzs Design」吳政錩 以科學的英文「Science」的字首S作為整體視覺的核心,依照順序以圖像化方式整合六大學習重點的特色;封面數字依照順時針方向閱讀後,翻到封底可以發現封面數字相對應的位置,以中文解答各圖像所代表的意思。設計聚焦在教科書的實用度和吸睛度,創造有別於以往的使用經驗。 評審觀點」利用英文字首S加上幾何圖形,詮釋現代科學的角度與認知,並以圖形和箭頭的方向性圍繞主視覺,引導學生探索與閱讀。設計跳脫傳統框架,有趣又饒富創意。 「封面設計類」國中組特獎 國一數學上冊 / 劉愷潔、江玉平、王用賓 到了國一,數學的教學開始出現:數與數線、代數等內容,學生需要進行更多的抽象思考,必須將生活中的情境轉換成符號,再加以應用及分析。設計團隊發現市售的數學教材,封面設計多注重在數字的運算和具象的情境,因此,他們希望呈現具象和抽象之間的過渡表現,並以「數與數線」為基礎,應用在視覺的元素與後加工,讓學生感知藏在其中的巧妙與細節,進而創造細膩有趣的體驗。 評審觀點」用「數與數線」表現出理性創意,配色典雅舒適,加上紅色線條的鑲嵌,呈現巧妙細節。 「學習設計類」國小組特獎 國小5上社會 / 康軒文教事業 全書內容以台灣的地理環境、公民生活與歷史發展為主題,視覺設計上以社會是由不同面向的人、事、物組成的概念作為出發點,版面設計以幾何圖形構成,闡述社會的多元交流;封面插畫則展現幽默風趣的人文畫風。 評審觀點」活潑的版面編排,集合豐富細膩的插圖描繪,藉由探討社會上的各種面向,呈現人文關係,趣味又具理性。 「學習設計類」國小組特獎 小1數學第一冊 /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核心素養為課程連貫與統整發展的主軸,透過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實踐,提升學生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培養具有自主行動與社會參與的終身學習力。小1數學教材也以此作為編撰的重點,重視數學學習脈絡,配合兒童的身心發展,並透過觀察、思考、探究、執行與檢驗,激發其主動思考及潛能。 評審觀點」在充滿欣欣向榮的農場中,用果樹和動物呈現數學與數字的結合,營造歡樂氣氛,讓可愛角色們歡迎小一新生來到數學園地,讓人感覺學數學非但不難,而且十分有趣。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42
由連江縣政府及文化總會共同策劃的首屆「馬祖國際藝術島」已正式開展,透過8個策展計畫,邀請41組跨領域團隊與在地共創,在四鄉五島(南竿鄉-南竿島、 北竿鄉-北竿島、東引鄉-東引島、莒光鄉-東莒島、西莒島)帶來39件作品及3個空間策展,觀者可深入軍事據點和坑道,走訪閩東建築、聚落、廟宇與營區,也可以看見多位知名建築師在馬祖打造的建築景觀,是一場生活感十足、揉合多元想像的藝術策展。2022年4月10日前在馬祖四鄉五島登場! 「馬祖國際藝術島-島嶼釀」由馮宇操刀品牌識別,並攜手攝影師鄭鼎,打造主視覺。 「馬祖國際藝術島」,是台灣首個以10年為願景的藝術行動,解除戰地政務30年後的馬祖,希望透過藝術引路,並由教育、建築、設計等面向切入軸線,娓娓道出島嶼醇厚的精髓,讓馬祖能被更多人看見。首屆馬祖國際藝術島的策展主題「島嶼釀(Island Brew)」,以一扇扇觀海景框作為登島請帖,邀請觀者參與風與在地沃土的交融,從多元視角填入觀點,一同醞釀島嶼的風味。 「地下工事」:曹楷智,《地下的故事-永夜淘光》,2022。©曹楷智、山冶計畫、連江縣政府 本次的8個計畫主題分別是:以獨特軍事地景為藝術現場的「地下工事」、用特色餐食訴說馬祖故事的「迴島嶼吧」、採集馬祖文化魅力的「傾聽島嶼的聲音」、聆聽跨越時空的「島嶼生息」、四鄉五島學童共創的作品「風塔」、從建築思維出發的「一幅完成中的風景」、「戰地轉身.轉譯再生」、「當代建築選件」等。 「風塔」:將馬祖小學生創作之泥染布塊攜至代表共同文化的塔上,隨風飄揚彷彿「風帆」意象。 傾聽島嶼的聲音:從聽覺、視覺切入,採集馬祖文化魅力 「傾聽島嶼的聲音」是一個重新思考馬祖這塊土地的藝術採集與創造計畫。由策展人陳宣誠及協同策展人廖億美共同策劃,將島嶼的研究和調查作為基礎,透過景框、立體繪畫、聲音裝置、地景裝置等手法,結合軍事場景特色與絕美海景,現地創作了多件作品,在歷史脈絡的回溯中,用新思維認識島嶼;而藝術家的採集創作也同步集結於南竿民俗文物館1樓特展區,帶來不同的視覺與聽覺感受。 藝術家的採集創作同步集結於南竿民俗文物館1樓特展區。 現地創作作品坐落於南竿53據點,到訪者必須徒步進入據點範圍,主建築左側有一個地下坑道的入口,地下坑道為原始岩脈開鑿而成,坑道出口為臨海的雙層軍事建築,地下一層是機槍射口,利用半島突岬的優勢,觀察莒光海域的動向;地上一層則為40高砲陣地,開闊的視角搭配牆上繪製的地形圖,可以想像國軍當時駐守的情況。 鄉音為響-有些字詞像鑰匙 / 蔡宛璇 取材自作家劉宏文的著作《鄉音馬祖》,創作者擇其文字世界中若干與過往島民集體記憶交相映照的平話(閩東語)字詞,讓它們被「說」和被「聽」。聽得懂的地方人或福州語使用者、聽不懂的地方人或對這個語言感到陌生的異鄉人,將在當中各自捕捉一些物質性的獨特音聲,以及非物質性的殘響及漣漪。 駐波 / Yannick Dauby澎葉生 這件聲音裝置特別安置於其聲學特性和意義能與物理空間產生對話的場域裡,提供實驗性的聽覺情境,且任由觀眾詮釋。透過移動、坐下、站立等方式去探索這個空間,這是一個震動、震盪的環境,勾起遙遠的回聲、時間循環和無盡的傳言。 對象、景框、射口、掩體-窗 / 蕭佑任 射口框出海,射口的大小、比例與所望向的他方,觀看焦距來自武器與恐懼,焦距外的海岸掩體,在機能喪失後留下的痕跡,是構成列島的最後一道邊界。藝術家從那段因軍事被抹掉的灰色地帶中所發現的人造景觀中取出局部,放到據點的景框中,藉由喪失機能性的景框來觀看這段無人之境。 風化褶痕 / 蘇弘 端正 / 傾倒、設施 / 象徵、抵禦 / 再現、人 / 自然之間的獨特關係,在耐候鋼的表面與連續皺褶中呈現,似曾相識的物件、不清晰的使用狀態,以及高強度的氣候風化間,引領觀者想像並試探其獨特的存在狀態,與馬祖的風土對話。 換哨前的斜陽 / 張靖驩、王嘉笙 陡峭的斜坡、狹窄的通道、扎人的植被,是通向大海絕景的考驗,也是進入南竿53據點臨海至高處的路徑。軍事背景的過去,成就了人們得以觀海望天的機緣,但對彼時駐守前線、瞭望敵國的士兵而言,枕戈待旦的肅殺,就像是一層可視卻不可觸的薄膜,禁錮著軍士們回返日常的渴望。 折射島 / 共感地景創作 馬祖的戰地據點位址,提供了豐富的「路徑」,是地層變化的路徑,植物演替的路徑,聲音消長的路徑,風的路徑,故事的路徑,也是接近海的路徑,更是一條探索消逝地景的路徑;充滿生命力的演化消長,是創造力生成的空缺。「折射島」設置於南竿53據點路徑的末端,在最靠際海的據點屋頂,以數個不鏽鋼的水滴形量體組成,如同列嶼、海洋、早晨的露,映射周遭風景,在屋頂上重新聚積共存,並與觀者的到訪共同折射出活的歷史。 一幅完成中的風景:從建築思維,探索公共空間 展場。圖片提供: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攝影:劉增駿 位於南竿福澳港甫落成的候船室,首檔展覽由擔任連江縣環境景觀總顧問逾7年的策展人劉柏宏擔綱,以1座裝置、10幅圖文作品、3座模型與插畫,盤點近30個聚落或建築特色空間,呈現不同年代登島的新舊馬祖人視角,回顧近30年的島嶼風景。風土影像作品在跨時空敘述中重現了這塊土地的前世今生,3幅插畫則詮釋島嶼的記憶和表情,而3座以澳口為文本,虛實交織的地景作品,則提供馬祖未來之境的凝視。 當代建築選件:探究馬祖未來的建築風貌 自戰地政務終止後,馬祖多樣公共和私人建築陸續建設,因應藝術島計畫,推出《當代建築選件》單元,由長年關注建築動態的褚瑞基與劉柏宏共同擔任選件人,期待以三處近期落成的建築與景觀作品:福澳碼頭濱海休憩廊道、馬祖福澳碼頭候船室,以及梅石營區軍官、士兵特約茶室拋磚引玉,醞釀成熟的公共討論機制,與後續營運規劃,投注更多公眾視野。 馬祖福澳碼頭候船室 / 設計團隊」禾磊建築 + 李訓中建築師事務所 圖片提供:禾磊建築,攝影:趙宇晨 水平開展的弧形大屋頂,建構了山與海之間通透的交會點,斜向的大屋頂一方面呼應了島嶼岩壁的地勢,一方面以現代建築語彙和地方傳統建築的形式對話,不僅提供舒適的候船空間,完備島際轉運的功能,同時也將成為居民休憩交誼的生活場域。從屋頂大尺度切開形成的2樓觀景平台,連結1樓開放空間,讓人們從不同角度及高度眺望,可充分感受馬祖的山、海、風、陽光。 福澳碼頭濱海休憩廊道 / 設計團隊」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 宋鎮邁 合圃股份有限公司 圖片提供:連江縣環境景觀總顧問團隊 為營造福澳港周邊優質的休閒環境,豐富港口海景,促進開放空間利用,此計畫改善了人行環境和活動空間,以仿波浪的曲線造型為主要設計語彙,設計了花台、階梯、廊架等,形塑優質的步行廊帶,並增設共融遊戲場,提高綠覆環境,兼具觀光遊客與常民活動需求。 梅石營區軍官、士兵特約茶室 / 設計團隊」立建築師事務所 圖片提供:立建築師事務所 士兵茶室順應著地形,呈現獨特的V型配置,轉折處的迷彩外牆與中庭防空洞,散發出濃厚戰地氛圍。本區保留大廳既有牆面及空間配置,並以RC剪力牆共構補強,形成牆厚超過40公分的複合構造。 軍官茶室未來將委外經營,作為結合特約茶室歷史展示與旅宿空間的「特約文化客棧」,除保留娛樂券售票口、原有侍應生套房格局外,也將散發歡愉氣息的天藍色、粉紅色面漆作為保存重點,提供獨特的住宿體驗。 戰地轉身.轉譯再生:軍事遺產的活化與當代價值 圖片提供:成大設計中心 遍布於馬祖的軍事據點,雖是居民眼裡的尋常風景,卻常被排除於日常生活之外。國立成功大學自2020年投入「戰地轉身・轉譯再生-統籌執行計畫」,軍事文化遺產的轉譯再生是本計畫的關鍵策略。目前選定已釋出的營區與海防據點作為轉譯基地,成大負責執行統籌與策略規劃,整合各階段介入的建築設計團隊,透過專業洞見提取淬鍊出可能的設計構想,賦予軍事遺產新的時代意義,使其逐步融入馬祖的當地生活,也成為連結國際的展示平台。 資料及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撰文」陳映蓁